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资源简介

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2025七下·铜仁期末)良渚古城遗址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遗址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些发现说明(  )
A.社会分化严重 B.原始农业发达
C.审美观念形成 D.商品经济发达
2.(2025七下·铜仁期末)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这一时间用世纪年代法表示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3.(2025七下·铜仁期末)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描绘了汉代使臣出使西域的部分场景,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丝绸之路的初步开通 B.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
C.汉朝对西域军事控制 D.西域纳入汉王朝版图
4.(2025七下·铜仁期末)某班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比较学习,这两次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文人志士广泛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贵族集团强力推行 D.维护贵族集团利益
5.(2025七下·铜仁期末)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
B.科举制的创立,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D.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6.(2025七下·铜仁期末)下列是小历同学搜集的诗词,两首诗词共同反映的是(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节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节选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朝经济的繁荣
C.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D.唐朝的盛世气象
7.(2025七下·铜仁期末)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中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
A.匈奴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8.(2025七下·铜仁期末)下面是小宋同学在课前搜集的几张图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课题是(  )
宋代《耕获图》 宋代瓷器 宋代海外贸易图
A.宋代农业发展迅速 B.宋代手工业高超
C.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D.宋代经济的发展
9.(2025七下·铜仁期末)“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 宜诏颁赏,厚往薄来”。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增进与亚欧友好往来 B.传播了和平与友谊
C.提高清朝的国际地位 D.加强对西洋的管理
10.(2025七下·铜仁期末)“九边者,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分段守卫,设为九镇,因叫九边。……如此的沿如表 万余里,防备之至,实为前代所未有! “这里的“九边”指的是(  )
A.灵渠 B.秦长城 C.大运河 D.明长城
11.(2025七下·铜仁期末)下列漫画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A.丞相权力逐渐提高 B.监察权力逐渐减弱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扩大
12.(2025七下·铜仁期末)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材料描述的是京剧形成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二、填空题
13.(2025七下·铜仁期末)【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炎帝和黄帝作为华夏族群的共同先祖, 尊奉为“   ”。
14.(2025七下·铜仁期末)【象形表意】商朝是我国汉字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15.(2025七下·铜仁期末)【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   ”。
16.(2025七下·铜仁期末)【民族英雄】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率军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7.(2025七下·铜仁期末)【多元融合】   时期,大量外族移居中国,同国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三、综合题
18.(2025七下·铜仁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铜仁市某中学开展“穿越时空,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式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项目一【品读名言——沐浴智慧之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韩非子 心度》
项目二【品读节日——赓续文明薪火】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
传统节日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摘编自部编2016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项目三【品读典籍——传承优秀成果】
(1)以上内容分别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写出图1或图2对应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和节日习俗。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
(3)请将以上素材进行归类,在空白的表格中填写字母即可。
类别 史学巨著 经典中医 科技名著
素材 AE    
(4)请从上述素材中任选一部典籍,按照仿写示例进行介绍,要求写出时期、作者、历史地 位等。(示例除外)
仿写示例:《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这部书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2025七下·铜仁期末)某校七年级学生以“中国古代中央政权的边疆治理智慧”为核心,参与历史备课组设计的系列学习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任务卡一【解码制度创新】
任务二【归纳治理方式】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军队战败,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 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西南 管辖西藏 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1)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归纳这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作用。
(2)根据上面表格,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结合所学,从疆域版图的角度,说一说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疆域变化的认识。
20.(2025七下·铜仁期末)某学校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七年级2班学生围绕“技术革新推动社会变革”的主题,设计互动探究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水利耕魂续华章】
任务二【术业密码启新篇】
材料一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质货币。这对货物 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
——摘编自[德]迪特 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任务三【华夏智巅溯宋因】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1水利工程修建的历史时期和图2模型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历史上首次使用的纸币名称,并概括纸币使用的优点。指出纸币的出现与我国古代相关的两项技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发展“呈巅峰状态”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一谈你从古代科技发展中得出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最大的水利工程……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可知,水利工程用于灌溉,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有一定规划;同时发现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大量稻谷体现了农业产量较高,直接反映出原始农业发达,B符合题意;
“社会分化严重”通常需要墓葬规格差异、建筑等级划分等证据来体现,题干中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和炭化稻谷,未涉及社会阶层分化相关信息,排除A;
“审美观念形成”一般通过玉器雕刻、独特纹饰等艺术作品体现,题干中未提及这类能反映审美相关的内容,排除C;
“商品经济发达”意味着存在频繁的商品交换、货币使用等情况,而原始社会主要是简单的生存型经济,尚未形成商品经济,且题干也无相关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历史年代计算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世纪的计算方法是:年份除以100后向上取整(如公元前209年,209÷100=2.09,向上取整为3世纪,因此是公元前3世纪)。世纪初指前30年,世纪末指后70年。公元前209年位于公元前3世纪的后段(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1年),因此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B符合题意;
选项 A (前3世纪初)错误,因209年不在前3世纪前段,排除A;
选项 C 、 D 涉及前2世纪,与计算结果矛盾,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年代计算方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张骞两次出使(前138年、前119年)虽未达成联合大月氏的外交目的,但带回了西域地理情报和汗血马等物产,促成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官方往来。通过张骞凿空西域,汉朝开始系统经营河西走廊,商队沿这条路线往来贸易,形成丝绸之路雏形,A符合题意;
佛教传入中原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7年),与张骞出使相隔200余年,排除B;
对西域的军事控制要等到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才实现,排除C;
西域正式纳入版图同样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为标,并非张骞出使的直接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两次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顺应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民族融合与封建化加深的趋势,两次改革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触动部分贵族利益,遭到反对,如商鞅被旧贵族仇视、孝文帝改革并非完全获贵族支持,所以并非有“文人志士广泛支持”,排除A;
商鞅变法依靠秦孝公等统治力量推行,但孝文帝改革并非单纯“贵族强力推行”,且这不是两次改革成功的最主要共性因素,排除C;
商鞅变法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调整贵族利益(如迁都等措施触动部分贵族),并非都是“维护贵族集团利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可知,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变革且扩大统治基础,是对科举制影响、作用的阐释,属于历史解释,B符合题意;
A项描述大运河起止点及长度,是客观事实陈述,无评价,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C选项说明安史之乱的时间、人物及直接原因,是客观事实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D选项列举政权名称,是客观事实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科举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直接提到”开元全盛”,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小邑犹藏万家室”通过人口数量突出经济繁荣,属于盛世的典型表现。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中,“万国衣冠”指各国使节朝拜唐朝皇帝,“九天阊阖”形容宫殿宏伟,体现唐朝政治强盛和国际影响力。D选项涵盖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外交昌盛等综合特征,是两首诗的共性,符合题意;
A选项仅涉及社会风气,但诗句未提及胡汉交融或女性地位等内容,排除;
B选项仅侧重经济,但王维的诗侧重政治,排除;
C选项与文学艺术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盛唐气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岳飞、靖康耻、笑谈渴饮匈奴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反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所以岳飞词中"匈奴"借指当时的敌人金政权,而金政权由女真族建立, C符合题意;
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岳飞生活在南宋,时间跨度大,当时匈奴已不是主要边患,所以“匈奴”不是指匈奴族,排除 A;
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在北宋末年被金所灭,岳飞抗金时辽已不存在,因此“匈奴”不是契丹族,排除B;
蒙古族崛起于南宋后期,岳飞抗金时,蒙古族势力尚未成为主要威胁,所以“匈奴”不是蒙古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女真族崛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岳飞抗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三张图片分别对应不同经济领域:《耕获图》反映农业生产;瓷器图片体现手工业技术 ;海外贸易图展示国际商业。三个材料共同指向宋代经济的整体发展,而非单一领域。D符合题意;
宋代农业发展迅速只与第一幅图相关,排除A;
宋代手工业高超只与第二幅图相关,排除B;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只与第三幅图相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播仁爱于友邦, 宜诏颁赏,厚往薄来”可知,郑和下西洋重在和平交往,B符合题意;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亚非的友好关系,排除A;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排除C;
明朝并未对西洋进行管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九边者,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防备之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先后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D符合题意;
灵渠是秦朝修建的水利工程,作用是沟通水系,和边防无关,与题干“九边”的边防属性不匹配,排除A;
秦长城西至临洮,而题干中“九边”西至嘉峪关,时空不对应,且“九边”是明朝的边防概念,排除B;
大运河是隋唐时期的运输通道,用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边防防御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长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长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从汉朝到清朝的图示变化可以看出:汉朝时大臣“坐而论道”,说明丞相地位较高,能与皇帝平等议事。宋朝时大臣站议时政,表明此时需站立议事,君臣等级更加严格,相权被分割。清朝时大臣跪受笔录,反映军机处大臣只能机械执行皇帝旨意,相权彻底消失。这一过程体现皇帝通过不断削弱相权、控制议政方式,最终实现皇权高度集中。C符合题意;
丞相的地位逐渐降低,直至废除,排除A;
监察权力逐渐加强,排除B;
题干信息未涉及地方权力,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强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君主专制强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材料中明确提到:1790年徽班进京献艺→吸收昆曲、秦腔等地方戏优点→道光年间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发展为京剧。这一系列事件按时间顺序逐步推进,描述了京剧从萌芽到成型的演变步骤,属于对“过程”的叙述,B符合题意;
原因应涉及徽班进京的背景(如祝寿需求、商业支持等),排除A;
结果应描述京剧形成后的地位或成就,排除C;
影响应涉及京剧对其他剧种或文化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京剧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京剧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人文初祖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教材知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主体,后世将他们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答案为:人文初祖。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4.【答案】甲骨文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答案为:甲骨文。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5.【答案】文景之治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钱粮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故答案为:文景之治。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6.【答案】戚继光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故答案为:戚继光。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7.【答案】元朝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帝国的扩张,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商人、工匠、学者等进入中国,他们与汉人长期杂居、通婚,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
故答案为:元朝。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8.【答案】(1)学派:儒家、道家、法家。
(2)图1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图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任选一个即可)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任选一点即可)
(3)
史学巨作 经典中医 科技名著
BC AE DF
(4)《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著。它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编著得一部科技名著。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它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结合所学可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是儒家思想及著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是道家思想及著作;“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韩非子 心度》”是法家思想及著作。
(2)本题考查传统节日。根据材料“图1《岁朝村庆图》局部”结合所学可知,“岁朝”指一年的开始,对应的节日是春节,春节有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守岁等习俗;根据材料“图2清代《龙舟盛会图》”结合所学可知,“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任选一个即可)根据材料二“传统节日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可知,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A《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医学著作;B《史记》是司马迁的史学著作;C《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史学著作;D《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科技著作;E《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学著作;F《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农学著作。因此,BC属于史学巨著;AE属于经典中医;DF属于科技名著。
(4)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根据题干要求写明著作的时期、作者、历史地位等即可。如:
《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著。它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编著得一部科技名著。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它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故答案为:
(1)学派:儒家、道家、法家。
(2)图1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图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任选一个即可)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任选一点即可)
(3)
(4)《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著。它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编著得一部科技名著。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它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传统节日及习俗、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9.【答案】(1)郡县制、行省制。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
(2)方式:武力统一或应对;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写出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贡献:维护了国家统一,使中国版图进一步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见证着国家领土完整与民族融合;中国版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适宜的政策维护和巩固了疆域发展。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结合所学可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等。
(2)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根据材料“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军队战败,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可知,武力统一或应对;根据材料“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 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可知,设置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可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根据材料“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可知,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写出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3)本题考查我国疆域变化的认识。可从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说明。如: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见证着国家领土完整与民族融合;中国版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适宜的政策维护和巩固了疆域发展。
故答案为:
(1)郡县制、行省制。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
(2)方式:武力统一或应对;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写出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贡献:维护了国家统一,使中国版图进一步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见证着国家领土完整与民族融合;中国版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适宜的政策维护和巩固了疆域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行省制度、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我国古代疆域变化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0.【答案】(1)时期:战国(写秦国亦可得分),名称:曲辕犁
(2)交子,携带方便;便于流通(写任何一点即可得分)
两项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
(3)原因:宋朝统治者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宋代经济发展水平高,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前代科技成就为宋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启示: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提供沃土;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要坚持人才战略;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都江堰和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唐朝时期改进和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2)本题考查交子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质货币。这对货物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携带方便;便于流通。结合所学可知,纸币的出现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密切相关。
(3)本题考查宋朝科技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宋代经济发展水平高,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为宋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本题考查古代科技发展的启示。可从科技与经济、人才、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说明。如: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提供沃土;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要坚持人才战略;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故答案为:
(1)时期:战国,名称:曲辕犁。
(2)交子,携带方便;便于流通。(写任何一点即可)
两项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
(3)原因:宋朝统治者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宋代经济发展水平高,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前代科技成就为宋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启示: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提供沃土;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要坚持人才战略;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和曲辕犁、交子、宋朝科技发明、古代科技发展的启示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2025七下·铜仁期末)良渚古城遗址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遗址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些发现说明(  )
A.社会分化严重 B.原始农业发达
C.审美观念形成 D.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最大的水利工程……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可知,水利工程用于灌溉,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有一定规划;同时发现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大量稻谷体现了农业产量较高,直接反映出原始农业发达,B符合题意;
“社会分化严重”通常需要墓葬规格差异、建筑等级划分等证据来体现,题干中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和炭化稻谷,未涉及社会阶层分化相关信息,排除A;
“审美观念形成”一般通过玉器雕刻、独特纹饰等艺术作品体现,题干中未提及这类能反映审美相关的内容,排除C;
“商品经济发达”意味着存在频繁的商品交换、货币使用等情况,而原始社会主要是简单的生存型经济,尚未形成商品经济,且题干也无相关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七下·铜仁期末)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这一时间用世纪年代法表示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历史年代计算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世纪的计算方法是:年份除以100后向上取整(如公元前209年,209÷100=2.09,向上取整为3世纪,因此是公元前3世纪)。世纪初指前30年,世纪末指后70年。公元前209年位于公元前3世纪的后段(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1年),因此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B符合题意;
选项 A (前3世纪初)错误,因209年不在前3世纪前段,排除A;
选项 C 、 D 涉及前2世纪,与计算结果矛盾,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年代计算方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5七下·铜仁期末)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描绘了汉代使臣出使西域的部分场景,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丝绸之路的初步开通 B.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
C.汉朝对西域军事控制 D.西域纳入汉王朝版图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张骞两次出使(前138年、前119年)虽未达成联合大月氏的外交目的,但带回了西域地理情报和汗血马等物产,促成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官方往来。通过张骞凿空西域,汉朝开始系统经营河西走廊,商队沿这条路线往来贸易,形成丝绸之路雏形,A符合题意;
佛教传入中原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7年),与张骞出使相隔200余年,排除B;
对西域的军事控制要等到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才实现,排除C;
西域正式纳入版图同样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为标,并非张骞出使的直接结果,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5七下·铜仁期末)某班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比较学习,这两次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文人志士广泛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贵族集团强力推行 D.维护贵族集团利益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两次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顺应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民族融合与封建化加深的趋势,两次改革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B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触动部分贵族利益,遭到反对,如商鞅被旧贵族仇视、孝文帝改革并非完全获贵族支持,所以并非有“文人志士广泛支持”,排除A;
商鞅变法依靠秦孝公等统治力量推行,但孝文帝改革并非单纯“贵族强力推行”,且这不是两次改革成功的最主要共性因素,排除C;
商鞅变法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调整贵族利益(如迁都等措施触动部分贵族),并非都是“维护贵族集团利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5七下·铜仁期末)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
B.科举制的创立,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D.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可知,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变革且扩大统治基础,是对科举制影响、作用的阐释,属于历史解释,B符合题意;
A项描述大运河起止点及长度,是客观事实陈述,无评价,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C选项说明安史之乱的时间、人物及直接原因,是客观事实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D选项列举政权名称,是客观事实陈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科举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5七下·铜仁期末)下列是小历同学搜集的诗词,两首诗词共同反映的是(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节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节选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朝经济的繁荣
C.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D.唐朝的盛世气象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直接提到”开元全盛”,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小邑犹藏万家室”通过人口数量突出经济繁荣,属于盛世的典型表现。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中,“万国衣冠”指各国使节朝拜唐朝皇帝,“九天阊阖”形容宫殿宏伟,体现唐朝政治强盛和国际影响力。D选项涵盖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外交昌盛等综合特征,是两首诗的共性,符合题意;
A选项仅涉及社会风气,但诗句未提及胡汉交融或女性地位等内容,排除;
B选项仅侧重经济,但王维的诗侧重政治,排除;
C选项与文学艺术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盛唐气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5七下·铜仁期末)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中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
A.匈奴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岳飞、靖康耻、笑谈渴饮匈奴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反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所以岳飞词中"匈奴"借指当时的敌人金政权,而金政权由女真族建立, C符合题意;
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岳飞生活在南宋,时间跨度大,当时匈奴已不是主要边患,所以“匈奴”不是指匈奴族,排除 A;
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在北宋末年被金所灭,岳飞抗金时辽已不存在,因此“匈奴”不是契丹族,排除B;
蒙古族崛起于南宋后期,岳飞抗金时,蒙古族势力尚未成为主要威胁,所以“匈奴”不是蒙古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女真族崛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岳飞抗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5七下·铜仁期末)下面是小宋同学在课前搜集的几张图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课题是(  )
宋代《耕获图》 宋代瓷器 宋代海外贸易图
A.宋代农业发展迅速 B.宋代手工业高超
C.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D.宋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目中三张图片分别对应不同经济领域:《耕获图》反映农业生产;瓷器图片体现手工业技术 ;海外贸易图展示国际商业。三个材料共同指向宋代经济的整体发展,而非单一领域。D符合题意;
宋代农业发展迅速只与第一幅图相关,排除A;
宋代手工业高超只与第二幅图相关,排除B;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只与第三幅图相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5七下·铜仁期末)“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 宜诏颁赏,厚往薄来”。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增进与亚欧友好往来 B.传播了和平与友谊
C.提高清朝的国际地位 D.加强对西洋的管理
【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播仁爱于友邦, 宜诏颁赏,厚往薄来”可知,郑和下西洋重在和平交往,B符合题意;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亚非的友好关系,排除A;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排除C;
明朝并未对西洋进行管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5七下·铜仁期末)“九边者,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分段守卫,设为九镇,因叫九边。……如此的沿如表 万余里,防备之至,实为前代所未有! “这里的“九边”指的是(  )
A.灵渠 B.秦长城 C.大运河 D.明长城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九边者,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防备之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先后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D符合题意;
灵渠是秦朝修建的水利工程,作用是沟通水系,和边防无关,与题干“九边”的边防属性不匹配,排除A;
秦长城西至临洮,而题干中“九边”西至嘉峪关,时空不对应,且“九边”是明朝的边防概念,排除B;
大运河是隋唐时期的运输通道,用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边防防御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长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长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5七下·铜仁期末)下列漫画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A.丞相权力逐渐提高 B.监察权力逐渐减弱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扩大
【答案】C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从汉朝到清朝的图示变化可以看出:汉朝时大臣“坐而论道”,说明丞相地位较高,能与皇帝平等议事。宋朝时大臣站议时政,表明此时需站立议事,君臣等级更加严格,相权被分割。清朝时大臣跪受笔录,反映军机处大臣只能机械执行皇帝旨意,相权彻底消失。这一过程体现皇帝通过不断削弱相权、控制议政方式,最终实现皇权高度集中。C符合题意;
丞相的地位逐渐降低,直至废除,排除A;
监察权力逐渐加强,排除B;
题干信息未涉及地方权力,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强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君主专制强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5七下·铜仁期末)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材料描述的是京剧形成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材料中明确提到:1790年徽班进京献艺→吸收昆曲、秦腔等地方戏优点→道光年间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发展为京剧。这一系列事件按时间顺序逐步推进,描述了京剧从萌芽到成型的演变步骤,属于对“过程”的叙述,B符合题意;
原因应涉及徽班进京的背景(如祝寿需求、商业支持等),排除A;
结果应描述京剧形成后的地位或成就,排除C;
影响应涉及京剧对其他剧种或文化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京剧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京剧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填空题
13.(2025七下·铜仁期末)【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炎帝和黄帝作为华夏族群的共同先祖, 尊奉为“   ”。
【答案】人文初祖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教材知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主体,后世将他们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答案为:人文初祖。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4.(2025七下·铜仁期末)【象形表意】商朝是我国汉字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答案】甲骨文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答案为:甲骨文。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5.(2025七下·铜仁期末)【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   ”。
【答案】文景之治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钱粮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故答案为:文景之治。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6.(2025七下·铜仁期末)【民族英雄】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率军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答案】戚继光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故答案为:戚继光。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7.(2025七下·铜仁期末)【多元融合】   时期,大量外族移居中国,同国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答案】元朝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帝国的扩张,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商人、工匠、学者等进入中国,他们与汉人长期杂居、通婚,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
故答案为:元朝。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三、综合题
18.(2025七下·铜仁期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铜仁市某中学开展“穿越时空,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式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项目一【品读名言——沐浴智慧之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韩非子 心度》
项目二【品读节日——赓续文明薪火】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
传统节日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摘编自部编2016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项目三【品读典籍——传承优秀成果】
(1)以上内容分别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写出图1或图2对应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名称和节日习俗。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
(3)请将以上素材进行归类,在空白的表格中填写字母即可。
类别 史学巨著 经典中医 科技名著
素材 AE    
(4)请从上述素材中任选一部典籍,按照仿写示例进行介绍,要求写出时期、作者、历史地 位等。(示例除外)
仿写示例:《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这部书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答案】(1)学派:儒家、道家、法家。
(2)图1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图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任选一个即可)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任选一点即可)
(3)
史学巨作 经典中医 科技名著
BC AE DF
(4)《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著。它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编著得一部科技名著。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它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结合所学可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是儒家思想及著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是道家思想及著作;“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韩非子 心度》”是法家思想及著作。
(2)本题考查传统节日。根据材料“图1《岁朝村庆图》局部”结合所学可知,“岁朝”指一年的开始,对应的节日是春节,春节有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守岁等习俗;根据材料“图2清代《龙舟盛会图》”结合所学可知,“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任选一个即可)根据材料二“传统节日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可知,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A《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医学著作;B《史记》是司马迁的史学著作;C《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史学著作;D《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科技著作;E《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学著作;F《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农学著作。因此,BC属于史学巨著;AE属于经典中医;DF属于科技名著。
(4)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根据题干要求写明著作的时期、作者、历史地位等即可。如:
《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著。它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编著得一部科技名著。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它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故答案为:
(1)学派:儒家、道家、法家。
(2)图1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图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任选一个即可)特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任选一点即可)
(3)
(4)《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著。它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编著得一部科技名著。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它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传统节日及习俗、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9.(2025七下·铜仁期末)某校七年级学生以“中国古代中央政权的边疆治理智慧”为核心,参与历史备课组设计的系列学习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任务卡一【解码制度创新】
任务二【归纳治理方式】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军队战败,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 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西南 管辖西藏 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1)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归纳这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作用。
(2)根据上面表格,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结合所学,从疆域版图的角度,说一说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疆域变化的认识。
【答案】(1)郡县制、行省制。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
(2)方式:武力统一或应对;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写出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贡献:维护了国家统一,使中国版图进一步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见证着国家领土完整与民族融合;中国版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适宜的政策维护和巩固了疆域发展。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结合所学可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等。
(2)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根据材料“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军队战败,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可知,武力统一或应对;根据材料“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 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可知,设置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可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根据材料“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可知,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写出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3)本题考查我国疆域变化的认识。可从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说明。如: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见证着国家领土完整与民族融合;中国版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适宜的政策维护和巩固了疆域发展。
故答案为:
(1)郡县制、行省制。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
(2)方式:武力统一或应对;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平定地方分裂势力。(写出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贡献:维护了国家统一,使中国版图进一步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见证着国家领土完整与民族融合;中国版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适宜的政策维护和巩固了疆域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行省制度、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我国古代疆域变化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0.(2025七下·铜仁期末)某学校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七年级2班学生围绕“技术革新推动社会变革”的主题,设计互动探究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水利耕魂续华章】
任务二【术业密码启新篇】
材料一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质货币。这对货物 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
——摘编自[德]迪特 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任务三【华夏智巅溯宋因】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1水利工程修建的历史时期和图2模型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历史上首次使用的纸币名称,并概括纸币使用的优点。指出纸币的出现与我国古代相关的两项技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发展“呈巅峰状态”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一谈你从古代科技发展中得出的启示。
【答案】(1)时期:战国(写秦国亦可得分),名称:曲辕犁
(2)交子,携带方便;便于流通(写任何一点即可得分)
两项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
(3)原因:宋朝统治者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宋代经济发展水平高,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前代科技成就为宋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启示: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提供沃土;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要坚持人才战略;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都江堰和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唐朝时期改进和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2)本题考查交子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质货币。这对货物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携带方便;便于流通。结合所学可知,纸币的出现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密切相关。
(3)本题考查宋朝科技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宋代经济发展水平高,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为宋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本题考查古代科技发展的启示。可从科技与经济、人才、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说明。如: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提供沃土;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要坚持人才战略;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故答案为:
(1)时期:战国,名称:曲辕犁。
(2)交子,携带方便;便于流通。(写任何一点即可)
两项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
(3)原因:宋朝统治者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宋代经济发展水平高,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前代科技成就为宋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启示: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提供沃土;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要坚持人才战略;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和曲辕犁、交子、宋朝科技发明、古代科技发展的启示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