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1课时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下列性质中的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 A.颜色 B.密度C.挥发性 D.可燃性2.下列对物质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有助燃性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C.铁有导热性D.铜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3.根据下列关于木炭的描述填空。A.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B.它能燃烧;C.它可用于取暖;D.将木炭粉碎;E.它可用于制火药;F.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木炭燃烧;G.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字母,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用途的是 ;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 。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4.(传统文化)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开始广泛被使用。以下关于纸的用途,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将纸印刷装订成书籍B.用废纸生煤炉的火C.用纸写字和绘画D.节日用纸来包装礼品 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5.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铜片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变黑的探究实验进行改进,操作如下:实验一:取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内加热。由铜片变黑,试管外表面无黑色物质出现可推知,黑色固体不是 。说明黑色物质的出现可能与空气中的 有关。 实验二:取一支试管,将一小段光亮铜片放入试管中,塞上胶塞,并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封好胶塞,并加热,趁热取下胶塞,观察现象。取下胶塞前的现象: ;取下胶塞后的现象: 。 【结论】铜片变黑是因为它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反思拓展】(1)实验一将铜片放入试管中加热,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实验二用注射器抽出试管内的空气的目的是 。 (3)通过对黑色物质来源的探究,写出金属铜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6.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1)“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为什么会变黑 ”属于科学探究中 环节。 (2)“铜片变黑不是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属于科学探究中 环节。 (3)“铜片变黑可能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属于科学探究中 环节。 (4)“将铜片放在敞口的试管中加热,铜片变黑”属于科学探究中 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 (填上述数字序号)。 1.下列选项中关于性质或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化学性质B 酒精挥发 化学变化C 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物理性质D 木材燃烧 物理变化2.用电设备起火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CCl4)的灭火器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B.能燃烧C.沸点高D.密度比空气大3.家中的天然气燃烧释放的热量,是做饭的能量来源之一,小明同学发现铁锅底部有一层黑色的物质,于是想到,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可能是炭黑,于是,小明用小刀刮下少量黑色粉末,进行点燃。以上过程没有涉及的科学探究环节是(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C.获取证据 D.反思评价4.现有下列叙述:①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②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③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④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③5.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B.镁在空气中燃烧;食物在夏天易变质C.氢氧化铜受热易分解;汽油燃烧D.石灰石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6.(跨学科)某学习小组用铜粉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定了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反应结束后移走酒精灯。实验中氧气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2所示。 (1)实验过程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气球的作用是 。 (3)根据图2中曲线,从 (填字母)段可证明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CD段氧气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7.(科学思维)物质本身有一些性质,可以引起某些变化。根据物质的变化可以推测其是否有某些性质,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根据下列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1)实验一: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蔗糖 (填“能”或“不能”)溶于水,溶解性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下同)性质。实验过程中蔗糖发生了 变化,验证的方法是 。 (2)实验二:①写出夹持镁带的仪器的名称: 。 ②镁燃烧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依据是 ,该过程体现出镁的 性。 (3)实验三:对试管中的铜片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详解答案】基础达标1.D 2.C3.A D B F CE G4.B 解析:用废纸生煤炉的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利用了其化学性质。5.实验一:烟灰 氧气 实验二:无明显现象 铜片变黑【反思拓展】(1)酒精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 (2)使铜片不与氧气接触(3)铜+氧气氧化铜6.(1)提出问题 (2)形成结论,建构模型(3)形成假设 (4)设计并实施实验或获取证据 (5)反思评价 (1)(3)(4)(2)(5)能力提升1.A 解析: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是通过铁生锈即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氧气用于急救病人,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木材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D 解析: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气化并覆盖在火焰上。推测四氯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3.D 解析:“小明同学发现铁锅底部有一层黑色的物质,于是想到,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属于提出问题环节;“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可能是炭黑”属于形成假设环节;“于是,小明用小刀刮下少量黑色粉末,进行点燃”属于获取证据环节,故以上过程没有涉及的科学探究环节为反思评价。4.D 解析:①描述的是颜色、气味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②酒精受热变成蒸气属于物理变化;③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描述的是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④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的只有③,故选D。5.B 解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食物在夏天易变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B项符合题意。氢氧化铜受热易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石灰石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D项不符合题意。6.(1)铜粉逐渐变黑,气球先膨胀后又变瘪(2)缓冲气压变化(或防止橡胶塞冲出)(3)DE 铜粉反应消耗了氧气7.(1)蔗糖溶解在水中 能 物理 物理蒸发掉糖水中的水分,蔗糖又析出(2)①坩埚钳 ②化学 镁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可燃(3)紫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铜+氧气氧化铜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差异的探究 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差异 如图是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实验室的集气瓶直接拿进教室,立即盖上玻璃片,就可收集到纯正的教室空气B.实验1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C.实验2中在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比在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长D.通过实验2可以得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1.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O2和CO2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 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B.曲线①表示CO2浓度的变化C.50 s时O2的浓度等于CO2的浓度D.呼气时塑料袋内壁有水珠2.(数字化实验)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数字化实验。(1)该小组把测试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的体积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指某气体体积占所有气体体积的百分比)的探头放入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气。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②所示,表示氧气的是 (填“X”“Y”或“Z”)。Y的体积分数在160 s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 (2)实验中,200 s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 。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猜想与假设】猜想1: 。 猜想2: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产物。【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吸气时打开弹簧夹a,关闭弹簧夹 ,A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呼气时打开弹簧夹b,关闭弹簧夹a,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现象,兴趣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 【拓展延伸】若呼气时,打开弹簧夹a,关闭弹簧夹b,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 【详解答案】基础达标 D 解析:将实验室的集气瓶直接拿进教室,盖上玻璃片,不能收集到教室的空气,收到的还是教室外的空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1不能得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应进行对比实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实验2中在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比在空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时间短。能力提升1.D 解析:由题图2可知,30 s时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大,氧气浓度逐渐减小,所以从该时刻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了二氧化碳,随着呼出气体的增多,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曲线②表示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由图2可知,50 s时两曲线交于一点,但是二者的单位不一致,因以此时O2的浓度不等于CO2的浓度;呼出气体的过程中,从体内携带有水蒸气,即呼气过程中塑料袋内有水珠。2.(1)X 水蒸气冷凝 (2)76.73%解析:(1)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减少,故是X;由题图可知Y 是水蒸气,故在160 s后由于水蒸气冷凝,其含量逐渐减少。(2)200 s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1-17.10%-3.67%-2.50%=76.73%。3.【猜想与假设】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原有的【实验探究】b 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与结论】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拓展延伸】A中的水流出瓶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第1课时 物质的性质.docx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差异的探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