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积累与运用(40分)1.(2025五下·上城期末) 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到了,阳光lǒng zhào① 着整个田径场。同学们一个个 yuè yuè yù shì② , 期待展现自己最好的风采。短跑赛道上,小阳fēi chí③ 而过,他的速度让所有人qíng bù zì jīn④ 地欢呼;跳高场边,小文xiōng yǒu chéng zhú⑤ 地站在起跳点,他的jué huó⑥ 是背越式跳高,每一次起跳 都引来阵阵掌声……场边的老师们yóu zhōng⑦ 赞叹着同学们的拼搏精神, 同时教导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对手,因为比赛不仅是竞争,更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2.(2025五下·上城期末)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chéng) 困窘(jiǒng) 河蚌(bèng) 一碧万顷(qǐng)B.秉性(bǐn) 倚靠(yǐ) 镌刻(juān) 发傻发怔(zhèng)C.弓弩(nǔ) 恐吓(hè) 擂鼓(léi) 膘肥体壮(biāo)D.严监生(jiàn) 船艄(shāo) 石碣(jié) 爱憎分明 (zèng)3.(2025五下·上城期末)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盾之坚 坚硬 B.烟花二月下扬州 烟花爆竹C.未闻孔雀是大子家禽 新闻 D.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少年4.(2025五下·上城期末) 下列句子中歇后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恒安慰失败的朋友: “你可真是梁山泊的军师——吴(无)用。”B.听说老师要找我谈话,我的心里顿时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C.这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真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D.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神色凝重地端坐着,恰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5.(2025五下·上城期末) 小航和父母一起精心照顾捡到的流浪猫。城城听说此事,不由感慨道:( )A.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C.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D.见善则迁,有过则改。(2025五下·上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小题。走近西湖绸伞,了解杭州技艺 在2025蛇年春晚舞台上,两位女性演员——71岁的赵雅芝和61岁的叶童,在戏曲小品《借伞》中惊艳登场,再现《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经典一幕。 节目中舞蹈演员手里那看似普通的伞,其实大有乾坤。“____,____”的奇巧构思尽显其中:制伞工匠精心将伞骨一分为二,将那色彩澄澈的绸面,巧妙夹于竹子外层的青皮和竹子内层的黄皮之间。撑开时,一幅精美画面呈现眼前,相较于那些批量生产的普通伞具,则显得独具匠心;收拢之际,伞面悄然内藏,瞬间还原成最初那质朴的一节竹筒模样。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舞蹈演员手中的伞,是由该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亲自制作,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他的匠心。6.两位女性演员赵雅芝和叶童的年龄在古代分别称为( )A.古稀和花甲 B.花甲和古稀 C.及笄和花甲 D.不惑和而立7.下列哪一句话放在材料中的引号处最合适? ( )A.以竹为骨,以绸为面 B.收放自如,随取随用C.看似一把伞,实则一朵花 D.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8.西湖绸伞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别称,叫“西湖之花”。城城为它设计了几款印章, 下列哪一项是小篆字体的印章( )A. B.C. D.9.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与材料中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 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 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 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B.我曾到过将近三十多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 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C.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D.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 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10.假如请你为西湖绸伞绘制伞面画,你会选下列哪一个情景?为什么?A.美猴王出世B.桃园三结义C.黛玉葬花D.拳打镇关西我会选择 ,因为 。11.(2025五下·上城期末)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古诗,完成表格。诗题 古诗一 杨万里《稚子弄冰》 古诗二 雷震《村晚》 古诗三 翁卷《乡村四月》诗句积累 稚子① , 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绿遍③ , 雨如烟。想象画面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打击乐器。 ② 山田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互相辉映。杜鹃鸟在蒙蒙春雨中啼叫着,生机勃勃。梳理探究 这三首诗中有一首诗歌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两首不一样,请找出并说明理由。我选古诗 ,理由是④ 二、阅读与鉴赏(30分)(2025五下·上城期末)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汉服归来:穿越千年的中国衣裳》,完成小题。【材料一】汉服,又名华服,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 邦”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汉服起源于约五千年前的黄帝 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历经夏、商、周的逐步完善,最终在汉代 形成系统化的衣冠制度。不同朝代的汉服各具特色,人们会把某种特定而明确的 汉服形制用朝代来简称,比如周制、唐制、宋制、明制等。汉服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其材质多选用丝、麻、棉等天然纤维。在图案上, 也常常以山水、花鸟、鱼虫等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绣工或印染技术,将自 然之美融入服饰之中。同时,汉服色彩搭配往往遵循“五色观”,即赤、青、黄、 白、黑,体现了自然间的和谐秩序。汉服的款式也蕴含着古人深远的思想追求。汉服分衣裳、衣裤、深衣、通裁 四大类。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不偏不 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 权衡规矩。【材料二】2025年5月,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的花朝节活动中,“十二花神”身着汉服,乘宋韵花船巡游西溪,一场风雅盛宴徐徐展开。其中最亮眼的当数众多身穿马面裙的外国友人,与现场游客一道游园打卡,与百花合影。可以说,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汉服,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相连的纽带,让全球得以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马面裙 源于宋辽,兴于明清。“马面”是一种建筑名称,指的是城墙体系中用于防御的结构,因为与裙门相似,所以这种褶裙就俗称“马面裙”。马面裙多幅拼缝,为适应人体腰围而将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形成光面。马面裙裙身硬朗,线条笔直,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马面裙多采用丝绸、棉布等优质面料,柔软光滑且色彩鲜艳。马面裙上的刺绣困案,如花卉、动物、吉祥文字等,更是传递着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等美好寓意。【材料三】近年来,“汉服热”持续升温,不同形制的汉服受到国内消费者热捧。这一 热潮背后,国家通过多个领域弘扬汉服文化,搭建多元文化平台,推动服饰、影 视、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汉服爱好者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分 享穿搭、摄影等体验,进一步扩大了汉服的吸引力与影响力。12.材料一从 、 和 这三个方面介绍了汉服独特的审美追求。13.阅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关于汉服的说法是否正确。①汉服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在汉代实现系统化。 ②马面裙多幅拼接,两侧裙幅形成光面,中间裙门打褶,有很强的立体 感和层次感。 ③北京消费者对明制汉服的偏好程度较高。 14.请根据材料一推断,下列哪种服饰是汉服“深衣”? ( )A. B.C. D.15.近年来,“汉服热”持续升温。结合三则材料,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 原因( )A.汉服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B.各种活动和互联网平台助力汉服文化的传播与展示。C.不同城市依托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了汉服文化发展。D.外国友人身穿马面裙参加活动是汉服热升温的决定性因素。16.如果学校也要开展汉服巡游节,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宣传语动员大家参加 呢?(2025五下·上城期末)阅读《黄旭华:赫赫(hè)而无名的一生》,完成小题。① 黄旭华为了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三十载。② 1974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虽然核潜艇建造成 功了,但是否具有战斗力,必须进行深潜极限试验,这很关键。③ 1988年年初,中国准备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什么是深潜?深潜是指要 下潜到设计极限深度300米。深潜试验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在下潜的过程中,一 旦遇到问题,就会艇破人亡。1963年,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 试验时出现了问题,导致艇上120多名官兵全部遇难。有了前车之鉴,中国核潜 艇的高层领导和参试人员对于深潜试验都忧虑不安。⑤ 艇长和政委给年轻的官兵做了整整三个月的工作,强调深潜试验是一项光 荣的任务,教育他们要勇敢。可大家的精神压力反而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做了最 坏的打算,偷偷写下遗书。⑥ 大家情绪如此紧张,艇长和政委心急如焚,只好去找黄旭华,希望他能做 大家的思想工作。已经64岁的黄旭华毫不推脱:“我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⑦ “您是总设计师,不可以去!”政委坚决不答应。⑧ 黄旭华面色凝重,很认真地说道: “正因为我是总设计师,更要去!艇是 我设计的,我亲自参与深潜可以给参试人员信心,而且,一旦下潜出现问题,作 为总设计师的我有能力在现场及时进行分析、处置和拍板!”⑨ 1988年4月29日上午9时,核潜艇开始下潜。由于出现水声通信不畅的 问题,潜艇被迫上浮,在较为安全的水深处待命,艇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为了缓解大家紧张的情绪,64岁的黄旭华激情满满地带领大家唱起歌曲: “雄赳赳 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艇内气氛又活跃起来。⑩ 上午11时,指挥部决定核潜艇继续下潜,潜艇像一条威武勇猛的鲸向大 海深处潜去。谁知当下潜到280米的时候,由于海水巨大的压力,艇内发出了“咔 嗒、咔嗒”的恐怖声响。大家一下子被这可怕的声音搞得紧张起来。临危不惧的 黄旭华赶紧宽慰大家:“大家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的声音,没问题的,很安全。” 中午12时10分52秒,极限深度到达300米,舱内寂静无声。忽然,一 声清脆的“停!”指令骤然响起,众人立刻明白极限深度试验已基本成功,都暗 暗兴奋。当上浮到100米安全深度时,艇员们再也控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有的激 动握手,有的热烈拥抱,有的喜极而泣……黄旭华也激动不已,他突然有了灵感, 欣然题诗一首:____!这一痴一乐就是黄旭华最真实的写照。————选自《品格的力量》,有改动17.阅读文章,梳理主要内容。18.短文第③自然段画线部分叙述了“长尾鲨”号遇难的事例,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彰显出深潜任务的艰巨性,为后文中国年轻官兵产生紧张情绪埋下伏笔。B.与后文我国深潜试验取得成功形成对比,体现出中国潜艇技术取得的成就。C.表明当时美国核潜艇技术不够发达,为下文中国潜艇深潜成功起到铺垫作用。D.进一步凸显了黄旭华深知深潜试验的危险性,却仍毅然带头的英勇无畏。19.阅读第⑧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对话。我发现人物的描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这段话主要运用了 和 描写, 将黄旭华这一人物形象描写得更鲜活了。读这段话时,我特别感动,因为 。20.联系上下文,第 自然段中黄旭华爷爷题的诗最有可能是选项 ,我的理由是 。A.默默痴守三十载,今朝看我探龙宫B.痴心不忘祖国志,赶赴深海乐其中C.吾辈不惧风浪,深潜乐在成功D.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三、表达与交流(30分)21.(2025五下·上城期末)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许多人曾带给你感动。他(她)可能在你遇到难题 时给予你帮助,可能在你伤心难过时给予你安慰,也可能以自己的言行带给你力 量……那个难忘的时刻,那件温暖的事情,让你倍受感动,铭记于心。请你以“▲,真让我感动”或“那一刻,我感动了”为题,运用本学期 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把这个人感动你的过程和原因写具体, 写完后用修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语句。400字左右。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笼罩;跃跃欲试;飞驰;情不自禁;胸有成竹;绝活;由衷【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分析】第1空“lǒng zhào(笼罩)”: “笼罩”指 广泛覆盖的样子。 2. 第2空“yuè yuè yù shì(跃跃欲试)”: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同学们期待在运动会展现风采,“跃跃欲试”能准确表现这种急切尝试的状态 。“跃”字注意与“越”等字区分,“欲”字右边是“欠” 。 3. 第3空“fēi chí(飞驰)”: 指(车马等)很快地跑,形容短跑赛道上小阳的速度,“飞驰”突出速度之快 。“驰”是马字旁,和“弛(松弛)”区分开 。 4. 第4空“qīng bù zì jīn(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大家因小阳速度而激动欢呼,“情不自禁”契合这种情感状态 。“禁”在这里读“jīn”,注意与“jìn(禁止)”的读音和用法区别 。 5. 第5空“xiōng yǒu chéng zhú(胸有成竹 )”: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小文跳高前的状态用“胸有成竹”,说明他有准备、有把握 。“胸”是月字旁,“成竹”的写法要准确 。 6. 第6空“jué huó (绝活 )”: 结合语境,小文的背越式跳高很厉害、难得, 最擅长而有特色的本领;绝技 。 7. 第7空“yóu zhōng(由衷)”:指出于本心,老师们从内心赞叹同学们拼搏精神,“由衷”体现这种真诚的态度 。“衷”字中间是“中”,要注意和“哀”“衰”等字区分 。故答案为:照耀;跃跃欲试;飞驰;情不自禁;胸有成竹;绝活;由衷【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以及在语境中运用字词的能力 。2.【答案】C【知识点】字音【解析】【分析】 A“河蚌(bèng)”错误,正确读音是“河蚌(bàng)” 。“蚌”是多音字,在表示软体动物时读“bàng” ,如河蚌;读“bèng”时,用于“蚌埠(bèng bù)”(地名) 。“丞相(chéng)、困窘(jiǒng)、一碧万顷(qǐng)”读音正确 。A错误;B“秉性(bìn)”错误,正确读音是“秉性(bǐng)” ,“秉”字读音为后鼻音;“倚靠(yì)”错误,正确是“倚靠(yǐ)” ,这里读音虽写法像但本身正确表述就是“yǐ” ,不过结合前面“秉性”错误,该选项整体有误 。“镌刻(juān)、发傻发怔(zhèng)”读音正确 。B错误;C“弓弩(nǔ)、恐吓(hè)、擂鼓(léi)、膘肥体壮(biāo)”读音均正确 。“吓”是多音字,读“hè”时表示恐吓、恫吓;“擂”读“léi”有敲击之意,如擂鼓 。C正确;D“爱憎分明(zèng)”错误,正确是“爱憎分明(zēng)” ,“憎”字为平舌音、后鼻音 。“严监生(jiàn)、船艄(shāo)”读音正确 。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读音的掌握,涉及多音字、易错字读音 。3.【答案】A【知识点】字义【解析】【分析】A“吾盾之坚”出自《自相矛盾》,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坚”是“坚固、坚硬”的意思 ;“坚硬”中“坚”同样是“硬、坚固”的意思 。二者字义相同 。A正确;B“烟花二月下扬州”中“烟花”形容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美景,侧重表现春日景色的绚丽;“烟花爆竹”中“烟花”指燃放时能发出各种光彩和声响的物品,是具体的事物 。二者字义不同 。B错误;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出自《杨氏之子》,“闻”是“听说”的意思;“新闻”中“闻”指消息、听见的事情 。二者字义不同 。C错误D“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指春天,因春天草木青葱,所以叫青春;“青春少年”中“青春”指青年时期,年纪轻 。二者字义不同 。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今字义的理解和区分能力,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字词含义 。解题时要回归语句或词语的具体语境,准确把握字词含义,再对比判断是否相同 。4.【答案】A【知识点】歇后语【解析】【分析】A“梁山泊的军师——吴(无)用” 含贬义,用于 “安慰失败的朋友”,会伤害朋友自尊,语境不匹配,使用不恰当。A错误;B“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形象表现心里慌乱、不安,与 “听说老师要找我谈话” 的忐忑心情契合,使用恰当。B正确;C“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指名声传扬到外地,与 “这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表意一致,使用恰当。C正确;D“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体现沉默状态,与 “面对变故神色凝重端坐着、不说话” 情境相符,使用恰当。D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歇后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恰当运用,需理解歇后语含义,并结合语境判断是否契合情感、表意需求,涉及对歇后语语义及语境适配性的掌握。5.【答案】B【知识点】格言、名言【解析】【分析】 A“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强调的是君子心胸开阔、行为正直,小人则常忧愁不安,与照顾流浪猫的怜悯、仁爱行为无关,A错误;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爱的开端,小航和父母照顾流浪猫,正是出于对流浪猫的恻隐、怜悯,体现仁爱,与该语句内涵契合,B正确;C“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侧重于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因果关系,围绕的是人际交往中帮助与被帮助,和照顾流浪猫的情境不相关,C错误;D“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说的是见到好的行为就学习改进,有过错就改正,与照顾流浪猫体现的怜悯仁爱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经典语句含义的理解及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需要明确各选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再结合情境,判断最契合的语句。【答案】6.A7.D8.C9.C10.C;黛玉葬花” 是经典的文学场景,充满诗意与哀愁,西湖绸伞本身具有典雅、文艺的气质,绘制黛玉葬花,能让伞面富有文化底蕴,与西湖绸伞的韵味相契合,展现古典美 。【知识点】句式衔接;国学常识;汉字演变;《红楼梦》【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年龄称谓知识,需牢记“古稀(70岁)、花甲(60岁 )、及笄(女子15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等称谓对应年龄。(2)本题考查语句与语境的匹配度,需理解材料中伞的制作特点(竹、绸相关 ),分析选项语句是否契合。(3)本题考查小篆字体特点(笔画规整、线条匀净、结构对称 ),需辨别选项中字体是否符合小篆特征。(4)本题考查对比衬托的表达方式,需判断各选项是否运用对比,与材料中“西湖绸伞与普通伞具对比” 方式是否一致。(5)本题考查对文化情境的理解与创意关联,需结合西湖绸伞的文化韵味,分析所选情景与之适配的原因。6.A赵雅芝71岁,古代70岁称“古稀”;叶童61岁,60岁称“花甲” ,A正确;B顺序错,B错误;C、D选项称谓对应的年龄与两人实际年龄不符。CD错误。故答案为:A7.材料讲伞“将伞骨一分为二,将绸面夹于竹子青皮和黄皮之间,撑开有画面,收拢还原竹筒模样” 。A“以竹为骨,以绸为面” 没体现收拢特点,A错误;B“收放自如,随取随用” 未关联竹、绸及形态变化,B错误;C“看似一把伞,实则一朵花” 与材料伞的结构、形态变化无关,C错误;D“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 ,精准对应撑开是伞、收拢还原竹筒的特点,D正确 。故答案为:D8.小篆字体形态规整、线条流畅对称。A、B、D字体风格与小篆特征不符,ABD错误;C选项字体笔画、结构符合小篆特点,C正确。故答案为:C9.材料中画线句将西湖绸伞与批量生产的普通伞具对比。A把白鹭与朱鹭、苍鹭对比,A正确;B把国外月亮与故乡月亮对比(虽未明说,隐含对比 ),B正确;C是直接描述黄瓜开花结果的自由状态,未用对比,C错误 ;D把姑爹小船的篷与绍兴乌篷船对比,D正确。故答案为:C10.要考虑情景的文化内涵与西湖绸伞的艺术、文化属性是否匹配,阐述时说明所选情景特点及与绸伞契合点,体现创意关联。故答案为:我会选择C(黛玉葬花 ),因为“(答案不唯一,选其他情景,如A“美猴王出世” 可从奇幻与伞的艺术感结合等角度阐述,合理即可 )11.【答案】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牧童放牛归来,横坐在牛背上;《乡村四月》;《稚子弄冰》《村晚》主要展现儿童的天真童趣、乡村生活的闲适自在;而《乡村四月》 除了描绘乡村景色,还通过“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传达出对乡村农忙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肯定,情感侧重与前两首不同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解析】【分析】 第1 - 2空《稚子弄冰》原句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根据对古诗的背诵填写。 第3 - 4空(《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原句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依据背诵填写。 第5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理解诗句中“横牛背”(横坐牛背 )、“无腔信口吹”(随意吹笛 )的情景,用通顺语言描绘画面。第6 - 7空:先分析《稚子弄冰》写儿童玩冰的童趣,《村晚》绘牧童悠闲吹笛的乡村闲适;《乡村四月》 结合全诗,有对乡村风光的描绘,更有对农忙的呈现,情感包含对劳动、乡村生活的赞美,与前两首聚焦童趣、闲适不同,据此找出并阐述。故答案为: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牧童放牛归来,横坐在牛背上;《乡村四月》;《稚子弄冰》《村晚》主要展现儿童的天真童趣、乡村生活的闲适自在;而《乡村四月》 除了描绘乡村景色,还通过“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传达出对乡村农忙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肯定,情感侧重与前两首不同 。【答案】12.材质;图案;色彩13.错误;错误;正确14.D15.D16.设计“汉服知识竞答+ 试穿体验” 宣传活动。先在班级、校园张贴汉服文化海报,开展线上线下知识竞答,题目围绕汉服历史、种类、文化内涵等,答对可获汉服小书签奖励;同时设置汉服试穿角,摆放不同形制汉服,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汉服之美,激发参与巡游节的兴趣,还可邀请汉服社团同学现场讲解、展示礼仪,动员大家穿上汉服,一起巡游,展现青春与古典融合的魅力 。(答案不唯一,围绕宣传动员,结合汉服文化设计活动即可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提取,需从【材料一】中找出体现汉服审美追求的不同方面,概括关键信息。(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与判断,需逐一核对选项内容与材料表述是否一致。(3)本题考查对材料中汉服“深衣” 特点的理解与应用,需依据判断选项中服饰是否符合。(4)本题考查对“汉服热” 原因的理解与辨析,需分析各选项是否能成为“汉服热” 升温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内容判断。(5)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创意设计能力,需结合材料中汉服文化传播的方式(活动、展示等 ),设计贴合学校汉服巡游节的宣传活动。12.阅读【材料一】,分别找到关于汉服材质(天然纤维 )、图案(自然景物题材 )、色彩(五色观 )的描述,据此提炼出三个方面。故答案为:材质; 图案;色彩。13.①对照材料一汉服起源描述,判断“起源于夏、商、周” 错误。②依据材料二马面裙结构描述,纠正“两侧裙幅形成光面,中间裙门打褶” 的错误表述。③查看材料三图表北京明制汉服消费偏好指数,判断为正确。故答案为:错误;错误;正确。14.回忆材料一中深衣的特点,对比各选项服饰的袖口、领口、背后缝、腰带等设计,符合者即为答案。需结合图片及深衣特点判断,D选项服饰符合“袖口宽大、领口相交、背后直缝、腰系大带” 等深衣特征,ABC错误;D正确。15. A材料一体现汉服是文化宝藏,有独特魅力,是“汉服热” 原因。A正确;B材料二、三提到活动(如西溪湿地花朝节 )和互联网平台助力传播,是原因。B正确;C材料三不同城市依托历史文化底蕴(如西安、南京、北京 )推动,是原因。C正确;D外国友人穿马面裙是汉服文化传播的体现,并非“决定性因素” ,“决定性” 表述太绝对。D错误。故答案为:D16.从吸引同学参与角度,结合材料中汉服的文化、展示等元素,设计包含知识普及、体验、奖励等环节的活动,让同学们了解汉服、愿意参与巡游节。故答案为:设计“汉服知识竞答+ 试穿体验” 宣传活动。先在班级、校园张贴汉服文化海报,开展线上线下知识竞答,题目围绕汉服历史、种类、文化内涵等,答对可获汉服小书签奖励;同时设置汉服试穿角,摆放不同形制汉服,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汉服之美,激发参与巡游节的兴趣,还可邀请汉服社团同学现场讲解、展示礼仪,动员大家穿上汉服,一起巡游,展现青春与古典融合的魅力 。(答案不唯一,围绕宣传动员,结合汉服文化设计活动即可 )【答案】17.(1) 核潜艇完成深潜试验 ; (2) 黄旭华带领大家唱歌缓解紧张;(3) 下潜到280米时,艇内发出恐怖声响 ; (4) 众人激动庆祝,黄旭华题诗18.C19.神态;语言;黄旭华在众人紧张、政委阻拦时,神色凝重又坚定地说出自己要下潜的理由,体现他作为总设计师的担当,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试验成功、为给参试人员信心,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让人感动 。20.D;“花甲” 对应黄旭华年老参与深潜的年龄阶段,“志探龙宫” 契合核潜艇深潜试验(如同探寻龙宫般神秘且具挑战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体现他面对深潜危险环境时的无畏与乐观,和黄旭华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等工作中展现的精神、经历高度匹配【知识点】科学小品文阅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逻辑梳理能力。需提取关键事件,理清核潜艇深潜试验的过程,(2)本题查对文本内容及写作手法的把握。分析事例作用,判断选项对“长尾鲨”号遇难事例理解的正误.(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识别描写方法(神态、语言 ),体会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理解人物品质,提升对人物描写的赏析能力。(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及人物形象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结合文本内容与人物经历,判断最契合的诗歌。17.阅读文本,按深潜试验流程,从“准备进行深潜试验”“核潜艇开始下潜” ,梳理后续:下潜遇水声通信问题上浮,黄旭华唱歌;继续下潜到280米有声响,黄旭华安抚;到300米完成试验,众人激动,黄旭华题诗,据此填空。故答案为:(1) 核潜艇完成深潜试验 ; (2) 黄旭华带领大家唱歌缓解紧张;(3) 下潜到280米时,艇内发出恐怖声响 ; (4) 众人激动庆祝,黄旭华题诗18.A“长尾鲨”号遇难体现深潜危险,为年轻官兵紧张铺垫,A正确;B与中国深潜成功对比,体现中国技术成就,B正确;C事例目的不是说明美国技术不发达,而是突出深潜危险,为中国深潜试验的艰难与成功做衬托,C错误;D突出深潜危险,衬托黄旭华带头的英勇,D正确。故答案为:C19.“面色凝重” 是神态描写,黄旭华说的话是语言描写。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他在危险面前主动担当,为了试验、为了给大家信心,甘愿冒险,这种精神触动人心,据此阐述感动原因。故答案为:神态;语言;“黄旭华在众人紧张、政委阻拦时,神色凝重又坚定地说出自己要下潜的理由,体现他作为总设计师的担当,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试验成功、为给参试人员信心,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让人感动 。20.A“默默痴守三十载,今朝看我探龙宫” ,虽提到探龙宫,但 “默默痴守三十载” 表述相对笼统,未突出黄旭华 “花甲”(年老)参与、以及面对惊涛骇浪的态度等关键信息 。A错误;B“痴心不忘祖国志,赶赴深海乐其中” ,强调爱国与赴深海的心境,可没体现年龄(花甲)、 “探龙宫”(与核潜艇深潜关联的意象 )等与黄旭华经历契合的点 。B错误;C“吾辈不惧风浪,深潜乐在成功” ,突出不惧风浪和期待成功,却缺少年龄、 “探龙宫” 这类能精准对应黄旭华事迹(花甲之年参与深潜试验等 )的独特元素 。C错误;D“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花甲” 对应黄旭华年老参与深潜的年龄阶段,“志探龙宫” 契合核潜艇深潜试验(如同探寻龙宫般神秘且具挑战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体现他面对深潜危险环境时的无畏与乐观,和黄旭华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等工作中展现的精神、经历高度匹配。D正确故答案为:D;“花甲” 对应黄旭华年老参与深潜的年龄阶段,“志探龙宫” 契合核潜艇深潜试验(如同探寻龙宫般神秘且具挑战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体现他面对深潜危险环境时的无畏与乐观,和黄旭华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等工作中展现的精神、经历高度匹配21.【答案】 那一刻,我感动了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放学铃声悠悠响起,我望着窗外的雨幕,满心焦急——没带伞的我,要怎么回家?正发愁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是奶奶!她头发被雨水打湿,一缕缕贴在布满皱纹的脸旁,身上的衣服也湿透了,可手里的伞却牢牢护着,没让雨滴打湿半点。奶奶蹒跚地向我走来,嘴里嘟囔:“傻孩子,忘带伞了吧,别着急。”我快步迎上去,奶奶赶紧把伞往我这边递,伞面倾向我,她自己的肩膀却露在雨里。“奶奶,您也打伞呀!” 我心疼地说。奶奶笑了笑:“我老喽,淋点雨没事,你别受凉。” 说着,她迈着沉重的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我的心上。那一刻,雨丝仿佛都成了温柔的绸缎,裹着奶奶的爱。我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奶奶这么大年纪,还冒雨给我送伞,这份爱,多珍贵啊!回到家,奶奶顾不上换湿衣服,就忙着给我找干毛巾。看着她忙前忙后的身影,我知道,那一刻的感动,会永远留在我心底,化作我一生珍藏的温暖。【知识点】叙事类作文【解析】【分析】步骤1:确定题目与人物。选“那一刻,我感动了” 或“▲,真让我感动” (如“奶奶,真让我感动” ),确定让自己感动的人物,比如家人、同学、陌生人等,依据熟悉度和事例精彩度选。 步骤2:想一个具体事件,如奶奶在雨夜冒雨给自己送伞、同学在自己生病时帮忙记笔记等,事例要能体现“感动” ,有细节可写。 步骤3:写事例时,加入人物的外貌(如“奶奶头发被雨打湿,贴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浑身湿漉漉的,手里紧紧攥着伞” )、语言(“傻孩子,别淋着,快把伞打上” )、动作(“奶奶迈着蹒跚的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我这边挪” )、神态(“奶奶眼里透着焦急,看到我后,眼神又亮了起来” )、心理(“我心里暖烘烘的,又心疼又感动” )等描写,让故事生动。 步骤4:开头:直接点题,如“那一刻,我感动了,感动于奶奶在雨夜为我送伞的身影” 。中间:详细写事件经过,按“遇到困难(雨夜没伞 )→ 人物出现(奶奶送伞 )→ 互动过程(奶奶的动作、语言,自己的感受 )” 展开。结尾:总结感动,升华主题,如“奶奶的爱,在那个雨夜化成了最暖的伞,那一刻的感动,我会永远铭记” 。 步骤5:写完后,检查语句是否通顺,用修改符号(如增添号、删除号、修改号 )修改错别字、语病,让文章更通顺。【点评】本题考查记叙文写作能力,需紧扣“感动” 主题,从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例,明确谁(可补充人物 )让自己感动,立意要体现情感的真挚与深刻。运用描写人物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让人物形象鲜活,增强文章感染力。 把“感动的过程” 写具体,清晰呈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感动的原因” ,做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1 / 1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积累与运用(40分)1.(2025五下·上城期末) 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到了,阳光lǒng zhào① 着整个田径场。同学们一个个 yuè yuè yù shì② , 期待展现自己最好的风采。短跑赛道上,小阳fēi chí③ 而过,他的速度让所有人qíng bù zì jīn④ 地欢呼;跳高场边,小文xiōng yǒu chéng zhú⑤ 地站在起跳点,他的jué huó⑥ 是背越式跳高,每一次起跳 都引来阵阵掌声……场边的老师们yóu zhōng⑦ 赞叹着同学们的拼搏精神, 同时教导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对手,因为比赛不仅是竞争,更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答案】笼罩;跃跃欲试;飞驰;情不自禁;胸有成竹;绝活;由衷【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分析】第1空“lǒng zhào(笼罩)”: “笼罩”指 广泛覆盖的样子。 2. 第2空“yuè yuè yù shì(跃跃欲试)”: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同学们期待在运动会展现风采,“跃跃欲试”能准确表现这种急切尝试的状态 。“跃”字注意与“越”等字区分,“欲”字右边是“欠” 。 3. 第3空“fēi chí(飞驰)”: 指(车马等)很快地跑,形容短跑赛道上小阳的速度,“飞驰”突出速度之快 。“驰”是马字旁,和“弛(松弛)”区分开 。 4. 第4空“qīng bù zì jīn(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大家因小阳速度而激动欢呼,“情不自禁”契合这种情感状态 。“禁”在这里读“jīn”,注意与“jìn(禁止)”的读音和用法区别 。 5. 第5空“xiōng yǒu chéng zhú(胸有成竹 )”: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小文跳高前的状态用“胸有成竹”,说明他有准备、有把握 。“胸”是月字旁,“成竹”的写法要准确 。 6. 第6空“jué huó (绝活 )”: 结合语境,小文的背越式跳高很厉害、难得, 最擅长而有特色的本领;绝技 。 7. 第7空“yóu zhōng(由衷)”:指出于本心,老师们从内心赞叹同学们拼搏精神,“由衷”体现这种真诚的态度 。“衷”字中间是“中”,要注意和“哀”“衰”等字区分 。故答案为:照耀;跃跃欲试;飞驰;情不自禁;胸有成竹;绝活;由衷【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以及在语境中运用字词的能力 。2.(2025五下·上城期末)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chéng) 困窘(jiǒng) 河蚌(bèng) 一碧万顷(qǐng)B.秉性(bǐn) 倚靠(yǐ) 镌刻(juān) 发傻发怔(zhèng)C.弓弩(nǔ) 恐吓(hè) 擂鼓(léi) 膘肥体壮(biāo)D.严监生(jiàn) 船艄(shāo) 石碣(jié) 爱憎分明 (zèng)【答案】C【知识点】字音【解析】【分析】 A“河蚌(bèng)”错误,正确读音是“河蚌(bàng)” 。“蚌”是多音字,在表示软体动物时读“bàng” ,如河蚌;读“bèng”时,用于“蚌埠(bèng bù)”(地名) 。“丞相(chéng)、困窘(jiǒng)、一碧万顷(qǐng)”读音正确 。A错误;B“秉性(bìn)”错误,正确读音是“秉性(bǐng)” ,“秉”字读音为后鼻音;“倚靠(yì)”错误,正确是“倚靠(yǐ)” ,这里读音虽写法像但本身正确表述就是“yǐ” ,不过结合前面“秉性”错误,该选项整体有误 。“镌刻(juān)、发傻发怔(zhèng)”读音正确 。B错误;C“弓弩(nǔ)、恐吓(hè)、擂鼓(léi)、膘肥体壮(biāo)”读音均正确 。“吓”是多音字,读“hè”时表示恐吓、恫吓;“擂”读“léi”有敲击之意,如擂鼓 。C正确;D“爱憎分明(zèng)”错误,正确是“爱憎分明(zēng)” ,“憎”字为平舌音、后鼻音 。“严监生(jiàn)、船艄(shāo)”读音正确 。D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读音的掌握,涉及多音字、易错字读音 。3.(2025五下·上城期末)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盾之坚 坚硬 B.烟花二月下扬州 烟花爆竹C.未闻孔雀是大子家禽 新闻 D.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少年【答案】A【知识点】字义【解析】【分析】A“吾盾之坚”出自《自相矛盾》,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坚”是“坚固、坚硬”的意思 ;“坚硬”中“坚”同样是“硬、坚固”的意思 。二者字义相同 。A正确;B“烟花二月下扬州”中“烟花”形容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美景,侧重表现春日景色的绚丽;“烟花爆竹”中“烟花”指燃放时能发出各种光彩和声响的物品,是具体的事物 。二者字义不同 。B错误;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出自《杨氏之子》,“闻”是“听说”的意思;“新闻”中“闻”指消息、听见的事情 。二者字义不同 。C错误D“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指春天,因春天草木青葱,所以叫青春;“青春少年”中“青春”指青年时期,年纪轻 。二者字义不同 。D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今字义的理解和区分能力,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字词含义 。解题时要回归语句或词语的具体语境,准确把握字词含义,再对比判断是否相同 。4.(2025五下·上城期末) 下列句子中歇后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恒安慰失败的朋友: “你可真是梁山泊的军师——吴(无)用。”B.听说老师要找我谈话,我的心里顿时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C.这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真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D.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神色凝重地端坐着,恰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答案】A【知识点】歇后语【解析】【分析】A“梁山泊的军师——吴(无)用” 含贬义,用于 “安慰失败的朋友”,会伤害朋友自尊,语境不匹配,使用不恰当。A错误;B“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形象表现心里慌乱、不安,与 “听说老师要找我谈话” 的忐忑心情契合,使用恰当。B正确;C“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指名声传扬到外地,与 “这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表意一致,使用恰当。C正确;D“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体现沉默状态,与 “面对变故神色凝重端坐着、不说话” 情境相符,使用恰当。D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歇后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恰当运用,需理解歇后语含义,并结合语境判断是否契合情感、表意需求,涉及对歇后语语义及语境适配性的掌握。5.(2025五下·上城期末) 小航和父母一起精心照顾捡到的流浪猫。城城听说此事,不由感慨道:( )A.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C.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D.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答案】B【知识点】格言、名言【解析】【分析】 A“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强调的是君子心胸开阔、行为正直,小人则常忧愁不安,与照顾流浪猫的怜悯、仁爱行为无关,A错误;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爱的开端,小航和父母照顾流浪猫,正是出于对流浪猫的恻隐、怜悯,体现仁爱,与该语句内涵契合,B正确;C“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侧重于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因果关系,围绕的是人际交往中帮助与被帮助,和照顾流浪猫的情境不相关,C错误;D“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说的是见到好的行为就学习改进,有过错就改正,与照顾流浪猫体现的怜悯仁爱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经典语句含义的理解及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需要明确各选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再结合情境,判断最契合的语句。(2025五下·上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小题。走近西湖绸伞,了解杭州技艺 在2025蛇年春晚舞台上,两位女性演员——71岁的赵雅芝和61岁的叶童,在戏曲小品《借伞》中惊艳登场,再现《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经典一幕。 节目中舞蹈演员手里那看似普通的伞,其实大有乾坤。“____,____”的奇巧构思尽显其中:制伞工匠精心将伞骨一分为二,将那色彩澄澈的绸面,巧妙夹于竹子外层的青皮和竹子内层的黄皮之间。撑开时,一幅精美画面呈现眼前,相较于那些批量生产的普通伞具,则显得独具匠心;收拢之际,伞面悄然内藏,瞬间还原成最初那质朴的一节竹筒模样。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舞蹈演员手中的伞,是由该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亲自制作,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他的匠心。6.两位女性演员赵雅芝和叶童的年龄在古代分别称为( )A.古稀和花甲 B.花甲和古稀 C.及笄和花甲 D.不惑和而立7.下列哪一句话放在材料中的引号处最合适? ( )A.以竹为骨,以绸为面 B.收放自如,随取随用C.看似一把伞,实则一朵花 D.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8.西湖绸伞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别称,叫“西湖之花”。城城为它设计了几款印章, 下列哪一项是小篆字体的印章( )A. B.C. D.9.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与材料中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 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 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 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B.我曾到过将近三十多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 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C.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D.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 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10.假如请你为西湖绸伞绘制伞面画,你会选下列哪一个情景?为什么?A.美猴王出世B.桃园三结义C.黛玉葬花D.拳打镇关西我会选择 ,因为 。【答案】6.A7.D8.C9.C10.C;黛玉葬花” 是经典的文学场景,充满诗意与哀愁,西湖绸伞本身具有典雅、文艺的气质,绘制黛玉葬花,能让伞面富有文化底蕴,与西湖绸伞的韵味相契合,展现古典美 。【知识点】句式衔接;国学常识;汉字演变;《红楼梦》【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年龄称谓知识,需牢记“古稀(70岁)、花甲(60岁 )、及笄(女子15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等称谓对应年龄。(2)本题考查语句与语境的匹配度,需理解材料中伞的制作特点(竹、绸相关 ),分析选项语句是否契合。(3)本题考查小篆字体特点(笔画规整、线条匀净、结构对称 ),需辨别选项中字体是否符合小篆特征。(4)本题考查对比衬托的表达方式,需判断各选项是否运用对比,与材料中“西湖绸伞与普通伞具对比” 方式是否一致。(5)本题考查对文化情境的理解与创意关联,需结合西湖绸伞的文化韵味,分析所选情景与之适配的原因。6.A赵雅芝71岁,古代70岁称“古稀”;叶童61岁,60岁称“花甲” ,A正确;B顺序错,B错误;C、D选项称谓对应的年龄与两人实际年龄不符。CD错误。故答案为:A7.材料讲伞“将伞骨一分为二,将绸面夹于竹子青皮和黄皮之间,撑开有画面,收拢还原竹筒模样” 。A“以竹为骨,以绸为面” 没体现收拢特点,A错误;B“收放自如,随取随用” 未关联竹、绸及形态变化,B错误;C“看似一把伞,实则一朵花” 与材料伞的结构、形态变化无关,C错误;D“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 ,精准对应撑开是伞、收拢还原竹筒的特点,D正确 。故答案为:D8.小篆字体形态规整、线条流畅对称。A、B、D字体风格与小篆特征不符,ABD错误;C选项字体笔画、结构符合小篆特点,C正确。故答案为:C9.材料中画线句将西湖绸伞与批量生产的普通伞具对比。A把白鹭与朱鹭、苍鹭对比,A正确;B把国外月亮与故乡月亮对比(虽未明说,隐含对比 ),B正确;C是直接描述黄瓜开花结果的自由状态,未用对比,C错误 ;D把姑爹小船的篷与绍兴乌篷船对比,D正确。故答案为:C10.要考虑情景的文化内涵与西湖绸伞的艺术、文化属性是否匹配,阐述时说明所选情景特点及与绸伞契合点,体现创意关联。故答案为:我会选择C(黛玉葬花 ),因为“(答案不唯一,选其他情景,如A“美猴王出世” 可从奇幻与伞的艺术感结合等角度阐述,合理即可 )11.(2025五下·上城期末)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古诗,完成表格。诗题 古诗一 杨万里《稚子弄冰》 古诗二 雷震《村晚》 古诗三 翁卷《乡村四月》诗句积累 稚子① , 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绿遍③ , 雨如烟。想象画面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打击乐器。 ② 山田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互相辉映。杜鹃鸟在蒙蒙春雨中啼叫着,生机勃勃。梳理探究 这三首诗中有一首诗歌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两首不一样,请找出并说明理由。我选古诗 ,理由是④ 【答案】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牧童放牛归来,横坐在牛背上;《乡村四月》;《稚子弄冰》《村晚》主要展现儿童的天真童趣、乡村生活的闲适自在;而《乡村四月》 除了描绘乡村景色,还通过“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传达出对乡村农忙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肯定,情感侧重与前两首不同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解析】【分析】 第1 - 2空《稚子弄冰》原句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根据对古诗的背诵填写。 第3 - 4空(《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原句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依据背诵填写。 第5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理解诗句中“横牛背”(横坐牛背 )、“无腔信口吹”(随意吹笛 )的情景,用通顺语言描绘画面。第6 - 7空:先分析《稚子弄冰》写儿童玩冰的童趣,《村晚》绘牧童悠闲吹笛的乡村闲适;《乡村四月》 结合全诗,有对乡村风光的描绘,更有对农忙的呈现,情感包含对劳动、乡村生活的赞美,与前两首聚焦童趣、闲适不同,据此找出并阐述。故答案为: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牧童放牛归来,横坐在牛背上;《乡村四月》;《稚子弄冰》《村晚》主要展现儿童的天真童趣、乡村生活的闲适自在;而《乡村四月》 除了描绘乡村景色,还通过“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传达出对乡村农忙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肯定,情感侧重与前两首不同 。二、阅读与鉴赏(30分)(2025五下·上城期末)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汉服归来:穿越千年的中国衣裳》,完成小题。【材料一】汉服,又名华服,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 邦”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汉服起源于约五千年前的黄帝 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历经夏、商、周的逐步完善,最终在汉代 形成系统化的衣冠制度。不同朝代的汉服各具特色,人们会把某种特定而明确的 汉服形制用朝代来简称,比如周制、唐制、宋制、明制等。汉服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其材质多选用丝、麻、棉等天然纤维。在图案上, 也常常以山水、花鸟、鱼虫等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绣工或印染技术,将自 然之美融入服饰之中。同时,汉服色彩搭配往往遵循“五色观”,即赤、青、黄、 白、黑,体现了自然间的和谐秩序。汉服的款式也蕴含着古人深远的思想追求。汉服分衣裳、衣裤、深衣、通裁 四大类。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不偏不 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 权衡规矩。【材料二】2025年5月,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的花朝节活动中,“十二花神”身着汉服,乘宋韵花船巡游西溪,一场风雅盛宴徐徐展开。其中最亮眼的当数众多身穿马面裙的外国友人,与现场游客一道游园打卡,与百花合影。可以说,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汉服,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相连的纽带,让全球得以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马面裙 源于宋辽,兴于明清。“马面”是一种建筑名称,指的是城墙体系中用于防御的结构,因为与裙门相似,所以这种褶裙就俗称“马面裙”。马面裙多幅拼缝,为适应人体腰围而将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形成光面。马面裙裙身硬朗,线条笔直,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马面裙多采用丝绸、棉布等优质面料,柔软光滑且色彩鲜艳。马面裙上的刺绣困案,如花卉、动物、吉祥文字等,更是传递着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等美好寓意。【材料三】近年来,“汉服热”持续升温,不同形制的汉服受到国内消费者热捧。这一 热潮背后,国家通过多个领域弘扬汉服文化,搭建多元文化平台,推动服饰、影 视、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汉服爱好者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分 享穿搭、摄影等体验,进一步扩大了汉服的吸引力与影响力。12.材料一从 、 和 这三个方面介绍了汉服独特的审美追求。13.阅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关于汉服的说法是否正确。①汉服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在汉代实现系统化。 ②马面裙多幅拼接,两侧裙幅形成光面,中间裙门打褶,有很强的立体 感和层次感。 ③北京消费者对明制汉服的偏好程度较高。 14.请根据材料一推断,下列哪种服饰是汉服“深衣”? ( )A. B.C. D.15.近年来,“汉服热”持续升温。结合三则材料,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 原因( )A.汉服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B.各种活动和互联网平台助力汉服文化的传播与展示。C.不同城市依托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了汉服文化发展。D.外国友人身穿马面裙参加活动是汉服热升温的决定性因素。16.如果学校也要开展汉服巡游节,你会设计什么样的宣传语动员大家参加 呢?【答案】12.材质;图案;色彩13.错误;错误;正确14.D15.D16.设计“汉服知识竞答+ 试穿体验” 宣传活动。先在班级、校园张贴汉服文化海报,开展线上线下知识竞答,题目围绕汉服历史、种类、文化内涵等,答对可获汉服小书签奖励;同时设置汉服试穿角,摆放不同形制汉服,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汉服之美,激发参与巡游节的兴趣,还可邀请汉服社团同学现场讲解、展示礼仪,动员大家穿上汉服,一起巡游,展现青春与古典融合的魅力 。(答案不唯一,围绕宣传动员,结合汉服文化设计活动即可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与提取,需从【材料一】中找出体现汉服审美追求的不同方面,概括关键信息。(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与判断,需逐一核对选项内容与材料表述是否一致。(3)本题考查对材料中汉服“深衣” 特点的理解与应用,需依据判断选项中服饰是否符合。(4)本题考查对“汉服热” 原因的理解与辨析,需分析各选项是否能成为“汉服热” 升温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内容判断。(5)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创意设计能力,需结合材料中汉服文化传播的方式(活动、展示等 ),设计贴合学校汉服巡游节的宣传活动。12.阅读【材料一】,分别找到关于汉服材质(天然纤维 )、图案(自然景物题材 )、色彩(五色观 )的描述,据此提炼出三个方面。故答案为:材质; 图案;色彩。13.①对照材料一汉服起源描述,判断“起源于夏、商、周” 错误。②依据材料二马面裙结构描述,纠正“两侧裙幅形成光面,中间裙门打褶” 的错误表述。③查看材料三图表北京明制汉服消费偏好指数,判断为正确。故答案为:错误;错误;正确。14.回忆材料一中深衣的特点,对比各选项服饰的袖口、领口、背后缝、腰带等设计,符合者即为答案。需结合图片及深衣特点判断,D选项服饰符合“袖口宽大、领口相交、背后直缝、腰系大带” 等深衣特征,ABC错误;D正确。15. A材料一体现汉服是文化宝藏,有独特魅力,是“汉服热” 原因。A正确;B材料二、三提到活动(如西溪湿地花朝节 )和互联网平台助力传播,是原因。B正确;C材料三不同城市依托历史文化底蕴(如西安、南京、北京 )推动,是原因。C正确;D外国友人穿马面裙是汉服文化传播的体现,并非“决定性因素” ,“决定性” 表述太绝对。D错误。故答案为:D16.从吸引同学参与角度,结合材料中汉服的文化、展示等元素,设计包含知识普及、体验、奖励等环节的活动,让同学们了解汉服、愿意参与巡游节。故答案为:设计“汉服知识竞答+ 试穿体验” 宣传活动。先在班级、校园张贴汉服文化海报,开展线上线下知识竞答,题目围绕汉服历史、种类、文化内涵等,答对可获汉服小书签奖励;同时设置汉服试穿角,摆放不同形制汉服,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汉服之美,激发参与巡游节的兴趣,还可邀请汉服社团同学现场讲解、展示礼仪,动员大家穿上汉服,一起巡游,展现青春与古典融合的魅力 。(答案不唯一,围绕宣传动员,结合汉服文化设计活动即可 )(2025五下·上城期末)阅读《黄旭华:赫赫(hè)而无名的一生》,完成小题。① 黄旭华为了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三十载。② 1974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虽然核潜艇建造成 功了,但是否具有战斗力,必须进行深潜极限试验,这很关键。③ 1988年年初,中国准备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什么是深潜?深潜是指要 下潜到设计极限深度300米。深潜试验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在下潜的过程中,一 旦遇到问题,就会艇破人亡。1963年,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 试验时出现了问题,导致艇上120多名官兵全部遇难。有了前车之鉴,中国核潜 艇的高层领导和参试人员对于深潜试验都忧虑不安。⑤ 艇长和政委给年轻的官兵做了整整三个月的工作,强调深潜试验是一项光 荣的任务,教育他们要勇敢。可大家的精神压力反而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做了最 坏的打算,偷偷写下遗书。⑥ 大家情绪如此紧张,艇长和政委心急如焚,只好去找黄旭华,希望他能做 大家的思想工作。已经64岁的黄旭华毫不推脱:“我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⑦ “您是总设计师,不可以去!”政委坚决不答应。⑧ 黄旭华面色凝重,很认真地说道: “正因为我是总设计师,更要去!艇是 我设计的,我亲自参与深潜可以给参试人员信心,而且,一旦下潜出现问题,作 为总设计师的我有能力在现场及时进行分析、处置和拍板!”⑨ 1988年4月29日上午9时,核潜艇开始下潜。由于出现水声通信不畅的 问题,潜艇被迫上浮,在较为安全的水深处待命,艇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为了缓解大家紧张的情绪,64岁的黄旭华激情满满地带领大家唱起歌曲: “雄赳赳 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艇内气氛又活跃起来。⑩ 上午11时,指挥部决定核潜艇继续下潜,潜艇像一条威武勇猛的鲸向大 海深处潜去。谁知当下潜到280米的时候,由于海水巨大的压力,艇内发出了“咔 嗒、咔嗒”的恐怖声响。大家一下子被这可怕的声音搞得紧张起来。临危不惧的 黄旭华赶紧宽慰大家:“大家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的声音,没问题的,很安全。” 中午12时10分52秒,极限深度到达300米,舱内寂静无声。忽然,一 声清脆的“停!”指令骤然响起,众人立刻明白极限深度试验已基本成功,都暗 暗兴奋。当上浮到100米安全深度时,艇员们再也控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有的激 动握手,有的热烈拥抱,有的喜极而泣……黄旭华也激动不已,他突然有了灵感, 欣然题诗一首:____!这一痴一乐就是黄旭华最真实的写照。————选自《品格的力量》,有改动17.阅读文章,梳理主要内容。18.短文第③自然段画线部分叙述了“长尾鲨”号遇难的事例,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彰显出深潜任务的艰巨性,为后文中国年轻官兵产生紧张情绪埋下伏笔。B.与后文我国深潜试验取得成功形成对比,体现出中国潜艇技术取得的成就。C.表明当时美国核潜艇技术不够发达,为下文中国潜艇深潜成功起到铺垫作用。D.进一步凸显了黄旭华深知深潜试验的危险性,却仍毅然带头的英勇无畏。19.阅读第⑧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对话。我发现人物的描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这段话主要运用了 和 描写, 将黄旭华这一人物形象描写得更鲜活了。读这段话时,我特别感动,因为 。20.联系上下文,第 自然段中黄旭华爷爷题的诗最有可能是选项 ,我的理由是 。A.默默痴守三十载,今朝看我探龙宫B.痴心不忘祖国志,赶赴深海乐其中C.吾辈不惧风浪,深潜乐在成功D.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答案】17.(1) 核潜艇完成深潜试验 ; (2) 黄旭华带领大家唱歌缓解紧张;(3) 下潜到280米时,艇内发出恐怖声响 ; (4) 众人激动庆祝,黄旭华题诗18.C19.神态;语言;黄旭华在众人紧张、政委阻拦时,神色凝重又坚定地说出自己要下潜的理由,体现他作为总设计师的担当,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试验成功、为给参试人员信心,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让人感动 。20.D;“花甲” 对应黄旭华年老参与深潜的年龄阶段,“志探龙宫” 契合核潜艇深潜试验(如同探寻龙宫般神秘且具挑战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体现他面对深潜危险环境时的无畏与乐观,和黄旭华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等工作中展现的精神、经历高度匹配【知识点】科学小品文阅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逻辑梳理能力。需提取关键事件,理清核潜艇深潜试验的过程,(2)本题查对文本内容及写作手法的把握。分析事例作用,判断选项对“长尾鲨”号遇难事例理解的正误.(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识别描写方法(神态、语言 ),体会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理解人物品质,提升对人物描写的赏析能力。(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及人物形象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结合文本内容与人物经历,判断最契合的诗歌。17.阅读文本,按深潜试验流程,从“准备进行深潜试验”“核潜艇开始下潜” ,梳理后续:下潜遇水声通信问题上浮,黄旭华唱歌;继续下潜到280米有声响,黄旭华安抚;到300米完成试验,众人激动,黄旭华题诗,据此填空。故答案为:(1) 核潜艇完成深潜试验 ; (2) 黄旭华带领大家唱歌缓解紧张;(3) 下潜到280米时,艇内发出恐怖声响 ; (4) 众人激动庆祝,黄旭华题诗18.A“长尾鲨”号遇难体现深潜危险,为年轻官兵紧张铺垫,A正确;B与中国深潜成功对比,体现中国技术成就,B正确;C事例目的不是说明美国技术不发达,而是突出深潜危险,为中国深潜试验的艰难与成功做衬托,C错误;D突出深潜危险,衬托黄旭华带头的英勇,D正确。故答案为:C19.“面色凝重” 是神态描写,黄旭华说的话是语言描写。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他在危险面前主动担当,为了试验、为了给大家信心,甘愿冒险,这种精神触动人心,据此阐述感动原因。故答案为:神态;语言;“黄旭华在众人紧张、政委阻拦时,神色凝重又坚定地说出自己要下潜的理由,体现他作为总设计师的担当,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试验成功、为给参试人员信心,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让人感动 。20.A“默默痴守三十载,今朝看我探龙宫” ,虽提到探龙宫,但 “默默痴守三十载” 表述相对笼统,未突出黄旭华 “花甲”(年老)参与、以及面对惊涛骇浪的态度等关键信息 。A错误;B“痴心不忘祖国志,赶赴深海乐其中” ,强调爱国与赴深海的心境,可没体现年龄(花甲)、 “探龙宫”(与核潜艇深潜关联的意象 )等与黄旭华经历契合的点 。B错误;C“吾辈不惧风浪,深潜乐在成功” ,突出不惧风浪和期待成功,却缺少年龄、 “探龙宫” 这类能精准对应黄旭华事迹(花甲之年参与深潜试验等 )的独特元素 。C错误;D“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花甲” 对应黄旭华年老参与深潜的年龄阶段,“志探龙宫” 契合核潜艇深潜试验(如同探寻龙宫般神秘且具挑战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体现他面对深潜危险环境时的无畏与乐观,和黄旭华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等工作中展现的精神、经历高度匹配。D正确故答案为:D;“花甲” 对应黄旭华年老参与深潜的年龄阶段,“志探龙宫” 契合核潜艇深潜试验(如同探寻龙宫般神秘且具挑战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体现他面对深潜危险环境时的无畏与乐观,和黄旭华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在深潜试验等工作中展现的精神、经历高度匹配三、表达与交流(30分)21.(2025五下·上城期末)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许多人曾带给你感动。他(她)可能在你遇到难题 时给予你帮助,可能在你伤心难过时给予你安慰,也可能以自己的言行带给你力 量……那个难忘的时刻,那件温暖的事情,让你倍受感动,铭记于心。请你以“▲,真让我感动”或“那一刻,我感动了”为题,运用本学期 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把这个人感动你的过程和原因写具体, 写完后用修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语句。400字左右。【答案】 那一刻,我感动了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放学铃声悠悠响起,我望着窗外的雨幕,满心焦急——没带伞的我,要怎么回家?正发愁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是奶奶!她头发被雨水打湿,一缕缕贴在布满皱纹的脸旁,身上的衣服也湿透了,可手里的伞却牢牢护着,没让雨滴打湿半点。奶奶蹒跚地向我走来,嘴里嘟囔:“傻孩子,忘带伞了吧,别着急。”我快步迎上去,奶奶赶紧把伞往我这边递,伞面倾向我,她自己的肩膀却露在雨里。“奶奶,您也打伞呀!” 我心疼地说。奶奶笑了笑:“我老喽,淋点雨没事,你别受凉。” 说着,她迈着沉重的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我的心上。那一刻,雨丝仿佛都成了温柔的绸缎,裹着奶奶的爱。我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奶奶这么大年纪,还冒雨给我送伞,这份爱,多珍贵啊!回到家,奶奶顾不上换湿衣服,就忙着给我找干毛巾。看着她忙前忙后的身影,我知道,那一刻的感动,会永远留在我心底,化作我一生珍藏的温暖。【知识点】叙事类作文【解析】【分析】步骤1:确定题目与人物。选“那一刻,我感动了” 或“▲,真让我感动” (如“奶奶,真让我感动” ),确定让自己感动的人物,比如家人、同学、陌生人等,依据熟悉度和事例精彩度选。 步骤2:想一个具体事件,如奶奶在雨夜冒雨给自己送伞、同学在自己生病时帮忙记笔记等,事例要能体现“感动” ,有细节可写。 步骤3:写事例时,加入人物的外貌(如“奶奶头发被雨打湿,贴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浑身湿漉漉的,手里紧紧攥着伞” )、语言(“傻孩子,别淋着,快把伞打上” )、动作(“奶奶迈着蹒跚的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我这边挪” )、神态(“奶奶眼里透着焦急,看到我后,眼神又亮了起来” )、心理(“我心里暖烘烘的,又心疼又感动” )等描写,让故事生动。 步骤4:开头:直接点题,如“那一刻,我感动了,感动于奶奶在雨夜为我送伞的身影” 。中间:详细写事件经过,按“遇到困难(雨夜没伞 )→ 人物出现(奶奶送伞 )→ 互动过程(奶奶的动作、语言,自己的感受 )” 展开。结尾:总结感动,升华主题,如“奶奶的爱,在那个雨夜化成了最暖的伞,那一刻的感动,我会永远铭记” 。 步骤5:写完后,检查语句是否通顺,用修改符号(如增添号、删除号、修改号 )修改错别字、语病,让文章更通顺。【点评】本题考查记叙文写作能力,需紧扣“感动” 主题,从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例,明确谁(可补充人物 )让自己感动,立意要体现情感的真挚与深刻。运用描写人物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让人物形象鲜活,增强文章感染力。 把“感动的过程” 写具体,清晰呈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感动的原因” ,做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