资源简介 (共42张PPT)22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鼓琴俞伯牙锺子期你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吗?1.读准“哉”“巍”“弦”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5.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哉善哉巍峨巍文言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形容山高大。弦绝弦把琴摔碎,再不弹琴。解题“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弹奏本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锺子期和俞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晋国士大夫。锺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相传其为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自由朗读,注意节奏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在小组内说说课文大意。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理读:读懂句意高大的样子像弹水流大而急的样子志趣,心意好正在一会,不久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值得再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巍巍高山的心志,锺子期说:“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过了一会儿,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锺子期又说:“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后,伯牙毁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研读“知音”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画出来,读出你的感动。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1.联系上下文想象:钟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中?美妙的琴声无人欣赏,痛苦煎熬。深悟“知音”联系上下文思考:“破”“绝”“终生不复”这些词语表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破”“绝”“终生不复” 这些词写出伯牙不再鼓琴的决绝,从中我们体会到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建立在互相了解、互相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美妙的琴声无人欣赏,痛苦煎熬的伯牙,最后他以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表现出来。这既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又表现了古人的高尚情操。回顾课文:此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余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成语积累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珍爱友情珍惜知己启示感悟1.士为知己者死。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3.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文天祥4.知己肝胆相照。 --文天祥5.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白居易6.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孟浩然相关名言: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作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请欣赏《高山流水》回味“知音”第二课时书戴嵩画牛唐代画家戴嵩非常善于画牛,笔下的牛无不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幅《斗牛图》传至宋代时,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文学家苏轼据此写下一篇文章,记录下这个小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1.读准“轴”“锦”“曝”“矣”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4.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轴锦囊玉轴曝书画矣用锦缎作画囊,用玉做画轴。晒书画作品锦曝解题“书戴嵩画牛”是什么意思?书写记录戴嵩:唐代著名画家。题意:记录下与戴嵩所画的《牛》有关的故事。自由朗读,注意节奏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推举代表,试着翻译全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观点:谬矣!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表现: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牧童见到《斗牛图》后“拊掌大笑”,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戴嵩画的《牛》,两牛牛角冲撞,相斗正酣,而牛尾摇摇摆摆,似很悠闲。牧童看到此画,根据他的经验,牛在相斗时两角发力,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大腿之间,不可能摇晃起来的,画作违背了生活实际,所以会笑;加之他是一个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书黄筌画雀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读下面的小故事,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150字左右。译文: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即使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地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文言文二则》.pptx 【视频】斗牛《书戴嵩画牛》.mp4 【音频】高山流水《伯牙鼓琴》.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