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普通高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我国古代诗文中,“芙蓉”出现的频率可谓极高。“芙蓉”很早以来就指两种花卉,一种是水中的荷花,又名“水芙蓉”;一种是陆生的灌木或小乔木,名为“木芙蓉”。马俊江《文心雕草》一书认为,唐以前,芙蓉就是荷花,一名一物;但唐以后,一名两物,若有人再说芙蓉,听者就要小心了,要辨别说的是水中芙蓉还是树上芙蓉。检索关键词发现,唐前木芙蓉书写几乎为零,唐代木芙蓉诗歌大约20余首,宋代木芙蓉诗歌约240余首。我们的检索结果正与这个论断相吻合,证明唐前诗文确实少见木芙蓉。木芙蓉的别名有地芙蓉、拒霜、木莲、华木等,唐诗中的木芙蓉大多生长于荒山野岸间。韩愈《木芙蓉》:“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此诗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长于偏僻草丛,想见并不容易,因此他才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芙蓉花随风凋谢。白居易也格外喜爱木芙蓉,多首诗都写到了长于荒野的木芙蓉。如《木芙蓉花下招客饮》:“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诗言木芙蓉长在江边水岸。其《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绝句三首,从诗题即可看出木莲当时长于湖北巴峡山谷间。晚唐五代诗人仅有少许作品提到了木芙蓉。直到后蜀国主孟昶为其宠妃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木芙蓉之后,它的意象构建才发生了质的飞跃。后蜀都城成都也因满城木芙蓉而被雅称为“蓉城”。然而,后蜀文学家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中有不少花类,却独不见书写木芙蓉。考其成因,赫然发现《花间集》结集于孟昶广种芙蓉之前。赵崇祚选编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词人作品,包括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后蜀广政三年(940)间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其中有约15位词人常住成都,而当时成都并未广泛种植木芙蓉,木芙蓉的知名度还不太高,蜀人诗作亦少记载。编选《花间集》的截止时间是广政三年(940),而孟昶于广政十三年(950)后才遍植木芙蓉。这一推论也正可佐证浦江清先生的观点:花蕊夫人《宫词》是前蜀王建的花蕊夫人小徐妃所作,而并非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因为如果《宫词》中的百首作品是后蜀花蕊夫人所作,在孟昶遍植木芙蓉邀她同赏时,她本就喜爱木芙蓉,又能诗善画,怎会一首未写?除非她本不善言诗。若是如此,那《宫词》作者更要归属于前蜀花蕊夫人了。因为《宫词》与《花间集》均未记载木芙蓉,由此可推测,木芙蓉彼时还不是平日常见的花卉。否则以诗人之敏感善心,怎么可能一首未写呢?宋代开始,木芙蓉从荒山野岸正式走向了市井民间。宋灭后蜀之际,宋人闯入成都统领此地,得以欣赏引进木芙蓉花。徐铉《题殷舍人宅木芙蓉》:“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庭下即可栽种木芙蓉。王禹偁《栽木芙蓉》:“忆在长洲县,手植木芙蓉花。春栽秋成树,枝叶青婆娑。八月寒露下,朵朵开红葩。轻团蜀江锦,碎剪赤城霞。”诗人已能亲植木芙蓉。司马光《和乘国芙蓉五章》:“北方稀见诚奇物,笔界轻丝指捻红。楚蜀可怜人不赏,墙根屋角数无穷。”诗言北方还未广植木芙蓉,但楚蜀等地的墙根屋角已经遍地开花。这种现象跟木芙蓉的生长习性有关,木芙蓉喜温湿而不耐干寒。唐末至五代前中期的气候相对偏冷,不太适合木芙蓉的广泛种植。吴宏岐、党安荣认为,从唐后期至五代关于霜雪极端日期与黄淮海地区沿海海冰现象的资料中不难发现,在950年前后,从约800年开始的寒冷期基本结束,时间持续一个半世纪左右。葛全胜则认为,五代前期(公元907—930)较冷,但930—1310年,中国气候总体上比较温暖,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冬季气温可能高于现今。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一书认为北宋150年间冬季气温平均值比1880—1979年的平均值偏高0.4℃,显现出温暖的特征。从以上分析可知五代后期至北宋是温暖期,十分契合木芙蓉不耐寒的生长特点。综上,由唐至宋木芙蓉的书写可见其由最初长在深山僻处不被观赏的遗憾,到遍植于城墙之上引得无数人围观,再到移栽庭院与秋菊为伴尽显优雅清闲的转变。孟昶广种木芙蓉形成了一个书写分水岭,此后木芙蓉名声大噪,开始频频现身于历代诗文作品中,甚至扬名海外,最终成为世界花卉文学书写史上的一朵奇葩。(摘编自张淑颖《木芙蓉在唐宋花卉文学中的意象构建》)材料二:如何识别诗歌中的芙蓉?笔者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三法。一是看时令。如周邦彦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五月开的,无疑是荷花。而明代沈周“芙蓉九日烂尊前,篱脚黄花苦未全”(《九日无菊赏芙蓉》)中秋天开的“芙蓉”,则是木芙蓉了。从季节来判断,这是最准确的区别办法。二是看环境。如“千金买果园,中有芙蓉树”(《北齐太上时童谣》),在果园中的芙蓉树,当然不会是荷花。至于有些在时令和环境都交代得不很清楚的诗句,还有第三法:看上下文意及有关典故。如李白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第十九首),长在山上的,似是木芙蓉,其实是荷花。因为华山莲花峰上有池,传说池中长有千叶莲花,莲花峰也因此而得名。这首诗里的芙蓉,是诗人想象中的仙女手上所拿的荷花。我们对这些一时难以分辨的芙蓉,先别忙于下结论,得从上下文及全篇去分析,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原意。总之,我们要正确理解作品中对每一处自然景物的描写及其艺术作用,“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袁枚《遣兴》)(摘编自林维纯《古典诗歌中的“芙蓉”辨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俊江《文心雕草》一书认为唐以前没有木芙蓉,研究者检索唐前相关书写的结果,与这一论断相吻合。B.韩愈《木芙蓉》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比水芙蓉更为艳丽,所以诗人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花谢。C.孟昶为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木芙蓉后,后蜀都城被称为“蓉城”,木芙蓉的文学意象也得以开始构建。D.唐后期至五代的气候资料显示,寒冷期从约800年开始,到950年前后基本结束,持续一个半世纪左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歌中描写的木芙蓉多为野生,如白居易有多首诗都写到长于荒野的木芙蓉。B.从材料一引用的徐铉、王禹偁的诗作中可见宋代木芙蓉从荒山野岸走向了市井民间。C.唐朝以后古诗文中的“芙蓉”不一定是指同一种植物,需得仔细辨别,不可匆匆下结论。D.如果不了解诗歌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及其艺术作用,我们就无法领会诗中的思想情感。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二、三、四段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大致梳理了木芙蓉在唐宋时期的文学书写变化情况。B.材料一从木芙蓉的生长习性和气候变化的角度解释木芙蓉从北宋时期才开始广泛种植的原因。C.材料二主要采用归纳法展开论证,并列举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D.两则材料都涉及同一种花卉意象,但论证角度不同,材料一侧重意象构建,材料二侧重识别方法。4.材料一是如何判断《宫词》的作者归属的?请简要分析。5.请结合两则材料,判断下面诗句中的“芙蓉”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荷花),并简要给出理由。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B.蜀国芙蓉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文同《芙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姿态[俄]苔菲街上黑暗而潮湿。灯光昏暗。①路灯真是很卑鄙!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们不是鼓励一下,而是故意作对似的开始变得昏暗。莫洛特科夫心情很糟糕。衣袋里总共才有一卢布。他踩着套鞋发出扑哧扑哧的响声,嘴里骂着这鬼天气。“真是祸不单行!又是这恶劣的天气,又是下雨!想必,好天气是不会下雨的,此时却大雨倾盆。”他不想回家。家里很潮湿,②衣橱下面,老鼠在繁殖小鼠,每晚都会发出尖细的叫声。而房子的女主人说,“十二月份”才能开始供暖。而“十二月”意味着什么?谁知道呢?要是十月的话还好;若是十二月,那怎么办?不,回家是不值得的。可是,除了家,在整个世界上,就只剩下佩图欣了。但是,去找他是不可能的。因为莫洛特科夫衣袋里的一卢布还是从他那里借的。莫洛特科夫正沮丧地想着。突然,他的思虑被一幅愉快生动的画面打断了。一位戴着礼帽的顽抗先生,正被看门人从一家小酒馆里拉出来。这位先生大声叫骂着,但无连贯话语。“瞧,这才是生活!”莫洛特科夫如此说道,灵魂突然燃烧起来。他想起了久远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欢乐酒宴、纵情狂饮的岁月。“要知道,我也曾经被人这样从酒馆拉出来过,侍者还在后面推着。现在,谁会相信这些呢?曾经喝过了多少,吃过了多少啊……腓里牛排……我甚至忘了那是什么!是的!曾经我就是老鼠!老兄,让我暖和一下吧,来一瓶庞德……什么……叫什么来着?”他机械地上了楼,感觉到,有人帮他脱了大衣。他惊奇地看了看镜中自己那花白、乱草般的胡子,还有那条缠在一起的油渍斑斑的领带。但是,他坐下之后就完全忘了自己在镜中看到的一切。他敲了敲桌子,果断地点了杯咖啡。他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咖啡,兴致勃勃地看着周围的顾客。瞧,那儿有三位先生正在喝酒,好像向侍者点了点儿什么。侍者在小本子上标注了一下,然后往柜台跑去。“喂!喂!”莫洛特科夫抓住了侍者,挑起眉毛神秘地问道,“他们点了什么?”“红菜汤!”“真愚蠢!”莫洛特科夫埋怨道,“他们根本就不会吃!他们应该点鱼汤加馅饼,而不是红菜汤。红菜汤也是他们杜撰出来的。”“抱歉!”侍者欲往柜台奔去。但是,莫洛特科夫拦住他说道:“等等,老兄!告诉他们,我建议他们点鱼汤。就说是莫洛特科夫先生建议的。”“抱歉……我不能……好吧……”侍者走了,而莫洛特科夫还在气呼呼地重复道:“红菜汤!愚蠢!还来什么酒馆啊,哼!”邻座坐了两个人,不知点了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于是,莫洛特科夫又叫来了侍者,好奇地问道:“他们点了什么?”“俄式虾。”“虾?”莫洛特科夫动了动眉毛,认真仔细地考虑了一下。“虾?这个还不错,可以。但是,他们说了要用克瓦斯①来煮吗?大概,他们想都不会想到。愚蠢!虾要用克瓦斯来煮。告诉他们,就说是莫洛特科夫先生建议的。记住了吗,告诉厨师,要用克瓦斯来煮虾。”但是,侍者跑开了。那样子就像在说,该如何煮虾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莫洛特科夫看了看周围,冷笑了一下。这就是人,在一口一口地喝着什么红菜汤。那什么是红菜汤啊?谁会珍惜它?谁会需要它!他们活得像个瞎子。瞧,那个棕黄色头发的人和一个女士坐在一起,而他自己却在读报纸。无耻之徒!不是人!我的老兄,看!那儿有个多么没素质的人啊,和女士在一起,自己却在那儿读书。③老兄,不好是吧?啊?啊?因为这不是那么回事。不好,对吧?他满脸巴结地看着侍者,寻求同情。后者并不真诚地讪笑了一下,走开了。服务都不会!莫洛特科夫想道,难道这是服务生吗?我,或许是一个富甲一方的淘金者,只不过穿得很朴素,因为我不想太招眼。我,或许,今天只是喝喝咖啡,而明天我会来喝两打香槟。也许,我会来把他们这里所有的镜子都砸碎!也许,明天他们不得不揪着我的衣领,把我拖出去!鬼才知道,他们怎么晓得我只有一卢布,还是从佩图欣那儿借来买煤油的,而且必须在周四还,啊?想起这一卢布的事,让他感觉很不好受。但是此刻,留声机里响起了这样的歌:“在我注定遇见你的那一刻。”愚蠢!不会生活!不是人!老兄,你给他们拿的是什么酒?什么?拉斐特酒?愚蠢!真不会喝酒!他们应该喝那个,叫什么来着……庞德……而不是拉斐特酒。走吧,走吧!那三位先生稀里哗啦地喝完了红菜汤,付了款,走了。莫洛特科夫叫来了侍者。“老兄,他们给你多少小费?”“四十戈比②。”“三个人给四十戈比?他们自己也是服务生吧!”他跳了起来,一副愤怒高傲的样子,宛如一个穿着黑色晚礼服的高雅人士。“我该付多少钱?”他转身向侍者问道。“二十五戈比。”④他把手伸进衣袋,两眼放光。“喏,给您!”他把钱扔向侍者。“零头不用找了!”对,这就是姿态!在前室穿那件灰色大衣的时候,他如此想道,尽量不让自己看到镜中那个晃动着乱草般难看胡须的小老头。就是要让他们明白,他们这是在跟谁打交道!【注】①克瓦斯: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的低度酒精饮料。②戈比:一百戈比等于一卢布。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也为后文莫洛特科夫不愿意回潮湿的家转而去了酒馆做了铺垫。B.言为心声,莫洛特科夫“瞧,这才是生活”的说法表现了他的享乐态度,别里科夫“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说法表现了他的胆小。C.虽然俄式虾必须要用克瓦斯来煮才最好吃,但酒馆的侍者并不在乎煮虾的方式,也就没有向厨师转达莫洛特科夫的这个建议。D.小说以莫洛特科夫离开酒馆时的心理活动作结,既照应标题,使故事结构完整,又发挥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是写路灯的昏暗,实际上是写莫洛特科夫在借路灯发泄自己的情绪。B.句子②中对老鼠繁殖小鼠的叙述,生动地展现了莫洛特科夫家的环境,揭示了他不想回家的原因。C.句子③通过四个问句的使用,写出了莫洛特科夫急于寻求侍者认同的心理,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D.句子④中“两眼放光”这一神态,表现出莫洛特科夫找到钱的惊喜;“扔”这一动作,表现出他的傲慢。8.“服务都不会”这个段落,写出了莫洛特科夫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9.在文学社“‘讲故事’的艺术”交流活动中,你发现苔菲和契诃夫一样,都以幽默讽刺小说著称。请结合本文,举三例分析苔菲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嘉定唐虔伯与予一再晤,然心独慕爱其为人。吾友潘子实、李浩卿,皆虔伯之友也。二君数为予言虔伯,予因二君盖知虔伯也。虔伯之舅曰沈翁,以诚长者见称乡里,力耕六十年矣,未有子,得虔伯为其女夫,予因虔伯盖知翁也。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因二君使予为说。予曰:“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盖尝拒樊迟之请①,而又曰:“耕也,馁在其中矣②。”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孔子未尝不耕也。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然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不耕将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常事于耕,而不耕者亦无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己而已也。今天下之事,举归于名,独耕者其实存耳,其余皆晏然逸己而已也。志乎古者,为耕者之实耶?为不耕者之名耶?作守耕说。(节选自归有光《守耕说》)材料二:或问:“书院有田③乎?”李子曰:“有哉!”曰:“田若是急乎?”李子曰:“闻之先生:‘天地非养无以物,圣人非养无以民,士非养无以成身。’故养者,天以之生,地以之行,人以之成。是故先王之士也与民异田则代耕何也?不如是,无以专志而业精也。故士所之庠序,别其冠衣,程其饩廪,端其术业,凡以异民也。后世则又选胜而区稔,拔其良聚焉,于是有积书之院、祭养之田,又以异士而考成也。”曰:“窃闻之,孔子:‘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敢问士易聚而难成,何也?”曰:“聚非其聚也。予尝蹑大梁之台,造院谒祠,登堂陟阁矣,丛篁茂林,长廊委翳,鸟鸣狸走。”问曰:“士奚不聚也?”曰:“无田。”曰:“知难聚而必田之,何也?”曰:“善身者不以二噎而捐食,善田者不以一歉而弃穑。故宁伪行欺世,而不可使天下无信道之名;宁矫死干誉,而不可使天下无伏义之称;宁田而难聚,聚而难成,而不可使天下无养士之人。”(节选自李梦阳《空同集》)【注】①盖尝拒樊迟之请:出自《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这一典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本质是为了培养懂得治理国家的知识分子,而非辛勤劳作的农民。②耕也,馁在其中矣:出自《孔子语录》: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③田:指学田。国家拨给或学校自行购买的土地,其收益作为学校的经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故先A王B之士C也D与民E异F田G则代耕H何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示被动,与《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用法不同。B.遇,际遇,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意思不同。C.害,妨害,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不同。D.造,制造,与成语“天造地设”“闭门造车”中的“造”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十分钦佩唐虔伯的为人,通过好友对唐虔伯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又通过唐虔伯了解了其岳父。B.唐虔伯请归有光为岳父的居室作说,归有光因其将岳父的住所命名为守耕而将说的名字命名为守耕说。C.孔子虽然拒绝了樊迟的请求,但并不是因为孔子厌恶耕作,而是因为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将学问作为本务。D.对于书院的田地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李梦阳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他人的话来说明“养”的重要性。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2)善身者不以二噎而捐食,善田者不以一歉而弃穑。14.对于耕种或学田,归有光和李梦阳分别提出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陆游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蹙绣花鞯①,仙葩宝带②,看即飞腾速。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回首紫陌青门,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注】①蹙绣花鞯:唐宋时皇帝赐给宰相、参政的华贵马鞍。②仙葩宝带:宋代时皇帝赐给东西二府高级官员及六曹尚书、翰林学士等的华贵饰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翔鸾鹄”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韩无咎入朝为官比作鸾鹄刚刚起飞。B.词人感慨人生难以预料,想不到自己如今在金山这个属于韩无咎管辖的地方。C.这首词上片中韩无咎的“通达”与下片中词人自己“穷困”的一面互相对照。D.“一欢休惜”从回忆“人生难料”的经历中来,词人只愿与友人一同畅饮而醉。16.同样是写到自己的“短发”,这首词中“短鬓无多绿”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用意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对父祖的遗言格外重视,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临终时对儿子庄宗诉说了三大遗恨,最后强调“ , ”,最终庄宗不负父命,消灭了仇敌。(2)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以对照手法再现了作者缺亲少故、事必躬亲的孤弱处境。(3)与下图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视觉和听觉的时间分辨率在数十毫秒这个量级。流星划过天际,电闪伴着雷鸣,孩子破涕而笑,掌声响起来……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都能在( )感受。相比之下,嗅觉在大众的眼中显得有些“迟钝”,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气味似乎难以捉模。嗅觉系统对进入鼻腔的信息是否只能“粗糙”加工?并非如此。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周雯团队的研究揭示,时间在气味感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嗅觉系统会“登记”一次吸气中气味分子的动态过程,并将其投射到我们的知觉之中。气味分子犹如音符精灵,悄然携带着时间戳,织就了一段段气味随想曲。仅两个分子“音符”的时间顺序差异,便足以让我们感知到不同的“韵味”。有人觉得嗅觉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调查显示,如果必须在保留嗅觉和保留手机、电脑间进行选择,53%的年轻人选择放弃嗅觉。但是,被大部分人忽略的是,一日三餐,人间烟火的幸福其实大多是嗅觉的贡献。当我们咀爵食物时,食物释放的气味分子会顺着连通口腔和鼻腔的鼻后通路进入鼻腔,和嗅上皮上的嗅觉受体结合,从而塑造我们对食物风味的感知。一旦感冒鼻塞,舌尖上的美味便会黯然失色,一杯咖啡或是奶茶的小确幸也会大打拆扣。除了“吃”,气味还调节着我们的情绪状态,甜美的香草令心情放松,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味指纹,依靠鼻子,我们可以嗅出性别,识别自己和朋友的气味,还能凭借气味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或者伴侣。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南地北 B.朝朝暮暮 C.潜移默化 D.瞬息之间19.下列选项中加引号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臭味相投”的变化相同的一项是( )A.你可真“聪明”,自以为改动了一两个文字,就不会被发现是抄袭了吗?B.我不得不说,他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有时难免让人觉得不够真诚。C.老张一向自诩为“老实人”,可却装可怜,从老袁那骗来了一把古董壶。D.王小华就是我们班的“活宝”,只要他一开口,大家总能被逗得笑翻天。20.文中第一、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1.文中加点的“织就了一段段气味随想曲”,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2.请仿照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哈姆莱特》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命运是既定的轨迹,我们只能在这条轨道上被动前行;也有人坚信,通过个人的努力与选择,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的价值。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 2.D 3.B 4.①从创作时间方面:《花间集》与《宫词》均未记载木芙蓉,由此推测《宫词》创作时木芙蓉不常见,佐证其创作时间较早,应在蜀地遍植木芙蓉之前。②从后蜀花蕊夫人的喜好方面:后蜀花蕊夫人爱木芙蓉且善诗,若《宫词》为她所作,在孟昶广种木芙蓉时应有所描写,反推排除其作者身份,支持前蜀花蕊夫人为作者的观点。 5.(1)诗句A:荷花。理由:①材料一中提到唐前诗文少见木芙蓉,当时“芙蓉”通常指荷花。②根据材料二,这句诗中虽未出现时令和环境,但上下句“芰荷”与“芙蓉”并列,“芰荷”指菱叶与荷叶,所以此处“芙蓉”是荷花。(2)诗句B:木芙蓉。理由:①材料一提到蜀国遍种木芙蓉,诗句中说的也是“蜀国芙蓉”。②根据材料一中列举的关于木芙蓉的诗句和材料二,木芙蓉秋季开花,诗句B中说“重阳前后始盈枝”,重阳前后是秋季,可判断此句中的“芙蓉”是木芙蓉。6.C 7.D 8.①恼怒:“服务都不会……难道这是服务生吗”,写出了莫洛特科夫面对侍者并不真诚的讪笑而感到气愤。②自欺欺人:“我,或许是一个……喝两打香槟”,写出了莫洛特科夫通过对自己可能是有钱人的想象以应对他被无视的现实。③自卑:“也许……镜子都砸碎”,写出了莫洛特科夫的内心自卑,他不愿面对现实,看见镜子里自己难看潦倒的模样,因此故作强势,想要砸碎所有的镜子。④担忧:“也许,明天……啊”,写出了莫洛特科夫因自己只有一卢布而感到心虚,担心事实被发现后自己会被拖出酒馆。 9.①夸张:莫洛特科夫在酒馆坐下后,“就完全忘了自己在镜中看到的一切”,夸大了他进入酒馆后自我麻痹的状态,极具幽默讽刺意味。②反复:莫洛特科夫在与侍者的交谈中,两次要求侍者传达“就说是莫洛特科夫先生建议的”,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具有幽默讽刺效果。③反语:莫洛特科夫在指责三位先生小费给得少时,“宛如一个穿着黑色晚礼服的高雅人士”,反话正说,体现了他的虚荣做作,取得幽默讽刺效果。④细节描写:莫洛特科夫在向侍者打听时“挑起眉毛神秘地问”的细节,极富画面感,表现了他喜欢打听消息的心理,突出人物形象,具有幽默讽刺意味。10.DFH 11.D 12.B 13.(1)孔子认为如果恰逢特定的时期,他是不畏惧亲自去做这件事的。(2)善于养生的人不会因为两次被噎就放弃进食,精于农事的人不会因为一年歉收便放弃耕作。 14.①归有光认为只有耕作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余都是为追求名声,使自己安逸享乐,强调了守耕的重要性。②李梦阳认为学田是士人专心学业、修身立节的保障,强调了学田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15.B 16.不相同。①陆词中“短鬓无多绿”侧重所剩的黑发不多,暗示自己年事已高,表达了词人岁月流逝却尚未建立功名的无奈和遗憾。②张词中“短发萧骚襟袖冷”侧重头发稀疏,借此渲染环境的萧条与内心的寒意,但词人并未因此动摇内心抱负,反而安稳地在湖上泛舟,不减雄伟气魄。17. 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8.D 19.D 20.“捉模”改为“捉摸”;“咀爵” 改为“咀嚼”;“拆扣”改为 “折扣”。 21.可以使用。理由:用“随想曲”比喻气味感知的动态过程,将抽象的嗅觉体验转化为具体的音乐意象,生动形象;前文将气味分子比作“音符精灵”,“织就随想曲”延续这一比喻,体现嗅觉系统对时间顺序的加工,符合“动态过程”的表述;增强文本的诗意与感染力,便于读者理解嗅觉感知的复杂性。不可以使用。理由:“织就”常用于具体事物如布料,与抽象的“气味随想曲”搭配不协调;气味是瞬时感知,而“织就”隐含持续过程,二者存在时间维度冲突;“织”属于触觉意象,与嗅觉描写产生感官错位。 22.示例一:清新的海风让思绪开阔,浓郁的咖啡使精神振奋示例二:淡雅的茉莉令心境平和,辛辣的肉桂让情绪激昂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