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子陵中学教育集团第二十五届子陵杯学科竞赛(二试) 七年级科学试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5七下·余姚竞赛)樱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富含维生素C、铁元素和抗氧化物质。樱桃的果实在生物体结构层次上属于(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答案】C【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解析】【分析】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果实是由种子和果皮组成。【解答】 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由六大器官构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系统是由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动物体有系统,植物体没有系统。樱桃番茄是果实,属于六大器官之一。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2.(2025七下·余姚竞赛)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导致的血液疾病,当捐献者的健康造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后,能通过特定生理过程形成新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该过程叫做(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生长 D.细胞突变【答案】B【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解析】【分析】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和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解答】 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和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分化。造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后,能通过特定生理过程形成新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该过程叫做细胞分化,故ACD不正确,B正确。故选B。3.(2025七下·余姚竞赛)下列模型(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能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 )A. B. C. D.【答案】C【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构成情况来分析。【解答】1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可以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故答案为:C。4.(2025七下·余姚竞赛)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密集,具有防止细菌入侵的功能。构成皮肤表皮的是( )A.上皮组织 B.保护组织 C.结缔组织 D.分生组织【答案】A【知识点】组织【解析】【分析】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解答】 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中的上皮组织组成。故选A。5.(2025七下·余姚竞赛)小科同学在实验室观察草履虫形态及运动。下列操作或现象正确的是( )A.从培养液底层吸取一滴液体,滴在玻片中央B.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可以为其提供营养C.盖上盖玻片,先使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D.调节细准焦螺旋使模糊的物像更加清晰【答案】D【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单细胞生物【解析】【分析】 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靠表膜进行呼吸。如培养液上层的液体与空气接触,因此在培养液的上层溶解的氧气多,下层溶解的氧气少。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培养液的上层。【解答】 A、草履虫通过表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培养液的表层含氧丰富,此处聚集着大量的草履虫,因此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过程中,常常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取材,A错误。B、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目的是限制草履虫运动过速,B错误。C、盖上盖玻片,先使用低倍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C错误。D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模糊的物像更加清晰,D正确。故答案为:D。6.(2025七下·余姚竞赛)下列关于昆虫的发育过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蜻蜓的发育过程可以表示为A→C→DB.若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C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C.若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C时期D.经过B期后昆虫形态发生很大改变,主要是由于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答案】B【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解析】【分析】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图中的D是受精卵,则A是幼虫,B是蛹,C是成虫。【解答】 A、蜻蜓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即D→A→C,A错误。B、若用此图表示若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蝗虫的成虫期危害最大。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即经过图中的D受精卵,A幼虫和C成虫三个时期。C成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B正确。C、家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D受精卵→A幼虫→B蛹→C成虫四个阶段。若通过蚕丝的产量,则应延长A幼虫期。C错误。D、B是蛹,蛹羽化形成成虫,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了改变,D错误。故答案为: B。7.(2025七下·余姚竞赛)浙江人爱饮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宁海望海茶等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采茶工人为了方便采摘,使茶树不长很高,同时提高茶叶的产量,往往需要采茶工人进行的措施是( )A.摘除侧芽,保留顶芽 B.顶芽、侧芽均摘除C.摘除顶芽,保留侧芽 D.顶芽、侧芽均保留【答案】C【知识点】芽的发育【解析】【分析】 植物的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同时抑制着它下面邻近的侧芽生长,使侧芽处于休眠状态,原因是茎尖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了侧芽生长。顶端对侧芽的抑制程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弱。【解答】 采茶工人为了方便采摘,使茶树不长很高,同时提高茶叶的产量,此时需要遏制顶芽的发育,增强侧芽的发育,即摘除顶芽,保留侧芽,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8.(2025七下·余姚竞赛)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需要体现原有对象的某些本质的特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A.鱼的骨骼标本 B.光线C.原子结构 D.“日心说”示意图【答案】A【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模型是对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用于简化和理解复杂的事物。符号则是用来代表特定事物或概念的标记,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鱼的骨骼标本是实物,而不是模型,故A符合题意;光线、原子结构和“日心说”示意图,都是模型,故BCD不合题意。故选A。9.(2025七下·余姚竞赛) 科学概念之间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和原子核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和单质属于包含关系C.胚和子叶属于并列关系D.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叉关系【答案】A【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 根据各个选项中概念直接的内在联系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原子和原子核属于包含关系,故A正确;B.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所以化合物和单质属于并列关系,故B错误;C.玉米种子包括果皮和种皮、胚和胚乳,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所以胚和子叶属于包含关系,故C错误;D.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故D错误。故选A。10.(2025七下·余姚竞赛)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 >氮气 >氢气B.氯元素的化合价:C.空气中组成物质的含量: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D.地壳中元素含量: Al< Fe< Si【答案】D【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相对分子质量【解析】【分析】A.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小;B.确定各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比较大小;C.回顾空气的组成成分,判断所涉气体含量大小关系;D.回顾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判断所涉三种元素的含量大小关系.【解答】 A.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氮气相对分子质量=14×2=28,氢气相对分子质量=1×2=2,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二氧化碳>氮气>氢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B.KClO3中氯元素化合价=0-(+1)-(-2)×3=+5;Cl2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HCl中氯元素化合价=0-(+1)=-1;Cl的化合价高低顺序:KClO3>Cl2>HCl,故B正确不合题意;C.空气的组成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空气中组成物质的含量由大到小的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D.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O、Si、Al、Fe,地壳中元素含量Al<Fe<Si的顺序是不正确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1.(2025七下·余姚竞赛)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铷原子钟。如图是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一个铷原子的质量是85.47gC.铷原子核内有37个中子D.符号“Rb”可以表示铷元素、1个铷原子 以及表示物质铷【答案】D【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B.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判断。【解答】 A.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而不是铷原子的质量是85.47g,故B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7;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不是质子数的两倍,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37,故C错误;D.符号“Rb”可以表示铷元素、1个铷原子 以及表示物质铷,故D正确。故选D。12.(2025七下·余姚竞赛)氢离子在水溶液中实际是以水合氢离子(H3O+)形式存在,在一个H3O+中,质子的个数和电子的个数与下列哪种微粒都相同( )A.H2O B.Na+ C.Ne D.Na【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将每个选项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计算出来,然后与水合氢离子的个数比较即可。【解答】在水合氢离子(H3O+) 中,质子数为:1×3+8=11;电子数为:11-1=10;A.H2O中质子数为:1×2+8=10,电子数=质子数为10,故A不合题意;B.Na+中质子数为11,失去一个电子带正电荷,即电子数:11-1=10,故B符合题意;C.Ne中质子数为10,电子数=质子数为10,故C不合题意;D.Na中质子数为11,电子数=质子数为11,故D不合题意。故选B。13.(2025七下·余姚竞赛)对乙酰氨基酚(化学式C8H9NO2)是一种治疗流感的退烧止痛药。下列有关对乙酰氨基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乙酰氨基酚中含有1个氧分子B.对乙酰氨基酚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4:1C.保持对乙酰氨基酚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对乙酰氨基酚分子D.对乙酰氨基酚中含有8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答案】C【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A、根据纯净物中不含其它物质的分子分析;B、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C、根据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分析;D、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解答】A. 对乙酰氨基酚只含对乙酰氨基酚分子,不含有氧分子,不符合题意;B. 对乙酰氨基酚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96:32=3:1 ,不符合题意;C. 保持对乙酰氨基酚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对乙酰氨基酚分子 ,符合题意;D. 一个对乙酰氨基酚分子中含有8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4.(2025七下·余姚竞赛)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80g B.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C.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D.该液体密度为2g/cm3【答案】B【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设出量杯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根据图读出两组液体体积和对应的总质量,根据m=ρV表示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然后联立方程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根据m=ρV求出60cm3的该液体质量。【解答】 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则由可得m=ρV,可得:ρ×20cm3+m杯=40g---------①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可得:ρ×80cm3+m杯=100g--------②联立①②解得液体的密度,ρ=1.0g/cm3,故C、D错误;当液体的体积V3=60cm3,则液体的质量:m3=ρ×V3=1.0g/cm3×60cm3=60g,故A错误,B正确。故选B。15.(2025七下·余姚竞赛)对于自然界的这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晨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温泉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湖水结冰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窗上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答案】A【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即可。【解答】AB.露珠和温泉上的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向外放热,故A正确,B错误;C.湖水结冰,是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形成的,向外放热,故C错误;D.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A。16.(2025七下·余姚竞赛)用如图所示方式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 )A.试管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C.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D.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答案】C【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分析】 (1)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两种,蒸发随时随地地进行,沸腾需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2)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解答】 A.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以后不能继续吸热,故试管里的冰不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故内能增加,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以后不能继续吸热,故它不能沸腾,故C符合题意;D.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7.(2025七下·余姚竞赛) 由(NH4)2S、(NH4)2SO4、(NH4)2HPO4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8%,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32% B.68% C.28% D.8%【答案】A【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 观察三种化合物的结构,不难发现只有最后一种存在磷元素,三种化合物中相对原子质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即:(NH4)2S中(NH4)2S和N的关系是68:28、(NH4)2SO4中也是、(NH4)2HPO4中(NH4)2HP和N的关系是68:28,所以已知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求出(NH4)2S或(NH4)2HP的质量分数,进一步可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 已知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而两种化合物中,(NH4)2S和(NH4)2SO4中(NH4)2S和N的关系是68:28,则混合物中(NH4)2S的质量分数为:,所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8%=32%。故选A。18.(2025七下·余姚竞赛)已知一个NO2分子的质量为 m 千克,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 n 千克(假设NO2、N2O5分子中氮原子和氧原子分别具有相同的中子数),若以一个氮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则计算出的N2O5相对分子质量(用m、n表示)为( )A. B. C. D.【答案】C【知识点】相对分子质量【解析】【分析】比较NO2和 N2O5的化学式,计算出氮原子的质量,然后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解答即可。【解答】 由题意可知,由于两分子的NO2比一分子的 N2O5 少一个氧原子,所以其质量差恰好为1个氧原子的质量,也就是(2m-n)kg。①根据 N2O5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可知,那么一个氮原子的质量为:;则 N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② 根据一个NO2分子的质量为 m 千克可知,那么一个氮原子的质量为:;则 N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故选C。19.(2025七下·余姚竞赛)工厂生产的酒精 酒精含水量(按质量计算)不得超过10%,质检员抽出甲、乙、丙、丁四瓶样本,测得它们的密度依次分别为0.810g/cm3、0.815g/cm3、0.820g/cm3、0.830g/cm3,其中合格产品是( )A.只有甲 B.甲、乙C.甲、乙、丙 D.甲、乙、丙、丁【答案】B【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可以设酒精总质量为m,其中纯酒精质量为90%m,含水最大质量为10%m,计算出合格酒精的最大密度,四瓶样本与它比较就可得出正确答案。【解答】 设酒精的总质量为m,其中纯酒精的质量为90%m,则纯酒精体积为;水的质量为10%m,则水的体积为。因此符合条件酒精的最大密度为。所以甲、乙合格,丙、丁不合格。故选B。20.(2025七下·余姚竞赛)小科需要用天平测量12.5克食盐,他先在左右两盘中各放上一张相同大小的滤纸,在调节天平时,忘记将游码归零,且正好处于0.2克的位置,小科在调节平衡后,在右盘上放上12克砝码,并将游码移到0.5克的位置,然后在左盘中添加食盐,当天平恰好平衡时小科称得的食盐质量应为( )A.7.7g B.7.5g C.12.7g D.12.3g【答案】D【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 托盘天平的使用,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即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天平调节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处,如果一开始就指示一定的示数,最后又将这一示数与砝码质量加在了一起,必然会使读数偏大。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分析本题中的情况下,该不该将游码的示数计算在内了。【解答】 虽然游码并未回零,但天平在测量前是平衡的,且游码最初的位置在0.2g处;测量时,游码的位置为0.5g,则游码的实际示数为0.5g-0.2g=0.3g;由题意可知,物体的实际质量=12g+0.3g=12.3g。故选D。二、填空题(共6题,第22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0分)21.(2025七下·余姚竞赛)余姚杨梅以果大、色艳、汁多、味甜酸适中闻名,是浙江余姚的特色水果,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独特的口感。(1)杨梅的花呈淡黄色,无甜蜜,花粉粒较小,轻且无粘性。根据上述性质,推断杨梅花属于 (填“虫媒花”或“风媒花”);(2)杨梅可用种子繁殖,而果农一般选择采用嫁接的方式来育苗,如图甲所示,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3)接穗插进砧木的楔形切口后,还需用麻绳或塑料条捆紧扎好,其目的是: ;(4)乙图为人们食用的杨梅,其中③是由杨梅雌花中的 (填结构名称)发育而来。【答案】(1)风媒花(2)繁殖速度快,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形状(3)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植株存活率(4)子房【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 (1)根据风媒花的特征来分析;(2)根据无性生殖的特点解答;(3)根据嫁接的注意事项解答;(4)根据花的结构来分析。【解答】 (1)风媒花的特点是花小,不鲜艳,无蜜腺,花粉粒小、轻、干燥、无粘性,易被风吹散。虫媒花一般有鲜艳的花冠、有蜜腺、花粉粒大且有粘性。杨梅的花呈淡黄色,无甜蜜,花粉粒较小,轻且无粘性,符合风媒花特征。(2)扦插属于无性生殖方式。无性生殖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并且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因为扦插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子代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母体,所以能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3) 接穗插进砧木的楔形切口后,还需用麻绳或塑料条捆紧扎好,其目的是: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植株存活率;(4)在花的结构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图中的③是果实,所以它是由杨梅雌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22.(2025七下·余姚竞赛)以下是五种微生物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是病毒,它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 组成;(2)图中B与C、D、E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B 无成形的 ;(3)图E中的a是 ,图中的C、D、E都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4)图中的 (填字母)可以使橘子长毛发霉;(5)图中D是酵母菌结构示意图,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相比缺少的结构是 。【答案】(1)A;遗传物质(2)细胞核(3)孢子(4)C(5)叶绿体【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解析】【分析】图中的A是病毒,B是细菌,C是青霉,D是酵母菌,E是蘑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解答】 (1)A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2)B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C青霉、D酵母菌、E蘑菇都是真菌,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因此,B细菌与C、D、E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B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3)图E中的a是孢子,C、D、E(真菌)都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4)C青霉可以使橘子长毛发霉。(5)植物叶肉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因此酵母菌与植物叶肉细胞的区别是细胞内无叶绿体。23.(2025七下·余姚竞赛)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问题。【资料一】:两位初中生最近发现自己身体出现明显变化,小刚的声调变得低沉,喉结突出,还开始长胡子了;小红的声调变得较高,乳腺开始发育了。两人都觉得自己长大了,自我意识增强,心思逐渐变得复杂起来。【资料二】:青春期是指11-20岁的青少年身体和心理迅速发育直至成熟的一段时期。此时青少年的脑部结构和功能趋于完善,生殖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如图所示,曲线A、B、C分别代表人身体不同部位(或器官)的生长速度。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一中描述的男女差异,属于 (填“第一”或“第二”)性征的表现;这些生理变化是由男生 分泌的雄性激素、女生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所引起。(2)资料二中的曲线 (选填“A” “B”或“C”)表示生殖器官的生长速度。(3)资料一中的小刚和小红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你认为他们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①我已经长大,我的事不用你管②生活中的矛盾心理,主动与老师或家长交流,寻求帮助③内心世界复杂,不想跟父母交流④正确认识两性上的差别,男女同学相处中做到有礼有节【答案】(1)第二;睾丸(2)C(3)②④【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青春期的变化【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一个人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是在青春期,其中身高突增及生殖器官的发育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此外青春期除了身体上的变化外,心理上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解答】(1)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属于第一性征,刚出生就能体现;除此之外的其他差异属于第二性征。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为睾丸,分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为卵巢,能分泌雌性激素。(2)在青春期时身高突增,生殖器官发育速度较快,此外,婴幼儿其身高增加也较快,所以B为身高变化曲线,C为生殖器官变化曲线。(3)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男女生逐渐性成熟,但心理上没有成熟,家长在尊重小孩的同时更要注意有效引导,适当管理。故答案为:(1)第二;睾丸 (2)C (3)②④24.(2025七下·余姚竞赛)小科和小明在探究液体的温度与粒子运动速度的关系。(1)小科往两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静止片刻,观察两杯水中红颜色范围的大小,发现:B烧杯内红颜色范围大。请说明原因: ;(2)小明用乙图装置完成了实验,但甲、乙两套装置的设计不同。你认为哪种装置更合理,为什么 ;【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2)选甲:装置简单,材料易得,操作方便,现象明显;选乙:同一注射器注入红墨水可以控制红墨水的喷射速度、时间相同,也可以控制注入的量相同(合理即可)。【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解析】【分析】 (1)分子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2)根据图片分析两种装置的特点即可。【解答】 (1)小科往两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静止片刻,观察两杯水中红颜色范围的大小,发现:B烧杯内红颜色范围大。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2)小明用乙图装置完成了实验,但甲、乙两套装置的设计不同。选甲装置简单,材料易得,操作方便,现象明显。选乙同一注射器注入红墨水可以控制红墨水的喷射速度,时间相同,也可以控制注入的量相同。25.(2025七下·余姚竞赛)两个质量相等的球,体积之比 材料的密度之比 其中一个球是空心的,已知实心球的体积为V,则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答案】V【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设这两个质量相等的球分别为甲球、乙球,由题可知:m甲=m乙;ρ甲:ρ乙=4:1,就是说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体积比应该是1:4,但题目中有“其体积之比V1:V2=1:5,”所以可知乙是空心的,可解得甲体积为V,乙实心体积为4V,则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乙球总体积减去实心部分体积即为空心部分体积,【解答】 设这两个质量相等的球分别为甲球、乙球,由题可知:m甲=m乙;ρ甲:ρ乙=4:1,所以有:,V乙实=4V甲实,又因为有V甲:V乙=1:5 所以可以看出乙的体积比实心的变大了,所以乙球是空心的,甲是实心的,所以有:V甲=V(甲实),V乙=5V甲,所以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乙-V乙实=5V甲-4V甲=V甲=V。26.(2025七下·余姚竞赛)喜树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喜树碱的生物碱,这种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实验分析得知其元素组成为C占69.0%,O占18.4%且O的含量是H的4倍,其余是N,则一个喜树碱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答案】42【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 根据元素的含量来计算物质的化学式,然后利用化学式可知物质的构成,则可判断分子中的原子总数。【解答】 由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则H元素的含量为4.6%,N元素的含量为1-69%-4.6%-18.4%=8%,则该物质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10H8O2N)n,又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300<(12×10+1×8+16×2+14)×n<400,则n=2符合,即物质的化学式为C20H16O4N2,则1个分子中含有20+16+4+2=42个原子。三、实验与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7.(2025七下·余姚竞赛)1800 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后人就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现有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解水装置来测定水的组成。【实验步骤】I.按如图安装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Ⅱ.往U形管中装入水(其中加有一定的NaOH,水面略低于支管口),开始实验;Ⅲ.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IV.将注射器活塞推到顶后,连接注射器,再次打开电源。当注射器I 中活塞停留在10mL 刻度线处,关闭电源;V.检验气体。【问题讨论】(1)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2)实验中设置步骤Ⅲ的目的是 ;(3)实验结束时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刻度线 处;(4)电解水过程由如图步骤的模拟构成(图中的●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完整表示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 (填标号)。【答案】(1)水氢气+氧气(2)排出装置内空气(3)20mL(4)AC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测量前要先排出装置内的空气;(3)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4)根据水分解的化学本质解答。【解答】 (1)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氢气+氧气 。(2) 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 则可以利用生成的气体将装置内的气体排出装置外,即实验中设置步骤Ⅲ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3)注射器I与正极相连产生氧气,则注射器II产生氢气,因此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当注射器I 中活塞停留在10mL 刻度线处,则氧气体积为10mL,那么生成氢气体积为20mL,则实验结束时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刻度线20mL处。(4)电解水过程,其实就是水分子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原子再结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完整表示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ACB。28.(2025七下·余姚竞赛)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1)小科在实验前,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直至天平横梁平衡;(2)调节完毕,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将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中,指针从分度盘左侧偏到右侧,为了称出物体的质量,应进行的操作是 ;(3)调好天平后,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空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8.5g;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待测液体,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为 g;③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液体的体积如图丙所示;(4)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kg/m3;该实验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实际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科提出只要将实验步骤的顺序作调整就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则调整后的顺序为 ; (填实验步骤前的序号)(5)小科还想到用容积为V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满待测液体和水,放在已调平的天平左右两盘中,如图丁所示,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游码示数为m0,由此可得待测液体密度为 ; (用V、mo、ρ水表示)(6)小科想利用家里的电子秤测量金属球的密度:A.用电子秤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如图①;B.将金属球放入溢水杯中,向溢水杯中注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②;C.缓慢取出金属球,再向溢水杯中补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③;D.金属球密度的测量值是 【答案】(1)左(2)取下最小砝码,装入砝码盒内,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3)74(4)0.85×103;偏大;②③①(5)(6)7.5【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将游码调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时,按照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方法,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2)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3)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示数;(4)得出液体的质量和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得出待测液体的密度;空烧杯中的残留液体,测量体积变小,据此分析;为了减少烧杯壁留有残液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先测量体积后测量烧杯的质量;(5)由题意可知,丁图中天平平衡时,橙汁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加游码的示数,从而求出待测液体的密度;(6)通过排开的水的体积与金属球的体积相等来得知金属球的体积,用到等效替代法,由密度公式求出金属球的密度。【解答】 (1)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将游码调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时,按照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方法,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图甲中指针右偏,故向左调节平衡螺母;(2) 调节完毕,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将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中,指针从分度盘左侧偏到右侧,为了称出物体的质量,应进行的操作是:取下最小砝码,装入砝码盒内,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3)接着在烧杯中倒入适量待测液体,如图乙所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总=50g+20g+4g=74g,(4)液体的质量m液=m总-m杯=74g-48.5g=25.5g,液体的体积V液体=30mL=30cm3,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若考虑空烧杯中的残留液体,测量体积变小,该实验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实际值相比偏大;只需要调成②③①,这样测的空烧杯的质量就将残留的液体质量包含在内了,最终结果会更加准确。(5)由丁图可知,待测液体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都等于瓶子的容积为V,同样的瓶子质量相等,天平平衡,所以m待测液体=m水+m0=ρ水V+m0,Vρ'=Vρ水+m0,解得:;(5)如图戊①所示金属球的质量为m球=72.0g,将金属球放入溢水杯中,然后向溢水杯中注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戊②所示为m1=98.0g,缓慢取出金属球,再向溢水杯中补满水,测出此时总质量如图戊③所示为m2=35.6g,所以金属球排开水的质量为:m排=m球+m2-m1=72.0g+35.6g-98.0g=9.6g,金属球的体积为,金属球密度的测量值为:。29.(2025七下·余姚竞赛)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3)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你认为丁图中最符合实际的原子结构为 (填字母)。(4)【拓展与应用】在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强化同学们对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老师布置了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的实践性活动,并为此次活动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制作”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两种颜色 原子大小比例合理 两种颜色 原子大小比例不合理 同种颜色, 原子大小比例失调指标二 形态规整 能很好体现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形态规整 但不能体现分子的立体结构 形态扭曲与实际不符小科、小红两位同学均用超轻粘土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如图戊所示)。参照评价量表,组长把小红作品的“指标一”评定为“优秀”,而“指标二”评定为“合格”。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答案】(1)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C(4)调整碳、氢原子的空间位置,体现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 (1)根据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的;卢瑟福说“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进行分析解答。(3)原子结构模型:基于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确定符合原子结构的模型。(4)分子模型制作评价:依据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特点,对模型制作提出改进建议。【解答】 (1)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说“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体积很小的原子核。(2)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表明 α 粒子在穿过原子时,大部分空间没有遇到较大阻碍,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α 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 α 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 α 粒子偏转超过 90° 甚至几乎达到180°,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且带正电的核,丁图中 C 符合这一特点。(4)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应调整四个氢原子的位置,使其能更好地体现正四面体结构,比如让四个氢原子位于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位置。30.(2025七下·余姚竞赛)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体,对物种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种子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1)如图乙是玉米种子的纵剖图,该剖面是刀片沿着图甲所示的 (填“a”“b”或“c”)线剖开的;(2)在图乙所示的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主要结构是① ;(3)【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步骤:①选取健康、饱满的玉米种子80粒,并准备好4个带盖的玻璃杯、纱布等;②分别在玻璃杯上贴上标签A、B、C、D,每个杯子放4层纱布,在纱布上各放上20粒玉米种子:③按照下表所示进行操作;④3天后观察种子萌发情况。组别 种子数量粒 实验条件 胚根长度大于2毫米的种子数量/粒1天后 2天后 3天后 4天后 5天后A 20粒 室内25℃,干燥 0 0 0 0 0B 20粒 室内25℃,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6 9 18 20 20C 20粒 室内25℃,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2 8 12D 20粒 保温箱内 4℃,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0 0 0A、B、C、D每个杯子中都放20粒玉米种子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组同学进行B组和D组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案设计时,基于的假设是 。【答案】(1)a(2)胚乳(3)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在切开玉米种子时,要能看到种子的完整结构;(2)图乙中:①胚乳、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3)根据科学探究中多次测量的目的分析;(4)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 (1)观察玉米种子时,应将浸软的玉米种子沿扁平面中央纵向剖开。故图乙剖面是刀片沿着图甲所示的a线剖开的。(2)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故在图乙所示的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部分是①胚乳,说明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淀粉。(3)用作实验的玉米种子过少,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故A、B、C、D每个杯子中都放20粒玉米种子的原因是: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B组和D组实验除温度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故小组同学进行B组和D组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案设计时,基于的假设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四、综合题(共2小题,共10分)31.(2025七下·余姚竞赛)清明节食用“清明果”是宁波传统习俗。制作时需将鼠曲草切碎后与糯米粉混合揉团,蒸熟后制成青绿色的清明果。鼠曲草中富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其中一种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能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请回答下列问题:(1)亮氨酸中C、N元素的质量比为 。(2)计算亮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1位小数)(3)6.55克亮氨酸中的氮元素质量为多少克 (保留1位小数)【答案】(1)36:7(2)解:亮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解:氮元素的质量为【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根据化学式 C6H13NO2 可知,亮氨酸中C、N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4= 36:7。32.(2025七下·余姚竞赛)如图甲所示,柱形容器内的盐水和冰刚好将容器装满,随着温度升高,冰会熔化,冰从开始熔化(图乙中A点)到完全熔化成水(图乙中B点),盐水的密度随熔化冰的体积关系如图乙所示。小科发现冰完全熔化后液面下降,若加入30g的水,液面刚好与容器口相平,不考虑水的蒸发,且冰熔化成水与盐水混合后总体积不变,已知 请计算并写出过程:(1)图甲中冰未熔化成水的体积;(2)图乙B 点时盐水的质量。【答案】(1)解:加入水的体积;熔化前后,冰和水的质量保持不变;即m冰=m水;;;解得: ,(2)解:熔化后水的体积;熔化前冰的质量 ;熔化前后,盐水和水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即:解得:则B点盐水的质量为;【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计算加水的体积,然后根据熔化前后冰和水的质量不变,结合密度公式m=ρV列方程计算冰的体积即可;(2)根据计算熔化后水的体积,根据计算熔化前冰的质量,然后根据结冰前后盐水和水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列方程计算盐水的体积,再与加入水的体积相加计算出B点总体积,最后根据盐水密度计算盐水的总质量即可。1 / 1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子陵中学教育集团第二十五届子陵杯学科竞赛(二试) 七年级科学试题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5七下·余姚竞赛)樱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富含维生素C、铁元素和抗氧化物质。樱桃的果实在生物体结构层次上属于(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2.(2025七下·余姚竞赛)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导致的血液疾病,当捐献者的健康造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后,能通过特定生理过程形成新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该过程叫做(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生长 D.细胞突变3.(2025七下·余姚竞赛)下列模型(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能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 )A. B. C. D.4.(2025七下·余姚竞赛)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密集,具有防止细菌入侵的功能。构成皮肤表皮的是( )A.上皮组织 B.保护组织 C.结缔组织 D.分生组织5.(2025七下·余姚竞赛)小科同学在实验室观察草履虫形态及运动。下列操作或现象正确的是( )A.从培养液底层吸取一滴液体,滴在玻片中央B.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可以为其提供营养C.盖上盖玻片,先使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D.调节细准焦螺旋使模糊的物像更加清晰6.(2025七下·余姚竞赛)下列关于昆虫的发育过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蜻蜓的发育过程可以表示为A→C→DB.若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C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C.若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C时期D.经过B期后昆虫形态发生很大改变,主要是由于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7.(2025七下·余姚竞赛)浙江人爱饮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宁海望海茶等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采茶工人为了方便采摘,使茶树不长很高,同时提高茶叶的产量,往往需要采茶工人进行的措施是( )A.摘除侧芽,保留顶芽 B.顶芽、侧芽均摘除C.摘除顶芽,保留侧芽 D.顶芽、侧芽均保留8.(2025七下·余姚竞赛)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需要体现原有对象的某些本质的特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A.鱼的骨骼标本 B.光线C.原子结构 D.“日心说”示意图9.(2025七下·余姚竞赛) 科学概念之间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和原子核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和单质属于包含关系C.胚和子叶属于并列关系D.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叉关系10.(2025七下·余姚竞赛)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 >氮气 >氢气B.氯元素的化合价:C.空气中组成物质的含量: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D.地壳中元素含量: Al< Fe< Si11.(2025七下·余姚竞赛)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铷原子钟。如图是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一个铷原子的质量是85.47gC.铷原子核内有37个中子D.符号“Rb”可以表示铷元素、1个铷原子 以及表示物质铷12.(2025七下·余姚竞赛)氢离子在水溶液中实际是以水合氢离子(H3O+)形式存在,在一个H3O+中,质子的个数和电子的个数与下列哪种微粒都相同( )A.H2O B.Na+ C.Ne D.Na13.(2025七下·余姚竞赛)对乙酰氨基酚(化学式C8H9NO2)是一种治疗流感的退烧止痛药。下列有关对乙酰氨基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乙酰氨基酚中含有1个氧分子B.对乙酰氨基酚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4:1C.保持对乙酰氨基酚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对乙酰氨基酚分子D.对乙酰氨基酚中含有8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14.(2025七下·余姚竞赛)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80g B.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C.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D.该液体密度为2g/cm315.(2025七下·余姚竞赛)对于自然界的这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晨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温泉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湖水结冰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窗上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6.(2025七下·余姚竞赛)用如图所示方式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 )A.试管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C.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D.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17.(2025七下·余姚竞赛) 由(NH4)2S、(NH4)2SO4、(NH4)2HPO4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8%,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32% B.68% C.28% D.8%18.(2025七下·余姚竞赛)已知一个NO2分子的质量为 m 千克,一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 n 千克(假设NO2、N2O5分子中氮原子和氧原子分别具有相同的中子数),若以一个氮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则计算出的N2O5相对分子质量(用m、n表示)为( )A. B. C. D.19.(2025七下·余姚竞赛)工厂生产的酒精 酒精含水量(按质量计算)不得超过10%,质检员抽出甲、乙、丙、丁四瓶样本,测得它们的密度依次分别为0.810g/cm3、0.815g/cm3、0.820g/cm3、0.830g/cm3,其中合格产品是( )A.只有甲 B.甲、乙C.甲、乙、丙 D.甲、乙、丙、丁20.(2025七下·余姚竞赛)小科需要用天平测量12.5克食盐,他先在左右两盘中各放上一张相同大小的滤纸,在调节天平时,忘记将游码归零,且正好处于0.2克的位置,小科在调节平衡后,在右盘上放上12克砝码,并将游码移到0.5克的位置,然后在左盘中添加食盐,当天平恰好平衡时小科称得的食盐质量应为( )A.7.7g B.7.5g C.12.7g D.12.3g二、填空题(共6题,第22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0分)21.(2025七下·余姚竞赛)余姚杨梅以果大、色艳、汁多、味甜酸适中闻名,是浙江余姚的特色水果,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独特的口感。(1)杨梅的花呈淡黄色,无甜蜜,花粉粒较小,轻且无粘性。根据上述性质,推断杨梅花属于 (填“虫媒花”或“风媒花”);(2)杨梅可用种子繁殖,而果农一般选择采用嫁接的方式来育苗,如图甲所示,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3)接穗插进砧木的楔形切口后,还需用麻绳或塑料条捆紧扎好,其目的是: ;(4)乙图为人们食用的杨梅,其中③是由杨梅雌花中的 (填结构名称)发育而来。22.(2025七下·余姚竞赛)以下是五种微生物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是病毒,它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 组成;(2)图中B与C、D、E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B 无成形的 ;(3)图E中的a是 ,图中的C、D、E都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4)图中的 (填字母)可以使橘子长毛发霉;(5)图中D是酵母菌结构示意图,与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相比缺少的结构是 。23.(2025七下·余姚竞赛)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问题。【资料一】:两位初中生最近发现自己身体出现明显变化,小刚的声调变得低沉,喉结突出,还开始长胡子了;小红的声调变得较高,乳腺开始发育了。两人都觉得自己长大了,自我意识增强,心思逐渐变得复杂起来。【资料二】:青春期是指11-20岁的青少年身体和心理迅速发育直至成熟的一段时期。此时青少年的脑部结构和功能趋于完善,生殖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如图所示,曲线A、B、C分别代表人身体不同部位(或器官)的生长速度。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一中描述的男女差异,属于 (填“第一”或“第二”)性征的表现;这些生理变化是由男生 分泌的雄性激素、女生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所引起。(2)资料二中的曲线 (选填“A” “B”或“C”)表示生殖器官的生长速度。(3)资料一中的小刚和小红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你认为他们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①我已经长大,我的事不用你管②生活中的矛盾心理,主动与老师或家长交流,寻求帮助③内心世界复杂,不想跟父母交流④正确认识两性上的差别,男女同学相处中做到有礼有节24.(2025七下·余姚竞赛)小科和小明在探究液体的温度与粒子运动速度的关系。(1)小科往两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静止片刻,观察两杯水中红颜色范围的大小,发现:B烧杯内红颜色范围大。请说明原因: ;(2)小明用乙图装置完成了实验,但甲、乙两套装置的设计不同。你认为哪种装置更合理,为什么 ;25.(2025七下·余姚竞赛)两个质量相等的球,体积之比 材料的密度之比 其中一个球是空心的,已知实心球的体积为V,则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26.(2025七下·余姚竞赛)喜树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喜树碱的生物碱,这种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实验分析得知其元素组成为C占69.0%,O占18.4%且O的含量是H的4倍,其余是N,则一个喜树碱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7.(2025七下·余姚竞赛)1800 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后人就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现有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解水装置来测定水的组成。【实验步骤】I.按如图安装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Ⅱ.往U形管中装入水(其中加有一定的NaOH,水面略低于支管口),开始实验;Ⅲ.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IV.将注射器活塞推到顶后,连接注射器,再次打开电源。当注射器I 中活塞停留在10mL 刻度线处,关闭电源;V.检验气体。【问题讨论】(1)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2)实验中设置步骤Ⅲ的目的是 ;(3)实验结束时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刻度线 处;(4)电解水过程由如图步骤的模拟构成(图中的●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完整表示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 (填标号)。28.(2025七下·余姚竞赛)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1)小科在实验前,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直至天平横梁平衡;(2)调节完毕,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将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中,指针从分度盘左侧偏到右侧,为了称出物体的质量,应进行的操作是 ;(3)调好天平后,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空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8.5g;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待测液体,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为 g;③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液体的体积如图丙所示;(4)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kg/m3;该实验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实际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小科提出只要将实验步骤的顺序作调整就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则调整后的顺序为 ; (填实验步骤前的序号)(5)小科还想到用容积为V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分别装满待测液体和水,放在已调平的天平左右两盘中,如图丁所示,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游码示数为m0,由此可得待测液体密度为 ; (用V、mo、ρ水表示)(6)小科想利用家里的电子秤测量金属球的密度:A.用电子秤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如图①;B.将金属球放入溢水杯中,向溢水杯中注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②;C.缓慢取出金属球,再向溢水杯中补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③;D.金属球密度的测量值是 29.(2025七下·余姚竞赛)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3)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你认为丁图中最符合实际的原子结构为 (填字母)。(4)【拓展与应用】在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强化同学们对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老师布置了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的实践性活动,并为此次活动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制作”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两种颜色 原子大小比例合理 两种颜色 原子大小比例不合理 同种颜色, 原子大小比例失调指标二 形态规整 能很好体现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形态规整 但不能体现分子的立体结构 形态扭曲与实际不符小科、小红两位同学均用超轻粘土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如图戊所示)。参照评价量表,组长把小红作品的“指标一”评定为“优秀”,而“指标二”评定为“合格”。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30.(2025七下·余姚竞赛)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体,对物种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种子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1)如图乙是玉米种子的纵剖图,该剖面是刀片沿着图甲所示的 (填“a”“b”或“c”)线剖开的;(2)在图乙所示的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主要结构是① ;(3)【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步骤:①选取健康、饱满的玉米种子80粒,并准备好4个带盖的玻璃杯、纱布等;②分别在玻璃杯上贴上标签A、B、C、D,每个杯子放4层纱布,在纱布上各放上20粒玉米种子:③按照下表所示进行操作;④3天后观察种子萌发情况。组别 种子数量粒 实验条件 胚根长度大于2毫米的种子数量/粒1天后 2天后 3天后 4天后 5天后A 20粒 室内25℃,干燥 0 0 0 0 0B 20粒 室内25℃,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6 9 18 20 20C 20粒 室内25℃,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2 8 12D 20粒 保温箱内 4℃,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 0 0 0 0 0A、B、C、D每个杯子中都放20粒玉米种子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组同学进行B组和D组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案设计时,基于的假设是 。四、综合题(共2小题,共10分)31.(2025七下·余姚竞赛)清明节食用“清明果”是宁波传统习俗。制作时需将鼠曲草切碎后与糯米粉混合揉团,蒸熟后制成青绿色的清明果。鼠曲草中富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其中一种亮氨酸(化学式C6H13NO2能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请回答下列问题:(1)亮氨酸中C、N元素的质量比为 。(2)计算亮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1位小数)(3)6.55克亮氨酸中的氮元素质量为多少克 (保留1位小数)32.(2025七下·余姚竞赛)如图甲所示,柱形容器内的盐水和冰刚好将容器装满,随着温度升高,冰会熔化,冰从开始熔化(图乙中A点)到完全熔化成水(图乙中B点),盐水的密度随熔化冰的体积关系如图乙所示。小科发现冰完全熔化后液面下降,若加入30g的水,液面刚好与容器口相平,不考虑水的蒸发,且冰熔化成水与盐水混合后总体积不变,已知 请计算并写出过程:(1)图甲中冰未熔化成水的体积;(2)图乙B 点时盐水的质量。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解析】【分析】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果实是由种子和果皮组成。【解答】 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由六大器官构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系统是由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动物体有系统,植物体没有系统。樱桃番茄是果实,属于六大器官之一。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2.【答案】B【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解析】【分析】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和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解答】 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和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分化。造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后,能通过特定生理过程形成新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该过程叫做细胞分化,故ACD不正确,B正确。故选B。3.【答案】C【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构成情况来分析。【解答】1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可以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故答案为:C。4.【答案】A【知识点】组织【解析】【分析】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解答】 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中的上皮组织组成。故选A。5.【答案】D【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单细胞生物【解析】【分析】 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靠表膜进行呼吸。如培养液上层的液体与空气接触,因此在培养液的上层溶解的氧气多,下层溶解的氧气少。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培养液的上层。【解答】 A、草履虫通过表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培养液的表层含氧丰富,此处聚集着大量的草履虫,因此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过程中,常常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取材,A错误。B、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目的是限制草履虫运动过速,B错误。C、盖上盖玻片,先使用低倍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C错误。D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模糊的物像更加清晰,D正确。故答案为:D。6.【答案】B【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解析】【分析】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图中的D是受精卵,则A是幼虫,B是蛹,C是成虫。【解答】 A、蜻蜓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即D→A→C,A错误。B、若用此图表示若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蝗虫的成虫期危害最大。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即经过图中的D受精卵,A幼虫和C成虫三个时期。C成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B正确。C、家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D受精卵→A幼虫→B蛹→C成虫四个阶段。若通过蚕丝的产量,则应延长A幼虫期。C错误。D、B是蛹,蛹羽化形成成虫,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了改变,D错误。故答案为: B。7.【答案】C【知识点】芽的发育【解析】【分析】 植物的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同时抑制着它下面邻近的侧芽生长,使侧芽处于休眠状态,原因是茎尖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了侧芽生长。顶端对侧芽的抑制程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弱。【解答】 采茶工人为了方便采摘,使茶树不长很高,同时提高茶叶的产量,此时需要遏制顶芽的发育,增强侧芽的发育,即摘除顶芽,保留侧芽,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8.【答案】A【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模型是对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用于简化和理解复杂的事物。符号则是用来代表特定事物或概念的标记,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鱼的骨骼标本是实物,而不是模型,故A符合题意;光线、原子结构和“日心说”示意图,都是模型,故BCD不合题意。故选A。9.【答案】A【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元素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解析】【分析】 根据各个选项中概念直接的内在联系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以原子和原子核属于包含关系,故A正确;B.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所以化合物和单质属于并列关系,故B错误;C.玉米种子包括果皮和种皮、胚和胚乳,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所以胚和子叶属于包含关系,故C错误;D.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故D错误。故选A。10.【答案】D【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相对分子质量【解析】【分析】A.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小;B.确定各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比较大小;C.回顾空气的组成成分,判断所涉气体含量大小关系;D.回顾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判断所涉三种元素的含量大小关系.【解答】 A.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氮气相对分子质量=14×2=28,氢气相对分子质量=1×2=2,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二氧化碳>氮气>氢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B.KClO3中氯元素化合价=0-(+1)-(-2)×3=+5;Cl2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HCl中氯元素化合价=0-(+1)=-1;Cl的化合价高低顺序:KClO3>Cl2>HCl,故B正确不合题意;C.空气的组成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空气中组成物质的含量由大到小的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D.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O、Si、Al、Fe,地壳中元素含量Al<Fe<Si的顺序是不正确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1.【答案】D【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解析】【分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B.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判断。【解答】 A.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而不是铷原子的质量是85.47g,故B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7;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不是质子数的两倍,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37,故C错误;D.符号“Rb”可以表示铷元素、1个铷原子 以及表示物质铷,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将每个选项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计算出来,然后与水合氢离子的个数比较即可。【解答】在水合氢离子(H3O+) 中,质子数为:1×3+8=11;电子数为:11-1=10;A.H2O中质子数为:1×2+8=10,电子数=质子数为10,故A不合题意;B.Na+中质子数为11,失去一个电子带正电荷,即电子数:11-1=10,故B符合题意;C.Ne中质子数为10,电子数=质子数为10,故C不合题意;D.Na中质子数为11,电子数=质子数为11,故D不合题意。故选B。13.【答案】C【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分析】A、根据纯净物中不含其它物质的分子分析;B、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C、根据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分析;D、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解答】A. 对乙酰氨基酚只含对乙酰氨基酚分子,不含有氧分子,不符合题意;B. 对乙酰氨基酚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96:32=3:1 ,不符合题意;C. 保持对乙酰氨基酚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对乙酰氨基酚分子 ,符合题意;D. 一个对乙酰氨基酚分子中含有8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4.【答案】B【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设出量杯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根据图读出两组液体体积和对应的总质量,根据m=ρV表示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然后联立方程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根据m=ρV求出60cm3的该液体质量。【解答】 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则由可得m=ρV,可得:ρ×20cm3+m杯=40g---------①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可得:ρ×80cm3+m杯=100g--------②联立①②解得液体的密度,ρ=1.0g/cm3,故C、D错误;当液体的体积V3=60cm3,则液体的质量:m3=ρ×V3=1.0g/cm3×60cm3=60g,故A错误,B正确。故选B。15.【答案】A【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以及吸热还是放热即可。【解答】AB.露珠和温泉上的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向外放热,故A正确,B错误;C.湖水结冰,是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形成的,向外放热,故C错误;D.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A。16.【答案】C【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分析】 (1)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两种,蒸发随时随地地进行,沸腾需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2)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解答】 A.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以后不能继续吸热,故试管里的冰不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故内能增加,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以后不能继续吸热,故它不能沸腾,故C符合题意;D.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7.【答案】A【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 观察三种化合物的结构,不难发现只有最后一种存在磷元素,三种化合物中相对原子质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即:(NH4)2S中(NH4)2S和N的关系是68:28、(NH4)2SO4中也是、(NH4)2HPO4中(NH4)2HP和N的关系是68:28,所以已知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求出(NH4)2S或(NH4)2HP的质量分数,进一步可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 已知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而两种化合物中,(NH4)2S和(NH4)2SO4中(NH4)2S和N的关系是68:28,则混合物中(NH4)2S的质量分数为:,所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8%=32%。故选A。18.【答案】C【知识点】相对分子质量【解析】【分析】比较NO2和 N2O5的化学式,计算出氮原子的质量,然后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解答即可。【解答】 由题意可知,由于两分子的NO2比一分子的 N2O5 少一个氧原子,所以其质量差恰好为1个氧原子的质量,也就是(2m-n)kg。①根据 N2O5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可知,那么一个氮原子的质量为:;则 N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② 根据一个NO2分子的质量为 m 千克可知,那么一个氮原子的质量为:;则 N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故选C。19.【答案】B【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可以设酒精总质量为m,其中纯酒精质量为90%m,含水最大质量为10%m,计算出合格酒精的最大密度,四瓶样本与它比较就可得出正确答案。【解答】 设酒精的总质量为m,其中纯酒精的质量为90%m,则纯酒精体积为;水的质量为10%m,则水的体积为。因此符合条件酒精的最大密度为。所以甲、乙合格,丙、丁不合格。故选B。20.【答案】D【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 托盘天平的使用,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即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天平调节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处,如果一开始就指示一定的示数,最后又将这一示数与砝码质量加在了一起,必然会使读数偏大。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分析本题中的情况下,该不该将游码的示数计算在内了。【解答】 虽然游码并未回零,但天平在测量前是平衡的,且游码最初的位置在0.2g处;测量时,游码的位置为0.5g,则游码的实际示数为0.5g-0.2g=0.3g;由题意可知,物体的实际质量=12g+0.3g=12.3g。故选D。21.【答案】(1)风媒花(2)繁殖速度快,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形状(3)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植株存活率(4)子房【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 (1)根据风媒花的特征来分析;(2)根据无性生殖的特点解答;(3)根据嫁接的注意事项解答;(4)根据花的结构来分析。【解答】 (1)风媒花的特点是花小,不鲜艳,无蜜腺,花粉粒小、轻、干燥、无粘性,易被风吹散。虫媒花一般有鲜艳的花冠、有蜜腺、花粉粒大且有粘性。杨梅的花呈淡黄色,无甜蜜,花粉粒较小,轻且无粘性,符合风媒花特征。(2)扦插属于无性生殖方式。无性生殖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并且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因为扦插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子代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母体,所以能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3) 接穗插进砧木的楔形切口后,还需用麻绳或塑料条捆紧扎好,其目的是: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植株存活率;(4)在花的结构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图中的③是果实,所以它是由杨梅雌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22.【答案】(1)A;遗传物质(2)细胞核(3)孢子(4)C(5)叶绿体【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解析】【分析】图中的A是病毒,B是细菌,C是青霉,D是酵母菌,E是蘑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解答】 (1)A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2)B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C青霉、D酵母菌、E蘑菇都是真菌,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因此,B细菌与C、D、E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B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3)图E中的a是孢子,C、D、E(真菌)都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4)C青霉可以使橘子长毛发霉。(5)植物叶肉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因此酵母菌与植物叶肉细胞的区别是细胞内无叶绿体。23.【答案】(1)第二;睾丸(2)C(3)②④【知识点】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青春期的变化【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一个人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是在青春期,其中身高突增及生殖器官的发育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此外青春期除了身体上的变化外,心理上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解答】(1)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属于第一性征,刚出生就能体现;除此之外的其他差异属于第二性征。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为睾丸,分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为卵巢,能分泌雌性激素。(2)在青春期时身高突增,生殖器官发育速度较快,此外,婴幼儿其身高增加也较快,所以B为身高变化曲线,C为生殖器官变化曲线。(3)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男女生逐渐性成熟,但心理上没有成熟,家长在尊重小孩的同时更要注意有效引导,适当管理。故答案为:(1)第二;睾丸 (2)C (3)②④24.【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2)选甲:装置简单,材料易得,操作方便,现象明显;选乙:同一注射器注入红墨水可以控制红墨水的喷射速度、时间相同,也可以控制注入的量相同(合理即可)。【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解析】【分析】 (1)分子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2)根据图片分析两种装置的特点即可。【解答】 (1)小科往两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静止片刻,观察两杯水中红颜色范围的大小,发现:B烧杯内红颜色范围大。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2)小明用乙图装置完成了实验,但甲、乙两套装置的设计不同。选甲装置简单,材料易得,操作方便,现象明显。选乙同一注射器注入红墨水可以控制红墨水的喷射速度,时间相同,也可以控制注入的量相同。25.【答案】V【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设这两个质量相等的球分别为甲球、乙球,由题可知:m甲=m乙;ρ甲:ρ乙=4:1,就是说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体积比应该是1:4,但题目中有“其体积之比V1:V2=1:5,”所以可知乙是空心的,可解得甲体积为V,乙实心体积为4V,则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乙球总体积减去实心部分体积即为空心部分体积,【解答】 设这两个质量相等的球分别为甲球、乙球,由题可知:m甲=m乙;ρ甲:ρ乙=4:1,所以有:,V乙实=4V甲实,又因为有V甲:V乙=1:5 所以可以看出乙的体积比实心的变大了,所以乙球是空心的,甲是实心的,所以有:V甲=V(甲实),V乙=5V甲,所以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乙-V乙实=5V甲-4V甲=V甲=V。26.【答案】42【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 根据元素的含量来计算物质的化学式,然后利用化学式可知物质的构成,则可判断分子中的原子总数。【解答】 由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则H元素的含量为4.6%,N元素的含量为1-69%-4.6%-18.4%=8%,则该物质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10H8O2N)n,又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300<(12×10+1×8+16×2+14)×n<400,则n=2符合,即物质的化学式为C20H16O4N2,则1个分子中含有20+16+4+2=42个原子。27.【答案】(1)水氢气+氧气(2)排出装置内空气(3)20mL(4)AC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测量前要先排出装置内的空气;(3)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4)根据水分解的化学本质解答。【解答】 (1)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氢气+氧气 。(2) 取下注射器,打开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 则可以利用生成的气体将装置内的气体排出装置外,即实验中设置步骤Ⅲ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3)注射器I与正极相连产生氧气,则注射器II产生氢气,因此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当注射器I 中活塞停留在10mL 刻度线处,则氧气体积为10mL,那么生成氢气体积为20mL,则实验结束时注射器Ⅱ中活塞停留在刻度线20mL处。(4)电解水过程,其实就是水分子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原子再结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完整表示电解水过程的顺序是ACB。28.【答案】(1)左(2)取下最小砝码,装入砝码盒内,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3)74(4)0.85×103;偏大;②③①(5)(6)7.5【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将游码调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时,按照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方法,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2)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3)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示数;(4)得出液体的质量和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得出待测液体的密度;空烧杯中的残留液体,测量体积变小,据此分析;为了减少烧杯壁留有残液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先测量体积后测量烧杯的质量;(5)由题意可知,丁图中天平平衡时,橙汁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加游码的示数,从而求出待测液体的密度;(6)通过排开的水的体积与金属球的体积相等来得知金属球的体积,用到等效替代法,由密度公式求出金属球的密度。【解答】 (1)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将游码调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时,按照左偏右调,右偏左调的方法,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图甲中指针右偏,故向左调节平衡螺母;(2) 调节完毕,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将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中,指针从分度盘左侧偏到右侧,为了称出物体的质量,应进行的操作是:取下最小砝码,装入砝码盒内,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3)接着在烧杯中倒入适量待测液体,如图乙所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总=50g+20g+4g=74g,(4)液体的质量m液=m总-m杯=74g-48.5g=25.5g,液体的体积V液体=30mL=30cm3,则待测液体的密度为:;若考虑空烧杯中的残留液体,测量体积变小,该实验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实际值相比偏大;只需要调成②③①,这样测的空烧杯的质量就将残留的液体质量包含在内了,最终结果会更加准确。(5)由丁图可知,待测液体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都等于瓶子的容积为V,同样的瓶子质量相等,天平平衡,所以m待测液体=m水+m0=ρ水V+m0,Vρ'=Vρ水+m0,解得:;(5)如图戊①所示金属球的质量为m球=72.0g,将金属球放入溢水杯中,然后向溢水杯中注满水,测出总质量,如图戊②所示为m1=98.0g,缓慢取出金属球,再向溢水杯中补满水,测出此时总质量如图戊③所示为m2=35.6g,所以金属球排开水的质量为:m排=m球+m2-m1=72.0g+35.6g-98.0g=9.6g,金属球的体积为,金属球密度的测量值为:。29.【答案】(1)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C(4)调整碳、氢原子的空间位置,体现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 (1)根据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的;卢瑟福说“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进行分析解答。(3)原子结构模型:基于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确定符合原子结构的模型。(4)分子模型制作评价:依据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特点,对模型制作提出改进建议。【解答】 (1)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说“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体积很小的原子核。(2)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表明 α 粒子在穿过原子时,大部分空间没有遇到较大阻碍,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α 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 α 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 α 粒子偏转超过 90° 甚至几乎达到180°,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很小且带正电的核,丁图中 C 符合这一特点。(4)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应调整四个氢原子的位置,使其能更好地体现正四面体结构,比如让四个氢原子位于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位置。30.【答案】(1)a(2)胚乳(3)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在切开玉米种子时,要能看到种子的完整结构;(2)图乙中:①胚乳、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3)根据科学探究中多次测量的目的分析;(4)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 (1)观察玉米种子时,应将浸软的玉米种子沿扁平面中央纵向剖开。故图乙剖面是刀片沿着图甲所示的a线剖开的。(2)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故在图乙所示的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部分是①胚乳,说明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淀粉。(3)用作实验的玉米种子过少,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故A、B、C、D每个杯子中都放20粒玉米种子的原因是: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B组和D组实验除温度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故小组同学进行B组和D组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案设计时,基于的假设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31.【答案】(1)36:7(2)解:亮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解:氮元素的质量为【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根据化学式 C6H13NO2 可知,亮氨酸中C、N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4= 36:7。32.【答案】(1)解:加入水的体积;熔化前后,冰和水的质量保持不变;即m冰=m水;;;解得: ,(2)解:熔化后水的体积;熔化前冰的质量 ;熔化前后,盐水和水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即:解得:则B点盐水的质量为;【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计算加水的体积,然后根据熔化前后冰和水的质量不变,结合密度公式m=ρV列方程计算冰的体积即可;(2)根据计算熔化后水的体积,根据计算熔化前冰的质量,然后根据结冰前后盐水和水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列方程计算盐水的体积,再与加入水的体积相加计算出B点总体积,最后根据盐水密度计算盐水的总质量即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子陵中学教育集团第二十五届子陵杯学科竞赛(二试) 七年级科学试题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子陵中学教育集团第二十五届子陵杯学科竞赛(二试) 七年级科学试题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