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课课题:《古诗二首》内容分析: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运用: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难点】 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情境导入: “同学们,欢迎加入‘华夏美景代言人’训练营!今天,我们要走进第四单元,去感受那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光芒。让我们‘乘坐华夏时光穿梭机’ !(可以配合一个启动的手势或音效) 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 第一站我们的目的地是——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坐标—— 黄河岸边的鹳雀楼! ” (出示鹳雀楼古画) 我们的任务目标是:亲眼见证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景象,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和想法。 这可是我们成为最棒‘鹳雀楼代言人’的关键一步哦!教学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 情境导入,揭示任务1.引出诗人,聚焦诗题: 教师导入:“看!那边有一位诗人,正凭栏远眺,他就是——王之涣!他看到了什么?让我们静静地站在他身边,一起感受这壮阔的风景,听一听他即将吟诵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出示课题: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因为王之涣他写了这首诗才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 2.衔接学习: “是什么让诗人心潮澎湃,忍不住要吟诗一首呢?让我们读一读下边这首诗,感受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感。看一看,通过他的诗句,我们‘小代言人’们能收集到哪些关于鹳雀楼美景的‘独家情报’!” 观察鹳雀楼图片。 思考与回答: 在心中构想诗人可能看到的画面。 认读课题: 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识记与组词: 理解“登”的意思,通过组词(高楼、楼房、楼梯)和字形分析(木字旁与建筑有关)加深对“楼”字的记忆。设计意图:创设“华夏美景代言人”训练营的情境,赋予学习任务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带着推介美景的明确目的进入学习,极大提升学习热情。通过出示鹳雀楼图片,将抽象的诗题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知道这是一处著名的古代楼阁景观。第二节: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学生聆听音频齐读古诗,读准字音,感受节奏。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古诗中出现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学生再读,读完后检查,用笔圈出自己读错的字,教师正音后多读几遍。 4.教师范读古诗,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1)古人把读诗称为吟诗,吟诗时,字音正确还不够,还要讲究节奏美和音韵美。自由读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2)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节奏,再读古诗,让读得好的学生展示。 (3)多种形式练读,如: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接龙读等。 安静聆听教师范读,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和情感。 自主朗读: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生字。 打拍子朗读: 边打拍子边读,感受诗歌节奏。设计意图: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配乐)是重要的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情感基调(壮阔)。让学生自由读并圈出生字,是自主发现问题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确保学生准确掌握生字读音。 通过师生合作读(前四后三)、打拍子读,直观地让学生体会五言基本节奏停顿。第三节: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教师过渡:”诗人王之涣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欣赏风景的地点——鹳雀楼,那么登上鹳雀楼的他又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呢?我们快跟随他一起去看一看吧! 1.小组活动,图文对照,想象朗读。 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白日依山尽。(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远景) (1)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白日、山。) (2)想一想,贴一贴。 ①贴图活动: 请学生上台,根据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贴图贴到黑板合适的位置(如:太阳挨着山落下,黄河向大海流去)。 ②看图说话: 结合课本插图和贴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如:傍晚,圆圆的太阳挨着连绵的群山慢慢落下去了;奔腾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向大海流去。) ②引导学生体会“依”用词的贴切。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依”。“依”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如“依靠、依偎”,诗中就用“依”写出了太阳依着群山慢慢落下的情景。 (3)朗读:太阳是慢慢地落下去的,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些。学生试读。 想象画面:读完诗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听到怎样的声音?(看到黄河水浩浩荡荡向大海奔流,听到黄河奔腾的声音。) 这一句写出了黄河水怎样的特点?(气势磅礴、景象壮观。) (4)质疑探究:诗人真的看到黄河奔流的方向了吗? 明确:鹳雀楼和黄河入海口相隔千里,诗人是不可能看到黄河奔流入海的。 2.自读自学,感悟诗理。 聚焦后两句(感想): 联系生活: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这么美的景色,他有什么想法呢?”读后两句。 (1)课件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登楼所思) (2)学生自读,和同桌合作思考以下问题: ①“穷”是什么意思?结合诗意选择正确的意思:A.生活困苦,缺少钱财。B.用尽;费尽。( B ) ②“千里”指什么?(这里的“千里”是虚指,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③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想要把很远很远的地方都看个清清楚楚。那该怎么做?(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动作演示:踮起脚尖看远处。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要再登一层楼就够了吗?(这里的“一层”并不是真的指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初步感悟哲理: “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要站得更高呢?”(结合贴图或实际经验讨论:站得高,遮挡物少,视野开阔)。小结:诗人不仅写了美景,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引申:学习上、做事上想要有更大进步,也要“更上一层楼”。 (4)交流由诗句感悟到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可以用到哪 3.指导朗读,深化感悟 配乐朗读: 播放舒缓壮阔的音乐,学生尝试带着理解朗读全诗。前两句读出景色的壮阔(语速稍缓,声音洪亮),后两句读出思考与向上的力量(语调稍扬)。 4.尝试背诵: 结合画面和提示(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尝试背诵。 5.角色体验(代言人预热): “如果你就是站在鹳雀楼上的小诗人,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你会怎么向别人介绍呢?(鼓励学生用朗读或简单描述展现)” 看图说话: 观察课本插图和黑板贴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 通过轻轻靠同桌肩膀理解“依”的意思。 想象与表达: 闭眼听老师读前两句,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并分享自己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朗读与思考: 朗读后两句,思考诗人的想法。 理解词义: 在老师引导下理解“欲”“穷”“千里目”“更”的意思。 动作体验与讨论: 通过踮脚尖体验“站得高看得远”,参与讨论“为什么看得远要站得高”及其引申意义(学习、做事)。 朗读古诗,感受诗情。 尝试背诵。 想象自己是站在鹳雀楼上的小诗人,尝试用朗读或简短的描述向“游客”介绍眼前的美景和感受。(如:“快来看啊!夕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哗啦啦地奔向大海,真壮观!想要看得更远?那就再爬高一层吧!”)第四节:指导书写,巩固生字同学们,想要字写得好看,首先笔画顺序要正确,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字的笔顺,同学们,要一边看一边用心记。 教师出示PPT,学生齐读,组词,展示生字笔顺。 2.光正确还不够,还要写得左右匀称,上下有层次感。要细心研究一下,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字在书写时候有什么需要大家注意的。教师指导 (1)“依”的最后一笔捺要注意穿插,捺不落地。 (2)再读字帖,两个字虽然同样是“尸”字头,又有细微的差别,“层”比“尽”的“尸”部更扁一点,“尽”的两点要在中线,稳稳托住整个字。 (3)学生练写,点评,修正。 认真观察老师示范书写,听清结构分析和书写要点。 组词练习: 口头组词(依靠、依山傍水。尽头、尽力)。 书写练习: 在田字格中描红1个,临写2个“依”“尽”,注意坐姿和执笔姿势。 参与评价: 观看展示的作业,学习评价标准(结构、关键笔画)。第五节:课时小结,布置任务1.教师总结:这堂课,我们跟随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欣赏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美画面,还明白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鹳雀楼的美景真是令人难忘啊! 2.布置任务(衔接大单元): 背诵《登鹳雀楼》。 为成为“鹳雀楼美景代言人”做准备:想一想,鹳雀楼的美景最打动你的是什么?(是壮阔的落日?是奔流的黄河?还是登高望远的道理?)准备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预习《望庐山瀑布》,看看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后背诵《登鹳雀楼》。 思考:鹳雀楼的美景最打动自己的是什么?准备用一句话说出推荐理由(为代言人任务做准备)。 预习《望庐山瀑布》,初步了解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景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