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创造一旦向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便将之转化成审美语言影响人类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纵深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一方面使中国文艺承载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与审美观,体现中华历史之精髓、中华文化之精魂,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另一方面则使中国文艺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实现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收获广泛的文化认同与审美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所形成的光荣传统;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要一脉相承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思想的中华美学精神,不断探索兼具当代品格与民族风范的审美形态。
另一方面,中国文艺要树立文质兼美的精品意识,让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描摹及对未来的憧憬,透过精湛的文艺表达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传播当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旨趣,反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文艺作品深邃的精神意义与卓越的审美价值,登顶时代文艺高峰,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摘编自李志敏《努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艺高峰》)
材料二:
一段时间以来,文艺批评不怎么受大众待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言说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缺少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文艺批评出现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文艺评论家认真思考。如果评论者老在一个小语境里兜圈子,说话弯弯绕,尽用些别人看不懂的文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难以与作家、读者、其他批评者平等交流。长此以往,文艺批评又如何起到介入和推动文艺发展的作用呢?改变文艺批评风气,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积极作用于内容。文艺批评的对象是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评论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批评,告诉大家批评对象的可能性究竟有多丰富,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不止一种。因此,评论者必须综合应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的具体评析,挖掘和揭示出审美现象“能指”与“所指”所包孕的多重意蕴。换句话说,文艺批评“活”不“活”,取决于评论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文艺批评原本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除各种专题性、综合性的长篇论文外,还可以有随笔式、评点式、对话式、赏析式等多种文体的评论文章。古今中外许多具有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传之后世的文论、诗论,并非都出自“大块论文”,而是出自各种样式。如中国古代众多诗话、小说评点,现代鲁迅、陈望道、朱光潜等的文艺批评,都是以杂文、对话体、随感样式写成的。有的虽然每篇只有几百字,但却言精意赅,提出新的观点,切中文学要害,读者每看一篇,都能受到一点有益启示。
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样式,有其自身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要求它完全具有小说、诗歌那样的艺术魅力,但实践表明,文艺评论文章完全可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上述我国古代文论便渗透着审美情趣、形象感。许多文章读起来如同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首首隽永的诗歌、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读者既能得到理论启示,又能获得艺术享受,大大缩短了评论与读者的距离。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注重社会性影响,它需要一种大众化的语言符号,必须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总之,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呼唤文艺批评的新作为。评论者要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不断提升敏锐的感受力、精准的判断力,注重把抽象的观念、概念转化成具体丰富的文艺话题和内容,转化为个性化、专业化的学术语言,务去说“大话”“空话”,丢掉凌空蹈虚的坏习气,找到评论和作家艺术家的交汇点,努力建构接地气、有活力的文艺批评体系。
(摘编自马忠《让文艺批评“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艺可以在转化现实生活后,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实现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B.文艺批评不受大众待见是因为其缺少审美旨趣和权威观点,改变这种情形刻不容缓。
C.中国文艺既要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也要塑造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
D.文艺批评有其自身的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需要有真知灼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文化自信,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
B.中国文艺要想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风范,需要树立文质兼美的精品意识。
C.优质的文艺评论文章可缩短评论与读者的距离,可使读者获得艺术享受和理论启示。
D.评论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挖掘批评对象的多重意蕴,目的是提升读者的理论素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B.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C.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
D.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4.材料一的论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如何才能让文艺批评“活”起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我的女儿)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①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
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②我要把我们这个民族的清晨、正午和黄昏,还有半个月亮说给你听……
(有删改)
【注】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所喜食物而搬迁、游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班为照顾可怜的拉吉米而被迫选择下山,已预见到远离大山的自己将无法在大城镇生存。
B.大城镇的定居生活给狩猎民族带来现代化的便捷,但也让他们失去了大自然灵性的滋养。
C.安草儿并不理解选择的意义,他从未想过离开,他做出选择只是想早点出去做他的活计。
D.那团不熄的火是“我”对自然赤诚的爱,对淳朴自在的生活与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坚守。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以一个九十高龄老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变迁史,体量庞大,给读者一种历史纵深感。
B.故事用倒叙回忆了“去留选择”场景,在文明冲突场中刻画出处于重大转变时期的鄂温克族人的心理。
C.故事采用散文化的笔法,叙述语调平静,节奏舒缓,更契合一个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娓娓道来的口吻。
D.作者退隐到故事之外,但读者依然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现代文明入侵的抵抗,对文化之根的追寻。
8.班级开展“品读经典”活动,请从以下关键词中选择其一,以文中画线的两个语句为例进行评析。
关键词:简约精妙 意蕴丰富
9.在某种意义上说,迟子建的这部长篇小说如同贾平凹的《秦腔》一样,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曲挽歌,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哀悼。试从“挽歌”角度,分析二者主题的异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及至羿、浇、少康、二姚、有娀氏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
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节选自班固《离骚序》)
材料二: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节选自王逸《离骚经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其A文弘博丽雅B为辞C赋宗D后世莫不E斟酌其F英华G则象其H从容。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与《氓》中“秋以为期”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B.“且君子道穷”与《离骚》中“悔相道之不察兮”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C.“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与《过秦论》中“赢粮而景从”两句中的“景”含义不同。
D.“冀君觉悟”中的“冀”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都是“希望”的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班固阐释自己创作《离骚序》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刘安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是合理的。
B.材料一中班固举《关雎》、蘧瑗、宁武等人的例子意在对屈原选择以死殉国的做法提出委婉批评。
C.材料二中王逸对“离骚”二字含义的理解与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此二字的理解不完全相同。
D.材料二中王逸认为《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文辞温厚而典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
(2)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14.材料一中班固对屈原本人及其作品《离骚》的看法有褒有贬,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作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
杜甫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②“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16.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借酒浇愁、长歌当哭、悲怆难抑的形象。
(2)班会课上,班主任引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告诫我们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列子·黄帝篇》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运用了“鸥”的意象,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迎春花因开放后即迎来 A 的春天而得名。( 甲 ),枝条上只有零星的几朵小黄花,但很快便是成千上万朵花一同绽放,仿佛是黄色的瀑布,在北方初春大片的灰褐色中显得格外明媚灿烂。
迎春花的栽培历史 B ,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是著名的观赏花卉了。迎春花有一定耐寒性,花色明显,花量繁密,是北方城市的“报春使者”。宋代韩琦《迎春》中写道:“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迎春的花呈金黄色,先叶开放,( 乙 ),故唐代白居易称之为“金英翠萼”。在北京,由于迎春花开初期天气较为干冷的原因,我们经常能看到迎春花很多的花萼为红色。迎春花长于绿色四棱形小枝两侧,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相邻的两对花在枝条上呈90度交错排列,这样的结构有助于花朵(叶片)减少互相遮挡,更好地接受阳光和雨露,显示了植物适应环境的智慧。
迎春花,热烈而繁茂,花量之大,仿佛要把积攒一冬的活力都倾洒而出,在风中 C ,构成一幅幅绝美的春日画卷。然而,这份盛大之中却藏着一个小小的遗憾——我们极少能看到它的果实。究其原因,( 丙 ):那细长的花筒中,雌蕊如同亭亭玉立的公主,常探出头来展示自己;而雄蕊恰似羞涩的少年,深深隐匿在花筒内部。普通昆虫因花筒的阻碍,无法触及雄蕊,传粉这一关乎繁衍的使命便难以达成。尽管有长喙天蛾这种昆虫不时光顾迎春,它细长的喙也与迎春的长花筒很适配,但它只采花不携带花粉,只采蜜却不酿蜜,与蜜蜂大不一样。所以即便喙长,也无法助力迎春孕育果实。迎春虽结果寥寥,却并未放弃希望。有心人如笔者,一次次在丛丛迎春间寻觅,终于在国家植物园邂逅了那难得一见的果实。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例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这份盛大之中却藏着一个小小的遗憾——我们极少能看到它的果实。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C.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D.“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2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北京,由于迎春花开放初期天气较为干冷,我们经常能看到迎春花很多的花萼为红色。
B.在北京,由于迎春花开放初期天气较为干冷的原因,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迎春花的花萼为红色。
C.在北京,迎春花开放初期天气较为干冷的原因,我们经常能看到迎春花很多的花萼为红色。
D.在北京,由于迎春花开放初期天气较为干冷,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迎春花的花萼为红色。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常立志者,心怀多元梦想,能在不断尝试中探索自身无限可能,拥抱更广阔天地。”也有人说:“立长志者,专注一心,以滴水穿石之力,在既定道路上笃定前行,更容易抵达成功彼岸。”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D 3.C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先总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吸收优秀成果的观点,然后从两方面展开论述。
②论证语言严谨周密。例如“历来”“广泛”等词语的使用。
③密切联系实际,且运用引证法,很有说服力。 5.①文艺评论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②文艺批评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要能让读者得到有益的启示。
③文艺批评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文采,并通俗易懂。
④文艺批评的内容要能提出新的观点,切中要害。
6.A 7.B 8.“简约精妙”示例:句①“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月光”,“阳光”“月光”之比,精准地写出布苏缺少的是自然灵性,意象简单但精妙。
句②中的“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简单,意味却长,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
“意蕴丰富”示例:句①用“日光与月光”借指大自然,“心眼明亮”指自然给人带来的灵性,此引发人对自然灵性的尊重与热爱。
句②“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 9.同:二者均在追忆叹惋一种消逝的文化,都展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
异:①《秦》哀叹在中国历史格外悠久漫长的乡土文化的渐行渐远;《额》痛惜在生态文化的意义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原住民文化,在现代化挤压与逼迫之下,最终无奈地消亡。
②《秦》重在表现秦腔与三秦大地上的人民血肉联系;《额》侧重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对自然灵性的敬畏。
③《秦》格调相对欢乐明快,《额》哀婉伤感。
10.BDG 11.D 12.A 13.(1)然而(屈原)责备数落楚怀王,怨恨小人奸臣,指责那些人,和小人们仇恨对立互不相容,最终沉江而死。
(2)所有的君子,没有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为他的怀才不遇而哀伤,并同情他的志向的。 14.对屈原本人的评价:
①褒: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很有才气。
②贬:显露才能炫耀自己,不明智。
对《离骚》的评价:
①褒:文辞宏大华丽高雅,是辞赋的正统鼻祖。
②贬:内容上记载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事,不合法度、文章经义。
15.D 16.(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7.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海上轻鸥何处寻?烟波万里信浮沉)
18.A 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B 源远流长
C 摇曳生姿/楚楚动人 19.甲:初开之时
乙:花萼翠绿如翡翠/花萼为绿色
丙:在于迎春花独特的构造 20.B 21.D 22.①比喻:将雌蕊比作“公主”突出其外露形态,把雄蕊喻为“少年”强调其内藏特征,通过性别意象生动呈现雌雄蕊结构差异。
②拟人:以“探出头展示”“隐匿”赋予花朵人格化动作,暗示雌雄蕊位置分离导致的传粉困难,将生物学原理转化为具象画面,兼具文学感染力与科学逻辑性。
23.例文:
志之所趋 无远弗届
志向是人们心中的指南针,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常立志”与“立长志”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前者让生命保持开放的姿态,后者赋予行动持续的力量。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人生不同阶段的自然选择。青年时期需要“常立志”以探索可能,成熟后则需要“立长志”以深耕细作。
“常立志”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为人生提供了多元可能。北宋诗人林逋年轻时曾想考取功名,后来选择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成就了“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美国作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尝试极简生活,最终写出《瓦尔登湖》这部传世之作。不断尝试新的志向,不是三心二意,而是对生命可能性的尊重。每个人的天赋往往埋藏在未知的领域,只有通过尝试才能发现。
“立长志”的价值则体现在专注的力量上。法国数学家格罗滕迪克一生专注于代数几何研究,最终革新了整个数学领域。中国科学家黄昆在半导体物理领域深耕六十年,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父”。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任何领域的突破都需要长期积累。专注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认准方向后的持续投入。这种坚持往往能在某个领域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常立志”与“立长志”需要智慧地平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既是数学家,又是哲学家,还在外交领域有所建树,展现了多元发展的可能。而法国画家莫奈一生执着于光影研究,创作出数百幅睡莲系列作品,证明了专注的价值。关键不在于选择哪种方式,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自己。
志向的真正意义在于赋予生命方向感。无论是“常立志”还是“立长志”,都是为了让生命更加充实。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三十余年行走中国,留下《徐霞客游记》;现代企业家乔布斯在多个领域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梦想的执着。志向不必拘泥形式,重要的是它能否点燃内心的热情。
人生如航海,志向是罗盘。有时需要调整航向,有时需要坚持既定路线。重要的不是选择“常立志”还是“立长志”,而是在每个阶段都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到达某个终点,而在于航程中不断超越自我。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只要心怀热爱,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