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
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片面的真理。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秋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或是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或是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适得其反。在欧洲从19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见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
(选自《诗论》,朱光潜)
材料二:
钱锺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基本类似。
即物生情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谛听和描绘,是从物事情感到形象语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创作过程;执情强物则是主观先入,是把意念强加于物事,通过自我营设、情境唤起以“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
前者,多为收缩性写作,即先对客体产生直观感应,再动之以情,述之于笔;后者基本上属于发散型写作,是所谓不按常理出牌,以主观意念混淆造物、统领外物。
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
有时我却觉得这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所谓“意与境浑”“意与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原载于《新民晚报》,喻军,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认为两种境界的区别不在“我”之有无,而在“我”与“物”的关系。
B.“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
C.《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单独描绘的对象。
D.“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武断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可以品评高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
B.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
C.“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可能出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
D.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
A.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B.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
C.镜无畜影,触形则照。虚已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
D.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
5.《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桑”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傀儡戏(节选)
沈从文
①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土地堂前头,只要剩下来约两丈宽窄的空地,闹台(指开台锣鼓)就可以打起来了。这类木傀儡戏,与其说是为娱那土地一对老夫妇,不如说是为逗全街的孩子欢心为合适。捐钱时,大多都是论家中贫富为多少的;惟有土地戏,却由募捐首士清查你家小孩子多少。像我们家有五个姊妹的,虽然明知道并不会比对门张家多谷多米,但是钱,总捐得格外多。不捐,那是不行的。小孩子看戏不看戏可不问。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别人两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己,良心上说来,也不好意思。
②戏虽在普通一般人家吃过早饭后才开场,很早很早,那个地方就会已为不知谁个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惟有“土地堂前猪屎多”,在平时,猪之类,爱在土地堂前卸脱它的粪便,几乎是成了通例的,唱戏日,大家临时就懂了公德心,知道妨碍了看戏是大家所抱怨的,于是,这一天,就把猪关禁起来了。你若高兴,早早的站在自己门前,总可以见到戏箱子过去,押箱子的我们不要问就可以知道是“管班”。每一口箱子由两个人抬着,箱子上有各样好看的金红漆花,有钉子,有金纸剪就“黄金万两”连连牵牵的吉利字,一把大牛尾锁把一些木头人物关闭着。呵,想象到那些花脸,旦角,尤其是爱做笑样子的小丑,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干似的贴着,短短的胡子,……而它们,这时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里,将要做些什么?真可念!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坐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
③饭吃了,一十六个大字,照例的每日功课,在一种毫不用心随随便便的举动下,用淡淡的墨水描到一张老连纸上后,所候的就是“过午”那三十枚制线了。关于钱的用处,那是预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费账单大致如下:面(或饺子)一碗,十二文。甘蔗一节,三文。酸萝卜(或蒜苗),五文。四喜的凉糕,四文。老强母亲的膏梁甜酒,三文。余三文作临时费。
④凉糕,同膏梁甜酒,母亲于出门时,总有三次以上嘱咐不得买吃的,但倘若是并无其他相当代替东西时,这两样,仍然是不忍放弃的。有时可以把甘蔗钱移来买三颗大李子,吃了西瓜则不吃凉糕。倘若是剩钱,那又怎么办?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钱用完时,人倦了,纵然戏正有趣,回家也是时候了。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待到白煮鸡只剩下些脚掌肋巴骨时,戏台边又见到嘴边还抹油的我们了。
⑤在镇筸(gān),一个石头镶嵌就的圆城圈子里住下来的人,是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
⑥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关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这种德性。每一天每一个晚间,除开落雨,每一条街上,都可以见到若干不上十二岁的小孩,徒手或执械,在街中心相殴相扑。这是实地练习,这是一种预备,一种为本街孩子光荣的预备!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场的怕是无一个罢。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统辖的称为官,在前清,这人是道台,是游击,到革命以后,城中有了团长旅长,于是他们的头衔也随之改变了。我曾做过七回都督,六弟则做过民政长。都督的义务是为兄弟伙出钱备打架的南竹片;利益,则行动不怕别人欺侮,到处看戏有人护卫而已。
⑦晚上,大家无事,正好集合到衙门口坪坝上一类较宽敞地方,练习打筋斗,拿顶倒转手来走路。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选对手出来,学苗人打堡子时那样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击,除开头脸,心窝,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炼磨成一个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汉,那是事实罢。不愿用家伙的,所谓“文劲”,仍可以由都督,选出两队相等的小傻子来,把手拉斜抱了别个的身,垂下屁股,互相扭缠,同一条蛇样,到某一个先跌到地上时为止,又再换人。此类比赛,范围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牵成一个大圈儿,让两人在圈中来玩。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倒下而不愿再起的,算是败了。败者为胜利的作一个揖,表示投降,另一场便又可以起头。也有那类英雄,用腰带绑其一手,以一手同人来斗的,也有两人与一人斗的。总之,此种练习,以起疱为止,流血也不过凶,不然,胜利者也觉没趣,因为没一个同街的啼哭回家,则胜利者的光荣,早已全失去了。
(有删改)【注】本篇发表于1926年8月18日《晨报副刊》,收入小说集《入伍后》。标题为“木傀儡戏”,但全文并非纯粹对傀儡戏的描写,而是通过土地菩萨生日唱戏这个引起儿童兴趣的事件,写湘西过节的习俗和尚武的传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戏捐钱不同于一般的募捐,是根据家中孩子多少来确定的,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戏是专门为孩子们表演的。
B.唱戏日为防止自家的猪到土地堂前排便,人们就把猪关禁起来,成了一种自觉行为,也说明人们临时懂了公德心。
C.“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等内容,既交代了当地的特色食品,也突出了小说的地域特点。
D.“道台”“游击”“都督”“民政长”等头衔,既代表着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地位,也反映出时代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一句开篇照应题目,进而详细介绍了当地土地菩萨生日唱戏的习俗。
B.“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运用类比手法,形象地写出苗人汉人的融合,突出了苗汉一家的主题。
C.“苗人们勇敢……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关于湘西少年尚武风俗的具体描写。
D.“垂下屁股,互相扭缠”“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文劲”的比试情形。
8.小说第四段以童年回忆的视角来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说,《木傀儡戏》和《边城》一样都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角度,谈谈你对本文这一特点的认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求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隘楚A太子B弗出C不仁D又欲夺之E东F地G五百里H不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归楚太子”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相同。
B.“王不可不与也”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C.“三十余万弊甲钝兵”与“弊在赂秦”(《六国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
D.“乃请子良南道楚”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太子请求回国,齐王以割取五百里国土为条件,楚太子答应了这个条件。
B.楚襄王即位,面对来要求割地的齐国使者,不知道怎么办,于是问师傅慎子,慎子设下巧计,智退齐使。
C.上柱国子良认为应该遵守信用,先割让许诺过的五百里国土,然后与齐国开战,凭武力重新夺回国土。
D.昭常和景鲤都反对割让国土,但二人的对策并不相同,昭常主张用生命捍卫国土,而景鲤主张借助外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2)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
14.齐王最后决定退兵,有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戏为六绝句
杜甫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更加成熟,达到了健笔凌云、纵横开阖的境界。
B.时人赞赏敬佩庾信传下来的文章,丝毫都不觉得庾信这样的前贤比不上后来之人。
C.唐初四杰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却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们讥笑。
D.诗人就事论诗,虽在标题中说是“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
16.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节选)》中表现屈原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两句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中,不仅描写了蜀道奇异的自然景色,也通过“ , ”两句,写出自己对蜀地容易发生叛乱的担忧。
(3)荷花历来被文人钟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尽管洞内洞外一点声音都没有,但是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雕塑,特别是看到墙上的壁画:人物是那样繁多,场面是那样富丽,颜色是那样鲜艳,技巧是那样纯熟,我们内心里就不禁感到热闹起来。我们仿佛亲眼看到释迦牟尼从兜率天上骑着六牙白象下降人寰,九龙吐水为他洗浴,一下生就走了七步,口中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我们仿佛看到他读书、习艺,他力大无穷,竟把一只大象抛上天空,坠下时把土地砸了一个大坑。我们仿佛看到他射箭,连穿七个箭靶。我们仿佛看到他修苦行,不吃东西,修了六年,把眼睛修得深如古井。我们又仿佛看到他幡然改变主意,毅然放弃了苦行,吃了农女献上的粥,又恢复了精力,走向菩提树下,同恶魔波旬搏斗,终于成了佛。他成佛后到处游行,归示,度子,年届八旬,在双林涅槃。使我们最感兴趣、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许许多多的涅槃的画。释迦牟尼已经逝世,闭着眼睛,右胁向下躺在那里。他身后站着许多和尚和俗人。前排的人已经得了道,对生死漠然置之,脸上毫无表情。后排的人,不管是国王、各族人民,还是和尚、尼姑,因为道行不高,尘欲未去,参不透生死之道,都号啕大哭,有的捶胸,有的打头,有的击掌,有的顿足,有的撕发,有的裂衣,有的甚至昏倒在地。我们真仿佛听到哭声震天,看到泪水流地,内心里不禁感到震动。最有趣的是外道六师,他们看到主要敌手已死,高兴得弹琴、奏乐、手舞、足蹈。在盈尺或盈丈的墙壁上,宛然一幅人生哀乐图。这样的宗教画,实际上是人世社会的真实描绘。把千载前的社会现实,栩栩如生地搬到我们今天的眼前来。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热闹”一词有何含义
19.文中加点的“我们(又)仿佛”连续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高兴得弹琴奏乐,手舞足蹈”,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对浩瀚天空,我们的先人认为那里除了点点星光,可能空无一物,因此称之为太空。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 ① ,而是充满了等离子体等物质,存在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随着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人类开始进入并利用太空,太空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越发紧密。就像人们需要根据日常天气预报安排生产生活一样,为了规避太空灾害,更好地探索和利用太空, ② ,及时监测太空环境并准确预测其变化规律。
人们很早就发现太阳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发物质和能量,时而平缓, ③ 。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为空间天气。太阳打个喷嚏,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一般而言,太阳活动会给地球空间带来三轮打击:大幅增强的X射线、紫外射线将以光速轰击地球,8分多钟后即可导致大气电离率增强,引发电离层的剧烈扰动;太阳高能粒子将在几小时之后到达地球附近,对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航天器安全造成极大影响;上百亿吨的等离子体从太阳表面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抛出,形成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将在几天内到达地球,引起近地空间各种环境要素的剧烈扰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①


22.文中加点的“打个喷嚏”和“感冒”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已是我的荣幸。——卡尔·萨根《宇宙》
这句话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D 3.A 4.①材料一认可王国维的两种分类方法,但是质疑其命名准确性,也否定了王国维对两种境界高下的判断。首先指出其区别不在于“我”之有无,只在于“我”与“物”的关系;然后举例比较,论述渊源,说明前者品格未必不及后者。
②材料二认为王国维和钱锺书的分类方式相当,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又指出,简单二元归类不够客观,不能反映艺术作品“意与境合”的丰富性。 5.①“桑”在《氓》里面不是吟咏的对象,只是作“比”“兴”使用,以之起兴,兼有比义。既引出女子初婚,又以其青葱茂盛暗喻女子沉浸爱情的甜蜜。
②《归园田居》以白描手法,勾勒村落风貌,深巷幽幽,鸡犬相闻,桑树滋长,村人乐业。深得田园之趣,淳朴欢愉,一任自然,正是王国维欣赏的“无我之境”。
6.A 7.B 8.(1)有利于忠实地记录原生态生活,真实有趣地表现了儿童过节的兴奋心情。(2)拓展了叙述空间,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9.(1)虚化人物(淡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对母亲的描写,只是写意化的描写而不是工笔式的细致刻画。(2)淡化情节(少有冲突,缺少悬念),如对打架的描写,只是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而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3)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在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等真实生活氛围中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10.CDH 11.A 12.B 13.(1)(如果)你因吝惜土地而不能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所以我认为,献地有利。
(2)派出昭常的次日,派景鲤率战车五十辆,向西去向秦国求救。 14.①齐国向楚国索地不仁不义。②昭常领兵坚守国土。③秦国五十万大军威胁齐国边境。
15.B 16.①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成熟。②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③要创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17.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娇欲语 愁杀荡舟人)
18.①壁画人物繁多,场面富丽,故事内容丰富。
②释迦牟尼下降人寰的情景壮观。
③我们受到震撼,感慨颇多。 19.①反复强调“我们”,反映了“我们”观看时十分投入、专注。
②反复强调“仿佛”,能营造梦幻之感,以表现“我们”被画作吸引的沉浸之状。
③以此来强调观赏者内心感受之强烈,从而表现生动逼真的洞内壁画给观赏者带来的冲击力。
④连用“我们(又)仿佛”使句式整齐,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
①原句把“弹琴奏乐,手舞足蹈”用三个顿号分割成独立的四个动作,能突出人物动作之丰富,有极强的画面感,更能凸显人物的兴奋之情。改句相对显得平淡。
②原句用三个顿号代替改句中的一个逗号,四个表动作的词语排列整齐,能增强节奏感,富有音韵美,与人物的愉悦得意之状相谐。改句的叙述相对缺少这样的效果。
21. 太空其实并不空 人们也迫切需要太空天气预报 时而猛烈 22.①“打个喷嚏”指X射线、紫外射线轰击地球,太阳高能粒子到达地球附近,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等太阳活动。
②“感冒”指地球电离层剧烈扰动、航天器安全受影响、近地空间各种环境要素剧烈扰动。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