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大单元教学
分析 本单元围绕“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核心问题,通过结构化知识体系(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情境化教学策略(案例探究、角色扮演、社会实践),在分析制度功能与互动中培养政治认同、科学思维及公共参与能力,最终实现知识整合、制度自信与公民素养的协同发展。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本教学设计遵循落实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为依据,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材分析】 本框题包括两目。第一目“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阐述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并逐一介绍村民委员会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内容。 第二目“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阐述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说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阐释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知道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形式;能结合实例,理解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涵和意义;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情分析 本框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基层群众自治的两种形式都比较熟悉,但对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性质和具体职能却知道较少,缺乏科学认知。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 知道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 了解村委会和居委会的内容,能够区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法治意识: 能够依法参与基层群众自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 4.公共参与: 能够积极、主动、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
教法学法 【教法】 议题式教学
【学法】
1.探究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以自主解决问题;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索精神。
2.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沟通与讨论中共同提高,有利于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教学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它堪称我们的“通勤救星”,搭载急速运行系统,一键关门,“嗖”的一下直达楼层,再也不用极限奔跑,轻松拿捏高效生活。小区里能否安装这样一部小电梯,成了牵动基层人民幸福感的大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电梯里的民主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积极回答老师问题,跟随老师思路进入到本框题的学习当中去。 通过问题导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引出本节课的议题—电梯里的民主课,让学生了解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探寻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总议题:如何享受“一键直达”的新生活 子议题一:困局:电梯高低起争执,谁按了“暂停键”?
议学情景一:播放视频(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争执) 议学任务一: 填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居民意愿调查表 教师通过分组,让每组选出一个组长,每一个小组即为一个栋楼的住户,组长就是每一栋楼的组长。 教师让组长(楼长)汇集本小组成员(楼层住户)意见,汇报时需要说出每栋楼同意(不同意)人数,并简单描述理由。 结束后,教师对每一个小组的意见进行一个点评和总结。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积极思考教师所预留的问题,与小组展开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每组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得出自己的意见,并向组长告知自己的想法。 组长汇集本小组成员的意见,统计出本小组同意(不同意)的人数,并简单阐述理由。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电梯争执因何而起,同时为下文的议学任务进行一个铺垫。 把小组看作一栋楼住户,把课堂变成一个真实的社区现场,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受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去体会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子议题二:破局:红色按钮亮灯起,谁来按下“共识键”?
议学情境二:政策了解 议学任务二:角色扮演----模拟居民议事会 教师向学生展示关于老旧区加装电梯的一系列政策方针。 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把小组分为 低层住户组:担心电梯遮挡采光、噪音扰民,要求补偿或反对加装。 高层住户组:剧烈反对低楼层阻挠,强调电梯对老人和孩子的必要性。 业委会/工作组:中立协调,提供政策文件和数据支持。 社区居委会:监督程序合法性,引导协商方向。 物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成本测算。 教师让学生模拟居民议事会,通过协商来凝聚同心圆。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授关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政策。 积极扮演老师所设置的角色,进行小组讨论,设置方案,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最大程度的争取利益。 通过模拟居民议事会,学生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理解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的运作逻辑(如提案、辩论、投票等),增强对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具象认知。 同时进行角色扮演去打破传统单向授课模式,学生从“听众”变为“主角”,通过体验式学习提升课堂投入度,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钥匙。 最后角色扮演需要学生基于角色立场提出主张、反驳对立观点并达成共识。此过程锻炼学生信息筛选、逻辑论证及权衡利弊的能力。
子议题三:创局:智慧方案齐汇聚,谁来激活“创新键”? 议学任务三:方案设计 教师让每一小组设计一个老旧小区装电梯的解决方案包括(电梯选型、井道设计、低层补偿、适老化改造、资金筹措、施工风险、后期维护) 对每一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并让学生集体投票选择出一个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案。 教师让获得认可的小组上台发表获奖感受,并对该小组提出表扬奖励。 知识讲授:教师抓住学生的此时的认知状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思考下列问题: 一、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二、参与基层民主的途径 三、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本课小结:知识回顾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每一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一个独特的方案,积极去展示自己小组所设计的方案。 最终获胜的方案小组代表上台说出自己小组的方案设计思路,并发表获奖感言。 学生认真聆听思考。 让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使其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统合。它不仅巩固了角色扮演中的学习成果,更通过“创造-实践-反思”的闭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意义,坚定制度自信。 知识与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最后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让学生把活动中探索的知识与书本的理论相结合,从而引领他们对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环节三: 升华总结,作业设计 子议题四:拓局:社区新程再启航,谁来按下“续航键”? 课后实践作业: 就社区问题:如电动车乱停乱放/垃圾投放点设置等。 撰写《民生微议案》(包含:背景分析.实施方案.资金预算等)。 联系社区居委会提交方案,跟踪推进进度,记录相关部门反馈意见。 记下作业,并在课后认真完成。 拓局的设计,对本课知识进行一个拓展补充,让学生们在社会大课堂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发挥知识的最终价值。
板书设计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