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就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突破长江防线,渡过长江而言,4月22日的战斗具有决定性意义,22日下午,国民党军开始全线退却,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了战况。写作背景自主学习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要素、结构。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要素:何事(what)何故(why)横渡长江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如何(how)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西路军 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导语: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结构:识文本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三路大军,哪路详细描写?哪路略写?为何要如此详略描写?三个层次有同有异,所以有详有略。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为准确,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下标红的字词的含义。“不含”指不包括,确地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讨论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百万”写我军阵容之强大,“一千余华里”写战线之长。“冲破”“横渡”两个动词充分表现出我军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写出我军的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既含有对我军的赞美之情,又含有对敌人的嘲讽之意,同时也报道了我军频频取胜的战况。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这些动词精准地概括了东路军的战果,字字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势,饱含着胜利的豪情。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真实、及时、准确。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想想最近我们学校发生的新鲜事儿,写一则消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