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子由少年迈入成年。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则由兄长主持。加冠前,主人要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冠日,随后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客,尤其是为子弟加冠的正宾。加冠当日,主人要准备好冠礼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赞冠者为其梳头、挽髻、加笄,再把头发系好,以便加冠。冠礼的主体仪式为“三加”,即由正宾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每次加冠都要配以相应的服饰。加冠时,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词,内容是勉励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后,正宾为冠者取字。同时,子弟加冠后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他们的教诲。由以上记载不难发现,先秦冠礼仪式烦琐复杂,施行起来有较大难度。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冠礼已经有所衰落。此后至隋唐时期,冠礼虽作为国家礼制五礼之嘉礼的重要内容存在,但受到冷落。柳宗元《答韦中立书》:“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冠礼日益衰微的背后,是传统儒家冠服体系正遭受着严重的威胁。有鉴于此,两宋时期广大士庶学者不断尝试考订、编撰冠礼仪文,试图复兴这一先秦古礼。司马光依据《仪礼》中的冠笄之礼,结合世俗实际对先秦冠礼进行改良。朱熹在司马光《书仪》基础上,将深衣纳入冠礼始加之服,且增加冠后入祠堂祭祖的环节。他既保留司马光“用时之服”的意图,又在一定程度上略存古礼遗意,呈现出明显的“折中古今”的特点,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传统冠礼饱含着深刻的伦理意蕴、道德追求与责任担当。首先,借助冠服使受冠者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三加”仪式无疑是整个冠礼程序的中心环节。初加缁布冠,该冠为太古之制,蕴含尊古尚朴之意。再加皮弁,皮弁为臣子上朝时所戴之冠,意味着受冠者可以参与政治事务。三加爵弁,爵弁为先秦宗庙祭祀时所戴之冠,象征着加冠者开始拥有祭祀权。加冠过程中,受冠者通过穿戴具有不同意义和功能的冠服,明确其作为成人开始享有治人、参政、祭祀等权利和义务,使其对自身社会角色获得更为明晰的认知。其次,借助冠辞教导受冠者不断砥砺自己。例如,初加时祝词有“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的内容,就是要求受冠者放弃幼年孩子气的行为,以成年人的道德准则来砥砺自己的德行。再加的祝词说:“敬尔威仪,淑慎尔德。”告诫其成年人的气质是端庄威仪,内在善良温和,凡事以礼行之,希望受冠者能始终以此为准绳来要求自己。三加的祝词说:“以成厥德。”嘱告受冠者已经成人,要以成人的礼仪标准来约束自己。冠礼是中华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家文化与礼文化融合的结晶。如今虽时代变迁,但无论是冠礼的礼义内容还是其礼仪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地方。一方面,借鉴传统冠礼仪式和教化方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认知,培育礼仪文明素养。《礼记·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礼义。虽然传统家礼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种借助极富象征意义与教育性质的礼仪形式,为个体提供社会角色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明素质的教化方式,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承故拓新,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中的积极内容,使之成为涵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丰厚滋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冠礼礼义中浸润和倡导的修身之德、成人之责、立世之道和感恩之心,仍然是新时代青少年成人成才所需要的必备素质,对于促进家德家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大有裨益。(摘编自陈延斌、汪伟《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材料二:冠礼时给冠者加三次冠,每加一次冠都要向他祝酒,此所谓三加三醮。三加时第一次加的缁布冠,过去是一种用白麻布制的帽子,是周人先祖的冠服,在祭祀时染成黑色,所以叫缁布冠。加冠时初加缁布冠是为了保存古礼。所以《士冠礼·记》说:“始冠,缁布之冠也。太古冠布,齐(斋)则缁(染黑)之。”注云:“太古质,盖亦无饰。重古,始冠冠其齐冠。……是用缁布冠笼其发,是庶人常服之矣。”这是说的太古时缁布冠是庶人的常服。到周代加冠着缁布冠是为了尊古,通常只在冠礼上用一下。冠礼第二次加的是皮弁。皮弁也是周前上古时的皮帽子。皮弁素积“征伐田猎,此皆服之”,可见,皮弁素积是上古时的原始服装,周的先人即穿着这种服装狩猎打仗。何休注《公羊传》宣公元年、昭公二十五年都说“皮弁,武弁”,“礼,皮弁以征不义,取禽兽行射”。可见,加皮弁不仅是为了保存原始时祖先的遗风,更重要的是表明有从事征伐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受冠者参与政务的开始。冠礼第三次加的冠是爵弁。《士冠礼》疏云“爵弁尊”,《白虎通·绋冕》“爵弁者,周人宗庙之冠也”,可证爵弁是祭祀时的服饰,它与冕的不同处是弁是平的,前面没有旒;冕前高后低,前有旒。《礼记·杂记》说“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冠礼时加上爵弁,表明有在宗庙中祭祀的权利。(摘编自白华《古代冠礼简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冠礼已有所衰落;隋唐时冠礼虽作为国礼却并未被重视,柳宗元的《答韦中立书》就反映了其遭冷落的情况。B.朱熹改良冠礼时,既保留了司马光“用时之服”的意图,又在一定程度上略存古礼遗意,呈现明显的“折中古今”的特点,受到后人赞誉。C.先秦冠礼的“三加”仪式中,缁布冠象征尊古尚朴,皮弁意味着可参与政事,爵弁则与宗庙祭祀相关,其中缁布冠最为重要。D.传统冠礼通过“三加”服饰的象征意义和祝词的道德训诫,使受冠者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这种教化方式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冠礼中赞冠者、正宾、主宾等责任各不相同,仪式烦琐复杂,施行起来有较大难度。B.司马光结合世俗实际改良先秦冠礼,朱熹则能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改良,二人深谙“继承发扬”的真谛。C.冠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成人的道德准则和礼仪标准、内在的品质和气质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受冠者的教导意义。D.缁布冠是周代庶人的常服,皮弁和爵弁是周人狩猎打仗和祭祀时的服饰,三者在冠礼中的使用,较好地保留了先祖遗风。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宝玉行冠礼后,贾政命其研读《四书》并考取功名,体现“成人之责”的训诫。B.在冠礼中,父亲作为仪式的主持者地位非常重要,而母亲却无法列席,由此体现当时父权至上的特点。C.《礼记·冠义》曰:“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D.某中学成人礼上,学生佩戴校徽、宣读宪法,校长寄语“修身齐家,兼济天下”,传承了古代冠礼的精神。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某校计划在高三年级举办“新时代成人礼”活动,校长作为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词,请你结合材料为校长撰写发言稿要点,体现对青年人成长成才的期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与鞍江子①一到草原,我就琢磨着一个问题:到底是马成就了马鞍,还是马鞍成就了马?②来内蒙古,一直期待能看到马。实不相瞒,我是一名爱马者。我喜欢马的俊美、温良与忠诚。高昂的头颅、飞扬的马鬃、滚圆的腹部、健壮的腿,还有那嘶鸣——马是力和美的结合!马有一副天使的瞳孔。它是通人性的,多少人跟马做了朋友!马是素食主义者,这使得它既孔武有力,又斯文优雅,它仿佛是四蹄动物中持戒修行的高士。马演绎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刘表的后妻设计陷害,正是的卢马让他成功逃出襄阳,是为“跃马檀溪”;关羽温酒斩华雄,靠的也是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多少艺术,因马成就,如郎世宁的《百骏图》、徐悲鸿的《八骏图》以及电影《战马》《都灵之马》,二胡曲《赛马》……③我喜欢马,可是在我们南方,马乃是稀有之物。南方的土地高高低低,沟沟壑壑,并不适合马驰骋。包头则是马的天堂。一到包头,习惯于南方山山水水的我惊异于大地就像是用熨斗熨过一样,或者说,就像一张铺开的纸,让人顿时有了奔跑的冲动。我想,是到了与马痛痛快快见一回的时候了!④在包头,我还真是见到了许多马。比如在包头市文联办公楼,就张贴了不少关于马的摄影作品。其中一幅,一匹白色的马在白雾茫茫的草原上,眼神迷离,神情忧伤。它是马中的诗人吗?看到它,就想抱着它的头与它说说话。在达茂旗博物馆,我看到很多岩画上的马,它们简洁、稚拙,几近于符号,显得古老而深邃。⑤可我没能近距离见到一匹真马,这不能不说是此行的遗憾。我跟草原真正相处的时光并不多。去达茂旗诗画草原也是活动内容之一,那是一座面积达十万亩的天然草场,但我在那里待的时间只有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就跟着队伍返回了包头。我在那里看到了蓝天、碧水、毡包、风车、敖包,可就是没有看到马。传说中“草原的天际线一点点放亮,一轮红日,在马群的剪影中徐徐升起”这样的场景,我完全无缘见识。哦,我也看到了马——在返程的途中,见三五匹马在草原上吃草。可它们离得太远了,远得就像虚拟之物。⑥然而,我见到了马鞍。在达茂旗博物馆,它们陈列于橱窗,是真正的实物。几十个马鞍前后陈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深邃历史感和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世界——⑦它们是一个个微型的建筑,是由鞍板、鞍鞒、鞍座、马镫、稍绳、捆肚、屉子、鞍韂等共同组合的精致的、玄妙的结构艺术,是由木工、刺绣、编织、金属锻造等多种工艺合成的微型王国。⑧它们凹凸有致,工艺复杂。它们镶金带银,雕花镂纹。它们身上栩栩如生的动物、生机盎然的植物、符号化的图案,都来自古老的传统,来自一个精密而又磅礴的审美体系。⑨它们首先是器物,关乎物理和技术,由此催生了马鞍制作技艺。包头的朋友告诉我,蒙古族制作马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蒙古族有28个部落,马鞍就有28个样式。从13世纪开始,蒙古族各部落靠着马的力量游走天下,同时也把马鞍制作技艺带到了全世界。⑩两千多年来,草原上的人们在对马的驾驭中创造了马鞍,同时形成了许多与马鞍有关的习俗:他们在马鞍上尽情展示民族文化,用金、银、铜、景泰蓝以及各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图案做装饰;做好马鞍,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手捧哈达表示祝福,主人则骑上备有新马鞍的骏马英姿飒爽地驰骋一番,归来后将哈达拴在马鞍的稍绳上,与大家一同庆祝;经过了长途跋涉,要等到马落完汗,休息好之后,才能把马鞍取下来;他们不许小孩子跨越和玩耍马鞍,传说跨越马鞍,脊梁就会被擦伤……草原上的人们认为,对马鞍的敬重,就是对马的敬重,对道路、远方、速度与力量的敬重。马鞍,在他们的心中,关乎英雄气概,关乎身份和地位,关乎力与美,关乎吉祥平安,关乎精神图腾…… 在达茂旗博物馆,我徜徉在数十个马鞍之间,思绪邈远了起来。它们无疑都是使用过的。它们的身下,曾是些什么样的马?它们的鞍座上,又坐过什么样的人?他与它,都有着怎样的性情,又有着怎样的情谊?他与它,都去过怎样的远方,看过怎样的风土与天色,被怎样的日光和月光照耀? 虽然没有看到马,然而因为马鞍,我感受到了马的气息。置身于数十个马鞍之间,也就感觉置身于无数的马匹之间。有一会儿我甚至有了幻听——无数个响鼻声在马鞍之间沉浮。 在我们住的酒店,我也看到了马鞍。它们被置于大堂的一整面墙壁上。它们是抽象的画,是立体的艺术,也是哲学与诗。它们是无声的,可我抬头看墙,竟感到有无数的马跃身而过,整个大堂,都是激越的马蹄声和震耳欲聋的嘶鸣声。在我看来,哪里有马鞍,哪里就是蓝天下的草原,就是马驰骋的疆场。 在包头,我看到了更多的马鞍。黄河几字湾,黄河多像是一匹纵身回望的马,河两边的绿色河岸就是马鞍。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内,滚烫鲜红的铁像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它在车间的轨道上奔跑,包钢就是钢铁坐骑上的马鞍。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内,那么多身着迷彩服的战车,何尝不是一匹匹肌肉饱满的战马,内蒙古一机集团就是战马背上的马鞍。得知两家企业如今的体量、规模和发展速度,我眼前浮现出万马奔腾的画面。也许包头人早就从最熟悉的马身上找到了企业发展的密码。包钢的企业精神是“坚韧不拔、超越自我”,内蒙古一机集团的企业精神是“敢于担当、善于攻坚、勇往直前、永争第一”。所谓“坚韧不拔、超越自我”和“勇往直前、永争第一”,何尝不是对马的精神的概括、马鞍的精神的延伸? 这么说来,我在包头的几天里,可以说是处处见马,无时无刻不骑在马鞍上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问句开篇,推动读者深度思考的同时,也为后文重点写草原人对马鞍的重视埋下伏笔。B.文中列举《三国演义》《百骏图》《八骏图》等例子,是为了突显“马是力和美的结合”这一审美特征。C.摄影作品“白雾中的白马”艺术感强,博物馆内“岩画上的马”简洁稚拙,二者对比鲜明,暗示作者未见真马的遗憾。D.结尾第 段运用比喻,将滚烫鲜红的铁、战车与包钢、内蒙古一机集团内蕴的精神融合起来,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7.关于文中第⑦到⑩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鞍虽然形体微小,但其结构与建筑一致,并且其制作还融合了多种工艺,尽显民族审美追求。B.马鞍不仅是关乎物理和技术的器物,更被草原人赋予了丰厚的文化价值,关乎现实、审美、精神等。C.新马鞍制成后,主人骑马驰骋、拴哈达等习俗,强化了草原人使用新马鞍的神圣的仪式感。D.草原人不许孩童玩耍和跨越马鞍,不只是对马鞍和马的敬重,更是他们对“道路、远方、速度与力量”的敬重。8.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哪里有马鞍,哪里就是蓝天下的草原,就是马驰骋的疆场”的深层含义。9.文章多次提到“达茂旗博物馆的数十个马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萧瑀,字时文,年九岁,封新安郡王。高祖定京城,遣书招之。瑀以郡归国,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时军国草创,方隅未宁,高祖每临轩听政,必赐升御榻,国典朝仪,亦责成于瑀。瑀孜孜自勉,绳违举过,人皆惮之。常奏便宜数十条,多见纳用。太宗即位,尝谓瑀曰:“朕欲使子孙长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瑀对曰:“臣观前代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而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实可遵行。”太宗然之,始议封建。寻与宰臣参议朝政,瑀多辞辩,每有评议,玄龄等不能抗。然心知其是,不用其言,瑀弥怏怏。由是罢御史大夫,以为太子少傅,不复预闻朝政。太宗尝曰:“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而不之定也,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三》,有删改)材料二:太宗以萧瑀无贰心于己而嘉之可谓能知臣矣且太子在而私于藩王者明主之所甚恶也。或诱以利,或胁以死,而从之者不亦多乎?惟瑀介然自立,有陨无贰,太宗所以知其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人君以此取于人,岂不得忠正之士也?(节选自北宋·范祖禹《唐鉴卷四》,有删改)材料三:萧瑀尽忠于隋,及归国亦多有功绩,颇见委任。参与朝政,每有议论,房、杜不能抗之。房等虽心知其是而不用其言,罢为太子少傅,此是排搁瑀而使优闲尔。且房、杜可谓贤相也,经纶草昧以启天下之业,竭忠悉虑以成天下之务,不以求备而责人,不以己长而格物。然于瑀尚亦有所抑遏,岂亦圭之玷而珠之翳乎?而房、杜二人于用人亦至矣,而尚失于瑀,岂瑀之性褊躁,每于议论之际,务以直气自豪,而不能从容委曲,详悉评议,但求辩博而取胜于诸公,故房、杜自以持天下之政,权柄在己,耻其不能卑论,每有不容其说。然以二公才过于人,虽不从萧瑀之言,无害为贤相。后之执政者,必欲迹房、杜之业,成就太平之功,则不可使顺旨者荣华,逆意者枯槁,心知其是而不用其言,庶乎国家之政,无有蔽而不通。(节选自南宋·吕祖谦《皇朝文鉴》,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太宗以萧瑀无贰心A于己B而嘉之C可谓能知臣矣D且太子在E而私于F藩王者G明主之所甚恶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绳,纠正,与《离骚(节选)》“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的“绳”意思不同。B.然,意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的“早”用法不同。C.之,代词,作前置宾语,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中的“之”用法相同。D.夺,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瑀归降唐朝后,被唐高祖授予很高的官位,而萧瑀也没有辜负唐高祖的信赖和重用。B.唐太宗向萧瑀询问长治久安的方法,萧瑀联系历史事实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唐太宗心知他是对的但并未采纳。C.唐太宗欣赏萧瑀的为人,赞赏他的气节,范祖禹非常赞同唐太宗的识人标准并认为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拔人才,可以得到忠诚正直的臣子。D.吕祖谦认为想要成就大业的执政者须以明辨是非为先决条件,而非以言语是否顺从自己心意为取舍依据,这样才能政事通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2)萧瑀尽忠于隋,及归国亦多有功绩,颇见委任。14.“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从萧瑀和房玄龄、杜如晦身上获得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三日春色粲然步至湖上陆游不愧衰翁雪鬓新,出门也复整乌巾。梅花隔水香撩客,野鸟穿林语唤人。长日难消惟泥酒,灾年不死又逢春。吾儿已到新安未?想掬清溪洗客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虽新添白发,出门却非常注重个人形象,并未因年老体衰而感到惭愧。B.颔联中“撩”和“唤”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大自然的生机与灵动。C.“梅花”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见到的迷人春景,与标题相呼应,体现出一派盎然的春意。D.尾联写诗人不能确定儿子的行程,不如回家掬一捧清溪水洗去自己一身的尘埃。16.写诗作文常讲究“起承转合”,本诗的“转”运用精妙,请从内容、情感、结构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再三陈情,用“ , ”两句表现出了他实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窘迫。(2)《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人对所种树木早晚探视抚摸、时时看护的语句是“ , ”。(3)“空”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个词,它既可以是形容词,传递一种广阔幽寂、空虚、荒凉之感,也可以是副词,表达一种徒然无奈之情,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描述DeepSeek,它大概就像是你的一位 A 的朋友,不仅读过浩如烟海的书籍,还能瞬间在脑海中建立起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对你知无不答,答无不尽。当然,违法的事情除外。①DeepSeek在成长过程中仿佛一个求知若渴的学霸,②它“阅读”人类积累的海量知识,③从清新小文到专业论著,④从枯燥的百科知识到优美的文学作品,⑤通过不断预测句子中缺失的词,⑥逐渐掌握语言的运用。⑦大模型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⑧慢慢地学会了听到提问去生成和预测我们想要的内容。DeepSeek的“思考”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它就像是一位即兴演讲大师,每说出一个词都经过精密计算,既要保证内容连贯,又要富有创意。也是因为这种即兴性,它的回答也会像人类一样,每次都略有不同,有时候可能 B ,有时候也可能词不达意,甚至经常会犯错误,这就是“AI幻觉”。和AI打交道的核心关键在于“沟通”。AI无法直接感知这个世界,( 甲 ),它才能理解现实世界的样子。这就好比你给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人描述海浪,如果你说“哗啦哗啦”,对方可能理解成下雨的声音;如果你说“像是无数巨大的丝绸在空中抖动”,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与AI沟通,提示词就是你的“表达能力”。还有一点特别重要,AI的“幻觉”问题。它就像是一个博学但有时会不自觉“脑补”的朋友,它可能会自信满满地编造不存在的数据,还会把不相关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又或者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的内容,所以我们( 乙 ),而不能无条件地相信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A B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在日常表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词语,例如第一段中的加点部分“知无不答,答无不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的精妙之处。22.材料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中,“沟通”和“脑补”都用了引号,却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窍门,比喻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阅读有“窍门”,比如抓住其中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策略;生活中也有很多“窍门”,比如厘清事件的核心问题就是高效解决问题的“窍门”。有些人通过“窍门”登堂入室,取得巨大成功;有些人则因过度追求“窍门”而功亏一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D 3.B 4.①首先引用《礼记 冠义》中的话引出议论对象冠礼并介绍先秦冠礼的仪式流程,突出其复杂性和象征意义。②接着梳理冠礼从战国至宋代的演变情况,强调其衰微与复兴过程。③进而从权利责任、道德训诫两方面分析冠礼的文化内涵。④最后结合时代需求,提出传统冠礼对现代青少年教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借鉴价值。 5.①今日加冠,以示成年,希望各位同学首先要能“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涵养文明礼仪素养。②其次要“明礼义”,提升道德素质。③最后要能确立“兼济天下”的志向,以青春之我,筑家国之梦!6.D 7.A 8.①马鞍是草原文化的核心符号,无须真马在场,马鞍本身即能唤起对草原的想象。②马鞍承载着自由、力量与进取精神,如包钢、内蒙古一机集团就是新时代的“马鞍”,体现现代人对“马鞍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9.①强化其带给人的历史感和视觉冲击力:随着作者思考的深入,通过这些马鞍,联想到其历史韵味与草原人的精神追求。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惊叹与崇敬之情:作者反复提及博物馆的马鞍,在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的感情。③拓展了文本的想象空间,引发了深沉的思考:作者不仅想象了马、马鞍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经历的过往,还将马鞍与马融为一体,从而照应文章开头,体现出马与马鞍相互成就的哲理。10.CDG 11.C 12.B 13.(1)这个人不能用丰厚的利益来诱惑他,不能用刑罚杀戮来威胁他(使他害怕),(他)真是国家的重臣啊。(2)萧瑀对隋朝竭尽忠诚,等到归降唐朝后也多有功劳业绩,很是被(皇帝)信任。 14.①应当忠贞勤勉,竭忠尽智。萧瑀和房玄龄、杜如晦侍奉君主,始终能做到忠贞勤勉,竭忠尽智,备受君主信任。②不应过分看重得失。萧瑀因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纳而越来越不满,最终失去了参与朝政的机会。③不能恃才傲物,应该谦逊有礼。萧瑀在辩论中不顾及对方身份,直接表达,只求取胜。④不求全责备,坚守是非底线。房玄龄、杜如晦因为萧瑀的骄傲直言而不采纳他的言论,成为他们贤相形象的瑕疵。15.D 16.①在内容上,颔联写踏春所见所闻:梅花香气撩人,鸟雀声声呼唤,生机勃勃;颈联却转而写靠喝酒度过漫长的日子与“灾年不死”今又逢春的内心感受。②在情感上,颔联写诗人面对迷人春景忍不住心生赞美,虽无赞美之词却尽含喜爱之意;颈联却转而写自己的无聊和满腹难消的愁绪,情感由喜转忧。③在结构上,颈联的“转”,既为首联“衰翁雪鬓新”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也使尾联诗人写对儿子行程的担忧、想象儿子掬水洗尘有了依据。17. 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18. A博学多才 B妙语连珠 19.甲:只有我们准确地给出提示词 乙:要时刻保持警惕 20.句⑥,修改为:逐渐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或:逐渐掌握语言的运用方法)。句⑧,修改为:慢慢地学会了听到提问去预测和生成我们想要的内容。 21.①“知无不答,答无不尽”化用了成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熟悉中带来一种新鲜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②将“言”换成“答”之后,契合了DeepSeek在日常应用中最常用的功能特点——回答人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突出了DeepSeek功能的强大,使其与语境更契合。 22.①“沟通”加引号,表强调作用,强调了人与AI之间的互动性。②“脑补”加引号则表特殊含义,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AI也会像人一样通过想象形成一些不符合事实或逻辑的内容。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