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命题点专训(13) 生物与环境(非选择题)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8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命题点专训(13) 生物与环境(非选择题)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度训练
一、命题点专训
命题点专训(十三) 生物与环境(非选择题)
1.(2024·安徽芜湖模拟)唐鱼(杂食性)是一种小型濒危鱼类,入侵物种食蚊鱼(肉食性)会造成唐鱼数量减少。研究人员调查比较了在不同生境中唐鱼种群的体长在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与无入侵取样点间的差异(图中矩形代表体长集中分布区域,其内黑色横线表示平均值,垂直线段表示数值的变动范围,上下两端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体长与鱼龄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2
4
1
3
题号
(1)研究人员调查唐鱼的种群密度时,没有采用标记重捕法,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2)不同生境中唐鱼的生态位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研究唐鱼的生态位通常应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唐鱼(杂食性)是一种小型濒危鱼类,体型小,且数量少需要保护
不同
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食蚊鱼入侵使幼年唐鱼数量减少,研究发现食蚊鱼与唐鱼的生态位重叠较少,推测食蚊鱼造成唐鱼减少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蚊鱼入侵后,溪流生境下的唐鱼比农田生境中的唐鱼有更大的体长变动范围,从生境特点和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作为唐鱼的捕食者,食蚊鱼的入侵使唐鱼的环境容纳量下降,因而表现为唐鱼数量减少
农田生境比溪流生境更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且溪流生境下外界环境变化较大,因此,作为唐鱼的捕食者,食蚊鱼的入侵使溪流生境下的唐鱼比农田生境中的唐鱼有更大的体长变动范围
[解析] (1)唐鱼(杂食性)是一种小型濒危鱼类,体型小,且数量少需要保护,因此无法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2)不同生境中唐鱼的生态位不同,唐鱼是一种动物,因此,研究唐鱼的生态位通常应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
4
1
3
题号
(3)食蚊鱼入侵使幼年唐鱼数量减少,研究发现食蚊鱼与唐鱼的生态位重叠较少,推测食蚊鱼造成唐鱼减少的原因最可能是作为唐鱼的捕食者,食蚊鱼的入侵使唐鱼的环境容纳量下降,因而表现为唐鱼数量减少。食蚊鱼入侵后,溪流生境下的唐鱼比农田生境中的唐鱼有更大的体长变动范围,这是由于农田生境比溪流生境更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且溪流生境下外界环境变化较大,因此,作为唐鱼的捕食者,食蚊鱼的入侵使溪流生境下的唐鱼比农田生境中的唐鱼有更大的体长变动范围。
2
4
1
3
题号
2.(2024·湖北荆州一模)珊瑚礁生态系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虫是一种体型微小的腔肠动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钙质“骨骼”能形成珊瑚礁,因体内有共生的虫黄藻而色彩斑斓。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一种珊瑚虫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对其他物种影响也很大,可初步确定是该群落的________。大多数珊瑚礁生长的水深范围是0~50米,影响造礁珊瑚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
2
4
1
3
题号
优势种
光照
(2)不同含碳物质的碳元素中同位素13C含量不同,13C值是追踪生物食源的常用指标。下图1表示珊瑚虫食源相关物质的13C的来源及13C含量相对值(虫黄藻和珊瑚虫的13C值分别用13CZ和13CH表示)。
2
4
1
3
题号
①珊瑚虫的13C含量会因其营养来源发生变化,珊瑚虫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越大,13CH值就______。
②分别从珊瑚礁区1和礁区2随机采集珊瑚,检测虫黄藻密度、13CZ值和13CH值,结果如图2、图3 所示 (△13C值=13CH值-13CZ值)。
越小
2
4
1
3
题号
已知珊瑚礁区1水体更清澈,虫黄藻光合作用强度更高,但研究显示两个礁区的珊瑚共生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并无明显差别,结合图1、图2和图3分析,礁区1的珊瑚虫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礁区2的珊瑚虫维持体内有机物供应的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
礁区2的虫黄藻密度偏低,珊瑚虫可能通过提高捕食浮游生物的能力,维持有机物供应
2
4
1
3
题号
(3)珊瑚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若长时间高温胁迫会导致珊瑚虫体内虫黄藻减少或虫黄藻失去颜色,出现白化现象,珊瑚虫死亡。针对已经发生大面积不可逆白化的退化珊瑚礁,修复该生态系统时,选择适量的珊瑚虫等多种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遵循了____________原理。目前比较成熟的修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人工移植:采摘供体珊瑚移植到退化区域,主要利用珊瑚虫旺盛的无性繁殖能力;另一种是人工培植:供体珊瑚虫排卵时,收集受精卵,在养殖场内人工养殖后投放到退化区域。据此分析人工培植的生态学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协调和自生
不会对供体区域的珊瑚虫造成伤害,增大修复区域珊瑚虫的遗传多样性
2
4
1
3
题号
[解析] (1)某一种珊瑚虫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对其他物种影响也很大,可初步确定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大多数珊瑚礁生长的水深范围是0~50米,影响造礁珊瑚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
(2)①珊瑚虫从虫黄藻获得物质和能量时13C含量相对高,而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时13C含量相对低,因此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越大时13CH值就越小。
2
4
1
3
题号
②由图3结果可知,礁区1的Δ13C值接近于0,所以礁区1的珊瑚虫从海水中浮游生物获取的能量比例很小,因此,礁区1的珊瑚虫通过增加虫黄藻密度,增加虫黄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总量维持有机物供应。珊瑚虫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是在共生的虫黄藻光合作用较强、密度较高的水体,珊瑚虫以虫黄藻光合作用为主要能量来源;在共生的虫黄藻光合作用较弱、密度较低的水体,珊瑚虫通过提高摄取浮游生物的比例补充能量供给(增加异养比例)。
(3)修复该生态系统时,选择适量的珊瑚虫等多种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了协调、自生原理。据比较成熟的修复技术有两种可知,人工培植的生态学优势是不会对供体区域的珊瑚虫造成伤害,增大修复区域珊瑚虫的遗传多样性。
2
4
1
3
题号
3.(2024·山东德州二模)生物絮团养虾技术是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添加饵料和异养微生物,微生物与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相互絮凝组成生物絮团,絮团中的微生物可将有机碎屑、无机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进而被养殖的虾所摄食的一项技术。
(1)流经上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虽然也存在少量藻类,但其生物量不及人工投放的有机物及微生物的量大,故该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呈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状。
2
4
1
3
题号
人工投放的饵料和微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
上宽下窄倒置
(2)生物絮团属于虾种群数量增长的__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与传统的投喂方式相比,生物絮团养殖的优势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利用生物絮团养虾时,养殖池需要充分曝气和搅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密度制约因素
降低水体中的N和P含量、节省饵料
生物絮团中的异养微生物和虾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4)在该生态系统中,菌体蛋白可被虾食用从而使虾的产量提高,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模式的实践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生物絮团养虾技术是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添加饵料和异养微生物,流经上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包括人工投放的饵料和微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总量。该生态系统中虽然也存在少量藻类,但其生物量不及人工投放的有机物及微生物的量大,故该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呈上宽下窄倒置的形状。
2
4
1
3
题号
(2)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虾以生物絮团为食物,因此生物絮团属于虾种群数量增长的密度制约因素。微生物与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相互絮凝组成生物絮团,絮团中的微生物可将有机碎屑、无机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进而被养殖的虾所摄食。与传统的投喂方式相比,生物絮团养殖具有降低水体中的 N和P含量、节省饵料的优势。
2
4
1
3
题号
(3)生物絮团中的异养微生物和虾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利用生物絮团养虾时,养殖池需要充分曝气和搅拌。
(4)在该生态系统中,菌体蛋白可被虾食用从而使虾的产量提高,该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
4
1
3
题号
4.(2024·江苏南通模拟)“人工海水”进行水产养殖容易出现N、P等无机盐含量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图甲为水体营养化水平对藻类的影响,图乙为某“人工海水”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每一营养级所积累有机物中的能量记为NPP(即净生产量),腐殖质中的能量记为DOM,呼吸散失的能量记为R,图中GS是指植食者系统所同化的能量,字母为能量数值。
2
4
1
3
题号
(1)严重的富营养化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工海水”生态系统中,马尾藻和萱藻是鱼和梭子蟹的主要饵料,裸甲藻可产生甲藻毒素,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用渔网捕鱼时,渔网网眼的大小对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影响较大,进而影响来年的种群密度。该生态系统中梭子蟹的生态位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2点)。
2
4
1
3
题号
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年龄结构
梭子蟹生活在人工海水中;以马尾藻和萱藻为食;与鱼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据图甲分析,“人工海水”生态系统中将营养控制在中营养化水平最佳,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裸甲藻大量繁殖会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为此科学家引入海菖蒲等海生挺水植物,其作用是既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若海菖蒲富集Cd、Cr的能力强,则采收后不适合制成家畜饲料使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1
3
题号
有效抑制裸甲藻的繁殖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Cd、Cr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并会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4)图乙所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题干及图乙信息可知,植食者系统的NPP为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经调查,该生态系统的梭子蟹养殖数量已经远超理论承载量,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2
4
1
3
题号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c-a
协调
[解析]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呼吸作用需要氧气,而严重的富营养化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故严重的富营养化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死亡。
(2)用渔网捕鱼时,严格控制网眼大小保护鱼苗,把老年个体捕捞后,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变成增长型,对种群的年龄结构影响较大。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梭子蟹的生态位可描述为梭子蟹生活在人工海水中;以马尾藻和萱藻为食;与鱼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人工海水”生态系统中将营养控制在中营养化水平最佳,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
4
1
3
题号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引入海菖蒲等海生挺水植物并定期收割,其作用是既能有效抑制裸甲藻的繁殖,又能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若海菖蒲富集Cd、Cr的能力强,则采收后不适合制成家畜饲料使用,原因是Cd、Cr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并会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NPP即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根据题干及图乙信息可知,植食者系统的NPP为c-a。协调原理要求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该生态系统的梭子蟹养殖数量已经远超理论承载量,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2
4
1
3
题号
(教师用书独具)
(2024·湖南长沙一模)农田灌溉水和
生活污水若大量汇入河流容易导致河
流发生水体富营养化,下图为某村落
为解决生活、生产废水污染问题,同
时发展农村综合型生态工程的结构示
意图,其中生态沟渠中利用生态浮床
可种植多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将生态沟渠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箱养殖的蟹既能以沟渠中的浮游动植物为食,也能以有机碎屑为食,则蟹在该生态系统中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消费者和分解者
(2)当地农民选择在生态浮床上主要种植可食用的水芹菜和茭白,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__原理;种植的植物既能为水产养殖提供部分食物,又能从水体中大量吸收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防止汇入河流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3)若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未经过曝气池处理直接排入网箱养殖区,会导致鱼虾大量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协调
含N、P的无机盐
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分解者在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时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鱼虾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4)农民将曝气池的残渣和生态沟渠的底泥返回田间,田间产出的农作物更多地作为饲料投入养殖区,这两种做法分别______________
该村落的生态足迹。
(5)若用类似的生态沟渠净化工业废水(含多种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在改变生态浮床区种植的植物种类的同时也不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和增大
工业废水主要含多种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所以应选择能吸附重金属离子和耐毒能力强的植物,并且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后不易分解和排出,会沿食物链发生富集作用,所以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
[解析] (1)图示为人工构建的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网箱养殖的蟹既能以沟渠中的浮游动植物为食,也能以有机碎屑为食,则蟹在该生态系统中充当消费者和分解者。
(2)当地农民选择在生态浮床上主要种植可食用的水芹菜和茭白,既考虑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还考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原理;种植的植物既能为水产养殖提供部分食物,又能从水体中大量吸收含N、P的无机盐,从而防止汇入河流后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3)由于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分解者在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时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从而导致鱼虾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4)农民将曝气池的残渣和生态沟渠的底泥返回田间,减少了垃圾的排放,属于减小生态足迹;田间产出的农作物更多地作为饲料投入养殖区,这样可延长食物链,会使能量损耗增加,因此会增大生态足迹。
(5)由于工业废水主要含多种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所以应选择能吸附重金属离子和耐毒能力强的植物,并且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后不易分解和排出,会沿食物链发生富集作用,所以该水域也不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