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体育路中学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1.(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选聘(pìn) 殷红(yīn) 取缔(dì) 锲而不舍(qiè)B.亘古(gèng) 污秽(huì) 吞噬(shì) 怏怏不乐(yàng)C.校对(jiào) 哺育(bǔ) 猥琐(wěi) 屏息凝神(bǐng)D.矜持(jīn) 炽热(zhì) 修葺(qì) 海市蜃楼(shèn)【答案】C【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解析】【分析】A.“殷红”的“殷”应读“yān”,而不是“yīn”,“yīn”一般用于“殷勤”等词,该项错误;B.“亘古”的“亘”读音为“gèn”,不是“gèng”,该项错误;C.正确;D.“炽热”的“炽”应读“chì”,而非“zhì”,该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放在试卷的开始,属于语文基础中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做题时注意韵母和声母的正确结合,标调标在正确位置。2.(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深霄 震悚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B.烦躁 愧怍 大庭广众 忧心忡忡C.茏罩 闲暇 千钧重负 惊心动魄D.拖沓 缈小 诲人不倦 悲天悯人【答案】B【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深霄”应为“深宵”;B.正确;C.“茏罩”应为“笼罩”;D.“缈小”应为“渺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字形、词语的能力。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注意整个词语的意思。3.(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在演讲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B.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不折不挠。C.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看后回味无穷。D.他总是不以为意,对别人的意见充耳不闻,这种态度让人难以接受。【答案】D【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解析】【分析】A.“妙语连珠”意思是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用于形容他演讲时话语精彩、连续不断,恰当合理,符合语境;B.“不折不挠”指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用来表达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屈服的态度,使用正确;C.“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用来描述电影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使用恰当;D.“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形容句中人物不接受别人意见的态度,使用不恰当,可改为“自以为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做好本题,还要多加练习,并总结意思相近的成语的异同,特别是使用的语言环境的异同。4.(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C.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的错误。D.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答案】D【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不合逻辑【解析】【分析】A.此句存在“通过……使……”的结构,这种结构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防止”本身就有避免某事发生的意思,后面再加上“不再”,表达的意思就变成要让事故再次发生,与原意相悖,应删去“不再”;C.“纠正”和“指出”这两个动作存在逻辑顺序问题,应该是先“指出”错误,然后才能“纠正”,应将“纠正并指出”改为“指出并纠正”;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5.(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 “乐府双璧”。C.《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有 “诗豪” 之称。D.《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 “诺第留斯号” 潜艇在海底探险的故事。【答案】A【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诗歌文学常识;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海底两万里》【解析】【分析】A.有误,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说法不够清楚准确,容易让人理解为杨振宁一人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B.正确;C.正确;D.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2025七下·芦淞期末)古诗文默写6.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7.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8.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9.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0.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11.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12.《爱莲说》中象征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答案】6.此夜曲中闻折柳7.故园东望路漫漫8.惟解漫天作雪飞9.会当凌绝顶10.自缘身在最高层11.山重水复疑无路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6.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闻、柳”等字写法。故答案为:此夜曲中闻折柳。7.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漫”等字写法。故答案为:故园东望路漫漫。8.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惟、漫”等字写法。故答案为:惟解漫天作雪飞。9.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凌”等字写法。故答案为:会当凌绝顶。10.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缘”等字写法。故答案为:自缘身在最高层。11.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疑”等字写法。故答案为:山重水复疑无路。12.此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濯清涟而不妖”指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这两句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君子身处污浊环境,却能坚守自身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所以《爱莲说》中象征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淤、濯、涟、染”等字写法。故答案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25七下·芦淞期末)综合性学习某校七年级开展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3.【活动设计】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具体的活动形式。14.【材料探究】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材料一:子路借米奉亲,百里负米;黄香扇枕温衾,孝敬父母。材料二:某中学调查显示,80% 的学生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 10% 的学生主动帮父母做家务。15.【口语交际】当你看到同学小强对父母大声吼叫时,你会如何劝说他?【答案】13.示例:①举办 “孝亲敬老” 主题班会;②开展 “我为父母做件事” 实践活动。14.探究结果:古代有许多孝亲敬老的典范,但现在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孝敬父母的意识。15.示例:小强,父母养育我们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有话好好说,别对父母大声吼叫,好吗?【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活动的设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紧扣主题,活动方式既要丰富多样更要具体可操作。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3)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13.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同学们围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知道的孝亲故事、对孝亲的理解,也可以请长辈到班中分享他们的期望等。举办手抄报比赛:让同学们制作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孝亲敬老的名言警句、感人故事、自己的孝亲计划等,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对主题的认识。故答案为:示例:①举办“孝亲敬老”主题班会;②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实践活动。14.材料一讲述了子路和黄香孝亲的经典故事,体现了传统的孝亲美德。材料二则表明在现代某中学,大部分(80%)学生认为父母付出是理所当然,只有少数(10%)学生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反映出当下青少年在孝亲意识方面存在不足。探究结果:虽然传统上有许多孝亲敬老的美好范例,但现代部分青少年孝亲意识淡薄,需要加强孝亲敬老教育。故答案为:探究结果:古代有许多孝亲敬老的典范,但现在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孝敬父母的意识。15.应指出小强的做法错误之处,并讲明正确的方法态度,例如:小强,快别这么对父母大声吼叫啦。咱们想想,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呀。他们肯定都是为了你好,就算有时候观点和你不一样,那也是出于关心。咱们好好说话,既解决问题,又能让父母心里舒服点,多好呀。要是你这么大声冲他们嚷嚷,他们得多伤心呐,就像你被误解了也会难受一样。有什么想法,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讲,说不定就能达成共识啦。咱们得学会体谅父母,尊重他们,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故答案为:示例:小强,父母养育我们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有话好好说,别对父母大声吼叫,好吗?(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 题。老山界(节选)陆定一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 “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③“不要掉队呀!”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⑤“我们顶着天啦!”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⑦在 “之” 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17.赏析第①段中 “奇观” 一词的表达效果。18.第⑦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9.第 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答案】16.红军战士在老山界的艰难行军和夜宿经历。17.“奇观” 一词既指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壮丽景象,又体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乐观豪迈的精神。18.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火把在头顶和脚下的景象,突出了山路的陡峭和行军的艰难,烘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19.比喻、排比。示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将声响比作春蚕咀嚼桑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声音的细微,突出了夜晚的寂静。【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感受、分析环境描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品析。作答此题,要先解释出这个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表现的情感。(3)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理解辨析能力。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应掌握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人物描写是对人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摹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五种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的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时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16.文章开头,通过“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描绘出红军行军时独特的“火把奇观”,展现了行军场景的壮观。中间“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交代了因山路难行,马无法前进,红军被迫在条件恶劣的山路上睡觉的情况,体现出环境的艰难和行军的不易。最后一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从触觉和听觉角度,细腻地描写了红军半夜被冻醒后的感受和听到的各种声音,进一步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展现出红军在艰难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故答案为:红军战士在老山界的艰难行军和夜宿经历。17.联系上文“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可明确“奇观”所指景象。其作用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突出景色的壮观,情感上体现出红军战士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乐观态度。故答案为:“奇观”一词既指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壮丽景象,又体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乐观豪迈的精神。18.第⑦段中“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是看到景象,因此是环境描写。从“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以及“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能看出山路曲折且陡峭,突出了行军的艰难,烘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故答案为: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火把在头顶和脚下的景象,突出了山路的陡峭和行军的艰难,烘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19.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听到的声响比作“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四个比喻构成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深夜山谷里声音的丰富多样,以及其变化的特点,表现出战士们细腻的感受,也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寂静和战士们此时复杂的心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故答案为:比喻、排比。示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将声响比作春蚕咀嚼桑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声音的细微,突出了夜晚的寂静。(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各 题。晒书贺宽叶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 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 “文化大革命” 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 1000 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 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 “龙门” 的农家子弟。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 年 4 月 16 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 年 6 月 2 日。” 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 “窃” 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20.结合全文,说说母亲晒书的目的是什么。21.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3.文章以 “晒书” 为题,却详写了 “我” 与母亲一起读 “小记” 的事,有什么作用?【答案】20.母亲晒书的目的是防止书籍受潮损坏,同时通过晒书回忆 “我” 的成长经历,表达对 “我” 的关爱和思念。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翻动的书页比作波浪,形象地写出了书页翻动的动态美,营造了温馨的氛围。22.母亲是一个勤劳、关爱孩子、重视教育的人。例如,母亲主动承担保管书籍的责任,催促兄弟姊妹还书;家里再困难也支持 “我” 买书;农活再忙也不打扰 “我” 看书。23.详写读 “小记” 的事,展现了书籍背后的故事和 “我” 与母亲的深厚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 母爱与亲情的珍贵。【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2)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先认真阅读文章,找出与人物相关的事件,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来分析人物形象。(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的能力。在写人的文章中,要抓住主要人物,作者是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品质。除此之外,如果还写到了别的人物,要看看这些人物是起衬托作用、对比作用、有没有丰富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20.从表面来看,文中母亲直接表明“我给你晒晒书”,书放置一段时间可能会受潮,晒书能防止书籍受潮损坏,这是母亲晒书的一个直接目的。深入分析母亲在晒书过程中的表现,她仔细翻阅“我”的书,念“我”书扉页上的淘书小记,当听到“我”讲述书的奇妙来历时一直笑个不停,还和“我”漫无目的地聊天。这说明母亲晒书是想借这个机会和“我”有更多的相处时间,通过了解书上的内容来知晓“我”的经历,进一步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享受亲子间温馨美好的时光。故答案为:母亲晒书的目的是防止书籍受潮损坏,同时通过晒书回忆“我”的成长经历,表达对“我”的关爱和思念。21.从修辞手法角度,“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把翻动的书页比作波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吹过时,书页快速翻动的动态画面,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灵动的场景。从感官描写角度,“哗哗翻动”是听觉描写,让读者仿佛听到了风吹书页发出的声音;“‘波浪’有点炫目”是视觉描写,写出了阳光照耀下翻动书页的明亮耀眼。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地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氛围,同时也烘托出“我”看到满院书籍时内心的惊讶与喜悦之情。故答案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翻动的书页比作波浪,形象地写出了书页翻动的动态美,营造了温馨的氛围。22.母亲上过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因舅舅是文盲出门艰难,深知读书重要性。家里用度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钱;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这些事例都表明母亲重视知识,全力支持孩子读书。母亲主动担起保管“我”两大橱子书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这体现出母亲对待事情认真负责,对待借书这件事诚信守诺。母亲给“我”晒书时,慈爱地笑着,和“我”一起翻阅书籍,念“我”的淘书小记,听“我”讲书的来历,和“我”漫无目的地聊天,整个下午一直笑个不停。这些细节都展现出母亲的慈爱以及善于和孩子沟通交流,享受亲子时光。故答案为:母亲是一个勤劳、关爱孩子、重视教育的人。例如,母亲主动承担保管书籍的责任,催促兄弟姊妹还书;家里再困难也支持“我”买书;农活再忙也不打扰“我”看书。23.读“小记”的过程详细描述了书的来历和“我”的经历,如买到荷尔德林诗集的过程、得到董桥书籍的情景以及《酒徒》辗转回到“我”手中的奇妙故事等。这些内容丰富了文章,使文章不仅仅局限于晒书这一行为,而是通过读“小记”展现出更丰富的生活片段和情感体验。在读“小记”时,母亲认真念、感慨、欢笑等表现,生动地展现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以及对“我”经历的好奇与欣慰。同时也能体现出“我”对书的喜爱和对过往经历的珍视。通过这一情节,使母亲和“我”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读“小记”的过程中,母子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充满了温馨与欢乐。这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关于母子亲情、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这一主题,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珍贵。故答案为:详写读“小记”的事,展现了书籍背后的故事和“我”与母亲的深厚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母爱与亲情的珍贵。(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更刮目相待 冕因去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2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刀劈狼首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冕因去 未若柳絮因风起D.曷不听其所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27.【甲】【乙】两文都写了劝学或求学的故事,请结合内容分析吕蒙和王冕在学习上的共同点。【答案】24.推托;重新;离开;对…… 感到惊异;代词,指王冕25.A26.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夜晚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借着长明灯的光诵读,书声琅琅直到天亮。27.共同点:两人都热爱学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王冕克服家庭困难,偷偷到学舍读书,最终成为通儒。【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作答时,第一步,确定比较的角度。结合题干要求或文章内容,可从写作手法(如果方式、表现手法等),文章的内容(写作对象、主题等)语言风格等方面确定比较的角度。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通读文章,分析所选角度在文章中的体现。第三步,梳理相同点与不同点,总结作答。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甲】孙权劝学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开始从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你知晓事情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了。【乙】王冕僧寺夜读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24.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②句意: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更,重新。③句意: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去,离开。④句意: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异,对……感到惊异;之,代词,指王冕。故答案为:推托;重新;离开;对……感到惊异;代词,指王冕。25.A.相同。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以:介词,用。/句意:用刀劈儿狼的脑袋。以:介词,用;B.不同。句意:大兄你知晓事情为什么这么晚呢。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禽兽的狡诈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之,助词,的;C.不同。句意:王冕于是离开家。因:于是。/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D.不同。句意:为何不由着他去做呢。为:做。/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为:成为。故答案为:A。26.①重点词: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重点词:潜,偷偷地;旦,早晨。句意:夜晚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借着长明灯的光诵读,书声琅琅直到天亮。故答案为: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夜晚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借着长明灯的光诵读,书声琅琅直到天亮。27.根据“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可知,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根据“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知,王冕克服家庭困难,偷偷到学舍读书,最终成为通儒。据此可知,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热爱学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故答案为:共同点:两人都热爱学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王冕克服家庭困难,偷偷到学舍读书,最终成为通儒。(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8.请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一句。2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8.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寻塔” 极言塔之高,“鸡鸣见日升” 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豪迈气概。29.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立志高远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要句子的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时,从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诗歌情感等方面去分析。(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文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译文:登飞来峰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28.这句诗中的“千寻”二字突出了塔之高,这是夸张的写法,表现了作者立足点之高,蕴含着高瞻远瞩的豪迈气概。故答案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寻塔”极言塔之高,“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豪迈气概。29.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立志高远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30.(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成长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他们或带给我们温暖,或给予我们力量,或激发我们的斗志…… 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请以 “ ▲ ,让我成长”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答案】例文:父亲的自行车,让我成长老屋的角落里,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斜倚着,车把上的红布条早已褪色,却仍系得紧紧——那是父亲用沉默教会我成长的印记。 小学时,父亲总用这辆自行车送我上学。清晨的薄雾里,他弓着背用力蹬车,我搂着他的腰,看路边的梧桐叶一片片掠过。直到那天,我因被同学嘲笑“坐破自行车”而大发脾气,冲他吼道:“以后别送我了!”父亲张了张嘴,最终只默默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独自走路上学。可某个暴雨天,当我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水洼时,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铃声。转头望去,父亲正披着雨衣,吃力地推着自行车在泥泞中跋涉。他的裤脚卷得老高,小腿上沾满泥点,雨水顺着帽檐滴进脖子里,却仍腾出一只手为我撑伞。“上来吧,雨大。”他轻声说。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他沉默背后的坚持——那辆自行车,承载的何止是我的重量? 初中时,我迷上了绘画,却因昂贵的画具犹豫不决。父亲没说什么,只是默默修好了那辆老自行车。某个周末,他载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停在一家旧货市场前。“挑吧。”他擦了擦汗,指着满地的画具说。那天,我抱着用自行车“换”来的画板,第一次明白:有些爱,不需要言语,却重如千钧。 如今,那辆自行车早已退休,可每次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父亲弓着背蹬车的背影。他教会我:真正的成长,不是逃避嘲笑,而是学会在沉默中坚守;不是索取馈赠,而是懂得珍惜每一份无言的付出。 车棚里,我轻轻抚过那道道锈痕。父亲的自行车,早已化作我生命中的路标,指引我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知识点】半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写作。审题:题目“ ▲ ,让我成长”为半命题作文,需补充人物、事件或抽象概念(如挫折、阅读、友谊等)。关键词“成长”是核心,需体现思想、性格或能力的积极变化;“让我”强调第一人称视角,需突出个人体验与感悟。立意:通过具体事件展现“某事物”对“我”的推动作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写亲情、友情等情感滋养,或挫折、失败等磨砺带来的蜕变,亦可写阅读、兴趣等精神滋养。构思:开头以环境描写或回忆式独白引出主题,点明“某事物”对“我”的特殊意义。中间按时间顺序或逻辑层次展开事件,重点刻画矛盾冲突与心理变化,通过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体现“成长”的转折点。结尾总结“某事物”带来的深远影响,升华主题,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或感悟。【点评】本文以“父亲的自行车”为线索,通过“拒绝骑车上学”“雨中送伞”“旧货市场买画具”三个场景,将父爱具象化为“沉默的陪伴”与“无言的付出”。结尾以“路标”作喻,点明自行车承载的不仅是父爱,更是“我”学会坚韧与感恩的成长密码,升华了“平凡事物中的深刻启迪”这一主题。1 / 1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体育路中学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1.(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选聘(pìn) 殷红(yīn) 取缔(dì) 锲而不舍(qiè)B.亘古(gèng) 污秽(huì) 吞噬(shì) 怏怏不乐(yàng)C.校对(jiào) 哺育(bǔ) 猥琐(wěi) 屏息凝神(bǐng)D.矜持(jīn) 炽热(zhì) 修葺(qì) 海市蜃楼(shèn)2.(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深霄 震悚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B.烦躁 愧怍 大庭广众 忧心忡忡C.茏罩 闲暇 千钧重负 惊心动魄D.拖沓 缈小 诲人不倦 悲天悯人3.(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在演讲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B.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要勇往直前,不折不挠。C.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看后回味无穷。D.他总是不以为意,对别人的意见充耳不闻,这种态度让人难以接受。4.(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C.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的错误。D.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5.(2025七下·芦淞期末)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的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 “乐府双璧”。C.《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有 “诗豪” 之称。D.《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 “诺第留斯号” 潜艇在海底探险的故事。(2025七下·芦淞期末)古诗文默写6.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7.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8.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9.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0.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11.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12.《爱莲说》中象征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2025七下·芦淞期末)综合性学习某校七年级开展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3.【活动设计】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具体的活动形式。14.【材料探究】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材料一:子路借米奉亲,百里负米;黄香扇枕温衾,孝敬父母。材料二:某中学调查显示,80% 的学生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 10% 的学生主动帮父母做家务。15.【口语交际】当你看到同学小强对父母大声吼叫时,你会如何劝说他?(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 题。老山界(节选)陆定一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 “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③“不要掉队呀!”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⑤“我们顶着天啦!”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⑦在 “之” 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17.赏析第①段中 “奇观” 一词的表达效果。18.第⑦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9.第 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各 题。晒书贺宽叶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 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 “文化大革命” 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 1000 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 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 “龙门” 的农家子弟。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 年 4 月 16 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 年 6 月 2 日。” 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 “窃” 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20.结合全文,说说母亲晒书的目的是什么。21.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3.文章以 “晒书” 为题,却详写了 “我” 与母亲一起读 “小记” 的事,有什么作用?(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更刮目相待 冕因去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2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刀劈狼首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冕因去 未若柳絮因风起D.曷不听其所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27.【甲】【乙】两文都写了劝学或求学的故事,请结合内容分析吕蒙和王冕在学习上的共同点。(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8.请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一句。2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0.(2025七下·芦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成长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他们或带给我们温暖,或给予我们力量,或激发我们的斗志…… 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请以 “ ▲ ,让我成长”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解析】【分析】A.“殷红”的“殷”应读“yān”,而不是“yīn”,“yīn”一般用于“殷勤”等词,该项错误;B.“亘古”的“亘”读音为“gèn”,不是“gèng”,该项错误;C.正确;D.“炽热”的“炽”应读“chì”,而非“zhì”,该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放在试卷的开始,属于语文基础中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做题时注意韵母和声母的正确结合,标调标在正确位置。2.【答案】B【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深霄”应为“深宵”;B.正确;C.“茏罩”应为“笼罩”;D.“缈小”应为“渺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字形、词语的能力。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注意整个词语的意思。3.【答案】D【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解析】【分析】A.“妙语连珠”意思是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用于形容他演讲时话语精彩、连续不断,恰当合理,符合语境;B.“不折不挠”指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用来表达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屈服的态度,使用正确;C.“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用来描述电影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使用恰当;D.“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形容句中人物不接受别人意见的态度,使用不恰当,可改为“自以为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做好本题,还要多加练习,并总结意思相近的成语的异同,特别是使用的语言环境的异同。4.【答案】D【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不合逻辑【解析】【分析】A.此句存在“通过……使……”的结构,这种结构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防止”本身就有避免某事发生的意思,后面再加上“不再”,表达的意思就变成要让事故再次发生,与原意相悖,应删去“不再”;C.“纠正”和“指出”这两个动作存在逻辑顺序问题,应该是先“指出”错误,然后才能“纠正”,应将“纠正并指出”改为“指出并纠正”;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5.【答案】A【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诗歌文学常识;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海底两万里》【解析】【分析】A.有误,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说法不够清楚准确,容易让人理解为杨振宁一人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B.正确;C.正确;D.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答案】6.此夜曲中闻折柳7.故园东望路漫漫8.惟解漫天作雪飞9.会当凌绝顶10.自缘身在最高层11.山重水复疑无路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6.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闻、柳”等字写法。故答案为:此夜曲中闻折柳。7.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漫”等字写法。故答案为:故园东望路漫漫。8.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惟、漫”等字写法。故答案为:惟解漫天作雪飞。9.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凌”等字写法。故答案为:会当凌绝顶。10.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缘”等字写法。故答案为:自缘身在最高层。11.此题属于记忆型默写,注意“疑”等字写法。故答案为:山重水复疑无路。12.此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濯清涟而不妖”指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这两句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君子身处污浊环境,却能坚守自身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所以《爱莲说》中象征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淤、濯、涟、染”等字写法。故答案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答案】13.示例:①举办 “孝亲敬老” 主题班会;②开展 “我为父母做件事” 实践活动。14.探究结果:古代有许多孝亲敬老的典范,但现在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孝敬父母的意识。15.示例:小强,父母养育我们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有话好好说,别对父母大声吼叫,好吗?【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活动的设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紧扣主题,活动方式既要丰富多样更要具体可操作。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3)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13.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同学们围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知道的孝亲故事、对孝亲的理解,也可以请长辈到班中分享他们的期望等。举办手抄报比赛:让同学们制作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孝亲敬老的名言警句、感人故事、自己的孝亲计划等,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对主题的认识。故答案为:示例:①举办“孝亲敬老”主题班会;②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实践活动。14.材料一讲述了子路和黄香孝亲的经典故事,体现了传统的孝亲美德。材料二则表明在现代某中学,大部分(80%)学生认为父母付出是理所当然,只有少数(10%)学生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反映出当下青少年在孝亲意识方面存在不足。探究结果:虽然传统上有许多孝亲敬老的美好范例,但现代部分青少年孝亲意识淡薄,需要加强孝亲敬老教育。故答案为:探究结果:古代有许多孝亲敬老的典范,但现在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孝敬父母的意识。15.应指出小强的做法错误之处,并讲明正确的方法态度,例如:小强,快别这么对父母大声吼叫啦。咱们想想,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呀。他们肯定都是为了你好,就算有时候观点和你不一样,那也是出于关心。咱们好好说话,既解决问题,又能让父母心里舒服点,多好呀。要是你这么大声冲他们嚷嚷,他们得多伤心呐,就像你被误解了也会难受一样。有什么想法,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讲,说不定就能达成共识啦。咱们得学会体谅父母,尊重他们,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故答案为:示例:小强,父母养育我们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有话好好说,别对父母大声吼叫,好吗?【答案】16.红军战士在老山界的艰难行军和夜宿经历。17.“奇观” 一词既指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壮丽景象,又体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乐观豪迈的精神。18.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火把在头顶和脚下的景象,突出了山路的陡峭和行军的艰难,烘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19.比喻、排比。示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将声响比作春蚕咀嚼桑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声音的细微,突出了夜晚的寂静。【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感受、分析环境描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品析。作答此题,要先解释出这个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以及表现的情感。(3)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理解辨析能力。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应掌握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人物描写是对人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摹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五种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的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时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16.文章开头,通过“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描绘出红军行军时独特的“火把奇观”,展现了行军场景的壮观。中间“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交代了因山路难行,马无法前进,红军被迫在条件恶劣的山路上睡觉的情况,体现出环境的艰难和行军的不易。最后一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从触觉和听觉角度,细腻地描写了红军半夜被冻醒后的感受和听到的各种声音,进一步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展现出红军在艰难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故答案为:红军战士在老山界的艰难行军和夜宿经历。17.联系上文“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可明确“奇观”所指景象。其作用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突出景色的壮观,情感上体现出红军战士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乐观态度。故答案为:“奇观”一词既指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壮丽景象,又体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乐观豪迈的精神。18.第⑦段中“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是看到景象,因此是环境描写。从“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以及“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能看出山路曲折且陡峭,突出了行军的艰难,烘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故答案为: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火把在头顶和脚下的景象,突出了山路的陡峭和行军的艰难,烘托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19.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听到的声响比作“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四个比喻构成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深夜山谷里声音的丰富多样,以及其变化的特点,表现出战士们细腻的感受,也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寂静和战士们此时复杂的心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故答案为:比喻、排比。示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将声响比作春蚕咀嚼桑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声音的细微,突出了夜晚的寂静。【答案】20.母亲晒书的目的是防止书籍受潮损坏,同时通过晒书回忆 “我” 的成长经历,表达对 “我” 的关爱和思念。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翻动的书页比作波浪,形象地写出了书页翻动的动态美,营造了温馨的氛围。22.母亲是一个勤劳、关爱孩子、重视教育的人。例如,母亲主动承担保管书籍的责任,催促兄弟姊妹还书;家里再困难也支持 “我” 买书;农活再忙也不打扰 “我” 看书。23.详写读 “小记” 的事,展现了书籍背后的故事和 “我” 与母亲的深厚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 母爱与亲情的珍贵。【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2)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先认真阅读文章,找出与人物相关的事件,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来分析人物形象。(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的能力。在写人的文章中,要抓住主要人物,作者是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品质。除此之外,如果还写到了别的人物,要看看这些人物是起衬托作用、对比作用、有没有丰富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20.从表面来看,文中母亲直接表明“我给你晒晒书”,书放置一段时间可能会受潮,晒书能防止书籍受潮损坏,这是母亲晒书的一个直接目的。深入分析母亲在晒书过程中的表现,她仔细翻阅“我”的书,念“我”书扉页上的淘书小记,当听到“我”讲述书的奇妙来历时一直笑个不停,还和“我”漫无目的地聊天。这说明母亲晒书是想借这个机会和“我”有更多的相处时间,通过了解书上的内容来知晓“我”的经历,进一步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享受亲子间温馨美好的时光。故答案为:母亲晒书的目的是防止书籍受潮损坏,同时通过晒书回忆“我”的成长经历,表达对“我”的关爱和思念。21.从修辞手法角度,“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把翻动的书页比作波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吹过时,书页快速翻动的动态画面,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灵动的场景。从感官描写角度,“哗哗翻动”是听觉描写,让读者仿佛听到了风吹书页发出的声音;“‘波浪’有点炫目”是视觉描写,写出了阳光照耀下翻动书页的明亮耀眼。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地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氛围,同时也烘托出“我”看到满院书籍时内心的惊讶与喜悦之情。故答案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翻动的书页比作波浪,形象地写出了书页翻动的动态美,营造了温馨的氛围。22.母亲上过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因舅舅是文盲出门艰难,深知读书重要性。家里用度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钱;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这些事例都表明母亲重视知识,全力支持孩子读书。母亲主动担起保管“我”两大橱子书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这体现出母亲对待事情认真负责,对待借书这件事诚信守诺。母亲给“我”晒书时,慈爱地笑着,和“我”一起翻阅书籍,念“我”的淘书小记,听“我”讲书的来历,和“我”漫无目的地聊天,整个下午一直笑个不停。这些细节都展现出母亲的慈爱以及善于和孩子沟通交流,享受亲子时光。故答案为:母亲是一个勤劳、关爱孩子、重视教育的人。例如,母亲主动承担保管书籍的责任,催促兄弟姊妹还书;家里再困难也支持“我”买书;农活再忙也不打扰“我”看书。23.读“小记”的过程详细描述了书的来历和“我”的经历,如买到荷尔德林诗集的过程、得到董桥书籍的情景以及《酒徒》辗转回到“我”手中的奇妙故事等。这些内容丰富了文章,使文章不仅仅局限于晒书这一行为,而是通过读“小记”展现出更丰富的生活片段和情感体验。在读“小记”时,母亲认真念、感慨、欢笑等表现,生动地展现出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以及对“我”经历的好奇与欣慰。同时也能体现出“我”对书的喜爱和对过往经历的珍视。通过这一情节,使母亲和“我”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读“小记”的过程中,母子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充满了温馨与欢乐。这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关于母子亲情、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这一主题,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珍贵。故答案为:详写读“小记”的事,展现了书籍背后的故事和“我”与母亲的深厚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母爱与亲情的珍贵。【答案】24.推托;重新;离开;对…… 感到惊异;代词,指王冕25.A26.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夜晚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借着长明灯的光诵读,书声琅琅直到天亮。27.共同点:两人都热爱学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王冕克服家庭困难,偷偷到学舍读书,最终成为通儒。【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作答时,第一步,确定比较的角度。结合题干要求或文章内容,可从写作手法(如果方式、表现手法等),文章的内容(写作对象、主题等)语言风格等方面确定比较的角度。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通读文章,分析所选角度在文章中的体现。第三步,梳理相同点与不同点,总结作答。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甲】孙权劝学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开始从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你知晓事情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了。【乙】王冕僧寺夜读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24.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②句意: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更,重新。③句意: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去,离开。④句意: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异,对……感到惊异;之,代词,指王冕。故答案为:推托;重新;离开;对……感到惊异;代词,指王冕。25.A.相同。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以:介词,用。/句意:用刀劈儿狼的脑袋。以:介词,用;B.不同。句意:大兄你知晓事情为什么这么晚呢。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禽兽的狡诈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之,助词,的;C.不同。句意:王冕于是离开家。因:于是。/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D.不同。句意:为何不由着他去做呢。为:做。/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为:成为。故答案为:A。26.①重点词: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重点词:潜,偷偷地;旦,早晨。句意:夜晚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借着长明灯的光诵读,书声琅琅直到天亮。故答案为: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夜晚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借着长明灯的光诵读,书声琅琅直到天亮。27.根据“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可知,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根据“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知,王冕克服家庭困难,偷偷到学舍读书,最终成为通儒。据此可知,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热爱学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故答案为:共同点:两人都热爱学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王冕克服家庭困难,偷偷到学舍读书,最终成为通儒。【答案】28.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寻塔” 极言塔之高,“鸡鸣见日升” 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豪迈气概。29.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立志高远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要句子的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时,从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诗歌情感等方面去分析。(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文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译文:登飞来峰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28.这句诗中的“千寻”二字突出了塔之高,这是夸张的写法,表现了作者立足点之高,蕴含着高瞻远瞩的豪迈气概。故答案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寻塔”极言塔之高,“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豪迈气概。29.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立志高远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30.【答案】例文:父亲的自行车,让我成长老屋的角落里,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斜倚着,车把上的红布条早已褪色,却仍系得紧紧——那是父亲用沉默教会我成长的印记。 小学时,父亲总用这辆自行车送我上学。清晨的薄雾里,他弓着背用力蹬车,我搂着他的腰,看路边的梧桐叶一片片掠过。直到那天,我因被同学嘲笑“坐破自行车”而大发脾气,冲他吼道:“以后别送我了!”父亲张了张嘴,最终只默默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独自走路上学。可某个暴雨天,当我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水洼时,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铃声。转头望去,父亲正披着雨衣,吃力地推着自行车在泥泞中跋涉。他的裤脚卷得老高,小腿上沾满泥点,雨水顺着帽檐滴进脖子里,却仍腾出一只手为我撑伞。“上来吧,雨大。”他轻声说。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他沉默背后的坚持——那辆自行车,承载的何止是我的重量? 初中时,我迷上了绘画,却因昂贵的画具犹豫不决。父亲没说什么,只是默默修好了那辆老自行车。某个周末,他载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停在一家旧货市场前。“挑吧。”他擦了擦汗,指着满地的画具说。那天,我抱着用自行车“换”来的画板,第一次明白:有些爱,不需要言语,却重如千钧。 如今,那辆自行车早已退休,可每次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父亲弓着背蹬车的背影。他教会我:真正的成长,不是逃避嘲笑,而是学会在沉默中坚守;不是索取馈赠,而是懂得珍惜每一份无言的付出。 车棚里,我轻轻抚过那道道锈痕。父亲的自行车,早已化作我生命中的路标,指引我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知识点】半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写作。审题:题目“ ▲ ,让我成长”为半命题作文,需补充人物、事件或抽象概念(如挫折、阅读、友谊等)。关键词“成长”是核心,需体现思想、性格或能力的积极变化;“让我”强调第一人称视角,需突出个人体验与感悟。立意:通过具体事件展现“某事物”对“我”的推动作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写亲情、友情等情感滋养,或挫折、失败等磨砺带来的蜕变,亦可写阅读、兴趣等精神滋养。构思:开头以环境描写或回忆式独白引出主题,点明“某事物”对“我”的特殊意义。中间按时间顺序或逻辑层次展开事件,重点刻画矛盾冲突与心理变化,通过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体现“成长”的转折点。结尾总结“某事物”带来的深远影响,升华主题,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或感悟。【点评】本文以“父亲的自行车”为线索,通过“拒绝骑车上学”“雨中送伞”“旧货市场买画具”三个场景,将父爱具象化为“沉默的陪伴”与“无言的付出”。结尾以“路标”作喻,点明自行车承载的不仅是父爱,更是“我”学会坚韧与感恩的成长密码,升华了“平凡事物中的深刻启迪”这一主题。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体育路中学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学生版).docx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体育路中学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