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含义,深入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清晰说明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以及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提高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4.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经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形成对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认识到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认识发展的历程,掌握从感性具体经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通过对 2025 年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多领域应用这类时政热点分析,能理性剖析现象背后本质,养成基于事实和逻辑的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探究能力。 2.理性思维: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自觉运用辩证思维工具。例如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时,学会区分感性具体的直观现象与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理性认知,通过对各环节深入思考,提升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与批判性,精准把握事物发展脉络 。 3.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将所学认识发展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思维。如参与社区环保实践,从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出发,经思维抽象找出关键因素,再达思维具体形成全面方案,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推动认识与实践良性互动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全面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内涵及特点。 2.掌握思维抽象的环节以及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发展过程。 (二)教学难点 1.从抽象的理论层面理解认识发展的历程,并能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实际情境中,区分不同阶段的认识成果。 2.领会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和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 2025 年最新时政热点素材创设情境,如科技创新成果、政策实施过程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认识发展的历程,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2.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针对情境中的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加深学生对认识发展历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展示2025年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政新闻,如某新型人工智能算法在医疗影像诊断中准确率大幅提高的报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最初对这则新闻的认识是怎样的,仅仅是看到了表面的信息,如取得突破、应用于医疗等。然后提问学生,这种最初的认识是否全面和深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最新时政热点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认识需要不断发展,顺利导入新课。 展示本单元知识结构:(二)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思维导图: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展示情境:呈现2025年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素材,包括新能源汽车外观多样、续航里程数据、充电设施分布等直观信息,以及市场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现象。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这些素材,并提出问题:我们通过这些素材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的最初认识属于什么认识阶段?这种认识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回答问题。 议学提示:我们通过这些直观信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的最初认识属于感性具体阶段。感性具体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它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在这个情境中,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外观、续航里程等信息,只是对其表面特征的感知,没有深入到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如技术创新、政策影响、市场竞争格局等。 教师总结: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它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事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前发展。 展示情境:给出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分析资料,如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原理的研究、不同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上的对比、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扶持的具体内容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资料,思考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转变过程。提出问题:在这些资料中,我们是如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思维抽象的?思维抽象有哪些重要环节?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对思维抽象的理解。 议学小结: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在这个情境中,我们从众多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象中,抽取了电池技术原理、研发投入、政策扶持等本质规定,这就是思维抽象的过程。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包括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分离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提纯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简略化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结果进行简化处理;理想化是对事物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虽然在现实中不一定存在,但有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在研究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时,我们暂时不考虑汽车外观等其他因素(分离),专注于电池技术本身,排除一些次要的技术干扰因素(提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电池技术的关键要点(简略化),甚至构想一种理想的电池技术状态(理想化),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电池技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时政热点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感性具体的特点以及思维抽象的含义和环节,让学生明白认识是如何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突破教学重点。 2、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展示情境:展示2025年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和成果,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文化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综合报道,以及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等的分析。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从思维抽象的角度,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如对各项举措和成果的分别分析。那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认识上升到思维具体,形成对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实现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议学提示: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要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个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它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情境中,“农村产业发展” 可以作为一个上升起点,因为它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涉及到农民收入、人才吸引、资金投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然后,要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通过各个上升环节,把对事物各个方面的抽象规定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上升环节包括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例如,我们通过分析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不同产业类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乡村经济的整体影响;通过归纳不同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演绎出适合更广泛地区的发展模式。同时,要注意在思维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把对事物的认识推向更高的层次,不仅要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和成果,还要认识到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形成对乡村振兴战略全面、系统、动态的认识。 教师总结: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正确地选择上升起点,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经历一系列的上升环节,最终形成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对事物本质与现象、整体与部分、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统一把握。 展示情境:给出 2025 年某科技企业在研发新产品过程中的案例,企业一开始对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等进行了思维抽象的分析,制定了产品研发计划。但在实际研发过程中,发现计划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用户体验考虑不足、技术实现难度超出预期等。于是企业重新调整思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市场反馈、技术改进、成本控制等,最终成功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该科技企业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如何实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的。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析和发言。 议学小结:该企业最初对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等的分析属于思维抽象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够全面。在实际研发中遇到问题后,企业开始综合考虑更多因素,如市场反馈反映了用户对产品的实际需求和期望,技术改进涉及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成本控制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定价策略等。通过将这些因素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企业实现了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转变,最终成功研发出产品。这表明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检验和修正思维抽象的结果,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将抽象的认识上升为具体的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和科技企业研发产品等时政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发展过程以及上升环节,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整合: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外部形象+整体)(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2)局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2、思维抽象(本质+零散)(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2)目的与内容: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3)★思维抽象的环节:①分离——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而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②提纯——关键环节,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④理想化——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4)局限性: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②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3、思维具体(本质+整体)(1)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特征(表现):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3)★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①起点: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②桥梁: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③终点: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4、不同思维阶段之间的关系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含义、特点及相互关系,以及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发展历程。强调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认识的发展,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一起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明确认识发展历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课后练习1、(2024高考·江苏)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看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详解】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涉及事物的本质,A不选。思维具体是人们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 不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C不选。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这表明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D正确。2、(2024高考·山东)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详解】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共变法,不是求异法,排除①。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②正确。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坚持适度原则,③正确。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④错误。3、(2022高考·山东)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详解】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①错误。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②④入选。选项本身的表述有误,不能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只能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排除③。4、F镇是有名的矿山镇,采矿经济比较发达,但环境破坏严重,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文化生活匮乏,群众对现状不满意。新一届镇政府在了解本镇现状之后,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借鉴其他地方矿山经济健康发展的经验,形成了该镇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该镇又通过各方研究与思考,认为科学发展才是改变F镇现状的关键,最终提炼出“产业兴镇,生态立镇,文化活镇,平安稳镇”的整体思路。在这一科学发展思路引领下,F镇通过产业升级、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等,推动该镇人与自然、经济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缩小了该镇与其他发达城镇的差距,实现了“华丽蜕变”。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分析F镇科学发展整体思路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认识发展历程。参考答案:①认识发展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思维过程。F镇政府对全镇基本情况的了解是感性具体的认识;查阅资料、借鉴他人经验,形成了对F镇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想法,属于思维抽象。这一过程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历程。②F镇把“科学发展”作为思维上升的起点,提炼出“产业兴镇,生态立镇,文化活镇,平安稳镇”的科学发展整体思路,完成了从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发展历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