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分层作业练习题基础作业考点01 声音的产生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十音八乐,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也是器乐演奏的乐种。下列哪种乐器的发声体与其它三种不同( )A.铜锣 B.唢呐C.笙 D.竹笛2.吹笛子发声,主要是因为( )A.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 B.笛子本身振动C.吹笛子的演员本身振动 D.人声带的振动3.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B.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C.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5.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 ,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该实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6.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在振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她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考点02 声音的传播7.渔民常将特制的电子发声器放入水中,发声器发出的声音能将鱼诱入网中。在该事例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是(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8.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9.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是由于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B.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慢了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10.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 ,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11.如图所示,小华同学用手指在桌面 (选填“轻划”或“重划”),只有把耳朵紧贴桌面的小明同学能听见清晰的划动声,这说明 可以传声。考点03 声速12.古诗《春晓》中提到了风声、雨声、鸟鸣声,这三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A.风声最快 B.雨声最快C.鸟鸣声最快 D.一样快13.分析下面的声速表格,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空气() 331 海水() 1531空气() 340 冰 3230空气() 346 铜(棒) 3750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煤油() 1324 铝(棒) 5000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B.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C.此表给出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D.由表格可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14.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 有关;在一个长铁管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从铁管传过来的,原因是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5.将耳朵贴在很长空的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 次敲打声,最后一声是靠 传来的。考点04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6.如图所示,小琳将几个小纸团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她发现纸团不断地上下跳动。(1)她断开开关,让扬声器停止播放音乐,纸盆上的小纸团 (选填“还在”或“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将纸盆的振动 (选填“放大”或“缩小”),从而便于观察;(2)小琳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听到声音,但 看到小纸团跳动。(均选填“能”或“不能”)17.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丽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敲击音叉后,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2)越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3)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入玻璃罩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音乐的声音会变 。如果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无法听到音乐声,这一结论是通过 。A.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B.实验直接证实的C.理论推导出来的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考点05 有关声速的计算18.星期五放学回家途中,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s后听到回声。则:(1)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2)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19.小马站在操场上某处拍了一下手,如图所示,经过约0.1s听到盛新楼方向传来回声。已知此时空气中的声速为,求此时小马与盛新楼之间的距离。 20.利用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和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的特点制成声呐,可以测出水下目标的位置。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洋某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米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21.如图所示,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火车头距离桥头20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m/s?(2)大桥的长为多少m?(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多少m?提升作业一、单选题2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本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不可能有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C.声音靠介质传播,在介质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23.电影院的墙壁上都被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这样做的其目的是( )A.不同方向反射可减弱回声才能听清晰B.防止声音振坏墙壁C.改善音色,使声音更好听D.能增大声音的响度使每位观众都能听清楚2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B.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滴答”声C.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25.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26.学校升旗仪式中经常出现声音含混不清的情况,小明思考后认为既可能与话筒、功放的设施有关,也可能与喇叭音箱设立的位置有关。如图学校操场围成一个150m×70m大小的矩形,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小明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发现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27.如图是科技进校园活动中某同学体验“无皮鼓”的情景。参与者只要用手在无皮鼓空虚的鼓面上敲击,就能听到铿锵激昂的鼓声,关于“无皮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皮鼓的鼓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无皮鼓的鼓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无皮鼓鼓声的传播速度是3×108m/sD.同学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二、填空题28.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煤油(25℃)1324 铜3750空气(15℃)340 冰 3230 铁5200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 有关;若某人站在两边平行的峭壁间的峡谷中大喊一声,在0.3s和0.9s时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的空气温度为15℃,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m。29.在百米赛跑时,当起点的发令员打枪后,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应该是 (听到枪声/看见枪冒烟)后开始计时,若计时员以另一种方式开始计时,记录到某运动员的成绩为11.52秒,则真实成绩为 秒(保留两位小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30.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0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米。三、实验题3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发声的纸盆在 ;(2)如图乙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 ;(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3)如图丙所示,用手指轻敲课桌,使坐在对面的同学刚好听不到敲击声,再让对面的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敲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能听到敲击声。这个实验表明: ;(4)如图丁所示,在做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但实际操作中,某同学在做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 。四、计算题32.一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4s后司机听到山崖传来回声,求(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m/s):(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距离。(3)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少米?33.东非原油管道()在乌干达西部的油田和坦桑尼亚的坦噶港之间,项目全长近1500公里,总量26万吨直缝埋弧钢管,是世界上最长的加热原油管道项目,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的重要能源项目。其中有一钢管长,在一端敲一次,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这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声音在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求:(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的时间是多少?(2)声音在长的钢管中的传播时间是多少?(3)声音通过钢管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创新作业34.某中学八年级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未输送水的直铁管的其中一个末端敲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在铁管另一个末端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音。(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2次响声,管道至少要37.5米B.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2次响声,管道至少要31.9米C.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3次响声,管道至少要214.3米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2次声音与第3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 57s。35.下表记录了空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声速数据,根据表格完成:-10 10 30 5010% 325.05 337.26 347.64 356.8130% 325.09 337.39 348.11 358.1950% 325.11 337.52 348.57 359.5770% 325.14 337.63 349.03 360.9490% 325.17 337.78 349.49 362.31(1)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 m/s;当空气湿度为70%、温度为20℃时,声速可能为 m/s;(2)归纳“温度为30℃时,空气中的声速与湿度的关系”: ;(3)如图表示了温度均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s-t图像;其中:甲图线表示所在环境的湿度为 。36.图甲是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乙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0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1)若汽车匀速行驶,则根据图乙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汽车的速度是多大(小数点后保留一位)?(2)若测速仪发出信号的时间间隔为T1,此时小魏同学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上,他通过仪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T2,则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计算结果用字母T1、T2、v声表示) 答案解析基础作业考点01 声音的产生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十音八乐,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也是器乐演奏的乐种。下列哪种乐器的发声体与其它三种不同( )A.铜锣 B.唢呐C.笙 D.竹笛【答案】A【解析】铜锣发声时是由锣面的振动产生的,而唢呐、笙、竹笛,它们发声时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这三种乐器的发声体是相同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吹笛子发声,主要是因为( )A.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 B.笛子本身振动C.吹笛子的演员本身振动 D.人声带的振动【答案】A【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吹笛子时,声音是由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选A。3.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B.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C.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答案】D【解析】A.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故A错误;BCD.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答案】振动【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音叉将振动传递给水,所以溅起水花。5.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 ,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该实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答案】 被弹开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转换法【解析】[1][2][3]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所以该实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6.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在振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她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纸面上放一些小纸屑【解析】(1)[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的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考点02 声音的传播7.渔民常将特制的电子发声器放入水中,发声器发出的声音能将鱼诱入网中。在该事例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是(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答案】D【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渔民常将特制的电子发声器放入水中,发声器发出的声音能将鱼诱入网中。在该事例中传播声音的介质是水,不是大地和空气;真空不能够传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8.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答案】B【解析】佩戴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时通过头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即声音是由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9.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是由于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B.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慢了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答案】C【解析】将罩内空气抽出,罩内空气减小,正在响铃的闹钟响铃变小,说明传声的介质空气变少,声音也变小,传声介质空气变多,声音也变大,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0.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 ,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答案】 弹起来 振动 空气 不能【解析】[1][2][3]小明敲响乙音叉时,空气把乙音叉的振动传递给甲音叉,甲音叉也会振动,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4]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11.如图所示,小华同学用手指在桌面 (选填“轻划”或“重划”),只有把耳朵紧贴桌面的小明同学能听见清晰的划动声,这说明 可以传声。【答案】 轻划 固体【解析】[1][2]此题是考查固体可以传声小实验,所以小华同学用手指在桌面应轻划,让只有把耳朵紧贴桌面的小明同学能听见清晰的划动声,区别于重划桌面,声音从空气中传播到人耳中,从而说明固体可以传声。考点03 声速12.古诗《春晓》中提到了风声、雨声、鸟鸣声,这三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A.风声最快 B.雨声最快C.鸟鸣声最快 D.一样快【答案】D【解析】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发声的物体无关,故各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3.分析下面的声速表格,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空气() 331 海水() 1531空气() 340 冰 3230空气() 346 铜(棒) 3750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煤油() 1324 铝(棒) 5000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B.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C.此表给出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D.由表格可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答案】D【解析】ABC.此表给出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根据表格数据知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都有关系,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故ABC正确,ABC不符合题意;D.由表格数据知声音在的煤油中的传播速度是1324m/s,而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是500m/s,所以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故D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14.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 有关;在一个长铁管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从铁管传过来的,原因是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答案】 温度 大于【解析】[1]声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不同,同种介质不同温度,声速也不同,则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从铁管传过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过来的,原因是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5.将耳朵贴在很长空的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 次敲打声,最后一声是靠 传来的。【答案】 两次 空气【解析】[1]由于声音在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在足够长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可以听到两次声音。[2]由于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根据可得,听到的第二次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考点04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6.如图所示,小琳将几个小纸团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她发现纸团不断地上下跳动。(1)她断开开关,让扬声器停止播放音乐,纸盆上的小纸团 (选填“还在”或“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将纸盆的振动 (选填“放大”或“缩小”),从而便于观察;(2)小琳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听到声音,但 看到小纸团跳动。(均选填“能”或“不能”)【答案】 停止 振动 放大 不能 能【解析】(1)[1][2][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断开开关后,纸盆不再振动,不再产生声音,纸盆上的小纸团也会停止振动。纸盆的振动幅度较小,不易观察,实验时通过纸团的振动将纸盆的振动放大了,便于观察。(2)[4][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月球上没有大气,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即使可以观察到纸团的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17.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丽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敲击音叉后,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2)越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3)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放入玻璃罩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听到音乐的声音会变 。如果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无法听到音乐声,这一结论是通过 。A.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B.实验直接证实的C.理论推导出来的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答案】 振动 振幅 小 D【解析】(1)[1]图甲中,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2]根据题意可知,越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3][4]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音乐声逐渐变小;进一步推理可得,当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时,将听不到音乐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这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05 有关声速的计算18.星期五放学回家途中,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s后听到回声。则:(1)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2)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答案】(1)340m/s;(2)170m【解析】解:(1)由课本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表中可知,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则有由可得,该同学距山崖为s=vt=340m/s×0.5s=170m答:(1)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170m。19.小马站在操场上某处拍了一下手,如图所示,经过约0.1s听到盛新楼方向传来回声。已知此时空气中的声速为,求此时小马与盛新楼之间的距离。 【答案】17m【解析】解:根据可知,声音传播的路程s=vt=340m/s×0.1s=34m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小马和圣新楼之间距离的两倍,所以,小马与圣新楼之间的距离答:小马与圣新楼之间的距离为17m。20.利用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和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的特点制成声呐,可以测出水下目标的位置。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洋某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米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答案】4500m【解析】解:由题意得,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由可得,海洋中该处的深度h=vt=1500m/s×3s=4500m答: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4500m。21.如图所示,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火车头距离桥头20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m/s?(2)大桥的长为多少m?(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多少m?【答案】(1)40m/s;(2)1050m;(3)750m【解析】解:(1)火车的速度(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则大桥的长度(3)由得,声音传播的路程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所以答:(1)火车的速度为40m/s;(2)大桥的长度为1050m;(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为750m。提升作业一、单选题2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本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不可能有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C.声音靠介质传播,在介质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答案】D【解析】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的声音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但是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3.电影院的墙壁上都被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这样做的其目的是( )A.不同方向反射可减弱回声才能听清晰B.防止声音振坏墙壁C.改善音色,使声音更好听D.能增大声音的响度使每位观众都能听清楚【答案】A【解析】电影院的空间距离较大,当声音在剧场内传播时,遇到墙壁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由于剧场较大,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的时间差会大于0.1s,人耳会分辨出来,这样就会造成剧场内的声音非常嘈杂,使人听不清楚原声。所以将剧场的墙壁修得粗糙不平,以此来减弱声音的反射,使人能听清楚原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B.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滴答”声C.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答案】D【解析】A.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不符合题意;B.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滴答”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不符合题意;C.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不符合题意;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故D符合题意。故选D。25.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答案】C【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故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6.学校升旗仪式中经常出现声音含混不清的情况,小明思考后认为既可能与话筒、功放的设施有关,也可能与喇叭音箱设立的位置有关。如图学校操场围成一个150m×70m大小的矩形,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小明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发现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答案】D【解析】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27.如图是科技进校园活动中某同学体验“无皮鼓”的情景。参与者只要用手在无皮鼓空虚的鼓面上敲击,就能听到铿锵激昂的鼓声,关于“无皮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皮鼓的鼓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无皮鼓的鼓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无皮鼓鼓声的传播速度是3×108m/sD.同学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答案】D【解析】A.无皮鼓的鼓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无皮鼓的鼓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无皮鼓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3×108m/s,故C错误;D.同学和无皮鼓之间是空气,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的耳朵里,故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28.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煤油(25℃)1324 铜3750空气(15℃)340 冰 3230 铁5200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 有关;若某人站在两边平行的峭壁间的峡谷中大喊一声,在0.3s和0.9s时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的空气温度为15℃,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m。【答案】 温度 介质种类 204【解析】[1][2]由表格数据知,介质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说明声音传播速度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3]听到一次回声的时间是声音从声源处传到一个峭壁处又反射回来的时间。 根据题意可知,声音从一个峭壁传到另一个峭壁的时间为听到两次回声时间之和的一半,即则峡谷之间的宽度s=vt=340m/s×0.6s=204m29.在百米赛跑时,当起点的发令员打枪后,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应该是 (听到枪声/看见枪冒烟)后开始计时,若计时员以另一种方式开始计时,记录到某运动员的成绩为11.52秒,则真实成绩为 秒(保留两位小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答案】 看见枪冒烟 11.81【解析】[1]在空气中光传播速度比声音传播速度大的多,根据速度公式知道,光从起点传到终点时所用时间很短,可以忽略,而声音从起点传播到终点的时间不能忽略;如果听到枪声再计时,记录时间会偏短,导致运动员成绩偏高,故以冒烟时开始计时要准确一些。[2]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比看到冒烟开始计时,时间要偏少,声音传播100m需要的时间真实成绩应该为t′=11.52s+0.29s=11.81s30.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0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米。【答案】1800【解析】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由得,从A点到凹坑壁的距离(半径)则圆形凹坑的直径三、实验题3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发声的纸盆在 ;(2)如图乙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 ;(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3)如图丙所示,用手指轻敲课桌,使坐在对面的同学刚好听不到敲击声,再让对面的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敲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能听到敲击声。这个实验表明: ;(4)如图丁所示,在做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但实际操作中,某同学在做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 。【答案】 振动 由高变低 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空气不可能被抽尽,玻璃罩内不是真空【解析】(1)[1]小纸片的跳动是由于扬声器振动造成的,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原因正是由于里边纸盆的振动。(2)[2]图中声音的产生主要是瓶子和水的振动,水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水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最左边的瓶子水柱最短,所以振动最快,音调最高,同理最右侧的音调最低,所以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由高变低。(3)[3]用手指轻叩课桌,坐在对面的同学刚好听不到叩击声,此时声音靠空气传播;耳朵贴在桌面上,声音是靠固体传播的,第一次听不到声音,第二次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4)[4]真空不能传声,某同学在做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这是因为玻璃钟罩内还留有空气,不是真空环境,声音可以传播。四、计算题32.一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4s后司机听到山崖传来回声,求(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m/s):(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距离。(3)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少米?【答案】(1)80m;(2)1360m;(3)640m【解析】解:汽车发出笛声到司机听到回声的过程,可用下图描述。 (1)汽车行驶的路程(2)声音传播的距离为(3)进一步分析图可知①②综合①②式可知,此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是80m;(2)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为1360m;(3)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640m。33.东非原油管道()在乌干达西部的油田和坦桑尼亚的坦噶港之间,项目全长近1500公里,总量26万吨直缝埋弧钢管,是世界上最长的加热原油管道项目,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的重要能源项目。其中有一钢管长,在一端敲一次,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这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声音在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求:(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的时间是多少?(2)声音在长的钢管中的传播时间是多少?(3)声音通过钢管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答案】(1)4s;(2);(3)【解析】解:(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2)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则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时间(3)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1360m需要的时间是4s;(2)声音在1360m长的钢管中的传播时间是0.272s;(3)声音通过钢管的传播速度是5000m/s。创新作业34.某中学八年级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未输送水的直铁管的其中一个末端敲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在铁管另一个末端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音。(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2次响声,管道至少要37.5米B.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2次响声,管道至少要31.9米C.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3次响声,管道至少要214.3米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2次声音与第3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57s。【答案】B【解析】AB.要听到两声,则应满足,铁管的最短长度为 L;由得,即,解得,由上面两个结果看出且此时小于 0.1s 这两个之间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所以听到两次声音的距离至少是37.5m,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C.要听到三声,则应满足时,设铁管的最短长度为 L′;由得即解得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即则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35.下表记录了空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声速数据,根据表格完成:-10 10 30 5010% 325.05 337.26 347.64 356.8130% 325.09 337.39 348.11 358.1950% 325.11 337.52 348.57 359.5770% 325.14 337.63 349.03 360.9490% 325.17 337.78 349.49 362.31(1)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 m/s;当空气湿度为70%、温度为20℃时,声速可能为 m/s;(2)归纳“温度为30℃时,空气中的声速与湿度的关系”: ;(3)如图表示了温度均为50℃,湿度在70%和9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s-t图像;其中:甲图线表示所在环境的湿度为 。【答案】 348.11 340.00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90%【解析】(1)[1][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得:当空气湿度为30%、温度为30℃时,声速v=348.11m/s;当空气湿度为70%,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为20℃时,声速要介于337.63m/s和349.03m/s之间,声速可能为340.00m/s。(2)[3]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3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3)[4]观察图像可以发现甲图线对应的速度较大,通过对比表格可以发现温度均为50℃,湿度90%的声速大于70%时的声速,所以甲图像对应的湿度为90%。36.图甲是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乙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0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1)若汽车匀速行驶,则根据图乙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汽车的速度是多大(小数点后保留一位)?(2)若测速仪发出信号的时间间隔为T1,此时小魏同学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上,他通过仪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T2,则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计算结果用字母T1、T2、v声表示) 【答案】(1)17.0m, 17.9m/s;(2)【解析】解:(1)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为30个格,时间长为1秒,P1、n1之间间隔的刻度值为10,所以对应的时间为秒;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为7,所以对应的这两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秒;P1、n1之间的时间为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后遇到行进的汽车又回来所用的时间,所以超声波传播到汽车所用的时间t1为秒。由此可以求出汽车在接收到P1的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距离同理可求出汽车在接收到P2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距离由此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汽车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的时刻应分别对应于图中P1n1的中点和P2n2的中点,其间有28.5小格,即汽车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的时间间隔为汽车的行驶速度为(2)设超声波第二次传播到汽车所用的时间为t2,则超声波第一次传播到汽车所用的时间为T1+t2-T2,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距离s1=v声(T1+t2-T2)汽车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距离s2=v声t2由此可知,汽车在两次接收到超声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1-s2=v声(T1+t2-T2)-v声t2=v声(T1-T2)汽车两次接收到的时间间隔T2已知,则汽车的速度答:(1)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17.0m,汽车的速度是17.9m/s;(2)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