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江淮协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A)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蛋白质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氨基酸都只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每个核苷酸分子都只含一个含氮碱基B.核酸与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分别为核苷酸和氨基酸,这两种大分子常为细胞供能C.DNA脱氧核苷酸序列通过转录决定mRNA核苷酸序列,进而决定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D.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能储存遗传信息,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直接由其空间结构决定2.细胞内的蛋白质运输“物流系统”中,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通过囊泡运输协作完成蛋白分选,该过程部分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OPⅡ小泡运输的蛋白质最终目的地只能是细胞外,不会有其他去向B.若用药物阻断COPI小泡形成,则内质网中的驻留蛋白数量会持续减少且无法恢复C.KDEL受体蛋白可看作是识别驻留蛋白的“物流标签读取器”,这种识别不具有特异性D.COPⅡ小泡负责“正向运输”和COPI小泡负责“逆向回收”,体现了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统一3.在生理浓度范围内,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速率随膜内外浓度差的增大而加快,但达到一定浓度后速率不再增加,而Na+通过细胞膜进入神经细胞的速率在浓度差增大时呈线性增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葡萄糖运输消耗ATP,Na+运输不消耗能量B.载体蛋白具有高度特异性,通道蛋白允许所有离子通过C.葡萄糖运输导致载体蛋白构象发生不可逆改变,通道蛋白可快速重置D.葡萄糖依赖载体蛋白运输且结合位点有限,Na+经通道蛋白运输时限制小4.为探究温度对某种酶活力的影响,科研人员测定了三组该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处理10min、60min及90min后的酶活性大小(用酶活力表示,酶活力越大代表酶活性越强),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自变量是酶的处理时间和温度,每组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B.与90min处理组相比,10min处理组在60℃时体现了酶的高效性C.40℃时不同时间处理组的酶活性基本相同,说明处理后三组酶的空间结构一定相同D.除以上影响因素外,pH和酶浓度也是影响酶活性的外在因素5.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生成的产物不同,如图1所示。植物根系普遍存在呼吸酶,如乙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科研人员测定了淹水胁迫下对某植物根系呼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见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LDH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的过程中会消耗NADH,生成ATPB.该植物根系细胞在淹水时的无氧呼吸产物可能是乙醇和乳酸C.与对照组相比,淹水组的ADH和LDH活性升高可能是对缺氧环境的一种适应D.若该植物长期处于淹水胁迫,乙醇和乳酸的大量积累可能会损伤根系细胞6.下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植物染色体上着丝粒的运动离不开中心体和线粒体B.②→③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的不同C.③→④过程中,染色体和纺锤体逐渐消失,核膜重新出现D.③→④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由1:2变为1:17.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通过“假说—演绎法”揭示了遗传规律。下列关于该实验流程和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杂交及测交中设计的正交与反交实验,可排除“花粉来源”对性状表现的干扰B.对F2性状分离比的统计分析,需满足“子代数量足够多”和“性状易于区分”的条件C.提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假说是基于对F1自交和测交结果的观察与分析D.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子代性状比例,属于假说一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核心环节8.某植物的紫花(A)与白花(a)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株紫花植株自交得到F1,F1中紫花:白花=5: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紫花中杂合子占2/3B.F1紫花中纯合子占3/5C.若亲本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紫花:白花=3:1D.让F1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紫花:白花=9:19.某植物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共同控制。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能将无色前体物质转化为红色素;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能将红色素转化为无色物质。只有酶1存在且酶2不存在时为红色花,其他情况均为无色花。不考虑突变。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无色花的基因型有7种B.两株无色花杂交的后代中可能出现红色花C.若AaBb自交后代没有红色花,则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植株杂交能验证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10.为探究病毒B的遗传物质类型,科研人员设计图示同位素标记法(甲和乙)和酶解法(丙和丁)实验。甲组和乙组分别加入等量脱氧核苷酸原料、核糖核苷酸原料;病毒B的核酸提取物一般情况下能够侵染细菌A,酶解法中先将等量病毒B的核酸提取物分别与DNA酶和RNA酶充分处理后,再分别加入丙组和丁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用3H分别标记两类核苷酸,不能通过检测子代病毒放射性情况来判断遗传物质类型B.酶解法中的丙、丁两组实验可看作“自身前后对照”,无需设置空白对照组C.若甲组子代病毒放射性远高于乙组,可推测病毒B的遗传物质是DNA且为全保留复制D.若丙组中核酸未被降解且无子代病毒产生,可能是细菌A的生理状态影响了病毒增殖11.某环状DNA(DNA甲)的复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DNA聚合酶需与子链的3'端结合启动催化,图中所有子链延伸方向均为5′→3′B.若DNA甲含1000个碱基对,A占20%,第2次复制需消耗1800个游离鸟嘌呤脱氧核苷酸C.DNA乙、丙中,母链与子链的组合方式体现了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若DNA甲的双链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后复制两次,含放射性的DNA占子代DNA总数的1/212.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mRNA移动读取密码子时,基因可能发生碱基对缺失而产生突变,导致某mRNA转录产物变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突变可能导致后续密码子全部改变,使翻译产物的氨基酸序列大幅异常B.若突变发生在起始密码子上游,可能不影响翻译的起始和多肽链的长度C.UAA、UGA和UAG作为终止密码子时,它们不编码氨基酸且无对应的反密码子D.翻译时,核糖体沿mRNA的3′→5方向移动并依次读取密码子以合成肽链13.下图是基因型为Aa的某二倍体植物3号染色体倒位后,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倒位环,其中A基因所在片段发生倒位。已知倒位纯合体AA(含两条倒位的3号染色体)可正常繁殖,图中倒位杂合体Aa产生的花粉中含倒位染色体(A)的花粉约有50%不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倒位杂合体与正常个体(aa)杂交,子代中不含倒位染色体的个体占比为2/3B.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判断是否发生倒位C.倒位改变基因排列顺序,可能影响配子育性进而影响遗传D.倒位杂合体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可能为1:3:214.蝴蝶是一种常见的传粉昆虫,不同种类的蝴蝶对花蜜的浓度偏好不同。长喙蝴蝶偏好高浓度花蜜,短喙蝴蝶偏好低浓度花蜜。研究发现,某些植物的花筒较长,只有长喙蝴蝶能有效取食并传粉,而短喙蝴蝶无法触及花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的花筒长度会影响蝴蝶喙的进化方向B.长喙蝴蝶在花筒较长的植物分布区具有生存优势C.花筒长度不同的植物会导致蝴蝶产生定向突变以适应环境D.生活在不同地区的长喙蝴蝶和短喙蝴蝶可能属于同一物种15.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酵母菌产生了CO2B.“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先用蒸馏水冲洗再染色C.“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若解离时间过短,可能导致细胞重叠难以观察D.“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中,用两种颜色橡皮泥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二、实验题16.图1为弱光/黑暗条件下,衣藻无氧呼吸产生的弱酸(HA)导致类囊体酸化的模型(“×”表示物质运输阻断);图2为衣藻细胞在黑暗、弱光及弱光加KOH(吸收CO2)处理后的氧气释放曲线。结合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HA从细胞质基质进入类囊体腔的运输方式最可能是 (填“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判断依据是 。(2)图2中,照光后氧气释放量迅速上升(见虚线),其原因是 。同一时刻照光和加入KOH后(见实线),一段时间后氧气释放量也快速上升,其原因是 。(3)为验证“类囊体酸化能促进光反应”,研究人员设计了以下简要实验思路,请将内容补充完整(仅写核心操作与检测指标)。核心操作:取生理状态良好且一致的衣藻,均分为两组,实验组添加 ,对照组添加 。检测指标:给予适宜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为便于检测和观察,应检测并比较两组衣藻 (填光反应相关指标)的差异。17.下图表示NAT10蛋白介导的mRNA乙酰化修饰参与癌症进展的机制:COL5A1基因经过程①产生mRNA,NAT10蛋白参与过程②时对mRNA进行乙酰化修饰,未被修饰的mRNA会被酶降解,修饰后的mRNA经过程③产生COL5A1蛋白,该蛋白可促进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与转移。请结合基因表达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①是以COL5A1基因的一条单链为模板,在 的催化下合成mRNA;过程③的场所是 ,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过程①不同的是 。(2)未被乙酰化修饰的mRNA更容易被降解,而乙酰化修饰后的mRNA更稳定,推断其原因可能是 ,从而有利于提高COL5A1蛋白的合成量。(3)已知NAT10蛋白功能异常会影响mRNA乙酰化修饰。现有正常胃癌细胞株(含正常功能的NAT10基因)、NAT10蛋白功能缺失的胃癌细胞株(基因缺陷型)、含NAT10基因的载体、空载体(不含NAT10基因)等材料,要验证“NAT10蛋白介导的mRNA乙酰化修饰对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请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实验思路:分别做三组实验,甲组作为对照组应用一定数目的正常胃癌细胞株;乙组作为实验组应用 ;为排除空载体的影响设置丙组实验,丙组应用 ;三组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三组细胞中NAT10蛋白含量和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与转移能力。预测结果: 。三、解答题18.某二倍体(2n)雄性哺乳动物基因型为HhXBY。图1为该动物某器官中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2为细胞①—⑦增殖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关系,图3为一种染色体桥的形成机制(一染色体失去端粒后,其姐妹染色单体相连,着丝粒在断裂后向两极移动形成染色体桥)。不考虑基因突变。回答下列问题。(1)图1细胞处于 分裂 期;图1细胞中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的关系应为图2中的细胞 (填数字①—⑦)。(2)若图1细胞后续分裂时,产生基因型为HXBXB的精细胞,则该异常精细胞出现的原因是 ,由同一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 (只考虑XB异常情况)。(3)图2中的细胞 (填数字①—⑦)对应的分裂时期可能存在图3所示染色体桥,原因是 ;此类染色体桥形成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类型中的 。19.遗传性尿崩症分为中枢性(CDI)和肾性(NDI)两种类型。遗传性尿崩症有多种遗传方式,下图是两个家系的该遗传病系谱图,其中CDI家系的I-1不携带致病基因,且I-2与II-5的基因型相同;NDI家系的患者皆为杂合子。两家系都不携带彼此的致病基因,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不考虑突变和互换。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题中信息可判断CDI的遗传方式是 ,判断理由是 ;NDI的遗传方式是 。(2)假设两家系成员进行婚配,且不考虑其他遗传病基因干扰。若CDI家系成员Ⅲ-2与NDI家系成员III-1婚配,生出患遗传性尿崩症孩子的概率是 若CDI家系成员III-1与NDI家系成员I-1婚配,所生男孩患遗传性尿崩症的概率是 。(3)为检测胎儿是否患NDI,建议采用 (回答一点)等产前诊断方法。简述基因治疗NDI患者的基本思路: 。20.在某高海拔山区,生活着一种特有蜥蜴雪岭蜥。该蜥蜴种群的深灰色(B)与浅灰色(b)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发现,其体色与岩石栖息环境的匹配度直接影响被捕食者(如鹰)发现的概率。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该山区冬季积雪覆盖时间缩短,岩石裸露期延长,研究人员对2010年(T0)、2015年(T1)和2020年(T2)的雪岭蜥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时期 深灰色个体比例 浅灰色个体比例 岩石裸露面积占比 平均积雪覆盖时长(天)T0 32% 68% 45% 180T1 47% 53% 60% 150T2 65% 35% 75% 120(1)仅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从T0到T2,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填“是”或“否”或“不一定”),判断依据是 。雪岭蜥体色的适应性差异是种群直接在 (填环境因素)的定向选择下形成的。(2)研究发现,控制雪岭蜥体色基因的上游存在一段调控序列M,M与特定转录因子结合后可促进基因B表达,但对基因b无影响。与M类型相比,其变异类型M+对基因B的表达促进作用更强。在T2时期的深灰色个体中,携带M+变异型个体占比为72%,试从分子水平解释该现象: 。(3)科学家推测高海拔环境中的紫外线辐射可能促进雪岭蜥DNA损伤修复机制的进化。若某修复基因R的突变体r能提高DNA修复效率,但会降低精子活力,该突变体在种群中的频率变化可能取决于 (回答两点)。(4)雪岭蜥的祖先原本生活在低海拔地区,随着地质运动形成高山后逐渐适应高海拔环境。该适应现象是否意味着雪岭蜥与低海拔近缘物种产生了生殖隔离 (填“是”或“否”或“不一定”),理由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A A B C C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B D A C B16.(1) 协助扩散 HA顺浓度梯度运输(2) 弱光照射后,光反应开始进行并迅速产生O2 一开始加入的KOH吸收了CO2,ATP和NADPH消耗少,抑制光反应,随着KOH的消耗,CO2供应逐渐充足,光反应逐渐加强(3) 一定浓度的HA溶液 等量清水 O2释放速率17.(1) RNA聚合酶 核糖体 ①中是T—A,③中是U-A(2)mRNA乙酰化修饰使核酸酶不能结合到mRNA上,从而减少mRNA的降解(3) NAT10蛋白功能缺失的胃癌细胞株+含NAT10基因的载体 NAT10蛋白功能缺失的胃癌细胞株+空载体 甲、乙两组的NAT10蛋白含量、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与转移能力均明显高于丙组18.(1) 减数第二次 前 ②(2)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与含H基因的染色体进入同一子细胞中 HY、hY、h(3) ③⑦ 细胞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⑦为有丝分裂后期,二者可能在着丝粒断裂后形成染色体桥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19.(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I—1与I—2均不患病,而II—2和Ⅱ—4患病,由此判断为隐性遗传,且I-1不携带致病基因,排除了常染色体遗传,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 9/16 3/4(3) 基因检测 将正常的NDI相关基因(如b基因)导入患者细胞,使其表达正常功能的蛋白质,修复因B基因异常导致的功能缺陷,从而治疗NDI20.(1) 不一定 仅根据表中数据无法判断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岩石裸露环境(2)M+变异型通过增强基因B的转录效率,使深灰色性状表达更显著,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留(合理即可)(3)紫外线辐射强度、精子活力大小、DNA损伤率(或修复率)(4) 不一定 是否产生生殖隔离需看是否存在交配障碍或基因交流阻断(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