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冰山第九章:浮力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认识浮力目 录01教材分析02学情分析03学习目标04教学方法05教学过程06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浮力》是沪科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九章,本节课为第一节《认识浮力》。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课标要求:一、教材分析: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浮力概念的建立。(2)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1)对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二、学情分析: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习能力对力的概念、三要素以及力的测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基础三、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能够通过分析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来解释浮力的产生。物理观念(1)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和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受力分析和建构模型解释物体的浮沉现象,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习惯。科学思维(1)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完整探究过程,例如用气球实验验证气体浮力的存在,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2)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1)通过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称重法测浮力”实验、“探究浮力产生原因”的演示实验等。2、 讲授法将抽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3、 讨论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以及得出实验结果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以及一些难以在课堂上直接演示的实验。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活动一、章节引入小游戏:《找异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情境下乒乓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物理角度找异同)设计意图: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在分析和比较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五、教学过程:活动二、观察多媒体图片,认识浮力存在学生初步认识浮力明确: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作用力。设计意图:根据生活中情境,引出学生对浮力这一物理观念的初步认识。五、教学过程:活动三、认识浮力方向教学内容 学生受力分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掌握的受力分析和二力平衡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究浮力方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五、教学过程:活动四、探究浮力方向实验教学内容 演示实验:浮力的方向结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完善浮力定义: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作用力,物理学中叫浮力。五、教学过程:传统实验:相较于传统实验改进的优点:增加了铅垂线,在倾斜过程中可以直观的看到浮力和重力在同一直线上。自制教具实验:五、教学过程:活动五、探究气体浮力教学内容 演示实验:气球漂浮实验浮力完整定义: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作用力,物理学中叫把这个力叫浮力。五、教学过程:课本实验不使用课本实验的原因1、杠杆篮球平衡实验操作难度大。2、实验中涉及杠杆平衡、质量不变、气球体积增大从而浮力增大等分析判断,学生理解困难。气球实验的优点:1、实验操作难度相对较低2、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只改变了气球周围气体密度(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从气球漂浮起来可以轻松的理解它受到了浮力。五、教学过程:活动六、测量液体浮力的大小称重法:F浮=G-F五、教学过程:活动七、液体浮力产生原因魔法乒乓球实验五、教学过程:活动八、液体浮力产生原因水中正方体模型分析F浮=F向上-F向下设计意图:乒乓球实验中的乒乓球是球体,在进行分析时较为困难,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用只有六个面的正方形分析,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五、教学过程:认识浮力归纳与总结:课堂练习:五、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练习,立即评价,做到学练评一致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认识浮力浮力1、定义: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作用力2、方向:竖直向上3、称重法:F浮=G-F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