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普通高中G8教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闭幕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他针对延安文艺界的现状和争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明确地指出了当时的革命文艺“为了谁”“怎么为”等问题。此次讲话,与5月2日的讲话合称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指导推动了彼时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也为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时隔80多年,为什么一篇文艺战线上的经典著作还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时间追溯到1941年,党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1942年春,文艺界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有的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不熟悉自己作品中刻画的对象,创作时还习惯以小资产阶级的视角来描写工农兵的生活;有的高高在上,不了解广大基层群众的想法,不懂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还在用自己的主观来描摹现实的客观,导致人物僵化、故事呆板;有的不从轰轰烈烈的革命社会实践中找寻灵感,一味钻到书籍中寻词摘句……凡此种种,都加深了文艺创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隔阂。
为此,毛泽东同志对延安文艺界的情况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了当时延安文艺界各代表人物的意见建议后,他对延安文艺界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找准了问题和痛点,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一时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适应时代需要,贴近百姓实际生活,创作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作品,成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正是在坚持正确文艺创作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党领导下的延安文艺事业才真正走出了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小天地,广大文艺创作者们创作出了一大批如《白毛女》《兄妹开荒》等脍炙人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时代在变,有些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变。“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①《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江大河》《人世间》等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屡屡收到好评……事实证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当然,喜闻乐见绝不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和受众,甚至是无厘头、无原则、无底线,创作出一些粗制滥造、毫无内涵的文艺作品来。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比如有的创作者盲目跟风,在一些选题上一拥而上,作品的内容和语境同质化倾向严重;有的哗众取宠、牵强附会,用畸形的审美倾向、错误的价值观误导大众;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错位,缺乏出精品的意识,在唯流量论中迷失自我……这些行为显然不是热爱人民、扎根人民的表现,也注定难以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的文艺作品。
(摘编自张禾年《我们应从哪里寻找文艺创作的灵感?》)
材料三:
近来有一种被网民贴上“霸总”标签的微短剧,它们以企业家群体作为故事主角,剧中代表成功、权力、财富的“霸道总裁”角色设定以及“爱上我”的浪漫剧情设定,娱乐性强,情绪价值高,吸引许多网民一边吐槽一边继续追剧。但是,由于市场的追捧和同质化内容的竞争,为追逐流量,一些制作机构争相编排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和现实逻辑的情节,正将此类微短剧推向过度娱乐化的泥潭。为避免低俗和恶趣味内容冲击微短剧向善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要加强对“霸总”微短剧的管理,防止存在刻意通过拜金、炫富、炫权、享乐等制造爽点,以及宣扬不劳而获、一步登天、一夜暴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微短剧上线播出。
(摘编自2024年11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管理提示(“霸总”微短剧)》,有删改)
【注】①出自习近平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工作,是文艺工作者第一位的工作。
B.许多文艺工作者常常会生造出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词句,是因为他们脱离群众、生活空虚。
C.“英雄无用武之地”道出了战争年代的文艺工作者虽有理论水平却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的无奈。
D.文艺创作者要让群众了解自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讲话之前,已对文艺界以客观来描摹主观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研。
B.材料二“有‘高原’缺‘高峰’”的说法,运用比喻指出当前中国文艺创作的问题,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C.材料二采取驳论的论证方式,批判了80多年前以及当代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D.材料一、材料二都强调文艺作品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认为群众的接受度是检验文艺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文艺创作应“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山药蛋派作家以农村生活、农民情感世界为依据,创作出一系列反映农村社会变革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
B.网络仙侠小说《诛仙》,以天马行空的想象、雄健恢宏的叙事,获得众多拥趸,出版后飙升至港台畅销书冠军榜。
C.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塑造了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一批经典人物形象。
D.歌剧《沂蒙山》讲述普通村民成长为革命者的历程,呈现了山东军民的抗战场景以及百姓丰富的生活场景。
4.材料一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群众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微短剧创作者在讲好中国当代企业家故事时,应该如何克服“霸总”微短剧中的不良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的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叶三还是卖果子。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爱他的画。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时候,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节选自汪曾祺《鉴赏家》,有删改)
文本二:
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
我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归有光自称他的文章出于欧阳修。读《泷冈阡表》,可以知道《先妣事略》这样的文章的渊源。但是归有光比欧阳修写得更平易,更自然,他真是做到“无意为文”,写得像家常话似的。他的结构“随意曲折”,若无结构。他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他的《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话没有说完,就写到这里。想来归有光的夫人还要向小妹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不写了。写出了,有何意味?写了半句,而闺阁姊妹之间闲话神情遂如画出。这种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写小说时参考的。我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现代味儿的中国古代作家。
(节选自汪曾祺《论风格》)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从叶三卖果写起,再写到叶三拒绝儿子的请求,坚持给季四爷送果,由此引出二人平实坦诚的知己之交。
B.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很少参与亲戚应酬,即使去了也很快离开,体现出他率性而为、不喜逢迎的风范。
C.“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可谓神来之笔,汪曾祺借助寥寥数语,让果贩与鉴赏家的形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
D.文本一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花费笔墨写叶三的儿子们,乍看与“鉴赏家”没有关系,实则正面表现叶三欣赏艺术的执着。
B.文本一写季匋民“画一张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看似闲笔,却与叶三送果的情节相呼应,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
C.文本一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季匋民画画的习惯、为紫藤画题词、给叶三起的字,都很具有现代风意味。
D.在作者看来,欧阳修、归有光和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的创作风格虽有不同,总体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8.叶三是卖果子的,文本一中为何称其为“鉴赏家”?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根据文本二的内容,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汪曾祺作品风格受归有光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讳休复,字邻几。其为人外若简旷,而内行修饬,不妄动于利欲。其强学博览,无所不能,而不以矜人。至有问辄应,虽好辩者不能穷也,已则默若不能言者。其为文章淳雅,尤长于诗。淡泊闲远,往往造人之不至。善隶书,喜琴、弈、饮酒。与人交,久而益笃。孝于宗族,事孀姑如母。天圣中,与尹师鲁、苏子美游,知名当时。举进士及第,调蓝山尉。骑驴赴官每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家人求得之乃觉。历信、潞二州司法参军,又举书判拔萃,改大理寺丞,知长葛县事,通判阆州,以母丧去职。服除,知天长县事,迁殿中丞。又以父忧终丧。献其所著书,召试,充集贤校理,判尚书刑部。
当庆历时,小人不便大臣执政者,欲累以事去之。君友苏子美,杜丞相婿也,以祠神会饮得罪,一时知名士皆被逐,君坐落职。监蔡州商税。久之,知奉符县事,改太常博士,通判睦州,徙庐州。复得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登闻鼓院,为群牧判官,出知同州,提点陕西路刑狱。入判三司盐铁局院,修起居注,累迁刑部郎中。君于治人,则曰:“为政所以安民也,无扰之而已。”故所至,民乐其简易。至辩疑折狱,则或权以术。举无不得,而不常用,亦不自以为能也。
君所著书,号《唐宜鉴》十五卷,《春秋世论》三十卷。又作《神告》一篇,言皇嗣事,以谓皇嗣,国大事也,君子以为嫌而难言,或言而不见纳,故假神告祖宗之意,务为深切,冀以感悟。又尝言昭宪太后杜氏子孙宜录用。故翰林学士刘筠无后,而官没其资,宜为立后,还其资,刘氏得不绝。君之议论颇多,凡与其游者,莫不称其贤,而在上位者久未之用也。自其修起居注,士大夫始相庆,以为在上者知将用之矣,而用君者亦方自以为得,而君亡矣。呜呼!岂非其命哉!
君以嘉祐五年四月乙亥,以疾终于京师,即以其年六月庚申,葬于阳夏乡之原。君享年五十有六。方其亡恙时,为《理命》数百言,已而疾且革,其子问所欲言,曰:“吾已著之矣。”遂不复言。
铭曰:
彼驰而我后,彼取而我不。岂用力者好先,而知命者不苟。嗟吾邻几兮,卒以不偶。举世之随兮,君子之守;众人所亡兮,君子之有。其失一世兮,其存不朽。惟其自以为得兮,吾将谁咎?
(节选自欧阳修《江邻几[注]墓志铭》)
【注】江邻几:北宋初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骑驴A赴官B每据鞍C读书D至迷E失道F家人G求H得之乃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以矜人”与《陈情表》“不矜名节”的“矜”意思相同。
B.游,交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请息交以绝游”的“游”意思相同。
C.“故翰林学士刘筠无后”与《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的“故”意思不同。
D.“而知命者不苟”与《离骚》“苟余情其信芳”的“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墓志铭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B.江邻几学识渊博,凡有所问,皆有所答,但谈论结束后便沉默寡言;他爱好广泛,喜欢弹琴、下棋等,擅长诗歌创作。
C.江邻几通过皇帝面试官至集贤校理,后受好友苏子美牵累被贬职;重任集贤校理后,一直在京为官,多次升迁至刑部郎中。
D.江邻几认为治理政事要简略便易,不要打扰百姓生活;至于辨别疑难案情,判决诉讼案件,有时也用策略来权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祠神会饮得罪,一时知名士皆被逐,君坐落职。
(2)故假神告祖宗之意,务为深切,冀以感悟。
14.铭文部分写道:“举世之随兮,君子之守。”请结合材料事例简要概括江邻几除治学、理政之外的“君子之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①,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②。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③。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④逝矣,谁与尽言?
【注】①磻(bō):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叫作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作磻。皋:水边地,草泽。这句是说在皋泽之地猎鸟。②五弦:古代乐器名。③太玄:即道家的“大道”。④郢人: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在鼻尖涂上薄的白粉,匠人挥动斧头削掉白粉,郢人毫发无伤。后来宋国国君再请匠人表演,匠人因郢人离世,再无人敢于让他演示而回绝国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照应标题的“入军”,却没有军营生活的紧张和严肃,反而勾勒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闲图景。
B.“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中“俯仰”二字,既写身体动作,又包含随时随处体悟自然之道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C.诗中多处运用《庄子》中的典故,表现出嵇康深谙老庄之道,也透露出他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虚无的悲哀。
D.全诗语言古朴简练,“垂纶长川”“手挥五弦”等画面,不加雕饰却意境深远,契合了“清峻”的诗风。
16.诗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都用了飞鸟这一意象表达自然之趣,但二者又有诸多不同。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借用两种动物,运用夸张,侧面表现出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创建和谐社会,从搞好邻里关系开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布置了一些古诗书法作品,其中“ , ”两句出自杜甫《客至》,表现了邻里之间把酒言欢、亲如一家的和乐情景。
(3)小张返乡后,给朋友发信息,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展现了自己与亲友谈天,以琴书解闷的闲适生活。
(4)古代文学作品中“啸”字时常出现,可以表现傲然、潇洒等人生态度,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鹗的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续书帮助了曹雪芹的原著的流传。如果没有一百二十回本的出版,《红楼梦》未必很快地就发生那样大的影响。这还不仅仅是活字本和钞本的差异问题。把前八十回排印出来,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没有结局,尽管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这一定不像有头有尾的一个故事那样容易被广大的读者接受。
然而曹雪芹没有能够写完《红楼梦》,却无论如何是一件天地间的恨事。如果我们读文学作品不满足于只是读情节,不满足于只是某些片段还可读,不满足于常常要读到一些平庸的甚至拙劣的描写,我们就不能不感到后四十回实在太配不上原著了。俞平伯先生曾说凡书都不能续,并非高鹗才短。《红楼梦》的续书要写得和前八十回一样好,或许是不可能的。但比高鹗写得更可读,更有文学的意味,更符合曹雪芹的原意,那却不一定不可能做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如果我们读文学作品不满足于读情节、片段、平庸拙劣的描写,我们就能感到后四十回实在太配不上原著”,原句在表达效果上比改后的句子好。请分析原因。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即使医生或患者辨症不准确,( ① )。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谓一语中的。
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 ② ),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药物疗法则主要使用药物,是为治病而设。因此,( ③ ),主要针对患者,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才能相得益彰。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文言小题
21.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具以表闻 ②眄庭柯以怡颜 ③齐彭殇为妄作 ④而此独以钟名 ⑤当敛裳宵逝 ⑥园日涉以成趣 ⑦早实以蕃 ⑧旦视而暮抚 ⑨垣墙周庭 ⑩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事不目见耳闻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A.①⑩/④⑤⑥/⑦⑧/②③ /⑨ B.①⑩/④⑦⑨/⑤ ⑥⑧/②③
C.①②⑩/④⑦⑨ /⑤⑥⑧ /③ D.①②⑩/④⑤⑦⑨ /⑧ /③⑥
22.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②则告诉不许 ③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④乐夫天命复奚疑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⑦引以为流觞曲水 ⑧遂见用于小邑 ⑨石之铿然有声者 ⑩农人告余以春及 今以钟磬置水中 磔磔云霄间
A.①/②⑥⑧/③⑨/④⑤/⑦ /⑩ B.①⑤/②⑥⑦/⑧/③④/⑨/ /⑩
C.①⑤/②⑥⑦/⑧/③④⑨/ /⑩ D.①/②⑥⑧/③④⑤/⑦⑨ /⑩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鲁迅《秋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巴尔蒙特(俄)《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B 4.①战斗性: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脱离群众的问题,针对性强。多处运用设问和反问句式,增强语气,更加鲜明地表达观点,强调了文艺工作者应深入群众。②群众性:使用通俗的口语化表达,并广泛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增强了讲话的互动性和亲和力,使观点更易于被听众接受。 5.①微短剧创作者要扎根生活,深入了解企业家群体,创作反映当代企业家实际生活的作品。②微短剧创作者要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作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作品。③微短剧创作者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要树立精品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避免追逐流量,盲目跟风。
6.D 7.B 8.①季匋民作画时,不让其他人在旁边观看,只让叶三一个人看着,叶三给他磨墨、抻纸等,他成为第一个“鉴赏”季匋民画作的人。②叶三对画有一定的鉴赏力。他懂得季匋民的画,对季匋民作品的赞赏发自肺腑,不假充内行,大都能用一句话说出他的画的好处。(或: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③叶三对季匋民的画作异常珍惜。别人出很高的价钱,他也不卖,并吩咐儿子在自己死后将季匋民的作品装进棺材,体现了“鉴赏家”对艺术品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 9.①语言方面:语言生活化,接近口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显示出清淡的文笔。文本一中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与叙述,都贴近生活现实,叶三与季匋民的对话简洁明了,三言两语间便反映出两者的默契。②结构方面:“随意曲折”,安排自然。文本一中,开头介绍“第一个”画家和鉴赏家,下文对叶三送果子、叶三拒绝卖画等情节的安排,自然合理。③选材方面:多写平常的人和事,平易自然,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比如文中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围绕他写了一些日常生活事。
10.BDF 11.A 12.C 13.(1)因为在祠神宴会上饮酒获罪,一时之间知名士大夫都被驱逐,江邻几也因此被贬职。
(2)所以假托神灵告诉祖宗的意思,追求真挚恳切(的言辞),希望(君王)有所感而觉悟。 14.①守本心:淡泊名利,超然物外,虽身居官职,却不为俗物所扰,坚守道德本心。
②守孝道:江邻几侍奉守寡的姑母如同生母,且恪守孝道,两次因父母丧事辞官守制。
③守责任:他假托“神告”劝谏君主重视皇嗣,以迂回方式直陈国本大事,展现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担当。
④守信义:他主张为无后的翰林学士刘筠立嗣并归还被官府没收的财产,超越世俗功利,守信于道义。
⑤守天命:江邻几在病重时预作《理命》安排后事,面对死亡从容淡然,临终仅言“吾已著矣”,暗含对命运无常的坦然接受。
15.C 16.艺术手法上:①嵇诗侧重突出人的主体性,飞鸟在人的注视中归去。②陶诗以自然景物本身为主体,借由拟人化描写,与“云无心以出岫”相照应。思想内涵上:①嵇诗呈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与相融,与“手挥五弦”共同凸显人的悠然自得、自在潇洒、精神远游的境界。②陶诗借飞鸟自比,鸟因“倦飞”而“知还”,也是人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迫切愿望的体现。
17.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8.如果只是把前八十回排印出来,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没有结局,不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这一定不像有头有尾的一个故事那样容易被广大的读者接受。 19.(1)原句运用三个“不满足于……”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增强了节奏感,表达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更高追求。(2)原句运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严密。(3)原句“不能不”运用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委婉。
20.①食物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危害
②其次才是患者
③药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局限
21.C
22.A
23.例文:
追光者照亮社会的漫漫长夜
当网络暴力的阴霾遮蔽理性的天空,当环境污染的困局威胁生命的根基,当社会不公的暗流侵蚀公平的底线,总有人如火炬般挺立,以信念为焰,照亮社会的漫漫长夜。他们或许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却都怀揣着对光明的向往,用行动诠释着追光者的使命与担当。
追光者,是社会暗夜中永不熄灭的灯塔。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OpenAI团队的科研人员如同探索未知领域的先锋。他们在算法的迷宫中日夜穿梭,面对技术瓶颈与伦理争议的重重迷雾,始终坚守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信念。正是这份坚守,让ChatGPT横空出世,为人类打开了人工智能交互的全新大门,也让人们看到科技向善的无限可能。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拖着病痛的身躯,用教育的火种点燃无数女孩的求学梦想。她不惧世俗的质疑,不畏生活的艰辛,二十余载如一日,将上千名女孩送出大山,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轨迹。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追光者的光芒不仅能驱散自身面临的黑暗,更能为无数迷茫的心灵指引方向。
然而,社会的进步不能仅依赖少数追光者的孤军奋战。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灾害频发,地区冲突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不断,数字鸿沟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日益凸显。这些难题如同厚重的乌云,笼罩着人类社会的天空。若每个人都选择在黑暗中沉默、退缩,社会将陷入无尽的混沌。试想,如果没有无数普通人响应环保倡议,积极践行低碳生活,仅靠少数环保组织的努力,如何能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局势?如果没有基层志愿者投身社区服务,关心弱势群体,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又怎能织就社会关爱的温暖网络?因此,在致敬追光者的同时,更需要唤醒每个人心中的追光意识。
当个体的微光汇聚,便能形成璀璨星河。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不仅有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更有数以万计的普通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等,他们或逆行出征,或坚守岗位,用平凡的行动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返乡创业的青年带来新技术、新理念,留守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建设,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多方力量共同协作,让一个个曾经凋敝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事例深刻表明,社会的光明未来,需要每个追光者与无数追光同行者携手共进。
面对社会的黑暗与挑战,我们不应做冷漠的旁观者,而应成为勇敢的追光者。当越来越多的人高举信念的火炬,照亮身边的黑暗,社会终将迎来光明灿烂的黎明,那些曾被阴霾笼罩的角落,也将洒满温暖而明亮的光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