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1.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中深沉壮阔的意境。2.体会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3.感受并领悟毛泽东其人其诗的领袖情怀和艺术魅力,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学习目标三首现当代诗词的整体概况体裁 创作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 主题——对青春的吟唱 手法上的共性沁园春·长沙 词 1925年秋所作。时值而立之年的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自己的前半生。 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新诗 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表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红烛 现代诗 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所写。 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毅追求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写作背景“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代表作:《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作者介绍常识沁园春 长沙上阕下阕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设问中心思想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上阕:立、看、怅、问下阕:携、忆、记眼前景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整体感知看忆一字领起忆往事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立看忆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中流击水图峥嵘岁月图立看忆记思考以下问题:1、上片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景物)?3、面对以上的景物,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诗人为什么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间地点独立寒秋图人物环境寒秋独立, 橘子洲头, 湘江北去。1、上片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山树水船鹰鱼万物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意象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数量多色彩浓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幅( )湘江秋景图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独立寒秋特点意象意境击翔动作劲竞争烈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红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化静为动,写出秋色之深浓。“透”突出江水清澈见底。炼字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争:写出群舟争相行驶,盎然奋进之动态,充满活力,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有“搏击”之意,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翔:本是写鸟的动词,用在此,写尽了鱼在水中的自由、轻快的状态,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犹如在天空飞翔。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秋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旺盛景象,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怅 / 寥廓,问 / 苍茫 / 大地,谁 / 主 / 沉浮?豪情面对以上的景物,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诗人为什么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国民党的右派分子和共产党右倾分子之间的斗争尤甚。这首词正是作者要离开长沙去广州前,重游橘子洲时写的,而作者此行去广州的任务正是要发动民众,开办讲习所。提示:由自然万物的竞争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竞争读上片思考:国家的命运应由谁来主宰?请同学们认真在词中找答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正是那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百侣、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答案朗读,看板书,概括中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携来/百侣/曾游。忆 /往昔/峥嵘/岁月稠。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上片故地重游,自然引起下文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并且通过回忆,巧妙的回答了上片的提问,可谓衔接巧妙,浑然天成。峥嵘岁月图峥嵘岁月图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可用原句回答)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总结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沁园春 长沙上阕下阕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设问拓展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 (知人论世)鉴赏拓展“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诗眼嘹亮了东方——《诗人 领袖》(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2)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忆秦娥·娄山关》(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4)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7)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1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1.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