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2《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程标准:分析逆向思维的依据和优势,发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补作用。 解读:要求学生理解逆向思维产生的客观基础,明确逆向思维的内涵,掌握逆向思维的主要方法,并能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互补充,共同助力问题解决和创新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灵活运用逆向思维,同时知晓何时该运用正向思维,实现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提升思维的全面性与灵活性。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框题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的第二框。在前面学习了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联想思维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逆向思维这一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教材从逆向思维的含义、客观基础、主要方法以及正逆互补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逆向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在整个创新思维板块中占据重要地位。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一些常见的思维方式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也偶尔会运用到逆向思考的方法,但往往是不自觉、不系统的。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时政热点有较高的关注度。然而,他们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及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生动的时政案例,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逆向思维,提升他们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逆向思维的含义、依据、特点和方法,辩证认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2.公共参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运用逆向思维,抓住逆向思维的时机,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正确进行逆向思维,做到正逆互补。增强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逆向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逆向思维的含义和客观基础,让学生清晰认识到逆向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反向思考,其产生源于事物的矛盾性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 2.掌握逆向思维的主要方法,包括对事物结构顺序、存在状态、功能以及因果关系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 3.明确正向思维是逆向思维的基础,理解正逆互补在创新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实现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难点 1.实现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的逻辑转换,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习惯了正向思维,往往难以迅速、准确地转换到逆向思维。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渐克服思维定式,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2.能够将逆向思维创造性地应用于新情境中,学生在面对熟悉的问题时可能会运用逆向思维,但在遇到全新的、复杂的情境时,可能会不知所措。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逆向思维灵活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和问题中。 3.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逆向思维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点,在实际生活中,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运用逆向思维,且逆向思维的运用需要考虑各种现实因素。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判断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运用逆向思维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盲目运用逆向思维。 五、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选取2025年最新的时政热点案例,如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社会治理中的新思路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维的含义、方法和作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特定的问题或案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模拟商业决策、解决社会问题等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身体验逆向思维的运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时政新闻:播放一段关于 2025 年某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逆向思维,打破传统汽车生产模式,推出一款新型电动汽车,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新闻视频。 提问引导:同学们,在这段新闻中,该企业打破了怎样的传统思路?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好处?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逆向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最新的时政热点新闻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逆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1、逆向思维的含义案例分析:展示 2025 年某城市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时,改变以往单纯增加道路供给的思路,而是通过限制车辆出行、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等反向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的案例。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指出逆向思维就是一切与原有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议学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让不爱读书的孩子爱上阅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议学提示:可以从孩子不爱读书的原因入手,思考与之相反的做法;或者从阅读的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反向思考。 学生回答:言简意赅。教师总结: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比如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书籍,而不是家长强行安排;可以通过游戏、表演等方式让阅读变得有趣,而不是传统的枯燥阅读;可以让孩子给家长讲故事,而不是家长给孩子讲等。这些都是逆向思维的体现,通过与常规思路相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时政案例和贴近生活的议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逆向思维的含义,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逆向思维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性理论讲解: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这就运用了逆向思维。 案例分析:以 2025 年某科研团队在研究新型材料时,发现传统材料的某些性能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缺陷,于是他们从缺陷的反面入手,通过逆向思维,研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为例,说明逆向思维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性。 议学情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导致大量失业。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哪些新的就业机会? 议学提示:思考人工智能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和维护;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催生哪些相关的行业和领域。 学生回答:简单、易懂。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比如人工智能的研发、维护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带动数据分析、算法优化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普及,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如人工智能伦理专家、人工智能培训师等。这说明我们可以通过逆向思维,从看似不利的情况中发现积极的一面。 设计意图: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逆向思维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性,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议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3、逆向思维的主要方法 ①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结构反转) 案例分析:展示 2025 年某家具企业打破传统家具的设计结构,推出一款可自由组合、多功能的家具,受到消费者青睐的案例。 教师讲解:事物的存在总有一定的结构顺序,不同的结构顺序会产生不同的功能效用。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可以发现事物未被我们认识的新功用。在这个案例中,企业通过改变家具的结构顺序,实现了产品的创新。 议学情境:假设你是一名建筑设计师,要设计一个小型的创意工作室,如何运用结构反转的方法,使工作室的空间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至少两种设计方案,并派代表进行展示。 议学提示:可以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家具摆放等方面进行结构顺序的反向思考。 学生展示:通俗易懂。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创新点,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方案。 ②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状态反转) 案例分析:讲述 2025 年某旅游景区在旅游淡季时,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将原本冷清的景区变得热闹起来,实现了旅游淡季向旅游旺季的转变的案例。 教师讲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对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是相对确定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或不可改变的。转换认识的视角,对事物存在状态,如动与静、冷与热、甜与咸、吸引与排斥、模糊与精细等的认识可能发生相互转化。该景区通过转换对旅游淡季的认识,改变了景区的存在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议学情境:在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状态反转的角度,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教师活动: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分享自己的方法。 议学提示:可以从学习的方式、时间、环境等方面进行状态转换的思考。 学生分享:有理有据,轻松。教师总结: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比如可以将长时间的集中学习转换为分散学习;将在安静环境中学习转换为在有一定背景音乐的环境中学习;将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讲解给他人听等。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对学习状态的转换,来提高学习效果。 ③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功能反转) 案例分析:介绍 2025 年某企业将废旧塑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开发出具有新功能的塑料制品,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双赢的案例。 教师讲解:事物的功能,即有用还是无用,是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作出的评价和取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人们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转换场合或对象来认识事物功用,其缺点可能变为优点。该企业通过对废旧塑料功能的反向思考,实现了变废为宝。 议学情境: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无用的物品,如旧报纸、饮料瓶等,从功能反转的角度,你能想出它们有哪些新的用途?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创意。 议学提示:可以从物品的材质、形状、结构等方面出发,思考其在不同场景下可能具有的新功能。 学生发言:谈感悟,举例说明。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创意非常丰富,比如用旧报纸制作手工艺品、用饮料瓶制作花瓶或储物容器等。这充分体现了通过功能反转,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更多的价值。 ④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因果反转) 案例分析:展示 2025 年某城市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通过提高交通事故的赔偿标准,使驾驶员更加谨慎驾驶,从而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率的案例。 教师讲解:事物都处于因果关系的链条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在这个案例中,城市管理者通过改变因果关系,从结果入手,找到了减少交通事故的有效方法。 议学情境: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从因果反转的角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活动:请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班级管理方案,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议学提示:思考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然后从结果出发,寻找与之相反的解决办法。 学生汇报:略 教师评价: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肯定其合理性和创新性,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多样化的议学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逆向思维的四种主要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方案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4、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案例对比分析:展示两个案例,一个是某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单纯依靠逆向思维,盲目推出与市场主流产品完全相反的产品,结果失败;另一个是某企业在运用正向思维进行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的基础上,适时运用逆向思维,对产品进行创新改进,取得了成功。 教师讲解: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 “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常规认识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 “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创新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往往是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才采用的。逆向思维并非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究竟哪种思维的效果好,取决于具体情况,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考。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议学情境:在科技创新中,如何正确处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关系?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议学情境展开讨论,并形成书面报告。 议学提示:思考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各自作用;分析在不同的科技创新阶段,应如何合理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小组汇报:略。 教师总结:在科技创新中,正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问题、积累知识和经验,为创新提供基础;逆向思维则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发现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创新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实现二者的互补。比如,在提出创新想法阶段,可以更多地运用逆向思维,大胆突破常规;在验证和完善创新想法阶段,则需要运用正向思维,进行严谨的论证和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对比和议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补关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正确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整合:(一)逆向思维的含义1、含义:一切与原有的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2、★特点: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3、逆向思维的客观基础及必要性⑴客观基础: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⑵必要性: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这就运用了逆向思维。(二)★逆向思维的主要方法①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左右、上下、前后、正反、内外、大小、对称与不对称、平面与立体、方形与圆形、管理与被管理、约束与被约束)②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动与静、冷与热、甜与苦、吸引与排斥、模糊与精细)③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有用与无用、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功能反向转化)④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三)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1、★逆向思维应注意的问题①逆向思维应当合“理”。②我们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创新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往往是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才采用的。③正逆互补,携手共进。2、创新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多向的思维方法(四种思维的辩证关系)(1)目的: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等多向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认识事物,以求获得常规思路难以得到的新认识。(2)联系:不同方向的思维方法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三)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逆向思维的含义、客观基础、必要性、主要方法以及正逆互补的作用等。 重点强调:强调逆向思维在创新思维中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运用逆向思维,同时要注意将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相结合,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创新。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加深对逆向思维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四)课后练习1.(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管好情绪就是管好身体。有研究表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各不相同的参与者,接受积极的情绪体验后,感冒抵抗力都有增强;另有研究表明,短期的焦虑在短时间内能提高人体器官的功能,但负面情绪的长期积压会损害身体健康。上述研究启示我们( )①可以使用求同法探求因果联系②可以使用共变法探求因果联系③对待负面情绪要把握适度原则④对待积极情绪要进行逆向思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5·北京·高考真题)葱,与中国人相伴数千年,无数菜肴的调味都少不了一把“灵魂小葱”。从餐盘跃上纸张,葱又成为了美好的文化象征。我们用“葱指”形容纤纤玉手,用“葱茏”吟诵田园山色,用“青葱”赞美青春。葱的美好象征( )A.表明反向思考的方法可以打破葱单一性质的局限B.说明思维可以把对葱的感性具体转化为思维抽象C.源自对葱的实际用途和外在形象的类比推理D.体现了从“青春”到“青葱”的辩证否定过程3.(2025·陕西渭南·模拟预测)2025年《哪吒2》的爆火,让哪吒形象印刻在观众心中。哪吒被设计成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角色,具有“翻鼻孔、黑眼圈、鲨鱼牙”等特征,通过外表与内心的反差,传达出“打破偏见,扭转命运”的精神内核。其造型设计中融入了莲花、火焰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结合现代审美,使角色形象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性。哪吒形象设计( )①运用类比推理,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设计元素②运用逆向思维,突破人们已形成的思维习惯③运用聚合思维,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④运用联想思维,通过迁移赋予事物新的内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5·山东烟台·三模)为积极应对塑料污染,我国不仅通过禁塑、限塑等方法从使用层面减塑,而且积极寻找塑料的替代品,提出“以竹代塑”倡议。“以竹代塑”,不仅从源头上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全球环保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应对塑料污染,我国( )①运用创新思维,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开展治理②运用辩证思维,通过对旧事物的全面否定实现创新③运用逆向思维,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杜绝的转换④运用发散思维,围绕环保轴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ABC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