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三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肇(gào) 舂米(chōng) 拊掌(fǔ) 葳蕤(wēi ruí)
B.赍钱(jī) 踯躅(chí chú) 咥然(xì rán) 伶俜(pīng)
C.小觑(qù) 口讷(nè) 浩浩汤汤(dāng) 虫豸(zhì)
D.栏楯(shǔn) 转眄(miǎn) 盘飨(sūn) 愆期(qiān)
2.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其作品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人性的原始美好,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中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
B.《楚辞》由西汉刘向编纂而成,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又称“骚体”“楚辞体”。
C.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又名潜,字元亮,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D.《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唤起中国人以至整个人类的精神反思,是鲁迅精神思想的全面结晶,是不朽的世界名著和传世经典,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些食物,例如膨化食品,一吃起来就容易让人欲罢不能。许多美味正在让人“上瘾”。2024年11月,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了《“成瘾性餐饮”洞察报告2024》,对能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反复购买的“成瘾性餐饮”的发展现状和风靡因素进行了探讨。报告显示,约90%的受访者会因为食物“香气诱人,味道好吃”而重复购买。“吃上瘾”已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有人热衷享受美食,毫无顾忌地大快朵颐;( 甲 ),怪自己又吃了大量虽然美味却不健康的食物。
其实,“吃上瘾”并不单纯是消费者自控力的问题。报告有言:“保持‘致瘾性’,是餐饮品牌的必修课。”( 乙 ),主要是食品行业中常见的调味品。
①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克里斯·范·图勒肯科普畅销书《超加工人群》中曾指出,②超加工食品的特点是被塑料包裹着,③并且至少包涵一种你在标准家庭厨房中找不到的配料。④根据这个定义,⑤蜜饯、魔芋爽、果冻等零食都属于超加工食品。为丰富口感,厂商在其中加入各类调味品,比如俗称为“超级味精”的呈味核苷酸二钠,它能有效提升食品的鲜度。图勒肯通过实验发现,这类食物会导致人的食欲激素紊乱,影响饱腹感,让人吃得越来越多,吃不了兜着走。同时,它们还会激活大脑中的奖赏机制,释放多巴胺,进而产生愉悦感。而在各种超加工食品中,糖是最易引人“上瘾”的原料之一。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的导演达蒙·加梅乌,在两个月内每天摄入40勺糖(约150克),并保持原先的运动量。两个月后,他变得情绪消沉,只有吃糖才能让他感到快乐,他对糖“上瘾”了。
部分消费者意识到问题后,开始少吃零食,或转而寻求低糖的替代品。但商家并不会因此放弃,它们推出“低卡”“无蔗糖”食品来消除消费者的疑惑。然而,商家只是改变了营销话术,利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认知差,将产品包装得很健康而已。例如,“无蔗糖”食品指的是食品中不添加蔗糖,并不等于“无糖”,其中可能有葡萄糖浆、麦芽糊精等成分,过量摄入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无糖”奶茶通常指的是不额外添加糖的奶茶,但糖分依然存在于茶底和小料中。消费者还是应努力分辨商家的营销策略,理性适量地选择喜欢的美食。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吃起来就容易让人欲罢不能”中的“欲罢不能”使用不正确,可替换为“骑虎难下”。
B.“吃不了兜着走”这句俗语指吃不完打包带走,符合语境,可替换为“令人上头”。
C.“消除消费者的疑虑”中的“疑虑”包含怀疑成分,不符合语境,应替换为“顾虑”。
D.“消费者还是应努力分辨”中的“还是”隐含倾向性选择,可以替换为“仍然”。
4.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改变原意。
二、文言小题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亦遂增胜(美景) 已为墙(已经) 三径就荒(接近,已经) 殆与余同(大概)
B.比去(等到) 除臣洗马(除去官职) 余韵徐歇(慢慢地) 迨诸父异爨(等到)
C.晚有儿息(子嗣) 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名我固当(本来) 冥然兀坐(独自)
D.欲苟顺私情(暂且) 听臣微志(听取) 其莳也若子(栽种) 前辟四窗(打开)
7.下面四组加点词语的用法意义和例句全部相同的是( )
A.例:其置也若弃 ①若不过焉则不及 ②故不我若也 ③若合一契
B.例:臣以险衅 ①家叔以余贫苦 ②犹不能不以兴怀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例:大母过余曰 ①从轩前过 ②过故人庄 ③是寡人之过
D.例:故便求之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③其土欲故
8.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鸣鼓而聚之 ③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④虽世殊事异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9.下列各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夙遭闵凶 来吾道夫先路 B.虽趣舍万殊 能以足音辨人
C.晤言一室之内 南声函胡 D.芳菲菲其弥章 蒲苇纫如丝
10.下列各项中,全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幼稚盈室 余久卧病无聊 至于成立
B.列坐其次 空中而多窍 凡再变矣
C.而言之不详 往往而是 足以极视听之娱
D.可怜体无比 令人长号不自禁 不抑耗其实而已
1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词类活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具以表闻 ②旦视而暮抚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大石侧立千尺 ⑤眄庭柯以怡颜
⑥微风鼓浪 ⑦园日涉以成趣 ⑧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⑨且臣少仕伪朝
A.①⑤⑧/③⑥⑨/②④⑦ B.①⑤⑧/②③⑥/④⑦⑨
C.①⑤/②③⑧⑨/④⑥⑦ D.①⑤/③⑧⑨/②④/⑥⑦
12.下列各项中,对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今臣亡国贱俘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古之人不余欺也 ⑦得双石于潭上
⑧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⑨死生亦大矣 ⑩皆口腹自役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⑨⑩ B.①⑦/②③⑧/④⑨⑩/⑤⑥
C.①⑤/②⑧/③④⑩/⑥/⑦⑨ D.①⑦/②⑧/③④⑨/⑤⑥⑩
1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洗马:古代官职名。“洗马”即在马前驱驰之意,“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侍从官,后来逐渐演变为掌管书籍的官职。
B.授、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拔、擢、升、出等;表示降低官职的词有贬、谪、左迁等;表示罢免官职的词有罢、黜、夺、免等。
C.许多古人的年龄名称都与头发有关。如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类似的还有总角、垂髫、及笄、黄发等。
D.永和九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理解性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 , ”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
(2)游客们参观黄河壶口瀑布时,被眼前壮观的景象、耳中滚滚的轰鸣震撼,不由得想到《蜀道难》中“ , ”的描写。
(3)小明描摹了一幅关于“三顾茅庐”的画作,朋友建议他给画题上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诗,“ , ”。
(4)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两句概括自己幼年时的不幸遭遇,奠定了全文悲凉的基调。
(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蜀国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 ”。
(6)在没有互联网的古代,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项脊轩志》中“ , ”两句,归有光就写出了自己读书的乐趣。
(7)大雨滂沱时,年久失修的顶楼教室漏雨,小明笑言:“这就如《项脊轩志》中描写修葺前的旧阁子一样‘ , ’,别有一番景象。”
(8)家庭聚会时,小明爸爸站起来祝酒:“我借杜甫《客至》中的 , ,用一杯薄酒祝福大家。”小明接话道:“爸爸,这句诗是诗人自谦,用‘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更好吧。”
(9)小明到杭州旅游,被春雨吵醒,一夜未眠,清晨小巷的吆喝声让她想起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里的诗句:“ , 。”
(10)《望海潮》(东南形胜)生动描绘的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的名句是:“ , ,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好,我是周伟,来自中国铁道博物馆。
我之前是一个火车司机,驾驶的是韶山1型电力机车。这是很早的一种机车,和高铁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就是这个机车,开启了中国电力机车运输的新时代。
有一次和法国技术工人交流,我说中国铁路和法国铁路差多少年?法国人伸出了8个手指头,说80年。我们当时还不太认可,可实际上,欧洲几百年的工业革命造就了有一定厚度的工业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铁路是差了一点,这是正常的。但是,缩短差距并且使中国铁路成为世界领先的行业,这就是中国铁路的使命。
2004年,我们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由此“和谐号”的动车组出现了。2017年,我们推出了“复兴号”。所以,中国的动车组一个是“和谐号”,一个是“复兴号”。
动车和高铁有什么区别?最早有一个概念“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以前的火车的所有动力都在火车头上,车厢、车底都不带动力。那什么是动车组?假如一列车有8个车厢,它有4个车厢是带动力的。动车组是大家拉着手一起向前跑,一有力量,二跑得快。动车组里带动力的是动车,不带动力的是拖车。
其实无论是否动车,凡是达到200公里以上速度的都叫高铁。动车组是指车体的形态、动力,而高铁是指速度,所以它们是两个概念。我们在买票的时候,会发现高铁有两种速度:一种是时速200到250公里的,车票上是D开头;还有一种是时速300到350公里的,车票上是G开头的。之所以使用不同字母开头,是为了区分速度。动车组跑350公里的时候到底有多快?一秒钟一眨眼就是97米。
大家会问,动车组的路基钢轨是不是一整根?实际上,动车组的钢轨的确是一整根,并且是无缝的。一整根的无缝钢轨在线路上铺的时候是300公里,但有的地方也有缝隙,主要是解决热胀冷缩的问题。高铁钢轨平整到什么程度?从北京到上海1318公里,一共铺了近40万块的高铁轨道板,这些轨道板是一模一样克隆出来的,误差约0.1毫米,差不多一根头发丝这么粗。
刚才说的是“和谐号”,现在我们说说“复兴号”。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和谐号”和“复兴号”最本质的区别是:“和谐号”由国外引进,各个国家的技术都不一样,驾驶方式、车体构造都不一样。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出了中国的“复兴号”。“复兴号”虽然是由中国的各个厂家生产的,但是它都是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统一设备、统一配件,在使用方面就特别方便。
高铁体现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过去和现在,中国高铁、中国的铁路明天会更好!
(摘编自周伟《中国高铁的故事》演讲实录)
材料二:
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颁布,这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铁路行业规划,提出未来十几年我国高铁建设主要布局,即“四横四纵”。作为“四横四纵”的一部分,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率先通车,我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多地高铁建设快步前进。2016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再调整,从原来的“四横四纵”进化为“八横八纵”,高铁网越织越密。
2008年到2018年间,“四横四纵”基本成型,我国高铁里程从0飙升至2.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其他国家高铁总里程的2倍;从2018年至今,我国高铁里程增至4.6万公里,“八横八纵”大体成型,高铁网覆盖96%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根据规划,今年底我国高铁里程将达到5万公里。作为“中国速度”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几十年来我国铁路经历多次提速,运营时速从几十公里到100多公里、200多公里,如今350公里的高铁越来越多,400公里的目标也提上规划。
建设高铁的畅想和行动,最早在日本和欧美国家发起,中国何以后来居上?
全球人口约80亿,我国占14亿,巨大人口基数孕育的超大规模市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优势。我国土地辽阔,人口规模大、密度大,庞大的需求降低人均建设成本,让大规模高铁建设成为可能。反观更早提出高铁计划的欧美地区,或因国土面积较小,或因人口分布稀疏,斥巨资建高铁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与此同时,我国在高铁事业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对于高铁这种前期投入巨大、技术含量高、收入长期难以覆盖研发和建设成本的大型公共基建而言,这种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我国高铁建设资金筹措主要来自债务融资。有机构计算,当前我国高铁营收情况,甚至还不足以覆盖债务所产生的利息。
不过,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妨来算算高铁投资的综合账:每1亿元高铁投资,可直接带动冶金、建筑、制造等关联产业投资3亿元左右,创造就业岗位2200多个;一组“复兴号”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辐射6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1500余家二级供应商,形成5倍的产业拉动效应。可以看到,高铁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材料三:
世界高铁总长度变化
(图表出自《科学世界》)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动车指的是车票上以D字开头的列车,高铁指的是车票上以G字开头的列车
B.动车组对钢轨要求高,钢轨一般是整根的、无缝的、平整的,轨道板误差极小。
C.到2016年底,我国铁路网建设实现了从“四横四纵”到“八横八纵”的飞跃。
D.由于国土面积较小,且人口分布稀疏,投资效益低,欧美国家的高铁发展缓慢。
16.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多处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如动车与拖车、动车组与高铁、和谐号与复兴号,准确清晰地说明了动车组的特点。
B.材料一用“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眨眼97米”等生活化的语言,增强了演讲效果,便于听众理解。
C.材料二中的数字极具说服力,如高铁网已经覆盖96%以上的50万人口的城市,充分说明了我国高铁取得的成就。
D.材料二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来说明要从高铁对我国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全局来看待高铁的投入产出比。
17.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对材料三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第一条高铁诞生于日本,但我国的高铁发展速度后来者居上。
B.自从巴黎至里昂的高铁开通之后,世界高铁总长度才出现迅速增长。
C.2008年至2018年,世界高铁增长超三万公里,其中我国贡献巨大。
D.截至2024年年底,世界高铁建设的总里程数应该达到了六万公里。
18.高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速度”?为什么能有这样的“速度”?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道开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了。”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了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用“牵手”这一肢体语言传递温暖。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加之上文关于盲人是否做梦的讨论,暗示了刘主任很可能是先天失明的盲人。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2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21.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22.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事,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
初,晁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谖(xuān)哗。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又言:“徐、僮之旁是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素与吴相袁盎不善,两人未尝同堂语。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按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错谓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愿至前,口对状。婴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见竟言吴所以反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可罢。上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后十余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域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当错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制曰:“可。”错殊不知。壬子,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有改动)
材料二: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材料三:
错言:诸侯强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则反疾而祸小,不削,则反迟而祸大。世皆以其言为信,吾以为不然。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濞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一,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者,固多术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入死,其为害亟矣。晁错之计,何以异此!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井,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此则文帝之所以备吴也。
呜呼!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晁错者鲜矣!
(节选自苏辙《汉文帝论》)
2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盎入A见B竟言C吴所以反D独急斩E错F以谢G吴H吴可罢
2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与“当侍东宫”“名我固当”中的“当”字含义不完全相同。
B.古中有不少字词与现代汉语写法不同但含义相同,如“犹与”同“犹豫”,“谖哗”词也是如此。
C.“悲”与“奚惆怅而独悲”“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悲”用法不完全相同。
D.“深”与“不知其浅深”“深愧平生之志”的“深”用法和含义相同。
2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与袁盎关系不和,晁错曾派人查办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袁盎被治罪后,被赦免为平民。吴、楚反叛后,晁错仍想追究袁盎的责任。
B.在听从了袁盎的观点后,汉景帝指使自己的臣子弹劾晁错。以上朝为由欺骗晁错,实则将其押送到刑场,未经司法审判的程序就将其斩杀。
C.苏轼认为,即使没有袁盎的谗言,晁错也难以避灾。因为晁错是引发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他选择自保,将危险留给皇帝,令人愤慨。
D.苏辙认为,如果汉文帝当时忍耐而不削藩,吴王濞未必会反叛。经过多年变化,可以根据情况做好准备,控制吴国的方法有很多。
2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2)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之丈夫制之,其不为晁错者鲜矣。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满云腴,落硙②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③。
【注】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从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和好友苏轼分享,并附上这首诗。②硙:亦作“碾”,小石磨。③“独载”句:用春秋时范蠡事,“遂乘轻舟以洋于五湖”。相传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把翰林院说成天上玉堂,各类珍贵书籍井然罗列,整个环境森严压抑,苏轼在此任职,看似尊贵,实则处境不妙。
B.颔联突出苏轼才思敏捷,以“明珠”比喻苏轼拟写的文章等,“泻”字传神地刻画出苏轼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
C.颈联转入赠茶之事本身,我把从老家江南摘下的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碾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霏霏雪花也比不上它。
D.全诗构思巧妙,由“天上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写送茶之事,点明题意。
28.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七、作文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个人发展中,有人主张广泛涉猎以开阔视野,有人则强调深耕一域以求突破。
对当代青年的成长而言,你认为“广泛涉猎”与“深耕一域”哪个更为重要?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C 4.甲:(但)也有人开始自责
乙:而美食中让人“上瘾”的(原料)/而美食中致人“成瘾”的(配料) 5.①处,“科普畅销书”前增加“在”字;
③处,“包涵”改为“包含”或“含有”。
6.C
7.B
8.B
9.B
10.B
11.A
12.D
13.B
14.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15.B 16.C 17.B 18.①体现:高铁技术追赶速度之快,高铁建设速度之快,高铁运营时速不断加快;
②原因: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支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19.A 20.B 21.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
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22.①从盲人曾明角度叙述故事,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社会原型化意义更强。让读者更易理解盲人的特殊心理状况,进而了解盲人的生存状态,更能引起人们对曾明们的同情和关爱。
②身为盲人,他的故事发展不同于普通人。曾明细腻、敏感的特质,使得情节发展跌宕起伏,也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
③刘主任的“牵手”帮助曾明重新振作起来,坚强面对生活。从曾明角度叙述故事,更加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真情互助的主旨。
23.BDH 24.B 25.D 26.(1)晁错自己想博取他的美名,又怎么能逃避那场灾祸呢?
(2)为天下忧虑祸患,却让那些贪图名利的小人来掌控局面,这样的人不成为第二个晁错的实在太少了。
27.A 28.①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感到喜悦。颔联“旧”字暗示苏轼离开黄州前后两种不同的处境,如今他官居翰林学士,尽可用他的聪明才智兼济天下。
②对两人友情的珍视之情。写雪花比不过茶白,把茶叶形容得这样美,是为了显示自己送茶的一番诚意,望朋友能够笑纳,其中含有两人真挚的友情。
③对苏轼的担忧和劝告之情。尾联化用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披露赠茶的根本用意,劝告苏轼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及早效仿范蠡功成身退。
29.例文:
深耕一域,方见星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有人说广泛涉猎才能跟上时代脚步,可当代青年真的需要在无数领域浅尝辄止吗?恐怕未必。真正能让青年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恰恰是深耕一域的定力与执着。
深耕一域是应对时代细分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的专业分工早已突破传统界限,任何领域都在向纵深发展。就像人工智能领域,从算法研究到数据标注,从硬件开发到伦理规范,每个分支都需要研究者投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精力。深度学习先驱辛顿在神经网络领域钻研四十余年,当同行都认为这一方向毫无前景时,他依然坚持优化算法模型。试想,如果他在研究遇到瓶颈时转向其他热门领域,如今我们或许还在为机器如何理解图像而困惑。同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90后”工程师黄震,专注于火箭发动机喷管设计这一细分领域,通过上万次模拟实验优化耐高温材料的配比,最终让长征五号的推力精度提升0.3%。这0.3%的突破,靠的不是对航天全产业链的泛泛了解,而是在毫米级空间里的深耕细作。
深耕一域能催生突破性创新。创新从来不是灵光一闪的偶然,而是长期深耕后的厚积薄发。数学家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猜想研究中沉寂多年,当他在餐馆打工、送外卖维持生计时,依然没有放弃对素数分布规律的探索。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让他最终在数论领域开辟出新的路径,为世纪难题提供了突破性思路。再看建筑领域,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 哈迪德,一生专注于解构主义建筑语言的探索,从广州大剧院到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满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她对流体力学与建筑结构关系的数十年钻研,绝非简单借鉴不同建筑流派就能达成。那些在各自领域留下印记的创新者,哪一个不是在单一领域深耕到极致的人?
有人认为广泛涉猎能带来跨领域灵感,但跨界的前提是在至少一个领域有深厚积累。达 芬奇虽在艺术、科学等多领域成就斐然,解剖学研究让《蒙娜丽莎》面部肌肉线条逼真,光学探索令《最后的晚餐》光影处理达巅峰;但若无绘画领域的深耕,其跨领域知识只会是零散碎片。因此,当代青年要实现真正成长,需先在某一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否则所谓跨界不过是空中楼阁。
青年时期是积累专业资本的黄金阶段,与其在无数领域疲于奔命,不如选定方向潜心深耕。那些在深耕中获得的洞察力与创造力,终将引领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或许就是成长最本真的模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