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第三章章末阶段总结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214365871091112131415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5·江苏扬州期末)如图所示,国产人形机器人“天工”稳定地站立在斜坡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工”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斜坡向下B.斜坡越粗糙“天工”受到的摩擦力越大C.斜坡对“天工”的支持力大于“天工”对斜坡的压力D.“天工”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斜坡的形变而产生的解析:选D。“天工”稳定地站立在斜坡上,有相对斜坡向下的运动趋势,则“天工”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斜坡向上,故A错误;沿斜面方向根据平衡条件有f=mg sin θ,斜坡的粗糙程度对“天工”受到的摩擦力无影响,故B错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斜坡对“天工”的支持力等于“天工”对斜坡的压力,故C错误;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可知,“天工”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斜坡的形变而产生的,故D正确。2.(2025·江苏宿迁期末)有一种游戏,叫“拔老根儿”。两个小孩每人手里拿着树叶根,同时使劲往自己怀里拽,谁手里的叶根断了谁输,如图所示。假如两叶根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等,则( )A.叶根夹角较大一方的叶根对另一方叶根的作用力更大些B.叶根夹角较大一方的叶根对另一方叶根的作用力更小些C.力气较大的小孩获胜D.叶根夹角较小的一方获胜解析:选D。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叶根夹角较大的一方的叶根与另一方的叶根的作用力大小相等;以两个叶根十字交错点为研究对象,可知每个叶根对交错点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根据F合=2F cos 可知,F合一定时,叶根夹角θ较小的一方叶根产生的拉力较小,则叶根夹角较大的一方先达到树叶根所承受的最大拉力,所以叶根夹角较小的一方获胜,D正确。3.如图所示,两楔形物块A、B两部分靠在一起,物块A、B之间的接触面光滑,物块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块A上端用绳子拴在天花板上,绳子处于竖直伸直状态,A、B两物块均保持静止,则( )A.绳子的拉力小于物块A的重力B.地面受的压力大于物块B的重力C.物块B与地面间不存在摩擦力D.物块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左解析:选C。对物块A分析,A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A、B之间光滑,没有摩擦力,若B对A有支持力,则支持力垂直接触面向上,A不可能处于平衡状态,所以B对A没有支持力,A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故A错误;结合以上分析知,B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也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地面对物块B没有摩擦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地面受到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故B、D错误,C正确。4.(2023·海南高考)如图所示,工人利用滑轮组将重物缓慢提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人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工人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工人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重物缓慢拉起过程,绳子拉力变小D.重物缓慢拉起过程,绳子拉力不变解析:选B。对人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则有FN+FT=Mg,故A错误;工人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工人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B正确;对滑轮受力分析如图乙,则有FT=,随着重物缓慢拉起过程,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增大,则绳的拉力FT逐渐增大,故C、D错误。 5.如图,轻质细杆AB上穿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C,将杆水平置于相互垂直的固定光滑斜面上,系统恰好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左侧斜面与水平面成30°角,则左侧斜面对杆AB支持力的大小为( )A.mg B.mgC.mg D.mg解析:选B。对轻杆和小球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左侧斜面对杆AB的支持力大小为NA,则由平衡条件有NA=mg cos 30°,解得NA=故B正确。6.如图,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2- B.C. D.解析:选D。当拉力水平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F=μmg;当拉力斜向右上方时,该力具有两个效果,一个是向前拉物体,另一个是向上提物体,如图所示。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水平方向有f=F cos 60°,竖直方向有FN=mg-F sin 60°,又f=μFN,联立解得μ=,故D正确。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与细线连接且静止于光滑斜面上,斜面足够长,倾角α=30°的斜面体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推斜面体使斜面体缓慢地向左移动,小球沿斜面缓慢升高。当细线拉力最小时,推力F等于( )A.mg B.mgC.mg D.mg解析:选A。当斜面体缓慢地向左移动时,小球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受力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拉力T平行于斜面时细线拉力最小,且Tmin=mg sin 30°,再对小球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进行分析,水平方向有F=Tmincos 30°=mg,A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8.某维修工人用一根绳索吊着自己,脚蹬着竖直墙壁,悬停在空中修补外墙。简化受力如图所示,工人及其装备的总重量为G,悬绳与竖直墙壁的夹角为α,悬绳对工人的拉力大小为F1,墙壁对工人的支持力大小为F2,则( )A.F1=G sin αB.F2=G tan αC.若缓慢增加悬绳的长度,F1与F2的合力将变大D.若缓慢减小悬绳的长度,F1增大,F2增大解析:选BD。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F1=,F2=G tan α,故A错误,B正确;若缓慢增加悬绳的长度,则夹角α变小 ,F1变小,F2变小,但F1与F2的合力与重力平衡,保持不变,故C错误;若缓慢减小悬绳的长度,则夹角α变大,F1变大,F2变大,故D正确。9.如图所示,竖直墙面AO光滑,水平地面OB粗糙,一轻杆两端各固定有可视为质点的小球P和Q,当轻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时,P、Q处于静止状态。若使夹角θ增大些,P、Q仍能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轻杆对小球P的弹力增大B.竖直墙面AO对小球P的弹力减小C.水平地面OB对小球Q的摩擦力减小D.水平地面OB对小球Q的支持力增大解析:选BC。对P受力分析如图,根据平衡条件有FNP=,当θ增大时,竖直墙面AO对P的弹力FNP减小,轻杆对P的弹力F减小,故A错误,B正确;对P、Q整体分析,在水平方向,地面OB对小球Q的摩擦力也就是对整体的摩擦力,所以FfQ=Ff=FNP,当θ增大时,FNP变小,所以Ff变小,在竖直方向,地面OB对小球Q的支持力也就是对整体的支持力,所以FNQ=FN=GP+GQ,大小不变,故C正确,D错误。10.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B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端的位置不变,将B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端移动到B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B.B端移动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C.B端在杆上的位置不变,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D.B端在杆上的位置不变,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解析:选AC。以悬挂点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两侧绳子的拉力F大小相等,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为θ。由平衡条件得2F cos θ=F1=mg,设绳长为L,左、右两侧绳长为L1、L2,两杆之间的宽度为d,则有L1sin θ+L2sin θ=d,即sin θ=,可见θ只由d、L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所以F的大小与绳子在B1、B2的位置无关,故A正确,B错误;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d变小,θ变小,则绳子张力变小,故C正确,D错误。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11.(8分)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示数如图乙所示,则重物重力G=________N。(2)将白纸铺在方木板上并固定,将方木板竖直固定,两个滑轮固定在方木板上,按图甲安装装置,绕过定滑轮的两个绳套一端与悬吊重物的轻绳打一个结,A、B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套使结点与白纸上O点对齐,记录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还需要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作出OA、OB、OC绳上拉力F1、F2、F3的图示,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得到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F,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答案:(1)3.70 (2)OA、OB、OC轻绳拉力的方向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F与F3大小相等、方向相反12.(10分)某兴趣小组测量一缓冲装置中弹簧的劲度系数,缓冲装置如图所示,固定在斜面上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与水平面夹角为30°,弹簧固定在有机玻璃管底端。实验过程如下:先沿管轴线方向固定一毫米刻度尺,再将单个质量为200 g的钢球(直径略小于玻璃管内径)逐个从管口滑进,每滑进一个钢球,待弹簧静止,记录管内钢球的个数n和弹簧上端对应的刻度尺示数L0,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采用逐差法计算弹簧压缩量,进而计算其劲度系数。n 1 2 3 4 5 6Ln/cm 8.04 10.03 12.05 14.07 16.11 18.09(1)利用ΔLi=Li+3-Li(i=1,2,3)计算弹簧的压缩量:ΔL1=6.03 cm,ΔL2=6.08 cm,ΔL3=______ cm,压缩量的平均值Δ=______ cm。(2)上述Δ是管中增加______个钢球时产生的弹簧平均压缩量。(3)忽略摩擦,重力加速度g取9.80 m/s2,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 N/m。(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1)弹簧的压缩量ΔL3=L6-L3=(18.09-12.05) cm=6.04 cm,压缩量的平均值为Δ cm=6.05 cm。(2)因三个ΔL是相差3个钢球的压缩量之差,则所求平均值为管中增加3个钢球时产生的弹簧平均压缩量。(3)对钢球,根据平衡条件和胡克定律可得3mg sin θ=解得k= N/m≈48.6 N/m。答案:(1)6.04 6.05 (2)3 (3)48.613.(10分)如图所示,某创新实验小组制作了一个边长为8 cm的正方形框,将4个相同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正方形框各边中点上,另外一端连接于同一点,结点恰好在中心O处。将正方形框水平放置,在结点O处用轻绳悬挂一瓶矿泉水,平衡时结点下降了3 cm。已知轻弹簧的自然长度为4 cm,矿泉水的重力为6 N,忽略正方形框的形变,求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解析:每根弹簧伸长后的长度为l= cm=5 cm每根弹簧伸长后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的余弦值为cos θ=根据O点受力平衡和胡克定律有4k(l-l0)cos θ=FT又FT=G联立解得k=250 N/m。答案:250 N/m14.(12分)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放一质量m=3 kg的木块,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沿桌面方向对木块同时施加相互垂直的两个拉力F1、F2,已知F1=3 N,F2=4 N,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1)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f的大小;(2)若再对木块竖直向上施加恒力F3的作用,给木块一瞬时速度后,木块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F3的大小是多少。解析:(1)根据力的合成,F1、F2合力大小为F= N=5 N木块与水平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max=μN=μmg=6 N由于FFf=F=5 N。(2)木块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F=f′=μN′N′=mg-F3联立解得F3=5 N。答案:(1)5 N (2)5 N15.(14分)如图,一倾角为α=37°的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2.2 kg的物块,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对物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使物块静止在斜面上。已知sin 37°=0.6,cos 37°=0.8,物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大小取g=10 m/s2。求:(1)当力F为多大时物块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为零;(2)要使物块静止在斜面上,力F大小的取值范围。解析:(1)物块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为零时,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如图,由平衡条件得F=mg tan θ=2.2×10× N=16.5 N。(2)物体恰好不上滑时,受最大推力F1、重力G、支持力FN和平行斜面向下的最大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在平行斜面方向有F1cos θ-f-mg sin θ=0垂直斜面方向F1sin θ+mg cos θ-FN=0其中f=μFN联立方程并代入数据解得F1=44 N物体恰好不下滑时,受最小推力为F2、重力G、支持力FN′和平行斜面向上的最大静摩擦力,同理,在平行斜面方向有F2cos θ+f′-mg sin θ=0垂直斜面方向有F2sin θ+mg cos θ-FN′=0其中f′=μFN′联立方程并代入数据解得F2=4 N则力F的取值范围4 N≤F≤44 N。答案:(1)16.5 N (2)4 N≤F≤44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单元过关检测卷(三)含答案(教师用).docx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章末阶段总结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