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省商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样监测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生物学家在研究某些生命规律时,通常会选定特定的生物物种,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生物。下列关于模式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豌豆相比,玉米杂交实验步骤要更简单B.研究伴性遗传规律可选择果蝇,小麦作为模式生物C.大肠杆菌易培养、生长繁殖快的特点适于做模式生物D.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和侵染方式是噬菌体侵染实验成功的关键2.郁金香,多年生球根花卉,常见的花型有单瓣和重瓣,花色有白色、红色等,花型有卷曲如羽毛、边缘具毛刺等,繁殖方式多样如鳞茎繁殖、种子繁殖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红花郁金香与白花郁金香杂交后代既有红花又有白花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B.花瓣的毛刺卷曲如羽毛和花瓣边缘具毛刺是一对相对性状C.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优良性状的郁金香,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郁金香的花型和花色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不会对其产生影响3.下图是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时,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及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1丙组细胞中细胞质未均等分裂可判断该动物为雌性B.图1中甲细胞与图2中CD段对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丁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卵细胞D.据图2信息可知,乙细胞所处时期细胞中应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4.研究者在研究某牧草时,发现部分花粉败育的花药中出现如下图甲、乙所示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 ) A.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甲图及乙图时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由甲图和乙图推测引起花粉败育的原因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甲细胞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D.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花粉中存在等位基因可能是乙图分裂导致5.科学方法为实验的成功提供了必要保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运用减法原理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使用的技术是差速离心法C.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D.孟德尔运用假说 - 演绎法用实验验证了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6.鱼鳞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遗传病,表现为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甲家系正常,其外公及弟弟均为鱼鳞病患者,其父母表现正常。甲夫妇为避免生一个鱼鳞病孩子,选择了对X染色体进行了PGT - M检测。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鱼鳞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鱼鳞病在人群中女性患者少于男性患者C.甲夫妇生一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D.图中两个子代胚胎均为女性且都不会患鱼鳞病7.大肠杆菌DNA呈环状,下图表示其复制过程。复制原点是DNA分子中复制起始的一段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上的每个游离基都连接两个脱氧核糖B.大肠杆菌有一个复制原点,所以DNA复制方式为单起点连续复制C.酶1为解旋酶,其催化作用的位点为两个碱基间的磷酸二酯键D.酶2是RNA聚合酶,其催化子链延伸的方向是5'→3'8.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32P、35S标记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后,其他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利用其他同位素做了类似实验,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标记对象 赫尔希蔡斯经典实验 进一步的研究实验标记对象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噬菌体成分 32P标记 35S标记 32P标记 35S标记 14C标记大肠杆菌成分 未标记 未标记 31P标记 18O标记 未标记A.经典实验是用32P、35S标记DNA和蛋白质便于区分结果中放射性的来源B.延长保温时间,第四组的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与第一组相比会明显增强C.第三组裂解大肠杆菌后获得子代噬菌体少数具有放射性D.第五组通过搅拌离心,上清液不具有放射性,沉淀物中放射性较强9.某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2n = 8),用荧光分子标记其一个精原细胞(DNA复制后)的基因A、a、B、b,下图为标记后精原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4个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细胞可表示精细胞,细胞中有1个或2个荧光点B.乙细胞有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有2个或4个荧光点C.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细胞中有3个荧光点D.丁细胞中可能有4个四分体,细胞内有6个荧光点10.大豆的子叶颜色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三个隐性基因叠加时呈深绿色。现有黄色子叶甲与绿色子叶乙(亲本中有一个体为三体植株)杂交,所得的F1中黄色:绿色,深绿色=3:2:1,让F1中的所有黄色植株与绿色植株杂交,则子代中黄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A.1/2 B.1/6 C.5/18 D.3/2511.下列有关突变和基因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姐妹染色单体部分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B.一个基因可发生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可能不改变基因结构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12.下图是人体细胞中某段DNA的遗传信息表达的两个过程①和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过程中涉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B.在不同生物中,tRNA识别并携带的氨基酸不同C.②过程可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但不可发生在细胞核D.一个氨基酸可能对应基因上的一个或多个密码子13.十几年前某地区由四个相连的池塘组成,岛上生活的蜥蜴主要有黄色和灰色两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个岛屿逐渐分离且环境差异较大。经研究发现,蜥蜴的体色、食性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图I后期组内染色体组数目与图中染色体组数目相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灰色蜥蜴逐渐成为优势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黄色蜥蜴种群中上升趋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食性和体色不同的蜥蜴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野生种群的蜥蜴不同个体间相互捕食、取食属于协同进化二、多选题14.科学家为研究某植物的演化、分类和育性对该植物进行核型(该植物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分析。根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该植物为二倍体植物,含5对同源染色体B.减数分裂I后期,染色体1、3、5、7可以同时移向同一极C.染色体2与7可能会相互交换片段,导致染色体上基因重组D.减数分裂I后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与图中染色体组数目相同15.噬菌体的基因组比较小,但又必须要编码一些维持其生命和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在选择的压力下,形成了重叠基因。基因重叠现象在细菌和果蝇中均有发现。基因重叠有多种重叠方式,例如,大基因内包含小基因、前后两个基因首尾重叠,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叠是一种充分利用遗传资源的机制B.基因 E 和基因 F 重叠部分可能存在多个起始密码子C.图中三个基因在 DNA 转录时模板链可能不同D.各基因重叠部分发生碱基对替换必定导致性状改变16.部分水稻品系的花粉育性会受到温度影响,低温时花粉败育,高温时育性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温敏雄性不育,品系 1 是一种温敏雄性不育品系,品系 2、3、4 育性正常。为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一结果可知,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若选择杂交二中的 F1进行自交实验则需在温度范围 t≥27℃C.环境温度变化影响雄性育性可能是影响细胞中相关酶的活性D.杂交三中 F1在任何温度下都雄性不育可在杂交实验中不用去除雄作父本17.甲基化是指从活性甲基化合物上将甲基化转移到其他化合物上的过程。DNA 甲基化可引起表观遗传现象,下图是 DNA 甲基化情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同卵双胞胎的 DNA 序列完全一致,但成年后表型差异可能与 DNA 甲基化有关B.被甲基化的 DNA 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男性吸烟者的精子活力下降可能与精子中 DNA 甲基化水平升高有关D.由图可知,随嘧啶甲基化与鸟嘌呤配对异常从而影响 RNA 聚合酶的识别18.某人类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隐性纯合子表现为重症,显性纯合子表现为正常,杂合子表现为轻症,某人群中该病重症的发病率约为 1/400,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Ⅲ-8 患病其父母均不患病,推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若Ⅱ-4 为轻症,则Ⅱ-3 和Ⅱ-4 再生一个正常儿子的概率是 19/1600C.该地区正常个体占 361/400 且男女患病比例相等D.Ⅱ-5 和Ⅱ-6 再生一个重症女儿的概率是 1/4三、解答题19.(11 分)蜜蜂(2n = 32)蜂群中的蜂王(可育)与工蜂(不育)均为雌性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可育)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雄蜂产生精子的过程会进行特殊的“假减数分裂”,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数字代表过程,字母代表细胞。回答下列问题:(1)与果蝇相比,蜜蜂性别不是由 决定的,而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的。像雄蜂这样,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 染色体数目相同,叫做单倍体。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是因为 。(2)图中一个精原细胞经假减数分裂产生 种精子。该分裂过程 a 和 d 细胞质分裂方式分别与果蝇的 细胞和 细胞的细胞质分裂方式相同。(3)下图为蜂王某细胞连续分裂时期的核 DNA 数量变化图,其中, (填阶段)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填阶段)可表示雄蜂体细胞的分裂过程。20.优质牧草羊草等的株高由等位基因D和d决定,D对d为不完全显性。B基因是小麦的高茎基因,B基因与D基因在高羊茅的株高上有相似的效应,并且株高与这两个基因的数量呈正相关。若将小麦的1个B基因插入杂合子高羊茅的染色体上并在植株中得到成功表达,培育了甲~戊5种转基因高羊茅(如图)(注:不考虑其他变异且插入基因会破坏原基因结构,含4~0个B/D的株高表现型分别为极高、较高、中等高度、较矮、最矮表示)。回答下列问题:(1)甲~戊5种转基因高羊茅中,与其他四种表型不同的是 ,原因是 。(2)图中5种转基因高羊茅分别自交,其中 和 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相同。(3)戊植株自交,为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需进行 处理,自交后代F1表型有 种,其对应比例为 。取F1中的较矮植株随机交配,得到F2中株高表型最矮的植株占 。(4)利用植物戊获得株高最高植株的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是 。21.下图表示某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过程,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的是 和 过程,它们需要的酶不同,但都可以催化 (化学键)的形成。(2)过程②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 (填字母),一条mRNA上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的意义是 。(3)若图中过程②形成的mRNA中有1000个碱基,其中G为26%,C为30%,则此DNA第三次复制至少需要消耗 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线粒体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基因从蛋白质合成的角度分析原因是:线粒体可利用 ,还要依赖 才能完成各项代谢活动,自主程度是有限的。22.果蝇的红眼为野生型,眼色存在多种突变体,其中杏眼(wa)和白眼(w)是两种隐性突变体,且wa和w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对应的野生型基因均用(+)表示。wa和w基因控制的性状存在位置效应,当两基因均为杂合子时,若2个突变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则另外一条染色体两位点正常时表现为野生型;当2个突变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时表现为突变型。回答下列问题:(1)摩尔根果蝇眼色杂交实验首次将隐性的白眼基因定位到 染色体上,最初偶然发现的白眼基因来源于 ,摩尔根在该研究中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2)杏眼(wa)和白眼(w)的基因 (是或不是)等位基因,理由是 。果蝇的眼色wa、w、多个基因共同控制,体现了基因与性状不是 的关系。(3)实验小组让纯合的杏眼果蝇和纯合的白眼果蝇杂交,F1的雌雄果蝇均为白眼,由此判断杏眼(wa)和白眼(w)的野生型显隐关系是 ,F1的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F2中出现了约1/1000的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不考虑基因突变),F2中出现了约1/1000的野生型红眼雄果蝇的原因是 。23.甲虫是昆虫中最大的一类,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种类越来越多。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如图1,以及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在地理屏障中有一个缺口,此处箭头表示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 。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 。(2)图中种群2的基因库是指 ,进化中甲虫种类越来越多可以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多样性。(3)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树皮熏成黑褐色,在该环境的 作用下,种群的 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种群向图中种群 (填“1”或“2”)甲虫女化比例发展。(4)随着时间流逝,种群1和2之间地理屏障的缺口逐渐消失,形成了两个完全隔离的种群。刚开始种群1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几年后,对该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从A、a基因角度思考,该种群 (填“发生”或“没发生”)进化,原因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B C C A C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D C B ABD AC ABC BD BD19.(1) 性染色体 配子 同源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或无同源染色体(2) 1 初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3) Ⅰ、Ⅱ、Ⅲ Ⅳ、Ⅴ20.(1) 甲 B 基因插入D基因中,破坏D基因结构,细胞内只有一个高茎基因,表现为较矮,其他均有两个高茎基因(2) 乙 丁(3) 套袋 5 最高∶较高∶中等高度∶较矮∶最矮 = 1∶4∶6∶4∶1 1/4(4)自交21.(1) DNA复制 转录 磷酸二酯键(2) B→A 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3)1760(4) 自身DNA编码合成蛋白质 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22.(1) X 基因突变 假说-演绎法(2) 不是 没有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3) 2个突变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 F1雌果蝇减数分裂X染色体联会时发生了互换(通过互换产生了X ,X 的配子)23.(1) 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2)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3)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1(4) 没发生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