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课件(共26张PPT)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课件(共26张PPT)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1课时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难点
物质分类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应用分类法建立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
本节重点
分类:
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科学方法。
图书馆中数不胜数的图书要分类陈列以便于人们查找, 快递企业对数以千万计的物品要分类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对于数以千万计的物质, 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或用途等进行分类。
什么是分类呢?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树状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
1.树状分类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氧化物



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数
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数
树状分类法举例
对同一类事物按照属性进一步进行细化分类的方法,分级,递进,每一级一个分类标准。
NaCl
Na2CO3
HCl
H2SO4
CO2
Fe2O3
C、O2
Fe、Cu
NaOH
Ca(OH)2
空气、石灰石
溶液、合金


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氧化物



树状分类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树状分类法举例
从是否含氧分
树状分类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无氧酸
中强酸
弱酸
H2SO4、HNO3、H3PO4、H2CO3
HCl
H2SO4、HNO3、HCl
H3PO4
H2CO3
含氧酸
强酸
从酸性强弱分
按有无挥发性
挥发性酸
难挥发性酸
HCl、HNO3
H2SO4、H3PO4

从是否溶于水分
树状分类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弱碱
强碱
从碱性强弱分

难溶碱
可溶碱
NaOH、KOH、Ca(OH) 2、Ba(OH)2、NH3·H2O
Cu(OH)2、Mg(OH)2、Fe(OH) 3
NaOH、KOH、Ca(OH) 2、Ba(OH)2
NH3·H2O 、Cu(OH)2、Mg(OH)2、Fe(OH) 3
树状分类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是否溶于水分
按阴阳离子分
按酸根是否含氧分
按盐的组成分
无氧酸盐
钠盐
钾盐
铵盐
硫酸盐
碳酸盐
硝酸盐
含氧酸盐
可溶盐
难溶盐
CaCO3、BaSO4、AgCl
KNO3、KMnO4、FeSO4
NaCl、CaCl2
……
正盐
碱式盐
酸式盐
Cu2(OH)2CO3
NaHCO3、NH4HCO3、NaHSO4
KNO3、KMnO4、FeSO4 、 NaCl、CaCl2
KNO3、FeSO4 、 NaCl、CaCl2
根据________的分类标准,对__________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不同
同一事物
2.交叉分类法
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
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
钠盐
碳酸盐
可溶性盐
例如:Na2CO3
交叉分类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盐的交叉分类
Na2CO3
Na2SO4
BaCO3
BaSO4
钠盐
钡盐
硫酸盐
碳酸盐
可溶盐
难溶盐
盐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交叉分类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某些碱的交叉分类
碱是指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NaOH
KOH
Mg(OH)2
NH3·H2O
Ba(OH)2
可溶性碱
不溶性碱
固体氧化物
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交叉分类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另一种可为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组成元素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状态
液体氧化物
固体氧化物
气体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CuO
H2O
Al2O3
SO2
SiO2
液体氧化物
气体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交叉分类法
化学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与碱反应生成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H2O
Al2O3
SO2
SiO2
CuO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注意:概念辨析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如 Mn2O7等。
如 CO、NO等。
如 CaO等。
如 Mn2O7等。
交叉分类法中类别之间存在交叉关系;
如Na2SO4、K2SO4分别属于钠盐和钾盐,但它们都属于硫酸盐。
树状分类法中的物质类别之间存在从属关系;
如盐属于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属于纯净物。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有什么区别?
【例1】下列化合物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Na2SO4   B.NaOH C.HNO3 D.FeO
【例2】符合如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NaHCO3 B.Cu2(OH)2CO3 C.NaCl D.Na2CO3
D 
D 
【例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CCl4 C+4NaCl,金刚石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A选项不正确;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B选项正确;CCl4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C选项正确;此反应的反应物为单质和化合物,生成也是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D选项正确。
【例4】将下列Ⅰ中的物质与Ⅱ中的物质类型用短线连起来。
答案
Ⅰ Ⅱ
Na2SO4 含氧酸盐
KHSO4 无氧酸盐
NaCl 钠盐
BaSO4 硫酸盐
NaHCO3 酸式盐
【例5】请按下列线索提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的树状分类图:
答案
Fe、Cu S、H2 HCl、H2SO4 NaOH、Ba(OH)2 NaCl、NaHCO3 K2O、CuO
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科学方法。科学的分类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人们分门别类地进行深人研究。
分类
方法导引
分类有一定的标淮,根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标准将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宏观视角,拓展到物质的构成、结构和参加化学反应的粒子等微观视角。
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残留物 B.洁净的食盐水
C.冰水混合物 D.氨水
答案 C
解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若是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可以说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O2、H2O都是纯净物。A中的残留物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不是纯净物;B中的物质是氯化钠和水组成的混合物;C中的物质从外观上看状态不同,一种是液体,另一种是固体,但实际上冰和水都是由同一种分子——水分子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D中氨水是溶液,是混合物。
2.下列每组物质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1)NaCl、KCl、NaClO、Ba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ClO3、KClO3、Cl2、NaCl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3PO4、H4SiO4、HCl、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浊液、溶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空气、氮气、HCl气体、CuSO4·5H2O__________________。
(6)铜、金、汞、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aClO (2)Cl2 (3)HCl(或H4SiO4) (4)水 (5)空气(或CuSO4·5H2O) (6)钠(或汞)
3.在下表的空格中写出相应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并指出物质的类别(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物质名称 硫酸 氢氧化钡 铝
化学式 MgO FeCl2
物质类别
答案
物质名称 氧化镁 氯化亚铁
化学式 H2SO4 Ba(OH)2 Al
物质类别 酸 氧化物 碱 盐 单质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aCO3、Ca(HCO3)2、Cu2(OH)2CO3都属于碳酸盐
B.HCl、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C.蓝矾(CuSO4·5H2O)和干冰属于化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
D.通过化学反应,可由Ba(OH)2一步转化生成NaOH
答案 B
解析 A中CaCO3是碳酸的正盐、Ca(HCO3)2是碳酸的酸式盐、Cu2(OH)2CO3是碳酸的碱式盐,三者都属于碳酸盐;B中纯碱属于盐类;C中蓝矾是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干冰是固态CO2,二者都属于化合物;D中,Ba(OH)2+Na2CO3===BaCO3↓+2NaOH,可一步转化生成NaOH。
对同一类事物按照属性进一步进行细化分类的方法,分级,递进,每一级一个分类标准。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
树状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
分类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