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丹巴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丹巴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四川省丹巴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共30分)
1.(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估测,最恰当的是(  )
A.课桌高度大约0.8m
B.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30m
C.人的心脏跳一次大约2s
D.一张纸的厚度约8mm
【答案】A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我们日常使用的课桌高度大约,故A正确;
B、一层教室的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在3m左右,故B错误;
C、人的心脏跳一次所用时间大约1s,故C错误;
D、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8mm,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长度估测: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对课桌高度、教室层高、纸张厚度等长度(或高度)进行合理判断。比如课桌高度接近中学生身高的一半(中学生身高约1.6m),所以0.8m合理;教室高度一般在3m左右,30m远大于实际;纸张很薄,约0.1mm左右,8mm过厚。
2、时间估测:对人体心脏跳动周期的了解,正常人心跳每分钟约60-100次,所以跳动一次约1s,2s 不符合实际。
2.(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物体的运动可以近似看成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太空中在预定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B.投篮时的篮球运动
C.正在进行百米比赛的苏炳添
D.正在乘自动扶梯上楼的晓丽
【答案】D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A、太空中在预定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其运动的方向在不断改变,故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投篮时的篮球,其在空中运动的方向在不断改变,故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正在进行百米比赛的苏炳添,其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正在乘自动扶梯上楼的晓丽,其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是: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需同时满足“速度大小不变”和“运动方向不变(沿直线)”两个条件,故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2024八上·丹巴期中)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3)就吉他来说,弦的松紧、长短、粗细都可以改变音调.
【解答】(1)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吉他的音调由吉他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来控制;
(2)调整琴弦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琴弦发声时的音调;
(3)手指按在不同位置,弦的长短发生变化,则音调改变;
故答案为:C
4.(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有关误差与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错误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C.误差与错误没有什么区别
D.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避免误差产生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尽可能的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A错误;
B、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能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可以不让其发生,故B正确;
C、误差与错误有着本质的区别,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故误差不是错误,故C错误;
D、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测量步骤,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尽可能的减小误差,但是不可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测量环境(如温度、湿度影响工具)、测量者的估读等 。误差不可避免,只能通过选用更精密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式减小,但无法消除。
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粗心等人为过失造成的。错误与误差本质不同,错误可以且应该通过规范操作、认真读数等避免。
5.(2024八上·丹巴期中)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行船 B.远树 C.河岸 D.山峰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A.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行船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符合题意;
B.研究对象不能选择自己为参照物,所以不能选择远树为参照物,不符合题意;
CD.远处的树与河岸、山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6.(2024八上·丹巴期中)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v越大,s越大 B.v越大,t越小
C.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D.v与s,t的大小无关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 。比如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速度始终稳定。
A、速度v大,但运动时间t很小,根据s=vt可知,s不一定越长,故A错误;
B、由得,当v越大时,如果s也越大,t就不一定小,故B错误;
C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路程s与所用时间t之比,因为是匀速运动,所以比值是一定的,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恒定的,不依赖于路程和时间的测量值 。公式是比值定义法,用来计算速度,但不决定速度大小。
7.(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靠空气传播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D.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快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
B、物体振动发声,但是人们听到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此外,人们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故B错误;
C、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故C正确;
D、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物体振动只是产生声音的前提,后续还有传播等环节影响能否被听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 。比如水中的鱼能被岸上的声音惊扰(液体传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更早听到远处火车声(固体传声比气体快),所以A选项“声音只能靠空气传播”错误。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 v固体>v液体>v气体,所以D选项“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快”错误,实际是在固体中传播更快。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后,还需要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到人耳,且声音的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20-20000Hz)、有足够的响度等。所以B选项“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错误,比如超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次声波(振动频率低于20Hz),人耳就听不到。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的,所以C选项正确。比如空荡荡的大房间里,大声呼喊能听到回声,就是声音被墙壁等反射的结果。
8.(2024八上·丹巴期中)如图所示是临汾蒲剧院蒲剧团在梨园堂上演现代戏《红灯记》时的情景,观众在欣赏蒲剧时,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
A.声速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答案】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声速指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有关,和辨别乐器声音无关,所以A不符合题意;
B、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反映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不同乐器可以发出相同响度的声音,不是辨别依据,B不符合题意;
C、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反映声音的高低,不同乐器也能调出相同音调,不是辨别关键,C不符合题意;
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声音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因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借此分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1、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比如女生声音尖细(音调高),男生声音低沉(音调低)。
2、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像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声越响(响度大)。
3、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特色标签”。即便不同乐器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通过音色分辨(如钢琴和小提琴奏同一音符,一听就区分开)。
9.(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面措施中哪一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A.做一个外罩将声源罩住 B.在耳孔中塞一团棉花
C.在马路旁植树造林 D.换用噪声小的机器
【答案】C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解答】A、纺织工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主干道路面刷黑是防止光线的反射,影响司机的视觉,与噪声无关.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0.(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水中倒影 B.手影
C.小孔成像 D.树荫下的光斑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A、水中倒影是光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符合题意;
B、手影是光被手遮挡,在后方形成阴影区域,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无法绕过手传播,所以形成影子,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物体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光屏下部,物体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光屏上部,从而成倒立的实像 ,不符合题意;
D、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像(小孔成像原理),本质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常见现象有影子(如手影)、小孔成像(树荫下光斑本质也是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光的传播路径因遮挡、小孔等,体现“沿直线”的特性。
2、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介质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水中倒影(类似平面镜成像)就是典型的光的反射,其成因是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1.(2024八上·丹巴期中)判断下列哪一组物体都是光源(  )
A.萤火虫和烛焰 B.电池和萤火虫
C.月亮和烛焰 D.电池和月亮
【答案】A
【知识点】光与光源
【解析】【解答】A、光源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萤火虫通过体内生物化学反应发光,属于天然光源;烛焰燃烧时自身发光,属于人造光源。二者都符合“自身发光”,所以A组都是光源;
B、萤火虫自身能发光(天然光源),但电池是储存电能的装置,自身不能发光(需要外接电路、用电器等才能体现电能,并非主动发光),所以电池不是光源,B不符合;
C、烛焰自身发光(人造光源),但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月亮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不符合“自身发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C不符合;
D、电池自身不能发光(理由同B),月亮也不是自身发光(理由同C),所以D不符合。
故答案为:A。
【分析】1、光源判定关键:必须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区分“自身发光”和“反射光”“借助其他能量发光(但自身不主动发光)” 。比如太阳、点亮的灯泡是光源;镜子、月亮(反射光)不是光源;电池(储存能量,自身不发光)也不是光源。
2、光源分类:可分为天然光源(如萤火虫、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烛焰、点亮的LED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发光物体的本质区别,建立对“光的来源”的基础认知,为后续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做铺垫。
12.(2024八上·丹巴期中)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并将这条带箭头的直线称为光线,这种研究方法叫建立模型法,下面关于光和光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和光线都是真实存在的
B.光和光线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C.光是真实存在的,而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D.光不是真实存在的,而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答案】C
【知识点】光与光源;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光线是为直观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人为构建的带箭头直线(模型);而光属于电磁波,是真实存在的物质,能传递能量、信息等 。所以光是真实存在的,光线是模型、非真实存在,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光真实存在,是一种电磁波,可在真空中及介质中传播,能产生折射、反射、干涉、衍射等现象,像日常看到的阳光、灯光,都是光真实存在的体现 。
2、光线就是典型模型,用带箭头直线直观呈现光传播路径和方向。
13.(2024八上·丹巴期中)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B.光在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反射角是90°
D.我们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时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A: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所以A错误;
B、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若介质不均匀(如不均匀的空气、水),光会发生折射、弯曲,并非总是沿直线传播,所以B错误;
C、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角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是,不是,C错误;
D、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粗糙,光照到上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若发生镜面反射,只能在特定方向看到反射光,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光年的概念:属于天文学中长度单位的拓展,理解光传播距离的计量方式,区分长度与时间单位的本质。
2、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强调“同种均匀介质”,这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帮助学生避免“光一定沿直线传播”的错误认知,为后续学习光的折射(介质变化时传播方向改变)做铺垫。
3、光的反射定律:明确入射角、反射角的定义(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以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垂直入射时特殊情况(入射角、反射角均为)是对定律的典型应用。
4、漫反射与镜面反射:区分两种反射类型的特点(漫反射:表面粗糙,反射光向各方向;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反射光向特定方向),解释生活中“能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现象,建立光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14.(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C.光只要在同种介质中就能沿直线传播
D.阳光下树荫下的光斑是树叶的像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是因为水面像镜面一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我们眼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A正确;
B、光与镜面成角入射,此时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应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是60°,不是,B错误;
C、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若介质不均匀(如不均匀的空气、水),光会发生折射、弯曲,并非只要在同种介质中就一定沿直线传播,C错误;
D、阳光下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实像,不是树叶的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光的反射现象:理解生活中镜面反射(如河面波光粼粼,类似平面镜反射)的应用,区分反射现象与其他光学现象(折射、直线传播)的不同。
2、光的反射定律:明确入射角、反射角的定义(与法线的夹角),以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核心规律,掌握入射角度量的易错点(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入射角,需转换为与法线夹角)。
3、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强调“同种均匀介质”,纠正“同种介质就沿直线传播”的错误认知,理解介质均匀性对光传播路径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光的折射(介质变化或不均匀时的传播改变)做铺垫。
4、小孔成像原理:认识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明确成像的本质是光源(太阳)的像,区分“光斑”与“物体(树叶)像”的不同,深化对光直线传播应用的理解。
15.(2024八上·丹巴期中)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C.两物体在第6s末时,甲在乙前方20m处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在s-t图像中,斜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0-10s内,甲、乙图像都是斜线,说明都做匀速运动。比较速度:取相同时间(如t=10s),甲通过的路程s甲=100m,乙通过的路程s乙<100m。根据v= \frac{s}{t} ,时间t相同,路程s越大,速度v越大,所以v甲>v乙,A错误。
B、15-20s内,甲的s-t图像是水平直线,表示甲处于静止状态(路程不变);乙的图像是斜线,做匀速运动。所以“两物体都做匀速运动”错误,B错误;
C、甲的速度,乙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两物体在第6s末时,甲所走的路程,乙所走的路程,已知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则两物体在第6s末时,甲在乙前方处,C正确;
D、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s-t图像的物理意义:横坐标为时间t,纵坐标为路程s。斜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为定值);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路程不随时间变化)。
2、速度的比较与计算: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比较速度可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大)或“相同路程比时间”(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3、路程与位置关系分析:两物体同地、同向出发,某时刻的位置差=甲路程-乙路程(甲在前时)。“相遇”的条件是同一时刻,路程相等。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6.(2024八上·丹巴期中)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2)图乙中,汽车速度表的示数为   km/h。该车以此速度行驶2小时,经过的路程是   km。
【答案】(1)1.60
(2)60;120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析】(1)图甲(刻度尺测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物体左端对齐0.00cm,右端对齐1.60cm,所以长度为1.60cm(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图乙(速度表与路程计算):速度表的单位是km/h,指针指向60,所以速度示数为60km/h。
根据公式(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已知v=60km/h,t=2h,则路程。
故答案为:(1)1.60(2)60;120
【分析】1、长度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识别(决定测量精确程度)、物体长度的读取(注意“零刻度对齐”和“估读”)。关键是理解“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单位”,估读要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体现长度测量的精确性要求。
2、速度与路程计算(速度表读数、匀速直线运动公式):速度表是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工具,需识别其单位和示数。路程计算利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s=vt,体现“速度、时间、路程”三个物理量的定量关系,是机械运动中“运动快慢”知识点的应用。
(1)[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的左边缘对准0刻度线,右边缘对准1.6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1.60cm。
(2)[1]由图可知,速度计的分度值为5km/h,由图可知,速度计指针指在60km/h处,所以汽车速度表的示数为60km/h。
[2]该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2h,通过的路程为
s=vt=60km/h×2h=120km
17.(2024八上·丹巴期中)完成下列单位换算:72km/h=   m/s ,45min=   s ,0.5h=   s ,500cm=   m。
【答案】20;2700;1800;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已知,则;已知,则;已知,则;已知,则 。
故答案为:20;2700;1800;5。
【分析】1、速度单位换算(km/h与m/s):掌握速度单位的进制关系(1m/s=3.6km/h),理解不同单位制(千米-小时制、米-秒制 )的转换逻辑,用于运动学中速度的计算与比较。
2、时间单位换算(h、min、s):牢记时间单位的进制(1h=60min,1min=60s),能熟练进行大单位到小单位的换算(乘以进制),是时间测量与运动学公式(如s=vt)应用的基础。
3、长度单位换算(cm与m):掌握长度单位的十进制关系(1m=100cm),理解“厘米”到“米”的换算(除以100),是长度测量与几何、运动学问题结合的基础。
18.(2024八上·丹巴期中)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选择不同的   判断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
【答案】参照物;相对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时,需要先选定一个参照物(假设为静止的物体),再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比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选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选路边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这说明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判断结果可能不同。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故答案为:参照物;相对。
【分析】 1、参照物的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假定静止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可能不同。
2、相对性的理解: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所有物体都在运动),但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依赖于参照物)。这一概念打破“运动、静止是绝对”的日常直觉,是理解机械运动的关键,也为后续学习相对速度、惯性参考系等内容奠定基础。
19.(2024八上·丹巴期中)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记录到的数据分别是5.79cm,5.77cm,5.78cm,5.59cm,则错误的数据是   cm,该物体的长度是   cm。
【答案】5.59;5.78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准确值应相同(因刻度尺分度值固定)。四次数据中,5.59cm与5.79cm、5.77cm、5.78cm相比,准确值(小数点后第一位)差异大(前者是5,后三者是7),属于测量错误(可能是读数时的失误),应舍去;为减小误差,取其余三次有效测量值的平均值。即: 。
故答案为:5.59;5.78。
【分析】 1、误差与错误的区分:错误是测量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如读数错误、刻度尺放置错误 )导致的“异常值”,可通过规范操作避免;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由测量工具精度、测量方法、环境等引起),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筛选错误数据(差异明显的异常值)后,对有效数据求平均,能减小偶然误差,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计算时注意:平均值的位数要与测量值的位数一致(保持相同的分度值精度)。
20.(2024八上·丹巴期中)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步,依据他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做   运动,运动过程中小刚在小明的   面(选填“前”或“后”),小刚的平均速度是   km/h。
【答案】匀速直线;前;18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路程-时间(s-t)图像中,小明的图像是直线,说明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符合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所以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图像,在相同时间内(如t=2s),小刚的路程大于小明的路程。因为两人同地、同向出发,路程长的在前,所以运动过程中小刚在小明的前面;平均速度公式。由图可知,小刚通过的路程s=40m,时间t=8s,则:。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前;18。
【分析】1、s-t图像的物理意义:图像斜率表示速度,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斜率不变,速度不变);曲线表示变速运动(斜率变化,速度变化)。通过图像可直接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判断物体位置关系(同地同向时,路程长的在前)。
2、平均速度的计算与单位换算: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适用于匀速或变速运动。单位换算需掌握1m/s=3.6km/h的关系,实现国际单位(m/s)与常用单位(km/h)的转换。
21.(2024八上·丹巴期中)声音是由物体的   所产生的,但宇航员在太空中必须借助电子设备交流,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   ;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叫做次声波,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次声波。次声波在自然灾害预警方面很有用处;比如:海洋中发生地震或海啸时,气象预报机构可以提前发布消息,这主要利用了次声波   (选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
【答案】振动;介质;不能;传递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如击鼓时鼓面振动、说话时声带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是真空环境,无传声介质,所以宇航员需借助电子设备(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交流;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所以人类不能听见次声波;海洋中发生地震或海啸时,次声波会伴随产生,气象预报机构通过检测次声波,获取自然灾害的信息,这利用了次声波传递信息的特性(次声波携带了灾害相关的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介质;不能;传递信息。
【分析】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产生: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源,理解“振动→声波→听觉”的过程。传播:依赖介质,明确真空不能传声的特点,解释太空交流的原理。
2、人耳的听觉范围与次声波:人耳能感知的频率有限(20Hz-20000Hz),低于20Hz的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人耳均无法感知。次声波虽不可听,但可用于自然灾害监测(如地震、海啸预警),体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3、声波的信息传递:声波不仅能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也能传递信息(如次声波预警、语言交流)。本题中次声波传递自然灾害的信息,帮助人类提前防范。
22.(2024八上·丹巴期中)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4∶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若两车经过时间之比为2∶3,且甲、乙两车的速度1∶2,则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是   。
【答案】4:1;1:3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公式。已知“相同时间内,路程之比s甲:s乙=4:1”,则速度之比:;已知“时间之比t甲:t乙=2:3,速度之比v甲:v乙=1:2”,根据s=vt,路程之比:。
故答案为:4:1;1:3。
【分析】1、速度公式的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定值,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s=vt)。当已知不同物理量的比例关系时,可通过公式推导比例结果。
2、比例运算的方法:处理物理量的比例问题时,需将公式变形为“比例式”,再代入已知比例关系计算。关键是识别“相同量”(如第一空中的“相同时间”),简化计算;或通过公式联立(如第二空中的s=vt),将速度、时间的比例转化为路程比例。
23.(2024八上·丹巴期中)光在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一艘科考船静止在海面上,声呐向海底发出的声音经过6s后系统接收到了回声,则该地的海底深度为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答案】同一种均匀;340m/s;4500m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解答】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均匀空气、水、玻璃中)。若介质不均匀(如不均匀的大气层),光会发生折射、弯曲,不再沿直线传播;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在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这是需记忆的常数值);
声呐发出的声音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总时间t=6s,则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的单程路程,根据公式得,海底深度:。
故答案为:同一种均匀;340m/s;4500m。
【分析】1、光的直线传播:理解“同一种均匀介质”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区分介质均匀与不均匀时的传播差异(如影子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大气中折射)。
2、声音的传播速度:牢记空气中声速为340m/s,知道声速受介质、温度影响(固体中声速一般大于液体,液体大于气体)。
3、回声测距原理:利用声音的反射(回声),通过“总时间→单程时间”的转换,结合s=vt计算距离。关键是识别“回声”的往返特性,避免直接用总时间计算(否则结果会加倍)。
24.(2024八上·丹巴期中)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由于发生了   ,黑板反光是由于发生了   (均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漫反射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漫反射;镜面反射;遵循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1)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由于光在粗糙的粉笔字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2)黑板反光是某个位置的同学看不到粉笔字,看到的光特别亮,进入眼睛的光线特别多,说明光发生了镜面反射,使光线全部进入眼睛。
(3)根据题意可知,漫反射是反射的一种现象,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光线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叫漫反射;
(2)光线投射在光滑表面上的光向某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叫镜面反射;
(3)所有的反射现象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5.(2024八上·丹巴期中)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入射角为   ,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   。当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为30°时,反射角=   。
【答案】0°;10°;6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所以入射角为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原入射角为0°,增大5°后,新入射角为5°,反射角也为5°。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入射角+反射角=5°+5°=10°,所以夹角增大了10°;当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为30°时,入射角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60°。
故答案为:0°;10°;60°。
【分析】1、入射角、反射角的定义:明确“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区分“与镜面的夹角”和“与法线的夹角”(两者互余,和为90°)。
2、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反射定律的核心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利用这一规律,可由入射角变化推导反射角变化,以及计算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夹角=入射角+反射角)。
3、垂直入射、角度换算的特殊情况: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和入射角的换算,是理解反射现象中角度关系的关键。
26.(2024八上·丹巴期中)无声手枪是在   减弱噪声;若从减弱噪声的角度说,则“掩耳盗铃”是在   减弱噪声;植树造林可以在   减弱噪声。(填写减弱噪声的途径)
【答案】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无声手枪:无声手枪通过改进结构等方式,减少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噪声产生的源头 )减弱噪声,阻止噪声初始产生;掩耳盗铃:“掩耳”是捂住自己的耳朵,阻止声音进入人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切断噪声传入人耳的路径;植树造林:树木、植被可以吸收、反射声音,使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干扰噪声的传播路径。
故答案为: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分类:减弱噪声有三个基本途径,分别是在声源处(对噪声源采取措施,如消声器、静音设计)、传播过程中(如隔音墙、绿化带)、人耳处(如耳塞、耳罩)减弱。
2、生活实例对应途径:需理解不同生活场景中,减弱噪声的具体方式对应哪一途径,建立“噪声控制”的实际应用认知,区分“阻止产生”“阻断传播”“防止进入耳朵”的差异。
三、作图题(共2分)
27.(2024八上·丹巴期中)如图,入射光线AO斜射到平面镜上,请画出其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步骤一:确定法线。法线是垂直于平面镜的虚线,过入射点O作平面镜的垂线,这就是法线。步骤二:求入射角。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因为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且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和入射角互余,所以入射角=。
步骤三:确定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以法线为对称轴,在法线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OB,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是解决光的反射作图和计算反射角、入射角等问题的核心依据,本题中通过该定律确定反射光线的方向以及反射角大小。
2、入射角、反射角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镜面夹角的关系: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法线与界面的夹角为,利用此关系可由已知的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算出入射角,进而得到反射角 。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8.(2024八上·丹巴期中)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入射角 30° 40° 60°
反射角 30° 40° 60°
(1)做实验时应该将纸板   放置于平面镜,若将B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B板上   (“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让光滑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   的;
(3)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A.沿ON前后转动板A B.沿ON前后转动板B
C.改变光线OF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
【答案】(1)垂直;不能;不在
(2)可逆
(3)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1)实验时应将纸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镜。因为只有这样,法线(ON)才会在纸板平面内,才能保证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便于观察和测量,所以第1空填“垂直”。B板折转后的现象:若将B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B板不在这个平面上,所以在B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在同一平面内(这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基本内容,不会因纸板折转改变),故第2空填“不能”,第3空填“在”。
(2)让光沿FO方向射向镜面(即逆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第1空填“可逆”。
(3)A、沿ON前后转动板A,无法改变入射角,不能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A错误。
B、沿ON前后转动板B,同样不能改变入射角,无法研究两者关系,B错误。
C、OF是反射光线,改变光线OF与ON的夹角,不是改变入射角,不能研究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C错误。
D、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即改变入射角,多次改变后测量对应的反射角,可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D正确。所以选D。 故答案为:(1)垂直;不能;不在(2)可逆(3)D。
【分析】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中纸板垂直放置、B板折转实验,都是为了验证“三线共面”这一规律。
2、光路可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沿原来反射光线的路径入射,会沿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反射,体现了光路的可逆性。
3、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时,需改变入射角(通过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现),多次测量不同入射角对应的反射角,归纳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普遍规律,这体现了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多次实验找普遍规律”的思想。
(1)[1]实验中应将硬纸板垂直置于平面镜上,这样反射光线才能在硬纸板上呈现。
[2][3]当纸板B转过一定的角度后,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B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因此这个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样的实验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五、从而得到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为______。
29.(2024八上·丹巴期中)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日常学习中的塑料尺进行了探究活动。
(1)如图甲所示,用手掌将塑料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塑料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进行相关探究,本实验所研究的声源是   (填“塑料尺”或“桌面”);
(2)先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再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分析比较两次实验现象可探究声音的   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3)拨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由短变长,用仪器测得两次实验声音分别为和;可见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观察到直尺的振动   (填“变快”“变慢”或“不变”),发出声音的   变低;
(4)拨塑料尺的力不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在塑料尺右端开小孔,开孔前后两次发声的波形图象如图乙、丙所示。可见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发出声音的   改变。
【答案】(1)塑料尺
(2)响度;振幅
(3)变慢;音调
(4)音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1)拨动塑料尺时,是塑料尺在振动发声,所以本实验研究的声源是塑料尺;
(2)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塑料尺,力小的时候塑料尺振动幅度(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小;力大的时候塑料尺振动幅度(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分析这两次实验现象,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3)拨动塑料尺的力不变,塑料尺伸出桌面长度变长,尺子振动会变慢(因为越长越难振动);而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变慢意味着频率降低,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
(4)在塑料尺右端开小孔,改变了塑料尺的结构,发声的波形图象(乙、丙 )不同。而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等有关,所以结构不同会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色改变。
故答案为:(1)塑料尺(2)响度;振幅(3)变慢;音调(4)音色。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就是声源。本题中塑料尺振动发声,所以塑料尺是声源,体现“振动产生声音”这一基础规律。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实验中通过改变拨塑料尺的力,改变塑料尺振动的振幅,进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强化“响度由振幅决定”的认知。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塑料尺伸出桌面长度变化,会改变振动频率(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从而改变音调,体现“音调由频率决定”的规律,帮助理解生活中如琴弦长短影响音调的现象。
5、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
6、塑料尺开小孔改变结构,波形改变(音色改变),说明结构影响音色,解释了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音色差异的原因,完善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1)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声,故本实验所研究的声源是塑料尺。
(2)[1][2]先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幅度小,响度小,再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故分析比较两次实验现象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3)[1][2]拨动塑料尺的力不变,即保持塑料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塑料尺伸出越长,声音的频率越小,说明塑料尺伸出的长度变长,振动变慢,音调变低。
(4)开孔前后物体结构不同,发现波的形状不同,即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六、计算题(共2小题,共12分)
30.(2024八上·丹巴期中)小明平常骑自行车上学,当他骑车的平均速度为4m/s时,从家里出发,300s就可以到达学校。求:
(1)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
(2)如果他走路上学,要花多长时间(步行的平均速度为1.5m/s)。
【答案】(1)根据知,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
(2)根据知,走路上学的时间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速度公式描述了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定量关系。解题时需根据已知条件,灵活变形公式(s=vt求路程,求时间),体现物理公式“知二求一”的应用逻辑。
2、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与时间计算,题目中“平均速度”隐含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假设(或等效为匀速),即速度大小不变。利用速度公式,可在已知速度、时间时求路程,或已知路程、速度时求时间,是运动学中最基本的定量计算应用。
(1)根据知,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
(2)根据知,走路上学的时间
31.(2024八上·丹巴期中)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才能到达地球()。
(1)请你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2)如果一辆赛车以1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跑完这段路需要多少小时?
【答案】(1)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2)如果一辆赛车以1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跑完这段路需要的时间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速度公式是运动学基本公式,解题时需根据已知条件(速度、时间 )选择求路程;或已知路程、速度时用求时间,体现“知二求一”的应用逻辑,是解决运动类问题的基础。
2、单位换算的熟练运用:时间单位换算:分钟与秒的转换(1min=60s),确保计算中时间单位与速度单位(m/s)匹配。长度单位换算:米与千米的转换(1km=1000m),将计算结果转换为符合题意的单位(如第1问要求以“km”为单位 ),体现物理计算中“单位统一”的重要性。
3、天文尺度的物理计算:通过光传播的时间和速度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将宏观天文现象与速度公式结合,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在宇宙尺度的应用,拓展对“机械运动”的认知范围,提升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天文问题)的能力。
(1)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2)如果一辆赛车以1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跑完这段路需要的时间为
1 / 1四川省丹巴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共30分)
1.(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估测,最恰当的是(  )
A.课桌高度大约0.8m
B.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30m
C.人的心脏跳一次大约2s
D.一张纸的厚度约8mm
2.(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物体的运动可以近似看成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太空中在预定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B.投篮时的篮球运动
C.正在进行百米比赛的苏炳添
D.正在乘自动扶梯上楼的晓丽
3.(2024八上·丹巴期中)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4.(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有关误差与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错误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C.误差与错误没有什么区别
D.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避免误差产生
5.(2024八上·丹巴期中)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行船 B.远树 C.河岸 D.山峰
6.(2024八上·丹巴期中)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v越大,s越大 B.v越大,t越小
C.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D.v与s,t的大小无关
7.(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靠空气传播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D.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快
8.(2024八上·丹巴期中)如图所示是临汾蒲剧院蒲剧团在梨园堂上演现代戏《红灯记》时的情景,观众在欣赏蒲剧时,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
A.声速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9.(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面措施中哪一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A.做一个外罩将声源罩住 B.在耳孔中塞一团棉花
C.在马路旁植树造林 D.换用噪声小的机器
10.(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水中倒影 B.手影
C.小孔成像 D.树荫下的光斑
11.(2024八上·丹巴期中)判断下列哪一组物体都是光源(  )
A.萤火虫和烛焰 B.电池和萤火虫
C.月亮和烛焰 D.电池和月亮
12.(2024八上·丹巴期中)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并将这条带箭头的直线称为光线,这种研究方法叫建立模型法,下面关于光和光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和光线都是真实存在的
B.光和光线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C.光是真实存在的,而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D.光不是真实存在的,而光线是真实存在的
13.(2024八上·丹巴期中)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B.光在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反射角是90°
D.我们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时发生了漫反射
14.(2024八上·丹巴期中)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C.光只要在同种介质中就能沿直线传播
D.阳光下树荫下的光斑是树叶的像
15.(2024八上·丹巴期中)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
C.两物体在第6s末时,甲在乙前方20m处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6.(2024八上·丹巴期中)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2)图乙中,汽车速度表的示数为   km/h。该车以此速度行驶2小时,经过的路程是   km。
17.(2024八上·丹巴期中)完成下列单位换算:72km/h=   m/s ,45min=   s ,0.5h=   s ,500cm=   m。
18.(2024八上·丹巴期中)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选择不同的   判断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
19.(2024八上·丹巴期中)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记录到的数据分别是5.79cm,5.77cm,5.78cm,5.59cm,则错误的数据是   cm,该物体的长度是   cm。
20.(2024八上·丹巴期中)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步,依据他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做   运动,运动过程中小刚在小明的   面(选填“前”或“后”),小刚的平均速度是   km/h。
21.(2024八上·丹巴期中)声音是由物体的   所产生的,但宇航员在太空中必须借助电子设备交流,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   ;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叫做次声波,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次声波。次声波在自然灾害预警方面很有用处;比如:海洋中发生地震或海啸时,气象预报机构可以提前发布消息,这主要利用了次声波   (选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
22.(2024八上·丹巴期中)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4∶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若两车经过时间之比为2∶3,且甲、乙两车的速度1∶2,则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是   。
23.(2024八上·丹巴期中)光在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一艘科考船静止在海面上,声呐向海底发出的声音经过6s后系统接收到了回声,则该地的海底深度为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24.(2024八上·丹巴期中)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由于发生了   ,黑板反光是由于发生了   (均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漫反射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5.(2024八上·丹巴期中)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入射角为   ,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   。当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为30°时,反射角=   。
26.(2024八上·丹巴期中)无声手枪是在   减弱噪声;若从减弱噪声的角度说,则“掩耳盗铃”是在   减弱噪声;植树造林可以在   减弱噪声。(填写减弱噪声的途径)
三、作图题(共2分)
27.(2024八上·丹巴期中)如图,入射光线AO斜射到平面镜上,请画出其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8.(2024八上·丹巴期中)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入射角 30° 40° 60°
反射角 30° 40° 60°
(1)做实验时应该将纸板   放置于平面镜,若将B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B板上   (“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让光滑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   的;
(3)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A.沿ON前后转动板A B.沿ON前后转动板B
C.改变光线OF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
五、从而得到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为______。
29.(2024八上·丹巴期中)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日常学习中的塑料尺进行了探究活动。
(1)如图甲所示,用手掌将塑料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塑料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进行相关探究,本实验所研究的声源是   (填“塑料尺”或“桌面”);
(2)先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再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分析比较两次实验现象可探究声音的   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3)拨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由短变长,用仪器测得两次实验声音分别为和;可见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观察到直尺的振动   (填“变快”“变慢”或“不变”),发出声音的   变低;
(4)拨塑料尺的力不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在塑料尺右端开小孔,开孔前后两次发声的波形图象如图乙、丙所示。可见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发出声音的   改变。
六、计算题(共2小题,共12分)
30.(2024八上·丹巴期中)小明平常骑自行车上学,当他骑车的平均速度为4m/s时,从家里出发,300s就可以到达学校。求:
(1)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
(2)如果他走路上学,要花多长时间(步行的平均速度为1.5m/s)。
31.(2024八上·丹巴期中)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才能到达地球()。
(1)请你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2)如果一辆赛车以1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跑完这段路需要多少小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我们日常使用的课桌高度大约,故A正确;
B、一层教室的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在3m左右,故B错误;
C、人的心脏跳一次所用时间大约1s,故C错误;
D、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8mm,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长度估测: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对课桌高度、教室层高、纸张厚度等长度(或高度)进行合理判断。比如课桌高度接近中学生身高的一半(中学生身高约1.6m),所以0.8m合理;教室高度一般在3m左右,30m远大于实际;纸张很薄,约0.1mm左右,8mm过厚。
2、时间估测:对人体心脏跳动周期的了解,正常人心跳每分钟约60-100次,所以跳动一次约1s,2s 不符合实际。
2.【答案】D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A、太空中在预定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其运动的方向在不断改变,故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投篮时的篮球,其在空中运动的方向在不断改变,故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正在进行百米比赛的苏炳添,其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正在乘自动扶梯上楼的晓丽,其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是: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需同时满足“速度大小不变”和“运动方向不变(沿直线)”两个条件,故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3)就吉他来说,弦的松紧、长短、粗细都可以改变音调.
【解答】(1)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吉他的音调由吉他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来控制;
(2)调整琴弦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琴弦发声时的音调;
(3)手指按在不同位置,弦的长短发生变化,则音调改变;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尽可能的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A错误;
B、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能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可以不让其发生,故B正确;
C、误差与错误有着本质的区别,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故误差不是错误,故C错误;
D、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测量步骤,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可尽可能的减小误差,但是不可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测量环境(如温度、湿度影响工具)、测量者的估读等 。误差不可避免,只能通过选用更精密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式减小,但无法消除。
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粗心等人为过失造成的。错误与误差本质不同,错误可以且应该通过规范操作、认真读数等避免。
5.【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A.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行船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符合题意;
B.研究对象不能选择自己为参照物,所以不能选择远树为参照物,不符合题意;
CD.远处的树与河岸、山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6.【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 。比如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速度始终稳定。
A、速度v大,但运动时间t很小,根据s=vt可知,s不一定越长,故A错误;
B、由得,当v越大时,如果s也越大,t就不一定小,故B错误;
C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路程s与所用时间t之比,因为是匀速运动,所以比值是一定的,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恒定的,不依赖于路程和时间的测量值 。公式是比值定义法,用来计算速度,但不决定速度大小。
7.【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
B、物体振动发声,但是人们听到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此外,人们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故B错误;
C、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故C正确;
D、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物体振动只是产生声音的前提,后续还有传播等环节影响能否被听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 。比如水中的鱼能被岸上的声音惊扰(液体传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更早听到远处火车声(固体传声比气体快),所以A选项“声音只能靠空气传播”错误。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 v固体>v液体>v气体,所以D选项“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快”错误,实际是在固体中传播更快。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后,还需要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到人耳,且声音的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20-20000Hz)、有足够的响度等。所以B选项“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错误,比如超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次声波(振动频率低于20Hz),人耳就听不到。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的,所以C选项正确。比如空荡荡的大房间里,大声呼喊能听到回声,就是声音被墙壁等反射的结果。
8.【答案】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声速指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有关,和辨别乐器声音无关,所以A不符合题意;
B、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反映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不同乐器可以发出相同响度的声音,不是辨别依据,B不符合题意;
C、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反映声音的高低,不同乐器也能调出相同音调,不是辨别关键,C不符合题意;
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声音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因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借此分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1、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比如女生声音尖细(音调高),男生声音低沉(音调低)。
2、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像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声越响(响度大)。
3、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特色标签”。即便不同乐器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通过音色分辨(如钢琴和小提琴奏同一音符,一听就区分开)。
9.【答案】C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解答】A、纺织工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主干道路面刷黑是防止光线的反射,影响司机的视觉,与噪声无关.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A、水中倒影是光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符合题意;
B、手影是光被手遮挡,在后方形成阴影区域,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无法绕过手传播,所以形成影子,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物体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光屏下部,物体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光屏上部,从而成倒立的实像 ,不符合题意;
D、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像(小孔成像原理),本质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常见现象有影子(如手影)、小孔成像(树荫下光斑本质也是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光的传播路径因遮挡、小孔等,体现“沿直线”的特性。
2、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介质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水中倒影(类似平面镜成像)就是典型的光的反射,其成因是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1.【答案】A
【知识点】光与光源
【解析】【解答】A、光源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萤火虫通过体内生物化学反应发光,属于天然光源;烛焰燃烧时自身发光,属于人造光源。二者都符合“自身发光”,所以A组都是光源;
B、萤火虫自身能发光(天然光源),但电池是储存电能的装置,自身不能发光(需要外接电路、用电器等才能体现电能,并非主动发光),所以电池不是光源,B不符合;
C、烛焰自身发光(人造光源),但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月亮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不符合“自身发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C不符合;
D、电池自身不能发光(理由同B),月亮也不是自身发光(理由同C),所以D不符合。
故答案为:A。
【分析】1、光源判定关键:必须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区分“自身发光”和“反射光”“借助其他能量发光(但自身不主动发光)” 。比如太阳、点亮的灯泡是光源;镜子、月亮(反射光)不是光源;电池(储存能量,自身不发光)也不是光源。
2、光源分类:可分为天然光源(如萤火虫、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烛焰、点亮的LED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发光物体的本质区别,建立对“光的来源”的基础认知,为后续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做铺垫。
12.【答案】C
【知识点】光与光源;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光线是为直观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人为构建的带箭头直线(模型);而光属于电磁波,是真实存在的物质,能传递能量、信息等 。所以光是真实存在的,光线是模型、非真实存在,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光真实存在,是一种电磁波,可在真空中及介质中传播,能产生折射、反射、干涉、衍射等现象,像日常看到的阳光、灯光,都是光真实存在的体现 。
2、光线就是典型模型,用带箭头直线直观呈现光传播路径和方向。
13.【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A: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所以A错误;
B、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若介质不均匀(如不均匀的空气、水),光会发生折射、弯曲,并非总是沿直线传播,所以B错误;
C、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角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是,不是,C错误;
D、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粗糙,光照到上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若发生镜面反射,只能在特定方向看到反射光,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光年的概念:属于天文学中长度单位的拓展,理解光传播距离的计量方式,区分长度与时间单位的本质。
2、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强调“同种均匀介质”,这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帮助学生避免“光一定沿直线传播”的错误认知,为后续学习光的折射(介质变化时传播方向改变)做铺垫。
3、光的反射定律:明确入射角、反射角的定义(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以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垂直入射时特殊情况(入射角、反射角均为)是对定律的典型应用。
4、漫反射与镜面反射:区分两种反射类型的特点(漫反射:表面粗糙,反射光向各方向;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反射光向特定方向),解释生活中“能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现象,建立光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14.【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是因为水面像镜面一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我们眼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A正确;
B、光与镜面成角入射,此时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应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是60°,不是,B错误;
C、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若介质不均匀(如不均匀的空气、水),光会发生折射、弯曲,并非只要在同种介质中就一定沿直线传播,C错误;
D、阳光下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实像,不是树叶的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光的反射现象:理解生活中镜面反射(如河面波光粼粼,类似平面镜反射)的应用,区分反射现象与其他光学现象(折射、直线传播)的不同。
2、光的反射定律:明确入射角、反射角的定义(与法线的夹角),以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核心规律,掌握入射角度量的易错点(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入射角,需转换为与法线夹角)。
3、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强调“同种均匀介质”,纠正“同种介质就沿直线传播”的错误认知,理解介质均匀性对光传播路径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光的折射(介质变化或不均匀时的传播改变)做铺垫。
4、小孔成像原理:认识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明确成像的本质是光源(太阳)的像,区分“光斑”与“物体(树叶)像”的不同,深化对光直线传播应用的理解。
15.【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在s-t图像中,斜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0-10s内,甲、乙图像都是斜线,说明都做匀速运动。比较速度:取相同时间(如t=10s),甲通过的路程s甲=100m,乙通过的路程s乙<100m。根据v= \frac{s}{t} ,时间t相同,路程s越大,速度v越大,所以v甲>v乙,A错误。
B、15-20s内,甲的s-t图像是水平直线,表示甲处于静止状态(路程不变);乙的图像是斜线,做匀速运动。所以“两物体都做匀速运动”错误,B错误;
C、甲的速度,乙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两物体在第6s末时,甲所走的路程,乙所走的路程,已知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则两物体在第6s末时,甲在乙前方处,C正确;
D、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s-t图像的物理意义:横坐标为时间t,纵坐标为路程s。斜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为定值);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路程不随时间变化)。
2、速度的比较与计算: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比较速度可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时间相同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大)或“相同路程比时间”(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3、路程与位置关系分析:两物体同地、同向出发,某时刻的位置差=甲路程-乙路程(甲在前时)。“相遇”的条件是同一时刻,路程相等。
16.【答案】(1)1.60
(2)60;120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析】(1)图甲(刻度尺测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物体左端对齐0.00cm,右端对齐1.60cm,所以长度为1.60cm(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图乙(速度表与路程计算):速度表的单位是km/h,指针指向60,所以速度示数为60km/h。
根据公式(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已知v=60km/h,t=2h,则路程。
故答案为:(1)1.60(2)60;120
【分析】1、长度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识别(决定测量精确程度)、物体长度的读取(注意“零刻度对齐”和“估读”)。关键是理解“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单位”,估读要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体现长度测量的精确性要求。
2、速度与路程计算(速度表读数、匀速直线运动公式):速度表是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工具,需识别其单位和示数。路程计算利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s=vt,体现“速度、时间、路程”三个物理量的定量关系,是机械运动中“运动快慢”知识点的应用。
(1)[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的左边缘对准0刻度线,右边缘对准1.6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1.60cm。
(2)[1]由图可知,速度计的分度值为5km/h,由图可知,速度计指针指在60km/h处,所以汽车速度表的示数为60km/h。
[2]该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2h,通过的路程为
s=vt=60km/h×2h=120km
17.【答案】20;2700;1800;5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已知,则;已知,则;已知,则;已知,则 。
故答案为:20;2700;1800;5。
【分析】1、速度单位换算(km/h与m/s):掌握速度单位的进制关系(1m/s=3.6km/h),理解不同单位制(千米-小时制、米-秒制 )的转换逻辑,用于运动学中速度的计算与比较。
2、时间单位换算(h、min、s):牢记时间单位的进制(1h=60min,1min=60s),能熟练进行大单位到小单位的换算(乘以进制),是时间测量与运动学公式(如s=vt)应用的基础。
3、长度单位换算(cm与m):掌握长度单位的十进制关系(1m=100cm),理解“厘米”到“米”的换算(除以100),是长度测量与几何、运动学问题结合的基础。
18.【答案】参照物;相对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时,需要先选定一个参照物(假设为静止的物体),再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比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选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选路边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这说明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判断结果可能不同。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故答案为:参照物;相对。
【分析】 1、参照物的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假定静止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可能不同。
2、相对性的理解: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所有物体都在运动),但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依赖于参照物)。这一概念打破“运动、静止是绝对”的日常直觉,是理解机械运动的关键,也为后续学习相对速度、惯性参考系等内容奠定基础。
19.【答案】5.59;5.78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准确值应相同(因刻度尺分度值固定)。四次数据中,5.59cm与5.79cm、5.77cm、5.78cm相比,准确值(小数点后第一位)差异大(前者是5,后三者是7),属于测量错误(可能是读数时的失误),应舍去;为减小误差,取其余三次有效测量值的平均值。即: 。
故答案为:5.59;5.78。
【分析】 1、误差与错误的区分:错误是测量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如读数错误、刻度尺放置错误 )导致的“异常值”,可通过规范操作避免;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由测量工具精度、测量方法、环境等引起),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筛选错误数据(差异明显的异常值)后,对有效数据求平均,能减小偶然误差,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计算时注意:平均值的位数要与测量值的位数一致(保持相同的分度值精度)。
20.【答案】匀速直线;前;18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路程-时间(s-t)图像中,小明的图像是直线,说明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符合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所以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图像,在相同时间内(如t=2s),小刚的路程大于小明的路程。因为两人同地、同向出发,路程长的在前,所以运动过程中小刚在小明的前面;平均速度公式。由图可知,小刚通过的路程s=40m,时间t=8s,则:。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前;18。
【分析】1、s-t图像的物理意义:图像斜率表示速度,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斜率不变,速度不变);曲线表示变速运动(斜率变化,速度变化)。通过图像可直接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判断物体位置关系(同地同向时,路程长的在前)。
2、平均速度的计算与单位换算: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适用于匀速或变速运动。单位换算需掌握1m/s=3.6km/h的关系,实现国际单位(m/s)与常用单位(km/h)的转换。
21.【答案】振动;介质;不能;传递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如击鼓时鼓面振动、说话时声带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作为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是真空环境,无传声介质,所以宇航员需借助电子设备(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交流;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所以人类不能听见次声波;海洋中发生地震或海啸时,次声波会伴随产生,气象预报机构通过检测次声波,获取自然灾害的信息,这利用了次声波传递信息的特性(次声波携带了灾害相关的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介质;不能;传递信息。
【分析】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产生: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源,理解“振动→声波→听觉”的过程。传播:依赖介质,明确真空不能传声的特点,解释太空交流的原理。
2、人耳的听觉范围与次声波:人耳能感知的频率有限(20Hz-20000Hz),低于20Hz的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人耳均无法感知。次声波虽不可听,但可用于自然灾害监测(如地震、海啸预警),体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3、声波的信息传递:声波不仅能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也能传递信息(如次声波预警、语言交流)。本题中次声波传递自然灾害的信息,帮助人类提前防范。
22.【答案】4:1;1:3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公式。已知“相同时间内,路程之比s甲:s乙=4:1”,则速度之比:;已知“时间之比t甲:t乙=2:3,速度之比v甲:v乙=1:2”,根据s=vt,路程之比:。
故答案为:4:1;1:3。
【分析】1、速度公式的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定值,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s=vt)。当已知不同物理量的比例关系时,可通过公式推导比例结果。
2、比例运算的方法:处理物理量的比例问题时,需将公式变形为“比例式”,再代入已知比例关系计算。关键是识别“相同量”(如第一空中的“相同时间”),简化计算;或通过公式联立(如第二空中的s=vt),将速度、时间的比例转化为路程比例。
23.【答案】同一种均匀;340m/s;4500m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
【解析】【解答】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均匀空气、水、玻璃中)。若介质不均匀(如不均匀的大气层),光会发生折射、弯曲,不再沿直线传播;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在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这是需记忆的常数值);
声呐发出的声音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总时间t=6s,则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的单程路程,根据公式得,海底深度:。
故答案为:同一种均匀;340m/s;4500m。
【分析】1、光的直线传播:理解“同一种均匀介质”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区分介质均匀与不均匀时的传播差异(如影子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大气中折射)。
2、声音的传播速度:牢记空气中声速为340m/s,知道声速受介质、温度影响(固体中声速一般大于液体,液体大于气体)。
3、回声测距原理:利用声音的反射(回声),通过“总时间→单程时间”的转换,结合s=vt计算距离。关键是识别“回声”的往返特性,避免直接用总时间计算(否则结果会加倍)。
24.【答案】漫反射;镜面反射;遵循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1)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由于光在粗糙的粉笔字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2)黑板反光是某个位置的同学看不到粉笔字,看到的光特别亮,进入眼睛的光线特别多,说明光发生了镜面反射,使光线全部进入眼睛。
(3)根据题意可知,漫反射是反射的一种现象,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光线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叫漫反射;
(2)光线投射在光滑表面上的光向某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叫镜面反射;
(3)所有的反射现象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5.【答案】0°;10°;6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所以入射角为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原入射角为0°,增大5°后,新入射角为5°,反射角也为5°。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入射角+反射角=5°+5°=10°,所以夹角增大了10°;当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为30°时,入射角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60°。
故答案为:0°;10°;60°。
【分析】1、入射角、反射角的定义:明确“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区分“与镜面的夹角”和“与法线的夹角”(两者互余,和为90°)。
2、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反射定律的核心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利用这一规律,可由入射角变化推导反射角变化,以及计算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夹角=入射角+反射角)。
3、垂直入射、角度换算的特殊情况: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和入射角的换算,是理解反射现象中角度关系的关键。
26.【答案】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无声手枪:无声手枪通过改进结构等方式,减少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噪声产生的源头 )减弱噪声,阻止噪声初始产生;掩耳盗铃:“掩耳”是捂住自己的耳朵,阻止声音进入人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切断噪声传入人耳的路径;植树造林:树木、植被可以吸收、反射声音,使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干扰噪声的传播路径。
故答案为: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分类:减弱噪声有三个基本途径,分别是在声源处(对噪声源采取措施,如消声器、静音设计)、传播过程中(如隔音墙、绿化带)、人耳处(如耳塞、耳罩)减弱。
2、生活实例对应途径:需理解不同生活场景中,减弱噪声的具体方式对应哪一途径,建立“噪声控制”的实际应用认知,区分“阻止产生”“阻断传播”“防止进入耳朵”的差异。
27.【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步骤一:确定法线。法线是垂直于平面镜的虚线,过入射点O作平面镜的垂线,这就是法线。步骤二:求入射角。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因为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且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和入射角互余,所以入射角=。
步骤三:确定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以法线为对称轴,在法线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OB,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是解决光的反射作图和计算反射角、入射角等问题的核心依据,本题中通过该定律确定反射光线的方向以及反射角大小。
2、入射角、反射角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镜面夹角的关系: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法线与界面的夹角为,利用此关系可由已知的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算出入射角,进而得到反射角 。
28.【答案】(1)垂直;不能;不在
(2)可逆
(3)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1)实验时应将纸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镜。因为只有这样,法线(ON)才会在纸板平面内,才能保证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便于观察和测量,所以第1空填“垂直”。B板折转后的现象:若将B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B板不在这个平面上,所以在B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在同一平面内(这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基本内容,不会因纸板折转改变),故第2空填“不能”,第3空填“在”。
(2)让光沿FO方向射向镜面(即逆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这表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第1空填“可逆”。
(3)A、沿ON前后转动板A,无法改变入射角,不能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A错误。
B、沿ON前后转动板B,同样不能改变入射角,无法研究两者关系,B错误。
C、OF是反射光线,改变光线OF与ON的夹角,不是改变入射角,不能研究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C错误。
D、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即改变入射角,多次改变后测量对应的反射角,可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D正确。所以选D。 故答案为:(1)垂直;不能;不在(2)可逆(3)D。
【分析】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中纸板垂直放置、B板折转实验,都是为了验证“三线共面”这一规律。
2、光路可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沿原来反射光线的路径入射,会沿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反射,体现了光路的可逆性。
3、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时,需改变入射角(通过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现),多次测量不同入射角对应的反射角,归纳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普遍规律,这体现了物理实验中“控制变量”“多次实验找普遍规律”的思想。
(1)[1]实验中应将硬纸板垂直置于平面镜上,这样反射光线才能在硬纸板上呈现。
[2][3]当纸板B转过一定的角度后,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B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因此这个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样的实验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9.【答案】(1)塑料尺
(2)响度;振幅
(3)变慢;音调
(4)音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1)拨动塑料尺时,是塑料尺在振动发声,所以本实验研究的声源是塑料尺;
(2)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塑料尺,力小的时候塑料尺振动幅度(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小;力大的时候塑料尺振动幅度(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分析这两次实验现象,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3)拨动塑料尺的力不变,塑料尺伸出桌面长度变长,尺子振动会变慢(因为越长越难振动);而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变慢意味着频率降低,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
(4)在塑料尺右端开小孔,改变了塑料尺的结构,发声的波形图象(乙、丙 )不同。而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等有关,所以结构不同会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色改变。
故答案为:(1)塑料尺(2)响度;振幅(3)变慢;音调(4)音色。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就是声源。本题中塑料尺振动发声,所以塑料尺是声源,体现“振动产生声音”这一基础规律。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实验中通过改变拨塑料尺的力,改变塑料尺振动的振幅,进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强化“响度由振幅决定”的认知。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塑料尺伸出桌面长度变化,会改变振动频率(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从而改变音调,体现“音调由频率决定”的规律,帮助理解生活中如琴弦长短影响音调的现象。
5、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
6、塑料尺开小孔改变结构,波形改变(音色改变),说明结构影响音色,解释了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音色差异的原因,完善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1)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声,故本实验所研究的声源是塑料尺。
(2)[1][2]先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幅度小,响度小,再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故分析比较两次实验现象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3)[1][2]拨动塑料尺的力不变,即保持塑料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塑料尺伸出越长,声音的频率越小,说明塑料尺伸出的长度变长,振动变慢,音调变低。
(4)开孔前后物体结构不同,发现波的形状不同,即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30.【答案】(1)根据知,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
(2)根据知,走路上学的时间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速度公式描述了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定量关系。解题时需根据已知条件,灵活变形公式(s=vt求路程,求时间),体现物理公式“知二求一”的应用逻辑。
2、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与时间计算,题目中“平均速度”隐含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假设(或等效为匀速),即速度大小不变。利用速度公式,可在已知速度、时间时求路程,或已知路程、速度时求时间,是运动学中最基本的定量计算应用。
(1)根据知,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
(2)根据知,走路上学的时间
31.【答案】(1)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2)如果一辆赛车以1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跑完这段路需要的时间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速度公式是运动学基本公式,解题时需根据已知条件(速度、时间 )选择求路程;或已知路程、速度时用求时间,体现“知二求一”的应用逻辑,是解决运动类问题的基础。
2、单位换算的熟练运用:时间单位换算:分钟与秒的转换(1min=60s),确保计算中时间单位与速度单位(m/s)匹配。长度单位换算:米与千米的转换(1km=1000m),将计算结果转换为符合题意的单位(如第1问要求以“km”为单位 ),体现物理计算中“单位统一”的重要性。
3、天文尺度的物理计算:通过光传播的时间和速度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将宏观天文现象与速度公式结合,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在宇宙尺度的应用,拓展对“机械运动”的认知范围,提升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天文问题)的能力。
(1)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2)如果一辆赛车以1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跑完这段路需要的时间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