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课件(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课件(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马克思主义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哲学的一般
辩证唯物论(第二课)
唯物辩证法(第三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四课)
社会历史观(第五课)
人生价值观(第六课)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反作用
含义、类型、区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实践
认识
真理
谬误
正确
错误
界限分明
相互转化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永无止境
螺旋上升
没有终极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来源、动力、检标、目的
决定→
客观性
条件性
具体性
相伴性
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四课认识论 重点知识清单
1.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以及二者的关系
2.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真理的特点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认识的含义 区别 含义
形式
阶段
联系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 能动反映。
1.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⑴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主体是人,不是动物,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蜘蛛结网、老马识途
②实践的方式: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而不是认识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的对象:改造的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世界。
【特别提示】仅停留在认识层面的活动:诸如学习活动、阅读、头脑风暴、思考、辩论……都不属于实践。
④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注意:准确认识实践及其特点(3+1)
⑵实践的特点(3+1)
特点 区别 解读 点睛之词
直接现实性 客观物 质性
强调实践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这一中间环节才能实现,就是实践直接现实性的体现。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
“结果”
特点 区别 解读 点睛之词
主观 能动性
社会 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就坚持了辩证法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方案”“规划”
这是实践活动与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横向)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纵向)
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
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注意:到底有没有单个人的实践?到底有没有孤立的实践?
——单个人≠孤立。孤立的实践是脱离社会,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看出,不存在孤立的实践;单个人强调自己,不是合作,单个人的实践肯定也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举例:教师上课),不排斥社会性。
理解 侧重点
实践是认识来源 认识是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来源强调获得认识的根本途径,认识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 强调推动认识发展,认识深化、拓展、向前推移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强调认识经过实践验证明确对错。
实践是认识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实践。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结合材料,青霉素的研究和应用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分)
【答案】科学家在实验研究中,获得了对青霉素的正确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
治疗肺结核以及伤病员等原因,人们对抗菌类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青霉素治疗细菌感染的微生物作用机理及临床效用的认识获得突破,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分)
科学家对青霉素治疗细菌感染的微生物作用机理及临床效用的认识,在治疗中有效,经过治疗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分)
青霉素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分)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
在掌握时要把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区分开: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注意:
认识的途径多样,来源唯一
途径多样: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认识,这么多的渠道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经验(学习他人实践经验而获得认识)和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认识);来源唯一: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的经验最终都是源于实践的。
⑵来源和动力是否唯一:
来源唯一,但是动力不唯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展的动力不唯一,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根本动力,同时也要明白认识自身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注意 全面理解真理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注意顺序不能换)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 理解
真理是 客观的  
(2)特点: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相伴性
①强调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②真理的客观性不排斥认识的主体差异性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只有一个;
特点 理解 误区
真理是有 条件的
真理是 具体的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位置不能换)。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认识的主体差异性:对同一个认识对象,不同的人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因人而异)
其一,明确原因:
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必背:主观题偶考,选择题常考)
举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小儿辩日
其二,但是,在同一条件下,对于同一个认识对象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
其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未必权威的观点都是真理,也未必普通人的观点都是谬误。
⑵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相对性):
①条件性和具体性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真理是具体的——强调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只会照搬原有的认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有条件的——强调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一使用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方法论】(必须记住:主观题考查)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解 原因
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方法论 2.认识过程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①认识主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
【知识拓展】图示法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反复性:
(2)无限性:
(3)上升性:
【注意】①直线论和圆圈式的循环论是错误的。 ②真理不会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超越自身。②人类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强调认识过程曲折,不是一帆风顺的
强调认识无限发展
强调真理不断超越自身
易错易混总结
1.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2.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3.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则源于感性认识。
4.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5.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范畴,是主观的。
更正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源于实践。
4.×只要是认识对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有双重性。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6.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7.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主观性。
7.×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8.×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6.×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错误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更正: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准确、更可靠、更深刻。
10.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1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
12.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13.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0.×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不是相互包含。
1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
12.×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3.×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
14.真理是永恒的。
15.真理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6.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7.真理具有客观实在性
1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所以不存在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的真理。
15.×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6.√
1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真理具有客观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