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一、亲爱的同学们!这学期你们一定遨游于书海,汲取了不少知识。此刻,让我们拿起笔, 用心记录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吧!识字与写字(35分)
1.(2025五下·临安期末)请将下面的语段抄写在空白书签中,做到端正、整洁、格式正确。
今年春天雨水大(节选) 萧红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
花朵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花香招来了很多蜂子,嗡嗡地在攻瑰树那儿闹者。  
2.(2025五下·临安期末)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读名著时,我们认识了shén jī miào suàn   的诸葛亮;读古诗时,我们yóu zhōng    赞叹诗人的才华。我们遨游在汉字的王国里, qíng bù zì jīn   对中国五 千年文明sù rán qǐ jìng   。如今的中国,全国人民tuán jié   一心,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无比自豪,更坚定了决心,必将用zhǎn xīn    的面貌向世界展示中国少年的风采。
3.(2025五下·临安期末)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凉飕飕(sōu) 弓弩(nù) 擂(léi)鼓 点缀(zhuì)
B.徘徊(huí) 血泊(pō) 迸(bèng)裂 矜(jīn)持
C.郑(zhèng)重 燕(yān)国 绷(bēng)带 吓(xià)唬
D.严禁(jiàn)生 放肆(sì) 哗(huá)笑 无边无垠(yíng)
4.(2025五下·临安期末)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锻炼 烦忙 荣幸 施行 B.危严 绝活 衔接 侵犯
C.赏识 脚力 照办 签字 D.神圣 师傅 瞄准 生畜
5.(2025五下·临安期末) 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我猜“牣”字和下面(  )的读音最接近。
A.牛 B.牡 C.刀 D.刃
6.(2025五下·临安期末) 王医生的医术可真是__啦!连海外学者都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专程向他求教,(  )
A.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B.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C.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D.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7.(2025五下·临安期末) 下列古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解释)
B.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
C.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刺破)
D.孔君干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拜访)
8.(2025五下·临安期末)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吁儿出。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9.(2025五下·临安期末)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古典名著时,难理解的语句要反复琢磨
B.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C.阅读古典名著时,可借助资料帮助理解
D.阅读古典名著时,可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加深理解
10.(2025五下·临安期末) 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图片猜猜写的是《西游记》中的(  )。
面如数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鬓枕青云欺绽染,眉分新月似刀戟。战裙巧纷盘龙 风。形比哪吒更富态。双手绰枪威凛冽,祥光护体出门来。
A.红孩儿 B.哪吒
C.铁扇公主 D.孙悟空
11.(2025五下·临安期末)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诗句抒发了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   ”道尽了百姓对收复故土的殷切期盼;王之涣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 勾勒出戌边将士的孤独与坚守,王昌龄的“    ,不破楼兰终不还”彰显了军人警死 报国的豪迈气概;而杜甫“剑外忽传收药北,   ”的喜极而泣,则让我们看到了一 位爱国诗人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12.(2025五下·临安期末)我能按要求写一写。
下面的两个情景你一定很熟悉吧?请你选择一个情景,用一两句话写出它的动、静之美吧。
黄昏时的江西 六一儿童节的校园
二、阅读与鉴赏(35分)
(2025五下·临安期末)我们来读一则新闻,然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管理体重 全员行动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 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 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浙江省近年来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全民体重管理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1.“小胖墩”干 预计划。实行智能监测:配备体脂科、智能手环,定期生成学生BMI报告并推送家长。对超 重学生提供“运动+营养”处方。2.体育教育改革。保障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跳绳、 体能课纳入必修。3.健康教育与筛查。推出“食育”课程,教授学生阅读食品标签,识别高 糖高脂食品。脊柱与体重同步筛查。4.家庭与社会协同,制定“家庭健康管家”计划。
13.以上新闻想告诉我们的观点是   。
14.读新闻,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②浙江省对超重学生提供“运动”处方,避免营养摄入。   
15.读了以上这则新闻,你在自己的体重管理上今后打算怎么做?请写出两点。
(2025五下·临安期末)生态保护也很重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然后完成后面习题。
种1万亿棵树,能逆转气候变化吗?
为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科学家提出一个构想:植树造林————希望能在2030年 前,通过全世界的努力,种1万亿棵树,从而达到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那么,种1万亿棵树,能逆转气候变化吗?
迎战全球变暖的“先锋”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有着强大的固碳功能。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 氧化碳,并利用太阳的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碳元素就能在有机物中被 储存起来。
说起森林对碳的固定作用,土壤功不可没。森林土壤碳库是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3倍。是大气磅库的1.4倍。在森林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这些碳 一部分随着根系的分泌物进入土壤,一部分通过凋零的落叶枯枝进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 下,这些碳能以有机质的形式被储存在土壤中。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有机碳含量高的森林、草原土壤被开垦,或者植被遭到破 坏,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就会下降,这些碳被排放到大气中,此时,土壤也会成为二氧化碳 的排放源。
当然,土壤本身也会通过其中大量的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关注植被健康、合理利用土地,才能更好地发挥土壤的碳汇功能。
“种1万亿棵树”有多难
既然森林在迎战全球气候变暖中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那么通过种1万亿课树来缓解气 候变暖的方案一定是可行的吧?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树种的选择就是一大难题。若要达到较好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就要选择生长迟 速、寿命长、围碳能力强的树种。就算是找到这样的树种,是否适合全球推广种植呢?多数 情况下,外来物种较本地物种更不易适应区域环境,选定树种在全球不同区域种植的成活率 很难保证。
其次,树木也有一定的生长周期。树木需要一定的时间生长,才能为吸收二氧化碳做出 贡献,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即便种了1万亿棵树,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1万亿 棵树的减排效果。
最后,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用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大片树木需要大量的水, 这对淡水资源不丰裕的地球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资源消耗。倘若在沙漠干旱地区大量种植需 水量大的树木,还会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后果不堪(kān)设想。
对于二氧化碳,不仅要加大吸收,更要控制排放。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仍然是二氧化 碳释放的重要来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使用清洁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 候变暖的必要举措。
16.科学家提出种1万亿棵树的构想,其目的是   。
17.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通过种1万亿棵树来缓解气候变暖一定是可行的。   
②土壤对二氧化碳有固定作用,它不会排放二氧化碳。   
③文中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图,直观地说明我国森林覆盖率是在逐年递增的。   
18.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作比较 B.作比较 列数字
C.打比方 列数字 D.举例子 作比较
19.文中画线的句子科学地、准确地告诉我们(  )
A.森林中土壤对碳的固定作用最大
B.森林中生物对碳的固定作用最大
C.森林中大气对碳的固定作用最大
D.森林中土壤、生物和大气对碳的固定作用是一样的
20.读短文,用关键语句填一填“种1万亿棵树”很难的理由。
21.科学家们为缓解气候变暖在不断努力,那我们每一个公民能为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做点什么?请结合平时阅读的资料和生活实际列举二三,分点表述。
(2025五下·临安期末)你对下面的故事一定很熟悉吧,读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三顾茅庐(罗贯中)
①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一天,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鼓门,里面走出一个书堂,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堂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②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怒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kòu)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堂。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yàng)怏而回。
③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相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④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枝门,那书堂又出来了。书堂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做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搭理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愉忱!”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讨论国家大事。
⑤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缅子庐,又背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22.我能用   的方法,猜测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快快而回”的意思是    。
23.选择一项,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本篇短文选自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24.本篇短文最明显的表达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神态描写
25.从“一个村大,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这句语言中可以看出(  )。
A.张飞对刘备的导致 B.张飞的鲁莽
C.张飞的粗俗,轻视诸葛亮 D.张飞的稳重
26.文中对张飞人量言行描写,既反映出他性格特点,又对刘备的形象起到(  )的作用。
A.语言描写 B.典型事例 C.直接反映 D.侧面衬托
27.阅读短文,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填写下图。
28.细读第④自然段,按要求作答。
⑴画线句子“轻量”“恭恭敬敬”等词看出刘备    。
⑵第④段中除画横线句子外,还能反映刘备形象的句子是哪一句?摘抄下来。   
29.本学期你和同学们一定读过好多古典名著吧,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其中哪个故事给你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30.(2025五下·临安期末)漫画往往意味深长,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你能读懂右 面这幅漫画吗?让我们写一写从没画中获得的启示,写的 时候注意观察,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再联系生活中 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
习作要求: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书写端正,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内容具体,题目自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今年春天雨水大(节选)
萧红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
花朵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花香招来了很多蜂子,嗡嗡地在攻瑰树那儿闹者。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用正楷抄写一遍,要求端正、整洁、格式正确。 注意“蜂”别写成“峰”,“玫”别写成“攻”。
【点评】汉字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之基础,在平时就要注意了解汉字的构成以及书写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标点符号的书写。
2.【答案】神机妙算;由衷;情不自禁;肃然起敬;团结;崭新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神机妙算”的“妙”不要写成形近字“秒”;“由衷”的“衷”不要写成形近字“哀”;“团结”的“结”不要写成同音字“洁”;“崭新”的“崭”不要写成形近字“斩”。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神机妙算;由衷;情不自禁;肃然起敬;团结;崭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弓弩”中的“弩”不读“nù”,应读作“nù”,所以错误。
B:“徘徊”中的“徊”不读“huí”,应读作“huí”, 所以错误。
C:正确。
D:“严禁”中的“禁”不读“jiàn”,应读作“jiàn”,“无边无垠”中的“垠”不读“yíng”,应读作“yín”,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4.【答案】C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烦忙”的“烦”有误,应改为“繁”。
B:“危严”的“危”有误,应改为“威”。
C:正确。
D:“生畜”的“生”有误,应改为“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5.【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形声字。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形声字分形旁和声旁。表示意义范畴的是形旁,表示声音类别的表声旁。在区分时要加以分析和理解,以防弄错。“牣”的形旁是“牜”,声旁的“ 刃 ”。所以,“牣” 的读音与“ 刃”最接近。
故答案为:D
【点评】形声字是小学阶段掌握的一个基础知识,对于形声字和形近字要学会区分。
6.【答案】B
【知识点】歇后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歇后语的运用。A:“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保持原来的样子,没有变化,和名声无关,所以不符合语境。
B:“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这里“鸣”和“名”谐音,喇叭的声音从门缝里传出去,外面的人能听到,比喻名声在外流传,符合“海外学者慕名而来”的情境,因为名声传到了海外,所以正确。
C:“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这是说没有用处,明显和题目中王医术高明、被人求助的情况相反,排除。
D:“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这里“冻”和“动”谐音,指开始行动或运转,和名声无关,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歇后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 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7.【答案】B
【知识点】字义;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A:错误。“童孙未解供耕织”意思是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的事情。 解:明白,了解。
B:正确。“青春作伴好还乡”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青春:春天。
C:正确。“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陷,刺破。
D:正确。“孔君干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诣:拜访。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8.【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
【解析】【分析】A:正确。“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吁儿出”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B:正确。“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
C:正确。“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意思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D:错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指以示儿曰”的“孔”是主语,“指以示儿”是连续的动作,不能分开。正确节奏“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朗读节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9.【答案】A
【知识点】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运用。结合课本《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可知答案。A:结合“交流平台”“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可知,这句话错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化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10.【答案】A
【知识点】《西游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情况了解。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阅读,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水平。诗句中 “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 与《西游记》原著对红孩儿的描写完全一致。 “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的发型特征,进一步强化了他俊美的少年形象,而 “形比哪吒更富态” 则直接点明他的体型比哪吒丰满。
故答案为:A
【点评】课外阅读是一个知识体验的过程,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11.【答案】南望王师又一年;羌笛何须怨杨柳;黄沙百战穿金甲;初闻涕泪满衣裳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句填空。结合上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可知下句“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
结合下句“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知上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 ”,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句勾勒出戌边将士的孤独与坚守。
结合下句“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可知上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 表达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
结合上句“ 剑外忽传收药北 ”,可知下句“ 初闻涕泪满衣裳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爱。
故答案为:南望王师又一年;羌笛何须怨杨柳;黄沙百战穿金甲;初闻涕泪满衣裳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本中古诗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2.【答案】六一儿童节的校园热闹非凡。演出舞台上的歌声飞扬,同学们的欢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动人的交响乐。操场上四周的彩旗、漂浮上空五颜六色的气球,映衬着骄阳,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到处都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氛。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观察解答。如:六一儿童节的校园热闹非凡。演出舞台上的歌声飞扬,同学们的欢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动人的交响乐。操场上四周的彩旗、漂浮上空五颜六色的气球,映衬着骄阳,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到处都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氛。
故答案为:六一儿童节的校园热闹非凡。演出舞台上的歌声飞扬,同学们的欢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动人的交响乐。操场上四周的彩旗、漂浮上空五颜六色的气球,映衬着骄阳,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到处都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氛。
【点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答案】13.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系统性政策与创新举措,推动全民体重管理。
14.正确;错误
15.1.每天运动至少半小时;2.不挑食,注重荤素营养搭配。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本题考查观点的把握。仔细阅读选段,这则新闻主要想告诉我们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系统性政策与创新举措,推动全民体重管理,让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
故答案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系统性政策与创新举措,推动全民体重管理。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①结合句子“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可知,这句话正确。
②结合句子“对超重学生提供“运动+营养”处方”可知,这句话错误。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错误
15.本题考查内容的拓展。结合新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解答。如:1.每天运动至少半小时;2.不挑食,注重荤素营养搭配。
故答案为:1.每天运动至少半小时;2.不挑食,注重荤素营养搭配。
【答案】16.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17.错误;错误;正确
18.B
19.A
20.树种的选择是大难题;树木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21.1. 短途步行或骑行,优先公共交通。减少碳排量。 2. 减少肉类消费能显著降低个人碳足迹。多吃蔬菜,尽量少吃肉类食品。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字叙述的信息,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抓住文中负载信息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词句,从文本中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核心信息。
1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文中句子“ 植树造林————希望能在2030年 前,通过全世界的努力,种1万亿棵树,从而达到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可知, 科学家提出种1万亿棵树的构想,其目的是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故答案为: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①结合文中句子“既然森林在迎战全球气候变暖中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那么通过种1万亿课树来缓解气 候变暖的方案一定是可行的吧?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可知,这句话错误。
②结合文中句子“土壤本身也会通过其中大量的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可知,这句话错误。
③结合图表内容可知,这句话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错误;正确
18.本题考查句子说明方法的理解。“森林土壤碳库是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3倍。是大气磅库的1.4倍”这句话把森林土壤碳库与森林生物量碳库、大气磅库进行比较,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森林对碳的固定作用之大;“2~3”“1.4”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森林土壤对碳的固定作用。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结合句子“ 说起森林对碳的固定作用,土壤功不可没。森林土壤碳库是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3倍。是大气磅库的1.4倍 ”可知,森林土壤对碳的固定作用之大。
故答案为:
20.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仔细阅读选文“‘种1万亿棵树’”有多难”,第2自然段,结合关键句子“ 首先,树种的选择就是一大难题 ”可知,树种的选择是大难题;第3自然段,结合关键句子“ 其次,树木也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可知,树木有一定的生长周期;第4自然段,结合关键句子“ 最后,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可知,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故答案为:树种的选择是大难题;树木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21.本题考查内容的拓展。 结合平时阅读的资料和生活实际作答。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中,每个公民都能通过日常生活的选择为减碳贡献力量。1. 短途步行或骑行,优先公共交通。减少碳排量。 2. 减少肉类消费能显著降低个人碳足迹。多吃蔬菜,尽量少吃肉类食品。
故答案为:1. 短途步行或骑行,优先公共交通。减少碳排量。 2. 减少肉类消费能显著降低个人碳足迹。多吃蔬菜,尽量少吃肉类食品。
【答案】22.联系上下文;刘备、关羽、张飞闷闷不乐地回去。
23.D
24.C
25.B
26.D
27.第一次诸葛亮出门,行踪不定,三人失望而归;第二次诸葛亮被人请走,三人只得返回;第三次诸葛亮午睡,刘备耐心等候。
28.谦逊有礼、尊重人才;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
29.本学期我和同学们共读了《水浒传》,这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古典名著,以其鲜活的人物群像和跌宕的情节深深吸引了我。其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尤其令我难忘,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英雄气概、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芒的交织。
【知识点】《三国演义》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文中句子“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泱(yàng)泱而回 ”可知,“泱(yàng)泱而回”意思是刘备、关羽、张飞闷闷不乐地回去。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故答案为:联系上下文;刘备、关羽、张飞闷闷不乐地回去。
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三顾茅庐 》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以诚意打动其出山辅佐,奠定蜀汉政权基础的历史典故。
故答案为:D
2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仔细阅读选文可知,文中有刘备、关羽、张飞的许多对话,所以,明显的是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C
2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一个村大,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 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句子可知,张飞性格鲁莽。
故答案为: B
2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文中张飞的言行(如提议 “派人叫来”“用绳子捆来”“放火逼醒” 等)表现出急躁、鲁莽、轻视贤才的性格特点。而刘备始终坚持亲自拜访,面对张飞的无礼言行多次斥责,坚持 “亲往”“恭敬等待”,展现出求贤若渴、谦逊有礼、诚意十足的形象。张飞的急躁与刘备的耐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张飞言行的描写,间接突出了刘备尊重贤才、心怀诚意的品质,这种通过次要人物的特点来凸显主要人物形象的手法,属于 “侧面衬托”。故答案为:D
27.本题考查故事主要内容的梳理。仔细阅读选文,故事经过主要讲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刘备第一次带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却被告知诸葛亮出门,行踪不定,三人失望而归。刘备得知诸葛亮回来后,立即备马冒雪前往,张飞不耐烦且抱怨,刘备坚持前往,却得知诸葛亮被人请走,三人只得返回。早春时,刘备第三次拜访,离草屋半里便下马步行;诸葛亮午睡时,刘备恭恭敬敬站在门外等候,张飞气得想放火被劝住;诸葛亮醒来后,刘备与其讨论国家大事,表达求教之意。可概括为:第一次诸葛亮出门,行踪不定,三人失望而归;第二次诸葛亮被人请走,三人只得返回;第三次诸葛亮午睡,刘备耐心等候。
故答案为:第一次诸葛亮出门,行踪不定,三人失望而归;第二次诸葛亮被人请走,三人只得返回;第三次诸葛亮午睡,刘备耐心等候。
28.本题考查段落的理解。(1)“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的“恭恭敬敬”在这里指刘备谦恭而有礼貌,可以看出刘备谦逊有礼、尊重人才。
(2)“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可以看出刘备谦逊有礼、尊重人才。
故答案为:谦逊有礼、尊重人才;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
2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阅读的名著解答。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这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古典名著。主要讲述了北宋末年,天罡地煞降生人间,被逼上梁山,大聚义替天行道,后受招安报效国家的故事。其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尤其令我难忘,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英雄气概、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芒的交织。
故答案为:本学期我和同学们共读了《水浒传》,这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古典名著,以其鲜活的人物群像和跌宕的情节深深吸引了我。其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尤其令我难忘,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英雄气概、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芒的交织。
30.【答案】被冷落的爷爷 在一个热闹的家庭聚餐场景里,一张大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香气四溢。然而,桌边的一群年轻人却各自捧着手机,手指不停地在屏幕上滑动,眼睛紧紧盯着手机屏幕,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满桌的美食和身边的亲人视而不见。
在餐桌的一旁,站着一位头发花白、拄着拐杖的老爷爷。他满脸皱纹,眼神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他看着那些沉迷于手机的晚辈们,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他的心里一定在想:“孩子们啊,你们怎么都只顾着玩手机,都不跟我说说话呢?”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有时候,家里的长辈们兴致勃勃地想和我们分享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或者询问我们在学校的生活,可我们却常常因为忙着玩手机、刷视频而心不在焉,随便应付几句就又低头看手机了。我们忽略了长辈们内心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望。
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让我们能随时和远方的朋友聊天,能快速获取各种信息。但是,我们不能让手机成为我们和亲人之间的隔阂。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之一,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经营的。
我们应该多花些时间陪伴长辈,放下手机,和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唠叨,分享我们的快乐和烦恼。哪怕只是陪他们散散步,给他们捶捶背,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每一刻,不要让手机偷走了我们的亲情,不要让长辈们在孤独中等待。
【知识点】其他类写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漫画作文。漫画作文,要看懂漫画内容,理解它的寓意,根据寓意定好文章的题目。漫画内容:全家大人小孩都在玩电子产品,只有老爷爷一个人非常孤独。习作时根据自己的题目叙述与之相关的故事,注意叙事完整,语句通顺。注意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点评】 这篇文章最动人的,是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温柔凝视。它不指责,只呈现;不批判,只唤醒。当我们在字里行间看见那个扶着拐杖的爷爷,其实也看见了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是否也成了“被手机冷落的人”?又是否正在冷落身边最珍贵的人?这种唤醒,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触动人心。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一、亲爱的同学们!这学期你们一定遨游于书海,汲取了不少知识。此刻,让我们拿起笔, 用心记录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吧!识字与写字(35分)
1.(2025五下·临安期末)请将下面的语段抄写在空白书签中,做到端正、整洁、格式正确。
今年春天雨水大(节选) 萧红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
花朵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花香招来了很多蜂子,嗡嗡地在攻瑰树那儿闹者。  
【答案】今年春天雨水大(节选)
萧红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
花朵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花香招来了很多蜂子,嗡嗡地在攻瑰树那儿闹者。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用正楷抄写一遍,要求端正、整洁、格式正确。 注意“蜂”别写成“峰”,“玫”别写成“攻”。
【点评】汉字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之基础,在平时就要注意了解汉字的构成以及书写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标点符号的书写。
2.(2025五下·临安期末)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读名著时,我们认识了shén jī miào suàn   的诸葛亮;读古诗时,我们yóu zhōng    赞叹诗人的才华。我们遨游在汉字的王国里, qíng bù zì jīn   对中国五 千年文明sù rán qǐ jìng   。如今的中国,全国人民tuán jié   一心,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无比自豪,更坚定了决心,必将用zhǎn xīn    的面貌向世界展示中国少年的风采。
【答案】神机妙算;由衷;情不自禁;肃然起敬;团结;崭新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神机妙算”的“妙”不要写成形近字“秒”;“由衷”的“衷”不要写成形近字“哀”;“团结”的“结”不要写成同音字“洁”;“崭新”的“崭”不要写成形近字“斩”。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神机妙算;由衷;情不自禁;肃然起敬;团结;崭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2025五下·临安期末)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凉飕飕(sōu) 弓弩(nù) 擂(léi)鼓 点缀(zhuì)
B.徘徊(huí) 血泊(pō) 迸(bèng)裂 矜(jīn)持
C.郑(zhèng)重 燕(yān)国 绷(bēng)带 吓(xià)唬
D.严禁(jiàn)生 放肆(sì) 哗(huá)笑 无边无垠(yíng)
【答案】C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弓弩”中的“弩”不读“nù”,应读作“nù”,所以错误。
B:“徘徊”中的“徊”不读“huí”,应读作“huí”, 所以错误。
C:正确。
D:“严禁”中的“禁”不读“jiàn”,应读作“jiàn”,“无边无垠”中的“垠”不读“yíng”,应读作“yín”,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词组中的不同读音。平时要多读、多练。
4.(2025五下·临安期末)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锻炼 烦忙 荣幸 施行 B.危严 绝活 衔接 侵犯
C.赏识 脚力 照办 签字 D.神圣 师傅 瞄准 生畜
【答案】C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烦忙”的“烦”有误,应改为“繁”。
B:“危严”的“危”有误,应改为“威”。
C:正确。
D:“生畜”的“生”有误,应改为“牲”。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5.(2025五下·临安期末) 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我猜“牣”字和下面(  )的读音最接近。
A.牛 B.牡 C.刀 D.刃
【答案】D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形声字。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形声字分形旁和声旁。表示意义范畴的是形旁,表示声音类别的表声旁。在区分时要加以分析和理解,以防弄错。“牣”的形旁是“牜”,声旁的“ 刃 ”。所以,“牣” 的读音与“ 刃”最接近。
故答案为:D
【点评】形声字是小学阶段掌握的一个基础知识,对于形声字和形近字要学会区分。
6.(2025五下·临安期末) 王医生的医术可真是__啦!连海外学者都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专程向他求教,(  )
A.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B.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C.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D.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答案】B
【知识点】歇后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歇后语的运用。A:“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保持原来的样子,没有变化,和名声无关,所以不符合语境。
B:“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这里“鸣”和“名”谐音,喇叭的声音从门缝里传出去,外面的人能听到,比喻名声在外流传,符合“海外学者慕名而来”的情境,因为名声传到了海外,所以正确。
C:“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这是说没有用处,明显和题目中王医术高明、被人求助的情况相反,排除。
D:“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这里“冻”和“动”谐音,指开始行动或运转,和名声无关,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歇后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 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7.(2025五下·临安期末) 下列古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解释)
B.青春作伴好还乡(春天)
C.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刺破)
D.孔君干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拜访)
【答案】B
【知识点】字义;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A:错误。“童孙未解供耕织”意思是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的事情。 解:明白,了解。
B:正确。“青春作伴好还乡”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青春:春天。
C:正确。“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陷,刺破。
D:正确。“孔君干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诣:拜访。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8.(2025五下·临安期末)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吁儿出。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
【解析】【分析】A:正确。“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吁儿出”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B:正确。“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
C:正确。“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意思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D:错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指以示儿曰”的“孔”是主语,“指以示儿”是连续的动作,不能分开。正确节奏“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朗读节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9.(2025五下·临安期末)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古典名著时,难理解的语句要反复琢磨
B.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C.阅读古典名著时,可借助资料帮助理解
D.阅读古典名著时,可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加深理解
【答案】A
【知识点】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运用。结合课本《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可知答案。A:结合“交流平台”“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可知,这句话错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化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10.(2025五下·临安期末) 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图片猜猜写的是《西游记》中的(  )。
面如数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鬓枕青云欺绽染,眉分新月似刀戟。战裙巧纷盘龙 风。形比哪吒更富态。双手绰枪威凛冽,祥光护体出门来。
A.红孩儿 B.哪吒
C.铁扇公主 D.孙悟空
【答案】A
【知识点】《西游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情况了解。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阅读,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水平。诗句中 “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 与《西游记》原著对红孩儿的描写完全一致。 “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的发型特征,进一步强化了他俊美的少年形象,而 “形比哪吒更富态” 则直接点明他的体型比哪吒丰满。
故答案为:A
【点评】课外阅读是一个知识体验的过程,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11.(2025五下·临安期末)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诗句抒发了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   ”道尽了百姓对收复故土的殷切期盼;王之涣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 勾勒出戌边将士的孤独与坚守,王昌龄的“    ,不破楼兰终不还”彰显了军人警死 报国的豪迈气概;而杜甫“剑外忽传收药北,   ”的喜极而泣,则让我们看到了一 位爱国诗人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答案】南望王师又一年;羌笛何须怨杨柳;黄沙百战穿金甲;初闻涕泪满衣裳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句填空。结合上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可知下句“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
结合下句“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知上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 ”,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句勾勒出戌边将士的孤独与坚守。
结合下句“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可知上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 表达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
结合上句“ 剑外忽传收药北 ”,可知下句“ 初闻涕泪满衣裳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爱。
故答案为:南望王师又一年;羌笛何须怨杨柳;黄沙百战穿金甲;初闻涕泪满衣裳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本中古诗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2.(2025五下·临安期末)我能按要求写一写。
下面的两个情景你一定很熟悉吧?请你选择一个情景,用一两句话写出它的动、静之美吧。
黄昏时的江西 六一儿童节的校园
【答案】六一儿童节的校园热闹非凡。演出舞台上的歌声飞扬,同学们的欢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动人的交响乐。操场上四周的彩旗、漂浮上空五颜六色的气球,映衬着骄阳,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到处都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氛。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观察解答。如:六一儿童节的校园热闹非凡。演出舞台上的歌声飞扬,同学们的欢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动人的交响乐。操场上四周的彩旗、漂浮上空五颜六色的气球,映衬着骄阳,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到处都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氛。
故答案为:六一儿童节的校园热闹非凡。演出舞台上的歌声飞扬,同学们的欢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动人的交响乐。操场上四周的彩旗、漂浮上空五颜六色的气球,映衬着骄阳,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到处都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氛。
【点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阅读与鉴赏(35分)
(2025五下·临安期末)我们来读一则新闻,然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管理体重 全员行动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 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 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浙江省近年来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全民体重管理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1.“小胖墩”干 预计划。实行智能监测:配备体脂科、智能手环,定期生成学生BMI报告并推送家长。对超 重学生提供“运动+营养”处方。2.体育教育改革。保障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跳绳、 体能课纳入必修。3.健康教育与筛查。推出“食育”课程,教授学生阅读食品标签,识别高 糖高脂食品。脊柱与体重同步筛查。4.家庭与社会协同,制定“家庭健康管家”计划。
13.以上新闻想告诉我们的观点是   。
14.读新闻,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②浙江省对超重学生提供“运动”处方,避免营养摄入。   
15.读了以上这则新闻,你在自己的体重管理上今后打算怎么做?请写出两点。
【答案】13.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系统性政策与创新举措,推动全民体重管理。
14.正确;错误
15.1.每天运动至少半小时;2.不挑食,注重荤素营养搭配。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本题考查观点的把握。仔细阅读选段,这则新闻主要想告诉我们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系统性政策与创新举措,推动全民体重管理,让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
故答案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系统性政策与创新举措,推动全民体重管理。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①结合句子“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可知,这句话正确。
②结合句子“对超重学生提供“运动+营养”处方”可知,这句话错误。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错误
15.本题考查内容的拓展。结合新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解答。如:1.每天运动至少半小时;2.不挑食,注重荤素营养搭配。
故答案为:1.每天运动至少半小时;2.不挑食,注重荤素营养搭配。
(2025五下·临安期末)生态保护也很重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然后完成后面习题。
种1万亿棵树,能逆转气候变化吗?
为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科学家提出一个构想:植树造林————希望能在2030年 前,通过全世界的努力,种1万亿棵树,从而达到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那么,种1万亿棵树,能逆转气候变化吗?
迎战全球变暖的“先锋”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有着强大的固碳功能。树木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 氧化碳,并利用太阳的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碳元素就能在有机物中被 储存起来。
说起森林对碳的固定作用,土壤功不可没。森林土壤碳库是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3倍。是大气磅库的1.4倍。在森林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这些碳 一部分随着根系的分泌物进入土壤,一部分通过凋零的落叶枯枝进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 下,这些碳能以有机质的形式被储存在土壤中。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有机碳含量高的森林、草原土壤被开垦,或者植被遭到破 坏,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就会下降,这些碳被排放到大气中,此时,土壤也会成为二氧化碳 的排放源。
当然,土壤本身也会通过其中大量的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关注植被健康、合理利用土地,才能更好地发挥土壤的碳汇功能。
“种1万亿棵树”有多难
既然森林在迎战全球气候变暖中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那么通过种1万亿课树来缓解气 候变暖的方案一定是可行的吧?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树种的选择就是一大难题。若要达到较好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就要选择生长迟 速、寿命长、围碳能力强的树种。就算是找到这样的树种,是否适合全球推广种植呢?多数 情况下,外来物种较本地物种更不易适应区域环境,选定树种在全球不同区域种植的成活率 很难保证。
其次,树木也有一定的生长周期。树木需要一定的时间生长,才能为吸收二氧化碳做出 贡献,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即便种了1万亿棵树,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1万亿 棵树的减排效果。
最后,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用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大片树木需要大量的水, 这对淡水资源不丰裕的地球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资源消耗。倘若在沙漠干旱地区大量种植需 水量大的树木,还会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后果不堪(kān)设想。
对于二氧化碳,不仅要加大吸收,更要控制排放。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仍然是二氧化 碳释放的重要来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使用清洁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 候变暖的必要举措。
16.科学家提出种1万亿棵树的构想,其目的是   。
17.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通过种1万亿棵树来缓解气候变暖一定是可行的。   
②土壤对二氧化碳有固定作用,它不会排放二氧化碳。   
③文中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图,直观地说明我国森林覆盖率是在逐年递增的。   
18.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作比较 B.作比较 列数字
C.打比方 列数字 D.举例子 作比较
19.文中画线的句子科学地、准确地告诉我们(  )
A.森林中土壤对碳的固定作用最大
B.森林中生物对碳的固定作用最大
C.森林中大气对碳的固定作用最大
D.森林中土壤、生物和大气对碳的固定作用是一样的
20.读短文,用关键语句填一填“种1万亿棵树”很难的理由。
21.科学家们为缓解气候变暖在不断努力,那我们每一个公民能为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做点什么?请结合平时阅读的资料和生活实际列举二三,分点表述。
【答案】16.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17.错误;错误;正确
18.B
19.A
20.树种的选择是大难题;树木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21.1. 短途步行或骑行,优先公共交通。减少碳排量。 2. 减少肉类消费能显著降低个人碳足迹。多吃蔬菜,尽量少吃肉类食品。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字叙述的信息,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抓住文中负载信息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词句,从文本中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核心信息。
1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文中句子“ 植树造林————希望能在2030年 前,通过全世界的努力,种1万亿棵树,从而达到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可知, 科学家提出种1万亿棵树的构想,其目的是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故答案为:遏(è)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汇的目的, 以此应对气候变化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①结合文中句子“既然森林在迎战全球气候变暖中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那么通过种1万亿课树来缓解气 候变暖的方案一定是可行的吧?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可知,这句话错误。
②结合文中句子“土壤本身也会通过其中大量的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可知,这句话错误。
③结合图表内容可知,这句话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错误;正确
18.本题考查句子说明方法的理解。“森林土壤碳库是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3倍。是大气磅库的1.4倍”这句话把森林土壤碳库与森林生物量碳库、大气磅库进行比较,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森林对碳的固定作用之大;“2~3”“1.4”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森林土壤对碳的固定作用。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结合句子“ 说起森林对碳的固定作用,土壤功不可没。森林土壤碳库是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3倍。是大气磅库的1.4倍 ”可知,森林土壤对碳的固定作用之大。
故答案为:
20.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仔细阅读选文“‘种1万亿棵树’”有多难”,第2自然段,结合关键句子“ 首先,树种的选择就是一大难题 ”可知,树种的选择是大难题;第3自然段,结合关键句子“ 其次,树木也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可知,树木有一定的生长周期;第4自然段,结合关键句子“ 最后,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可知,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故答案为:树种的选择是大难题;树木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大规模种树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21.本题考查内容的拓展。 结合平时阅读的资料和生活实际作答。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中,每个公民都能通过日常生活的选择为减碳贡献力量。1. 短途步行或骑行,优先公共交通。减少碳排量。 2. 减少肉类消费能显著降低个人碳足迹。多吃蔬菜,尽量少吃肉类食品。
故答案为:1. 短途步行或骑行,优先公共交通。减少碳排量。 2. 减少肉类消费能显著降低个人碳足迹。多吃蔬菜,尽量少吃肉类食品。
(2025五下·临安期末)你对下面的故事一定很熟悉吧,读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三顾茅庐(罗贯中)
①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一天,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鼓门,里面走出一个书堂,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堂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②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怒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kòu)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堂。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yàng)怏而回。
③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相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④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枝门,那书堂又出来了。书堂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做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搭理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愉忱!”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讨论国家大事。
⑤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缅子庐,又背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22.我能用   的方法,猜测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快快而回”的意思是    。
23.选择一项,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本篇短文选自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24.本篇短文最明显的表达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神态描写
25.从“一个村大,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这句语言中可以看出(  )。
A.张飞对刘备的导致 B.张飞的鲁莽
C.张飞的粗俗,轻视诸葛亮 D.张飞的稳重
26.文中对张飞人量言行描写,既反映出他性格特点,又对刘备的形象起到(  )的作用。
A.语言描写 B.典型事例 C.直接反映 D.侧面衬托
27.阅读短文,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填写下图。
28.细读第④自然段,按要求作答。
⑴画线句子“轻量”“恭恭敬敬”等词看出刘备    。
⑵第④段中除画横线句子外,还能反映刘备形象的句子是哪一句?摘抄下来。   
29.本学期你和同学们一定读过好多古典名著吧,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其中哪个故事给你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答案】22.联系上下文;刘备、关羽、张飞闷闷不乐地回去。
23.D
24.C
25.B
26.D
27.第一次诸葛亮出门,行踪不定,三人失望而归;第二次诸葛亮被人请走,三人只得返回;第三次诸葛亮午睡,刘备耐心等候。
28.谦逊有礼、尊重人才;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
29.本学期我和同学们共读了《水浒传》,这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古典名著,以其鲜活的人物群像和跌宕的情节深深吸引了我。其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尤其令我难忘,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英雄气概、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芒的交织。
【知识点】《三国演义》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2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文中句子“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泱(yàng)泱而回 ”可知,“泱(yàng)泱而回”意思是刘备、关羽、张飞闷闷不乐地回去。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故答案为:联系上下文;刘备、关羽、张飞闷闷不乐地回去。
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三顾茅庐 》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以诚意打动其出山辅佐,奠定蜀汉政权基础的历史典故。
故答案为:D
2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仔细阅读选文可知,文中有刘备、关羽、张飞的许多对话,所以,明显的是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C
2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一个村大,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 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句子可知,张飞性格鲁莽。
故答案为: B
2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文中张飞的言行(如提议 “派人叫来”“用绳子捆来”“放火逼醒” 等)表现出急躁、鲁莽、轻视贤才的性格特点。而刘备始终坚持亲自拜访,面对张飞的无礼言行多次斥责,坚持 “亲往”“恭敬等待”,展现出求贤若渴、谦逊有礼、诚意十足的形象。张飞的急躁与刘备的耐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张飞言行的描写,间接突出了刘备尊重贤才、心怀诚意的品质,这种通过次要人物的特点来凸显主要人物形象的手法,属于 “侧面衬托”。故答案为:D
27.本题考查故事主要内容的梳理。仔细阅读选文,故事经过主要讲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刘备第一次带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却被告知诸葛亮出门,行踪不定,三人失望而归。刘备得知诸葛亮回来后,立即备马冒雪前往,张飞不耐烦且抱怨,刘备坚持前往,却得知诸葛亮被人请走,三人只得返回。早春时,刘备第三次拜访,离草屋半里便下马步行;诸葛亮午睡时,刘备恭恭敬敬站在门外等候,张飞气得想放火被劝住;诸葛亮醒来后,刘备与其讨论国家大事,表达求教之意。可概括为:第一次诸葛亮出门,行踪不定,三人失望而归;第二次诸葛亮被人请走,三人只得返回;第三次诸葛亮午睡,刘备耐心等候。
故答案为:第一次诸葛亮出门,行踪不定,三人失望而归;第二次诸葛亮被人请走,三人只得返回;第三次诸葛亮午睡,刘备耐心等候。
28.本题考查段落的理解。(1)“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的“恭恭敬敬”在这里指刘备谦恭而有礼貌,可以看出刘备谦逊有礼、尊重人才。
(2)“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可以看出刘备谦逊有礼、尊重人才。
故答案为:谦逊有礼、尊重人才;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yè)见,都没有遇到。”
2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阅读的名著解答。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这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古典名著。主要讲述了北宋末年,天罡地煞降生人间,被逼上梁山,大聚义替天行道,后受招安报效国家的故事。其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尤其令我难忘,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英雄气概、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芒的交织。
故答案为:本学期我和同学们共读了《水浒传》,这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古典名著,以其鲜活的人物群像和跌宕的情节深深吸引了我。其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尤其令我难忘,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英雄气概、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芒的交织。
三、表达与交流(30分)
30.(2025五下·临安期末)漫画往往意味深长,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你能读懂右 面这幅漫画吗?让我们写一写从没画中获得的启示,写的 时候注意观察,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再联系生活中 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
习作要求: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书写端正,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内容具体,题目自拟。
【答案】被冷落的爷爷 在一个热闹的家庭聚餐场景里,一张大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香气四溢。然而,桌边的一群年轻人却各自捧着手机,手指不停地在屏幕上滑动,眼睛紧紧盯着手机屏幕,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满桌的美食和身边的亲人视而不见。
在餐桌的一旁,站着一位头发花白、拄着拐杖的老爷爷。他满脸皱纹,眼神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他看着那些沉迷于手机的晚辈们,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他的心里一定在想:“孩子们啊,你们怎么都只顾着玩手机,都不跟我说说话呢?”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有时候,家里的长辈们兴致勃勃地想和我们分享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或者询问我们在学校的生活,可我们却常常因为忙着玩手机、刷视频而心不在焉,随便应付几句就又低头看手机了。我们忽略了长辈们内心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望。
手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让我们能随时和远方的朋友聊天,能快速获取各种信息。但是,我们不能让手机成为我们和亲人之间的隔阂。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之一,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经营的。
我们应该多花些时间陪伴长辈,放下手机,和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唠叨,分享我们的快乐和烦恼。哪怕只是陪他们散散步,给他们捶捶背,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每一刻,不要让手机偷走了我们的亲情,不要让长辈们在孤独中等待。
【知识点】其他类写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漫画作文。漫画作文,要看懂漫画内容,理解它的寓意,根据寓意定好文章的题目。漫画内容:全家大人小孩都在玩电子产品,只有老爷爷一个人非常孤独。习作时根据自己的题目叙述与之相关的故事,注意叙事完整,语句通顺。注意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点评】 这篇文章最动人的,是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温柔凝视。它不指责,只呈现;不批判,只唤醒。当我们在字里行间看见那个扶着拐杖的爷爷,其实也看见了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是否也成了“被手机冷落的人”?又是否正在冷落身边最珍贵的人?这种唤醒,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触动人心。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