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认识证明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定义、命题的概念1.下列语句中,是定义的是 ( )A.点A到点B的距离是3 cm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直角都相等 D.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A.延长线段AB至点CB.垂线段最短C.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吗D.不许大声讲话命题组成、真假和反例3.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说明命题“若|a-1|>1,则a>2”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A.a=2 B.a=1C.a=0 D.a=-14.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A.所有的实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B.等角的补角相等C.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0、负无理数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5.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条件是 ,结论是 。1.(2025杭州临平区月考)对于命题“如果a2>b2,那么a>b”,下面四组关于a,b的值中,能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A.a=3,b=-2 B.a=-2,b=3 C.a=3,b=2 D.a=-3,b=22.下列语句中,是定义的是 ( )A.连接A,B两点B.等角的余角相等吗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3.(2025邢台月考)能说明命题:“若两个角α,β互补,则这两个角必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4.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判断其真假。(1)等角的补角相等;(2)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5.(推理能力)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是假命题的举反例加以说明。(1)如果AB=2BC,那么C是AB的中点;(2)三条线段分别为a,b,c,如果a+b>c,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4)如果|a|=|b|,那么a=b。【详解答案】基础达标1.D 2.B 3.D 4.C5.一个点在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这个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能力提升1.D 解析:因为当a=-3,b=2时,满足a2>b2,但不满足a>b,所以利用a=-3,b=2可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故选D。2.D 解析:A.连接A,B两点,不是定义,不符合题意;B.等角的余角相等吗,不是定义,不符合题意;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不是定义,不符合题意;D.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是定义,符合题意。故选D。3.α=90°,β=90° 解析:若两个角α,β互补,则这两个角不一定是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如α=90°,β=90°。4.解:(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的补角也相等。该命题是真命题。(2)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该命题是真命题。(3)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内错角。该命题是假命题。5.解:(1)假命题,如:当点C在AB的延长线上,且AB=2BC,C不是AB的中点。(2)假命题,如:当a=5,b=1,c=3时,5+1>3,但长为5,1,3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3)真命题。(4)假命题,如:当a=2,b=-2时,|a|=|b|,但a≠b。第2课时 定理与证明公理、证明、定理1.下面关于公理和定理的联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理和定理都是真命题B.公理就是定理,定理也是公理C.公理和定理都可以作为推理论证的依据D.公理的正确性不需证明,定理的正确性需证明2.下列命题能够称为公理的是 ( )A.同角的补角相等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邻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下面关于“证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证明”是一种命题B.“证明”是一种定理C.“证明”是一种推理过程D.“证明”就是举例说明4.如果a∥b,b∥c,那么a∥c,这个推理的依据是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命题一定是正确的 B.不正确的判断就不是命题C.公理都是真命题 D.真命题都是定理2.下列语句中,属于定理的是 ( )A.在直线AB上取一点EB.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C.内错角相等D.同角的补角相等3.如图,有以下三个条件:①AC=AB,②AB∥CD,③∠1=∠2。从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则组成真命题的个数为 。 4.如图,DE∥BC,∠1=∠3,CD⊥AB。求证:FG⊥AB。5.(推理能力)在数学课上,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并写出四个条件:①AB=DE;②BF=CE;③∠B=∠E;④∠1=∠2。请你从这四个条件中选出三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并给予证明。条件: ;结论: 。(均填写序号) 【详解答案】基础达标1.B 2.B 3.C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能力提升1.C 解析:命题包括真命题和假命题,选项A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是假命题,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真命题可能是公理,选项D错误。故选C。2.D 解析:同角的补角相等是定理。故选D。3.3 解析:所有等可能的情况有3种,分别为①② ③,①③ ②,②③ ①,其中组成命题是真命题的情况有①② ③,①③ ②,②③ ①。4.证明:∵DE∥BC,∴∠1=∠2。∵∠1=∠3,∴∠2=∠3。∴CD∥FG。∵CD⊥AB,∴∠BDC=90°。∴∠BFG=∠BDC=90°。∴FG⊥AB。5.解:(答案不唯一)①②③ ④证明:∵BF=CE,∴BF+CF=CE+CF,即BC=EF。在△ABC和△DEF中,∴△ABC≌△DEF(SAS)。∴∠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2 认识证明 第1课时 定义与命题.docx 7.2 认识证明 第2课时 定理与证明.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