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能够识别并解释沉积岩、砾岩和化石的基本概念,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并能运用这些顺序来分析和构建自己的写作框架。 通过学习并实践筛选信息、理清顺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推理能力。并学会如何在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基础上,再有效运用设问、引用、对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说明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 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对地质历史的敬畏之情,认识到岩石和化石作为时间的载体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树立持续探索、终身学习的态度,意识到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个人成长和世界观塑造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并能运用这些顺序来分析和构建自己的写作框架。 教学难点: 学习并实践筛选信息、理清顺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推理能力。并学会如何在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基础上,再有效运用设问、引用、对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强说明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老师的课堂,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时间的脚印》! 在即将踏上这趟地理科学与语文知识交织的学习之旅前,不妨先让我们的目光先在浙江省地质博物馆的璀璨宝库中稍作停留,回味课前大家与那些古老生命不期而遇的奇妙瞬间! 教学环节一:科学宝匣:地质奥秘的术语解读 化石,这自然界的悠悠信笺,镌刻于岩石的深邃脉络之中,悠然铺展着亿万年前生命与自然的壮丽史诗。每一块化石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尘埃,静静地诉说着那些消逝于时间长河中的辉煌与沧桑。同学们,你们是否已悄然捕捉到了那些古老生物的呼吸,感受到了它们曾在这片大地上留下的坚韧与希望? 现在老师就帮大家展示你们整理的地质科学术语卡片! 地质科学术语卡片制作参考资料 沉积岩 沉积岩,水成岩之一种,由风化碎屑及溶解物质经搬运、沉积、固结而成,记录地球历史,富含矿产。 砾岩 砾岩,粗粒碎屑沉积岩,砾石含量超30%,粒径大,成分多样,反映古环境变迁,常含贵重矿产。 化石 化石,古生物遗骸或遗迹,封存于沉积岩中,记录生物演化,揭示地球历史,古生物学研究基石。 师:大家的自学成果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你们对沉积岩、砾岩以及化石的精准概括,不仅展现了对地质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你们整合信息的卓越能力。 沉积岩作为地球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其每一层都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砾岩,则以它那独特的粗犷风貌,诉说着远古环境的沧桑巨变;而化石,更是时间的信使,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早已逝去的生命形态。 教学环节二:时光织锦:岁月流转的地质手记(重点教学环节)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对地质科学的热爱与敬畏,一起步入学习环节二——“时光织锦:岁月流转的地质手记”。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化身为地质小专家,利用好手中的资料,在这篇说明文中解读那些隐藏在岩石中的时间密码,感受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巨变。 作者陶世龙先生在谈及自己语文学习的时候说到:“语文并没有白学,老师教给我的严谨务实的文风和准确简洁的文字表达能力,对学习科学,认识和正确表现自然,都很有用,使我一生受用不尽。”那本文中“严谨务实的文风”跟“准确简洁的文字”体现在哪里呢? 师: 现在就请大家翻开课本,用大概5分钟的时间默读全文。默读时,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用笔勾画关键信息。 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一次更为深入的阅读之旅。我们将进行快速跳读,利用关键信息,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在开始之前,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手中的“寻宝工具”——筛选信息的方法。有谁能告诉我,我们之前学过哪些这样的方法呢? 师:我们学过的筛选信息方法包括:寻找段落中的中心句,它们往往像灯塔一样照亮整段的主旨;寻找设问的语句,这些问题就像是作者故意留下的线索,引导我们深入思考。还有寻找过渡性语句,它们像桥梁一样连接着文章的各个部分,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 师:现在,请大家再次翻开课本,先利用刚刚回顾的筛选信息的方法,去文章中寻找那些关于“时间的脚印”的珍贵信息吧!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1自然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空隙中造成破坏。(启下——具体阐述水跟空气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第13自然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启下——具体阐述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师:非常好!文章中的重要信息都被同学们找了出来!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上文找的这些句子,有很多都是独立成段的。那么为什么要独立成段呢? 强调作用,一眼就能看到。不仅如此,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接下来请大家根据所找信息快速完成思维导图的填写。 文章开篇作者介绍了几种记录时间的方法,钟表、日历、铜壶滴漏、岩石等。接下来类比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跟铜壶滴漏“此消彼长”的计时方式相似。岩石经过各类作用被分离破解成砂砾、碎石、泥土,这些砂砾、碎石、泥土又经过各种方式,形成了新的岩石。所以,在岩石上,我们能看到极多的历史痕迹。整篇文章记录下来条理清楚、思维缜密,非常贴合作者说的“严谨务实的文风”跟“准确简洁的文字”。 师:那面对这些繁杂的信息,作者又是如何将其有序地铺陈开呢? 是的,是因为作者运用了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以第27-28自然段为例。 这两个自然段,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从事理到现象、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其中,第27自然段先写“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第28自然段为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灰纪”“第四纪”的例子,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了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再到“还有一些”,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师:带着这层理解,请大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课文第23-24自然段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师: 时间到。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课文参考: 第23段: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师: 我们可以看到:第23段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实例——砾岩,为第24段更深入的概括总结“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打下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第23、24自然段不能互换。如果互换,将会打破这种由具体到概括、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使得文章的条理变得不清晰,读者也难以顺畅地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 师: 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再次巩固了对课文说明顺序的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阅读中,抓住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思考方法。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先了解掌握科学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出合乎逻辑的思考,同时也能像分析这篇课文一样,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顺序,明白不管采取什么说明顺序,都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后次序,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从而更好地把握说明文的写作要点。 普及地质科学的著作有很多,偏偏陶世龙先生的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这与它“以科学语言为主、以文学语言为辅的语体特点”密不可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这句话。 例句:16段,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师:在此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地表述出了二者不同的状态。这种文学化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趣味生动的特点呢? 课文参考: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师:这些字词都确实都体现了课文的趣味生动! 当然,又比如“最初”“最早”等词,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除这些修辞使文章语言更具文学性之外,作者在写作时也时时刻刻注意保持与读者的交流,这样才能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所传递的信息上来。 例如“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这句话中的“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就是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标志,专业性的科学论文是不会如此表述的。这样的话语意在提醒读者注意岩石的破坏与重新生成的过程。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好多的记录。这句话中的“瞧!”也是一种交流行为,意在提醒读者注意本文所阐述的主要内容。类似这些表述,就像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闲谈与说话。瞬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师:同学们,正如我们刚才分析的那样,严谨的逻辑顺序,让繁复的信息变得有序;准确的语言,让科学的知识变得更专业;生动的修辞与交流方式,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更有趣。教学环节三:文趣横生:说明文写作的优化秘籍 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份课堂学习成果,带入到我们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请各位对比这两篇关于课前地质博物馆之旅的说明文(节选),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评点一下文章这么改的理由是什么。 说明文节选1(改前): 浙江省地质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金山路128号,展陈面积很大,馆外科普园亦规模不小。 博物馆里面分了好几个厅,能够让大家看到浙江的地质历史——从二十亿年前到现在的变化。馆里有讲地质历史的,有介绍矿产资源的,还有关于地质环境、土地资源、地学文化的。甚至还有科普课堂和多媒体放映厅。这地方功能多着呢,既能收藏保护东西,又能搞科学研究,还能教大家科学知识,顺便还能供游客游览,拥有“山海浙江二十亿”的名号。 …… 现在的浙江都是山,但在元古时候浙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还有好多神奇的生物。博物馆里用油画,将元古代、古生代时期浙江大地画得栩栩如生。 说明文节选2(改后): 浙江省地质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金山路128号,展陈面积很大,馆外科普园2000平方米。 馆内设有地质历史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海洋地质厅、土地资源厅、地学文化廊、主题科普教室、多媒体放映厅等。集收藏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致力于打造以“山海浙江二十亿"为主题的专业地质博物馆。从二十亿年前浙江陆块的首现到新生代人类的繁盛,浙江的地质历史被浓缩在一本书中翻看一页页的地质故事,真的是“一眼亿年”。 …… 现在的浙江大都是山,但在元古时候浙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海洋生物的天堂,生活着鼎鼎大名的三叶虫、笔石、菊石……一幅幅大型的手绘油画,将元古代、古生代时期浙江大地的精彩瞬间展现在我们面前。师:改文利用精准的数字、清晰的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简单的信息堆砌,变成了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带来的魅力。 因此,我们在进行说明文写作的时候,可以抓住这些重点。 (出示便签) 1.表达贴士: (1)数字为钥:精准无误的数字是说明文准确性的直接体现。 (2)限词锁真:表限制的词(如“仅”、“只”、“最”、“至少”等)在说明文中限定了范围、程度或条件,确保信息的精确传达。 (3)约数适度:合理使用约数(如“大约”、“左右”、“近”等)既保持了信息的相对准确,又体现了科学探索的严谨态度,避免了绝对化的表述。 2.顺序指南: (1)逻辑顺序 (2)时间顺序 (3)空间顺序 3.优化语言 (1)巧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2)读者视角(对于不同身份的读者采用不同表达方式,拉近与读者距离) 如果能关注到以上内容,那对我们的说明文写作一定是锦上添花。 课程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奥秘,更学会了如何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去把握作者的思路。此外我们还领悟到准确生动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独特魅力,它能让知识的传播变得既严谨又有趣。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将今日所学,转化为自己探索世界、表达思想的工具,无论是在未来的学习中还是生活里,都能留下属于自己独特的“时间的脚印”! 本节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时间的脚印》学习目标能够识别并解释沉积岩、砾岩和化石的基本概念,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并能运用这些顺序来分析和构建自己的写作框架。 通过学习并实践筛选信息、理清顺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推理能力。并学会如何在说明文语言准确的基础上,再有效运用设问、引用、对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说明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 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对地质历史的敬畏之情,认识到岩石和化石作为时间的载体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树立持续探索、终身学习的态度,意识到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个人成长和世界观塑造的过程。课前学习任务前往浙江省地质博物馆利用丰富馆藏掌握一些基础的地质科学知识,并整理地质科学术语卡片。 参考资料: (1)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先成岩石(无论是火成岩、变质岩和先成的沉积岩)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新生物质;除此还包括生物遗体、生物碎屑以及火山作用的产物。这些物质在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总称为沉积物。 各种沉积物最初都是松散的,经过漫长的时代,上覆沉积物越来越厚,下边沉积物越埋越深,经过压固、脱水、胶结等成岩作用,逐渐变成坚固的成层的岩石。现在未胶结的较新的松散沉积物,也包括在广义的沉积岩范畴之内。 沉积岩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历史产物。地表环境十分复杂(如海陆分布、气候条件、生物状况等),同一时代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代,其地理环境往往不同,从而所形成的沉积岩也互有差异,各种沉积岩都毫无例外地记录下来沉积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因此,沉积岩是重塑地球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按重量计,沉积岩只占地壳的5%,但因沉积岩覆盖于地壳表层,分布十分广泛。在大陆部分有75%的面积出露沉积岩,而大洋底则几乎全部为新老沉积岩层所覆盖。 沉积岩层中蕴藏着煤、石油、铁、锰、铝土、磷、石膏、盐、钾盐、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盐类矿产和可燃有机能源矿产几乎全部蕴藏在沉积岩层中。(2)砾岩 砾岩是沉积碎屑岩的一种,是由母岩风化和剥蚀作用的碎屑物质所形成的。砾岩中砾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坚硬的岩石碎屑,含量大于50%,直径在2mm以上。砾多为次圆状或圆状。砾岩可能是在海滨潮间带由海浪反复冲刷磨蚀堆积而成,成分比较单纯;也可能是由河流短距离搬运而成,成分比较复杂。砾岩中一般少有化石,或含贝壳等生物碎屑化石。(3)化石 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和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都叫化石。但是,并不是所有古生物都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首先,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只有在特殊条件下,硬体和软体才一齐被保存下来,例如保存在琥珀中的昆虫化石,栩栩如生;1710年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保存在冻土内的第四纪猛犸象,皮毛血肉具存。以后又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多次发现。但这种化石毕竟是少见的。第二,生物死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氧化腐烂或者被其他动物所吞食。第三,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在较长时间内经历一定的填充、置换或升馏等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生物演化既具有不可逆性,又具有阶段性。所以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里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这种关系就叫生物层序律。这样就有可能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但并非所有化石都具有相等的价值,只有那些演化最快(地层中垂直分布距离短)、水平分布最广的化石,才是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这样的化石叫标准化石。例如,在地层中找到一种节肢动物——莱氏三叶虫,就可以据此断定地层时代是早寒武世。因此,化石是鉴定地层时代的重要依据。 回顾筛选信息的方法:寻找段落中的中心句;寻找设问的语句;寻找过渡性语句。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科学宝匣:地质奥秘的术语解读回顾浙江省地质博物馆的游览经历,共同阅读地质科学术语卡片。沉积岩 沉积岩,水成岩之一种,由风化碎屑及溶解物质经搬运、沉积、固结而成,记录地球历史,富含矿产。 砾岩 砾岩,粗粒碎屑沉积岩,砾石含量超30%,粒径大,成分多样,反映古环境变迁,常含贵重矿产。 化石 化石,古生物遗骸或遗迹,封存于沉积岩中,记录生物演化,揭示地球历史,古生物学研究基石。【学习任务二】时光织锦:岁月流转的地质手记 1.探索课文中“严谨务实的文风”跟“准确简洁的文字”的体现。 翻开课本,用大概5分钟的时间默读全文。默读时,集中注意力,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用笔勾画关键信息。 进行快速跳读,利用关键信息,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再次翻开课本,先利用刚刚回顾的筛选信息的方法,去文章中寻找那些关于“时间的脚印”的珍贵信息。 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接下来根据所找信息快速完成思维导图的填写。 2.面对这些繁杂的信息,作者又是如何将其有序地铺陈开呢? (1)理解课文第27-28自然段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从事理到现象、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其中,第27自然段先写“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第28自然段为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灰纪”“第四纪”的例子,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了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再到“还有一些”,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2)思考:课文第23-24自然段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理解陶世龙先生的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是与它“以科学语言为主、以文学语言为辅的语体特点”密不可分。 (1)为什么这么说呢?请通过例句进一步理解。 例句: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2)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趣味生动的特点呢? 【学习任务三】文趣横生:说明文写作的优化秘籍 对比这两篇关于课前地质博物馆之旅的说明文(节选),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评点一下文章这么改的理由是什么? 说明文节选1(改前): 浙江省地质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金山路128号,展陈面积很大,馆外科普园亦规模不小。 博物馆里面分了好几个厅,能够让大家看到浙江的地质历史——从二十亿年前到现在的变化。馆里有讲地质历史的,有介绍矿产资源的,还有关于地质环境、土地资源、地学文化的。甚至还有科普课堂和多媒体放映厅。这地方功能多着呢,既能收藏保护东西,又能搞科学研究,还能教大家科学知识,顺便还能供游客游览,拥有“山海浙江二十亿”的名号。 …… 现在的浙江都是山,但在元古时候浙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还有好多神奇的生物。博物馆里用油画,将元古代、古生代时期浙江大地画得栩栩如生。 说明文节选2(改后): 浙江省地质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金山路128号,展陈面积很大,馆外科普园2000平方米。 馆内设有地质历史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海洋地质厅、土地资源厅、地学文化廊、主题科普教室、多媒体放映厅等。集收藏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致力于打造以“山海浙江二十亿"为主题的专业地质博物馆。从二十亿年前浙江陆块的首现到新生代人类的繁盛,浙江的地质历史被浓缩在一本书中翻看一页页的地质故事,真的是“一眼亿年”。 …… 现在的浙江大都是山,但在元古时候浙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海洋生物的天堂,生活着鼎鼎大名的三叶虫、笔石、菊石……一幅幅大型的手绘油画,将元古代、古生代时期浙江大地的精彩瞬间展现在我们面前。推荐的学习资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科普小品:陶世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_时间的脚印-学习任务单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x 8_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