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专题复习(二)(课件 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专题复习(二)(课件 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实验 、探究专题复习(二)
教材原型1
1.确定两极和赤道。可以用乒乓球的黏合线作为_______,在离黏合线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确定为南、北______。
赤道
极点
2.画经线和纬线。在乒乓球上__________画出纬线,将赤道 _______分成若干份,画出分隔点,过每个分隔点画一条经线。
3.做地轴。把一根粗铁丝折一下,使铁丝倾斜并与水平面成 ___________,作为地轴。把另一段铁丝做成一个圆环,作为地球仪的___________,稳定地放置在桌面上。
等距离
平均
66.5°
底座
4.组合固定。将代表地轴的直铁丝部分穿过乒乓球的南、北极点,并在贴近南、北极的铁丝处用胶布固定。将倾斜铁丝弯成 ___________,要比乒乓球略大些。这样就完成了小型地球仪的制作。
5.在自己制作的小型地球仪上画出七大洲的轮廓。
半圆
拓展思考
1.小金利用乒乓球和粗铁丝等制作小型地球仪。
(1)如图甲所示,代表地轴的粗铁丝要穿_______(填“AB”或“CD”)两点。
(2)如图乙所示为小乐绘制的“经纬线”,改进建议是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要用到工具量角器,其具体的作用是________ ___ ___。
经线应连接南、北两极
AB
测量代表地轴的铁丝和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
(4)小金改进经纬线的画制后,如图丙所示。根据模型,图中A
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A点位于___________(填“东”或“西”)半球。
0°,0°

2.如图所示是投影到白墙壁上的地球仪
经纬网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上已标出一条西经20°经线和四条
纬线的纬度,请你写出③和⑥所在位置
的经度:③________;⑥__________。(2)C点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填经纬度)。

70°E
160°E
30°N,70°E
(3)将经纬线上AB、AC、CD段距离从长到短排列:_______ _______ _。
(4)某人从A点出发一直向北走,最后能否到达C点 为什么 _____________
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AC>CD>AB
不能到达;
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从A点出发一直向北走,只能到
达北极点
3.如图所示是经纬网的部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经纬度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A点位于_______
(填“东”或“西”)半球;B点位于_______(填“南”或
“北”)半球;A点位于B点的________方向。
(2)比较图中阴影①和阴影②的面积,阴影
①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阴影②。
30°N,150°W
西

西南
大于
教材原型2
1.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驶情况。
(2)根据信息判断甲车是做__________运动,乙车做__________运动。
匀速直线
变速直线
2.让一辆玩具车从斜面滑下,标记玩具小车每隔相同时间所在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各时间段的路程,计算出速度。如图是利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路程s(cm) 平均速度v(cm/s)
AB
BC
CD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_______。
(2)如表是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则“ ”一栏里应填写
的内容是___________。
时间t(s)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___________cm,从A点运动到
C点所用时间tAC=___________s,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___________cm/s。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___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在BC段、CD段的平均速度关系为vBC ___________(填“>”“<”或“=”)vCD。
(5)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小车做__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0.0
1
40.0
同一
变速

拓展思考
1.在上述测量小车速度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实验中
斜面的坡度应略___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
2.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B、C两
点都准确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在小车下滑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偏大
变大
4.小车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
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___________(填“>”“<”或“=”)v2。
5.下列图象中,能大致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B
教材原型3
1.如图A所示,用纸板剪一个圆盘,画上经纬网。
2.如图B所示,剪一块透明薄膜,
其中圆的半径与图A一致,并画
上夜半球、昼半球和太阳平行光。
3.将透明薄膜覆盖在圆盘上,并用线在P点将它们串接起来,使透明薄膜可围绕P点转动。
4.根据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转动透明薄膜,当太阳光直射点对准北回归线时,观察到此时北半球的昼半球所在部分的纬
线长度___________夜半球;当太阳光直射点对准赤道时,观察到此时北半球的昼半球所在部分的纬线长度___________夜
半球;当太阳光直射点对准南回归线时,观察到此时北半球的
昼半球所在部分的纬线长度___________夜半球。
大于
等于
小于
5.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重复来回移动,观察到太阳
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___范围内北半球昼长于夜,在________________范围内夜长于昼。北半球___________日昼
最长,___________日夜最长,____________日昼夜平分。
北回归线和赤道
赤道和南回归线
夏至
冬至
春分、秋分
拓展思考
1.读极地投影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是从______(填“南”或“北”)极上
空俯视图,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图中阴影代表夜,空白代表昼,此时极圈
内出现_______现象,由此判断此时地球公转到___________ (填节气)位置。

地球逆时针旋转
极昼
夏至日
2.材料一:我国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当地正午时刻测量学校旗杆影子的长度。在记录所测数据时,没按节气顺序填写(如表)。
测量时间(节气) ① 春分 秋分 ④
旗杆影长(m) 0 5.2 5.2 12.8
材料二:“某日地球光照示意图”。
(1)由表中所测旗杆影子的长度判断:①对应的节气为______,可见该地______(填“有”或“无”)阳光直射现象。
(2)当光照情况如图所示时,该校正午旗杆影子对应表中的长度
约为________m,此时,该地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
(3)图示a、b、c、d四地昼长由长到短依次为____________。
(4)当图示这一节气过后,我们浙江正午时校园旗杆的影子会逐渐变___________(填“长”或“短”),当昼夜平分时,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填纬线名称)上。
夏至

12.8
昼短夜长
d、c、b、a

赤道
教材原型4
1.设计制作。
制作如图所示的一个不透明纸盒,在A端开一个小孔,作为___________;在B端蒙一张___________纸,作为________。小孔的大小要能改变,半透明纸到小孔的距离也要能改变。
镜头
半透明
光屏
2.观察记录。
(1)依次插入大孔、中孔、小孔的镜头,将镜头对着窗外很亮的
景物,记录景物呈现在半透明纸上像的特征。当用小孔时,像
的方向是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清晰度较
___________(填“清晰”或“模糊”),亮度较___________(填
“亮”或“暗”)。
(2)保持镜头的位置不动,缩短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半透明纸上
所呈现的景物范围变_________,景物的大小变________。
倒立
清晰



3.问题讨论。
(1)用针孔照相机“拍摄”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如何使光屏上的像更明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
线传播的
室内环境更暗一些(合理即可)
拓展思考
1.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2)实验中蜡烛燃烧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________(填
“上”或“下”)方移动;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
办法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蜡烛离小孔近一些(或光屏离小孔远一些)
(3)为了探究孔的大小是否影响小孔所成的像,则应选择下列
所示___________(填字母)孔,然后用卡片覆盖并移动卡片以改变孔的大小进行实验。
A      B       C      D
B
2.在小孔成像实验中,发现将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记录的数据如表: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象。
(2)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如果光斑的直径为7.0cm,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7.5m,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11m,则可以估算出太阳的直径为 ___________m。
1.4×10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