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长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园林在其实用意义之外,又成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抽象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便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写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材料二: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造园时,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运用的最妙的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摘编自陈从周《梓翁说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既具有实用的意义,又是人们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可游可赏。B.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造园栖居,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景物“日涉之”的需求,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C.中国园林往往大园套小园,呈现开朗与收敛不同境界,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巧妙搭配,值得细细品味。D.中国园林中不同景物安排巧妙,层次丰富,画面众多,人们在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开始,中国园林在构建时就非常注意融合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并且从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B.园林与诗歌、绘画都具有“山水”内涵,因此三者采取相同的方式观照“山水”,呈现出相同的艺术风貌。C.中国园林讲究“因地制宜”,在天然地形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的设计,利于景物安排,每座园各具特色。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建造的根本原则,强调使用人工的力量全面改造自然,重建园林景物。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园林中“借景”的一项是( )A.颐和园以远处西山、近处玉泉山为背景,夕阳西下时景象曼妙。B.拙政园西部假山上建造宜两亭,此亭尽收西部与中部两处春色。C.大明湖中碧波荡漾,妙不可言,比千佛山、趵突泉还要好看一些。D.承德避暑山庄将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融入其中,为之增色不少。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园林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恩人冯伟山杨连长和小陈躲在一座大山半山腰的山洞里,已经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杨连长望着瘦弱的小陈,眼睛湿了。他吃力地从地上坐起来,拍了拍小陈的肩膀,说:“干革命嘛,总有困难和牺牲的,咬咬牙,我们会挺过去的。”小陈是他的警卫员,刚满十六岁,身子骨瘦小,但聪明机敏,杨连长很喜欢他。已是深冬,从洞口向外望去,①大山连绵,那些光秃秃的树木在寒风中战栗,满眼的萧瑟。小陈说:“连长.这附近连个野果也没有,你又有伤,咱不能困死在这里啊。我下山看看附近有没有村子,想法弄点吃的吧?”连长说:“也好,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小陈点了点头,为了便于隐藏身份,他把旧军衣脱下来,又反着穿上了。半夜时分,小陈悄悄下了山洞,他定了定方向,沿着崎岖的小路一直向西走去。走了十几里,竟听到了狗叫声。是村子!小陈兴奋地在心里叫起来。村子不大,住户也稀稀拉拉,小陈小心翼翼地在村子里走着。走到村北的一座屋子时,里面漏出了微弱的灯光,小陈停下脚步,竟隐约听到了说话声。他停顿了片刻,走到后窗轻轻敲了几下。里面问:“谁啊?”小陈说:“过路的,想讨碗水喝。”里面又说:“院子没有院门,进来就行。”小陈进去时,屋子里飘着一股直钻鼻孔的香气。他忍不住使劲吸了吸鼻子,又仔细看了看,才发现屋里一男一女两个老人正在忙活着。老头很瘦,但精神挺足,他抬头打量了小陈几眼,和蔼地说:“孩子,不光渴了,也饿了吧?”小陈赶紧说:“是啊,是饿了。”“这锅里烧的是豆浆,马上就好了。”老人说着,又往灶膛里添了一把柴。通过简单交谈,小陈才知道老人是做豆腐的,每天都是这个时候忙活,等豆腐做好,鸡就叫头遍了。稍微打个盹儿,再早起到各个村子走街串巷去卖。每天起早贪黑,好歹能挣碗饭吃。等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递给小陈时,他竟有些不好意思了,推辞了一下,还是接过来一口气喝下了肚。老人又给他盛了一碗,他说啥也不喝了,犹豫了一会儿说:“大伯我还有个伙伴在挨饿呢,能不能给我找点吃的捎着?”老人点了下头,让老伴给拿了几个窝窝头,又用瓢盛了一些豆浆让小陈端着。然后说:“走吧孩子,你的伙伴也许饿坏了。”小陈做梦也没想到,这老人太通情达理了,心里暖烘烘的,说了声“谢谢”,转身走了。隔了一天,小陈又来了。老人一点也没感到意外,他边做豆腐边和小陈聊天。他轻声问:“孩子,你是队伍上的人吧?”小陈吃了一惊,还没回答,老人又说:“②那晚你一进屋,虽然你特意反穿了衣服,我还是一眼看出了军服。看你那么懂规矩,我猜你是共产党队伍上的人吧?”小陈警惕地看着老人,一句话不说,下意识地用手碰了下腰里的盒子枪。老人一笑,低声说:“这个村里没有杂七杂八的人,你就放心吧。③我儿子也是共产党队伍上的人,比你大不少呢,他参军整整八年了。”老人说得很自豪。小陈松了口气说:“大伯,那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小陈把连长如何带人去村子里筹粮,如何遭到日本兵伏击,队伍如何被打散简单说了几句。老人皱眉听完,长长地“唉”了一声。屋子里的香气又氤氲开来,豆浆在大铁锅里欢快地跳跃着。还和上次一样,小陈喝完,除了带走一些窝头和豆浆,还让老人给准备了一捆干草。老人说:“路上不好走,我帮你送去吧,也顺便看看那位受伤的同志。”出于安全和警惕,小陈婉言谢绝了。小陈还和往常一样,隔一天来一次,算算也五六次了。每次老人都是竭尽所能,除了吃喝,还去镇子上的药铺好说歹说买了一些消炎止痛的药物,并把自己平时不舍得穿的一件棉袄也送给了小陈。小陈最后一次来的时候,天快亮了。豆浆没喝上,却得到了老人割下来的一大块豆腐,热气腾腾的,把小陈感动得不知说啥好。小陈说:“大伯,我俩要去找队伍了,您的恩情永世不忘,请您留下名字,等革命胜利的那天,我们会来报答您的。”④说完,从口袋里摸出仅有的一块银元塞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说啥也不要,银元又塞回小陈的口袋里他说:“孩子,这点小事不值得报恩,都是为了革命嘛,你就知道这个村里有个做豆腐的卢老汉就行了。”小陈再三感谢,朝老人深鞠一躬,带着豆腐走了。五年后,杨连长带着队伍又打到了当年避难养伤的大山附近。这时,杨连长已经是杨团长了。他没有忘记那位做豆腐的卢大伯,就让小陈去找,并一定把卢大伯请来当面感谢。小陈高高兴兴把老人请来,杨团长快步迎上前去。当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时,他一下愣住了。“爹!怎么会是你呢?”老人听到喊爹,也愣住了,等看清真是自己儿子时,“哇”一声哭了。好久,老人才说:“那年你跟八路军走了,地方反动武装就三天两头来家里折腾,实在没法活了,就和你娘逃到了一百里外的卢村,多亏村里的族长相帮才住下来。因村里全是卢姓,为了亲近,也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就谎称也姓卢,还学了做豆腐的手艺,总算活下来了。活着,就是盼着战争结束的那天,盼着咱们一家团圆啊。”杨团长眼含热泪,意味深长地说:“是啊,战争结束的那天,团圆的何止咱一家啊,是千家万家,这多亏了咱们军民的鱼水之情啊。”(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陈把旧军衣反穿在身上以隐藏身份,听到老人猜出他是共产党队伍上的人时碰了下腰里的盒子枪,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敏。B.声音和光亮给了小陈很大帮助:狗叫声让他兴奋,知道村子就在附近了;灯光让他知道屋里老人正忙生计,可以讨着点吃的了。C.老人热情周到,不但给小陈豆浆喝,让小陈给“伙伴”带吃的,还把买来的消炎止痛药物和自己舍不得穿的一件棉袄送给小陈。D.老人不求回报地帮助小陈和小陈的“伙伴”,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是朴素的革命情怀;但小陈还是把老人当成恩人,万分感谢。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的环境描写,突出大山里的荒凉,为下文小陈下山弄吃的做了铺垫。B.句子②写老人说看出小陈反穿的军服,与上文小陈反穿旧军衣以隐藏身份呼应。C.句子③写老人对小陈说自己儿子参军的情况,意在表现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D.句子④中塞银元的细节描写,反映了共产党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7.小说最后杨团长说的话有怎样深长的意味?请简要概括。8.古语说,“无巧不成书”。本篇中杨团长巧遇“恩人”父母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巧遇李小二的情节,主要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房玄龄,初仕隋。太宗徇地①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论者称为良相焉。杜如晦,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魏征,初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②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注】①徇地:攻占土地。②隐太子: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虔恭A夙夜B尽心C竭节D不欲E一物F失所G论者H称为良相焉。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指已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郑既知亡矣”的“既”意思一样。B.擢,指提升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还有升、陟、晋、加等。C.雅,指平素、向来,与成语“雅俗共赏”的“雅”意思不一样。D.善,指好的意见,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攻占渭北时,起初在隋朝做官的房玄龄到军门拜见他。唐太宗对房玄龄一见如故,房玄龄也将他视为知己。B.房玄龄认为唐太宗如果只想守住藩王地位,安分自得,就可以不用杜如晦;如果想一统天下,那非用杜如晦不可。C.魏征因为生病请求辞官回家。唐太宗以金子自喻,把魏征比作高超的冶炼工匠,并说魏征还未衰老,不能就此辞职。D.魏征劝谏唐太宗戒奢侈,戒骄傲,戒懈怠,戒谗言,戒赏罚不明,再从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表现来阐述效果。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题龙阳县青草湖①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释】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作者把眼前之景和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描绘出洞庭湖萧瑟肃杀之景。B.湘君是仙人,何生白发?在这里,湘君的“仙”气里参杂着凡人的“俗”气。C.“天在水”,以俗字绘奇景,传达出诗人把酒问月,痛饮大醉,浑然不知天地南北的形态,为下句“清梦”作渲染。D.“压星河”三字,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梦之沉重,具有铺天盖地,倒转乾坤的气魄,可以看出醉酒之人的豪迈之情。14.《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和本诗都有“老”字,请结合文本,赏析两个“老”字的不同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3)《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美丽的春景与破败环境的强烈对比,使杜丽娘百感交集,如此春光被辜负,自己的美好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小说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物质,小说生命的血液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故事主线是它的神经中枢系统,小说的灵魂不是主题的简单归纳,而是小说中 的精神光照,是小说的核心价值。文学研究者通常会从作品的不同角度去 它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本质上就是对作品灵魂的探寻,作品所建立的艺术空间和作品自身的气血脉络只是给研究者 了基础和土壤,对作品灵魂的探幽析微和精准捕捉,才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全部小说灵魂的信息密码。常言道,人要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于学者,更是如此。时至今日,现有的红学研究著作依然难以穷尽“红迷”的艺术梦想,红学研究领域仍然是四季繁茂,一代代学者 ,每一代学者都会有新的发现,所有的发现,都指向了小说灵魂的纵深处。16.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光溢彩 发掘 提供 前赴后继B 异彩纷呈 发掘 供应 前仆后继C.流光溢彩 发现 供应 前赴后继D.异彩纷呈 发现 提供 前仆后继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小说灵魂的全部信息密码。B.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小说全部灵魂的信息密码。C.自清代以来,围绕《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全部小说灵魂的信息密码。D.自清代以来,围绕《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小说灵魂的全部信息密码。18.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骄傲自满会害了你自己!”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B.一个人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C.上大学后,他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简直如鱼得水。D.卢老师在班会上总是强调,学习是你们自己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倚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 )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们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篷的,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不大不小的渡船,如同恰到好处的鞋子,最适合游人的脚。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因为这儿不是荒凉的海域,需要顶天立地的男人披荆斩棘;西栅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桨声的地方,由性情多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19.若要从“被动”和“笨拙”中选一个词语填入选文第一段的括号里,哪一个更好?简述理由。20.文中画横线部分使用了比喻修辞,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周恩来说:“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鲁迅先生说:“我在解剖别人,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无情的解剖我自己。”当今网络时代,很多人都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而忽视对自我的剖析,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视而不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D 2.C3.C 4.①材料一重在分析园林与诗歌、绘画的关系,突出园林中的诗情画意。②材料二侧重分析园林构造方法及其效果。【答案】5.B 6.C7.①包含着对战争结束后迎来万家团圆的和平生活的期盼;②揭示了军民团结在取得战争胜利中的作用。8.①杨团长巧遇“恩人”父母:主要作用是揭示主题。这次巧遇,让杨团长得知五年前帮助被困山洞的自己和小陈的“恩人”竟是自己的父母及父母的遭遇,从而凸显了军民鱼水之情的主题。②林冲巧遇李小二:主要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因林冲曾在东京对李小二“有恩”,所以这次巧遇后,李小二偷听了陆谦等人的密谋并告知林冲,才有下面林冲寻仇、报仇等一系列情节。【答案】9.BDG 10.D11.C 12.(1)我把你从仇敌中选拔出来,委任你担当朝廷中枢机要的职务,你看到我有过错,没有不劝谏的。(2)想到(君位)高而险,就不忘谦虚谨慎,加强自身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答案】13.D 14.本诗“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波的苍凉。秋风飒飒而起,厂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自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显得萧瑟、苍凉多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抒发了诗人衰颓之感、迟暮之情。《登岳阳楼》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中的“老”字,是杜甫用来形容自己的实际年龄和身体状况,表达了他晚年孤独无依、身体多病的凄凉境遇。15.【答案】①.至丹以荆卿为计②.始速祸焉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④.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⑥.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答案】16.A 17.D18.B【答案】19.被动。与前一句的“倚赖”呼应,写出人受制于车船不能自主的状态;与后文对“白鹭、云朵、晨雾”的描写构成对比,突出它们的自由随性。20.以鞋子喻渡船,形象写出游人在水乡乘船往来的情形; “恰到好处的鞋子”则精妙地写出了不大不小的渡船没有大船和小舟的不足、最适合游人乘坐的特点。21.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