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学者们的误解,则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忘了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它的滋味。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了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画,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②,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②赧颜:因羞愧而脸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一般人把阅读产生的快感、联想当作美感,学者们则认为考据和批评就是欣赏,二者都是误解。B.作者批判学者们将考据等同于欣赏的做法,但在了解的层面上,肯定了基于史实的考据对理解作品的作用。C.“法官”式批评以预存纪律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而印象派批评主张以个人嗜好为标准,二者均被作者视为文学批评的合理路径。D.文学批评有派别和意义的区分,除去考据学者们所认为的这类文学批评,主要还有另外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批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莎士比亚”功课的列举,既能说明作者对将纯考据工作当作欣赏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同时也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了依据。B.文艺创作具有创造性,它虽可受史实影响,但不必都受其支配,因此考据时强拉史实解读字句式的穿凿附会是错误的。C.以“食品专家研究菜谱却不品尝”类比考据家只重考据而忽略欣赏,意在强调审美体验不可被知识分析替代。D.以《花月痕》为例,意在说明印象派批评的缺陷,即内行与外行的欣赏价值虽然相同,但都缺少了判断标准。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反对“穿凿附会”观点的一项是( )A.学者考证《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引用《西厢记》《牡丹亭》词句,论证曹雪芹受明清戏曲影响之深。B.研究者认为《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意象均对应楚国政坛人物,认定“荃”影射楚怀王,“兰”为怀王少子子兰,“椒”为楚大夫子椒。C.读者品读《饮酒》“悠然见南山”时,结合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生平,体悟超脱世俗、物我两忘的意境之美。D.评论家指责《窦娥冤》违背“悲剧主角需高贵”的亚里士多德法则,认为窦娥作为平民女子不配成为悲剧主角。4.作者批评了哪两种关于“考据与欣赏关系”的错误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苏轼在《石钟山记》里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发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慨。虽然朱光潜与苏轼都提到了“考据”,但这两种“考据”却存在显著差异。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继父特吉的粗暴与少年的隐忍形成对比,暗示少年在家庭中缺乏关爱,渴望通过狩猎证明自我价值。B.“我”初次狩猎击中公鹿后,因天色已晚放弃追踪,当晚却向特吉夸耀“打了个鹿”,说明少年急于证明自己的虚荣心态。C.七岔犄角公鹿与恶狼搏斗时“猛地一蹬”“沉着地等待”“猛地扬起”等动作细节,呼应特吉对“真正男子汉”的定义。D.少年下意识地摸枪栓,既因目睹公鹿的英勇而震撼,也因意识到自己“猎手”身份与单纯杀戮的本质区别。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我”与继父的冲突切入,对话中交代家庭背景与人物关系,语言简洁有力,迅速激发读者对少年命运的关注。B.公鹿初遇时“戒备而憎恶地瞅我”的眼神,为后文狼口脱险后“骄傲扬头”的姿态埋下伏笔,暗示动物灵性。C.结尾少年“摸了摸枪栓”的犹豫与公鹿“还是那么骄傲”的离去姿态构成反差,以留白手法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D.文中多次刻画公鹿“七岔犄角”的细节,以具象化的神圣意象强化其不屈的生命力,成为精神象征的载体。8.少年“我”在两次面对七岔犄角公鹿时,内心的感受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中七岔犄角的公鹿是少年成长的“磨刀石”,促使少年“我”实现了精神成长。请结合文本分析,公鹿对少年“我”的成长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噆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噆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氤氲,赋形受质,人物是分。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②,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③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堕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节选自方孝孺《蚊对》,有删改)【注】①翣(shà):扇子。②庸狨(róng):大牛和金丝猴。③黾(měng):金线蛙。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蚊且犹畏谨A恐惧B白昼C不敢露D其形E瞰人之F不见G乘人之H困怠1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适甚就睡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引而嗅之 引壶觞以自酌C.置火于端 内外多置小门墙 D.而尤天之太固也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副词,将要,与《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的“且”意思和用法不同。B.而,连词,表修饰,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旦暮吏来而呼曰”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C.乃,副词,竟然、却,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乃”意思和用法相同。D.若,如同、好像,与《兰亭集序》中“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的“若”意思相同。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蚊对》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进而以主仆对话揭示主旨,引人深思。B.童子指出人虽自命为万物的“长雄”,而在天看起来,人和物都是“二气氤氲,赋形受质”于宇内的。C.童子指出人类剥削者比蚊子更甚。他们公然利用机会超过同类,吸食他人,对被害者毫无恻隐之心。D.《蚊对》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读来淋漓酣畅。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2)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15.寓言故事常有“警世”功用,本文借童子之口向人们提出了哪些警示?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金陵凤凰台眺望白朴独上遗台,目断清秋,凤兮不还。怅吴宫幽径,埋深花草,晋时高冢,销尽衣冠。横吹声沉①,骑鲸②人去,月满空江雁影寒。登临处,且摩挲石刻③,徙倚阑干。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鹭洲横二水间。问谁能心比,秋来水净,渐教身似,岭上云闲。扰扰人生,纷纷世事,就里何常不强颜。重回首,怕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注】①横吹声沉:晋人向秀重经山阳旧居闻邻人笛声而痛怀亡友嵇康,作《思旧赋》。②骑鲸:李白曾自称“海上骑鲸客”。③摩挲石刻:宋高宗南渡,曾驻跸寺中,有石刻御书王荆公赠僧诗云:“纷纷扰扰十年间,世事何常不强颜。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入开篇以“独”字点明登临心境,“凤兮不还”呼应李白“凤去台空江自流”的孤寂。B.词人借“横吹”这一乐器来寄寓自己怀念故友的情愫,同时也表达了对李白才华的仰慕。C.词的下阕由“心净”到“身闲”,层层递进,展现超脱之志,结尾情感由冷峻转向激愤。D.全诗融叙事、绘景、抒情于一炉,诗人怀古之思、黍离之悲、怅恨之情,尽在不言之中。17.有人评价白朴词作风格承袭元好问“古朴典雅,沉郁悠远”。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其“古朴典雅”这一特征。四、名篇名句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奏章常以谦辞收束,李密在《陈情表》结尾用“ , ”两句,表达敬畏之心,成为古代臣属上奏的经典范式。(2)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淡而有味,文中写到祖母时,用“ ”和“ ”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期许。(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由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联想到自身,感叹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是“ , ”,与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 , ”。(5)“月”本无情,只因诗人寓情其中,“月”也就生出了悲欢离合之情。苏轼的《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中的“月”是孤寂哀伤的;王维的《山居秋暝》“ , ”中的“月”则是闲适安逸的。五、语言文字运用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研究出土文物上的古文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研究这一门尖端科学的老一辈专家廖若晨星,后起之秀也 A 。在后起之秀中,有一位被许多专家誉为“古文字学的陈景润”的人——裘锡圭。裘锡圭一开始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当助教。1961年春天,他被下放到昌平县太陵村参加劳动。在这里,他和贫下中农生活了七个月。七个月里,每个月都可以回城休息几天。这几天他不上街,不闲逛。回去之前已经想好了:该看什么书,要干什么事情。回来后就伏案写作和读书。他最善于 B ,将短短几天的休息时间运用得淋漓尽致。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文中第一段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A B错别字: 改为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然,和考研、教辅领域一样,这些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行业快速发展,难免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情况。同时,在“别人咨询了我不咨询就是吃亏”的心理作用下,部分家长也存在盲目选择高价咨询的情况,结果浪费了金钱, 甲 。与过去靠估分填志愿不同,现在都是先出成绩再填志愿。这种情况下,寄希望通过专业指导来实现“院校捡漏”“低分高录”,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出现的概率很小。至于具体报什么专业,固然应该 乙 ,但更要看个人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就业前景则经常变化。比如,20世纪80年代文学风靡,90年代法学吃香,21世纪头十年经济学盛行一时,都曾吸引很多人蜂拥填报。 丙 ,那么等到热潮散去,甚至收入下降后,可能就不得不面临人到中年再更改赛道的尴尬和艰难了。所以,①对于高考志愿填报寻求专业指导这事,②我的态度是可以,但别迷信,如果确实需要,也没必要为此花费过多的金钱。③事实上,志愿指导机构的所谓数据库,都是学校官网、教育部网站和阳光高考等平台上的公开信息归纳总结的。④这些机构虽然可能显得更专业一些,但你要相信:我的人生我做主,成长之事莫付人。⑤而这,也是即将走向大学的你从青葱走向成熟的体现。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序号并做出修改,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甲、乙、丙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六、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鸟向青天,凭借浩荡长风,扶摇而上九万里;水向大地,顺应山川之势,奔腾而下归大海。以上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D 3.B 4.①把考据等同于欣赏,将精力全放史实考据,没真正欣赏作品;②认为欣赏无需考据与批评,忽视踏实做考据、批评的功夫,妄图凭文艺嗜好谈文艺。 5.①苏轼的“考据”是实地考察验证事实,属于实证性考据,是对客观事实的探究。②朱光潜文中的“考据”,是文学研究里对作品史实、作者生平等历史知识的梳理,属于文学研究范畴,目的是辅助欣赏作品。6.B 7.B 8.(1)第一次面对公鹿时,“我”充满初猎的兴奋与猎手的自豪,但目睹公鹿带伤守护鹿群、不屈奔跑的场景后,内心开始萌发不安与愧疚。(2)第二次面对胜利后的公鹿,“我”被它的坚韧与尊严深深震撼,情感由猎手的征服欲转向敬意与敬仰,进而引发对自身身份与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 9.(1)曾经“怯懦”的我,看到带伤与狼搏斗的公鹿,激发勇气与担当意识,促使“我”迈出成长第一步。(2)面对狼毫不退缩的公鹿给我树立精神榜样,重塑“我”的男子汉价值观。(3)追踪公鹿的过程促发“我”的自我认知,推动“我”从依赖走向独立。(4)在看到公鹿和狼搏斗之后,唤醒“我”的同理心,让“我”敬畏生命,深化“我”的精神世界。(5)是否补枪引发“我”道德抉择,让“我”完成精神上的“成人礼”。10.BEG 11.C 12.B 13.C 14.(1)虽然(万物的)大小、长短不同,但在天地间寄寓形体,却是一样的。(2)假使被人吃掉的动物,也都呼喊着向天帝告状,那么天帝惩罚人类,又该怎么样呢? 15.① 万物平等:人与物皆由天地所生,不应自恃高贵而残害他物。② 人类残暴更甚:人剥削同类(如权贵压榨百姓),比蚊子吸血更残酷,却无恻隐之心。③ 严于责己,宽以待人:被蚊虫叮咬便呼天喊地,却对同类的苦难视若无睹,违背“先人后身”的君子之道。16.B 17.①语言质朴凝练:如“目断清秋”“凤兮不还”“秋来水净”等,语言富有文人气息,古朴雅致。②意象古雅厚重:选取“吴宫”“晋冢”“三山”“白鹭洲”等历史意象,怀古思今,厚重深沉。③典故含蓄典雅:化用典故,如“横吹声沉”化用向秀怀嵇康之典,寄故友之思;“骑鲸人去”借李白自称“海上骑鲸客”,喻才士消逝;浑化无迹,深沉典雅。18.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 以手阖门 持一象笏至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19.A.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B.见缝插针“廖”改为“寥”。20.甲:却未能得到想要的指导乙:关心将来的就业前景丙:但如果你并不喜欢这一行 21.③在学校前加“根据”。④把“虽然”和“这些机构”互换位置。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