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命题点专训(6)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命题点专训(6)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一、命题点专训
命题点专训(六) 生物与环境
(选择题)

1.(2024·山东日照一模)如图表示某鱼类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将趋向于
灭亡
B.当种群密度在a~b时,种群数量呈
现“S”形增长
C.在种群密度达到b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
2
4
1
3
题号
5
C [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并趋向于灭亡,A正确。a~b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直至b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B正确。b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约为该种群的K值,此时捕捞可获得一次性效益,但要持续获得最大产量,应在K/2之后捕捞,并保证捕捞后的剩余量在K/2,C错误。种群密度过密时,种内竞争会加剧,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种群密度过疏时,个体可能会因为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抑制种群增长,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2.(2024·广东梅州三模)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山区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经历了从一年生草本到多年生草本再到灌木的变化过程,其典型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A.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
B.a点所对应的物种①的种群密度即为其K值
C.bc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与它们对光能的利用有关
D.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2
4
1
3
题号
5

C [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A错误;K值是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不一定是种群密度的最大值,B错误;bc 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这与它们对光能的竞争有关,例如灌木较高会遮挡草本植物的光能,C正确;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3.(2024·广东广州一模)构建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时需考虑以下问题:蟹和水稻的品种和数量、投入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的数量、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的密度、水生植物的选择等。实践证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能明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池塘综合效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这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
B.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生物能促进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蟹的同化量包括捕食的食物以及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中的能量两部分
D.蟹—稻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稳粮、促渔、增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2
4
1
3
题号
5
C [投入的生物组分之间要合理布设并形成共存关系,还需要考虑生物各自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这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A正确;投放沙塘鳢和虾苗等,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能促进蟹—稻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蟹的同化量为捕食的食物以及小杂鱼饲料和玉米饲料中的能量减去蟹的粪便中的能量,C错误;蟹—稻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稳粮、促渔、增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4.(2024·广东茂名一模)养殖对虾后期,对虾淡化高产虾池的水体会发生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研究人员对对虾的淡化高产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图示对虾淡化高产虾池中的主要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A.对虾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藻类固定的太阳能和食料
B.高产虾池中投入的食料对藻类的生长几乎没影响
C.浮游动物与对虾存在一定竞争,应尽可能将其清除
D.高产虾池投入的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没有流入对虾
2
4
1
3
题号
5

D [由题图可知,对虾并没有从藻类获得能量,所以对虾几乎不食用藻类,A错误;投入的食料会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对藻类生长产生重要影响,题干信息也明确虾池后期富营养化严重,B错误;虾池的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P增加,藻类的大量繁殖,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富营养化,C错误;对虾食用食料,同化效率较低,大部分饲料成为水体的有机物,然后被细菌利用,所以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没有流入对虾,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5.(2024·河北保定二模)某市围绕中度沙化区和绿洲外围过渡带,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乔灌草开展固沙压沙和建造人工林,完成精准治沙造林2 000亩。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推进城市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郊绿道、环城绿带建设,立体植绿完成绿化美化4 500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压沙和乔灌草固沙可缓解土壤侵蚀,也有利于涵养水源
B.选种乔灌草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
C.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会减慢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立体植绿能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4
1
3
题号
5
C [压沙和固沙既可以抵挡风力侵蚀土壤,也有利于涵养水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选种绿化植物时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B正确;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能增加CO2的吸收速率,会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立体植绿增加了生产者的数量,可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教师用书独具)
1.(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个体之间既可以彼此影响,也可以互不干扰,如果彼此影响的话,这种影响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如果用“+”表示有利,用“-”表示有害,用“0”表示无利也无害,那么两个物种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关系类型 物种
A B
① 0 0
② - -
③ + -
④ - 0
⑤ + 0
⑥ + +
A.类型①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较少
B.类型②中的两种生物利用有限的资源一定会淘汰一种生物
C.类型③中的两种生物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来的
D.若两种生物关系为类型⑥,两者分开之后可能独立生活

B [类型①为中性关系,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极少或根本不存在,因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A正确;类型②为竞争关系,两个物种间为争夺资源而相互抑制,竞争能力相差不大时此消彼长,竞争能力相差较大时会淘汰其中一种生物,B错误;类型③为寄生或捕食,两种生物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来的,C正确;类型⑥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D正确。]
2.(2024·湖南北师联盟模拟)为保障粮食安全,某地引导村民“田里种粮、种菜,田坎栽果树”,形成了“稻—蒜—果”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将水稻—大蒜水旱轮作,粮果间作,形成多种作物相互搭配的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稻蒜秸秆互相覆盖还田,水稻可直接利用蒜叶中的有机物
B.该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C.可通过栽种彩色稻形成图案、文字等景观效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大蒜产生的大蒜素具有抑制病菌和驱虫作用,利用了生物防治

A [水稻不能直接利用蒜叶中的有机物,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才可利用,A错误;该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将水稻—大蒜水旱轮作,粮果间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B正确;栽种彩色稻形成图案、文字等景观效果,对人类有旅游观赏的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大蒜产生的大蒜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信息来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利用了生物防治,D正确。]
3.(2024·湖南衡阳三模)樱桃萝卜性甘、凉,味辛,有通气宽胸、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解毒散瘀、止泄、利尿等功效。东南景天是一种常用于修复铅污染土壤的观赏植物。科研人员研究了东南景天与樱桃萝卜单作及间作两种种植模式对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若铅均不影响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铅元素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在铅超标的地区不宜种植植物
B.与单作相比,间作降低了樱桃萝卜吸收无机盐的能力,生长上处于劣势
C.植物修复具有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续的优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利用东南景天修复被铅污染的生态系统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

C [铅元素属于不易被降解的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是生物富集现象。人们可以利用某些植物的特殊能力,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A错误;据题图可知,与单作相比,间作条件下无论是根部还是地上部,樱桃萝卜的铅质量浓度均降低,说明间作可降低樱桃萝卜对铅元素的吸收程度,但不是对所有无机盐的吸收能力都降低,B错误;运用植物修复铅污染的土壤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且植物修复具有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续的优点,C正确;利用东南景天修复被铅污染的生态系统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和整体原理,D错误。]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