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汽化和液化分层作业练习题基础作业考点01 汽化和液化现象1.冬季喝热水时,常看到“白气”,其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态变化( )A.只有汽化 B.只有液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2.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空气中的氮气液化后形成的液态氮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3.北京冬奥运会采用了新技术,打造了“最美的冰”,该技术是将液态的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 使其温度骤降,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 循环使用(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排出的余热用于生活用水,融冰池融冰等。4.如图是我市新宁崀山八角寨美景:峰峦浓雾缭绕,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其中雾的形成是 现象,这些“雾”实际上是一些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考点02 沸腾5.下列关于水沸腾过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沸腾前,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 B.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变C.沸腾时,继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 D.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6.烧水时用小火使水持续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 )A.持续升高 B.保持不变 C.持续降低 D.忽高忽低7.如图是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水沸腾时内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气泡内的气体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根据图像信息,水的沸点是 ℃,沸腾过程的特点是 。8.用纸锅也能将水烧开。如图所示的纸锅,盛放一定量的水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水沸腾了,但纸锅却并没有被点着。这是因为水加热到沸点后,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温度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考点03 蒸发9.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C.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D.加快了汗水的蒸发10.下列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A.把湿衣服晾晒在向阳处 B.把粮食摊开晒C.给湿头发吹热风 D.把盛有酒精的瓶盖盖严11.赤峰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常常擦一些保湿类护肤品来保持皮肤的湿润,擦上这类护肤品后,在皮肤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油脂膜,就好比给蔬菜包上一层保鲜膜一样,人们擦保湿类护肤品是通过 来减慢皮肤表面水分的 。12.下列是广安市现代实验中学初中部某班级同学的部分活动图片,其中图甲是研究蒸发快慢与 有关系;图乙是研究蒸发快慢与 的关系;图丙是研究蒸发快慢与 关系。 考点04 液化的两种方式13.如图所示,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开始加注燃料推进剂,于6月5日圆满完成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运载火箭的气体燃料推进剂是采用 和 的方法液化的。 14.所有的气体都可以通过 的办法液化,而有些气体比如打火机用的甲烷,可以直接通过 的办法液化。15.取一支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套紧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 现象,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表明用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16.烧开水时,从水壶口冒出的水蒸气遇到 后,变成了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此过程要 热量。考点05 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应用17.洒水车给街道洒水是环保工人的必修内容,是净化空气的主要举措。洒水过后,路人感觉到凉快了一些,这是因为水蒸发了,属于( )A.汽化现象、放热 B.汽化现象、吸热C.升华现象、吸热 D.升华现象、放热18.小明打篮球时不小心扭伤脚踝。在医务室,医生在小明的脚踝喷上药液的同时告诉小明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如图所示。沾上药液的脚踝持续感觉凉快,主要是因为脚踝上的药液( )A.液化吸热 B.汽化放热C.液化放热 D.汽化吸热19.如图所示,刚从水中出来的人,身上的水 时 热量,使人体的温度下降所以他会觉得冷。有风吹来时,空气的流速加快,使水的 加快, 更多的热量,他会觉得更冷。20.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在工作时利用制冷剂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吸热”或“放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吸热”或“放热”)从而把从冰箱内带出来的热放出。考点06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21.小海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1)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2)水沸腾后,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3)小海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地大气压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4)小海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海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2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按如图甲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放 (选“a”、“b”);(2)实验时,向烧杯中倒入温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3)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4)小峰用该装置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由图线可知:水沸腾过程中,温度 ;(5)两次实验绘制的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提升作业23.夏季,吃冰棍时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股“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两股“白气”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24.冬天小芳讲话时,看到口中冒“白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白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汽化化成的水蒸气 B.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它们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5.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未加热前,纸锅里的水会发生汽化现象B.将纸锅中的水换成沙子,加热时纸锅会被点燃C.纸锅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先汽化再液化的结果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26.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表面出现小水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水珠在a的下表面、b的上表面B.小水珠在a的上表面、b的下表面C.小水珠都在a、b的上表面D.小水珠都在a、b的下表面27.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中的a图线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A.a B.b C.c D.d28.《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烤干纸张(如图)。给墙壁烤火来加快水分蒸发,其采用的方法是(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改变湿纸的平整度C.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D.增大湿纸的表面积29.如图,大、小烧杯A、B内都装有水,A与B不接触,把B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B中的水沸腾,在继续加热时( )A.烧杯A内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会沸腾B.烧杯A内的水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C.烧杯A内的水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烧杯A内的水温度达不到沸点,会沸腾30.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固态氮 固态氧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熔点/℃ 210 218 117 39物质 液态氮 液态氧 液态酒精 液态水银沸点/℃ 196 183 78 357A.在190℃时氮是液态B.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C.将氮和氧放在20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慢慢提高环境的温度,氮气会比氧气更快分离出来D.将液态氮置于20℃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31.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B.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且都低于室温C.甲、乙示数相同,且都等于室温;丙示数低于室温D.甲、乙、丙示数都相同,且都等于室温32.如图房间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只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是准确的,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插在敞口玻璃瓶中的酒精里,它们示数都为15℃,则该房间的实际温度( ) A.高于15℃ B.等于15℃ C.低于15℃ 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33.小新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小水滴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填“内表面”或“外表面”)34.如果我们想从空气中提取氧气、氮气和氢气,可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 的方法使它们发生液化,由表格信息可知,首先被液化分离出来的是 气。液态氧沸点 -183°C液态氮沸点 -196°C液态氢沸点 -253°C35.今年“十一”国庆假期,广大市民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积极响应“非必要不离市”号召,准备去户外野炊。气体燃料在常温下是通过 的方式液化存储在储气罐内,使用过程中,罐体温度变低是因为燃料发生汽化时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3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经烧开,观察可知 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由此可以判断出 房间的气温较高。(选填“甲”或“乙”)37.如图所示,是一个被称为“可以自己造水”的神奇水杯,当周围的空气被吸入杯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饮用水,该物态变化是通过 的方式实现的。雾、露是通过 形成的。38.小明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医生告诉他在24h以内需及时冷疗、冰敷。某款“冷疗法”疗伤喷雾,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使用时,对准人体扭伤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扭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39.小李同学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为60℃,当温度达到 ℃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当 后,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三、实验题40.小明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2)通过 (填字母)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3)通过 (填字母)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有关;(4)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水越少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 相同。(5)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3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A.①②B.①③C.②③41.小明研究蒸发吸热情况。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实验过程中某时刻的3支温度计示数情况。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中温度计 (选填“a”、“b”或“c”)示数降低的最快;(2)如图甲中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结论:蒸发快慢与 有关;(3)如图乙所示三个图像正确反映温度计b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是 (选填“A”、“B”或“C”)。42.小明准备3个相同的空烧杯A、B、C,在烧杯C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小华找来4张相同餐巾纸,把其中一张纸对折后撕去一半,分别标记为1、2、3、4,并把它们喷同样多的水,然后将4张湿纸分别贴在烧杯的外壁,如图所示。(1)用电吹风只正对1号湿纸吹微风(常温),比较1、2两张湿纸,先落下的是 号纸片;(2)比较 两张湿纸落下的先后情况,可以得到液体蒸发快慢和液体温度的关系;(3)比较2、4两张湿纸能否得出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能/不能),理由是: 。43.小明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1中有一处仪器使用错误为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温度/℃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5 97 97 97(2)修正实验错误后,根据如上表实验数据,请在图2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像 .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说明此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请在图 3 烧杯中画出水在第9min时C处的一个气泡上升至水中D处时的大致图形 ;(4)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小明熄灭了酒精灯,此时水 (会/不会)继续汽化;(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6)水在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7)实验完成后,小明将实验组装成如图 4 所示,用A容器中的液体对试管B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发现当A容器中的液体沸腾了,B容器中的液体也沸腾了,如果A、B容器中液体的沸点分别为tA、tB,则tA、tB可能的关系是 。A.tA=tB B.tA<tB C.tA>tB D.无法确定44.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丽将装有酒精(沸点为78℃)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甲:(1)在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 ;(2)纠正错误后,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丙所示,则图 是沸腾前的情况;(3)a、b两个实验小组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做此实验,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丁所示,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两小组所用水的 不同;(4)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戊坐标上画出水的沸腾图象;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 88 90 92 94 96 98 98 98(5)从水的沸腾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等于”)标准大气压,撤去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还能继续沸腾的原因为: ;(6)烧杯中的水长时间持续沸腾过程中,试管中的酒精 (选填“会/不会”)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45.小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组装实验器材时最后安装的是 (选填“酒精灯”或“温度计”)。(2)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3)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绘制了如图乙中a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4)若其他条件不变,小江仅改变水量再次实验,则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应是图乙中的 (选填“b” “c”或“d”)。创新作业46.为了能说明“水蒸气液化时要放热”,如图乙所示,左边烧瓶里是正在沸腾的水,右边量筒A、B中是体积和温度都相同的水,将烧瓶上方的导管通入量筒A中,经过一段时间,能观察到量筒中的水的体积 (增加/减少),水的温度 (上升/下降),这表明量筒中的水 (吸收/放出)热量;下一步操作是将烧瓶中的热水部分倒入B量筒中,使B量筒中水的体积和A量筒中水的体积相同,如果发现 量筒中的水温高,就说明液化时是要放热。47.小红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完成实验,除了图甲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2)小红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沸点为 ℃;(3)图丙是小红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请提出一条改进措施: ;(4)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银也可以是酒精。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39℃和357℃,酒精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117℃和78℃。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 温度计;(选填“水银”或“酒精”)(5)实验时往往在烧杯上加一个盖子,这不仅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实验时间;还能避免沸腾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在温度计的外壳 形成水珠,从而影响读数;(6)她还发现邻组测得的沸点比自己的测量结果低1℃,认为是邻组在实验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造成的,她的想法正确吗? (选填“正确”或“错误”);(7)在加热过程中,会看到从烧杯底部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有些气泡没有上升到水面就消失了,气泡中的水蒸气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8)如表是另一组同学实验时记录的一组数据,在图丁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4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利用防冻冷却液在散热器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发动机多余热量带走,使发动机能以正常工作温度运转。防陈冷却液主要由水和不易汽化的某种防冻剂(简称原液)混合而成,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和沸点与原液含量的关系图像见下图甲和图乙所示。选用时,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应低于环境最低温度10℃以下,而沸点一般要高于发动机最高工作温度5℃以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水代替防冻冷却液,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停车时间比较长、会因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容易导致散热器管道胀裂;(2)设某品牌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温度为90~101℃,所在地区最低温度为-17℃,应选用 (选填“35%”、“40%”或“55%”)的防冻冷却液比较合适。请说说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沸点与原液含量的关系;(3)某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确,在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是90℃,在测一杯热水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60℃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多少?答案解析基础作业考点01 汽化和液化现象1.冬季喝热水时,常看到“白气”,其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态变化( )A.只有汽化 B.只有液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答案】C【解析】喝热水时,杯内的水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上升,遇到上方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空气中的氮气液化后形成的液态氮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答案】D【解析】常温常压下氮是气态的,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后,液态氮会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故选D。3.北京冬奥运会采用了新技术,打造了“最美的冰”,该技术是将液态的二氧化碳打入地板管道,二氧化碳迅速 使其温度骤降,在地板上洒水,即可冻成冰面,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 循环使用(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排出的余热用于生活用水,融冰池融冰等。【答案】 汽化 液化【解析】[1]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所以地板管道中的液态二氧化碳会迅速变成气态,这是汽化过程,汽化过程需要吸热。[2]根据题意知道,压缩机再将管道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压缩为液体,发生液化,放出热量。4.如图是我市新宁崀山八角寨美景:峰峦浓雾缭绕,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其中雾的形成是 现象,这些“雾”实际上是一些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答案】 液化 小水珠【解析】[1][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考点02 沸腾5.下列关于水沸腾过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沸腾前,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 B.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变C.沸腾时,继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 D.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答案】B【解析】AB.水沸腾之前,水的温度升高,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的体积变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CD.水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的体积变大,故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6.烧水时用小火使水持续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 )A.持续升高 B.保持不变 C.持续降低 D.忽高忽低【答案】B【解析】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7.如图是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水沸腾时内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气泡内的气体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根据图像信息,水的沸点是 ℃,沸腾过程的特点是 。【答案】 水蒸气 98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解析】[1]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2][3]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根据图像信息,水的沸点是98℃,沸腾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8.用纸锅也能将水烧开。如图所示的纸锅,盛放一定量的水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水沸腾了,但纸锅却并没有被点着。这是因为水加热到沸点后,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温度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答案】 吸收 不变【解析】[1][2]液体沸腾的特点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水加热到沸点后,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温度会不变。考点03 蒸发9.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C.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D.加快了汗水的蒸发【答案】D【解析】夏天扇扇子,身上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0.下列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A.把湿衣服晾晒在向阳处 B.把粮食摊开晒C.给湿头发吹热风 D.把盛有酒精的瓶盖盖严【答案】D【解析】A.把湿衣服晾在向阳处,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B.把粮食摊开晒,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可加快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C.给湿头发吹热风,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加快了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D.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小了表面积、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慢蒸发,故D符合题意。故选D。11.赤峰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常常擦一些保湿类护肤品来保持皮肤的湿润,擦上这类护肤品后,在皮肤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油脂膜,就好比给蔬菜包上一层保鲜膜一样,人们擦保湿类护肤品是通过 来减慢皮肤表面水分的 。【答案】 减少蒸发的面积 蒸发【解析】[1][2]护肤品中的油脂成分给皮肤添加了一层保护层,控制蒸发面积,防止脸或手上的水分蒸发。12.下列是广安市现代实验中学初中部某班级同学的部分活动图片,其中图甲是研究蒸发快慢与 有关系;图乙是研究蒸发快慢与 的关系;图丙是研究蒸发快慢与 关系。 【答案】 液体温度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积【解析】[1]图甲,刚洗过的锅上有水珠,用火烤一烤,水珠的温度升高,水珠很快就蒸发了,研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2]将湿手帕晾在通风处,空气流动快,手帕上的水蒸发较快,研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3]将篮球场上的积水扫开,增大了积水的表面积,积水很快变干了,研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考点04 液化的两种方式13.如图所示,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开始加注燃料推进剂,于6月5日圆满完成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运载火箭的气体燃料推进剂是采用 和 的方法液化的。 【答案】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解析】[1][2]根据使气体液化的方法可知,运载火箭的气体燃料推进剂是采用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14.所有的气体都可以通过 的办法液化,而有些气体比如打火机用的甲烷,可以直接通过 的办法液化。【答案】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解析】[1][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温和加压,所有的气体都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来液化;有些气体可以直接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比如打火机的甲烷。15.取一支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套紧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 现象,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表明用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案】 汽化 压缩体积【解析】取一支大的注射器,吸入适量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小孔,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液态乙醚消失,说明液态的乙醚变为气态,这是一个汽化现象,然后推动活塞,又会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由气态变为液态,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16.烧开水时,从水壶口冒出的水蒸气遇到 后,变成了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此过程要 热量。【答案】 冷空气 液化 放出【解析】[1][2][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水壶口冒出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会放热液化为小水珠,就形成了白雾,液化要放出热量。考点05 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应用17.洒水车给街道洒水是环保工人的必修内容,是净化空气的主要举措。洒水过后,路人感觉到凉快了一些,这是因为水蒸发了,属于( )A.汽化现象、放热 B.汽化现象、吸热C.升华现象、吸热 D.升华现象、放热【答案】B【解析】洒水过后,路人感觉凉快一些,是因为水蒸发了,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8.小明打篮球时不小心扭伤脚踝。在医务室,医生在小明的脚踝喷上药液的同时告诉小明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如图所示。沾上药液的脚踝持续感觉凉快,主要是因为脚踝上的药液( )A.液化吸热 B.汽化放热C.液化放热 D.汽化吸热【答案】D【解析】在小明的脚踝喷上的药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中蒸发的过程,此过程中会从小明脚踝吸热,所以沾上药液的脚踝会持续感觉凉快。故选D。19.如图所示,刚从水中出来的人,身上的水 时 热量,使人体的温度下降所以他会觉得冷。有风吹来时,空气的流速加快,使水的 加快, 更多的热量,他会觉得更冷。【答案】 蒸发 吸收 蒸发 吸收【解析】[1][2][3][4]刚从水中出来的人,感觉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收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所以觉得冷。若有风吹来时身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使水蒸发加快,从身体吸收更多热量会觉得更冷。20.如图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在工作时利用制冷剂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吸热”或“放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吸热”或“放热”)从而把从冰箱内带出来的热放出。【答案】 汽化 吸热 液化 放热【解析】[1][2]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由于压强变小,在这里迅速变成气态,即发生汽化现象,此过程中要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3][4]气态的制冷剂压入冷凝器,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成液态的制冷剂,液化放热,从而把从冰箱内带出来的热放出。考点06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21.小海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1)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2)水沸腾后,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3)小海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地大气压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4)小海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海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94 变大 98 低于 见解析【解析】(1)[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94℃,则此时水的温度为94℃。(2)[2]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3)[3][4]由液体沸腾的图像知道,横坐标代表时间,一个小格代表1分钟,纵坐标代表温度一个小格代表1℃,从第10分钟开始沸腾,在这个过程中,水尽管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大小为98℃,由于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当地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4)[5]为了节约水到达沸腾所用的时间,就要减小水达到沸腾需要吸收的热量,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等都是可以的。2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按如图甲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放 (选“a”、“b”);(2)实验时,向烧杯中倒入温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的目的是 ;(3)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4)小峰用该装置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由图线可知:水沸腾过程中,温度 ;(5)两次实验绘制的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答案】 b 缩短实验时间 96 不变 质量【解析】(1)[1]实验时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先调节b的高度。(2)[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的目的是缩短加热至沸腾的时间。(3)[3]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刻度所在温度为96℃。(4)[4]由乙图可知,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5)[5]由乙图可知,使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前后两次实验,水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相等,可能是因为水前后两次实验的质量不相同。提升作业23.夏季,吃冰棍时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股“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两股“白气”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答案】D【解析】吃冰棍时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较低的空气发生液化现象,形成了“白气”;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是由于壶中热水汽化形成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较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两股“白气”本质相同,但水蒸气的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的,液化过程放出热量,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4.冬天小芳讲话时,看到口中冒“白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白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汽化化成的水蒸气 B.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它们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答案】D【解析】讲话时,看到口中冒“白气”,这是口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外界冷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5.小明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未加热前,纸锅里的水会发生汽化现象B.将纸锅中的水换成沙子,加热时纸锅会被点燃C.纸锅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先汽化再液化的结果D.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答案】C【解析】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虽然没有沸腾,但会蒸发,所以水会发生汽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沙子加热后温度会持续升高,温度会高于纸的着火点,纸锅会被点燃,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小水珠,是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纸锅中盛着水,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纸锅受水的影响,不会超过100℃,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6.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表面出现小水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水珠在a的下表面、b的上表面B.小水珠在a的上表面、b的下表面C.小水珠都在a、b的上表面D.小水珠都在a、b的下表面【答案】B【解析】AD.a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a的上表面。故AD错误;BC.b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b的下表面。故B正确,C错误。故选B。27.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中的a图线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A.a B.b C.c D.d【答案】C【解析】由题可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所以水的沸点是不变的,但是b、d图线表示沸点都变了,所以不符合。但由于水的质量变大,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温度升高得比较慢。故选C。28.《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烤干纸张(如图)。给墙壁烤火来加快水分蒸发,其采用的方法是(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改变湿纸的平整度C.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D.增大湿纸的表面积【答案】A【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9.如图,大、小烧杯A、B内都装有水,A与B不接触,把B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B中的水沸腾,在继续加热时( )A.烧杯A内的水温度能达到沸点,会沸腾B.烧杯A内的水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C.烧杯A内的水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烧杯A内的水温度达不到沸点,会沸腾【答案】C【解析】容器B内的水达到沸点后,能继续从酒精灯(高于100℃)中吸收热量保持沸腾状态,在水未完全汽化之前,温度保持在沸点温度不变,管A置于容器B中,能够从B中吸收热量而温度升高达到沸点,与B中的水温相同,所以,烧杯A内的水就无法再从B中吸收热量。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0.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固态氮 固态氧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熔点/℃ 210 218 117 39物质 液态氮 液态氧 液态酒精 液态水银沸点/℃ 196 183 78 357A.在190℃时氮是液态B.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C.将氮和氧放在20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慢慢提高环境的温度,氮气会比氧气更快分离出来D.将液态氮置于20℃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答案】C【解析】A.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摄氏度,则-190摄氏度时,氮为气态,故A错误;B.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而液态酒精的沸点为78摄氏度,水的沸点比酒精的沸点高,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故B错误;C.固态氮和固态氧的熔点分别为-210摄氏度和-218摄氏度,在-200摄氏度时,两者都是液态,而液态氮比液态氧的沸点低,所以提高环境温度后,氮会先汽化,先分离出来,故C正确;D.20摄氏度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并沸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C。31.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B.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且都低于室温C.甲、乙示数相同,且都等于室温;丙示数低于室温D.甲、乙、丙示数都相同,且都等于室温【答案】C【解析】AB.将甲放在空气中测空气温度,所以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酒精中测酒精温度,酒精瓶有盖酒精不能蒸发带走热量,酒精温度与室温相同,所以乙温度计的示数也与室温相同;故AB错误;CD.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乙温度计的示数也与室温相同,则甲、乙示数相同;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酒精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丙温度计的示数小于室温;故C正确,D错误。故选C。32.如图房间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只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是准确的,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插在敞口玻璃瓶中的酒精里,它们示数都为15℃,则该房间的实际温度( ) A.高于15℃ B.等于15℃ C.低于15℃ 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因为空气中的温度计测的是室温,密封玻璃瓶中的酒精可以认为是不挥发的,那么乙温度计测的酒精的温度和室温是相等的。丙的玻璃泡插在敞口玻璃瓶中的酒精里,因为敞口玻璃瓶由于酒精蒸发吸热,故丙温度计测的温度应该比室温偏低的,但其示数与前两个相同,若只有一支温度计坏了,则丙坏了,室温等于15℃;若只有一支温度计是准确的,则丙是准确的,室温高于15℃。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填空题33.小新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小水滴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填“内表面”或“外表面”)【答案】 液化 外表面【解析】[1]公交车玻璃窗上的小水滴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2]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取决于车内外空气温度的高低,当车内温度高附着在内表面,如车外温度高就附着在外表面;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34.如果我们想从空气中提取氧气、氮气和氢气,可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 的方法使它们发生液化,由表格信息可知,首先被液化分离出来的是 气。液态氧沸点 -183°C液态氮沸点 -196°C液态氢沸点 -253°C【答案】 降低温度 氧【解析】[1]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所以从空气中提取氧气、氮气和氢气,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它们液化。[2]用降温的办法使气体液化时,是沸点高的气体先液化;由表格数据据可知,液态氢的沸点最低,而液态氧的沸点最高,降温时最先达到氧气的沸点,所以降温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氧气。35.今年“十一”国庆假期,广大市民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积极响应“非必要不离市”号召,准备去户外野炊。气体燃料在常温下是通过 的方式液化存储在储气罐内,使用过程中,罐体温度变低是因为燃料发生汽化时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答案】 压缩体积 吸收【解析】[1]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燃料在常温下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存储在储气罐内。[2]汽化吸热,燃料汽化会吸收热量,使罐体温度变低。3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经烧开,观察可知 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由此可以判断出 房间的气温较高。(选填“甲”或“乙”)【答案】 甲 乙【解析】[1]壶中的水沸腾后,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空气,本身温度下降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读图可知,甲房间的“白气”较多。[2]同一地区,沸水的温度是相同的,产生的水蒸气的温度也是相同的,甲房间的“白气”多,说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多,说明甲房间的温度比水蒸气的温度低得多。而乙房间的温度比甲房间稍高一些,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少一些。故两个房间乙房间温度高。37.如图所示,是一个被称为“可以自己造水”的神奇水杯,当周围的空气被吸入杯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饮用水,该物态变化是通过 的方式实现的。雾、露是通过 形成的。【答案】 液化 压缩 液化【解析】[1]由题意可知,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这属于液化现象。[2]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由题意可知,饮用水是由于周围的空气被吸入杯中,借助杯盖内的便携式空气压缩过滤系统形成的,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实现的。[3]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8.小明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医生告诉他在24h以内需及时冷疗、冰敷。某款“冷疗法”疗伤喷雾,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使用时,对准人体扭伤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扭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答案】 汽化 吸收【解析】[1][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喷雾剂对准人体扭伤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汽化吸热。39.小李同学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为60℃,当温度达到 ℃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当 后,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答案】 60 不会 醋全部汽化【解析】[1]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较低,是60℃,所以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60℃时液体就沸腾了。[2]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3]只有当醋全部汽化后,剩下的油的沸点为287℃,再继续加热,油温度才会升高,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三、实验题40.小明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2)通过 (填字母)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3)通过 (填字母)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有关;(4)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水越少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 相同。(5)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3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A.①②B.①③C.②③【答案】 水的表面积 A、C A、D 不正确 表面积 B【解析】(1)[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所以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2)[2]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由图知,A与C水滴的表面积相同,表面空气流动情况相同,C中对水加热,温度较高,故选A、C两图进行对比。(3)[3]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温度和水的表面积相同,由图知,A与D水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表面空气流动情况不同,故选A、D两图进行对比;(4)[4][5]小明的实验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由图2可知,是因为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5)[6]①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故①正确;②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可使水分蒸发加快,但手上水的表面积是一定的,故②错误;③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故③正确。故选B。41.小明研究蒸发吸热情况。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实验过程中某时刻的3支温度计示数情况。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中温度计 (选填“a”、“b”或“c”)示数降低的最快;(2)如图甲中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结论:蒸发快慢与 有关;(3)如图乙所示三个图像正确反映温度计b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是 (选填“A”、“B”或“C”)。【答案】 c 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C【解析】(l)[1]由图知,a温度计玻璃泡直接暴露在空气中,b温度计玻璃泡表面沾有酒精,c温度计玻璃泡沾有酒精并且周围空气流动速度快,b、c温度计玻璃泡表面的酒精会蒸发,同时吸热,并且c表面的酒精蒸发速度更快,带走的热量最多,所以c温度计示数降低的最快。(2)[2]由题意知,b、c温度计玻璃泡表面都蘸有酒精,但c吹风加快周围空气流动,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3)[3]液体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示数下降;随着液体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故C图象与事实相符合,故选C。42.小明准备3个相同的空烧杯A、B、C,在烧杯C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小华找来4张相同餐巾纸,把其中一张纸对折后撕去一半,分别标记为1、2、3、4,并把它们喷同样多的水,然后将4张湿纸分别贴在烧杯的外壁,如图所示。(1)用电吹风只正对1号湿纸吹微风(常温),比较1、2两张湿纸,先落下的是 号纸片;(2)比较 两张湿纸落下的先后情况,可以得到液体蒸发快慢和液体温度的关系;(3)比较2、4两张湿纸能否得出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能/不能),理由是: 。【答案】 1 2,3 不能 没有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解析】(1)[1]1,2两张湿纸表面积大小一样,温度一样,但是1号湿纸表面空气流速快,液体蒸发快,所以先掉落。(2)[2]2,3两张湿纸表面积大小一样,空气流动速度一样,但是3号湿纸的温度高,比较2,3两张湿纸落下的先后情况,可以得到液体蒸发快慢和液体温度的关系。(3)[3][4]2,4两张湿纸的表面积和温度不一样,有两个不相同的量,没有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所以不能探究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43.小明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1中有一处仪器使用错误为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温度/℃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5 97 97 97(2)修正实验错误后,根据如上表实验数据,请在图2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像 .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说明此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请在图 3 烧杯中画出水在第9min时C处的一个气泡上升至水中D处时的大致图形 ;(4)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小明熄灭了酒精灯,此时水 (会/不会)继续汽化;(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6)水在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7)实验完成后,小明将实验组装成如图 4 所示,用A容器中的液体对试管B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发现当A容器中的液体沸腾了,B容器中的液体也沸腾了,如果A、B容器中液体的沸点分别为tA、tB,则tA、tB可能的关系是 。A.tA=tB B.tA<tB C.tA>tB D.无法确定【答案】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 8.4 97 小于 吸收 不变 不会 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调大酒精灯火焰等) 液化 C【解析】(1)[1][2]由图1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会导致测量结果偏高。由图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0.1℃,故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8.4℃。(2)[3]根据表格数据作图[4][5][6][7]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97℃。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故说明此时的大气压小于标准气压。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3)[8]第9分钟时水已经沸腾了,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如图所示:(4)[9]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熄灭了酒精灯,水不会继续汽化,说明水沸腾过程吸热。(5)[10]为了缩短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适当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调大酒精灯火焰等)。(6)[11]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7)[12]由题知,A容器中的液体沸腾了,B容器中的液体也沸腾了,根据液体沸腾条件可知,B的沸点低于A的沸点,即tA>tB,故选C。44.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丽将装有酒精(沸点为78℃)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甲:(1)在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 ;(2)纠正错误后,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丙所示,则图 是沸腾前的情况;(3)a、b两个实验小组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做此实验,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丁所示,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两小组所用水的 不同;(4)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戊坐标上画出水的沸腾图象;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 88 90 92 94 96 98 98 98(5)从水的沸腾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等于”)标准大气压,撤去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还能继续沸腾的原因为: ;(6)烧杯中的水长时间持续沸腾过程中,试管中的酒精 (选填“会/不会”)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答案】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丙 质量 98 低于 石棉网仍有余热 会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解析】(1)[1]图甲中,温度计接触了烧杯底部,会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2)[2]沸腾前由于烧杯内上部温度低下部温度高,所以气泡从下往上逐渐变小,即图丙是沸腾前的情况。(3)[3]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相同,但是a组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比b组短,说明实验中两小组所用水的质量不同。(4)[4]根据描点法即可作出水的沸腾图像,如下图所示:(5)[5][6]由图可知,水的温度达到98℃后不再上升,故水的沸点为98℃,此温度比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低,所以当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7]撤去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还能够继续沸腾是因为石棉网的温度高于烧杯的温度,烧杯中的水仍可以继续吸热维持沸腾。(6)[8][9]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高于酒精的沸点,所以酒精的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且能够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所以试管中的酒精能够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45.小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组装实验器材时最后安装的是 (选填“酒精灯”或“温度计”)。(2)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3)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绘制了如图乙中a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4)若其他条件不变,小江仅改变水量再次实验,则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应是图乙中的 (选填“b” “c”或“d”)。【答案】 温度计 85 保持不变 c【解析】(1)[1]实验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水中且不能碰到烧杯底部,所以应选安装酒精灯,然后固定石棉网位置,最后安装温度计。(2)[2]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85℃。(3)[3]由图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水平线,所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4)[4]若其他条件不变,小江仅改变水量再次实验,则水温度达到沸腾的时间变长或变短,但是沸点不变,所以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应是图乙中的c。创新作业46.为了能说明“水蒸气液化时要放热”,如图乙所示,左边烧瓶里是正在沸腾的水,右边量筒A、B中是体积和温度都相同的水,将烧瓶上方的导管通入量筒A中,经过一段时间,能观察到量筒中的水的体积 (增加/减少),水的温度 (上升/下降),这表明量筒中的水 (吸收/放出)热量;下一步操作是将烧瓶中的热水部分倒入B量筒中,使B量筒中水的体积和A量筒中水的体积相同,如果发现 量筒中的水温高,就说明液化时是要放热。【答案】 增加 上升 吸收 A【解析】[1]图示中,烧瓶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沿导管进入量筒A中,遇到温度较低的水,液化成水,所以能观察到量筒中水的体积增加。[2][3]由于水蒸气的温度较高,在液化时,又放出热量,所以量筒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4]将A的部分水倒入B中,则两量筒中水的体积相同,温度相同,水蒸气继续液化时,A中的水温度继续升高,比B中的水温度高,说明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A中水吸收热量而温度升高。47.小红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为了完成实验,除了图甲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2)小红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沸点为 ℃;(3)图丙是小红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请提出一条改进措施: ;(4)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银也可以是酒精。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39℃和357℃,酒精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117℃和78℃。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 温度计;(选填“水银”或“酒精”)(5)实验时往往在烧杯上加一个盖子,这不仅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缩短实验时间;还能避免沸腾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在温度计的外壳 形成水珠,从而影响读数;(6)她还发现邻组测得的沸点比自己的测量结果低1℃,认为是邻组在实验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造成的,她的想法正确吗? (选填“正确”或“错误”);(7)在加热过程中,会看到从烧杯底部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有些气泡没有上升到水面就消失了,气泡中的水蒸气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8)如表是另一组同学实验时记录的一组数据,在图丁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答案】 秒表 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98 少用些水(或提高水的初温) 水银 液化 错误 液化 【解析】(1)[1]此实验需要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所以用的测量器材还有秒表。(2)[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计分度值是1℃,水的沸点为98℃。(3)[4]由图像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可能的原因是水的初始温度较低或者水量太大;所以应少用一点水。(4)[5]选择温度计时,温度计内液体沸点应高于水的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所以应该选择水银温度计。(5)[6]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为小水珠,水珠附着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6)[7]烧杯底由于直接受热,所以温度会很高,邻组的温度比小红的测量结果低,所以不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所以他的想法是错误的。(7)[8]沸腾前,气泡上升时,遇低温的水而出现液化变小,没有上升到水面就消失了。(8)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4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利用防冻冷却液在散热器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发动机多余热量带走,使发动机能以正常工作温度运转。防陈冷却液主要由水和不易汽化的某种防冻剂(简称原液)混合而成,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和沸点与原液含量的关系图像见下图甲和图乙所示。选用时,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应低于环境最低温度10℃以下,而沸点一般要高于发动机最高工作温度5℃以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水代替防冻冷却液,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停车时间比较长、会因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容易导致散热器管道胀裂;(2)设某品牌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温度为90~101℃,所在地区最低温度为-17℃,应选用 (选填“35%”、“40%”或“55%”)的防冻冷却液比较合适。请说说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沸点与原液含量的关系;(3)某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确,在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是90℃,在测一杯热水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60℃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多少?【答案】 凝固 55% 见解析 15℃【解析】(1)[1]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的过程叫做凝固,水结冰的过程中,质量不变,密度减小,由知,体积变大,因此将散热器管道胀裂。(2)[2]某地最低气温为-17℃,防冻冷却液的凝固点应低于环境最低温度10℃以下,则混合液的凝固点应在-27℃以下;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温度为90~101℃,沸点一般要高于发动机最高工作温度5℃以上,则混合液的沸点约为106℃以上;由图像可知,原液含量35%的防冻液凝固点约为-23℃,高于-27℃,沸点约为103℃,低于106℃;原液含量40%的防冻液凝固点约为-28℃,低于-27℃,沸点约为104℃,低于106℃;原液含量55%的防冻液凝固点约为-40℃,低于-27℃,沸点约为109℃,高于106℃,所以应选择55%的防冻液。[3]由图甲可知:原液含量在70%以下时,原液含量增大,凝固点降低;原液含量在70%以上时,原液含量增大,凝固点升高。由图乙可知:原液含量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3)[4]对于刻度均匀而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若将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t1℃,放入沸水中时示数为t2℃,则其分度值为用其测量实际温度时,若温度计的示数为t3℃,则实际温度为已知在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是90℃,则在温度计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60℃恰好相等的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出解得t1=15℃。所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