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市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市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市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1.(2025五下·龙岗期末)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了趣味识字活动,猜一猜:下图中是(  )字。
A.韵 B.龙 C.鱼 D.蛇
2.(2025五下·龙岗期末)欣赏以下书法作品,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幅作品字形丰厚饱满,大气磅礴,是颜真卿的作品。
B.第②幅作品笔势豪放,只有线条的表现力,书写技巧最简单,是楷书的代表作。
C.第③幅作品字形略长而整齐,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
D.第④幅作品龙飞凤舞,笔势连绵,如流水般自由流淌。
3.(2025五下·龙岗期末)中国汉字数量非常庞大,一般认为存在超过10万个不同的汉字。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篝火(gōu) 无垠(yíng) 挠痒(ráo) 镌刻(juàn)
B.秉性(bǐn) 旖旎(nǐ) 猕猴(mí) 踉跄(niàng)
C.踌躇(chú) 憎恶(zēng) 揩油(kāi) 忌讳(huì)
D.倭瓜(wěi) 湛蓝(zhàn) 血泊(bó) 石窍(qiào)
(2025五下·龙岗期末)访典籍博物馆:小岗和小龙来到了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请阅读对话,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典籍博物馆是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开设有九个展厅,藏品时间跨度3000多年。 从遥远的“先秦两汉”起,他们将到①chú tou在神圣不容侵犯的土地上②zhòu yè gēng yún,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泛黄的古籍上记录着不朽的《诗经》,让后人乐享远古的文明。 “孔府珍藏文献展”中,既有孔子后人的书画作品,也有孔府不同时期的祭祀器物等。让我③qíng bú zì jīn想起《论语》“____,____。”中所描绘的君子形象,让人④sù rán qǐ jìng。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____》不同时期的版本在此不仅有展示,还陈列了其经典故事画作及人物画像,这种雅俗共赏的亲民之举,足以显示国家大馆担当和用心良苦。
4.根据拼音,补全文中的词语,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锄头 昼夜耕耘 情不自禁 肃然起敬
B.踝头 昼夜耘耕 情不自尽 肃然起敬
C.锄头 昼夜耘耕 情不自禁 肃然起敬
D.踝头 昼夜耕云 情不自尽 肃然起敬
5.下面各首填入文中画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成威。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多行不义,必自毙。 D.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6.“《____》”里填写的内容应该是(  )
A.三国志 B.封神演义 C.红楼梦 D.儒林外史
7.(2025五下·龙岗期末)小龙说:“古来名著读起来有些费劲,阅读时好苦恼!”遇到这样的困难,下列不恰当的做法是(  )
A.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B.遇到较难理解的话句,如“剪子脱儿”,不用反复推敲,知道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可以。
C.借助其他资料。
D.不能看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无法帮助理解名著内容。
8.(2025五下·龙岗期末)下面是小岗积累的名著中关于人物的描写,其中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钟节,身披鹤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
B.身穿金甲充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连肩交叉观。(猪八戒)
C.两臂似笼非笼眉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唇之愁,娇姿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因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D.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臂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语轩昂,吐干戈凌云之志气。(武松)
9.(2025五下·龙岗期末)以下是关于文人雅士的事迹,其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刚过及笄之年便写下了一首《如梦令》,名动京城。
B.曾植在而立之年,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
C.骆宾王年逾期颐,写下了《咏鹅》,并因此诗被誉为“神童”。
D.白居易花甲之年写下《耳顺吟寄敦诗梦得》,被称为白居易的六十岁歌。
10.(2025五下·龙岗期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来判断,下面语句不属于静态描写的一项是(  )
A.草满池塘水满陂 B.夜静春山空
C.绿地山原白满川 D.于规声里雨如烟
11.(2025五下·龙岗期末)展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诗词华章,小龙和小岗决定制作一组诗人展板,请你补充完整。
【鸟鸣涧】—诗中“   ,   ”通过鸟儿鸣叫表现山林的寂静。 王昌龄看着远处的青梅湖上白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遥遥相望。他不禁吟诵起:“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   ,   ”描绘了杜甫喜极而泣的样子。 我们常用《游子吟》中的诗句“   ,   ”向妈妈表达感恩之情。
12.(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你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写一写在外漂泊许久后,游子回到家乡时的情景。
例: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
二、阅读鉴赏与探究
(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认真阅读《军神》节选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③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④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⑤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⑥“七十二刀。”
⑦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3.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默读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主要写出了沃克医生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   。
②第②段画横线句子主要是对刘伯承的   描写,结合他在病床上的这种表现,可以推测他此时可能会想:   。
③第⑤段画横线句子主要是对沃克医生的   描写,他当时心里可能在想:   。
14.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其原因不包括的一项是(  )
A.刘伯承没有使用麻醉剂,在手术中却没有喊叫,甚至还清楚地救出了沃克医生的刀数,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B.沃克医生猜测刘伯承是个用兵如神的军人。
C.刘伯承在手术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钢铁意志,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高度赞扬。
(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陵兵马俑
【材料一】
①当我的脚步从俑坑边沿轻轻走过,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滚滚的车轮,势不可挡,迎面冲来……
②浩大!雄浑!壮美!强悍!走近兵马俑,这四个词语,立即映入了我的脑海,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真是气势恢宏、势不可挡的军队啊。眼前的一幕,不由得让人瞠目砸舌,为之惊叹,为之震撼!让人日为之眩,神为之摇,思想感情的潮水为之汹涌澎湃……
③走在安静又长长的兵马坑里,密密麻麻、挨挨挤挤,站满了兵马俑。它们惟妙惟肖,真人真马般大小。每一个都是英武逼人却又个性鲜明,特别是他们的眼睛灼灼有神,直摄心魄。健壮匀称的高大身躯,饱满光洁的额头,棱角厚实的双唇,干练利落的姿态,以及战袍上的每一条褶皱,眉宇间的每一种表情,都是那样鲜活动人,毫无雷同之感,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他们哪里是冷冰冰的雕塑,分明是一群有血有肉要出征屡战的士兵。
(选文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一、二、三号坑的名称是按照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命名。1979年10月1日,以兵马俑一号坑遗址为基础建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公众开放。1989年9月27日,三号坑对外开放。1994年10月14日,二号坑遗址对外展出。3座俑坑中近8000件陶俑陶马象征着当年保卫秦始皇帝陵园的卫戍部队。
②一号坑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在3座俑坑中规模最大,比两个足球场的面积还要大一些。
③一号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三号坑为指挥部,将领们在这里谋划作战方案。俑坑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分为南区、北区、中区3个单元。
④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与秦俑一号坑相比,二号坑的特点是兵种多、组成复杂。二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依据不同兵种设计了4个独立方阵:战车方阵、骑兵阵、弩兵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总的来说,二号坑的军阵是一个集当时各兵种联合编组的集团军。
⑤这批陶俑的出土让世界震惊,震惊于俑群的恢弘气势以及他们背后所包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尤其在军事方面。军队在作战或驻守中的队列形式,被称作“军阵”。秦兵马俑的排列方式就是秦军的军阵。一号坑军阵有前锋、有后卫,可战、可守,与兵法的布阵原则相吻合,可以说是一部立体的秦代兵书。考古工作者仅仅在一号坑前面已发掘区域,清理出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3万多件是青铜箭镞。它们都是当年的实战兵器、长兵器、短兵器和远射程兵器。
15.阅读【材料二】。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马俑背后包含着秦代军事、艺术、医学等方面的信息。
B.一、二、三号坑对外展出的时间叙述具体。
C.一号坑军阵是各兵种联合编组的军阵。
16.阅读【材料二】,对照平面图,正确填写 A、B、C 三处位置的名称。
①一号坑 ②二号坑 ③三号坑
A.   B.   C.   
17.结合两个材料,说说【材料一】中画横线的部分作者震惊的原因是什么。
(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认真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顶军帽
①红军长征路过村子时,村里的老人告诉阿柴,红军是给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于是,他整天跟在战士们身后,看着红军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粮食,与乡亲们一起推磨、割草……他看到红军战士头上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越看心里越痒痒。一天,阿柴找到指导员,说:“报告指导员,我要参加红军!”看他一脸倔强的神情,指导员同意了。
②部队走得急,军装来不及发。阿柴对指导员说:“那军帽呢?头上没有军帽,算什么红军呀!”指导员接着他的头,说:“别急,以后一定发给你!”阿柴只能一边行军,一边惦记着那顶神气的军帽。
③就这样,他跟着部队进了雪山,巍峨壮丽的雪山寒气逼人,泛出刺眼的白光。宣传队的战士们在队伍中穿梭着,每当走过阿柴身边,他们总是会说:“坚持就是胜利!”听了宣传队战士的话,阿柴觉得翻过雪山并不困难。
④进入雪山后没多久,阿柴的鞋子就被滚落下来了。他的双脚很快被冰冻得麻木了,双腿也慢慢被冻僵。它们开始不听他的指挥,每一步都像灌了铅一样。“扑通”一声,阿柴倒在了地上。他想要站起来,但是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⑤指导员从后面赶过来,大口地喘着粗气,脸涨得发青,看不出一丝血色。他急切地把阿柴无法动弹的双腿搭在怀里。阿柴摇摇头,目光暗淡地说:“指导员,这路太难走了,我实在走不动了。”指导员没说话,在干粮袋里摸索了一阵,掏出一小块煮熟的牛皮。冻得发抖的手哆嗦着递给阿柴。阿柴没有去接,他知道这是指导员舍不得吃节省下来的口粮。更何况指导员在战斗中受过伤,现在还没恢复呢!指导员硬把牛皮塞到阿柴手里,说:“快吃,一切行动听指挥。”阿柴颤抖着接过了牛皮。牛皮下肚,阿柴感到身体暖和了一些。指导员把阿柴扶起来说:“站起来!你可以的。”阿柴慢慢地站了起来,但这时,他发现指导员的脚像是被冻在地上一样,迈不开半步。阿柴拼命帮指导员搓着双脚,又搬着指导员的脚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指导员终于缓过劲来,又能勉强迈开步子了。
⑥指导员拍拍阿柴的肩膀说:“我要跟你打个赌。我们来比一比谁先翻过雪山,你肯定比不过我。”阿柴说:“那可不一定,我行军速度可快了!”“要是你比我先翻过雪山,我的军帽送给你!”指导员认真地说。阿柴的眼睛亮了,二话不说:拿起木棍,迈开大步在齐膝深的大雪中走了起来。虽然又冷又饿,可一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军帽,他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⑦指导员渐渐落在后面,他停下了步子,再次叫住阿柴。他在重地把自己的军帽摘下来,戴到阿柴头上,又正了正,端详了一会儿,满意地说:“阿柴,你赢了。”阿柴拒绝道:“我可不需要你让我,我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来赢。”“哈哈,你已经赢啦!比赛到此结束,你看你比我往前多走了一大段呢。”指导员又拍拍阿柴的肩膀,微笑着说,“快走吧,不要误了下山的时间。”
⑧阿柴虽然觉得指导员说的话有点怪怪的,但是掩不住戴上军帽的满心欢喜。他乐呵呵地摸了摸军帽说:“那,那我就戴着吧。”阿柴感觉自己戴上军帽,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⑨过了一会儿,阿柴意识到指导员没有跟上来,他回头看去,发现指导员一动不动地坐在雪地里。他赶紧跑过去,喊着:“指导员!指导员!”谁知,指导员就这么突然倒了下去,脸上还留着刚才的笑容。阿柴一下子跪倒在指导员身边,大颗大颗的泪珠滴落在指导员那冰冷的脸上。
⑩苍茫雪山,堆琼积玉,雄伟壮丽,刺眼的白光越发犀利。阿柴的眼神却越发坚定,特别是阿柴军帽上那颗红色五角星,在弥漫的风雪中显得尤为耀眼……
(选文有删改)
18.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19.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说话语气,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提示语。
①指导员指指同学的肩膀   说:“我要跟你打个赌。我们来比一比谁先翻过雪山,你肯定比不过我。”
②他赶紧跑过去,   喊着:“指导员!指导员!”
20.文中第③⑧段画横线的语句都描写了雪山,对其作用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处描写表现出雪山的巍峨壮丽与辽阔。
B.第二处描写表现出雪山上堆砌积玉的美丽。
C.两处描写表现出雪山的美景掩盖了危险。
D.两处描写表现雪山上的阳光格外地刺眼。
21.读了短文,你认为阿柴是一位怎样的小战士?结合文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进行多角度评价。
22.文章为什么以“一项军情”为题,请你谈谈它的理解。
三、习作表达与交流
23.(2025五下·龙岗期末)体会下面加点的句子的特点,请你用这样的方法,根据提示句写句子。
【例】几十年,几百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朗诵比赛结束,评委即将宣布比赛结果。(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句子,表现时间的漫长)
(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你任选一道题目,完成习作。
24.题目一:他 了
生活中,谁陶醉、生气、伤心……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他陶醉了”“他生气了”“他伤心了”,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不少于450字。
25.题目二:阅读的故事
你是否在受到挫折时,从一本书中汲取了力量;你是否有偷偷看书的经历,在胆战心惊中收获了快乐;你是否因为和同学爱上了同一本书,而成为了知音……请将你的阅读故事写下来,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450字左右;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和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汉字演变
【解析】【分析】考查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来书写和应用。根据积累猜出该字是“龙”。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与阅读中,我们要注意汉字知识等文学常识的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答案】A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A.正确,第①幅作品是楷书,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字形丰厚饱满、大气磅礴的特点,该选项正确。
B.不正确,第②幅作品是草书,草书笔势豪放,书写技巧复杂,并非楷书,该选项错误。
C.不正确,第③幅作品行书线条圆转,说法有误。
D.不正确,“龙飞凤舞,笔势连绵,如流水般自由流淌"是草书特点不符合第③幅,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绘画,书法绘画属于文学常识题,书法五体: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一金文一大篆一小篆一隶书一草书一楷书一行书。
3.【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要求选出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A.有误。“无垠”的“垠"应读“yín”。“挠痒”的“挠”应读“náo”。“镌 刻”的“镌”应读“juān”。
B.有误。“秉性”的“秉”应读“bīng"。“踉跄”的“踉”应读"liàng”。
C.正确。
D.有误。“谑瓜”的“传”应读“wō”。泊:读“bó”时意思有停船靠岸;停留;暂住;恬静。读“pō”时意思为湖泽。故“血泊”的“泊”应读“p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选择题,给出了四组汉字,需要判断哪一组汉字的读音是完全正确的。接下来,我会逐个分析每个选项中的汉字读音,并给出正确的读音,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4.A
5.A
6.C
【知识点】格言、名言;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点评】考查要点:本题组涉及汉字书写规范、名言名句理解、文学常识积累、阅读方法选择等语文综合能力。
1拼音对应汉字需结合语境判断正确字形(如“锄头”与“躇头");
2名言匹配需紧扣语境中“君子形象”的核心;
3文学常识需准确记忆四大名著;
4阅读方法需辨析合理与不恰当的策略。
4.① chú tou:正确书写为“ 锄头 ”(农具)选项中只有A、C正确。
② zhòu yè gēng yún :正确为“昼夜耕耘(强调劳作),选项中A、B分别用“耕耘”“耘耕”。
③qing tu zi jin:正确为“情不自禁”(情感自然流露),选项中A、C正确;
④ sù rán qǐ jìng :正确为“肃然起敬”(恭敬),选项中A、B正确。
排除错误选项:
B选项“ 踝头 "错误;
C选项“昼夜耘耕”顺序颠倒,错误;
D选项“ 踝头"“耕云"“ 情不自尽 ”均错误。
故答案为:A
5.语境强调“君子形象”,需选择直接描述君子品质的名言。A.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直接对比君子与小人,符合语境;
B选项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强调“恻隐之心”;
C选项指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讲“不义自毙”;
D选项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有了羞耻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讲“知耻”,均偏离“君子形象”。
故答案为:A
6.四大名著为《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题干已列出前三部,空缺为《红楼梦》。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题目考察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困难的应对方法。A、B、C选项都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跳过不影响整体理解的细节、借助其他资料辅助理解。只有D选项错误,认为观看影视作品不能帮助理解名著内容,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影视作品通常能辅助理解名著,因此D是不恰当的做法。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阅读策略和方法。认真阅读所给题目,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作答即可。平时要多练习,多总结,作答时才能得心应手。
8.【答案】D
【知识点】人物外貌描写
【解析】【分析】D项描述的人物是林冲,出自《水浒传》。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他的妻子被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与题干中描述的“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识别能力,要求根据人物描写判断人物名称。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来判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9.【答案】C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项“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李清照创作《如梦令》时正值少女时期,用词合理;
B项“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与曹植创作《洛神赋》时的年龄相符。
C项“期颐”指百岁老人,但骆宾王写《咏鹅》时年仅七岁,词语与年龄严重不符。
D项“花甲之年”指六十岁,白居易此时创作诗歌符合时间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年龄称谓的文学常识,重点辨别豆蔻年华"期颐”而立”花甲'等词语的具体含义及适用场景。
10.【答案】D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静态描写侧重于景物的静止状态(如形状、颜色、位置等),常通过名词呈现画面感;动态描写侧重于事物的运动变化(如动作、声音、过程等),常通过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体现。
破题关键:逐句分析诗句中是否存在动作、声音或变化过程,若有则为动态描写,反之为静态。
A.草满池塘水满陂:“草满"“水满”通过“满”字强调草和水的静态状态,突出池塘与堤岸的充盈感,属于静态描写。
B.夜静春山空:“夜静""山空”直接描述夜晚的宁静与山的空寂,画面静止,属于静态描写。
C.绿遍山原白满川:“绿遍""白满”通过“遍""满”表现山原与河川的颜色覆盖,强调色彩的静态分布,属于静态描写。
D.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声”鸟鸣声是动态的听觉描写;“雨如烟”雨的飘落是动态过程,且“如烟"以比喻强化动态朦胧感。声音与动作,属于动态描写。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辨析能力。
11.【答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全诗为:《乌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全诗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中,通过鸟儿鸣叫表现山林的寂静的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昌龄写远处的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遥遥相望的是《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全诗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绘杜甫喜极而泣的样子的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全诗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以用来向妈妈表达感恩之情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故答案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2.【答案】游子回到家乡,就像干涸的河流重逢了甘甜的泉水,瞬间滋润了心田。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体操运动员的动作与猴子在树林中的灵巧穿行进行对比,表达了运动员优雅和技巧的形象。在仿写句子时,也要使用比喻手法,可将游子回到家乡比作“小鸟回到巢穴”、“花朵重返春天的怀抱”、“漂泊的船儿终于驶入了宁静的港湾”等,表达游子重返故乡的温馨和归属感。如:游子回到家乡,就像干涸的河流重逢了甘甜的泉水,瞬间滋润了心田。
故答案为:游子回到家乡,就像干涸的河流重逢了甘甜的泉水,瞬间滋润了心田。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和补充句子。
【答案】13.通过沃克医生平时与当前表现的对比,表现了沃克医生此时的紧张;动作;为了有个清醒的大脑,即使再疼也不能使用麻药,我一定要坚持住;语言;这是真的吗,这么痛苦的情况下,竟然还在数刀数,真了不起
14.C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做阅读理解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②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③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组织好语言作答。
13.①首先,需要定位到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并理解其内容。然后,分析这句话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对比。最后,思考这种对比在文中的作用,即通过对比沃克医生平时与当前的表现,来突出沃克医生此时的紧张情绪。
②首先,需要定位到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并理解其内容。然后,分析这句话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即动作描写。最后,结合刘伯承在病床上的表现,推测他此时的内心想法,即为了有个清醒的大脑,即使再疼也不能使用麻药,一定要坚持住。
③首先,需要定位到第⑤段下画横线的句子,并理解其内容。然后,分析这句话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即语言描写。最后,思考沃克医生此时心里的想法,即对刘伯承在痛苦中仍能保持清醒数刀数的惊讶和敬佩。
故答案为:①通过沃克医生平时与当前表现的对比,表现了沃克医生此时的紧张
②动作;为了有个清醒的大脑,即使再疼也不能使用麻药,我一定要坚持住
③语言;这是真的吗,这么痛苦的情况下,竟然还在数刀数,真了不起
14.首先,需要理解“军神”这一称号的含义,即具有非凡军事才能和崇高精神品质的人物。然后,分析文中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包括刘伯承在手术中的表现、他的钢铁意志以及沃克医生对他的高度赞扬。最后,通过排除法,找出不属于这些原因的一项,即沃克医生猜测刘伯承是个用兵如神的军人,这一选项并未直接体现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的直接原因。
故答案为:C
【答案】15.A
16.①;③;②
17.①“大”,首先是场面大,占地面积大;其次是个体高大;②“多”,是指发掘可出土陶俑、陶马数量多,3个俑坑全部近8000件;③“精”,就是精雕细刻,陶俑、陶马栩栩如生;④“美”,指它塑造了一群真实的人,甚至透过他们的表情能猜测出他们的内心活动。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理解与分析,包括对兵马俑的描写、兵马俑坑的命名与布局、以及兵马俑背后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A.不正确,【资料二】原文中未提及兵马俑背后包含医学方面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B.正确。
C.不正确,【资料二】第④段中提到的各兵种联合编组的军阵原文为“二号坑的军阵是一个集当时各兵种联合编组的集团军”,而不是一号坑、该选项与原文句子不符。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中的图片,可知A号兵马俑坑面积最大,根据【资料二】中的第②段“一号坑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在3座俑坑中规模最大”,可以知道A位置就是一号坑。故选:①。
结合题干中的图片,可以知C位置位于一号坑北侧,是一个不规则的曲尺形,【资料二】中的第④段“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与秦俑一号坑相比,二号坑的特点是兵种多、组成复杂。二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可以知道C位置为二号坑。故选③。
根据【资料二】中的第④段“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可以知道B位置也就是三号坑。故选②。
故答案为:①③②
17.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明确题目要求是结合两个材料分析作者震惊的原因,并且需要找出在材料中的依据。这就需要我们既要里角军作者在材料—表达的情感和感受,又要从材料二提取与这些感受相关的客观信息。作者在【资料一】中画横线的部分“眼前的一幕,不由得不让人瞠目咂舌,为之惊叹,为之震撼!让人目为之慷,神为之摇,思想感情的潮水为之汹涌悖湃……"所表达的震惊,源于多个方面的深刻感受。①首先,兵马俑的浩大规模和雄浑气势令人叹为观止。②从【资料二】中我们了解到,兵马俑坑尤其是一号坑,其面积之广、陶俑数量之多,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种规模本身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③其次,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也是作者震惊的重要原因。这些陶俑不仅栩栩如生,而且个性鲜明,每一个都仿佛是真人真马般大小,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④它们的眼睛灼灼有神,姿态干练利落,战袍上的褶皱、眉宇间的表情都细腻入微,这种高度的艺术造诣让人为之惊叹。再者,兵马俑所蕴含的军事信息和历史价值也是作者深感震撼的源泉。这些陶俑不仅代表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还展示了当时军队的队列形式和作战策略,是一部立体的秦代兵书。这种历史与军事的完美结合,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故答案为:①“大”,首先是场面大,占地面积大;其次是个体高大;②“多”,是指发掘可出土陶俑、陶马数量多,3个俑坑全部近8000件;③“精”,就是精雕细刻,陶俑、陶马栩栩如生;④“美”,指它塑造了一群真实的人,甚至透过他们的表情能猜测出他们的内心活动。
【答案】18.(1)阿柴想参军;(2)指导员牺牲;(3)满心欢喜
19.笑着;焦急地
20.C
21.阿柴是一位勇敢坚定、懂得感恩且有强烈荣誉感的小战士。勇敢坚定:阿柴看到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就毅然决定参加红军,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向往和勇敢的决心。懂得感恩;阿柴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指导员的付出。之后他也拼命帮指导员搓脚,搬着指导员的脚往前挪,以实际行动回报指导员的帮助。有荣誉感:阿柴一直惦记着军帽,认为头上没有军帽就不算红军,当指导员说如果他先翻过雪山就把军帽给他时,他充满动力。戴上军帽后,他感觉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22.文章之所以用“一顶军帽”为题,是因为指导员用“一顶军帽"不断地激励阿柴,使阿柴最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这“—顶军帽"是串联阿柴成长经历的线索,寄托革命前辈对年轻战士的期望。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通过记叙阿柴参加了红军,一边惦记军帽,一边跟着部队进入雪山;指导员与阿柴互相帮助,指导员用赢得军帽奖励他前进等内容,表现了阿柴是一位热爱红军、坚强、勇敢、信念坚定的小战士。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8.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概括。
(1)结合第①段中“他看到红军战士头上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越看心里越痒痒。一天,阿柴找到指导员,说:报告指导员,我要参加红军"可知,本段主要讲了阿柴参加了红军。故本题可概况为“阿柴想参加红军”。
(2)结合第⑨段中“指导员一动不动地坐在雪地里。他赶紧跑过去,喊着:指导员!指导员!谁知,指导员就可知,指导员在雪山牺牲。故本题可概括为“指导员在雪山牺牲”。
(3)结合第⑦段中“他庄重地把自己的军帽摘下来,戴到阿柴头上,又正了正,端详了一会儿,满意地说:“阿柴,你赢了。”第⑧段中“阿柴虽然觉得指导员说的话有点怪怪的,但是掩不住戴上军帽的满心欢喜。他乐呵呵地摸了摸军帽说:那,那我就戴着吧。”可知,⑦-⑧自然段阿柴的情感变化是:欢喜。
故答案为:(1)阿柴想参军;(2)指导员牺牲;(3)满心欢喜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此题答案不唯一。第一空:联系上下文,指导员此时是想用打赌的方式激励阿柴翻过雪山,从“拍拍阿柴的肩膀"以及说话内容“我要跟你打个赌。我们来比一比谁先翻过雪山,你肯定比不过我"可以看出,指导员语气应该是轻松、鼓励的。所以此处可填轻松地、鼓励地。第二空:此时阿柴发现指导员没有跟上来,回头看到指导员一动不动地坐在雪地里,他内心是焦急、担忧的。从“赶紧跑过去”以及连续呼喊“指导员!指导员!"能感受到这种情绪。所以此处可填焦急地、担忧地。
故答案为:①笑着;②焦急地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结合第③段中“巍峨壮丽的雪山寒气逼人,泛出刺眼的白光”,第⑩段中“苍茫雪山,堆琼积玉,雄伟壮丽,刺眼的白光越发犀利"可知,句中两次提到“刺眼的白光”,这种描写突出了雪山的纯净和壮丽,同时也暗示了攀登雪山的艰辛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需要克服严寒、缺氧等困难,才能成功翻过零山。因此,这种描写也表达了红军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毅力。故选C。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勇敢坚定方面:阿柴看到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就毅然决定参加红军,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向往和勇敢的决心。如文中"一天,阿柴找到指导员,说:‘报告指导员,我要参加红军! ‘看他一脸倔强的神情,指导员同意了”,“一脸倔强”体现出他参加红军的坚定。从懂得感恩方面:“阿柴没有去接,他知道这是指导员舍不得吃节省下来的口粮。更何况指导员在战斗中受过伤,现在还没恢复呢”,这体现出阿柴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指导员的付出。之后他也拼命帮指导员搓脚,搬着指导员的脚往前挪,以实际行动回报指导员的帮助。从有荣誉感方面:阿柴一直惦记着军帽,认为头上没有军帽就不算红军,当指导员说如果他先翻过雪山就把军帽给他时,他充满动力。戴上军帽后,他感觉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如“阿柴感觉自己戴上军帽,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这表明他对成为红军战士有强烈的荣誉感,军帽对他来说是红军身份的象征,他渴望获得这份荣誉。综上、阿柴是一位勇敢坚定、懂得感恩且有强烈荣誉感的小战士。
故答案为:阿柴是一位勇敢坚定、懂得感恩且有强烈荣誉感的小战士。勇敢坚定:阿柴看到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就毅然决定参加红军,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向往和勇敢的决心。懂得感恩;阿柴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指导员的付出。之后他也拼命帮指导员搓脚,搬着指导员的脚往前挪,以实际行动回报指导员的帮助。有荣誉感:阿柴一直惦记着军帽,认为头上没有军帽就不算红军,当指导员说如果他先翻过雪山就把军帽给他时,他充满动力。戴上军帽后,他感觉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22.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联系全文,主要讲了在翻阅雪山的过程中,指导员用“—顶军帽”不断地激励阿柴,使阿柴最终能够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文中多次出现军帽"“一顶军帽作为串联阿柴成长经历的线索,这个标题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仅仅代表了一件物品,更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和一种传承。这种期望不仅仅是对于阿柴个人的,更是对于整个战士群体的,革命前辈希望年轻战士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军人的荣誉与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而奋斗。
故答案为:文章之所以用“一顶军帽”为题,是因为指导员用“一顶军帽"不断地激励阿柴,使阿柴最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这“—顶军帽"是串联阿柴成长经历的线索,寄托革命前辈对年轻战士的期望。
23.【答案】比赛结束,裁判即将宣布比赛结果。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裁判怎么还不宣布比赛结果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给出的例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漫长的。例句通过描述“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这些时间跨度的迅速流逝,来强调时间的漫长。接着,题目要求我们仿照这种写法,结合生活体验来补充句子,表现比赛的等待过程中时间的漫长。因此,在仿写时,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描述等待过程中的时间流逝,如“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并加入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如“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和“裁判怎么还不宣布比赛结果”,来共同营造出等待的紧张感和时间的漫长感。
故答案为:比赛结束,裁判即将宣布比赛结果。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裁判怎么还不宣布比赛结果
【点评】仿写句子,通过具体描述来表现时间的漫长。
【答案】24. 他生气了 生活中每个人遇到不同的事情都会有不向的情绪,表弟的那次生气让我印象很深。
那天表弟来到了我家,我想逗逗他,于是我大步走到他面前。他应该是以为我来迎接他,也向我跑了过来。我给了他一个深情的拥抱,并顺手摘走了他的帽子。他还没有察觉出有什么异样,过了一会儿他才发现帽子没有了。回头一看,咦,帽子怎么跑到我的手上了 一开始他还心平气和地跟我说:“哥哥你把帽子给我吧。""不给,不给,你自己拿啊!”我逗他,一听我这样说,他就有些生气了。发出了警告:“你究竟还不还给我帽子 ”“不还不还就不还。"我在心里想看你怎么办。弟弟好像看出来我故意整他,这下真生气了,小脸涨得通红,眼里似乎闪烁着泪光,他又一次用威胁的语气对我说:“最后一次,你究竞还不还给我帽子 ”一听他那口气,我拿着帽子跑了起来,看见我这样做,激怒了他,他跺着脚,喊道:“你快给我,快给我!”见我不理他,他便像一只小老虎一样,来抢我手中的帽子。
他来抢我手中的帽子,我便把手中的帽子举得高高的。他又想把我推倒来抢帽子。可是没想到我是一位重量级选手,根本推不动。弟弟咬着嘴唇使劲推我。可是还是不管用。
表弟见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用出了他的杀手锏。只见他的大嘴一张,“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了下来。我只好赶紧认输,将帽子还给了他。他一把接过帽子,破涕为笑。
25. 深夜"偷读”记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有一次深夜"偷读"的故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暑假,我得到了一本梦寐以求的安排了名种学习任务,根本漫时好红书好不容易等到晚上,父母催我上床睡觉,可我心里一直惦记着那本没看完的书。
等父母房间的灯熄灭后,我悄悄从床上爬起来,轻轻打开台灯,把灯光调得很暗。我像们在霍格沃茨的冒险故事,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吸引着我。我完全沉浸在那个魔法世界里,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突然,我听到了一阵脚步声,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噪子眼。我赶紧关掉台灯,把书藏到被子里,假装睡觉。脚步声越来越近,我的心跳也越来越快。原来是妈妈来给我盖被子,我紧闭着双眼,大气都不敢出。妈妈以为我睡得很熟,帮我盖好被子就出去了。
等妈妈走远后,我又偷偷打开台灯,继续阅读。就这样,我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了大半个夜晚。当我终于看完书时,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虽然我一夜没睡好,但我却感到无比快乐,因为我在这个深夜“偷读”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和乐趣。
这次深夜“偷读”的经历,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在我记忆的天空中。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点评】(1)作者叙述了弟弟生气的过程,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方法。叙述时条理清楚,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2)这篇《深夜“偷读”记》围绕“偷读”这一独特的阅读经历展开,生动有趣,很好地达成了“阅读的故事"这一写作要求。开篇点明故事难忘,自然引出下文。对“偷读”过程的描述十分精彩,“悄悄爬起"“轻轻开灯”“像做贼一样”等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出“我"怕被发现的小心翼翼。沉浸书海的状态以及听到脚步声时的紧张心理刻画细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妈妈来盖被子的情节增添了故事的紧张感。结尾总结“偷读”带来的收获,表达对阅读的热爱,深化了主题。整体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将“偷读”的经过写得清楚明了,是一篇优秀的阅读故事习作。
24.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他了”为题写一篇习作。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想想谁的什么样子让你印象深刻,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选择你印象深刻或最想给大家介绍的去写。写作时可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然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中,—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25.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阅读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习作。你是否在受到挫折时,从一本书中汲取了力量;你是否有偷偷看书的经历,在胆战心惊中收获了快乐;你是否因为和同学爱上了同一本书,而成为了知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市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1.(2025五下·龙岗期末)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了趣味识字活动,猜一猜:下图中是(  )字。
A.韵 B.龙 C.鱼 D.蛇
【答案】B
【知识点】汉字演变
【解析】【分析】考查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来书写和应用。根据积累猜出该字是“龙”。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与阅读中,我们要注意汉字知识等文学常识的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2025五下·龙岗期末)欣赏以下书法作品,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幅作品字形丰厚饱满,大气磅礴,是颜真卿的作品。
B.第②幅作品笔势豪放,只有线条的表现力,书写技巧最简单,是楷书的代表作。
C.第③幅作品字形略长而整齐,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
D.第④幅作品龙飞凤舞,笔势连绵,如流水般自由流淌。
【答案】A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A.正确,第①幅作品是楷书,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字形丰厚饱满、大气磅礴的特点,该选项正确。
B.不正确,第②幅作品是草书,草书笔势豪放,书写技巧复杂,并非楷书,该选项错误。
C.不正确,第③幅作品行书线条圆转,说法有误。
D.不正确,“龙飞凤舞,笔势连绵,如流水般自由流淌"是草书特点不符合第③幅,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绘画,书法绘画属于文学常识题,书法五体: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一金文一大篆一小篆一隶书一草书一楷书一行书。
3.(2025五下·龙岗期末)中国汉字数量非常庞大,一般认为存在超过10万个不同的汉字。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篝火(gōu) 无垠(yíng) 挠痒(ráo) 镌刻(juàn)
B.秉性(bǐn) 旖旎(nǐ) 猕猴(mí) 踉跄(niàng)
C.踌躇(chú) 憎恶(zēng) 揩油(kāi) 忌讳(huì)
D.倭瓜(wěi) 湛蓝(zhàn) 血泊(bó) 石窍(qiào)
【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要求选出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A.有误。“无垠”的“垠"应读“yín”。“挠痒”的“挠”应读“náo”。“镌 刻”的“镌”应读“juān”。
B.有误。“秉性”的“秉”应读“bīng"。“踉跄”的“踉”应读"liàng”。
C.正确。
D.有误。“谑瓜”的“传”应读“wō”。泊:读“bó”时意思有停船靠岸;停留;暂住;恬静。读“pō”时意思为湖泽。故“血泊”的“泊”应读“p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选择题,给出了四组汉字,需要判断哪一组汉字的读音是完全正确的。接下来,我会逐个分析每个选项中的汉字读音,并给出正确的读音,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2025五下·龙岗期末)访典籍博物馆:小岗和小龙来到了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请阅读对话,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典籍博物馆是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开设有九个展厅,藏品时间跨度3000多年。 从遥远的“先秦两汉”起,他们将到①chú tou在神圣不容侵犯的土地上②zhòu yè gēng yún,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泛黄的古籍上记录着不朽的《诗经》,让后人乐享远古的文明。 “孔府珍藏文献展”中,既有孔子后人的书画作品,也有孔府不同时期的祭祀器物等。让我③qíng bú zì jīn想起《论语》“____,____。”中所描绘的君子形象,让人④sù rán qǐ jìng。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____》不同时期的版本在此不仅有展示,还陈列了其经典故事画作及人物画像,这种雅俗共赏的亲民之举,足以显示国家大馆担当和用心良苦。
4.根据拼音,补全文中的词语,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锄头 昼夜耕耘 情不自禁 肃然起敬
B.踝头 昼夜耘耕 情不自尽 肃然起敬
C.锄头 昼夜耘耕 情不自禁 肃然起敬
D.踝头 昼夜耕云 情不自尽 肃然起敬
5.下面各首填入文中画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成威。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多行不义,必自毙。 D.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6.“《____》”里填写的内容应该是(  )
A.三国志 B.封神演义 C.红楼梦 D.儒林外史
【答案】4.A
5.A
6.C
【知识点】格言、名言;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点评】考查要点:本题组涉及汉字书写规范、名言名句理解、文学常识积累、阅读方法选择等语文综合能力。
1拼音对应汉字需结合语境判断正确字形(如“锄头”与“躇头");
2名言匹配需紧扣语境中“君子形象”的核心;
3文学常识需准确记忆四大名著;
4阅读方法需辨析合理与不恰当的策略。
4.① chú tou:正确书写为“ 锄头 ”(农具)选项中只有A、C正确。
② zhòu yè gēng yún :正确为“昼夜耕耘(强调劳作),选项中A、B分别用“耕耘”“耘耕”。
③qing tu zi jin:正确为“情不自禁”(情感自然流露),选项中A、C正确;
④ sù rán qǐ jìng :正确为“肃然起敬”(恭敬),选项中A、B正确。
排除错误选项:
B选项“ 踝头 "错误;
C选项“昼夜耘耕”顺序颠倒,错误;
D选项“ 踝头"“耕云"“ 情不自尽 ”均错误。
故答案为:A
5.语境强调“君子形象”,需选择直接描述君子品质的名言。A.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直接对比君子与小人,符合语境;
B选项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强调“恻隐之心”;
C选项指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讲“不义自毙”;
D选项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有了羞耻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讲“知耻”,均偏离“君子形象”。
故答案为:A
6.四大名著为《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题干已列出前三部,空缺为《红楼梦》。故答案为:C
7.(2025五下·龙岗期末)小龙说:“古来名著读起来有些费劲,阅读时好苦恼!”遇到这样的困难,下列不恰当的做法是(  )
A.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B.遇到较难理解的话句,如“剪子脱儿”,不用反复推敲,知道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可以。
C.借助其他资料。
D.不能看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无法帮助理解名著内容。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题目考察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困难的应对方法。A、B、C选项都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跳过不影响整体理解的细节、借助其他资料辅助理解。只有D选项错误,认为观看影视作品不能帮助理解名著内容,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影视作品通常能辅助理解名著,因此D是不恰当的做法。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阅读策略和方法。认真阅读所给题目,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作答即可。平时要多练习,多总结,作答时才能得心应手。
8.(2025五下·龙岗期末)下面是小岗积累的名著中关于人物的描写,其中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钟节,身披鹤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
B.身穿金甲充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连肩交叉观。(猪八戒)
C.两臂似笼非笼眉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唇之愁,娇姿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因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D.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臂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语轩昂,吐干戈凌云之志气。(武松)
【答案】D
【知识点】人物外貌描写
【解析】【分析】D项描述的人物是林冲,出自《水浒传》。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他的妻子被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与题干中描述的“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识别能力,要求根据人物描写判断人物名称。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来判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9.(2025五下·龙岗期末)以下是关于文人雅士的事迹,其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刚过及笄之年便写下了一首《如梦令》,名动京城。
B.曾植在而立之年,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
C.骆宾王年逾期颐,写下了《咏鹅》,并因此诗被誉为“神童”。
D.白居易花甲之年写下《耳顺吟寄敦诗梦得》,被称为白居易的六十岁歌。
【答案】C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项“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李清照创作《如梦令》时正值少女时期,用词合理;
B项“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与曹植创作《洛神赋》时的年龄相符。
C项“期颐”指百岁老人,但骆宾王写《咏鹅》时年仅七岁,词语与年龄严重不符。
D项“花甲之年”指六十岁,白居易此时创作诗歌符合时间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年龄称谓的文学常识,重点辨别豆蔻年华"期颐”而立”花甲'等词语的具体含义及适用场景。
10.(2025五下·龙岗期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来判断,下面语句不属于静态描写的一项是(  )
A.草满池塘水满陂 B.夜静春山空
C.绿地山原白满川 D.于规声里雨如烟
【答案】D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静态描写侧重于景物的静止状态(如形状、颜色、位置等),常通过名词呈现画面感;动态描写侧重于事物的运动变化(如动作、声音、过程等),常通过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体现。
破题关键:逐句分析诗句中是否存在动作、声音或变化过程,若有则为动态描写,反之为静态。
A.草满池塘水满陂:“草满"“水满”通过“满”字强调草和水的静态状态,突出池塘与堤岸的充盈感,属于静态描写。
B.夜静春山空:“夜静""山空”直接描述夜晚的宁静与山的空寂,画面静止,属于静态描写。
C.绿遍山原白满川:“绿遍""白满”通过“遍""满”表现山原与河川的颜色覆盖,强调色彩的静态分布,属于静态描写。
D.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声”鸟鸣声是动态的听觉描写;“雨如烟”雨的飘落是动态过程,且“如烟"以比喻强化动态朦胧感。声音与动作,属于动态描写。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辨析能力。
11.(2025五下·龙岗期末)展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诗词华章,小龙和小岗决定制作一组诗人展板,请你补充完整。
【鸟鸣涧】—诗中“   ,   ”通过鸟儿鸣叫表现山林的寂静。 王昌龄看着远处的青梅湖上白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遥遥相望。他不禁吟诵起:“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   ,   ”描绘了杜甫喜极而泣的样子。 我们常用《游子吟》中的诗句“   ,   ”向妈妈表达感恩之情。
【答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全诗为:《乌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全诗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中,通过鸟儿鸣叫表现山林的寂静的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昌龄写远处的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遥遥相望的是《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全诗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绘杜甫喜极而泣的样子的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全诗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以用来向妈妈表达感恩之情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故答案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2.(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你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写一写在外漂泊许久后,游子回到家乡时的情景。
例: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
【答案】游子回到家乡,就像干涸的河流重逢了甘甜的泉水,瞬间滋润了心田。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体操运动员的动作与猴子在树林中的灵巧穿行进行对比,表达了运动员优雅和技巧的形象。在仿写句子时,也要使用比喻手法,可将游子回到家乡比作“小鸟回到巢穴”、“花朵重返春天的怀抱”、“漂泊的船儿终于驶入了宁静的港湾”等,表达游子重返故乡的温馨和归属感。如:游子回到家乡,就像干涸的河流重逢了甘甜的泉水,瞬间滋润了心田。
故答案为:游子回到家乡,就像干涸的河流重逢了甘甜的泉水,瞬间滋润了心田。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和补充句子。
二、阅读鉴赏与探究
(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认真阅读《军神》节选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③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④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⑤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⑥“七十二刀。”
⑦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3.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可以体会人物的内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默读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主要写出了沃克医生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   。
②第②段画横线句子主要是对刘伯承的   描写,结合他在病床上的这种表现,可以推测他此时可能会想:   。
③第⑤段画横线句子主要是对沃克医生的   描写,他当时心里可能在想:   。
14.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其原因不包括的一项是(  )
A.刘伯承没有使用麻醉剂,在手术中却没有喊叫,甚至还清楚地救出了沃克医生的刀数,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B.沃克医生猜测刘伯承是个用兵如神的军人。
C.刘伯承在手术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钢铁意志,这是沃克医生对他的高度赞扬。
【答案】13.通过沃克医生平时与当前表现的对比,表现了沃克医生此时的紧张;动作;为了有个清醒的大脑,即使再疼也不能使用麻药,我一定要坚持住;语言;这是真的吗,这么痛苦的情况下,竟然还在数刀数,真了不起
14.C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做阅读理解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②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③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组织好语言作答。
13.①首先,需要定位到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并理解其内容。然后,分析这句话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对比。最后,思考这种对比在文中的作用,即通过对比沃克医生平时与当前的表现,来突出沃克医生此时的紧张情绪。
②首先,需要定位到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并理解其内容。然后,分析这句话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即动作描写。最后,结合刘伯承在病床上的表现,推测他此时的内心想法,即为了有个清醒的大脑,即使再疼也不能使用麻药,一定要坚持住。
③首先,需要定位到第⑤段下画横线的句子,并理解其内容。然后,分析这句话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即语言描写。最后,思考沃克医生此时心里的想法,即对刘伯承在痛苦中仍能保持清醒数刀数的惊讶和敬佩。
故答案为:①通过沃克医生平时与当前表现的对比,表现了沃克医生此时的紧张
②动作;为了有个清醒的大脑,即使再疼也不能使用麻药,我一定要坚持住
③语言;这是真的吗,这么痛苦的情况下,竟然还在数刀数,真了不起
14.首先,需要理解“军神”这一称号的含义,即具有非凡军事才能和崇高精神品质的人物。然后,分析文中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包括刘伯承在手术中的表现、他的钢铁意志以及沃克医生对他的高度赞扬。最后,通过排除法,找出不属于这些原因的一项,即沃克医生猜测刘伯承是个用兵如神的军人,这一选项并未直接体现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的直接原因。
故答案为:C
(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秦始皇陵兵马俑
【材料一】
①当我的脚步从俑坑边沿轻轻走过,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滚滚的车轮,势不可挡,迎面冲来……
②浩大!雄浑!壮美!强悍!走近兵马俑,这四个词语,立即映入了我的脑海,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真是气势恢宏、势不可挡的军队啊。眼前的一幕,不由得让人瞠目砸舌,为之惊叹,为之震撼!让人日为之眩,神为之摇,思想感情的潮水为之汹涌澎湃……
③走在安静又长长的兵马坑里,密密麻麻、挨挨挤挤,站满了兵马俑。它们惟妙惟肖,真人真马般大小。每一个都是英武逼人却又个性鲜明,特别是他们的眼睛灼灼有神,直摄心魄。健壮匀称的高大身躯,饱满光洁的额头,棱角厚实的双唇,干练利落的姿态,以及战袍上的每一条褶皱,眉宇间的每一种表情,都是那样鲜活动人,毫无雷同之感,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他们哪里是冷冰冰的雕塑,分明是一群有血有肉要出征屡战的士兵。
(选文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一、二、三号坑的名称是按照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命名。1979年10月1日,以兵马俑一号坑遗址为基础建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公众开放。1989年9月27日,三号坑对外开放。1994年10月14日,二号坑遗址对外展出。3座俑坑中近8000件陶俑陶马象征着当年保卫秦始皇帝陵园的卫戍部队。
②一号坑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在3座俑坑中规模最大,比两个足球场的面积还要大一些。
③一号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三号坑为指挥部,将领们在这里谋划作战方案。俑坑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分为南区、北区、中区3个单元。
④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与秦俑一号坑相比,二号坑的特点是兵种多、组成复杂。二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依据不同兵种设计了4个独立方阵:战车方阵、骑兵阵、弩兵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总的来说,二号坑的军阵是一个集当时各兵种联合编组的集团军。
⑤这批陶俑的出土让世界震惊,震惊于俑群的恢弘气势以及他们背后所包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尤其在军事方面。军队在作战或驻守中的队列形式,被称作“军阵”。秦兵马俑的排列方式就是秦军的军阵。一号坑军阵有前锋、有后卫,可战、可守,与兵法的布阵原则相吻合,可以说是一部立体的秦代兵书。考古工作者仅仅在一号坑前面已发掘区域,清理出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3万多件是青铜箭镞。它们都是当年的实战兵器、长兵器、短兵器和远射程兵器。
15.阅读【材料二】。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马俑背后包含着秦代军事、艺术、医学等方面的信息。
B.一、二、三号坑对外展出的时间叙述具体。
C.一号坑军阵是各兵种联合编组的军阵。
16.阅读【材料二】,对照平面图,正确填写 A、B、C 三处位置的名称。
①一号坑 ②二号坑 ③三号坑
A.   B.   C.   
17.结合两个材料,说说【材料一】中画横线的部分作者震惊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5.A
16.①;③;②
17.①“大”,首先是场面大,占地面积大;其次是个体高大;②“多”,是指发掘可出土陶俑、陶马数量多,3个俑坑全部近8000件;③“精”,就是精雕细刻,陶俑、陶马栩栩如生;④“美”,指它塑造了一群真实的人,甚至透过他们的表情能猜测出他们的内心活动。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理解与分析,包括对兵马俑的描写、兵马俑坑的命名与布局、以及兵马俑背后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A.不正确,【资料二】原文中未提及兵马俑背后包含医学方面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B.正确。
C.不正确,【资料二】第④段中提到的各兵种联合编组的军阵原文为“二号坑的军阵是一个集当时各兵种联合编组的集团军”,而不是一号坑、该选项与原文句子不符。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中的图片,可知A号兵马俑坑面积最大,根据【资料二】中的第②段“一号坑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在3座俑坑中规模最大”,可以知道A位置就是一号坑。故选:①。
结合题干中的图片,可以知C位置位于一号坑北侧,是一个不规则的曲尺形,【资料二】中的第④段“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与秦俑一号坑相比,二号坑的特点是兵种多、组成复杂。二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可以知道C位置为二号坑。故选③。
根据【资料二】中的第④段“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可以知道B位置也就是三号坑。故选②。
故答案为:①③②
17.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明确题目要求是结合两个材料分析作者震惊的原因,并且需要找出在材料中的依据。这就需要我们既要里角军作者在材料—表达的情感和感受,又要从材料二提取与这些感受相关的客观信息。作者在【资料一】中画横线的部分“眼前的一幕,不由得不让人瞠目咂舌,为之惊叹,为之震撼!让人目为之慷,神为之摇,思想感情的潮水为之汹涌悖湃……"所表达的震惊,源于多个方面的深刻感受。①首先,兵马俑的浩大规模和雄浑气势令人叹为观止。②从【资料二】中我们了解到,兵马俑坑尤其是一号坑,其面积之广、陶俑数量之多,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种规模本身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③其次,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也是作者震惊的重要原因。这些陶俑不仅栩栩如生,而且个性鲜明,每一个都仿佛是真人真马般大小,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④它们的眼睛灼灼有神,姿态干练利落,战袍上的褶皱、眉宇间的表情都细腻入微,这种高度的艺术造诣让人为之惊叹。再者,兵马俑所蕴含的军事信息和历史价值也是作者深感震撼的源泉。这些陶俑不仅代表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还展示了当时军队的队列形式和作战策略,是一部立体的秦代兵书。这种历史与军事的完美结合,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故答案为:①“大”,首先是场面大,占地面积大;其次是个体高大;②“多”,是指发掘可出土陶俑、陶马数量多,3个俑坑全部近8000件;③“精”,就是精雕细刻,陶俑、陶马栩栩如生;④“美”,指它塑造了一群真实的人,甚至透过他们的表情能猜测出他们的内心活动。
(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认真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顶军帽
①红军长征路过村子时,村里的老人告诉阿柴,红军是给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于是,他整天跟在战士们身后,看着红军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粮食,与乡亲们一起推磨、割草……他看到红军战士头上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越看心里越痒痒。一天,阿柴找到指导员,说:“报告指导员,我要参加红军!”看他一脸倔强的神情,指导员同意了。
②部队走得急,军装来不及发。阿柴对指导员说:“那军帽呢?头上没有军帽,算什么红军呀!”指导员接着他的头,说:“别急,以后一定发给你!”阿柴只能一边行军,一边惦记着那顶神气的军帽。
③就这样,他跟着部队进了雪山,巍峨壮丽的雪山寒气逼人,泛出刺眼的白光。宣传队的战士们在队伍中穿梭着,每当走过阿柴身边,他们总是会说:“坚持就是胜利!”听了宣传队战士的话,阿柴觉得翻过雪山并不困难。
④进入雪山后没多久,阿柴的鞋子就被滚落下来了。他的双脚很快被冰冻得麻木了,双腿也慢慢被冻僵。它们开始不听他的指挥,每一步都像灌了铅一样。“扑通”一声,阿柴倒在了地上。他想要站起来,但是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⑤指导员从后面赶过来,大口地喘着粗气,脸涨得发青,看不出一丝血色。他急切地把阿柴无法动弹的双腿搭在怀里。阿柴摇摇头,目光暗淡地说:“指导员,这路太难走了,我实在走不动了。”指导员没说话,在干粮袋里摸索了一阵,掏出一小块煮熟的牛皮。冻得发抖的手哆嗦着递给阿柴。阿柴没有去接,他知道这是指导员舍不得吃节省下来的口粮。更何况指导员在战斗中受过伤,现在还没恢复呢!指导员硬把牛皮塞到阿柴手里,说:“快吃,一切行动听指挥。”阿柴颤抖着接过了牛皮。牛皮下肚,阿柴感到身体暖和了一些。指导员把阿柴扶起来说:“站起来!你可以的。”阿柴慢慢地站了起来,但这时,他发现指导员的脚像是被冻在地上一样,迈不开半步。阿柴拼命帮指导员搓着双脚,又搬着指导员的脚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指导员终于缓过劲来,又能勉强迈开步子了。
⑥指导员拍拍阿柴的肩膀说:“我要跟你打个赌。我们来比一比谁先翻过雪山,你肯定比不过我。”阿柴说:“那可不一定,我行军速度可快了!”“要是你比我先翻过雪山,我的军帽送给你!”指导员认真地说。阿柴的眼睛亮了,二话不说:拿起木棍,迈开大步在齐膝深的大雪中走了起来。虽然又冷又饿,可一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军帽,他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⑦指导员渐渐落在后面,他停下了步子,再次叫住阿柴。他在重地把自己的军帽摘下来,戴到阿柴头上,又正了正,端详了一会儿,满意地说:“阿柴,你赢了。”阿柴拒绝道:“我可不需要你让我,我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来赢。”“哈哈,你已经赢啦!比赛到此结束,你看你比我往前多走了一大段呢。”指导员又拍拍阿柴的肩膀,微笑着说,“快走吧,不要误了下山的时间。”
⑧阿柴虽然觉得指导员说的话有点怪怪的,但是掩不住戴上军帽的满心欢喜。他乐呵呵地摸了摸军帽说:“那,那我就戴着吧。”阿柴感觉自己戴上军帽,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⑨过了一会儿,阿柴意识到指导员没有跟上来,他回头看去,发现指导员一动不动地坐在雪地里。他赶紧跑过去,喊着:“指导员!指导员!”谁知,指导员就这么突然倒了下去,脸上还留着刚才的笑容。阿柴一下子跪倒在指导员身边,大颗大颗的泪珠滴落在指导员那冰冷的脸上。
⑩苍茫雪山,堆琼积玉,雄伟壮丽,刺眼的白光越发犀利。阿柴的眼神却越发坚定,特别是阿柴军帽上那颗红色五角星,在弥漫的风雪中显得尤为耀眼……
(选文有删改)
18.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19.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说话语气,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提示语。
①指导员指指同学的肩膀   说:“我要跟你打个赌。我们来比一比谁先翻过雪山,你肯定比不过我。”
②他赶紧跑过去,   喊着:“指导员!指导员!”
20.文中第③⑧段画横线的语句都描写了雪山,对其作用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处描写表现出雪山的巍峨壮丽与辽阔。
B.第二处描写表现出雪山上堆砌积玉的美丽。
C.两处描写表现出雪山的美景掩盖了危险。
D.两处描写表现雪山上的阳光格外地刺眼。
21.读了短文,你认为阿柴是一位怎样的小战士?结合文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进行多角度评价。
22.文章为什么以“一项军情”为题,请你谈谈它的理解。
【答案】18.(1)阿柴想参军;(2)指导员牺牲;(3)满心欢喜
19.笑着;焦急地
20.C
21.阿柴是一位勇敢坚定、懂得感恩且有强烈荣誉感的小战士。勇敢坚定:阿柴看到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就毅然决定参加红军,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向往和勇敢的决心。懂得感恩;阿柴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指导员的付出。之后他也拼命帮指导员搓脚,搬着指导员的脚往前挪,以实际行动回报指导员的帮助。有荣誉感:阿柴一直惦记着军帽,认为头上没有军帽就不算红军,当指导员说如果他先翻过雪山就把军帽给他时,他充满动力。戴上军帽后,他感觉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22.文章之所以用“一顶军帽”为题,是因为指导员用“一顶军帽"不断地激励阿柴,使阿柴最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这“—顶军帽"是串联阿柴成长经历的线索,寄托革命前辈对年轻战士的期望。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通过记叙阿柴参加了红军,一边惦记军帽,一边跟着部队进入雪山;指导员与阿柴互相帮助,指导员用赢得军帽奖励他前进等内容,表现了阿柴是一位热爱红军、坚强、勇敢、信念坚定的小战士。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8.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概括。
(1)结合第①段中“他看到红军战士头上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越看心里越痒痒。一天,阿柴找到指导员,说:报告指导员,我要参加红军"可知,本段主要讲了阿柴参加了红军。故本题可概况为“阿柴想参加红军”。
(2)结合第⑨段中“指导员一动不动地坐在雪地里。他赶紧跑过去,喊着:指导员!指导员!谁知,指导员就可知,指导员在雪山牺牲。故本题可概括为“指导员在雪山牺牲”。
(3)结合第⑦段中“他庄重地把自己的军帽摘下来,戴到阿柴头上,又正了正,端详了一会儿,满意地说:“阿柴,你赢了。”第⑧段中“阿柴虽然觉得指导员说的话有点怪怪的,但是掩不住戴上军帽的满心欢喜。他乐呵呵地摸了摸军帽说:那,那我就戴着吧。”可知,⑦-⑧自然段阿柴的情感变化是:欢喜。
故答案为:(1)阿柴想参军;(2)指导员牺牲;(3)满心欢喜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此题答案不唯一。第一空:联系上下文,指导员此时是想用打赌的方式激励阿柴翻过雪山,从“拍拍阿柴的肩膀"以及说话内容“我要跟你打个赌。我们来比一比谁先翻过雪山,你肯定比不过我"可以看出,指导员语气应该是轻松、鼓励的。所以此处可填轻松地、鼓励地。第二空:此时阿柴发现指导员没有跟上来,回头看到指导员一动不动地坐在雪地里,他内心是焦急、担忧的。从“赶紧跑过去”以及连续呼喊“指导员!指导员!"能感受到这种情绪。所以此处可填焦急地、担忧地。
故答案为:①笑着;②焦急地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结合第③段中“巍峨壮丽的雪山寒气逼人,泛出刺眼的白光”,第⑩段中“苍茫雪山,堆琼积玉,雄伟壮丽,刺眼的白光越发犀利"可知,句中两次提到“刺眼的白光”,这种描写突出了雪山的纯净和壮丽,同时也暗示了攀登雪山的艰辛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需要克服严寒、缺氧等困难,才能成功翻过零山。因此,这种描写也表达了红军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毅力。故选C。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勇敢坚定方面:阿柴看到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就毅然决定参加红军,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向往和勇敢的决心。如文中"一天,阿柴找到指导员,说:‘报告指导员,我要参加红军! ‘看他一脸倔强的神情,指导员同意了”,“一脸倔强”体现出他参加红军的坚定。从懂得感恩方面:“阿柴没有去接,他知道这是指导员舍不得吃节省下来的口粮。更何况指导员在战斗中受过伤,现在还没恢复呢”,这体现出阿柴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指导员的付出。之后他也拼命帮指导员搓脚,搬着指导员的脚往前挪,以实际行动回报指导员的帮助。从有荣誉感方面:阿柴一直惦记着军帽,认为头上没有军帽就不算红军,当指导员说如果他先翻过雪山就把军帽给他时,他充满动力。戴上军帽后,他感觉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如“阿柴感觉自己戴上军帽,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这表明他对成为红军战士有强烈的荣誉感,军帽对他来说是红军身份的象征,他渴望获得这份荣誉。综上、阿柴是一位勇敢坚定、懂得感恩且有强烈荣誉感的小战士。
故答案为:阿柴是一位勇敢坚定、懂得感恩且有强烈荣誉感的小战士。勇敢坚定:阿柴看到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就毅然决定参加红军,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向往和勇敢的决心。懂得感恩;阿柴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指导员的付出。之后他也拼命帮指导员搓脚,搬着指导员的脚往前挪,以实际行动回报指导员的帮助。有荣誉感:阿柴一直惦记着军帽,认为头上没有军帽就不算红军,当指导员说如果他先翻过雪山就把军帽给他时,他充满动力。戴上军帽后,他感觉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22.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联系全文,主要讲了在翻阅雪山的过程中,指导员用“—顶军帽”不断地激励阿柴,使阿柴最终能够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文中多次出现军帽"“一顶军帽作为串联阿柴成长经历的线索,这个标题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仅仅代表了一件物品,更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和一种传承。这种期望不仅仅是对于阿柴个人的,更是对于整个战士群体的,革命前辈希望年轻战士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军人的荣誉与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而奋斗。
故答案为:文章之所以用“一顶军帽”为题,是因为指导员用“一顶军帽"不断地激励阿柴,使阿柴最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这“—顶军帽"是串联阿柴成长经历的线索,寄托革命前辈对年轻战士的期望。
三、习作表达与交流
23.(2025五下·龙岗期末)体会下面加点的句子的特点,请你用这样的方法,根据提示句写句子。
【例】几十年,几百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朗诵比赛结束,评委即将宣布比赛结果。(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句子,表现时间的漫长)
【答案】比赛结束,裁判即将宣布比赛结果。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裁判怎么还不宣布比赛结果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首先,需要理解题目中给出的例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漫长的。例句通过描述“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这些时间跨度的迅速流逝,来强调时间的漫长。接着,题目要求我们仿照这种写法,结合生活体验来补充句子,表现比赛的等待过程中时间的漫长。因此,在仿写时,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描述等待过程中的时间流逝,如“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并加入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如“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和“裁判怎么还不宣布比赛结果”,来共同营造出等待的紧张感和时间的漫长感。
故答案为:比赛结束,裁判即将宣布比赛结果。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裁判怎么还不宣布比赛结果
【点评】仿写句子,通过具体描述来表现时间的漫长。
(2025五下·龙岗期末)请你任选一道题目,完成习作。
24.题目一:他 了
生活中,谁陶醉、生气、伤心……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他陶醉了”“他生气了”“他伤心了”,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不少于450字。
25.题目二:阅读的故事
你是否在受到挫折时,从一本书中汲取了力量;你是否有偷偷看书的经历,在胆战心惊中收获了快乐;你是否因为和同学爱上了同一本书,而成为了知音……请将你的阅读故事写下来,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450字左右;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和姓名。
【答案】24. 他生气了 生活中每个人遇到不同的事情都会有不向的情绪,表弟的那次生气让我印象很深。
那天表弟来到了我家,我想逗逗他,于是我大步走到他面前。他应该是以为我来迎接他,也向我跑了过来。我给了他一个深情的拥抱,并顺手摘走了他的帽子。他还没有察觉出有什么异样,过了一会儿他才发现帽子没有了。回头一看,咦,帽子怎么跑到我的手上了 一开始他还心平气和地跟我说:“哥哥你把帽子给我吧。""不给,不给,你自己拿啊!”我逗他,一听我这样说,他就有些生气了。发出了警告:“你究竟还不还给我帽子 ”“不还不还就不还。"我在心里想看你怎么办。弟弟好像看出来我故意整他,这下真生气了,小脸涨得通红,眼里似乎闪烁着泪光,他又一次用威胁的语气对我说:“最后一次,你究竞还不还给我帽子 ”一听他那口气,我拿着帽子跑了起来,看见我这样做,激怒了他,他跺着脚,喊道:“你快给我,快给我!”见我不理他,他便像一只小老虎一样,来抢我手中的帽子。
他来抢我手中的帽子,我便把手中的帽子举得高高的。他又想把我推倒来抢帽子。可是没想到我是一位重量级选手,根本推不动。弟弟咬着嘴唇使劲推我。可是还是不管用。
表弟见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用出了他的杀手锏。只见他的大嘴一张,“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了下来。我只好赶紧认输,将帽子还给了他。他一把接过帽子,破涕为笑。
25. 深夜"偷读”记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有一次深夜"偷读"的故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暑假,我得到了一本梦寐以求的安排了名种学习任务,根本漫时好红书好不容易等到晚上,父母催我上床睡觉,可我心里一直惦记着那本没看完的书。
等父母房间的灯熄灭后,我悄悄从床上爬起来,轻轻打开台灯,把灯光调得很暗。我像们在霍格沃茨的冒险故事,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吸引着我。我完全沉浸在那个魔法世界里,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突然,我听到了一阵脚步声,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噪子眼。我赶紧关掉台灯,把书藏到被子里,假装睡觉。脚步声越来越近,我的心跳也越来越快。原来是妈妈来给我盖被子,我紧闭着双眼,大气都不敢出。妈妈以为我睡得很熟,帮我盖好被子就出去了。
等妈妈走远后,我又偷偷打开台灯,继续阅读。就这样,我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了大半个夜晚。当我终于看完书时,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虽然我一夜没睡好,但我却感到无比快乐,因为我在这个深夜“偷读”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和乐趣。
这次深夜“偷读”的经历,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在我记忆的天空中。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点评】(1)作者叙述了弟弟生气的过程,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方法。叙述时条理清楚,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2)这篇《深夜“偷读”记》围绕“偷读”这一独特的阅读经历展开,生动有趣,很好地达成了“阅读的故事"这一写作要求。开篇点明故事难忘,自然引出下文。对“偷读”过程的描述十分精彩,“悄悄爬起"“轻轻开灯”“像做贼一样”等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出“我"怕被发现的小心翼翼。沉浸书海的状态以及听到脚步声时的紧张心理刻画细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妈妈来盖被子的情节增添了故事的紧张感。结尾总结“偷读”带来的收获,表达对阅读的热爱,深化了主题。整体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将“偷读”的经过写得清楚明了,是一篇优秀的阅读故事习作。
24.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他了”为题写一篇习作。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想想谁的什么样子让你印象深刻,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选择你印象深刻或最想给大家介绍的去写。写作时可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然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中,—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25.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阅读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习作。你是否在受到挫折时,从一本书中汲取了力量;你是否有偷偷看书的经历,在胆战心惊中收获了快乐;你是否因为和同学爱上了同一本书,而成为了知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