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一、命题点专训命题点专训(六) 生物与环境(选择题)(教师用书独具)1.(2024·辽宁沈阳一模)我国北方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题号13524687A.由图可知,N1和N2的种群数量总是此消彼长,呈周期性波动B.a点时,N1的种群数量为该种群的K值,N2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从N1传递到N2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D.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预测该地区两个动物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题号13524687C [由图可知,N1的最大种群数量大于N2,且N2的种群数量随着N1的变化而变化,N1和N2的种群数量不是此消彼长,该波动中,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基本相等的,属于周期性波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从N1传递到N2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为物质传递的动力,A错误,C正确。a点时,N1的种群数量为该种群的最大值,但不是K值;a点时,N2种群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通过年龄结构可预测该地区两个动物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题号135246872.(2024·河北保定二模)引入种是指被人类有意识地迁入某一地区并定居下来的动物或植物。例如我国明朝时期引入的玉米、番薯等,不仅丰富了食物种类,还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引入新物种一定能显著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B.引入新物种一定能增加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C.引入新物种一定能推动该地区群落发生演替D.引入新物种一定要遵循协调和整体原理√题号13524687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引入新物种不一定会显著改变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A错误;引入新物种若造成生物入侵则可能降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B错误;群落发生演替需要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引入新物种不一定造成群落演替的发生,C错误;引入新物种一定要遵循协调原理,否则容易造成引入物种无法存活或造成生物入侵现象,同时引入新物种还需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整体原理,D正确。]题号135246873.(2024·广东梅州一模)群落内两个生态位很接近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食性、不同的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B.生态位的分化会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C.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群落内生态位重叠加剧不利于环境资源的利用√题号13524687B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不变的,受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A正确;生态位的分化会使不同生物分别利用不同的资源,减少竞争,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B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群落内生态位重叠程度加剧使环境中有些资源得不到利用,不利于环境资源的利用,D正确。]题号135246874.(2024·河北保定二模)天然林是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包括自然形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者萌生所形成的森林。通过20多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天然林面积净增4.28亿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开展幼林抚育工作有利于天然林中林木种群数量的增长B.天然林碳循环过程中,CO2仅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天然林的群落稳定、生态功能完备,具有较高抵抗力稳定性D.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生物多样性√题号13524687B [开展幼林抚育工作有利于改善森林中林木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A正确;碳循环中CO2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天然林由于组成成分复杂,群落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相对较高,C正确;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生物多样性,D正确。]题号135246875.(2024·山东威海二模)下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E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e为能量值,a为A传递到B的能量,b为投放饲料中含有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题号13524687A.B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B.若此生态系统受到含铅化合物的污染,则体内铅含量最高的生物是EC.若将该人工鱼塘改良为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则可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若要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则需研究各种群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题号13524687√A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A正确;E为分解者,若此生态系统受到含铅化合物的污染,则体内铅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为D,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提高,若将该人工鱼塘改良为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则可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若要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则需研究各群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D错误。]题号135246876.(2024·江苏泰州一模)下图1是太湖中部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下图2为科研团队对太湖蓝细菌水华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题号13524687A.图1中食浮游生物鱼类处于第二、三营养级B.结合图2分析,可在12~2月清除底泥、3~4月在上覆水位置打捞蓝细菌以防治水华C.夏季蓝细菌水华最易发生,影响太湖藻类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条件等D.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要收获100 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1 700 kJ的浮游藻类题号13524687√C [据图1可知,食浮游生物鱼类可以直接捕食蓝细菌等浮游藻类,为第二营养级;食浮游生物鱼类也会以浮游动物为食,为第三营养级,故食浮游生物鱼类占第二、三营养级,A正确。据图2所示,蓝细菌在12~2月时下沉在底泥中,如果在此时清除底泥,可有效控制蓝细菌数量;蓝细菌在3~4月会上浮至上覆水,如果此时在上覆水位置打捞蓝细菌,也可以减少蓝细菌的数量,经过以上措施处理,至其大量繁殖的4~9月时,蓝细菌的数量就可以控制在题号13524687较少的范围,B正确。光照给藻类繁殖提供能量,影响其繁殖;温度为藻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供条件,影响其繁殖;由图2可知,当藻类下沉在底泥中时,处于休眠状态,上浮至上覆水才复苏,因此土壤条件不是影响太湖藻类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C错误。据题意可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则其从浮游动物和藻类两条途径获得的能量比为3∶2,至少需要的能量应按照传递效率20%计算,则要收获100 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3/5×100÷20%÷20%+2/5×100÷20%=1 700 kJ的浮游藻类,D正确。]题号135246877.(2024·辽宁沈阳模拟)南大港湿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原始状态保存完好的重要生态区。近年来,连片围垦导致水道堵塞、水质恶化,原有湿地面积萎缩,鸟类栖息和觅食空间减少。经过“退养还湿、清淤拆堤、生境岛营造、灌丛隔离带构建”的湿地综合修复,该湿地恢复了往日生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提供栖息地等直接价值B.连片围垦导致水道堵塞,物质循环受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C.生态修复后南大港湿地的环境好转,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逐步提高D.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量占自身同化量的比值通常较大√题号13524687D [涵养水源等是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A错误;物质循环受阻,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B错误;通过生态修复后,南大港湿地环境越来越好,但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C错误;一般情况下,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型较大,结构较复杂,生长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更多,细胞呼吸作用强,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D正确。]题号135246878.(2024·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模拟)我国南方某地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14%~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稻田中养殖的鱼全部位于第二营养级B.鱼的粪便提供了有机肥,水稻可以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和能量C.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协调原理D.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题号13524687D [依题意,鱼会吃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可知稻田中养殖的鱼不全位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水稻不直接吸收有机物,不能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自生原理,C错误;由生态足迹的含义可知,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D正确。]题号13524687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