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我国古代诗文中,“芙蓉”出现的频率可谓极高。“芙蓉”很早以来就指两种花卉,一种是水中的荷花,又名“水芙蓉”;一种是陆生的灌木或小乔木,名为“木芙蓉”。马俊江《文心雕草》一书认为,唐以前,芙蓉就是荷花,一名一物;但唐以后,一名两物,若有人再说芙蓉,听者就要小心了,要辨别说的是水中芙蓉还是树上芙蓉。检索关键词发现,唐前木芙蓉书写几乎为零,唐代木芙蓉诗歌大约20余首,宋代木芙蓉诗歌约240余首。我们的检索结果正与这个论断相吻合,证明唐前诗文确实少见木芙蓉。木芙蓉的别名有地芙蓉、拒霜、木莲、华木等,唐诗中的木芙蓉大多生长于荒山野岸间。韩愈《木芙蓉》:“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此诗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长于偏僻草丛,想见并不容易,因此他才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芙蓉花随风凋谢。白居易也格外喜爱木芙蓉,多首诗都写到了长于荒野的木芙蓉。如《木芙蓉花下招客饮》:“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诗言木芙蓉长在江边水岸。其《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绝句三首,从诗题即可看出木莲当时长于湖北巴峡山谷间。晚唐五代诗人仅有少许作品提到了木芙蓉。直到后蜀国主孟昶为其宠妃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木芙蓉之后,它的意象构建才发生了质的飞跃。后蜀都城成都也因满城木芙蓉而被雅称为“蓉城”。然而,后蜀文学家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中有不少花类,却独不见书写木芙蓉。考其成因,赫然发现《花间集》结集于孟昶广种芙蓉之前。赵崇祚选编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词人作品,包括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后蜀广政三年(940)间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其中有约15位词人常住成都,而当时成都并未广泛种植木芙蓉,木芙蓉的知名度还不太高,蜀人诗作亦少记载。编选《花间集》的截止时间是广政三年(940),而孟昶于广政十三年(950)后才遍植木芙蓉。这一推论也正可佐证浦江清先生的观点:花蕊夫人《宫词》是前蜀王建的花蕊夫人小徐妃所作,而并非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因为如果《宫词》中的百首作品是后蜀花蕊夫人所作,在孟昶遍植木芙蓉邀她同赏时,她本就喜爱木芙蓉,又能诗善画,怎会一首未写?除非她本不善言诗。若是如此,那《宫词》作者更要归属于前蜀花蕊夫人了。因为《宫词》与《花间集》均未记载木芙蓉,由此可推测,木芙蓉彼时还不是平日常见的花卉。否则以诗人之敏感善心,怎么可能一首未写呢?宋代开始,木芙蓉从荒山野岸正式走向了市井民间。宋灭后蜀之际,宋人闯入成都统领此地,得以欣赏引进木芙蓉花。徐铉《题殷舍人宅木芙蓉》:“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庭下即可栽种木芙蓉。王禹偁《栽木芙蓉》:“忆在长洲县,手植木芙蓉花。春栽秋成树,枝叶青婆娑。八月寒露下,朵朵开红葩。轻团蜀江锦,碎剪赤城霞。”诗人已能亲植木芙蓉。司马光《和乘国芙蓉五章》:“北方稀见诚奇物,笔界轻丝指捻红。楚蜀可怜人不赏,墙根屋角数无穷。”诗言北方还未广植木芙蓉,但楚蜀等地的墙根屋角已经遍地开花。这种现象跟木芙蓉的生长习性有关,木芙蓉喜温湿而不耐干寒。唐末至五代前中期的气候相对偏冷,不太适合木芙蓉的广泛种植。吴宏岐、党安荣认为,从唐后期至五代关于霜雪极端日期与黄淮海地区沿海海冰现象的资料中不难发现,在950年前后,从约800年开始的寒冷期基本结束,时间持续一个半世纪左右。葛全胜则认为,五代前期(公元907—930)较冷,但930—1310年,中国气候总体上比较温暖,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冬季气温可能高于现今。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一书认为北宋150年间冬季气温平均值比1880—1979年的平均值偏高0.4℃,显现出温暖的特征。从以上分析可知五代后期至北宋是温暖期,十分契合木芙蓉不耐寒的生长特点。综上,由唐至宋木芙蓉的书写可见其由最初长在深山僻处不被观赏的遗憾,到遍植于城墙之上引得无数人围观,再到移栽庭院与秋菊为伴尽显优雅清闲的转变。孟昶广种木芙蓉形成了一个书写分水岭,此后木芙蓉名声大噪,开始频频现身于历代诗文作品中,甚至扬名海外,最终成为世界花卉文学书写史上的一朵奇葩。(摘编自张淑颖《木芙蓉在唐宋花卉文学中的意象构建》)材料二:如何识别诗歌中的芙蓉?笔者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三法。一是看时令。如周邦彦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五月开的,无疑是荷花。而明代沈周“芙蓉九日烂尊前,篱脚黄花苦未全”(《九日无菊赏芙蓉》)中秋天开的“芙蓉”,则是木芙蓉了。从季节来判断,这是最准确的区别办法。二是看环境。如“千金买果园,中有芙蓉树”(《北齐太上时童谣》),在果园中的芙蓉树,当然不会是荷花。至于有些在时令和环境都交代得不很清楚的诗句,还有第三法:看上下文意及有关典故。如李白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第十九首),长在山上的,似是木芙蓉,其实是荷花。因为华山莲花峰上有池,传说池中长有千叶莲花,莲花峰也因此而得名。这首诗里的芙蓉,是诗人想象中的仙女手上所拿的荷花。我们对这些一时难以分辨的芙蓉,先别忙于下结论,得从上下文及全篇去分析,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原意。总之,我们要正确理解作品中对每一处自然景物的描写及其艺术作用,“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袁枚《遣兴》)(摘编自林维纯《古典诗歌中的“芙蓉”辨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俊江《文心雕草》一书认为唐以前没有木芙蓉,研究者检索唐前相关书写的结果,与这一论断相吻合。B.韩愈《木芙蓉》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比水芙蓉更为艳丽,所以诗人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花谢。C.孟昶为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木芙蓉后,后蜀都城被称为“蓉城”,木芙蓉的文学意象也得以开始构建。D.唐后期至五代的气候资料显示,寒冷期从约800年开始,到950年前后基本结束,持续一个半世纪左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歌中描写的木芙蓉多为野生,如白居易有多首诗都写到长于荒野的木芙蓉。B.从材料一引用的徐铉、王禹偁的诗作中可见宋代木芙蓉从荒山野岸走向了市井民间。C.唐朝以后古诗文中的“芙蓉”不一定是指同一种植物,需得仔细辨别,不可匆匆下结论。D.如果不了解诗歌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及其艺术作用,我们就无法领会诗中的思想情感。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二、三、四段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大致梳理了木芙蓉在唐宋时期的文学书写变化情况。B.材料一从木芙蓉的生长习性和气候变化的角度解释木芙蓉从北宋时期才开始广泛种植的原因。C.材料二主要采用归纳法展开论证,并列举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D.两则材料都涉及同一种花卉意象,但论证角度不同,材料一侧重意象构建,材料二侧重识别方法。4.材料一是如何判断《宫词》的作者归属的?请简要分析。5.请结合两则材料,判断下面诗句中的“芙蓉”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荷花),并简要给出理由。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B.蜀国芙蓉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文同《芙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志……”王愿坚草地的雨,来得急去得也快,洗了根皮带的工夫,雨住了,风停了。谭思云把冲洗干净的皮带系在腰间,往紧里扎了扎,伸手捡了几粒大些的冰雹填进嘴里,就借着树叶上滴下的水洗起草根来。进入草地已经快半个月了,粮食早已吃完,连能吃的野草、野菜也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只好挖起了草根。正洗着,忽然传来了一声战马的嘶鸣。谭思云高兴起来了。在他的眼前,顿时浮现了一匹高大的战马。那是一匹大青马,身长,裆宽,结实的腰胯上生着一团团毛旋……他连忙把草根收起,塞进皮带里,背起枪,弯腰钻出树丛,向着马叫的方向奔去。找那匹大青马的事,还是过大雪山的时候闯到这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心里的。那天,已经看到雪山顶了,也是最艰苦的时刻:雪更深了,山更陡了,汗湿的裤腿,早已变成了硬邦邦的冰筒子。尤其难耐的是空气稀薄,气喘不出来,脚迈不动步,谭思云只觉得眼前一阵昏黑,身子一歪就向着山崖边倒下去。这时,只听得一声洪亮的喊声:“同志——”接着,一只大手拦腰抱住了他。当他清醒过来,发现自己正倚在一个同志的肩膀上。他侧脸望去,只见这个同志身材高大魁梧,宽阔的肩膀,宽阔的脸膛,引人注目的是,在那厚厚的嘴唇上蓄着一抹浓黑的胡子。呼出来的热气瞬时凝结了,在胡子梢上挂上了两串冰凌。在那挂着雪花的两道浓眉下面,一双大眼正亲切地看着他。他这才发现,那同志另一只手里还挽着一个战士。就在这时,那匹大青马过来了。那个同志朝着牵马的高个子老马夫喊了句什么,然后抓起谭思云的手,一下子放到马尾旁边的一条皮带上:“抓紧喽!让它帮你一下!”说罢,又拉起了后面一个战士,向前走去。拉着马爬山,就容易些了。可是,在这一匹马的前后,连拖带拉足有六七个人。马在吃力地爬,人在用力地拉。就在翻上山顶的时候,“咯嘣”一声,他手里那根皮带断开了。就从这个时候起,谭思云立下了一个心愿:一定要搞到一条皮带,交给那位饲养员,给那匹马换上。他在指挥着整个方面军长征和战斗,可马肚带却是断了的……就在甘孜和四方面军会师后休整期间,谭思云捡到了一块牦牛皮。他又是冷水洗,又是开水烫,用心地去掉了牛毛,把里皮刮净,制得通明透亮,然后裁开、接好,搞成了一根长长的皮带。自打那以后,他就把皮带捆在腰间,开始在这茫茫的草地上找那匹大青马了……他向前赶着路,进入了一段最艰险的沼泽地带:这里的水草特别稀,烂泥又特别深。一汪汪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绿色的水泡。他正轻脚轻步地慢慢走着,忽然传来了一声惊叫。他扭头看去,只见离他约莫两丈远处,一个同志陷入了烂泥,整个身子正在往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他连忙跑过去。刚在一块硬实的草墩上站稳,只见那个同志一只手正高举着步枪,枪筒上还绑着一团草根;看见有人来了,便拼着全力把步枪扔了过来;这时,水已经接近那鲜红的领章了。“怎么办?”走过去拉是危险的,救不出人,还会同归于尽。就在这一刹间,他眼前闪过了那浓黑的胡子,那双亲切的眼睛。他像得到了什么启示,随手解下腰间的皮带,大喊一声:“同志——”猛地把皮带的一端甩了过去。皮带,落到了那个同志的手边,又被紧紧抓住了。他双脚站稳,拼着全身的气力拉着皮带,吃力地把这个同志拖出了泥潭。谭思云把这个奄奄一息的阶级兄弟抱在怀里,一边扬起袖管,轻轻擦着他嘴角上的烂泥,一边喘息着、积蓄着力气。过了一会儿,他把皮带挽了一个扣子,轻轻套住那个同志的臀部和肩膀,把他揽在自己的背上绑紧了,在胸前打了个死结,然后,双手按住地皮,向着轻烟升起的方向慢慢爬去。一步,两步,三步……从危险的泥潭爬出来了,篝火的火光已经看得见了,篝火边的人声也隐隐约约听得见了,可是,人们的影子怎么晃动起来?他正要说句什么,眼前突然爆起了一阵金星,一口鲜血涌到了口边。他昏过去了。谭思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躺在一簇篝火的近旁,一条皮带还放在手边。那个被他从泥潭里拖出来的同志,显然已经缓过劲来了,正在篝火边忙着。见他醒了,连忙端起一只破铜瓢,脚步踉跄地走了过来。他拿根树枝,从铜瓢里夹起一块东西,吹了吹,送到了谭思云的嘴边。谭思云咬嚼着,哦,是肉,好香啊!他一连吃了几口,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兴许是牦牛肉吧!”那人摇摇头,“刚才发下来的,每人分了拳头大一坨。”肚子里有了东西,人就精神多了。他坐起身,把枪擦了擦,又抓起那条皮带,慢慢地在篝火中间走着,他想找点干净水再把它洗一洗。他正要绕过一大堆篝火的工夫,忽然一个面孔一闪,原来是那个大个子老马夫。只见他正坐在火旁,整理着一堆草根,一边整着,一边不时撩起衣襟揩着眼睛。“嗨,可找到你啦!”他一下子扑过去,把那条皮带塞到了老马夫的手里,“给!”“什么?”马夫抬起一双红肿的眼睛,惘然地望着他。“给那匹大青马……”他的话噎住了。他看见老马夫郑重地拿起皮带,仔细瞅着,瞅着,猛然捂住脸,哭出了声:“大青马……没有了!”“啊!”谭思云惊呆了,“哪里去啦?”“你,你们刚才没有吃马肉?”老马夫抬起了泪眼,抓起一把草根,伸到谭思云面前,“这,胡子不让讲……看,他饿了两天啦,又不肯吃马肉,要吃草……”他又哭起来了。就在这时,一个浓重的声音传过来:“看你,吓唬个娃娃干什么?”谭思云一愣,抬头望去,又看见了那高大的身躯、宽阔的肩膀和脸膛。不过,那唇边的胡子没有挂着冰雪,却挂着深情的微笑。他连忙站起来,却被这个叫作“胡子”的人按住了:“没有了马有什么要紧?最要紧的是人!”他的话越说越慢了,“艰苦的斗争,使我们的人和人的关系变得更亲密,这就培养了人!这样摔打出来的队伍,比钢结实,比铁硬!”谭思云和老马夫擦干了眼泪,注意地听着。“马,我们以后还会有的!大家都会有!”这天晚上,谭思云在篝火旁边,睡得很香。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手里的那条皮带变得老长老长,整个方面军的同志都抓着它,一眼望不到头……忽然间,每个人手里的一截皮带都成了一副辔头,都笼着一匹马……他纵身跳上了马背,抬头一看,总指挥就在最前头,那匹大青马放开四蹄,向前奔驰。他也一扬马鞭,紧跟在后面驰向前去……这是一个十七岁的红军战士常做的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谭思云翻越雪山,忍受着寒冷的天气和稀薄的空气;走过草地,吃着冰雹、草根,可见长征途中红军面对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B.“胡子”让大青马拉着六七个人爬山,减少大家的体力消耗,但是皮带被拉断了,谭思云决定搞到一条皮带,给大青马换上。C.沼泽地带险象环生,一名红军战士一不小心陷入沼泽,谭思云急中生智,利用步枪和皮带把他从泥潭中救了出来,并背着他行军。D.大青马被宰杀,“胡子”把马肉都让给了战士。文中老马夫流泪,不仅因为舍不得大青马,也因为担心“胡子”,并被他的精神感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用“闯到”一词来描述谭思云想要找大青马的事,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也凸显出他找大青马的坚定的决心。B.小说刻画了谭思云找牛皮、做皮带的细节,他制作皮带时,动作熟练,制出的皮带又长又结实,表现出他做事尽心又能干的特点。C.小说两次写谭思云昏倒后都与“胡子”产生关联,这种巧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丰富了“胡子”的形象。D.“胡子”作为方面军的总指挥,杀了自己的马给战士们吃,这一情节设计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深化了小说主题。8.本文标题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我们从这篇小说中可以洞察胜利的原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门衰祚薄,少遭险衅。行年三岁,严父早亡。慈母鞠育,哀茕相养。臣又尪赢,少多疾病。零丁孤苦,仅得成人。老母悯臣孤蒙,恐不负荷。家贫无资,纺绩以给。臣稍以成立,忝迹朝班,薄禄微资,始期色养,殃罚不图,老母见背。攀号何及,泣血涟洏。亡母客居,未归旧土。宿草成列,拱树荒凉。臣今岁奉使绝域,单行虏庭,绝漠千里。臣虽万死,无答鸿恩。伏惟陛下哀臣孤苦,使臣来年得营葬具,合骨先坟,乌鸟之志,获遂私情。迁窆事毕,驰影奔赴,虽即殒殁,甘心无憾。(节选自陈子昂《为人陈情表》)材料二:臣某言:臣母刘氏,今月十三日忽患瘄风发动,状候非常。今虽自退,犹甚虚惙。臣唯一身,更无兄弟,侍疾尝药,难阙须臾。伏乞圣恩,停臣所职。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夙夜兢惶,唯思答效,至诚至恳,天眷所知。岂虑未效涓尘,遽迫方寸。以开塞重轻之务,加焦劳忧灼之怀,虽欲徇公,无由枉志。况忠孝同道臣子之心许国诚切于死生报亲忍忘于顾复?进退穷蹙,昧死上陈。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节选自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材料三:臣植言:臣有情事,久未敢言,今辄陈露,伏增战灼。臣亡父某官,亡妣某氏,是臣本生,亡伯某官某赠某官,臣今承后。嗣袭虽移,孝思则在。自去年已来,或有陈乞,皆许回授。况臣猥当宠擢,谬陟台阶。爵禄之荣,实有逾于同辈;显扬之命,独未及于先人。饮泣茹悲,哀惭两极。臣今请以在身官秩并前后合叙勋封,特乞圣慈,回充追赠。傥允所请,无幸于斯。则臣乌鸟之心,犹再生而展养;犬马之力,誓万死以酬恩。谨奉表陈露以闻。(节选自白居易《为崔相陈情表》)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况忠孝同[A]道[B]臣子之[C]心[D]许国[E]诚切[F]于死生[G]报亲[H]忍忘于顾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君既若见录”的“见”意思相同。B.效,此处用作动词,译为“有效果”,与《项脊轩志》中“吾家读书久不效”的“效”意思相同。C.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述衷情或表达对重大事件的见解,比如《出师表》。D.闻,使……知道,使动用法,与《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的“闻”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为陈子昂代人所作,此人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之后母亲客死异乡未归葬,他希望皇帝能准自己置办丧具将亡母与先人合葬。B.王叔文母亲突发重病,他没有兄弟帮衬,自己一人侍疾分身乏术,于是请求皇帝暂停自己的职务,并强调自己并非不愿履行职责。C.崔植被过继给伯父为嗣,但他仍然想给亲生父母尽孝,于是请求皇帝按照自己现任的职衔应得的封赏标准,追赠自己的亲生父母。D.三篇由他人代写的表,事主都因为个人的一些情况向皇帝请求离职,并承诺事情办妥后会复职,均反映出古人“忠孝难两全”的困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今岁奉使绝域,单行虏庭,绝漠千里。(2)则臣乌鸟之心,犹再生而展养;犬马之力,誓万死以酬恩。14.请结合三则材料及课文《陈情表》,简要总结这一类文体写作时可采用的策略。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注】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注】该词为赠两浙转运使孙何之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写出了杭州城地理形势优越、城市地位显赫、繁华延续持久的特点。B.绿树高耸入云,环绕着钱塘江岸,怒涛卷起如霜似雪的浪花,景色阔大壮美。C.钱塘百姓白天只能听到羌笛的鸣奏,夜晚仅能听到在空中飘荡的采菱的歌声。D.词人用“千骑拥高牙”来烘托孙何,表现了孙何出行时前呼后拥的盛大气势。16.词的末尾两句,词人委婉称扬孙何因政绩卓著,将入朝执政。从词中看,孙何有哪些政绩?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体现出人世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2)杜甫《蜀相》中“ ? ”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3)小明养了一只猫,从此一心扑在上面,每天早晚都要去逗它、抱它,有时刚走没多久又回来看,就像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两句描写的那样。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压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儿子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区,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扭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雕花的椅子,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18.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19.文中最后一段两次写到了“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但为什么第一处用感叹号,第二处用句号?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月13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会诊中心,一位专家型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与13位儿科专家共同完成了一场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甲】据悉,这是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有望辅助疑难罕见病,为儿科医疗服务带来新变革。在我国儿科医生仍比较短缺的背景下,AI儿科医生的“上岗”无异于雪中送炭。据2019年的一项统计,当时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有0.63名儿科医生。【乙】尽管近年来儿科医生数量在逐年提高,但儿科医生荒现象仍比较普遍。此外,“数字医生”对人类医生的协助作用更是不容忽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可快速完成病史采集、症状初筛等基础工作,提升医生日均接诊效率。【丙】AI辅助系统将医生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儿童诊疗服务水平,以及科学研究的开展等,从多层面惠及患儿。但同时也应看到,AI医疗技术也有局限性。当前AI系统的决策依赖于历史数据,面对全新病种或非典型症状时可能失效。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其存在数据偏差风险,若训练数据过度依赖某地域或某医院病例,可能导致诊断建议的群体适用性下降。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医疗要带有人的情感,( )。AI可以计算概率,但无法替代医生对患儿情感需求的体察,更无法传递希望。因此,AI仅提供诊断建议,最终决策还是得由医生签字确认,不能喧宾夺主,如此才能牢牢守住医疗技术的伦理红线,让儿童医疗不失温情与温度。20.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有语病,请修改正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21.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患儿家长普遍重视医生的共情能力 B.患儿家长普遍重视医生的合作精神C.患儿家长普遍重视医生的临床经验 D.患儿家长普遍重视医生对AI的约束力22.下列短语与文中加点短语“非典型症状”的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富有艺术性 B.幸福感爆棚 C.国人自豪感 D.减少焦虑感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茅盾在《风景谈》中提到:“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人类活动既受精神的指引,又反过来塑造精神。苏武北海牧羊,基于爱国精神的支撑,其事迹又成为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当代科研工作者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逐渐孕育出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但在现实中,部分人在追逐物质利益时,精神世界却逐渐荒芜。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 2.D 3.B 4.①从创作时间方面:《花间集》与《宫词》均未记载木芙蓉,由此推测《宫词》创作时木芙蓉不常见,佐证其创作时间较早,应在蜀地遍植木芙蓉之前。②从后蜀花蕊夫人的喜好方面:后蜀花蕊夫人爱木芙蓉且善诗,若《宫词》为她所作,在孟昶广种木芙蓉时应有所描写,反推排除其作者身份,支持前蜀花蕊夫人为作者的观点。 5.(1)诗句A:荷花。理由:①材料一中提到唐前诗文少见木芙蓉,当时“芙蓉”通常指荷花。②根据材料二,这句诗中虽未出现时令和环境,但上下句“芰荷”与“芙蓉”并列,“芰荷”指菱叶与荷叶,所以此处“芙蓉”是荷花。(2)诗句B:木芙蓉。理由:①材料一提到蜀国遍种木芙蓉,诗句中说的也是“蜀国芙蓉”。②根据材料一中列举的关于木芙蓉的诗句和材料二,木芙蓉秋季开花,诗句B中说“重阳前后始盈枝”,重阳前后是秋季,可判断此句中的“芙蓉”是木芙蓉。6.C 7.B 8.①标题由双引号、“同志”一词及省略号组成,表示红军战士之间的对话,小说用来作为标题,新颖独特,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联想。②标题用战友之间对话的语言,展现了红军战士之间浓浓的同志情谊,突出小说的主题。 9.①红军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缺少食物,但红军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向前。②红军将士们互帮互助,团结一致。“胡子”用自己的坐骑,帮助红军过雪山,杀马来解决战士们的吃饭问题,谭思云救助陷入沼泽的战友,他们相互帮助,紧密团结。③红军将士们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成功满怀信心。“胡子”相信大家以后都会有马,谭思云做梦梦到了大家骑马前进,这都是大家对革命充满信心的表现。④红军将领重视培养人才。“胡子”认识到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培养出能担重任的人才,关怀战士,为革命培养强大力量。10.BDG 11.B 12.D 13.(1)臣今年奉命出使边远之地,孤身行走在胡地,穿过千里荒漠。(2)那么臣像乌鸦一样的反哺之心,犹能如再生般尽孝;像犬马一样的报效之力,誓以万死答谢圣恩。 14.①陈述困境,以情动人。②承诺效忠,消解猜忌。③用语得体,保持谦卑。15.C 16.①经济繁荣,市民富庶。钱塘的百姓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②人口众多。在这个钱塘住着大约十万人口,体现孙何治理得当。③百姓生活祥和安定。无论白天黑夜,湖面上都荡漾着笛曲与歌声,表明百姓生活的欢乐幸福。17.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18.“典压”改为“典押”,“区”改为“匾”,“扭扣”应改为“纽扣”。 19.第一处感叹号强调初到生身父母家的陌生与震惊;第二处句号表现短暂相处后的无奈与疏离,情感递进。20.甲:在“罕见病”后加“诊疗”;乙:“提高”改为“增加”;丙:“以及科学研究的开展等”改为“开展科学研究等” 21.A 22.C23.例文:平衡物质与精神,书写生命华章茅盾曾言:“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精神对于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物质与精神始终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平衡好物质与精神,才能书写出精彩的生命华章。物质是生存的基础,为精神追求提供支撑。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苏武在北海牧羊时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又如何能凭借爱国精神坚守十九年?当代科研工作者若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与充足的资金支持,攻克难题、孕育科研精神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物质条件是人类追求精神价值的基石,它让我们免于生存的焦虑,从而有精力和能力去探索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诚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物质的解放是人类文化与精神解放的必要条件。” 物质层面的满足,为精神的舒展打开了空间,让人类得以从生存的重压下解脱,去仰望星空,思索生命的意义,追求艺术、哲学与真理。 然而,若一味沉溺于物质追求,精神世界必将逐渐荒芜。现实中,部分人在追逐物质利益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将金钱与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他们如同被欲望驱使的机器,虽拥有光鲜的外表,内心却空洞匮乏。正如黑塞所讲,“那些从来没有品尝过精神和灵性快乐的人,必定会在物质上追求一种极致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即便物质再丰富,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当物质的积累成为唯一追求,人便沦为了物欲的奴隶,失去了对美好情感、高尚品德与精神价值的感知能力,生命也因此变得单调而苍白。 精神是生活的灵魂,赋予物质以意义。苏武北海牧羊的事迹之所以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当代科研工作者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也让他们的科研成果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力量。一个人真正的伟大在于他内心的道德力量和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当物质追求与崇高的精神相结合,物质便不再只是冰冷的财富,而是成为实现人生价值、传递精神火炬的载体。平衡物质与精神,需要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忘充实精神世界。只有让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才能让生命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我们既要在物质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生活的保障;也要在精神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追寻生命的真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