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时政热点6 辩证认识社会现状 正确解决社会问题(1)2024年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适应。(2)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与部署:综合分析研判,202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着力突破瓶颈制约,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等热点,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源起】20世纪末,浙江安吉水污染较严重。大量污水导致水质恶化,农田无法灌溉,危害流域生产生活。安吉开始反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安吉逐渐意识到,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不足,导致生产生活模式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县的目标有不小差距。生态日由此诞生。这是我国地方设立的首个“生态日”,被称为“一场县城的觉醒行动”。如今,生态已成为当地的名片。安吉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城,已成为年轻创客的好去处。生态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成了这里的“常客”,越冬种群数量也从2016年的40只增至2022年的97只。[考向预测]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以安吉为例说明我国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哲学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及成就等热点,考查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2003年,中国人首次在太空留下足迹;如今,中国拥有了完全独立自主的空间站。20多年来,中国航天人锲而不舍地持续追求,载人飞行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两人中期驻留再到多人长期驻留,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成长史。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面临着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但航天人始终洋溢着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善于创新的锐气,在对前一次技术成果的总结、调整和跨越中,不断推进航天科技创新,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此过程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展航天事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社会或公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时政热点,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交流、学习、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所减少。 一些人因为平常沉迷于网络,“短平快”取代深度阅读和思考,“感官刺激”取代“理性思维”,疏于与他人当面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不仅造成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还导致了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交际中,常常遭遇“欲说却词穷”的尴尬境况。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信息时代的人们正陷入“词穷”困境。[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信息时代应如何走出“词穷”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模范人物的事迹等时政热点,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当代中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立足本职岗位,展现青春作为80后新农人魏巧从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走向家乡的田间地头,深耕乡土近十年。她建立起了一套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技术培训的形式带动农户一万余户,累计带动脱贫3 000多人。中国泳坛“劳模”张雨霏在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有人曾问她:“平均四天一次比赛,不累吗?”张雨霏说:“累,但是如果将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那就只有一个字——做。”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上,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空间站总装团队90%以上都是“90后”,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空间站总装团队已获得20多项专利,编制两项国家标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共同诠释着“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青春理想与青年担当。[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的本质”的知识,谈谈你对“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决策或成功做法,考查辩证思维方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发展厚植根基,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利条件。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受阻,这给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来巨大挑战。行稳才能致远,要不断夯实“稳”的基础,才能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谈谈中国经济的“行稳”与“致远”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 5时政热点6 辩证认识社会现状 正确解决社会问题(1)2024年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适应。(2)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与部署:综合分析研判,202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着力突破瓶颈制约,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等热点,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源起】20世纪末,浙江安吉水污染较严重。大量污水导致水质恶化,农田无法灌溉,危害流域生产生活。安吉开始反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安吉逐渐意识到,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不足,导致生产生活模式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县的目标有不小差距。生态日由此诞生。这是我国地方设立的首个“生态日”,被称为“一场县城的觉醒行动”。如今,生态已成为当地的名片。安吉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城,已成为年轻创客的好去处。生态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成了这里的“常客”,越冬种群数量也从2016年的40只增至2022年的97只。[考向预测]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以安吉为例说明我国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哲学依据。[参考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设立全国生态日反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激励全民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行动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利于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结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及成就等热点,考查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2003年,中国人首次在太空留下足迹;如今,中国拥有了完全独立自主的空间站。20多年来,中国航天人锲而不舍地持续追求,载人飞行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两人中期驻留再到多人长期驻留,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成长史。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面临着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但航天人始终洋溢着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善于创新的锐气,在对前一次技术成果的总结、调整和跨越中,不断推进航天科技创新,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此过程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展航天事业的。[参考答案]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或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国航天人坚持发展的观点,推动航天技术不断进步。②事物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中国航天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中国航天人革故鼎新,在对先前技术成果的辩证否定中,不断推进航天科技创新。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面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中国航天人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使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结合社会或公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时政热点,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交流、学习、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所减少。 一些人因为平常沉迷于网络,“短平快”取代深度阅读和思考,“感官刺激”取代“理性思维”,疏于与他人当面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不仅造成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还导致了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交际中,常常遭遇“欲说却词穷”的尴尬境况。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信息时代的人们正陷入“词穷”困境。[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信息时代应如何走出“词穷”困境。[参考答案]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信息时代的人们需要深度思考,将感性认识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需要通过真实的互动交流和生活体验锻炼表达技巧,提升表达能力。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人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在深度阅读中不断推进认识深化,提高思辨能力。结合模范人物的事迹等时政热点,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当代中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立足本职岗位,展现青春作为80后新农人魏巧从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走向家乡的田间地头,深耕乡土近十年。她建立起了一套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技术培训的形式带动农户一万余户,累计带动脱贫3 000多人。中国泳坛“劳模”张雨霏在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有人曾问她:“平均四天一次比赛,不累吗?”张雨霏说:“累,但是如果将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那就只有一个字——做。”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上,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空间站总装团队90%以上都是“90后”,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空间站总装团队已获得20多项专利,编制两项国家标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共同诠释着“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青春理想与青年担当。[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的本质”的知识,谈谈你对“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理解。[参考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做到“心中有阳光”。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做到“脚下有力量”,立足本职岗位,在实践的磨练中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决策或成功做法,考查辩证思维方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发展厚植根基,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利条件。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受阻,这给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来巨大挑战。行稳才能致远,要不断夯实“稳”的基础,才能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谈谈中国经济的“行稳”与“致远”的辩证关系。[参考答案] ①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以统一性的观念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间断性。正确把握“行稳”与“致远”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特点和长远战略安排。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坚持适度原则,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实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大单元新考法集训(6) 哲学1.【取材与选项独特·取材传统文化+选项信息复杂】青青柳丝寄托美好情思,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借柳抒情,感悟人生。“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传递的是迎春之欣喜;“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吟诵的是思乡之愁绪;“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表达的是离别之感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识“物质之柳”:柳之文学意象皆为人所赋予,却是柳树固有属性的必然显现 ②悟“意识之柳”:诗人借柳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表明诗词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辨“文学之柳”:经由不同侧面抽象柳的意象,有助于理解中国诗人的独有浪漫 ④览“历史之柳”:对柳的作用的理解因人而异,可见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C [柳之文学意象皆为人所赋予,但不是柳树固有属性的必然显现,因为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不同的人对柳树有不同的反映,①错误。对柳的作用的理解因人而异体现了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④错误。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诗人借柳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表明诗词是诗人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②符合题意。不同诗人经由不同侧面抽象柳的意象,寄托美好情思、感悟人生,通过辨“文学之柳”有助于理解中国诗人的独有浪漫,③符合题意。]2.【选项观点知识融合·哲学+经济】某村集体统一流转村民承包地,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实行蔬菜种植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工厂化生产,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每亩产值提高了1-2万元。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是( )①坚持发展观点,探索乡村经济新模式②坚持联系观点,打造和延伸蔬菜产业链③运用逆向思维,通过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④运用系统思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A [材料强调的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未体现逆向思维,③不选。该村经济发展运用系统思维,健全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而不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④不选。材料中指出某村集体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由此可见,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在于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打造和延伸蔬菜产业链,探索乡村经济新模式,①②正确。]3.【考查知识的相通性·必修4的辩证法+选择性必修3的辩证思维】榫卯结构是木质器物间起连接作用的一种结构,凸出为榫,凹陷为卯,榫与卯之间巧妙组合,互相支撑达到比钉子更牢固的效果。故宫的斗拱就是结构精巧的榫卯结构,斗拱由很多小尺寸的木构件在水平和竖向拼插、叠加而成,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承担整个屋顶的重量,承受不同方向的冲击,保护建筑的完整。材料体现了( )①人的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让故宫建筑成为“凝固的艺术” ②立足整体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③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辩证地看问题 ④榫卯结构创新的高度取决于人们观念的更新程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C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不是人的意识,①错误。 物质决定意识,人们观念的更新程度不能决定榫卯结构创新的高度,④错误。“斗拱由很多小尺寸的木构件在水平和竖向拼插、叠加而成,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承担整个屋顶的重量,承受不同方向的冲击,保护建筑的完整”表明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符合题意。“凸出为榫,凹陷为卯,榫与卯之间巧妙组合,互相支撑达到比钉子更牢固的效果”表明在对“榫”“卯”二者有区别的分析上,又看到了二者的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一个整体才具有了比钉子更牢固的效果,体现了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辩证地看问题,③符合题意。]4.【知识范围跨模块·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中国乡村的未来,持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准确把握省情和发展规律,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决策,在浙江选择10 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 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从源头上彻底消除污染;探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乡村建设先行示范、城乡融合先行突破;强化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数字赋能等关键支撑,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建成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 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 565元。20多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迭代升级,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和“唯物辩证法”的知识,阐明实施“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逻辑。[答案]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②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思维方法。统筹城乡发展(或“多措并举建设新农村”),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也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持之以恒推进,又要迭代升级,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产业先行发展、乡村建设先行示范等为其他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学习运用经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1 / 8(共33张PPT)第三篇 思维性知识——哲学与逻辑大单元六 哲学——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时政热点6 辩证认识社会现状 正确解决社会问题单元尾 依托大背景,培养高阶思维(1)2024年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适应。(2)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与部署:综合分析研判,202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着力突破瓶颈制约,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视角一 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等热点,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源起】20世纪末,浙江安吉水污染较严重。大量污水导致水质恶化,农田无法灌溉,危害流域生产生活。安吉开始反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安吉逐渐意识到,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不足,导致生产生活模式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县的目标有不小差距。生态日由此诞生。这是我国地方设立的首个“生态日”,被称为“一场县城的觉醒行动”。如今,生态已成为当地的名片。安吉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城,已成为年轻创客的好去处。生态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成了这里的“常客”,越冬种群数量也从2016年的40只增至2022年的97只。[考向预测]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以安吉为例说明我国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哲学依据。[参考答案]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设立全国生态日反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激励全民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行动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利于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视角二 结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及成就等热点,考查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2003年,中国人首次在太空留下足迹;如今,中国拥有了完全独立自主的空间站。20多年来,中国航天人锲而不舍地持续追求,载人飞行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两人中期驻留再到多人长期驻留,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成长史。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面临着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但航天人始终洋溢着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善于创新的锐气,在对前一次技术成果的总结、调整和跨越中,不断推进航天科技创新,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此过程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发展航天事业的。[参考答案]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或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国航天人坚持发展的观点,推动航天技术不断进步。②事物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中国航天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中国航天人革故鼎新,在对先前技术成果的辩证否定中,不断推进航天科技创新。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面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中国航天人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使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视角三 结合社会或公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时政热点,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交流、学习、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所减少。 一些人因为平常沉迷于网络,“短平快”取代深度阅读和思考,“感官刺激”取代“理性思维”,疏于与他人当面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不仅造成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还导致了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交际中,常常遭遇“欲说却词穷”的尴尬境况。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信息时代的人们正陷入“词穷”困境。[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信息时代应如何走出“词穷”困境。[参考答案]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信息时代的人们需要深度思考,将感性认识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需要通过真实的互动交流和生活体验锻炼表达技巧,提升表达能力。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人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在深度阅读中不断推进认识深化,提高思辨能力。视角四 结合模范人物的事迹等时政热点,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当代中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立足本职岗位,展现青春作为80后新农人魏巧从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走向家乡的田间地头,深耕乡土近十年。她建立起了一套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技术培训的形式带动农户一万余户,累计带动脱贫3 000多人。中国泳坛“劳模”张雨霏在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有人曾问她:“平均四天一次比赛,不累吗?”张雨霏说:“累,但是如果将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那就只有一个字——做。”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上,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空间站总装团队90%以上都是“90后”,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空间站总装团队已获得20多项专利,编制两项国家标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共同诠释着“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青春理想与青年担当。[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的本质”的知识,谈谈你对“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理解。[参考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做到“心中有阳光”。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做到“脚下有力量”,立足本职岗位,在实践的磨练中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视角五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决策或成功做法,考查辩证思维方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素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发展厚植根基,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利条件。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受阻,这给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来巨大挑战。行稳才能致远,要不断夯实“稳”的基础,才能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考向预测]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谈谈中国经济的“行稳”与“致远”的辩证关系。[参考答案] ①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以统一性的观念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间断性。正确把握“行稳”与“致远”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特点和长远战略安排。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坚持适度原则,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实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2413题号1.【取材与选项独特·取材传统文化+选项信息复杂】青青柳丝寄托美好情思,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借柳抒情,感悟人生。“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传递的是迎春之欣喜;“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吟诵的是思乡之愁绪;“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表达的是离别之感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大单元新考法集训(6) 哲学2413题号①识“物质之柳”:柳之文学意象皆为人所赋予,却是柳树固有属性的必然显现 ②悟“意识之柳”:诗人借柳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表明诗词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辨“文学之柳”:经由不同侧面抽象柳的意象,有助于理解中国诗人的独有浪漫 ④览“历史之柳”:对柳的作用的理解因人而异,可见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413题号C [柳之文学意象皆为人所赋予,但不是柳树固有属性的必然显现,因为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不同的人对柳树有不同的反映,①错误。对柳的作用的理解因人而异体现了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④错误。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诗人借柳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表明诗词是诗人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②符合题意。不同诗人经由不同侧面抽象柳的意象,寄托美好情思、感悟人生,通过辨“文学之柳”有助于理解中国诗人的独有浪漫,③符合题意。]题号24132.【选项观点知识融合·哲学+经济】某村集体统一流转村民承包地,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实行蔬菜种植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工厂化生产,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每亩产值提高了1-2万元。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是( )①坚持发展观点,探索乡村经济新模式②坚持联系观点,打造和延伸蔬菜产业链③运用逆向思维,通过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④运用系统思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题号2413A [材料强调的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未体现逆向思维,③不选。该村经济发展运用系统思维,健全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而不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④不选。材料中指出某村集体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由此可见,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在于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打造和延伸蔬菜产业链,探索乡村经济新模式,①②正确。]题号24133.【考查知识的相通性·必修4的辩证法+选择性必修3的辩证思维】榫卯结构是木质器物间起连接作用的一种结构,凸出为榫,凹陷为卯,榫与卯之间巧妙组合,互相支撑达到比钉子更牢固的效果。故宫的斗拱就是结构精巧的榫卯结构,斗拱由很多小尺寸的木构件在水平和竖向拼插、叠加而成,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承担整个屋顶的重量,承受不同方向的冲击,保护建筑的完整。材料体现了( )题号2413①人的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让故宫建筑成为“凝固的艺术” ②立足整体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③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辩证地看问题 ④榫卯结构创新的高度取决于人们观念的更新程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题号2413C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不是人的意识,①错误。 物质决定意识,人们观念的更新程度不能决定榫卯结构创新的高度,④错误。“斗拱由很多小尺寸的木构件在水平和竖向拼插、叠加而成,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承担整个屋顶的重量,承受不同方向的冲击,保护建筑的完整”表明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符合题意。“凸出为榫,凹陷为卯,榫与卯之间巧妙组合,互相支撑达到比钉子更牢固的效果”表明在对“榫”“卯”二者有区别的分析上,又看到了二者的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一个整体才具有了比钉子更牢固的效果,体现了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辩证地看问题,③符合题意。]题号24134.【知识范围跨模块·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中国乡村的未来,持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准确把握省情和发展规律,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决策,在浙江选择10 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 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号2413“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从源头上彻底消除污染;探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乡村建设先行示范、城乡融合先行突破;强化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数字赋能等关键支撑,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建成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 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 565元。题号241320多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迭代升级,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和“唯物辩证法”的知识,阐明实施“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逻辑。题号2413[答案]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②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思维方法。统筹城乡发展(或“多措并举建设新农村”),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也要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持之以恒推进,又要迭代升级,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题号2413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产业先行发展、乡村建设先行示范等为其他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学习运用经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THANK YOU大单元新考法集训(6) 哲学1.【取材与选项独特·取材传统文化+选项信息复杂】青青柳丝寄托美好情思,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借柳抒情,感悟人生。“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传递的是迎春之欣喜;“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吟诵的是思乡之愁绪;“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表达的是离别之感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识“物质之柳”:柳之文学意象皆为人所赋予,却是柳树固有属性的必然显现 ②悟“意识之柳”:诗人借柳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表明诗词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辨“文学之柳”:经由不同侧面抽象柳的意象,有助于理解中国诗人的独有浪漫 ④览“历史之柳”:对柳的作用的理解因人而异,可见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选项观点知识融合·哲学+经济】某村集体统一流转村民承包地,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实行蔬菜种植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工厂化生产,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每亩产值提高了1-2万元。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是( )①坚持发展观点,探索乡村经济新模式②坚持联系观点,打造和延伸蔬菜产业链③运用逆向思维,通过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④运用系统思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3.【考查知识的相通性·必修4的辩证法+选择性必修3的辩证思维】榫卯结构是木质器物间起连接作用的一种结构,凸出为榫,凹陷为卯,榫与卯之间巧妙组合,互相支撑达到比钉子更牢固的效果。故宫的斗拱就是结构精巧的榫卯结构,斗拱由很多小尺寸的木构件在水平和竖向拼插、叠加而成,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承担整个屋顶的重量,承受不同方向的冲击,保护建筑的完整。材料体现了( )①人的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让故宫建筑成为“凝固的艺术” ②立足整体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③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辩证地看问题 ④榫卯结构创新的高度取决于人们观念的更新程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4.【知识范围跨模块·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中国乡村的未来,持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准确把握省情和发展规律,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决策,在浙江选择10 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 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从源头上彻底消除污染;探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乡村建设先行示范、城乡融合先行突破;强化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数字赋能等关键支撑,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建成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 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 565元。20多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迭代升级,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和“唯物辩证法”的知识,阐明实施“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逻辑。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 第三篇 大单元六 时政热点6 辩证认识社会现状 正确解决社会问题 讲义(学生版).docx 20 第三篇 大单元六 时政热点6 辩证认识社会现状 正确解决社会问题 讲义(教师版).docx 20 第三篇 大单元六 时政热点6 辩证认识社会现状 正确解决社会问题 课件.pptx 大单元新考法集训(6) 哲学.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