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命题点专训(4)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育种和进化(选择题)(教师用书独具)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命题点专训(4)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育种和进化(选择题)(教师用书独具)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一、命题点专训
命题点专训(四)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育种和进化(选择题)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河北衡水模拟)离心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分离和提取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离心力将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从而实现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科学家采用逐渐降低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B.赫尔希和蔡斯利用离心技术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
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含不同N元素的DNA分布在试管的不同位置
D.科学家可以用离心法直接将番茄细胞和马铃薯细胞融合得到杂种细胞
题号
1
3
5
2
4
6
8
7
C [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应采用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起始离心速率低,让大的颗粒沉降在管底,小的颗粒仍悬浮在上清液,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率继续分离,A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利用离心技术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B错误;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含不同N元素的DNA分布在试管的重带、中带、轻带,C正确;应先去除番茄细胞和马铃薯细胞的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再使用诱导融合技术(如离心法),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2024·广东深圳联考)下图为某真核生物核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B.图示可体现DNA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C.解旋酶破坏的是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D.图中3个复制起点同时开始DNA复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B [题图中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A错误;图中显示了DNA复制的过程为边解旋边复制,B正确;DNA分子复制过程中解旋酶破坏的是碱基之间的氢键,C错误;DNA复制过程中,复制速率是相同的,而题图中3个复制起点处所形成的“复制泡”大小不同,因此说明3个复制起点不是同时开始复制的,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3.(2024·湖北武汉模拟)一胰腺细胞被置于含有放射性尿嘧啶的培养基中,经培养后在细胞核中出现两种含放射性的纤维状灯丝结构。几分钟后再次检测,发现细胞核中的放射性减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纤维状灯丝结构的本质是复制中的DNA,其放射性来自引物
B.细胞核中放射性减弱,其原因是尿嘧啶参与合成的RNA逐渐被分解
C.DN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开双链后,作为模板合成两种纤维状灯丝结构
D.细胞核中放射性逐渐减弱,同时细胞质中的放射性会逐渐增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D [RNA中含有尿嘧啶,DNA中不含有尿嘧啶,一胰腺细胞被置于含有放射性尿嘧啶的培养基中,经培养后在细胞核中出现两种含放射性的纤维状灯丝结构,说明两种纤维状灯丝结构的本质是RNA,其放射性来自尿嘧啶,A错误;细胞核中放射性减弱,其原因是合成的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B错误;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D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解开双链后,以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两种纤维状灯丝结构(RNA),C错误;利用放射性尿嘧啶合成的RNA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细胞核中放射性逐渐减弱,同时细胞质中的放射性会逐渐增强,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4.(2024·湖南长郡中学检测)哺乳动物的某些基因表达过程非常复杂,转录形成的pre m-RNA需要借助剪接体剪接形成mRNA才可用于翻译,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图中③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从左向右
B.a、d为核苷酸链的5′端,b、c、e为核苷酸链的3′端
C.②剪接时,剪接体将pre m-RNA的磷酸二酯键剪开
D.①③过程中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B [图中③翻译过程中,从tRNA的脱离方向可以判断出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从左向右,A正确;转录过程中b为新形成的RNA链,故b、c为5′端,a为3′端,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从左向右,故e也为核苷酸链的3′端,B错误;②剪接时,剪接体剪的是pre m-RNA的磷酸二酯键,C正确;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相比于翻译过程,转录过程中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T—A,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5.(2024·河北衡水模拟)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重要机制。根据序列甲基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全甲基化、半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目前已知有两种甲基化酶,从头甲基化酶和维持甲基化酶。从头甲基化酶可以作用于非甲基化的位点,加一个甲基到一条链上;维持甲基化酶可以作用于半甲基化位点,将其转变为全甲基化位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非甲基化位点可以在维持甲基化酶的作用下成为全甲基化位点
B.一个全甲基化位点经过复制后会形成两个半甲基化位点
C.在维持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全甲基化位点复制后也可以继续保留全甲基化
D.一个全甲基化位点经过两次复制之后可能形成4个全甲基化位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 [由题意可知,从头甲基化酶作用于非甲基化位点,维持甲基化酶作用于半甲基化位点,根据酶的专一性特点可知,维持甲基化酶无法直接作用于非甲基化位点,A错误;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一个全甲基化位点经过复制后会形成两个半甲基化位点,B正确;全甲基化位点经过复制形成半甲基化位点,然后在维持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半甲基化位点转变为全甲基化位点,所以全甲基化位点复制后也可以继续保留全甲基化,C正确;若每次复制后,下一次复制前都能有维持甲基化酶发挥作用,将复制形成的半甲基化位点转变为全甲基化位点,一个全甲基化位点经过两次复制之后可能形成4个全甲基化位点,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6.(2024·广东广州一模)转座子是染色体上一段能够自主复制和移位的DNA序列。复制型转座子的 DNA通过转录RNA来合成相应DNA片段,然后插入新位点。非复制型转座子直接将自身DNA从原来位置切除并插入新的位点。澳洲野生稻在过去近300万年内,3种独立的转座子增加了约4×108个碱基对,总量约占整个基因组的60%以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复制型转座子转座过程需要逆转录酶、DNA连接酶等参与
B.澳洲野生稻的基因组大小的变化主要是复制型转座子引起的
C.转座子可能会造成基因和染色体的改变,给基因组造成潜在危害
D.转座子可能造成基因组不稳定,降低遗传多样性,不利于生物进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D [复制型转座子转座过程是转座子的DNA通过转录RNA来合成相应DNA片段,然后插入新位点,故需要用到逆转录酶、DNA连接酶等的参与,A正确;澳洲野生稻在过去近300万年内,3种独立的转座子增加了约4×108个碱基对,总量约占整个基因组的60%以上,故可以说澳洲野生稻基因组的大小变化主要是复制型转座子引起的,B正确;转座子是一段能移位的DNA序列,可能会引发基因和染色体的改变,给基因组造成潜在危害,C正确;转座子可能造成基因组不稳定,降低遗传的稳定性,可能提高了遗传多样性,有利于进化,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7.(2024·山东济宁模拟)雄蚕比雌蚕的吐丝量高且蚕丝质量好,但雌雄鉴别困难。已知基因B能使蚕卵呈黑色,反之则蚕卵为白色。用X射线处理雌蚕甲,流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X射线处理,既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B.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可区分乙、丙个体
C.突变体丁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可实现对子代的大规模性别鉴定
D.丙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中基因型为bbZW的个体占1/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D [由题图分析可知: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以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乙与丙的区别在于B基因位置,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可区分乙、丙个体,B正确;将突变体丁(bbZWB)与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雄性(bbZZ)蚕卵呈白色,雌性(bbZWB)蚕卵呈黑色,可实现对子代的大规模性别鉴定,C正确;丙(bOZWB)与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的情况为1/4bbZWB、1/4bbZZ、1/4bOZWB、1/4bOZZ,子代中bbZW的概率为0,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8.(2024·江苏南通调研)萨克斯滨螺是一种海洋蜗牛,在过去10万年内成功进化为胎生,而其栖息地的“近亲”海洋蜗牛还是卵生,这种进化导致萨克斯滨螺可以扩散到新的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萨克斯滨螺和“近亲”海洋蜗牛构成一个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B.萨克斯滨螺由卵生进化为胎生是一步步逐渐积累进化的结果
C.萨克斯滨螺化石是研究其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D.萨克斯滨螺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其适应新的环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 [萨克斯滨螺和“近亲”海洋蜗牛生殖方式不同,可说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萨克斯滨螺由卵生进化为胎生是一步步逐渐积累进化的结果,是逐步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化石是研究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C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萨克斯滨螺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其适应新的环境,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