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独立作业(1-3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独立作业(1-3章)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独立作业(1-3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八下·临平月考)高岭土是一种含有铝元素的矿物质。下列有关铝元素符号的书写,正确的是(  )
A.Cl B.CL C.Al D.AL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判断。
【解答】 元素符号书写时一大二小,所以铝元素得元素符号是Al。
故选C。
2.(2024八下·临平月考)我国化学家徐光宪应用并优化了“串级萃取理论”,一举攻克错、钕两种元素的分离难关。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解答】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质子数一定不同,所以质子数不同是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故A正确;
B.中子数不同会形成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而不是决定元素种类,所以中子数不同不是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故B错误;
C.对于原子来说,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但电子数的改变一般是由于得失电子形成离子,而不是决定元素种类,所以电子数不同不是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故C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不能作为判断元素种类的依据,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不同不是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故D错误。
故选A。
3.(2024八下·临平月考)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氢化镧成功研发出首个室温环境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这一成果将为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一个氢负离子(H-)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 B.0 C.1 D.2
【答案】D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离子的形成过程来分析。
【解答】 氢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核外有1个电子,当氢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就会形成氢负离子(H-),其核外电子数为2。
故选A。
4.(2024八下·临平月考)为了提高密闭大棚内蔬菜的产量,菜农白天常常在大棚内放置二氧化碳发生器,使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浓度。菜农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为蔬菜提供光合作用原料 B.使大棚内保持干燥
C.防止病虫害 D.减小大棚的湿度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解答】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菜农为了提高密闭大棚蔬菜的产量,白天常常在大棚内放置二氧化碳发生器产生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浓度,这样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产量,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5.(2024八下·临平月考)小科自制了一个简易指南针,他将磁化后的缝衣针放在水中漂浮的一片树叶上,多次将树叶轻轻旋转,待树叶静止后,观察到针尖端总是指向南方,该现象说明 (  )
A.同名磁极相互吸引 B.地球存在磁场
C.树叶具有磁性 D.针尖端的磁极是N极
【答案】B
【知识点】地磁场
【解析】【分析】 能水平自由转动的磁针就是指南针。指南针静止时,其N极总是指向北方。根据磁场的性质可知,指南针一定是处于一个磁场中,这个磁场就是地磁场。正是由于地磁场的作用,指南针才能指示南北。
【解答】 待树叶静止后,观察到针尖端总是指向南方,该现象说明地球存在磁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4八下·临平月考)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光合作用实质的是 (  )
A.制造氧气供生物利用 B.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C.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 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即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4八下·临平月考)建构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
A.空气组成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反应类型
D.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种类与分布;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 根据化学基础知识结合建构的模型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还有1%其他成分,模型错误,故A错误;
B.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分别是氧、硅、铝、铁、钙,模型错误,故B错误;
C.有的氧化反应是化合反应,如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的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如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两者属于交叉关系,模型错误,故C错误;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模型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8.(2024八下·临平月考)纯净的臭氧(O3)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而氧气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关于氧气和臭氧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质量相同时所含原子数目相同 D.质量相同时所含分子数目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D.根据氧气和臭氧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 A.氧气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氧气、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B错误;
C.质量相同时所含原子数目之比是:,所以质量相同时所含原子数目相同,故C正确;
D.质量相同时所含分子数目之比是:,所以质量相同时所含分子数目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9.(2024八下·临平月考)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将一棵柳树苗植入装有土壤的木桶内,让树苗接受阳光照射,并且只用纯净的雨水进行浇灌。5年后,他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了不到100克,而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水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
B.海尔蒙特的实验忽视了对照实验,使得他的实验缺乏科学性
C.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植物质量增加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D.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不是来自土壤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 A.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5年后他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了不到100克,而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所以范 海尔蒙特通过实验说明柳树生长所需的主要物质是水,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海尔蒙特的实验缺少对照组,他忽视了对照实验,使得实验缺乏科学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于是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主要物质是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海尔蒙特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了不到100克,他的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不是来自土壤,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所示,线圈 abcd位于磁场中,开关S与触点1 接通时,ab段导线受磁场力F的方向竖直向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开关S与触点1 接通时,该模型为发电机模型
B.当开关S与触点2 接通时,该模型为电动机模型
C.仅对调磁极N、S位置, ab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会增大
D.开关S 和触点1 接通后, cd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D
【知识点】电磁感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 A.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B.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C.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磁场强度、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
D.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解答】 A.当开关S与触点1接通时,ab段导线受竖直向上方向的磁场力F,该模型为电动机模型,故A错误;
B.当开关S与触点2接通时,线圈abcd转动,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该模型为发电机模型,故B错误;
C.仅对调磁极N、S位置,磁场大小不变,电流大小不变,线圈匝数不变,ab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不变,故C错误;
D.开关S与触点1接通时,ab段导线受磁场力F的方向竖直向上,cd段导线中的电流方向与ab段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相反,受到的磁场力方向竖直向下,故D正确。
故选D。
11.(2024八下·临平月考)《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收录了我国古代炼丹家孤刚子的“炼石胆取精华法”,其中描述了硫酸铜(CuSO4)的热解。硫酸铜中硫元素(S)的化合价为(  )
A.- 2 B.+2 C.+4 D.+6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规律进行分析。
【解答】 铜元素为+2价,氧元素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2)+x+(-2)×4=0,解得:x=+6;
故选D。
12.(2024八下·临平月考)“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公园的草坪上经常有这样的提示语。踩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板结直接影响小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小草(  )
A.缺少有机物 B.缺少无机盐
C.缺少氧气,影响呼吸作用 D.缺少CO2,影响光合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
【解答】 小草的呼吸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踩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根的呼吸作用减弱,根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容易造成死亡。因此土壤板结直接影响小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小草根部缺少氧气,影响呼吸作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2024八下·临平月考)收集一瓶干燥的CO2,放入干燥的石蕊试纸,试纸不变色;再加入蒸馏水振荡,试纸变红;倒置后玻璃片没有掉下来(如图)。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石蕊发生了反应
B.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C.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D.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二氧化碳不仅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碳酸可使石蕊试剂变红,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 A.注入水之前CO2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不能与石蕊反应变红,故A错误;
B.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注入水之前CO2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倒置且振荡后CO2与水充分接触,而此时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故B正确;
CD.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不能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可能是CO2溶于水导致的,故CD错误;
故选B。
14.(2024八下·临平月考)图甲、乙是模拟膈肌运动的装置,图丙是某人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廓容积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模拟的是呼气,肋间肌处于舒张状态
B.乙图模拟的是吸气,对应丙图曲线AB段
C.AB段的膈肌处于收缩状态,膈顶部下降
D.BC 段的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胸廓容积扩大
【答案】D
【知识点】呼吸模型
【解析】【分析】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图甲表示呼气、图乙表示吸气。
【解答】 A.甲图膈肌上升,模拟的是呼气,肋间肌处于舒张状态,故正确不合题意;
BC.乙图模拟的是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对应丙图曲线AB段,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膈顶部下降,故CD正确不合题意;
D.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表示呼气,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胸廓容积缩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2024八下·临平月考)Cu基材料作为催化剂,被用于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制备清洁燃料酒精( 其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该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涉及的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B.可有效缓减温室效应
C.Cu 基材料会不断减少
D.参与反应的CO2与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A.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B.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D.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
【解答】 由反应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是;
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涉及的物质均有分子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可有效缓减温室效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过程Ⅰ中Cu基材料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的质量不会减少,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反应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是 ,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与反应的CO2与H2O的个数比为2:3,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共40分)
16.(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磷元素的原子序数X=   。
(2)7号元素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70的分子,则该单质的化学式为   。
(3)关于图中的三种元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
A.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B.氮和氧属于同一周期
C.氮和磷的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1)16;15
(2)N5
(3)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相邻元素间的原子序数相差为8,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3)A.根据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分析;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列的元素,位于同一族分析。
【解答】 (1)根据氧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相邻元素间的原子序数相差为8,磷元素的原子序数X=7+8=15。
(2)根据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14,7号元素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70的分子,该单质的分子中氮原子的个数为70÷14=5,则该单质的化学式为N5。
(3)A.氮、氧均带“气”字头,磷带“石”字旁,均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
B.氮和氧位于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故B正确;
C.氮和磷位于同一纵列列,位于同一族,氮和磷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
故选ABC。
17.(2024八下·临平月考)氧家族的“生长树”如图所示。
(1)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树上“果子”的共同之处是   。
(2)树上的果子中,计入空气质量日报的空气污染物是   。
(3)写出由两种单质生成“果子”Fe3O4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都是氧化物
(2)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3)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 (1)根据物质的类别解答;
(2)根据空气污染物的知识解答;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
【解答】 (1)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树上“果子”的化学式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都属于氧化物;
(2)树上的果子中,计入空气质量日报的空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3)由两种单质生成“果子”Fe3O4的化学反应是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
18.(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所示为某家庭的部分电路,请分析下列问题:
(1)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为   伏。
(2)为避免更换灯泡时发生触电事故,实现安全用电,应将控制灯泡的开关设置在   (填“甲”或“乙”)位置。
(3)正确接入开关并闭合后,灯泡不亮,用测电笔检测a、b、c、d四点,发现氖管均正常发光,则两根保险丝中发生断路的是   (填“①”或“②”)。
【答案】(1)220
(2)乙
(3)②
【知识点】电压;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 (1)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
(2)开关要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
(3)根据测电笔的使用方法来判断电路的故障。
【解答】 1)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为220V。
(2)为避免更换灯泡时发生触电事故,实现安全用电,应将控制灯泡的开关设置在火线上,图中的乙位置。
(3)正确接入开关并闭合后,灯泡不亮,用测电笔检测a、b、c、d四点,发现氖管均正常发光,则说明照明电路的零线断路,即②处的保险丝熔断。
19.(2024八下·临平月考)电石(CaC2)与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和一种可燃性气体乙炔( 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温度过高引发装置被炸裂。
(1)电石与水的反应属于   (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电石发生火灾时扑灭的方法可以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放热;CaC2+2H2O═C2H2↑+Ca(OH)2
(2)覆盖沙土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1)电石与水的反应氢氧化钙和乙炔。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 (1)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温度过高引发装置被炸裂,说明电石与水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2+2H2O═C2H2↑+Ca(OH)2。
(2)电石发生火灾时扑灭的方法可以是覆盖沙土(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
20.(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所示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
(2)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B组的温度比A组的   (填“高”或“低”),则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焚烧秸秆
b.利用太阳能、风能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答案】(1)A
(2)高
(3)bc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是对照组。
(2)(3)温室效应是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结果,与环境污染有关。
【解答】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装置中,A组没有二氧化碳,而B组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A组是对照组。
(2)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如果实验中B组(有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温度比A组(没有二氧化碳)高,就可以证明温室效应的存在。
(3)a.焚烧秸秆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太阳能、风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符合题意;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cd。
21.(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所示,将条形磁铁放置在通电螺线管的左边。开关S闭合时,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   极,条形磁铁受到向   (填“左”或“右”)的磁场力;当图中滑片P向左滑动时,条形磁铁受到的磁场力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N;左;变大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根据安培定则判定磁极,结合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分析作用力方向,根据电流变化分析磁性强弱。
【解答】 开关S闭合时,电流从左侧外面流入,利用安培定则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N(北)极,由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因此条形磁铁受到向左的磁场力。
当图中滑片P向左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增大,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条形磁铁受到的磁场力将变大。
22.(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是测定呼吸作用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请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填“A”或“B”)端的液面会下降。
(3)若要证明CO2是种子萌发时产生的,则应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另取一套上述同样的装置,在广口瓶中加入   。
【答案】(1)
(2)B
(3)等量煮熟的种子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 (1)根据葡萄糖和氧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集气瓶内气压降低进行分析;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解答】 (1)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即葡萄糖和氧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集气瓶内气压降低,则B端的液面会下降。
(3) 若要证明CO2是种子萌发时产生的,则应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另取一套上述同样的装置,在广口瓶中加入等量煮熟的种子。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
23.(2024八下·临平月考)某实验小组按如图1所示装置开展探究,请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注射器内筒向外拉出一段距离。 装置C(装有水)中导管内立即形成一段水柱,片刻后观察到导管中的水柱不下降。
② 缓慢推送注射器,向锥形瓶内注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到锥形瓶内产生气泡,装置B 中白磷不燃烧。
③ 向装置B的烧杯中注入 90℃热水 可观察到 。
(1)步骤①中操作的目的是   。
(2)补充步骤③中的实验现象   。
(3)对比步骤②③,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4)化学家戴维发明了一种安全灯,采用导热性较好的金属,制成一种网眼很小的金属网,用该网罩住火焰,这种灯在矿井里点燃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和爆炸(如图2)。请简要说明“戴维灯”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燃烧和爆炸的原因:   。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金属具有导热性,使温度无法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气压原理分析;
(2)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分析;
(3)根据物质燃烧条件分析;
(4)根据金属的性质和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 (1)步骤①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注射器内筒向外拉出一段距离,观察到装置C(装有水)中导管内立即形成一段水柱,片刻后观察到导管中的水柱不下降,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步骤③向装置B的烧杯中注入90℃热水,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步骤③中的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步骤③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步骤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不燃烧;因此对比步骤②③,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用戴维灯照明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爆炸,结合燃烧条件,是因为金属具有导热性,使温度无法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
24.(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为探究黑藻光合作用速度影响因素的实验装置,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组别 黑藻与灯的距离 (厘米) 产生的气泡数 (个/分钟)
1 10 14
2 20 12
3 30 11
4 30(将黑藻完全遮光)
(1)本实验探究的是   对黑藻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
(2)验证产生的气泡是氧气的方法是   。
(3)由1、2、3三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上述实验完成后,取第3、第4组的黑藻叶片用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结果第3组的叶片能变蓝。这说明黑藻进行光合作用还会产生   。
【答案】(1)光照强度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3)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4)淀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实验探究的变量即可;
(2)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3)根据表格数据1、2、3分析得出结论;
(4)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
【解答】(1) 根据表格可知,实验设置了4个组别,每组中黑藻与灯的距离不同,距离灯远光照弱,距离灯近光照强,故是以不同光照强度为变量,探究光照强度对黑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2) 验证产生的气泡是氧气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
(3) 根据前三组实验数据可知,第1组中黑藻与灯的距离最近,光照强度最大,每分钟内产生气泡的数量最多,即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4) 上述实验完成后,取第3、第4组黑藻叶片用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预计第3组的叶片可能变蓝,淀粉遇碘变蓝,这说明光合作用的另一个产物是淀粉,还说明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
25.(2024八下·临平月考)某小组同学在实验课上完成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选择方案】按照表格中的方案进行实验:向反应容器中先加入等质量的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与酸反应),再加入等体积的足量酸,测得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方案 试剂
① 大理石粉末、7%盐酸溶液
② 块状大理石、7%盐酸溶液
③ 块状大理石、7%硫酸溶液
据图分析:最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是方案   (填“①”“②”或“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确定装置】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气体检验】小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于是认为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二氧化碳。请评价小科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答案】②;CaCO3+2HCl=CaCl2+H2O+CO2↑;BE;小科的观点不正确,因为氮气也能灭火,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三个方案中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以及反应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即可。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和反应状态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解答。
【解答】(1) 选择方案:根据图片可知,实验①中粉末状的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收集;实验③中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则最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是方案②;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那么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应该选择“固液常温型”,即发生装置选择B;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则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E。
(3) 气体检验:小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于是认为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二氧化碳,该观点不正确,因为氮气也能灭火,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26.(2024八下·临平月考)小科在探究“感应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提出了以下猜想:
①可能与线圈匝数有关;
②可能与磁场的强弱有关;
③可能与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有关。
(1)小科将磁铁N极朝下插入螺线管时,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改为S极朝下插入螺线管,电流计的指针将会   (填“向左偏转”“向右偏转”或“不偏转”)。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科又换用一个线圈匝数更多的螺线管重复试验,此时他想验证的是猜想    (填编号)。
(3)经过探究后小科发现:磁场强度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线圈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快,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接下来小科又把装置中的电表换成电流传感器,它能将各时刻的电流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在电脑屏幕上会同步显示出电流————时间(I——t)图像。已知将条形磁体的N极以1厘米/秒的速度穿过螺线管时,得到如图所示曲线,请根据所学知识,在该图中画出以2厘米/秒的速度让同一条形磁体的N极穿过螺线管时的图像。
【答案】(1)会向右偏;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①
(3)
【知识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 (1)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一是磁场方向,二是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换用一个线圈匝数更多的螺线管重复试验,其它两个因素不变,由控制变量法分析。
(3)以2厘米/秒的速度让同一条形磁体的N极穿过螺线管,通过的距离不变,由速度公式可知,所用时间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在磁场强度不变,线圈匝数多少不变时,感应电流大小与切割磁感线速度成正比。
【解答】 (1)小科将磁铁N极朝下插入螺线管时,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改为S极朝下插入螺线管,此时磁场的方向和原来相反,而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不变,故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电流计的指针将会向右偏。该过程中消耗机械能,能量转化情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科又换用一个线圈匝数更多的螺线管重复试验,其它两个因素不变,由控制变量法,此时他想验证的是猜想感应电流可能与线圈匝数有关,选 ①。
(3)已知将条形磁体的N极以1厘米/秒的速度穿过螺线管时,得到如图所示曲线,请根据所学知识,在该图中画出以2厘米/秒的速度让同一条形磁体的N极穿过螺线管,通过的距离不变,由速度公式可知,所用时间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因磁场强度不变,线圈匝数多少不变,切割磁感线速度是原来的2倍,故产生感应电流大小为原来的2倍,如下所示:
27.(2024八下·临平月考)兴趣小组开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
(1)【实验一】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②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   。
②实验过程中,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 所示。根据图2信息,实验一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   。
(2)【实验二】用图3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为了让氧气充分反应,应采取的操作有   (答一点)。
②实验过程中测定了以下实验数据:
硬质玻璃管的容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气球挤瘪后测定)
54mL 24mL 8mL
根据该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精确到0.1%)
【答案】(1)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压强减小;不能,是因为氧气不能完全反应。
(2)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20.5%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 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时铜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 (1)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压强减小。
②实验一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氧气不能完全反应,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故答案为:
(2)①为了让氧气充分反应,应采取的操作有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促进气体流动,氧气反应更快、更充分)等。
②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8.(2024八下·临平月考)合理使用化肥能够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小科的父亲想购买氮肥,小科帮父亲在网上的一家公司查询到了当下两种化肥,售价如下:
化肥名称 尿素 碳酸氢铵
化学式
价格(元/吨) 2600 10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 中氮、氧元素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小科的父亲说氮元素含量越高,肥效越好。如果你是小科,在消费金额相同的条件下,你建议买   (填名称)更为划算。
【答案】(1)60
(2)7:24
(3)尿素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3)根据相同的消费金额购买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析。
【解答】 (1)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60。
(2)NH4HCO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式:14:(16×3)=7:24。
(3)假设消费金额为a元钱,购买尿素时,氮元素的质量:,购买碳酸氢铵时,氮元素的质量为:吨,所以在消费金额相同的条件下,购买尿素得到的氮元素的质量多一些,更为划算。
29.(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甲所示为一恒温水箱电路结构示意图。控制电路:控制电压恒为8V,R1为热敏电阻(置于水箱中)用来反映实时水温,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R2为可调控电阻用来设定电热水器的水温,线圈电阻不计,当线圈中电流大于等于0.2A时衔铁会被吸下。工作电路:R0为加热电阻,工作电压为220V,加热时,红灯正常发光绿灯不亮;停止加热时,绿灯正常发光红灯不亮。
(1)当水箱中的水温升高,热敏电阻R1的阻值   (填“变友”“变小”或“不变”);控制电路中电流   (填“大于”或“小于”)0.2A,工作电路中绿灯正常发光。
(2)如果将电热水器水温保持为60℃(水温低于60℃时加热,高于60℃时停止加热),. 的阻值应该调至多少
(3)为了使恒温水箱内设定的温度降低一些,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将R2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大一些 B.降低控制电路的电压
C.减小加热电阻R0的阻值 D. 减少螺线管的线圈匝数
【答案】(1)变大;小于
(2)解:由图乙可知温度为60℃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为10Ω,
由题意可知,此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I=0.2A,
由欧姆定律可知,控制电路中的总电阻:控制电路中的总电阻;
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R2的阻值:R2=R-R1=40Ω-10Ω=30Ω。
(3)A;B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磁铁的其他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
【解析】【分析】 (1)由图乙判断当水的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如何变化;当电磁铁电流达到0.2A时,继电器衔铁被吸下来;
(2)根据图乙可知温度为60℃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根据题意可知此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控制电路中的总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求出R2的阻值;
(3)由图乙可知,要升高恒温箱的设定温度,就要增大热敏电阻的阻值。
【解答】 (1)由图乙可知,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将变大;当电磁铁电流达到0.2A时,继电器衔铁被吸下来,绿灯不在发光,控制电路中电流小于0.2A,工作电路中绿灯正常发光;
(3)由图乙可知,要使恒温水箱内设定的温度升高一些,就要增大热敏电阻R1的阻值;但为了使衔铁吸合时线圈中的电流仍为0.2A,根据欧姆定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或减小电源电压,故AB正确,
故选AB。
30.(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为玉米和大豆在同一农田的间作示意图,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光能。下表为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氧气释放速率,请回答:
光照强度μmol 光子/(m2·s) 0 50 100 250 500 600
氧气释放速率 玉米 -16 -1 5 15 30 30
大豆 -4 3 5 12 12 10
(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的   平衡起作用。
(2)当光照强度为100μmol光子/(m2·s)时,玉米的氧气产生量   大豆的氧气产生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据表可知,更适宜生活在阳光充足处的植物是   。
(4)结合图表信息,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玉米和大豆间作的优点有   。
【答案】(1)碳—氧
(2)大于
(3)玉米
(4)玉米能为大豆部分遮光,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产量,同时玉米也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加强。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对自然界碳-氧平衡的认识解答;
(2)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后比较即可;
(3)根据表格中释放氧气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解答;
(4)根据大豆和玉米对光照强度需求的不同分析。
【解答】 (1)生物的呼吸作用及燃料的燃烧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故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的平衡有重要作用。
(2)植物的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光照强度为100μmol光子/(m2 s)时,玉米的氧气产生量为5+16=21μmolO2/(m2 s),大豆的氧气产量为5+4=9μmolO2/(m2 s),因此,玉米的氧气产生量大于大豆的氧气产生量。
(3)由表可知,光照强度为500μmol光子/(m2 s)时,玉米氧气释放速率达到峰值;光照强度为250μmol光子/(m2 s)时,大豆氧气释放速率达到峰值,且当光照强度为600μmol光子/(m2 s)时,氧气释放速率有所下降。因此,更适宜生活在阳光充足处的植物是玉米。
(4)大豆在玉米遮挡下避免光照过强,可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强度;同时,玉米也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加强。根据大豆和玉米对光的不同需求,间作套种,提高农作物产量。
31.(2024八下·临平月考)Mg2Ni合金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储氢合金。一种Mg2Ni储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的过程如图1所示。
(1)Mg2Ni储氢材料在使用过程中 Mg表面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层(MgO)。Mg2Ni合金中氧元素的含量与储氢能力的关系如图2所示,Mg氧化程度越高,储氢能力   (填“越强”或“越弱”)。
(2)氢气储存过程发生的反应为 该反应中, 若有 107gMg2Ni, 则可以储存H2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越弱
(2)解:设可以储存H2的质量为x。

解得:x=4g;
答:可以储存H2的质量为4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相同条件下,氧元素含量越高,储氢能力越低来分析;
(2)根据Mg2Ni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解答】 (1)由图可知,相同条件下,氧元素含量越高,储氢能力越低,则Mg氧化程度越高,储氢能力越弱。
32.(2024八下·临平月考)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波义耳称量时打开了盖子,发现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你认为该实验   (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与罗蒙诺索夫相比,拉瓦锡得出的实验结论更可靠,其原因是   
(3)用图甲所示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记录了以下几组数据:(已知氧气的密度为ρg/mL,氧化汞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①反应前称取的氧化汞质量 ag;
②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 bg:
③反应结束冷却后试管的总质量 cg;
④反应后量筒内增加的水体积dmL。
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如果出现等量关系   (用上述字母表示)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以食盐(NaCl)为原料制取纯碱(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补充   (填写元素符号)两种元素。
【答案】(1)符合
(2)罗蒙诺索夫只使用锡做实验,而拉瓦锡使用了多种物质进行实验;
(3)b-c=ρd
(4)C、O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波义耳称量时打开了盖子,发现物质的总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2)根据罗蒙诺索夫只使用锡做实验,而拉瓦锡使用了多种物质进行实验进行分析;
(3)根据用反应前试管的总质量-反应后试管的总质量=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而量筒内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氧气的体积,用氧气的密度×氧气的体积=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
【解答】 (1)波义耳称量时打开了盖子,发现物质的总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该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罗蒙诺索夫只使用锡做实验,而拉瓦锡使用了多种物质进行实验,故与罗蒙诺索夫相比,拉瓦锡得出的实验结论更可靠;
(3)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用反应前试管的总质量-反应后试管的总质量=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而量筒内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氧气的体积,用氧气的密度×氧气的体积=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则如果出现等量关系:b-c=ρd,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以食盐(NaCl)为原料制取纯碱(Na2CO3),氯化钠是由钠元素与氯元素组成的,碳酸钠是由钠元素、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补充C、O两种元素。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4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独立作业(1-3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八下·临平月考)高岭土是一种含有铝元素的矿物质。下列有关铝元素符号的书写,正确的是(  )
A.Cl B.CL C.Al D.AL
2.(2024八下·临平月考)我国化学家徐光宪应用并优化了“串级萃取理论”,一举攻克错、钕两种元素的分离难关。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2024八下·临平月考)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氢化镧成功研发出首个室温环境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这一成果将为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一个氢负离子(H-)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 B.0 C.1 D.2
4.(2024八下·临平月考)为了提高密闭大棚内蔬菜的产量,菜农白天常常在大棚内放置二氧化碳发生器,使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浓度。菜农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为蔬菜提供光合作用原料 B.使大棚内保持干燥
C.防止病虫害 D.减小大棚的湿度
5.(2024八下·临平月考)小科自制了一个简易指南针,他将磁化后的缝衣针放在水中漂浮的一片树叶上,多次将树叶轻轻旋转,待树叶静止后,观察到针尖端总是指向南方,该现象说明 (  )
A.同名磁极相互吸引 B.地球存在磁场
C.树叶具有磁性 D.针尖端的磁极是N极
6.(2024八下·临平月考)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光合作用实质的是 (  )
A.制造氧气供生物利用 B.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C.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 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7.(2024八下·临平月考)建构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  )
A.空气组成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反应类型
D.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8.(2024八下·临平月考)纯净的臭氧(O3)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而氧气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关于氧气和臭氧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质量相同时所含原子数目相同 D.质量相同时所含分子数目相同
9.(2024八下·临平月考)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将一棵柳树苗植入装有土壤的木桶内,让树苗接受阳光照射,并且只用纯净的雨水进行浇灌。5年后,他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了不到100克,而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水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
B.海尔蒙特的实验忽视了对照实验,使得他的实验缺乏科学性
C.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植物质量增加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D.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不是来自土壤
10.(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所示,线圈 abcd位于磁场中,开关S与触点1 接通时,ab段导线受磁场力F的方向竖直向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开关S与触点1 接通时,该模型为发电机模型
B.当开关S与触点2 接通时,该模型为电动机模型
C.仅对调磁极N、S位置, ab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会增大
D.开关S 和触点1 接通后, cd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方向竖直向下
11.(2024八下·临平月考)《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收录了我国古代炼丹家孤刚子的“炼石胆取精华法”,其中描述了硫酸铜(CuSO4)的热解。硫酸铜中硫元素(S)的化合价为(  )
A.- 2 B.+2 C.+4 D.+6
12.(2024八下·临平月考)“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公园的草坪上经常有这样的提示语。踩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板结直接影响小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小草(  )
A.缺少有机物 B.缺少无机盐
C.缺少氧气,影响呼吸作用 D.缺少CO2,影响光合作用
13.(2024八下·临平月考)收集一瓶干燥的CO2,放入干燥的石蕊试纸,试纸不变色;再加入蒸馏水振荡,试纸变红;倒置后玻璃片没有掉下来(如图)。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石蕊发生了反应
B.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C.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
D.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14.(2024八下·临平月考)图甲、乙是模拟膈肌运动的装置,图丙是某人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廓容积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模拟的是呼气,肋间肌处于舒张状态
B.乙图模拟的是吸气,对应丙图曲线AB段
C.AB段的膈肌处于收缩状态,膈顶部下降
D.BC 段的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胸廓容积扩大
15.(2024八下·临平月考)Cu基材料作为催化剂,被用于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制备清洁燃料酒精( 其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该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涉及的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B.可有效缓减温室效应
C.Cu 基材料会不断减少
D.参与反应的CO2与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20空,共40分)
16.(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磷元素的原子序数X=   。
(2)7号元素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70的分子,则该单质的化学式为   。
(3)关于图中的三种元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
A.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B.氮和氧属于同一周期
C.氮和磷的化学性质相似
17.(2024八下·临平月考)氧家族的“生长树”如图所示。
(1)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树上“果子”的共同之处是   。
(2)树上的果子中,计入空气质量日报的空气污染物是   。
(3)写出由两种单质生成“果子”Fe3O4的化学方程式:   。
18.(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所示为某家庭的部分电路,请分析下列问题:
(1)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为   伏。
(2)为避免更换灯泡时发生触电事故,实现安全用电,应将控制灯泡的开关设置在   (填“甲”或“乙”)位置。
(3)正确接入开关并闭合后,灯泡不亮,用测电笔检测a、b、c、d四点,发现氖管均正常发光,则两根保险丝中发生断路的是   (填“①”或“②”)。
19.(2024八下·临平月考)电石(CaC2)与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和一种可燃性气体乙炔( 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温度过高引发装置被炸裂。
(1)电石与水的反应属于   (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电石发生火灾时扑灭的方法可以是   (写出一点即可)。
20.(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所示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
(2)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B组的温度比A组的   (填“高”或“低”),则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焚烧秸秆
b.利用太阳能、风能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21.(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所示,将条形磁铁放置在通电螺线管的左边。开关S闭合时,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   极,条形磁铁受到向   (填“左”或“右”)的磁场力;当图中滑片P向左滑动时,条形磁铁受到的磁场力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是测定呼吸作用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请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填“A”或“B”)端的液面会下降。
(3)若要证明CO2是种子萌发时产生的,则应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另取一套上述同样的装置,在广口瓶中加入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
23.(2024八下·临平月考)某实验小组按如图1所示装置开展探究,请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注射器内筒向外拉出一段距离。 装置C(装有水)中导管内立即形成一段水柱,片刻后观察到导管中的水柱不下降。
② 缓慢推送注射器,向锥形瓶内注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到锥形瓶内产生气泡,装置B 中白磷不燃烧。
③ 向装置B的烧杯中注入 90℃热水 可观察到 。
(1)步骤①中操作的目的是   。
(2)补充步骤③中的实验现象   。
(3)对比步骤②③,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4)化学家戴维发明了一种安全灯,采用导热性较好的金属,制成一种网眼很小的金属网,用该网罩住火焰,这种灯在矿井里点燃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的燃烧和爆炸(如图2)。请简要说明“戴维灯”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燃烧和爆炸的原因:   。
24.(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为探究黑藻光合作用速度影响因素的实验装置,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组别 黑藻与灯的距离 (厘米) 产生的气泡数 (个/分钟)
1 10 14
2 20 12
3 30 11
4 30(将黑藻完全遮光)
(1)本实验探究的是   对黑藻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
(2)验证产生的气泡是氧气的方法是   。
(3)由1、2、3三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上述实验完成后,取第3、第4组的黑藻叶片用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结果第3组的叶片能变蓝。这说明黑藻进行光合作用还会产生   。
25.(2024八下·临平月考)某小组同学在实验课上完成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选择方案】按照表格中的方案进行实验:向反应容器中先加入等质量的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与酸反应),再加入等体积的足量酸,测得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方案 试剂
① 大理石粉末、7%盐酸溶液
② 块状大理石、7%盐酸溶液
③ 块状大理石、7%硫酸溶液
据图分析:最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是方案   (填“①”“②”或“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确定装置】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气体检验】小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于是认为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二氧化碳。请评价小科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26.(2024八下·临平月考)小科在探究“感应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提出了以下猜想:
①可能与线圈匝数有关;
②可能与磁场的强弱有关;
③可能与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有关。
(1)小科将磁铁N极朝下插入螺线管时,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改为S极朝下插入螺线管,电流计的指针将会   (填“向左偏转”“向右偏转”或“不偏转”)。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科又换用一个线圈匝数更多的螺线管重复试验,此时他想验证的是猜想    (填编号)。
(3)经过探究后小科发现:磁场强度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线圈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快,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接下来小科又把装置中的电表换成电流传感器,它能将各时刻的电流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在电脑屏幕上会同步显示出电流————时间(I——t)图像。已知将条形磁体的N极以1厘米/秒的速度穿过螺线管时,得到如图所示曲线,请根据所学知识,在该图中画出以2厘米/秒的速度让同一条形磁体的N极穿过螺线管时的图像。
27.(2024八下·临平月考)兴趣小组开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
(1)【实验一】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②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   。
②实验过程中,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 所示。根据图2信息,实验一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   。
(2)【实验二】用图3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为了让氧气充分反应,应采取的操作有   (答一点)。
②实验过程中测定了以下实验数据:
硬质玻璃管的容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气球挤瘪后测定)
54mL 24mL 8mL
根据该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精确到0.1%)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8.(2024八下·临平月考)合理使用化肥能够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小科的父亲想购买氮肥,小科帮父亲在网上的一家公司查询到了当下两种化肥,售价如下:
化肥名称 尿素 碳酸氢铵
化学式
价格(元/吨) 2600 10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 中氮、氧元素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小科的父亲说氮元素含量越高,肥效越好。如果你是小科,在消费金额相同的条件下,你建议买   (填名称)更为划算。
29.(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甲所示为一恒温水箱电路结构示意图。控制电路:控制电压恒为8V,R1为热敏电阻(置于水箱中)用来反映实时水温,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R2为可调控电阻用来设定电热水器的水温,线圈电阻不计,当线圈中电流大于等于0.2A时衔铁会被吸下。工作电路:R0为加热电阻,工作电压为220V,加热时,红灯正常发光绿灯不亮;停止加热时,绿灯正常发光红灯不亮。
(1)当水箱中的水温升高,热敏电阻R1的阻值   (填“变友”“变小”或“不变”);控制电路中电流   (填“大于”或“小于”)0.2A,工作电路中绿灯正常发光。
(2)如果将电热水器水温保持为60℃(水温低于60℃时加热,高于60℃时停止加热),. 的阻值应该调至多少
(3)为了使恒温水箱内设定的温度降低一些,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将R2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大一些 B.降低控制电路的电压
C.减小加热电阻R0的阻值 D. 减少螺线管的线圈匝数
30.(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为玉米和大豆在同一农田的间作示意图,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光能。下表为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氧气释放速率,请回答:
光照强度μmol 光子/(m2·s) 0 50 100 250 500 600
氧气释放速率 玉米 -16 -1 5 15 30 30
大豆 -4 3 5 12 12 10
(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的   平衡起作用。
(2)当光照强度为100μmol光子/(m2·s)时,玉米的氧气产生量   大豆的氧气产生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据表可知,更适宜生活在阳光充足处的植物是   。
(4)结合图表信息,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玉米和大豆间作的优点有   。
31.(2024八下·临平月考)Mg2Ni合金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储氢合金。一种Mg2Ni储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的过程如图1所示。
(1)Mg2Ni储氢材料在使用过程中 Mg表面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层(MgO)。Mg2Ni合金中氧元素的含量与储氢能力的关系如图2所示,Mg氧化程度越高,储氢能力   (填“越强”或“越弱”)。
(2)氢气储存过程发生的反应为 该反应中, 若有 107gMg2Ni, 则可以储存H2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2.(2024八下·临平月考)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波义耳称量时打开了盖子,发现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你认为该实验   (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与罗蒙诺索夫相比,拉瓦锡得出的实验结论更可靠,其原因是   
(3)用图甲所示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记录了以下几组数据:(已知氧气的密度为ρg/mL,氧化汞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①反应前称取的氧化汞质量 ag;
②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 bg:
③反应结束冷却后试管的总质量 cg;
④反应后量筒内增加的水体积dmL。
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如果出现等量关系   (用上述字母表示)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以食盐(NaCl)为原料制取纯碱(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补充   (填写元素符号)两种元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判断。
【解答】 元素符号书写时一大二小,所以铝元素得元素符号是Al。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解答】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质子数一定不同,所以质子数不同是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故A正确;
B.中子数不同会形成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而不是决定元素种类,所以中子数不同不是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故B错误;
C.对于原子来说,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但电子数的改变一般是由于得失电子形成离子,而不是决定元素种类,所以电子数不同不是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故C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不能作为判断元素种类的依据,所以相对原子质量不同不是镨和钕属于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离子的形成过程来分析。
【解答】 氢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核外有1个电子,当氢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就会形成氢负离子(H-),其核外电子数为2。
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解答】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菜农为了提高密闭大棚蔬菜的产量,白天常常在大棚内放置二氧化碳发生器产生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浓度,这样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产量,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地磁场
【解析】【分析】 能水平自由转动的磁针就是指南针。指南针静止时,其N极总是指向北方。根据磁场的性质可知,指南针一定是处于一个磁场中,这个磁场就是地磁场。正是由于地磁场的作用,指南针才能指示南北。
【解答】 待树叶静止后,观察到针尖端总是指向南方,该现象说明地球存在磁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即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种类与分布;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 根据化学基础知识结合建构的模型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还有1%其他成分,模型错误,故A错误;
B.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分别是氧、硅、铝、铁、钙,模型错误,故B错误;
C.有的氧化反应是化合反应,如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的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如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两者属于交叉关系,模型错误,故C错误;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模型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B.根据氧气、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D.根据氧气和臭氧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 A.氧气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氧气、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B错误;
C.质量相同时所含原子数目之比是:,所以质量相同时所含原子数目相同,故C正确;
D.质量相同时所含分子数目之比是:,所以质量相同时所含分子数目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 A.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5年后他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了不到100克,而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所以范 海尔蒙特通过实验说明柳树生长所需的主要物质是水,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海尔蒙特的实验缺少对照组,他忽视了对照实验,使得实验缺乏科学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于是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主要物质是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海尔蒙特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了不到100克,他的实验证明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不是来自土壤,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电磁感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 A.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B.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C.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大小与磁场强度、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
D.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解答】 A.当开关S与触点1接通时,ab段导线受竖直向上方向的磁场力F,该模型为电动机模型,故A错误;
B.当开关S与触点2接通时,线圈abcd转动,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该模型为发电机模型,故B错误;
C.仅对调磁极N、S位置,磁场大小不变,电流大小不变,线圈匝数不变,ab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不变,故C错误;
D.开关S与触点1接通时,ab段导线受磁场力F的方向竖直向上,cd段导线中的电流方向与ab段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相反,受到的磁场力方向竖直向下,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规律进行分析。
【解答】 铜元素为+2价,氧元素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2)+x+(-2)×4=0,解得:x=+6;
故选D。
12.【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
【解答】 小草的呼吸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踩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根的呼吸作用减弱,根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容易造成死亡。因此土壤板结直接影响小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小草根部缺少氧气,影响呼吸作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二氧化碳不仅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碳酸可使石蕊试剂变红,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 A.注入水之前CO2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不能与石蕊反应变红,故A错误;
B.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注入水之前CO2与石蕊试纸接触,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倒置且振荡后CO2与水充分接触,而此时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故B正确;
CD.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不能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可能是CO2溶于水导致的,故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呼吸模型
【解析】【分析】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图甲表示呼气、图乙表示吸气。
【解答】 A.甲图膈肌上升,模拟的是呼气,肋间肌处于舒张状态,故正确不合题意;
BC.乙图模拟的是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对应丙图曲线AB段,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膈顶部下降,故CD正确不合题意;
D.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表示呼气,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胸廓容积缩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A.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B.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D.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
【解答】 由反应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是;
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涉及的物质均有分子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可有效缓减温室效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过程Ⅰ中Cu基材料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的质量不会减少,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反应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是 ,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与反应的CO2与H2O的个数比为2:3,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1)16;15
(2)N5
(3)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相邻元素间的原子序数相差为8,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3)A.根据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分析;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列的元素,位于同一族分析。
【解答】 (1)根据氧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相邻元素间的原子序数相差为8,磷元素的原子序数X=7+8=15。
(2)根据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14,7号元素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70的分子,该单质的分子中氮原子的个数为70÷14=5,则该单质的化学式为N5。
(3)A.氮、氧均带“气”字头,磷带“石”字旁,均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
B.氮和氧位于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故B正确;
C.氮和磷位于同一纵列列,位于同一族,氮和磷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
故选ABC。
17.【答案】(1)都是氧化物
(2)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3)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 (1)根据物质的类别解答;
(2)根据空气污染物的知识解答;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
【解答】 (1)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树上“果子”的化学式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都属于氧化物;
(2)树上的果子中,计入空气质量日报的空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3)由两种单质生成“果子”Fe3O4的化学反应是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
18.【答案】(1)220
(2)乙
(3)②
【知识点】电压;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 (1)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
(2)开关要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
(3)根据测电笔的使用方法来判断电路的故障。
【解答】 1)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为220V。
(2)为避免更换灯泡时发生触电事故,实现安全用电,应将控制灯泡的开关设置在火线上,图中的乙位置。
(3)正确接入开关并闭合后,灯泡不亮,用测电笔检测a、b、c、d四点,发现氖管均正常发光,则说明照明电路的零线断路,即②处的保险丝熔断。
19.【答案】(1)放热;CaC2+2H2O═C2H2↑+Ca(OH)2
(2)覆盖沙土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1)电石与水的反应氢氧化钙和乙炔。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 (1)该反应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温度过高引发装置被炸裂,说明电石与水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2+2H2O═C2H2↑+Ca(OH)2。
(2)电石发生火灾时扑灭的方法可以是覆盖沙土(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
20.【答案】(1)A
(2)高
(3)bc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是对照组。
(2)(3)温室效应是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结果,与环境污染有关。
【解答】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装置中,A组没有二氧化碳,而B组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A组是对照组。
(2)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如果实验中B组(有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温度比A组(没有二氧化碳)高,就可以证明温室效应的存在。
(3)a.焚烧秸秆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太阳能、风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符合题意;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cd。
21.【答案】N;左;变大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根据安培定则判定磁极,结合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分析作用力方向,根据电流变化分析磁性强弱。
【解答】 开关S闭合时,电流从左侧外面流入,利用安培定则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N(北)极,由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因此条形磁铁受到向左的磁场力。
当图中滑片P向左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增大,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条形磁铁受到的磁场力将变大。
22.【答案】(1)
(2)B
(3)等量煮熟的种子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 (1)根据葡萄糖和氧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集气瓶内气压降低进行分析;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解答】 (1)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即葡萄糖和氧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集气瓶内气压降低,则B端的液面会下降。
(3) 若要证明CO2是种子萌发时产生的,则应增加一个对照组,即另取一套上述同样的装置,在广口瓶中加入等量煮熟的种子。
23.【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金属具有导热性,使温度无法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气压原理分析;
(2)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分析;
(3)根据物质燃烧条件分析;
(4)根据金属的性质和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 (1)步骤①按图连接好装置,将注射器内筒向外拉出一段距离,观察到装置C(装有水)中导管内立即形成一段水柱,片刻后观察到导管中的水柱不下降,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步骤③向装置B的烧杯中注入90℃热水,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步骤③中的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步骤③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步骤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不燃烧;因此对比步骤②③,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用戴维灯照明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爆炸,结合燃烧条件,是因为金属具有导热性,使温度无法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
24.【答案】(1)光照强度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3)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4)淀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实验探究的变量即可;
(2)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3)根据表格数据1、2、3分析得出结论;
(4)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
【解答】(1) 根据表格可知,实验设置了4个组别,每组中黑藻与灯的距离不同,距离灯远光照弱,距离灯近光照强,故是以不同光照强度为变量,探究光照强度对黑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2) 验证产生的气泡是氧气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
(3) 根据前三组实验数据可知,第1组中黑藻与灯的距离最近,光照强度最大,每分钟内产生气泡的数量最多,即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速率越快。
(4) 上述实验完成后,取第3、第4组黑藻叶片用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预计第3组的叶片可能变蓝,淀粉遇碘变蓝,这说明光合作用的另一个产物是淀粉,还说明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
25.【答案】②;CaCO3+2HCl=CaCl2+H2O+CO2↑;BE;小科的观点不正确,因为氮气也能灭火,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三个方案中生成二氧化碳的快慢,以及反应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即可。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和反应状态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解答。
【解答】(1) 选择方案:根据图片可知,实验①中粉末状的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收集;实验③中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则最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是方案②;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那么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应该选择“固液常温型”,即发生装置选择B;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则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E。
(3) 气体检验:小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于是认为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二氧化碳,该观点不正确,因为氮气也能灭火,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26.【答案】(1)会向右偏;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①
(3)
【知识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 (1)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一是磁场方向,二是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换用一个线圈匝数更多的螺线管重复试验,其它两个因素不变,由控制变量法分析。
(3)以2厘米/秒的速度让同一条形磁体的N极穿过螺线管,通过的距离不变,由速度公式可知,所用时间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在磁场强度不变,线圈匝数多少不变时,感应电流大小与切割磁感线速度成正比。
【解答】 (1)小科将磁铁N极朝下插入螺线管时,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改为S极朝下插入螺线管,此时磁场的方向和原来相反,而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不变,故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电流计的指针将会向右偏。该过程中消耗机械能,能量转化情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科又换用一个线圈匝数更多的螺线管重复试验,其它两个因素不变,由控制变量法,此时他想验证的是猜想感应电流可能与线圈匝数有关,选 ①。
(3)已知将条形磁体的N极以1厘米/秒的速度穿过螺线管时,得到如图所示曲线,请根据所学知识,在该图中画出以2厘米/秒的速度让同一条形磁体的N极穿过螺线管,通过的距离不变,由速度公式可知,所用时间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因磁场强度不变,线圈匝数多少不变,切割磁感线速度是原来的2倍,故产生感应电流大小为原来的2倍,如下所示:
27.【答案】(1)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压强减小;不能,是因为氧气不能完全反应。
(2)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20.5%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 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时铜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 (1)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压强减小。
②实验一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理由是氧气不能完全反应,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故答案为:
(2)①为了让氧气充分反应,应采取的操作有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促进气体流动,氧气反应更快、更充分)等。
②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28.【答案】(1)60
(2)7:24
(3)尿素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3)根据相同的消费金额购买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析。
【解答】 (1)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60。
(2)NH4HCO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式:14:(16×3)=7:24。
(3)假设消费金额为a元钱,购买尿素时,氮元素的质量:,购买碳酸氢铵时,氮元素的质量为:吨,所以在消费金额相同的条件下,购买尿素得到的氮元素的质量多一些,更为划算。
29.【答案】(1)变大;小于
(2)解:由图乙可知温度为60℃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为10Ω,
由题意可知,此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I=0.2A,
由欧姆定律可知,控制电路中的总电阻:控制电路中的总电阻;
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可知,R2的阻值:R2=R-R1=40Ω-10Ω=30Ω。
(3)A;B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磁铁的其他应用;电阻的串联、并联
【解析】【分析】 (1)由图乙判断当水的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如何变化;当电磁铁电流达到0.2A时,继电器衔铁被吸下来;
(2)根据图乙可知温度为60℃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根据题意可知此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控制电路中的总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求出R2的阻值;
(3)由图乙可知,要升高恒温箱的设定温度,就要增大热敏电阻的阻值。
【解答】 (1)由图乙可知,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将变大;当电磁铁电流达到0.2A时,继电器衔铁被吸下来,绿灯不在发光,控制电路中电流小于0.2A,工作电路中绿灯正常发光;
(3)由图乙可知,要使恒温水箱内设定的温度升高一些,就要增大热敏电阻R1的阻值;但为了使衔铁吸合时线圈中的电流仍为0.2A,根据欧姆定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或减小电源电压,故AB正确,
故选AB。
30.【答案】(1)碳—氧
(2)大于
(3)玉米
(4)玉米能为大豆部分遮光,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产量,同时玉米也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加强。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对自然界碳-氧平衡的认识解答;
(2)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后比较即可;
(3)根据表格中释放氧气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解答;
(4)根据大豆和玉米对光照强度需求的不同分析。
【解答】 (1)生物的呼吸作用及燃料的燃烧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故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的平衡有重要作用。
(2)植物的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光照强度为100μmol光子/(m2 s)时,玉米的氧气产生量为5+16=21μmolO2/(m2 s),大豆的氧气产量为5+4=9μmolO2/(m2 s),因此,玉米的氧气产生量大于大豆的氧气产生量。
(3)由表可知,光照强度为500μmol光子/(m2 s)时,玉米氧气释放速率达到峰值;光照强度为250μmol光子/(m2 s)时,大豆氧气释放速率达到峰值,且当光照强度为600μmol光子/(m2 s)时,氧气释放速率有所下降。因此,更适宜生活在阳光充足处的植物是玉米。
(4)大豆在玉米遮挡下避免光照过强,可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强度;同时,玉米也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加强。根据大豆和玉米对光的不同需求,间作套种,提高农作物产量。
31.【答案】(1)越弱
(2)解:设可以储存H2的质量为x。

解得:x=4g;
答:可以储存H2的质量为4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相同条件下,氧元素含量越高,储氢能力越低来分析;
(2)根据Mg2Ni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解答】 (1)由图可知,相同条件下,氧元素含量越高,储氢能力越低,则Mg氧化程度越高,储氢能力越弱。
32.【答案】(1)符合
(2)罗蒙诺索夫只使用锡做实验,而拉瓦锡使用了多种物质进行实验;
(3)b-c=ρd
(4)C、O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波义耳称量时打开了盖子,发现物质的总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2)根据罗蒙诺索夫只使用锡做实验,而拉瓦锡使用了多种物质进行实验进行分析;
(3)根据用反应前试管的总质量-反应后试管的总质量=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而量筒内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氧气的体积,用氧气的密度×氧气的体积=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
【解答】 (1)波义耳称量时打开了盖子,发现物质的总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该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罗蒙诺索夫只使用锡做实验,而拉瓦锡使用了多种物质进行实验,故与罗蒙诺索夫相比,拉瓦锡得出的实验结论更可靠;
(3)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用反应前试管的总质量-反应后试管的总质量=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而量筒内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氧气的体积,用氧气的密度×氧气的体积=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则如果出现等量关系:b-c=ρd,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以食盐(NaCl)为原料制取纯碱(Na2CO3),氯化钠是由钠元素与氯元素组成的,碳酸钠是由钠元素、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还需要补充C、O两种元素。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