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样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商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样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商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包括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等遗产建筑,全长7.8公里。其中,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为北京中轴线建筑的核心。故宫是明清皇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即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北京城内本没有山,明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拆毁元朝宫殿的大量渣土无法处理,于是把这些渣土堆积成山,在其上广植树木,并称之为“镇山”,以灭元朝王气。镇山在清代改名为“景山”,并一直沿用至今。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与此同时,紫禁城内有一条长河,名为内金水河。内金水河与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象。
“负阴抱阳”即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老子《道德经》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海河流域处于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风;夏季高气压中心则在东南太平洋上形成,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因而从一定角度而言,“负阴抱阳”为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形式。
故宫古建筑台基等构造,造型美观。故宫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建筑防潮,而且能够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如作为皇帝执政场所的代表性建筑,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三台的周围为石质须弥座,上表皮为地砖,而核心部分则为分层夯实的灰土。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栿,地栿之上为望柱,望柱间安装有栏板。每段栏板的地栿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前朝三大殿共有排水龙头1142个,雨季时节,每个龙头可产生良好的排水效果,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而晴天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层层叠退的白石座上有千百个清晰的龙头投影,犹如色彩明快的水彩画。台基龙头造型的排水兽与建筑的庄严华贵氛围相协调,使得整座建筑产生恢宏的艺术效果。
紫禁城古建筑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出其壮观、威严之感,还能展现紫禁城古建筑的和谐之美。
瓦面的颜色一般为黄色。《周易·坤》里说“天玄而地黄”,意思是宇宙高深,孕育大地。由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地是黄色的,因而用黄色来代表“地”。另由于土地是国家的象征,因而黄色也代表着皇帝的权力。屋顶瓦面采用黄色,寓意紫禁城的建筑为皇帝所专用,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场所。
屋檐和天花板的颜色为青绿色。青色是蓝色和绿色之间的过渡色。绿色使人想到大自然的绿树和绿草,给人以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之感。青绿色属于冷色调,其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强,轻盈而又遥远。由于屋檐往外挑出,因而在梁枋下部及斗拱部位会出现阴影。采取青绿色的彩画对上述部位进行装饰,体现建筑的阴柔之美。
柱架和墙体颜色为红色。红色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的主色之一。红色给人充实、稳定、有力量的感觉。从功能上讲,墙体对建筑起到维护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建筑屋顶的重要构件。可以看出,两种构件均能起到对建筑的防御、保护作用,其颜色采用红色,有利于体现阳刚之气,并表达护卫皇家建筑之意。
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从中轴文化角度而言,“中轴”源于“中”,后者有“中间、中央、核心”的含义。先秦《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可反映“中”在营建都城、宫室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中轴”则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连线。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将自然规律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根据正午时太阳的投影方向,确定南北方位(正午时太阳一般在正南或正北方位);而晚上则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向布置。先秦古籍《易经》之“说卦传”载“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轴方位(南北向),是古代帝王推崇的方位。相应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在古代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
(摘编自周乾《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美——以故宫古建筑为例》)
1. 根据材料,下列有关“太和殿”部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构造实用性又兼顾审美性,是因为它是皇帝执政场所的代表性建筑。
B. “三台”尽显皇宫威势,它的构造代表了我国古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准。
C. 瓦面为黄色,代表皇权;柱架和墙体为充实有力的红色,有护卫之意。
D. 作为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建筑方位是根据《易经》文化传统选定的。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紫禁城的北面是景山,南面是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人工山体,内金水河与景山相呼应,形成山水协调的审美意象。
B. 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均面南而立,这种布局形式是为了适应我国海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出于地理学角度不得不做的考量。
C. 阴影中的青绿色空气感强,给人以轻盈而遥远之感,紫禁城古建筑以该色彩装饰天花板、斗拱等,呈现阴柔之美。
D.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设计非常有讲究,在古代均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内涵丰富。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该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建筑的核心。
B. 文章中把景山比作屏风,晴时龙头投影景象比作水彩画,比喻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建筑的特点和美感。
C. 古人在规划建筑时,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重要,源于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归纳。
D. 文章中两次补充地理知识,介绍科学意义,说明营建原因,加深读者理解,体现出作者学术素养。
4. 本文和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都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科技论文,它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5. 暑假到来,很多学生会去北京参观故宫,现邀请你作为志愿者导游为他们介绍故宫建筑群的和谐之美,请结合本文简要列出推介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陷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的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所谓“边庭”。乡村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他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的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老百姓血液的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睁得更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 “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候,他简捷地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的过路人,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 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教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做山寨之主,但谁配呢 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处于是否递交“投名状”的矛盾中,这是林冲与王伦矛盾的主要原因。
B. 林冲早年“边庭”理想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世界里,他并不曾见过“无边无垠,水草肥美”“胡声动,胡儿扫过”的边塞之景。
C. 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勾起了林冲无限遐想,他想起了过往的很多画面,可见他曾经的想法和杨志一样,都对仕途有期待。
D. 文末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寒冽的晨气”表现季节的特征,“清脆的画角声”“呜咽发响”,则暗示了林冲此时内心很忐忑。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有限视角叙事,读者能更真切地感知人物的想法。
B. 文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渲染出冷寂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C.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中不乏精致典雅,大量感叹句的运用使文章充满感彩,有利于表现林冲的情感起伏与心理变化历程。
D. 小说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8. 林冲去刺杀王伦时偶遇喽啰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在性格上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 ”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减)
材料二: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禨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在。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减)
【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禨(jī):鬼、禨,指迷信鬼神的活动。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则B死C矣D王E必F封G女H女I必J让K肥L饶M之N地O而P受Q沙R石S之T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意为“叮嘱”,与“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中“属”的意思不相同。
B. 置,意为“设置或安排”,与成语“置之不理”中“置”的意思相同。
C. 寿,含“祝福、祝寿”意,与“沛公奉后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中的“寿”字意思相同。
D. 利,意为“认为……是有利的”,与“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利”字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深谋远虑,为了给自己的后代留后路,很早就开始厚待优孟。
B. 优孟擅长模仿,他模仿孙叔敖,其相似度让庄王误以为孙叔敖复活。
C. 《淮南子》中指出天下“三危”,引人深度思考损与益之间的关系。
D. 孙叔敖眼光长远,给他儿子的遗言体现了他对人事变化的清醒认知。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
(2)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以奉其祀。
14. 庄王给孙叔敖儿子封地的原因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促织
洪咨夔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促织
王安石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洪诗的首句摹写了促织的外在形象,它有碧绿的躯体,透明的双翅,灵动美丽。
B. “金屏翠幔”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描写豪富人家的富丽居室来表现其生活奢靡。
C. 洪诗中“夜凉”指凉爽的夜晚;王诗中“秋宜”指秋天是赏玩蟋蟀时节,暗指醉心享乐。
D. “促织”既是昆虫名,又有“催促织布”的意思,诗歌中出现“机杼”合乎情理。
16. 洪诗和王诗都借促织言事,“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用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时节,片片落叶为大地铺上地毯。欣赏落叶美景时,有心人会发现:一些落叶正面向上,一些落叶却背面朝天,其中A【蕴藏/蕴含】着植物生理与空气动力学的秘密。
落叶是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主动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入秋后,随着日照时间的减少和气温的降低,许多植物通过精确调节其内部激素的水平和分布,来实现叶片与树木的分离。
叶片的生理特性是影响落叶朝向的因素之一。植物叶片的两面构造不同:叶片的正面,有紧贴上表皮的一至数层圆柱状薄壁细胞,它们排列紧密,被称为栅栏组织,其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能够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当失去水分时,栅栏组织细胞变得更加紧密,难以伸展,叶面卷曲成凹形;叶片背面的含叶绿体较少的排列疏松的形状不规则的细胞被称为海绵体组织,主要提供水分和营养,保障光合作用顺利进行。失水时,海绵组织易拉伸,叶背会保持微凸的状态。所以,(甲)。
①当叶片飘离指头时,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地面。②有观点认为,叶片的正面因密度大而更容易朝下着地。但事实真的如此吗?③研究表明,叶片的下落过程并非简单的直线下落。因为叶片形状并非完全对称,加之空气阻力差异、涡流和风等因素影响,叶片以翻滚和旋转的复杂运动形态下落。④虽然叶片存在内部结构差异与外在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叶片的飘落状态,但旋转动能和空气阻力才是决定叶片在下降过程中朝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静态条件下(如无风环境),叶片也会不停旋转,落地时哪面朝上通常呈随机分布状态。
在特定环境中,落叶朝向会出现偏向性。风速较高时,例如公路上有车辆行驶或林间小路上有人活动时,会产生气流,落地的叶片继续移动甚至翻转。相比而言,凹面朝下的叶片更稳定,因为它B【消减/削减】了更多的空气阻力,并且其形态使受力分布更均匀,(乙)。最终,凹面朝下的状态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无风的森林深处或静止的水面上,叶片的朝向更多是空中随机翻滚的结果,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比例接近相等。
18. 请从方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A、B两处。
19. 请解释材料中加点的词语“落叶”的意义和用法。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短句,可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21. 请在括号内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材料中标序号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有语病,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进行修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庄王伐陈,闻过而改。”
费尔南多·佩索阿说:“后悔是理解之母,是第二次机会。”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传统文化与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A 4. ①科学性(准确严谨):在介绍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时,使用“重要宫殿”明确范围,“一定角度”限定条件,体现了语言的严谨准确。
②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如将景山比作“一座屏风”,形象地说明了景山的走向和形态特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5. ①布局和谐:故宫遵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布局理念。
②造型和谐:故宫古建筑坐落在台基上,利于稳定、防潮,凸显其高大威严。
③色彩和谐:故宫整体色彩搭配既壮观威严又融洽和谐,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④文化和谐:故宫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体现了中轴文化,文化内涵悠久深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B
8. ①引出林冲对之前遭遇的回忆,对自我、对梁山泊的反思让林冲停下杀手;②丰富了林冲的形象,表现出他目光长远、顾全大局的一面;③构成情节上的延宕,使情节更有波澜。
9. ①同:“林教头”和“豹子头林冲”都细心谨慎。②异:“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具有反抗意识;“林教头”遇事随遇而安,一忍再忍,“豹子头林冲”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DHO
11. B 12. A
13. (1)想要做个清官,遵守法令,忠于职守,最终到死都不敢做不法之事。
(2)于是庄王向优孟道歉,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的地方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
14. ①孙叔敖是国家的功臣;
②作为功臣之后,他的儿子生活困苦;
③优孟的讽谏让庄王决定给功臣之后封赏;
④对孙叔敖廉吏之风的褒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洪诗警告促织不要高声歌唱,因为有人听见报到县里,会收土产税;讽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勒索无孔不入。
②王诗巧妙地借用促织的形象,批判了贵族阶层只享乐,对百姓横征暴敛,不顾百姓们的死活的行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②.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③. 虽欲强聒 ④. 终必不蒙见察 ⑤. 覆压三百余里 ⑥. 隔离天日
【18~22题答案】
【答案】18. A.蕴藏 B.消减
19. 第一处“落叶”是指飘落的树叶,为名词性短语,第二处“落叶”是指飘落树叶,为动词性短语。
20. 叶片背面有不规则形状的细胞,它们排列疏松,被称为海绵组织,其中含叶绿体较少。
21. 甲:许多落叶会呈现出向内卷曲的特点。乙:不易被再次吹动或翻滚。
22. 序号:①。修改:将“当”移到“叶片”之后。序号:④。修改:在“存在”后面加上“的”字,或者在“在一定程度上”前加上“这”。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闻过即改,铸就璀璨人生
孔子认为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楚庄王闻过而改成就春秋霸业,费尔南多·佩索阿认为后悔是理解之母,是改过的第二次机会。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都会犯错,但关键在于能否闻过即改,因为以错为鉴,方能铸就璀璨人生。
闻过即改,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清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有些人面对错误,选择逃避或掩饰,如同鸵鸟将头埋进沙子,以为这样就能躲过一切。殊不知,错误就像一颗毒瘤,若不及时切除,便会不断扩散,最终危及生命。相反,那些能够正视自己错误的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唐太宗虚心纳谏,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正是这种自我认知的清醒,让他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闻过即改,是一种勇于担当的魄力。当错误发生时,害怕承担责任,找借口来推脱,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那些勇于担当的人面对错误,会主动承认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改过不惮,彰显的是刮骨疗毒的魄力和决心,想进步,就必须克服畏难情绪,不怕别人议论,不怕丢面子,要敢于动真碰硬,把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对心态思想上的问题要在学习中总结反思,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锤炼忠诚担当的品格。
闻过即改,是一种不断成长的智慧。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错误是我们旅途中的绊脚石,但同时也是我们成长的阶梯。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它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闻过即改,才能够不断地调整方向,改进方法,从而不断进步。爱迪生的成功,正是源于他闻过即改的智慧,他懂得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闻过即改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克服内心的骄傲和自负,放下所谓的面子,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同时,它还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轻易放弃。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闻过即改。让我们以清醒的自我认知、勇于担当的魄力和不断成长的智慧,直面错误,改正错误,在未来的道路上铸就璀璨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