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教材问题答案第二单元水1 水到哪里去了1.(教材 P32)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的水蒸发后到哪里去了?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的水蒸发后飘散到空气中了。2.(教材 P32)实验中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水了吗?这些水是怎样来的?实验中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温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2 水珠从哪里来1.(教材 P35)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未开封的冷饮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冷饮的外壁会出现水珠。2.(教材 P35)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杯子的温度有关。3 水沸腾了1.(教材 P38)水从常温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吗?温度为多少的时候会出现沸腾现象?水从常温到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到达 100℃时出现沸腾现象。2.(教材 P38)沸腾时产生的大量 “白气” 是什么?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白气” 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4 水结冰了1.(教材 P41)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会结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时,水会结冰。2.(教材 P41)水结冰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保持在 0℃不变。水结冰后体积变大。5 冰熔化了1.(教材 P44)根据我们的实验,你认为哪种方法使冰熔化最快?冰熔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用手焙的方法使冰熔化最快。冰熔化成水的原因:冰周围环境的温度高于 0℃,冰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熔化成水。2.(教材 P44)水、冰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物质 相同点 不同点水 无色、无味、透明 看得见、摸得着,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冰 无色、无味、透明 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水蒸气 无色、无味、透明 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水),只是形态不同。6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教材 P47)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或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50 毫升水中溶解了 9 份食盐或 2 份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不同。2.(教材 P47)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为什么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如果将食盐或小苏打全部加入水中,就只能确定一杯水能否溶解全部的食盐或小苏打,无法确定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的具体溶解量,所以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否则无法判断准确份数。7 加快溶解1.(教材 P50)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水的温度、是否搅拌和食盐颗粒大小等。我们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得出上述结论。2.(教材 P50)为什么实验中要用 “相同质量的食盐” 和 “一样多的水”?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只能改变一个需要对比的条件,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8 用水分离1.(教材 P53)在分离过程中,沙子和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分离过程中,沙子没有发生变化,食盐先溶解于水中,然后再从水中分离,食盐颗粒的形状可能发生了变化。2.(教材 P53)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利用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将二者分离。3.(教材 P53)如果不用酒精灯加热,分离实验最终会完成吗?不用酒精灯加热,分离实验最终会完成。因为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只是所用时间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