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2024 年新生学科素养测试 科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 “珍爱生命,安全用电”。关于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雷雨闪电时可在树下躲雨B.空调插头应选用图中的乙C.使用试电笔时手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D.发生触电事故时空气开关会自动切断电路【答案】B【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分析】(1)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包括雷电的危害、三脚插头的作用、试电笔的使用方法以及空气开关的作用。(2)安全用电的原则,即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解答】A、雷雨闪电时,树比较高,容易被雷电击中,在树下躲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故该选项错误。B、空调属于大功率用电器,且有金属外壳,为了防止漏电时发生触电事故,应选用三脚插头(图中的乙),这样可以将金属外壳接地,故该选项正确。C、使用试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这样才能形成回路,使氖管发光,从而判断火线和零线,故该选项错误。D、发生触电事故时,电流通过人体,而空气开关是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如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才会自动切断电路,触电事故时电流不一定过大,所以空气开关不一定会自动切断电路,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2.(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下列v-t和s-t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它龙舟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是()A. B.C. D.【答案】D【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在速度-时间图线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结合面积比较两者的路程关系,判断是否会出现船头并齐;在路程-时间图线中,图线对应的纵坐标表示路程,通过两图线是否有交点判断在途中否会出现船头并齐。【解答】 A、速度—时间图线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可知,在到达终点前,甲图线围成的面积始终大于乙图线围成的面积,则龙舟甲与龙舟乙在途中不会出现船头并齐的现象,故A错误;B、速度—时间图线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可知,在两图线交点对应的时刻前,丙的路程比甲大,即丙在前,在交点对应的时刻后有一个时刻,两路程相等,可知龙舟甲和龙舟乙在途中会出现船头并齐,故B错误;C、在到达终点前,两图线没有交点,即不会出现路程相同,则龙舟甲和龙舟乙在途中不会出现船头并齐,故C错误;D、在到达终点前,两图线有交点,即路程相同,可知龙舟甲和龙舟戊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故D正确。故答案为:D。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唐代《来耜经》记载了曲辕犁相对直辕犁的优势之一是起土省力,设牛用大小相等的拉力F通过耕索分别拉两种犁,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α<β,如图所示,忽略耕索质量,耕地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耕索对曲辕犁拉力的水平分力比对直辕犁的小B.耕索对曲辕犁拉力的竖直分力比对直辕犁的小C.曲辕犁匀速前进时,耕索对犁的拉力小于犁对耕索的拉力D.直辕犁加速前进时,耕索对犁的拉力大于犁对耕索的拉力【答案】A【知识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解析】【分析】根据力的分解得到两种情况下水平分力、竖直分力的大小关系,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相互作用力大小。【解答】 :AB、将拉力F正交分解如下图所示则在x方向可得出Fx曲=Fsinα,Fx直=Fsinβ在y方向可得出Fy曲=Fcosα,Fy直=Fcosβ由题知α<β则sinα<sinβ,cosα>cosβ则可得到Fx曲<Fx直,Fy曲>Fy直故A正确、B错误;CD、耕索对犁的拉力与犁对耕索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无论是加速还是匀速,故C错误、D错误。故答案为:A。4.(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一张轻薄的复合板,复合板与桌面之间铺三支塑料管,复合板上放一辆较重的电动遥控小车,小车质量大于复合板的质量。当启动遥控小车的前进挡后()A.小车仍然相对地面静止B.复合板仍然相对地面静止C.小车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将向左运动D.复合板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将向左运动【答案】C【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解析】【分析】依据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根据摩擦力的方向分析运动情况,根据冲量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冲量大小。【解答】AC、小车在牵引力作用下,相对复合板向前运动,则小车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因此小车相对地面向左运动,不会相对地面静止的,故A错误,C正确;BD、依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复合板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将向右运动,故BD错误;故答案为:C。5.(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小科同学站在湖边看到了水里的月亮P,后来他又潜入水中往水面上方观察,又看到了月亮Q。设水中无杂质,周围无光源,水面平静,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看到P属于光的折射现象,P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有关B.看到P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P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无关C.看到Q属于光的折射现象,Q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无关D.看到Q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Q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有关【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是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现象的典型例子,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的位置只与物体的位置有关,与观察者的位置无关。(2)本题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解答】A、看到 P 是水面反射月光形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而不是折射现象,且 P 的位置只与月亮的位置有关,与同学的位置无关,故该选项错误。B、看到 P 是光的反射现象,P 是月亮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的位置只与物体(月亮)的位置有关,与同学的位置无关,故该选项正确。C、看到 Q 是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然后进入小科的眼睛,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但 Q 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有关,因为折射光线的方向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故该选项错误。D、看到 Q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而不是反射现象,且 Q 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有关,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6.(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为“太阳能动力”汽车,车顶上装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关于太阳能汽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能动力车不能在夜间无太阳时行驶B.车顶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车内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D.汽车外形呈流线型,快速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比静止时大【答案】B【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解析】【分析】(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供设备使用。(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解答】A、太阳能动力车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在夜间无太阳时也可以利用储存的电能行驶,故该选项错误。B、车顶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是太阳能利用的一种常见方式,故该选项正确。C、车内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而电磁感应现象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故该选项错误。D、汽车外形呈流线型,快速行驶时,车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车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升力,所以对地面的压力比静止时小,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7.(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两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导热汽缸,用两个轻质绝热活塞(截面积分别为S1和S2)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与汽缸壁间无摩擦。在左端活塞上缓慢加细沙,活塞从A下降h高度到B位置时,活塞上细沙的总重力为 mg。在此过程中,用外力 F 作用在右端活塞上,使活塞位置始终不变。整个过程气体的内能和大气压强p0保持不变,系统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整个过程,细沙做功等于 mghB.整个过程,外力F做功大于0,小于 mghC.左端活塞到达B位置时,外力D.整个过程,理想气体向外界释放的热量小于(【答案】D【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解析】【分析】由做功的条件判断外力是否做功;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求理想气体向外界释放的热量。【解答】A、细沙缓慢加在活塞上,活塞下降,细沙的重力做功,但由于活塞受到气体的压力,细沙做功并不等于mgh,故该选项错误。B、由题意可知,活塞S2的位置不变,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力和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由于活塞S2没有移动,可知整个过程,外力F做功等于0,故B错误;C、 左端活塞到达B位置时,根据压强相等可得即,故该选项错误;D、 整个过程,气体的内能不变,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等于放出的热量,若在活塞上一次性放上质量为m的沙子时,则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为:W<(p0S1+mg)h,内能不变,则ΔU=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ΔU=W+Q,解得:Q=-W,可知理想气体向外界释放的热量等于外界对理想气体做的功,即有:Q=W<p0S1h+mgh,故D正确。故答案为:D。二、填空题(共31分)8.(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中国制造的某一型号泵车如图所示。已知混凝土密度为 假设泵车的泵送系统以 150m3/h的输送量给 30m 高处输送混凝土,则每小时泵送系统对混凝土做的功至少为 。【答案】1.08×108J【知识点】功;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首先由m=ρV求出泵车每小时输送混凝土的质量;再根据混凝土克服重力做功,求出每小时泵送系统对混凝土做的功。【解答】 泵车的泵送排量为150m3/h,则1小时输送的混凝土的体积为V=150×1m3=150m3则在1小时时间内输送的混凝土质量为m=ρV=2.4×103×150kg=3.6×105kg将混凝土恰好输送到30m高处,泵送系统对混凝土做的功最少,泵送系统对混凝土做的功至少为W=mgh=3.6×105×10×30J=1.08×108J。9.(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大功率微波对人和其他生物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实验表明,当人体单位面积接收的微波功率达到 250W/m2 时会引起神经混乱。现有一微波武器,其发射功率为3×107W,若发射的微波可视为球面波(半径为R 的球的表面积为4πR2),则引起神经混乱的有效攻击的最远距离约为 。 (计算时π≈3)【答案】100m【知识点】功率;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单位面积接收的微波功率求出接触的面积,抓住发射的微波为球面波,结合球面面积公式求出球的半径,求距离。【解答】 当人体单位面积接收的微波功率达到250W/m2时会引起神经混乱,达到1000W/m2时会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则接触面积为:,因为发射的微波可视为球面波,所以接触面积:S=4πR2代入数据解得R≈50m,R'≈100m。10.(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老师设计并制作了一套调频共振杆实验演示器,如图所示。老师分别做了如下两组实验:①实验一:将三根长度不同,顶端安装等质量物块的1、2、3号纤维杆固定于木板上,在外力作用下,观察杆子的振动情况及对应的频率;②实验二:将三根长度相同,顶端安装不等质量物块的4、5、6号纤维杆固定于木板上,在外力作用下,观察杆子的振动情况及对应的频率。实验前已测得纤维杆自由振动的频率与杆长和顶端物块的质量有关,杆子越长、顶端物块质量越大,纤维杆自由振动的频率越小。实验时得到,当外力频率为1.18Hz时,2号杆摇动最厉害;当外力频率为1.42Hz时,5号杆摇动最厉害(已知杆摇动最厉害时外力的频率与杆自由振动的频率相等或相近)。根据以上信息,若将该装置的外力频率调到1.00Hz,则两组实验中摇动最厉害的杆的编号分别是 (选填“1”或“3”) 和 (选填“4”或“6”) 。【答案】1;4【知识点】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解析】【分析】(1)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物体发生共振,振幅最大。(2)对于本题中的纤维杆,其固有频率与杆的长度和顶端物块的质量有关,杆越长、顶端物块质量越大,固有频率越小。【解答】(1)在实验一中,1、2、3 号纤维杆顶端物块质量相同,长度不同,且杆越长固有频率越小。已知外力频率为 1.18Hz 时 2 号杆振动最厉害,说明 2 号杆的固有频率接近 1.18Hz。当外力频率调到 1.00Hz 时,比 1.18Hz 小,所以应选择比 2 号杆更长的 1 号杆,因为 1号杆固有频率更小,更接近 1.00Hz,所以实验一中摇动最厉害的杆是 1号。(2)在实验二中,4、5、6 号纤维杆长度相同,顶端物块质量不同,且质量越大固有频率越小。已知外力频率为 1.42Hz 时 5 号杆振动最厉害,说明 5 号杆的固有频率接近 1.42Hz。当外力频率调到 1.00Hz 时,比 1.42Hz 小,所以应选择比 5 号杆质量大的 4 号杆,因为 4 号杆固有频率更小,更接近 1.00Hz,所以实验二中摇动最厉害的杆是 4 号。11.(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打印机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纸系统能做到每次只进一张纸。进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设图中刚好有20张相同的纸,每张纸的重力均为 mg,搓纸轮按图示方向转动并带动最上面的第1张纸向右运动,纸张与纸张之间、纸张与底部摩擦片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工作时搓纸轮给第1张纸压力大小为F。打印机正常工作时,第2张纸受到第3张纸的摩擦力方向 (选填“向左”或“向右”)、第10张与第11张纸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第20张纸与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为 。【答案】向左;μ(F+ mg);μ(F+ mg)【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解析】【分析】首先对第2张纸进行受力分析判断第2张纸受到第3张纸的摩擦力方向如何;根据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求出第2张纸受到第3张纸的滑动摩擦力,再根据二力平衡判断第3张纸的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此类推得到第10张纸与第11张纸之间的摩擦力;根据第1张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结合μ1=μ2,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判断系统能不能进纸系。【解答】 第2张纸相对于第3张纸向右运动,所以第2张纸受到第3张纸的向左的摩擦力。工作时搓纸轮给第1张纸压力大小为F,第1张纸对第2张纸的压力为F+mg,所以第2张以下的纸没有运动,只有运动趋势,所以第2张以下的纸之间以及第20张纸与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均为静摩擦力,大小均为μ(F+mg)。12.(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装置, AOB为杠杆, O为支点, OA=20cm、OB=40cm,甲、乙为两金属块,当乙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ρ甲=3ρz=6ρ水,不计杠杆、滑轮的重量及摩擦,则图示状态下AC线和DE线上的拉力之比是 ,甲、乙两金属块的体积比是 。【答案】1:2;1:12【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解析】【分析】 设甲、乙的体积分别为V甲和V乙,由阿基米德原理得出乙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G=mg得出乙的重力,由力的平衡得出绳子对乙物体的拉力;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乙物体对绳子的拉力大小,即绳子对下面滑轮的拉力,根据下面的滑轮由两段绳子分担,从而得出绕在下面滑轮上绳子每段上的力;同理,绕在上面的滑轮上的绳子每段上的力,得出甲物体的重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从而得出甲、乙两金属块的体积比。【解答】 设甲、乙的体积分别为V甲和V乙,由阿基米德原理,乙全部浸没在水中时,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乙=ρ水gV乙,乙的重力:G乙=m乙g=ρ乙V乙g=2ρ水gV乙,由力的平衡,绳子对乙物体的拉力:T=G乙-F浮乙=2ρ水gV乙-ρ水gV乙=ρ乙gV乙;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乙物体对绳子向下的拉力大小为ρ乙gV乙,即绳子对下面滑轮的拉力为ρ乙gV乙,因作用在下面的滑轮的力由两段绳子分担,故绕在下面滑轮上绳子每段上的力为:,同理,绕在上面的滑轮上的绳子每段上的拉力为:,G甲×OA=T2×OBFAC:FDE=2T2:4T2=1:2甲物体的重力:G甲=ρ甲gV甲=6ρ水gV甲,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G甲×OA=T2×OB,,答:甲、乙两金属块的体积比是1:12。三、实验探究及综合应用题(共20分)1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1)如图甲是同向行驶的两辆汽车发生“追尾”的情形,后车刹车后因为 仍撞到前车,前车尾部发生形变,说明力 。(2)有些汽车采用四轮鼓式制动,可有效地减少了制动距离。通过测量获得汽车以不同的速度v行驶时对应的制动距离s(即从操纵制动刹车到车停下来的距离),数据如下表所示:速度v/(m·s- ) 2.0 3.0 4.0 5.0 6.0制动距离s/m 0.50 1.13 2.00 3.13 4.50请在图乙中描点作出s-v2图像 ,写出s与v的定量关系式: 。【答案】(1)惯性;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2)描点连线(略);【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惯性【解析】【分析】(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根据表中数据,先描点,再连线,第n次实验,速度vn,制动距离mn,根据表中数据所反映的规律列出关系式,利用此规律计算即可。【解答】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后车刹车后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所以撞到前车;前车尾部发生形变,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中先描点(22-0.5)、(32-1.13)、(42-2.00)、(52-3.13)、(62-4.50),再连线,横坐标为速度的平方、纵坐标为距离。如图所示: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可知,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大,即制动距离与速度有关,但不是正比例关系。可以想到可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通过计算:由此可知,制动距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即;14.(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小科同学用图(a)所示电路探究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所用器材有:小灯泡(额定电压2.5V,额定电流0.3A)电压表(量程300mV, 内阻300Ω)电流表(量程300mA, 内阻0.27Ω)定值电阻R0滑动变阻器R1(阻值0-20Ω)电阻箱 R2(最大阻值9999.9Ω)电源E(电压6V)开关S、导线若干。完成下列填空:(1)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变阻器的 (选填“a”或“b”) 端;(2)在流过电流表的电流较小时,将电阻箱R2的阻值置0,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取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I,结果如图(b)所示。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10mA时,小灯泡的电阻为 Ω (保留1位有效数字) ;(3)为使得电压表满量程时对应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V,小科同学经计算知,应将 的阻值调整为 Ω。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R1,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U/mV 24.0 46.0 76.0 110.0 128.0 152.0 184.0 216.0 250.0I/mA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4)由图(b)和上表可知,随流过小灯泡电流的增加,其灯丝的电阻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小科同学观测到小灯泡刚开始发光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160mA,可得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1= W(保留2位有效数字);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300mA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为P2, 则 (保留至整数)。【答案】(1)a(2)0.7(3)2700(4)增大(5)0.074;10【知识点】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小灯泡电功率的影响因素;电功率【解析】【分析】 (1)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时,为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置于分压电路分压为零的位置。(2)根据灯泡的U-I图像读出当I=10mA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此时灯泡的电阻;(3)根据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串联电阻阻值;(4)U-I图线上的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等于灯泡电阻,根据图示图象判断随着流过小灯泡电流的增加其灯丝的电阻如何变化。(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求出电流对应的电压,应用电功率公式P=UI求出灯泡的电功率,然后求出功率之比。【解答】 (1)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为了保证电路安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应位于分压电压为零的那端,即a端;(2)在流过电流表的电流较小时,将电阻箱R2的阻值置零,根据图(b)可知,当电流I=10mA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7mV根据欧姆定律,灯泡电阻(3)将小量程电压表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需要串联一个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分配与电阻的关系代入数据解得R2=2700Ω(4)灯泡的U-I图像如图所示:U-I图线上的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等于灯泡电阻,由图(b)所示图象可知,随着流过小灯泡电流的增加,图线上的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增大,则灯丝的电阻增大。(5) 电压表量程是300mV,改装后电压表量程是3V,改装后电压表量程为原来的10倍;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流过灯泡的电流I1=160mA=0.160A时,灯泡两端电压UL1=10U1=10×46.0mV=460mV=0.460V,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1=UL1I1=0.460×0.160W≈0.074W;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I2=300mA=0.300A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L2=10U2=10×250.0mV=2500mV=2.500V,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2=UL2I2=2.500×0.300W=0.75W;则四、计算题(共21分)15.(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2020年12月17日, 嫦娥五号(图甲) 在历经了23天、往返超过76万公里的月球采样之路后,成功返回我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五号到达环月轨道后开始实施动力下降,将速度从1.7km/s减速到0(悬停),并在软着落后通过轮子“行走”。该探测器总质量为8200kg,能在月面方圆3km的范围内行走10km。已知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1)悬停时,嫦娥五号受到向上的推力 (选填“>”、“<”或“=”)自身的重力。(2)据科学家预测,月球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 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关于( )He 和( )He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个 He 原子核内含有2个质子B.1个 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C.He 和 He 互为同位素D. 和 的化学性质不同(3)若探测器受到的摩擦力是其重力的0.1倍,探测器匀速行走10km,牵引力做功多少 (4)探测器使用的是电压为100V 的原子能电池,其工作电路如图乙所示,已知电动机M线圈的内阻为5Ω,现测得电动机两端的电压表的读数为80V,电流表读数为2A,则图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少 若电动机连续工作30天(这里是以地球上计算的天数),探测器一共消耗电能多少度 【答案】(1)=(2)A C(3)W= Fs= fs=0.1Gs=8200kg×10N/kg×0.1×1/6×104m≈1.37×107J(4)R=U'/I=20V/2A=10Ω,P=UI=80V×2A=160W=0.16kW,W= Pt=0.16kW×30×24h=115.2kW·h【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2)根据和 质子数、原子量、中子数可知;(3)根据公式W=Fs计算可得;(4)根据公式W=Pt P=UI计算可知。【解答】 (1)悬停时,嫦娥五号处于平衡状态,即嫦娥五号受到向上的推力和向下的重力相互平衡,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嫦娥五号受到向上的推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2)A、根据可知,该原子有2个质子,相对原子量为4,那么中子数为2,正确;B、根据可知,该原子有2个质子,相对原子量为3,那么中子数为1,错误;C、和两个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属于同位素原子,正确;D、和两个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相同的核电荷数,应该是同种元素,错误。故答案为:AC。(3)W= Fs= fs=0.1Gs=8200kg×10N/kg×0.1×1/6×104m≈1.37×107J;(4)R=U'/I=20V/2A=10Ω,P=UI=80V×2A=160W=0.16kW,W= Pt=0.16kW×30×24h=115.2kW·h16.(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重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与侧壁一未形变的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连接。它开始受到向右的缓慢地从0增大到F(已知)的力,接着此力方向不变,大小逐渐减为0。(1)求整个过程中热损耗Q与物体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关系 (2)动摩擦因数μ为多大时,热损耗Q最多且为多少 【答案】(1)当力增大到μG之后,物体开始向右移动,因为力是缓慢变化的,则物体移动的过程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接着力的方向不变,当力的大小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物体开始左移。设力增大到F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1,力减小到0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2,由平衡条件得则在全过程中产生的热损耗等于物体克服滑动摩擦力所做的功,即由以上三式可得Q与μ之间的关系为(2)将上式化为由基本不等式知识得当3μG=2F-3μG时,即 时,热损耗最大,值为【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摩擦力做功与热量的关系,当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时,克服摩擦力做功会产生热量,热量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与物体运动距离的乘积。(2)本题还涉及到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为F=kx。(3)本题考查平衡条件的应用,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即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相互平衡。(4)本题考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基本不等式a+b≥2 ab,可用于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7.(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 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核外电子数为 34 B.核电荷数为 79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 45【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解答】A、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 34,所以核外电子数为 34,故该选项正确。B、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 34,所以核电荷数为 34,而不是 79,故该选项错误。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 34,所以质子数为 34,故该选项正确。D、已知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 79,质子数为 34,所以中子数为79 34=45,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18.(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需要另加其他试剂才能区别的是()A.BaCl2、 CuSO4、NaOH、NaCl B.FeCl3、NaOH、H2SO4、Ba(NO3)2C.MgCl2、NaOH、HCl、Na2SO4 D.Na2SO4、BaCl2、K2CO3、NaNO3【答案】D【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方法,物质鉴别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不同性质(如颜色、溶解性、与其他物质反应产生的现象等)来区分不同的物质。(2)本题还涉及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不同的酸碱盐之间反应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如产生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解答】A、首先观察溶液颜色, CuSO4 溶液呈蓝色,可首先鉴别出来。然后 将 CuSO4 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与 BaCl2 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 NaOH 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与溶液 NaCl 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不需要另加其他试剂就能区别,故该选项错误。B、首先观察溶液颜色, FeCl3 溶液呈黄色,可首先鉴别出来。然后将 FeCl3 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与 NaOH 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再将 NaOH 溶液分别与剩下的两种溶液混合,与 H2SO4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无明显现象,与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最后将 H2SO4 溶液与 Ba(NO3)2 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需要另加其他试剂就能区别,故该选项错误。C、将溶液两两混合, MgCl2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将 HCl 溶液分别加入到产生的沉淀中,沉淀溶解的是 HCl 溶液,剩下的是 Na2SO4 溶液,所以不需要另加其他试剂就能区别,故该选项错误。D、将溶液两两混合, BaCl2 溶液与 Na2SO4 、 K2CO3 溶液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与 NaNO3 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但Na2SO4 、 K2CO3 溶液之间无法通过两两混合的方法区分,需要另加其他试剂(如稀盐酸,与溶液反应产生气泡,与溶液不反应)才能区别,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19.(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我们常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其计算公式为:原子利用率=目标生成物的质量参加该反应所有反应物的总质量 ×100%。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原子利用率为100%。在用丙炔(C3H4)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C5H8O2)的过程中,欲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还需要其他的反应物有()A.CO和CH3OH B.CH3OH 和 H2 C.CO2和H2O D.H2和CO2【答案】A【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分析】由题意知,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其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根据这一观点,要把一个C3H4分子变成一个C5H8O2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C、H、O 的原子个数比为1:2:1,以此来解答【解答】 由题意知,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其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根据这一观点,要把一个C3H4分子变成一个C5H8O2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A、CO和CH3OH,这两种物质如果按照分子个数比1:1组合,则很容易使C、H、O的原子个数比达到1:2:1,故正确;B、CO2和H2O,其中两种物质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也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错;C、H2和CO2,其中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错误;D、CH3OH和H2,其中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错误。故答案为:A。20.(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是从图中所获取的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B.0-50s, 发生的反应为C.50s时, 溶液中的溶质为 AlCl3D.100-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盐反应。【解答】 A、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该选项正确。B、由图可知,0~50s时,压强无明显变化,说明铝表面有氧化铝,稀盐酸先与氧化铝反应,未与铝反应,该选项正确。C、由图可知,50s时,反应仍在进行,说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故溶液中溶质为AlCl3和HCl,该选项不正确。D、100—140s时,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气压减小,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21.(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某溶液含有 Mg2+、Al3+、Cl-、SO42-四种离子, 其中Mg2+、Al3+、Cl-的离子个数比 1:1:1, 则该溶液中 Al3+、SO42-离子个数比为()A.1:1 B.1:2 C.2:3 D.1:3【答案】B【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电荷守恒解答,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由Mg2+、Al3+、Cl-离子个数比计算出SO42--的个数,然后做出判断。【解答】 已知某溶液中含有Mg2+、Al3+、Cl-、SO42-,其中Mg2+、Al3+、Cl-的个数比为1:1:1,其中正电荷总数为:(1×2)+(1×3)=5,负电荷总数也应该是5,Cl-提供了1份负电荷,那么剩下的4份负电荷则全部由SO42-提供,一个SO42-带有2个负电荷。所以可以推断SO42-为2份,故溶液中Al3+、SO42-的个数比是1:2。故答案为:B。22.(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向硫酸亚铁、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向滤出的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固体沉淀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A.一定含有锌、铁,可能含有铜 B.一定含有锌、铜,可能含有铁C.一定含有铁、铜,可能含锌 D.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锌、铜【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锌>铁>H>铜,根据这一活动强弱关系,分析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对反应后所得固体和溶液进行组成的推断。【解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能发生锌与硫酸铜的反应,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还能发生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生成的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铜;向滤出的不溶物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锌。故答案为:C。2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A.图1: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B.图2: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不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C.图3:过量的锌和铁与等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D.图4: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晶体析出【答案】A【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2)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3)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酸的量决定,当酸的量相同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且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恒温蒸发不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解答】A、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消耗了水,且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溶液质量减小;反应结束后,温度恢复至室温,溶解度恢复,但由于水的质量减少,溶液质量比原来还是减小,所以图 1 能正确反映,故该选项正确。B、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不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此时不会产生沉淀;当盐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钡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沉淀质量应从 0 开始增加,而图 2 中沉淀从一开始就产生,故该选项错误。C、过量的锌和铁与等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因为酸的量相同,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且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更快,反应时间更短,而图 3 中最终铁生成的氢气更多,故该选项错误。D、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水,有晶体析出,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图 4 中溶质质量分数一直增大,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24.(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所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全部变质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C 向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溶液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上升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A.A B.B C.C D.D【答案】A【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钙反应。(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解答】A、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过滤,在滤液中滴入 2 滴酚酞试液,酚酞不变红,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即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全部变质,故该选项正确。B、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始终不浑浊,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不能说明石灰水一定变质,故该选项错误。C、向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液温度升高,可能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不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故该选项错误。D、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试管内液面上升,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导致的,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25.(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是几种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0℃将35g食盐溶于100g水,降温至0℃时,可析出氯化钠晶体B.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31.6%C.60℃时,200水中溶解80g硫酸铜达到饱和,当降温至30℃时,可析出30g硫酸铜体晶体D.30℃时,将35g硝酸钾和35g食盐同时溶于100水中,蒸发时先析出的是氯化钠晶体【答案】D【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可以计算出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温度变化时溶液中是否有晶体析出等。【解答】 A、由于在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5.7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5.7g食盐,因此40℃时,将35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降温至0℃时,不会有晶体析出,故A错误;B、由于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C、由于在3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是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硫酸铜,则2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硫酸铜,因此60℃时,200克水中,溶解80克硫酸铜达到饱和,当温度降至30℃时,会析出硫酸铜晶体,但由于析出晶体是CuSO4 5H2O,而不是CuSO4,因此析出的晶体的质量要多于30g,故C错误;D、由于在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远大于氯化钠(约35g),而将35克硝酸钾和35克食盐同时溶于100克水中时,对于氯化钠来说,溶液是饱和溶液而对硝酸钾而言,没有得到对应饱和溶液。因此蒸发溶剂时,氯化钠首先析出,故D正确;故答案为:D。26.(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 一瓶不纯的K2CO3粉末, 所含杂质可能是KNO3、Ca(NO3)2、KCl、CuCl2、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沉淀部分溶解。 (3)另称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97g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杂质中一定含有KCl, 可能含有 Ca(NO3)2 、KNO3B.杂质中 KCl和CuCl2至少含有一种C.杂质中一定含有 KCl、Na2CO3D.杂质中一定含有KCl, 可能含有Na2CO3、 KNO3【答案】D【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物质的溶解性及离子的颜色:铜离子在溶液中呈蓝色,硝酸钙与碳酸钾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2)沉淀的性质:氯化银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碳酸银沉淀能溶于稀硝酸。(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判断物质的组成。【解答】A、由实验(1)可知,溶液无色,说明不含氯化铜;无沉淀,说明不含硝酸钙。由实验(2)可知,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既有氯化银又有碳酸银,即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一定含有氯化钾,可能含有硝酸钾和碳酸钠,故该选项错误。B、由实验(1)可知,溶液无色,说明不含氯化铜,所以杂质中不可能含有氯化铜,故该选项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可能含有硝酸钾和碳酸钠,故该选项错误。D、由上述分析可知,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可能含有碳酸钠、硝酸钾,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六、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54分)27.(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下图为铁的价类图。请回答:(1)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2)请写出B 点表示的物质化学式 。(3)已知C点表示的化合物在常温下能与氧气、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D,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单质(2)FeO(3)【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2)根据化学式的写法写出化学式;(3)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写出化学方程式。【解答】 (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由图示可知A点物质的化合价是零,所以物质类别是单质;(2)B点是铁的氧化物,铁的化合价是+2,所以物质是氧化亚铁,化学式是FeO;(3)由于C点是铁的+2价的碱,属于氢氧化亚铁,D是+3价铁的碱,即氢氧化铁,由题给信息可知,反应物是氢氧化亚铁、氧气和水,生成物是氢氧化铁,用观察法配平,所以方程式是:4Fe(OH)2+O2+2H2O=4Fe(OH)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28.(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稀薄燃烧发动机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优点,和普通汽车发动机对比如下:发动机的类型 发动机混合气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 发动机运转的温度 尾气中CO的含量 尾气中 NO 的含量普通发动机 1:15 较高 较高 较高稀薄燃烧发动机 1:40 较低 较低 较低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何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 CO含量会减少 。(2)已知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以NO 表示)是氮气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生的。试解释为何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NO 含量也会减少 。(3)某种减少尾气中CO与NO 的方法是使用催化转换器,转换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未配平)。若x=1.5,则化学方程式中CO2与N2的系数之比为 。【答案】(1)稀薄燃烧发动机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低,相对来说氧气的比例更高,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2)空气中的N2和O2形成NO 需要较高的温度,稀薄燃烧发动机运转温度较低,不利于NO 的生成(3)3:1【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分析】 (1)根据稀薄燃烧发动机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低,相对来说氧气的比例更高,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进行解答;(2)根据氮氧化物(以NOX表示)是氮气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生的,而稀薄燃烧发动机运转温度较低,不利于NOx的生成进行解答;(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解答。【解答】 (1)稀薄燃烧发动机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低,相对来说氧气的比例更高,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所以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CO含量会减少;(2)氮氧化物(以NOX表示)是氮气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生的,而稀薄燃烧发动机运转温度较低,不利于NOx的生成,所以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NOX含量也会减少;(3)由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当x=1.5时,将化学方程式配平,3CO+2NO1.5=3CO2+N2.所以化学方程式中CO2与N2的系数之比为3:1。29.(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一些氧化物和单质之间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反应:其中,氧化物(Ⅰ)是红棕色固体,氧化物(Ⅱ)、(Ⅲ)、(Ⅳ)在反应条件下都是气体。(1) 单质(Ⅲ)为 ; 氧化物(Ⅰ)为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C;Fe2O3(2)【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因氧化物(I)为红棕色固体,根据已学知识(I)为Fe2O3,根据转化关系推知,氧化物(II)为CO,氧化物(IV)为CO2,单质(I)为Fe,化学方程式为;由于氧化物(III)在反应条件下为气体,且能与CO反应生成CO 2和单质(II),且与单质(III)反应又生成氧化物(II)(CO),则单质(III)为碳,由水煤气的生成可推得氧化物(III)为H2O,单质(II)为H2;据此分析。【解答】(1)根据氧化物(Ⅰ)是红棕色固体,可推断其为氧化铁Fe2O3。氧化物(Ⅱ)、(Ⅲ)、(Ⅳ)在反应条件下都是气体,结合反应③中单质(Ⅲ)和氧化物(Ⅲ)反应生成氧化物(Ⅱ),且单质(Ⅲ)为固体,可推断单质(Ⅲ)为碳,氧化物(Ⅲ)为二氧化碳,氧化物(Ⅱ)为一氧化碳。(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2Fe+3CO2;30.(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为探究CO2与NaOH 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查阅资料】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物质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Ⅱ.本实验条件下,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实验探究】(1)实验一: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中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2)实验二:为检验( 与NaOH 溶液反应的产物,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中不宜将 溶液换成( 溶液的原因是 。(3)实验三: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 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 。(4)实验四:兴趣小组将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 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3)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4)【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1)根据CO2与NaOH溶液反应分析;(2)根据Ca(OH)2微溶于水分析;(3)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分析;(4)根据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发生反应分析。【解答】 (1)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塑料瓶变瘪,如果倒入NaOH溶液后塑料瓶变得更瘪,说明NaOH溶液与CO2反应。故答案为:倒入NaOH溶液的塑料瓶比倒入水的塑料瓶变瘪更明显;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2)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如果NaOH剩余与CaCl2溶液生成Ca(OH)2,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会有白色沉淀。故答案为:如果NaOH剩余,生成Ca(OH)2微溶于水,也会有白色沉淀;(3)NaOH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而NaOH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所以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使碳酸钠溶液完全与BaCl2溶液反应后再加酚酞溶液。故答案为:红;碳酸钠溶液呈碱性;(4)BC段溶液pH变化,是因为CO2与水和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化学方程式为:CO2+Na2CO3+H2O=2NaHCO3。31.(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氯化亚铜(CuCl)广泛应用于冶金、电镀、医药等行业。已知 CuCl 难溶于水和乙醇,在潮湿空气中易变质。CuCl的制备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滤液1”中除了 外,还存在较多的离子是 。 (写离子符号)(2)“操作 a”的名称是 ,本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水除外)是 。(写化学式)(3) “反应”中产物除了CuCl,还有硫酸等,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可用“水洗”的原因是 ,“醇洗”的目的是 。(5) 与足量NaCl经上述制备流程,可生成的 CuCl最多是 g。【答案】(1)(2)过滤;NaCl(3)(4)CuCl难溶于水;防止洗涤过程中CuCl变质(5)99.5【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1)根据“滤液1”中主要物质是硫酸钠和氯化铜,滤液2之前氯化铜和亚硫酸钠反应进行分析;(2)根据通过过滤能够把液体和固体分离进行分析;根据工艺流程可以判断循环利用的物质;(3)物质的循环利用:在工艺流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循环使用,以节约成本和资源。(4)根据可用“水洗”的原因是能够除去可溶性杂质,“醇洗”的目的是可以除去水,防止在后续步骤中CuCl变质进行分析;(5)根据工艺流程可知,硫酸铜的铜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氯化亚铜中。【解答】 (1)溶解过程和结晶过程离子的种类不变,滤液中含有Na+、SO42-、Cl-和Cu2+;(2)通过过滤能够把液体和固体分离,所以“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NaCl;(3)“反应” 中,氯化铜、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生成氯化亚铜、氯化钠和硫酸,化学方程式为(4)能用“水洗”的原因是CuCl难溶于水,“水洗”的作用是洗去可溶性杂质,保留CuCl,“醇洗”的目的是快速去除CuCl表面的水、防止其氧化。(5)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相等,设可生成的CuCl质量最多是x。CuSO4~CuCl160 99.5160g x解得x=99.5g答:可生成的CuCl最多是99.5g。32.(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利用氯气与石灰乳 反应制取漂白粉:已知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 该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装置中发生如下反应用于制备氯气: 乙装置的作用是 。(2)丁装置的作用是 。(3)该兴趣小组用足量的浓盐酸与8.7gMnO2制备氯气,并将所得氯气与过量的石灰乳反应, 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 Ca(ClO)2 g。(4)但小组成员发现,实际上产物中的质量明显小于理论值。为了探究其原因,小组成员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氯气和碱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较高时,氯气和碱还能发生如下反应: 为了提高 的产率,可对丙装置作适当改进。请你给出一种改进方法: 。【答案】(1)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2)吸收多余的 Cl2, 防止污染环境(3)7.15(4)将丙装置置于装有冷水的容器中【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1)饱和食盐水的主要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2)氯气有毒气体,氢氧化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3)依据MnO2+4HCl(浓)MnCl2+Cl2↑+2H2O;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结合定量关系计算理论值;(4)依据(4)中 信息反应在高温度下发生副反应,所以改进措施可以把丙装置放入冰水中,避免发生反应:6Cl2+6Ca(OH)25CaCl2+Ca(ClO3)2+6H2O。【解答】 (1)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过程中会发出氯化氢气体,氯气在食盐水中不溶,氯化氢易溶,所以通过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故填: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2)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吸收过量氯气,避免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填: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环境;(3)足量的浓盐酸与8.7g MnO2制备氯气,并将所得氯气与过量的石灰乳反应,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Ca(ClO)2;设生成Ca(ClO)2 质量为x,则可以依据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得到定量关系:2MnO2~Ca(ClO)2174 1438.7g x174:143=8.7g:xx=7.15g故填:7.15;(4)依据(3)中信息反应在高温度下发生副反应,所以改进措施可以把丙装置放入冷水中,避免发生反应6Cl2+6Ca(OH)25CaCl2+Ca(ClO3)2+6H2O;故填:将丙装置置于装有冷水的容器中。七、计算题(每题8分,共16分)3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 已知 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的分解温度为66~68℃, 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设固体的组成为 ,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右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将 24.0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写出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通过计算可得a:b= 。【答案】(1)CuCO3 CuO+CO2↑(2)4CuO2Cu2O+O2↑(3)2:1【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解析】【分析】(1)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可知AB段为氢氧化铜的分解,CD段为碳酸铜的分解;(2)剩余固体加热到更高温度固体的质量又会减少,根据氧化铜中所含的两种元素可猜想可能是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根据计算会发现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大于固体减少的质量,那么就可能是氧化铜中的部分氧元素转化为氧气。(3)氢氧化铜受热过程中固体减少的质量是水的质量,根据水的质量可求出氢氧化铜的质量,碳酸铜在受热过程中减少的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铜的质量;【解答】 (1)AB段的温度大于60℃但是没有超过200℃,从图象中看出也不超过100℃,符合氢氧化铜的分解温度,发生Cu(OH)2CuO+H2O,CD段的温度超过了200℃,符合碳酸铜的分解温度,发生CuCO3CuO+CO2↑,(2)氧化铜加热后质量又会减少,应该是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24g氧化铜的氧元素的质量=,大于2.4g,说明是氧化铜中的部分氧元素转化为氧气,方程式为4CuO2Cu2O+O2↑。(3)AB段减少的是水的质量,根据水的质量可求出氢氧化铜的质量。CD段减少的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铜的质量。AB段:Cu(OH)2CuO+H2O1mol 18g0.2mol 3.6gCD段:CuCO3CuO+CO2↑1mol 44g0.1mol 4.4g,故a:b=0.2mol:0.1mol=2:1,故答案为:2:1;34.(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为了探究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后所得滤液X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取50克滤液于烧杯中,先向烧杯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硫酸镁溶液20克,接着向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加入溶液的质量与烧杯内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1)CD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 。(3)滴加入30克稀硫酸时,烧杯中沉淀的质量: 的值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2)Ba(OH)2、NaOH(3)设加入20g硫酸镁产生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120 5820g×6% x烧杯中沉淀的质量m2的值4.66g+0.58g=5.24g【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且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3)溶质成分的判断:根据反应的先后顺序和反应的程度,判断溶液中溶质的组成。(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结合已知量计算未知量。【解答】(1)BC段发生的反应是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加入硫酸镁有沉淀生成,且后期加入硫酸导致沉淀质量减少一部分,则滤液X中既有氢氧化钠,也有氢氧化钡,故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钡、氢氧化钠;1 / 1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2024 年新生学科素养测试 科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 “珍爱生命,安全用电”。关于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雷雨闪电时可在树下躲雨B.空调插头应选用图中的乙C.使用试电笔时手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D.发生触电事故时空气开关会自动切断电路2.(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下列v-t和s-t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它龙舟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是()A. B.C. D.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唐代《来耜经》记载了曲辕犁相对直辕犁的优势之一是起土省力,设牛用大小相等的拉力F通过耕索分别拉两种犁,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α<β,如图所示,忽略耕索质量,耕地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耕索对曲辕犁拉力的水平分力比对直辕犁的小B.耕索对曲辕犁拉力的竖直分力比对直辕犁的小C.曲辕犁匀速前进时,耕索对犁的拉力小于犁对耕索的拉力D.直辕犁加速前进时,耕索对犁的拉力大于犁对耕索的拉力4.(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一张轻薄的复合板,复合板与桌面之间铺三支塑料管,复合板上放一辆较重的电动遥控小车,小车质量大于复合板的质量。当启动遥控小车的前进挡后()A.小车仍然相对地面静止B.复合板仍然相对地面静止C.小车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将向左运动D.复合板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将向左运动5.(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小科同学站在湖边看到了水里的月亮P,后来他又潜入水中往水面上方观察,又看到了月亮Q。设水中无杂质,周围无光源,水面平静,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看到P属于光的折射现象,P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有关B.看到P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P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无关C.看到Q属于光的折射现象,Q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无关D.看到Q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Q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有关6.(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为“太阳能动力”汽车,车顶上装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关于太阳能汽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能动力车不能在夜间无太阳时行驶B.车顶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车内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D.汽车外形呈流线型,快速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比静止时大7.(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两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导热汽缸,用两个轻质绝热活塞(截面积分别为S1和S2)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与汽缸壁间无摩擦。在左端活塞上缓慢加细沙,活塞从A下降h高度到B位置时,活塞上细沙的总重力为 mg。在此过程中,用外力 F 作用在右端活塞上,使活塞位置始终不变。整个过程气体的内能和大气压强p0保持不变,系统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整个过程,细沙做功等于 mghB.整个过程,外力F做功大于0,小于 mghC.左端活塞到达B位置时,外力D.整个过程,理想气体向外界释放的热量小于(二、填空题(共31分)8.(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中国制造的某一型号泵车如图所示。已知混凝土密度为 假设泵车的泵送系统以 150m3/h的输送量给 30m 高处输送混凝土,则每小时泵送系统对混凝土做的功至少为 。9.(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大功率微波对人和其他生物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实验表明,当人体单位面积接收的微波功率达到 250W/m2 时会引起神经混乱。现有一微波武器,其发射功率为3×107W,若发射的微波可视为球面波(半径为R 的球的表面积为4πR2),则引起神经混乱的有效攻击的最远距离约为 。 (计算时π≈3)10.(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老师设计并制作了一套调频共振杆实验演示器,如图所示。老师分别做了如下两组实验:①实验一:将三根长度不同,顶端安装等质量物块的1、2、3号纤维杆固定于木板上,在外力作用下,观察杆子的振动情况及对应的频率;②实验二:将三根长度相同,顶端安装不等质量物块的4、5、6号纤维杆固定于木板上,在外力作用下,观察杆子的振动情况及对应的频率。实验前已测得纤维杆自由振动的频率与杆长和顶端物块的质量有关,杆子越长、顶端物块质量越大,纤维杆自由振动的频率越小。实验时得到,当外力频率为1.18Hz时,2号杆摇动最厉害;当外力频率为1.42Hz时,5号杆摇动最厉害(已知杆摇动最厉害时外力的频率与杆自由振动的频率相等或相近)。根据以上信息,若将该装置的外力频率调到1.00Hz,则两组实验中摇动最厉害的杆的编号分别是 (选填“1”或“3”) 和 (选填“4”或“6”) 。11.(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打印机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纸系统能做到每次只进一张纸。进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设图中刚好有20张相同的纸,每张纸的重力均为 mg,搓纸轮按图示方向转动并带动最上面的第1张纸向右运动,纸张与纸张之间、纸张与底部摩擦片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工作时搓纸轮给第1张纸压力大小为F。打印机正常工作时,第2张纸受到第3张纸的摩擦力方向 (选填“向左”或“向右”)、第10张与第11张纸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第20张纸与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为 。12.(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所示装置, AOB为杠杆, O为支点, OA=20cm、OB=40cm,甲、乙为两金属块,当乙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ρ甲=3ρz=6ρ水,不计杠杆、滑轮的重量及摩擦,则图示状态下AC线和DE线上的拉力之比是 ,甲、乙两金属块的体积比是 。三、实验探究及综合应用题(共20分)1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1)如图甲是同向行驶的两辆汽车发生“追尾”的情形,后车刹车后因为 仍撞到前车,前车尾部发生形变,说明力 。(2)有些汽车采用四轮鼓式制动,可有效地减少了制动距离。通过测量获得汽车以不同的速度v行驶时对应的制动距离s(即从操纵制动刹车到车停下来的距离),数据如下表所示:速度v/(m·s- ) 2.0 3.0 4.0 5.0 6.0制动距离s/m 0.50 1.13 2.00 3.13 4.50请在图乙中描点作出s-v2图像 ,写出s与v的定量关系式: 。14.(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小科同学用图(a)所示电路探究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规律,所用器材有:小灯泡(额定电压2.5V,额定电流0.3A)电压表(量程300mV, 内阻300Ω)电流表(量程300mA, 内阻0.27Ω)定值电阻R0滑动变阻器R1(阻值0-20Ω)电阻箱 R2(最大阻值9999.9Ω)电源E(电压6V)开关S、导线若干。完成下列填空:(1)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变阻器的 (选填“a”或“b”) 端;(2)在流过电流表的电流较小时,将电阻箱R2的阻值置0,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取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I,结果如图(b)所示。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10mA时,小灯泡的电阻为 Ω (保留1位有效数字) ;(3)为使得电压表满量程时对应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V,小科同学经计算知,应将 的阻值调整为 Ω。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R1,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U/mV 24.0 46.0 76.0 110.0 128.0 152.0 184.0 216.0 250.0I/mA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4)由图(b)和上表可知,随流过小灯泡电流的增加,其灯丝的电阻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小科同学观测到小灯泡刚开始发光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160mA,可得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1= W(保留2位有效数字);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300mA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为P2, 则 (保留至整数)。四、计算题(共21分)15.(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2020年12月17日, 嫦娥五号(图甲) 在历经了23天、往返超过76万公里的月球采样之路后,成功返回我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五号到达环月轨道后开始实施动力下降,将速度从1.7km/s减速到0(悬停),并在软着落后通过轮子“行走”。该探测器总质量为8200kg,能在月面方圆3km的范围内行走10km。已知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1)悬停时,嫦娥五号受到向上的推力 (选填“>”、“<”或“=”)自身的重力。(2)据科学家预测,月球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 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关于( )He 和( )He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个 He 原子核内含有2个质子B.1个 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C.He 和 He 互为同位素D. 和 的化学性质不同(3)若探测器受到的摩擦力是其重力的0.1倍,探测器匀速行走10km,牵引力做功多少 (4)探测器使用的是电压为100V 的原子能电池,其工作电路如图乙所示,已知电动机M线圈的内阻为5Ω,现测得电动机两端的电压表的读数为80V,电流表读数为2A,则图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少 若电动机连续工作30天(这里是以地球上计算的天数),探测器一共消耗电能多少度 16.(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重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并与侧壁一未形变的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连接。它开始受到向右的缓慢地从0增大到F(已知)的力,接着此力方向不变,大小逐渐减为0。(1)求整个过程中热损耗Q与物体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关系 (2)动摩擦因数μ为多大时,热损耗Q最多且为多少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7.(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 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核外电子数为 34 B.核电荷数为 79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 4518.(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需要另加其他试剂才能区别的是()A.BaCl2、 CuSO4、NaOH、NaCl B.FeCl3、NaOH、H2SO4、Ba(NO3)2C.MgCl2、NaOH、HCl、Na2SO4 D.Na2SO4、BaCl2、K2CO3、NaNO319.(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我们常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其计算公式为:原子利用率=目标生成物的质量参加该反应所有反应物的总质量 ×100%。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原子利用率为100%。在用丙炔(C3H4)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C5H8O2)的过程中,欲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还需要其他的反应物有()A.CO和CH3OH B.CH3OH 和 H2 C.CO2和H2O D.H2和CO220.(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是从图中所获取的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B.0-50s, 发生的反应为C.50s时, 溶液中的溶质为 AlCl3D.100-14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21.(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某溶液含有 Mg2+、Al3+、Cl-、SO42-四种离子, 其中Mg2+、Al3+、Cl-的离子个数比 1:1:1, 则该溶液中 Al3+、SO42-离子个数比为()A.1:1 B.1:2 C.2:3 D.1:322.(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向硫酸亚铁、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向滤出的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固体沉淀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A.一定含有锌、铁,可能含有铜 B.一定含有锌、铜,可能含有铁C.一定含有铁、铜,可能含锌 D.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锌、铜2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A.图1: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B.图2: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不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C.图3:过量的锌和铁与等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D.图4: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晶体析出24.(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所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A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酚酞不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全部变质B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始终未浑浊 该石灰水一定变质C 向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溶液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D 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试管内液面上升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A.A B.B C.C D.D25.(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如图是几种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0℃将35g食盐溶于100g水,降温至0℃时,可析出氯化钠晶体B.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31.6%C.60℃时,200水中溶解80g硫酸铜达到饱和,当降温至30℃时,可析出30g硫酸铜体晶体D.30℃时,将35g硝酸钾和35g食盐同时溶于100水中,蒸发时先析出的是氯化钠晶体26.(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 一瓶不纯的K2CO3粉末, 所含杂质可能是KNO3、Ca(NO3)2、KCl、CuCl2、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沉淀部分溶解。 (3)另称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97g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杂质中一定含有KCl, 可能含有 Ca(NO3)2 、KNO3B.杂质中 KCl和CuCl2至少含有一种C.杂质中一定含有 KCl、Na2CO3D.杂质中一定含有KCl, 可能含有Na2CO3、 KNO3六、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54分)27.(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下图为铁的价类图。请回答:(1)A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2)请写出B 点表示的物质化学式 。(3)已知C点表示的化合物在常温下能与氧气、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D,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8.(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稀薄燃烧发动机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等优点,和普通汽车发动机对比如下:发动机的类型 发动机混合气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 发动机运转的温度 尾气中CO的含量 尾气中 NO 的含量普通发动机 1:15 较高 较高 较高稀薄燃烧发动机 1:40 较低 较低 较低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何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 CO含量会减少 。(2)已知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以NO 表示)是氮气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生的。试解释为何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NO 含量也会减少 。(3)某种减少尾气中CO与NO 的方法是使用催化转换器,转换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未配平)。若x=1.5,则化学方程式中CO2与N2的系数之比为 。29.(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一些氧化物和单质之间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反应:其中,氧化物(Ⅰ)是红棕色固体,氧化物(Ⅱ)、(Ⅲ)、(Ⅳ)在反应条件下都是气体。(1) 单质(Ⅲ)为 ; 氧化物(Ⅰ)为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30.(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为探究CO2与NaOH 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查阅资料】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物质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Ⅱ.本实验条件下,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实验探究】(1)实验一: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中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2)实验二:为检验( 与NaOH 溶液反应的产物,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中不宜将 溶液换成( 溶液的原因是 。(3)实验三: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 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 。(4)实验四:兴趣小组将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 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1.(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氯化亚铜(CuCl)广泛应用于冶金、电镀、医药等行业。已知 CuCl 难溶于水和乙醇,在潮湿空气中易变质。CuCl的制备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滤液1”中除了 外,还存在较多的离子是 。 (写离子符号)(2)“操作 a”的名称是 ,本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水除外)是 。(写化学式)(3) “反应”中产物除了CuCl,还有硫酸等,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可用“水洗”的原因是 ,“醇洗”的目的是 。(5) 与足量NaCl经上述制备流程,可生成的 CuCl最多是 g。32.(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利用氯气与石灰乳 反应制取漂白粉:已知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 该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装置中发生如下反应用于制备氯气: 乙装置的作用是 。(2)丁装置的作用是 。(3)该兴趣小组用足量的浓盐酸与8.7gMnO2制备氯气,并将所得氯气与过量的石灰乳反应, 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 Ca(ClO)2 g。(4)但小组成员发现,实际上产物中的质量明显小于理论值。为了探究其原因,小组成员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氯气和碱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较高时,氯气和碱还能发生如下反应: 为了提高 的产率,可对丙装置作适当改进。请你给出一种改进方法: 。七、计算题(每题8分,共16分)3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 已知 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的分解温度为66~68℃, 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设固体的组成为 ,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右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将 24.0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写出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通过计算可得a:b= 。34.(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为了探究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后所得滤液X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取50克滤液于烧杯中,先向烧杯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硫酸镁溶液20克,接着向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加入溶液的质量与烧杯内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1)CD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 。(3)滴加入30克稀硫酸时,烧杯中沉淀的质量: 的值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安全用电原则【解析】【分析】(1)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包括雷电的危害、三脚插头的作用、试电笔的使用方法以及空气开关的作用。(2)安全用电的原则,即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解答】A、雷雨闪电时,树比较高,容易被雷电击中,在树下躲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故该选项错误。B、空调属于大功率用电器,且有金属外壳,为了防止漏电时发生触电事故,应选用三脚插头(图中的乙),这样可以将金属外壳接地,故该选项正确。C、使用试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这样才能形成回路,使氖管发光,从而判断火线和零线,故该选项错误。D、发生触电事故时,电流通过人体,而空气开关是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如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才会自动切断电路,触电事故时电流不一定过大,所以空气开关不一定会自动切断电路,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2.【答案】D【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在速度-时间图线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结合面积比较两者的路程关系,判断是否会出现船头并齐;在路程-时间图线中,图线对应的纵坐标表示路程,通过两图线是否有交点判断在途中否会出现船头并齐。【解答】 A、速度—时间图线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可知,在到达终点前,甲图线围成的面积始终大于乙图线围成的面积,则龙舟甲与龙舟乙在途中不会出现船头并齐的现象,故A错误;B、速度—时间图线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可知,在两图线交点对应的时刻前,丙的路程比甲大,即丙在前,在交点对应的时刻后有一个时刻,两路程相等,可知龙舟甲和龙舟乙在途中会出现船头并齐,故B错误;C、在到达终点前,两图线没有交点,即不会出现路程相同,则龙舟甲和龙舟乙在途中不会出现船头并齐,故C错误;D、在到达终点前,两图线有交点,即路程相同,可知龙舟甲和龙舟戊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故D正确。故答案为:D。3.【答案】A【知识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解析】【分析】根据力的分解得到两种情况下水平分力、竖直分力的大小关系,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相互作用力大小。【解答】 :AB、将拉力F正交分解如下图所示则在x方向可得出Fx曲=Fsinα,Fx直=Fsinβ在y方向可得出Fy曲=Fcosα,Fy直=Fcosβ由题知α<β则sinα<sinβ,cosα>cosβ则可得到Fx曲<Fx直,Fy曲>Fy直故A正确、B错误;CD、耕索对犁的拉力与犁对耕索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无论是加速还是匀速,故C错误、D错误。故答案为:A。4.【答案】C【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解析】【分析】依据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根据摩擦力的方向分析运动情况,根据冲量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冲量大小。【解答】AC、小车在牵引力作用下,相对复合板向前运动,则小车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因此小车相对地面向左运动,不会相对地面静止的,故A错误,C正确;BD、依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复合板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将向右运动,故BD错误;故答案为:C。5.【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是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现象的典型例子,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的位置只与物体的位置有关,与观察者的位置无关。(2)本题还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解答】A、看到 P 是水面反射月光形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而不是折射现象,且 P 的位置只与月亮的位置有关,与同学的位置无关,故该选项错误。B、看到 P 是光的反射现象,P 是月亮通过水面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的位置只与物体(月亮)的位置有关,与同学的位置无关,故该选项正确。C、看到 Q 是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然后进入小科的眼睛,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但 Q 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有关,因为折射光线的方向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故该选项错误。D、看到 Q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而不是反射现象,且 Q 的位置与同学的位置有关,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6.【答案】B【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解析】【分析】(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供设备使用。(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解答】A、太阳能动力车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在夜间无太阳时也可以利用储存的电能行驶,故该选项错误。B、车顶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是太阳能利用的一种常见方式,故该选项正确。C、车内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而电磁感应现象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故该选项错误。D、汽车外形呈流线型,快速行驶时,车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车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升力,所以对地面的压力比静止时小,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7.【答案】D【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解析】【分析】由做功的条件判断外力是否做功;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求理想气体向外界释放的热量。【解答】A、细沙缓慢加在活塞上,活塞下降,细沙的重力做功,但由于活塞受到气体的压力,细沙做功并不等于mgh,故该选项错误。B、由题意可知,活塞S2的位置不变,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力和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由于活塞S2没有移动,可知整个过程,外力F做功等于0,故B错误;C、 左端活塞到达B位置时,根据压强相等可得即,故该选项错误;D、 整个过程,气体的内能不变,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等于放出的热量,若在活塞上一次性放上质量为m的沙子时,则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为:W<(p0S1+mg)h,内能不变,则ΔU=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ΔU=W+Q,解得:Q=-W,可知理想气体向外界释放的热量等于外界对理想气体做的功,即有:Q=W<p0S1h+mgh,故D正确。故答案为:D。8.【答案】1.08×108J【知识点】功;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首先由m=ρV求出泵车每小时输送混凝土的质量;再根据混凝土克服重力做功,求出每小时泵送系统对混凝土做的功。【解答】 泵车的泵送排量为150m3/h,则1小时输送的混凝土的体积为V=150×1m3=150m3则在1小时时间内输送的混凝土质量为m=ρV=2.4×103×150kg=3.6×105kg将混凝土恰好输送到30m高处,泵送系统对混凝土做的功最少,泵送系统对混凝土做的功至少为W=mgh=3.6×105×10×30J=1.08×108J。9.【答案】100m【知识点】功率;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根据单位面积接收的微波功率求出接触的面积,抓住发射的微波为球面波,结合球面面积公式求出球的半径,求距离。【解答】 当人体单位面积接收的微波功率达到250W/m2时会引起神经混乱,达到1000W/m2时会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则接触面积为:,因为发射的微波可视为球面波,所以接触面积:S=4πR2代入数据解得R≈50m,R'≈100m。10.【答案】1;4【知识点】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解析】【分析】(1)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物体发生共振,振幅最大。(2)对于本题中的纤维杆,其固有频率与杆的长度和顶端物块的质量有关,杆越长、顶端物块质量越大,固有频率越小。【解答】(1)在实验一中,1、2、3 号纤维杆顶端物块质量相同,长度不同,且杆越长固有频率越小。已知外力频率为 1.18Hz 时 2 号杆振动最厉害,说明 2 号杆的固有频率接近 1.18Hz。当外力频率调到 1.00Hz 时,比 1.18Hz 小,所以应选择比 2 号杆更长的 1 号杆,因为 1号杆固有频率更小,更接近 1.00Hz,所以实验一中摇动最厉害的杆是 1号。(2)在实验二中,4、5、6 号纤维杆长度相同,顶端物块质量不同,且质量越大固有频率越小。已知外力频率为 1.42Hz 时 5 号杆振动最厉害,说明 5 号杆的固有频率接近 1.42Hz。当外力频率调到 1.00Hz 时,比 1.42Hz 小,所以应选择比 5 号杆质量大的 4 号杆,因为 4 号杆固有频率更小,更接近 1.00Hz,所以实验二中摇动最厉害的杆是 4 号。11.【答案】向左;μ(F+ mg);μ(F+ mg)【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解析】【分析】首先对第2张纸进行受力分析判断第2张纸受到第3张纸的摩擦力方向如何;根据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求出第2张纸受到第3张纸的滑动摩擦力,再根据二力平衡判断第3张纸的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此类推得到第10张纸与第11张纸之间的摩擦力;根据第1张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结合μ1=μ2,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判断系统能不能进纸系。【解答】 第2张纸相对于第3张纸向右运动,所以第2张纸受到第3张纸的向左的摩擦力。工作时搓纸轮给第1张纸压力大小为F,第1张纸对第2张纸的压力为F+mg,所以第2张以下的纸没有运动,只有运动趋势,所以第2张以下的纸之间以及第20张纸与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均为静摩擦力,大小均为μ(F+mg)。12.【答案】1:2;1:12【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解析】【分析】 设甲、乙的体积分别为V甲和V乙,由阿基米德原理得出乙物体受到的浮力,根据G=mg得出乙的重力,由力的平衡得出绳子对乙物体的拉力;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乙物体对绳子的拉力大小,即绳子对下面滑轮的拉力,根据下面的滑轮由两段绳子分担,从而得出绕在下面滑轮上绳子每段上的力;同理,绕在上面的滑轮上的绳子每段上的力,得出甲物体的重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从而得出甲、乙两金属块的体积比。【解答】 设甲、乙的体积分别为V甲和V乙,由阿基米德原理,乙全部浸没在水中时,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乙=ρ水gV乙,乙的重力:G乙=m乙g=ρ乙V乙g=2ρ水gV乙,由力的平衡,绳子对乙物体的拉力:T=G乙-F浮乙=2ρ水gV乙-ρ水gV乙=ρ乙gV乙;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乙物体对绳子向下的拉力大小为ρ乙gV乙,即绳子对下面滑轮的拉力为ρ乙gV乙,因作用在下面的滑轮的力由两段绳子分担,故绕在下面滑轮上绳子每段上的力为:,同理,绕在上面的滑轮上的绳子每段上的拉力为:,G甲×OA=T2×OBFAC:FDE=2T2:4T2=1:2甲物体的重力:G甲=ρ甲gV甲=6ρ水gV甲,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G甲×OA=T2×OB,,答:甲、乙两金属块的体积比是1:12。13.【答案】(1)惯性;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2)描点连线(略);【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惯性【解析】【分析】(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根据表中数据,先描点,再连线,第n次实验,速度vn,制动距离mn,根据表中数据所反映的规律列出关系式,利用此规律计算即可。【解答】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后车刹车后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所以撞到前车;前车尾部发生形变,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中先描点(22-0.5)、(32-1.13)、(42-2.00)、(52-3.13)、(62-4.50),再连线,横坐标为速度的平方、纵坐标为距离。如图所示: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可知,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大,即制动距离与速度有关,但不是正比例关系。可以想到可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通过计算:由此可知,制动距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即;14.【答案】(1)a(2)0.7(3)2700(4)增大(5)0.074;10【知识点】变阻器的原理及其使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小灯泡电功率的影响因素;电功率【解析】【分析】 (1)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时,为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置于分压电路分压为零的位置。(2)根据灯泡的U-I图像读出当I=10mA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此时灯泡的电阻;(3)根据串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求出串联电阻阻值;(4)U-I图线上的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等于灯泡电阻,根据图示图象判断随着流过小灯泡电流的增加其灯丝的电阻如何变化。(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求出电流对应的电压,应用电功率公式P=UI求出灯泡的电功率,然后求出功率之比。【解答】 (1)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为了保证电路安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应位于分压电压为零的那端,即a端;(2)在流过电流表的电流较小时,将电阻箱R2的阻值置零,根据图(b)可知,当电流I=10mA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7mV根据欧姆定律,灯泡电阻(3)将小量程电压表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需要串联一个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分配与电阻的关系代入数据解得R2=2700Ω(4)灯泡的U-I图像如图所示:U-I图线上的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等于灯泡电阻,由图(b)所示图象可知,随着流过小灯泡电流的增加,图线上的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增大,则灯丝的电阻增大。(5) 电压表量程是300mV,改装后电压表量程是3V,改装后电压表量程为原来的10倍;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流过灯泡的电流I1=160mA=0.160A时,灯泡两端电压UL1=10U1=10×46.0mV=460mV=0.460V,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1=UL1I1=0.460×0.160W≈0.074W;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I2=300mA=0.300A时,灯泡两端的电压UL2=10U2=10×250.0mV=2500mV=2.500V,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2=UL2I2=2.500×0.300W=0.75W;则15.【答案】(1)=(2)A C(3)W= Fs= fs=0.1Gs=8200kg×10N/kg×0.1×1/6×104m≈1.37×107J(4)R=U'/I=20V/2A=10Ω,P=UI=80V×2A=160W=0.16kW,W= Pt=0.16kW×30×24h=115.2kW·h【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2)根据和 质子数、原子量、中子数可知;(3)根据公式W=Fs计算可得;(4)根据公式W=Pt P=UI计算可知。【解答】 (1)悬停时,嫦娥五号处于平衡状态,即嫦娥五号受到向上的推力和向下的重力相互平衡,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嫦娥五号受到向上的推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2)A、根据可知,该原子有2个质子,相对原子量为4,那么中子数为2,正确;B、根据可知,该原子有2个质子,相对原子量为3,那么中子数为1,错误;C、和两个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属于同位素原子,正确;D、和两个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相同的核电荷数,应该是同种元素,错误。故答案为:AC。(3)W= Fs= fs=0.1Gs=8200kg×10N/kg×0.1×1/6×104m≈1.37×107J;(4)R=U'/I=20V/2A=10Ω,P=UI=80V×2A=160W=0.16kW,W= Pt=0.16kW×30×24h=115.2kW·h16.【答案】(1)当力增大到μG之后,物体开始向右移动,因为力是缓慢变化的,则物体移动的过程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接着力的方向不变,当力的大小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物体开始左移。设力增大到F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1,力减小到0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2,由平衡条件得则在全过程中产生的热损耗等于物体克服滑动摩擦力所做的功,即由以上三式可得Q与μ之间的关系为(2)将上式化为由基本不等式知识得当3μG=2F-3μG时,即 时,热损耗最大,值为【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摩擦力做功与热量的关系,当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时,克服摩擦力做功会产生热量,热量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与物体运动距离的乘积。(2)本题还涉及到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为F=kx。(3)本题考查平衡条件的应用,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即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相互平衡。(4)本题考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基本不等式a+b≥2 ab,可用于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17.【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解答】A、在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 34,所以核外电子数为 34,故该选项正确。B、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 34,所以核电荷数为 34,而不是 79,故该选项错误。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 34,所以质子数为 34,故该选项正确。D、已知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 79,质子数为 34,所以中子数为79 34=45,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18.【答案】D【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方法,物质鉴别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不同性质(如颜色、溶解性、与其他物质反应产生的现象等)来区分不同的物质。(2)本题还涉及到酸碱盐之间的反应,不同的酸碱盐之间反应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如产生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解答】A、首先观察溶液颜色, CuSO4 溶液呈蓝色,可首先鉴别出来。然后 将 CuSO4 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与 BaCl2 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 NaOH 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与溶液 NaCl 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不需要另加其他试剂就能区别,故该选项错误。B、首先观察溶液颜色, FeCl3 溶液呈黄色,可首先鉴别出来。然后将 FeCl3 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与 NaOH 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再将 NaOH 溶液分别与剩下的两种溶液混合,与 H2SO4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无明显现象,与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最后将 H2SO4 溶液与 Ba(NO3)2 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需要另加其他试剂就能区别,故该选项错误。C、将溶液两两混合, MgCl2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将 HCl 溶液分别加入到产生的沉淀中,沉淀溶解的是 HCl 溶液,剩下的是 Na2SO4 溶液,所以不需要另加其他试剂就能区别,故该选项错误。D、将溶液两两混合, BaCl2 溶液与 Na2SO4 、 K2CO3 溶液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与 NaNO3 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但Na2SO4 、 K2CO3 溶液之间无法通过两两混合的方法区分,需要另加其他试剂(如稀盐酸,与溶液反应产生气泡,与溶液不反应)才能区别,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19.【答案】A【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分析】由题意知,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其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根据这一观点,要把一个C3H4分子变成一个C5H8O2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C、H、O 的原子个数比为1:2:1,以此来解答【解答】 由题意知,绿色化学即环境友好型化学,其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根据这一观点,要把一个C3H4分子变成一个C5H8O2分子,还必须增加2个C原子、4个H原子、2个O原子,即原料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A、CO和CH3OH,这两种物质如果按照分子个数比1:1组合,则很容易使C、H、O的原子个数比达到1:2:1,故正确;B、CO2和H2O,其中两种物质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也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错;C、H2和CO2,其中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错误;D、CH3OH和H2,其中两种物质分子里三种原子不论怎样组合都不能使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错误。故答案为:A。20.【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盐反应。【解答】 A、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该选项正确。B、由图可知,0~50s时,压强无明显变化,说明铝表面有氧化铝,稀盐酸先与氧化铝反应,未与铝反应,该选项正确。C、由图可知,50s时,反应仍在进行,说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故溶液中溶质为AlCl3和HCl,该选项不正确。D、100—140s时,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气压减小,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21.【答案】B【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电荷守恒解答,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由Mg2+、Al3+、Cl-离子个数比计算出SO42--的个数,然后做出判断。【解答】 已知某溶液中含有Mg2+、Al3+、Cl-、SO42-,其中Mg2+、Al3+、Cl-的个数比为1:1:1,其中正电荷总数为:(1×2)+(1×3)=5,负电荷总数也应该是5,Cl-提供了1份负电荷,那么剩下的4份负电荷则全部由SO42-提供,一个SO42-带有2个负电荷。所以可以推断SO42-为2份,故溶液中Al3+、SO42-的个数比是1:2。故答案为:B。22.【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锌>铁>H>铜,根据这一活动强弱关系,分析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对反应后所得固体和溶液进行组成的推断。【解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能发生锌与硫酸铜的反应,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还能发生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生成的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铜;向滤出的不溶物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锌。故答案为:C。23.【答案】A【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2)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3)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酸的量决定,当酸的量相同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且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恒温蒸发不饱和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解答】A、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消耗了水,且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溶液质量减小;反应结束后,温度恢复至室温,溶解度恢复,但由于水的质量减少,溶液质量比原来还是减小,所以图 1 能正确反映,故该选项正确。B、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不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此时不会产生沉淀;当盐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钡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沉淀质量应从 0 开始增加,而图 2 中沉淀从一开始就产生,故该选项错误。C、过量的锌和铁与等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因为酸的量相同,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且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更快,反应时间更短,而图 3 中最终铁生成的氢气更多,故该选项错误。D、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水,有晶体析出,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图 4 中溶质质量分数一直增大,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24.【答案】A【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钙反应。(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解答】A、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过滤,在滤液中滴入 2 滴酚酞试液,酚酞不变红,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即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全部变质,故该选项正确。B、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始终不浑浊,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不能说明石灰水一定变质,故该选项错误。C、向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液温度升高,可能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不能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故该选项错误。D、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试管内液面上升,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导致的,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反应,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25.【答案】D【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可以计算出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温度变化时溶液中是否有晶体析出等。【解答】 A、由于在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5.7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5.7g食盐,因此40℃时,将35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降温至0℃时,不会有晶体析出,故A错误;B、由于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C、由于在3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是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硫酸铜,则2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硫酸铜,因此60℃时,200克水中,溶解80克硫酸铜达到饱和,当温度降至30℃时,会析出硫酸铜晶体,但由于析出晶体是CuSO4 5H2O,而不是CuSO4,因此析出的晶体的质量要多于30g,故C错误;D、由于在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远大于氯化钠(约35g),而将35克硝酸钾和35克食盐同时溶于100克水中时,对于氯化钠来说,溶液是饱和溶液而对硝酸钾而言,没有得到对应饱和溶液。因此蒸发溶剂时,氯化钠首先析出,故D正确;故答案为:D。26.【答案】D【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物质的溶解性及离子的颜色:铜离子在溶液中呈蓝色,硝酸钙与碳酸钾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2)沉淀的性质:氯化银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碳酸银沉淀能溶于稀硝酸。(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判断物质的组成。【解答】A、由实验(1)可知,溶液无色,说明不含氯化铜;无沉淀,说明不含硝酸钙。由实验(2)可知,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既有氯化银又有碳酸银,即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一定含有氯化钾,可能含有硝酸钾和碳酸钠,故该选项错误。B、由实验(1)可知,溶液无色,说明不含氯化铜,所以杂质中不可能含有氯化铜,故该选项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可能含有硝酸钾和碳酸钠,故该选项错误。D、由上述分析可知,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可能含有碳酸钠、硝酸钾,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27.【答案】(1)单质(2)FeO(3)【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2)根据化学式的写法写出化学式;(3)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写出化学方程式。【解答】 (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由图示可知A点物质的化合价是零,所以物质类别是单质;(2)B点是铁的氧化物,铁的化合价是+2,所以物质是氧化亚铁,化学式是FeO;(3)由于C点是铁的+2价的碱,属于氢氧化亚铁,D是+3价铁的碱,即氢氧化铁,由题给信息可知,反应物是氢氧化亚铁、氧气和水,生成物是氢氧化铁,用观察法配平,所以方程式是:4Fe(OH)2+O2+2H2O=4Fe(OH)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28.【答案】(1)稀薄燃烧发动机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低,相对来说氧气的比例更高,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2)空气中的N2和O2形成NO 需要较高的温度,稀薄燃烧发动机运转温度较低,不利于NO 的生成(3)3:1【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解析】【分析】 (1)根据稀薄燃烧发动机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低,相对来说氧气的比例更高,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进行解答;(2)根据氮氧化物(以NOX表示)是氮气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生的,而稀薄燃烧发动机运转温度较低,不利于NOx的生成进行解答;(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解答。【解答】 (1)稀薄燃烧发动机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低,相对来说氧气的比例更高,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所以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CO含量会减少;(2)氮氧化物(以NOX表示)是氮气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产生的,而稀薄燃烧发动机运转温度较低,不利于NOx的生成,所以稀薄燃烧发动机产生的尾气中NOX含量也会减少;(3)由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当x=1.5时,将化学方程式配平,3CO+2NO1.5=3CO2+N2.所以化学方程式中CO2与N2的系数之比为3:1。29.【答案】(1)C;Fe2O3(2)【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因氧化物(I)为红棕色固体,根据已学知识(I)为Fe2O3,根据转化关系推知,氧化物(II)为CO,氧化物(IV)为CO2,单质(I)为Fe,化学方程式为;由于氧化物(III)在反应条件下为气体,且能与CO反应生成CO 2和单质(II),且与单质(III)反应又生成氧化物(II)(CO),则单质(III)为碳,由水煤气的生成可推得氧化物(III)为H2O,单质(II)为H2;据此分析。【解答】(1)根据氧化物(Ⅰ)是红棕色固体,可推断其为氧化铁Fe2O3。氧化物(Ⅱ)、(Ⅲ)、(Ⅳ)在反应条件下都是气体,结合反应③中单质(Ⅲ)和氧化物(Ⅲ)反应生成氧化物(Ⅱ),且单质(Ⅲ)为固体,可推断单质(Ⅲ)为碳,氧化物(Ⅲ)为二氧化碳,氧化物(Ⅱ)为一氧化碳。(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2Fe+3CO2;30.【答案】(1)瓶子变瘪,且比装水的更瘪;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3)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4)【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1)根据CO2与NaOH溶液反应分析;(2)根据Ca(OH)2微溶于水分析;(3)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分析;(4)根据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发生反应分析。【解答】 (1)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瓶内气压减小塑料瓶变瘪,如果倒入NaOH溶液后塑料瓶变得更瘪,说明NaOH溶液与CO2反应。故答案为:倒入NaOH溶液的塑料瓶比倒入水的塑料瓶变瘪更明显;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2)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如果NaOH剩余与CaCl2溶液生成Ca(OH)2,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会有白色沉淀。故答案为:如果NaOH剩余,生成Ca(OH)2微溶于水,也会有白色沉淀;(3)NaOH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而NaOH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所以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使碳酸钠溶液完全与BaCl2溶液反应后再加酚酞溶液。故答案为:红;碳酸钠溶液呈碱性;(4)BC段溶液pH变化,是因为CO2与水和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化学方程式为:CO2+Na2CO3+H2O=2NaHCO3。31.【答案】(1)(2)过滤;NaCl(3)(4)CuCl难溶于水;防止洗涤过程中CuCl变质(5)99.5【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1)根据“滤液1”中主要物质是硫酸钠和氯化铜,滤液2之前氯化铜和亚硫酸钠反应进行分析;(2)根据通过过滤能够把液体和固体分离进行分析;根据工艺流程可以判断循环利用的物质;(3)物质的循环利用:在工艺流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循环使用,以节约成本和资源。(4)根据可用“水洗”的原因是能够除去可溶性杂质,“醇洗”的目的是可以除去水,防止在后续步骤中CuCl变质进行分析;(5)根据工艺流程可知,硫酸铜的铜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氯化亚铜中。【解答】 (1)溶解过程和结晶过程离子的种类不变,滤液中含有Na+、SO42-、Cl-和Cu2+;(2)通过过滤能够把液体和固体分离,所以“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NaCl;(3)“反应” 中,氯化铜、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生成氯化亚铜、氯化钠和硫酸,化学方程式为(4)能用“水洗”的原因是CuCl难溶于水,“水洗”的作用是洗去可溶性杂质,保留CuCl,“醇洗”的目的是快速去除CuCl表面的水、防止其氧化。(5)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相等,设可生成的CuCl质量最多是x。CuSO4~CuCl160 99.5160g x解得x=99.5g答:可生成的CuCl最多是99.5g。32.【答案】(1)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2)吸收多余的 Cl2, 防止污染环境(3)7.15(4)将丙装置置于装有冷水的容器中【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解析】【分析】(1)饱和食盐水的主要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2)氯气有毒气体,氢氧化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3)依据MnO2+4HCl(浓)MnCl2+Cl2↑+2H2O;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结合定量关系计算理论值;(4)依据(4)中 信息反应在高温度下发生副反应,所以改进措施可以把丙装置放入冰水中,避免发生反应:6Cl2+6Ca(OH)25CaCl2+Ca(ClO3)2+6H2O。【解答】 (1)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过程中会发出氯化氢气体,氯气在食盐水中不溶,氯化氢易溶,所以通过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故填: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2)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吸收过量氯气,避免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填: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环境;(3)足量的浓盐酸与8.7g MnO2制备氯气,并将所得氯气与过量的石灰乳反应,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Ca(ClO)2;设生成Ca(ClO)2 质量为x,则可以依据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得到定量关系:2MnO2~Ca(ClO)2174 1438.7g x174:143=8.7g:xx=7.15g故填:7.15;(4)依据(3)中信息反应在高温度下发生副反应,所以改进措施可以把丙装置放入冷水中,避免发生反应6Cl2+6Ca(OH)25CaCl2+Ca(ClO3)2+6H2O;故填:将丙装置置于装有冷水的容器中。33.【答案】(1)CuCO3 CuO+CO2↑(2)4CuO2Cu2O+O2↑(3)2:1【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解析】【分析】(1)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可知AB段为氢氧化铜的分解,CD段为碳酸铜的分解;(2)剩余固体加热到更高温度固体的质量又会减少,根据氧化铜中所含的两种元素可猜想可能是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根据计算会发现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大于固体减少的质量,那么就可能是氧化铜中的部分氧元素转化为氧气。(3)氢氧化铜受热过程中固体减少的质量是水的质量,根据水的质量可求出氢氧化铜的质量,碳酸铜在受热过程中减少的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铜的质量;【解答】 (1)AB段的温度大于60℃但是没有超过200℃,从图象中看出也不超过100℃,符合氢氧化铜的分解温度,发生Cu(OH)2CuO+H2O,CD段的温度超过了200℃,符合碳酸铜的分解温度,发生CuCO3CuO+CO2↑,(2)氧化铜加热后质量又会减少,应该是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24g氧化铜的氧元素的质量=,大于2.4g,说明是氧化铜中的部分氧元素转化为氧气,方程式为4CuO2Cu2O+O2↑。(3)AB段减少的是水的质量,根据水的质量可求出氢氧化铜的质量。CD段减少的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铜的质量。AB段:Cu(OH)2CuO+H2O1mol 18g0.2mol 3.6gCD段:CuCO3CuO+CO2↑1mol 44g0.1mol 4.4g,故a:b=0.2mol:0.1mol=2:1,故答案为:2:1;34.【答案】(1)(2)Ba(OH)2、NaOH(3)设加入20g硫酸镁产生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120 5820g×6% x烧杯中沉淀的质量m2的值4.66g+0.58g=5.24g【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且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3)溶质成分的判断:根据反应的先后顺序和反应的程度,判断溶液中溶质的组成。(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结合已知量计算未知量。【解答】(1)BC段发生的反应是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加入硫酸镁有沉淀生成,且后期加入硫酸导致沉淀质量减少一部分,则滤液X中既有氢氧化钠,也有氢氧化钡,故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钡、氢氧化钠;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2024 年新生学科素养测试 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2024 年新生学科素养测试 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