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2声与听觉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2声与听觉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声与听觉
一、选择题
1.“胜哥”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胜哥”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胜哥”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静止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
丙:“胜哥”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丁:“胜哥”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甲、乙 B.丙、丁 C.乙、丁 D.甲、乙、丁
2.如图是“胜哥”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3.手机来电提醒有许多不同的模式。“胜哥”将一只手机调整到铃声加闪光模式并悬挂在密封的透明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听到手机发出铃声并看到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光不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
B.声音不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而光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光的传播不需要空气
D.声音、光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
4. 如图为一款骨传导耳机,佩戴时将它紧贴骨头即可听见耳机内的声音。关于骨传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耳机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
B.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C.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
D.该耳机主要利用了空气传声
5.“胜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6.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7.为研究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胜哥”将一个会发光的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随后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听得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B.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发光
C.听不到音乐,小人在跳动、发光
D.听不到音乐,小人不动、不发光
8.“胜哥”如图所示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实验②:敲击鼓面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小华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知道了听觉的形成原理。那么,人听到声音的过程为(   )
A.声音→耳廓→听小骨→耳蜗→鼓膜→听神经→大脑
B.声音→耳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大脑
C.声音→耳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D.声音→耳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0.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11.如图为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放大振动并向内传导和有听觉感受器的结构分别是(  )
A.①③ B.③⑤ C.②③ D.④⑤
12.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二、填空题
13.1708年,英国人德至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19公里外正在发射的炮弹。经讨多次测量看到炮弹发射时发出的光和听到的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首次算出声速为343m/s。
(1)测定时对时间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2)这种方法忽略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实际上光在传播的同时声音也在传播,所以上述方法对声速的测量值比实际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现代声呐是一种利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一艘渔船利用声呐系统探测鱼群,若声呐在发出超声波1.2s后接受到鱼群发射回来的信号那么鱼群距离船的距离大概是   (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约为1500m/s)
14.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医生利用   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2)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使   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受损。
(3)为了减小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居民的干扰,通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音板(如图所示)。立隔音板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15.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
16.小科坐飞机时,经常要晕飞机。“胜哥”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他不舒服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飞机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动;
(3)小金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17.金华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凡。观赏时听到的锣声是通过锣   产生的,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   (填图中序号)处产生振动,进入内耳后,通过   (填图中序号)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   ,形成听觉。
三、实验与探究题
18.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胜哥”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选填“入射角”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减弱了,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19.为了让同学们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胜哥”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1)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其目的是   ;
(2)小科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你认为表中空格的“?”处应填   ;
(3)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   (写出一个即可)。
20.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胜哥”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并录成视频:
(1)如图甲所示,“胜哥”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   越大(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乙所示,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四、综合题
21.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   】   和半规管,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2)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3)某人因意外听小骨受损,此人听到外界传来的声音与正常时相比,影响最大的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22.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 铁 5200
(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空气温度应在较   (填“高”“低”)情况下更容易成功。
(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解答】(1)甲中铃声减小是因为抽去了钟罩内的空气,当钟罩内为真空时,则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乙中发声的音叉会振动,所以当接触静止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3)丙中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不同,声音的音调也不同;
(4)丁中发声的大钟在振动,所以固定在钟上的笔,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往返弯曲的细线,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故选:C。
2.【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小平面镜的晃动引起,而平面镜的晃动由纸杯口的胶膜振动引起,故A错误;
B.小明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胶膜吸收后引起小平面镜的振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拉紧的棉线实现,故C错误;
D.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从小明的口中传递到右边的纸杯中,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不需要介质,可以再真空中传播。
【解答】A:拨通手机听到手机发出铃声并看到闪烁的光,水明声音和光都能在透明玻璃中传播,A、B错误。
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说明空气介质在减少时,声音变小到消失,充分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在真空中仍然能够传递给手机,使手机发光,故D错误,C正确。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的最慢。
【解答】A.骨传导耳机它是将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内耳,被听神经转化为电信号,不能过鼓膜,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该耳机主要利用固体传播声音,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对于那些振动不明显的物体,可以采用转换法进行观察。
【解答】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用了转换法;
B.此实验探究的是声音的产生原因;
C.球被多次弹开 ,说明物体在振动;
D.月球 上无空气介质,故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结合声音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进行分析。
【解答】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说明发声的大钟振动带动笔在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振动带动泡沫球振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说明发声的音箱在振动带动泡沫塑料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收音机喇叭正在发声,喇叭在振动,纸片小人在振动,用抽气机尽可能抽尽空气,没有传播介质,故听不到音乐;光在真空中能够传播,能看到小人在跳动、发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实验①: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①不符合题意;
实验②:敲击鼓面,鼓面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符合题意;
实验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③符合题意;
实验④:用自制的土电话传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听见声音实际上就是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中的一定区域。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如图:
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半规管、④耳蜗。
【解答】A、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
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鼓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B正确。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C错误。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D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如图:
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听小骨、④咽鼓管、⑤耳蜗。
【解答】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放大振动并向内传导)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放大振动并向内传导和有听觉感受器的结构分别是③听小骨和⑤耳蜗,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图中的①是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
【解答】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
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
故答案为:A。
13.【答案】减小误差;偏大;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多次测量的目的一般有两个,分别为: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和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性规律。
(2)考虑光传播需要时间,看到光时声已经在传播,可知时间偏小,由速度计算公式可知,速度偏大。
(3)发出到接收信息,声音经过的路程是所求距离的2倍。【解答】(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测定时对时间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2)假如考虑光的传播时间,则人看到光时声音已经传播了一定的距离,如果用看到光和听到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为声音的传播时间,会使测得的时间偏小,由速度公式可知,测得的声速结果偏大。
(3)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该处海水的深度
14.【答案】(1)超声波
(2)鼓室
(3)传播过程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超声波的用途:一是能够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声呐装置,来测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二是它能够成像,利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观察母体内胎儿的情况;三是它的振动作用能够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有去污作用,也常用来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2)大气压强与高度有关,高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小;
(3)减弱噪声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解答】(1)在医院,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2)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
(3)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音板,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15.【答案】变小;介质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在钟罩实验中,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6.【答案】C;鼓膜;音色
【知识点】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内耳中的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维持身体平衡;有些人的前庭过于敏感,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就会使人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晕车。
(2)外界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引起鼓膜振动,产生神经信号;
(3)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解答】(1)由图可知,A区域是外耳,B区域是中耳,C区域是内耳,前庭位于内耳,所以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C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B区域的鼓膜振动。
(3)妈妈声音的音色有别于他人,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
17.【答案】振动;⑦;⑤;听觉中枢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图中代表:①:耳郭,收集声波,呈漏斗状,可扩大声波收集范围。
②:外耳道,是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对特定频率声波有共振放大作用 。
③: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
④:前庭,也是位觉感受器所在处,与半规管协同感受头部位置和运动状态 。
⑤: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将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
⑥: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能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至内耳 。
⑦:鼓膜,呈薄膜状,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锣声是由锣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所示是耳的 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听觉中枢。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⑦鼓膜产生振动,进入内耳,通过⑤耳蜗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听觉中枢,从而引起人的听觉的。
18.【答案】(1)空气
(2)入射角;能
(3)强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3)在相同条件下,听到的声音越微弱,则材料的吸音能力越强。
【解答】(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根据图片可知,OB垂直镜面为法线,机械表发出入射光线,因此∠AOB为入射角,这说明声音也能发生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减弱了,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19.【答案】(1)控制每次小球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
(2)吸音性能
(3)厚度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1)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2)实验中把不同的材料放在玻璃杯下面,杯子发出的声音大小间接反映了材料的吸音性能;
(3)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很多,有弹性、厚度、密度、空隙、表面空洞的大小等
【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为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每次小球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应相同,故同一小球从同一高度释放,可以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
(2)本实验是探究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发声越小,表明吸音性能越强,故表中空格的“?”处应填吸音性能。
(3)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还可能有材料本身的厚度,密度,硬度、结构等多个因素在关。
(1)根据控制变量法,为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每次小球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应相同,故同一小球从同一高度释放,可以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
(2)本实验是探究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发声越小,表明吸音性能越强,故表中空格的“?”处应填吸音性能。
(3)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还可能有材料本身的厚度,密度,硬度、结构等多个因素在关。
20.【答案】振动;响度;空气;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①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解答;
②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3)根据类比法的定义分析解答。
【解答】(1)①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乒乓球被弹起得越高,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则音叉的响度越大。
(2)用小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是因为空气能够传声;
(3)用水波来研究声波,使用了类比法,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答案】④;前庭;中;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如图:
【解答】(1)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④前庭和半规管,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2)咽和鼓室通过咽鼓管相通,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中耳发炎。
(3)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某人因意外听小骨受损,此人听到外界传来的声音与正常时相比,影响最大的是响度,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答案】(1)温度低
(2)5200m/s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频率在20 Hz~20000 Hz之间),我们称之为声音。
【解答】(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空气温度应在较低情况下更容易成功。因为温度越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越慢;
(2)t空气=s/v空气=884m/ 340 (m/s)=2.6s; 两声相隔2.43s ,在金属管中的时间为0.17s,因为金属中传播速度快,所以V金属管=s/t=884m/0.17s=5200m/s;
故答案为:(1)温度低(2) 5200m/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