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3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一、基础知识积累1. 下列词语中,与“司空见惯”意思相反的是( )A. 屡见不鲜 B. 独一无二 C. 习以为常2. 下列选项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华罗庚(huà) B. 华罗庚(huá) C. 华罗庚(huā)3. 叶永烈被誉为“中国科普界的__________”( )A. 火炬手 B. 领航员 C. 播种机4. 下列句子中,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B.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C.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5. 课文的论证结构是(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6.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断出大陆漂移学说,体现了( )A. 直觉判断 B. 逻辑推理 C. 偶然发现二、基础知识1. 叶永烈参与编写的《__________》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2. “追根求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文中,阿瑟林斯基通过观察__________发现了睡眠与做梦的关系。4. 鲁迅评价叶永烈的科普作品“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1. “这样的事例”指的是哪些事例?请简要概括。2. 分析“见微知著”在文中的作用。3. 结合选段,谈谈你对“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这句话的理解。四、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进击地心》(节选)我跟着地质学家叔叔钻进“迷雾一号”探险车,向地心进发。车窗外,岩层像千层蛋糕般层层叠叠,偶尔闪过的荧光矿石让黑暗的隧道充满奇幻色彩。“注意!前方有岩浆裂隙!”驾驶员突然大喊。车剧烈颠簸,警报器发出刺耳的尖叫。叔叔迅速调整探测器参数,屏幕上显示:“前方50米处存在高温液态岩石,建议绕行。”但狭窄的隧道没有退路,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前进。就在这时,我发现岩壁上有奇怪的纹路——那是某种古老生物的化石!“叔叔,快看!”我指着岩壁惊呼。叔叔仔细观察后,眼睛突然亮起来:“这些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他立刻取出激光扫描仪,对岩壁进行三维建模。当探险车终于冲出岩浆区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溶洞。溶洞顶部倒挂着晶莹的钟乳石,地面上流淌着清澈的地下河。叔叔兴奋地说:“这是教科书上从未记载过的地质奇观!”1. 文中的探险队在地心遇到了哪些挑战?请分点概括。2. “我”发现化石的情节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结合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分析这次地心探险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4. 如果你是探险队成员,面对溶洞奇观,你会如何进一步探索?五、写作根据课外阅读《北斗牵着我的手》或《进击地心》,写一篇读后感。要求:结合课文主题,谈谈科学探索的意义。B卷答案一、选择题1. B 2. A 3. A 4. C 5. C 6. B二、填空题1. 十万个为什么 2. 追溯事物的根源 3.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4. 点燃科学梦想的火炬手三、课内阅读1. 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睡眠与做梦的关系。2. 作用:强调科学发现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是论证中心论点的关键。3. 理解:科学真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善于观察和探索,普通人也能发现真理。四、课外阅读1. 挑战:岩浆裂隙、狭窄隧道、高温环境。2.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地质发现,体现探索中的意外收获。3. 科学精神:勇于冒险、细致观察、敢于突破,与课文中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一致。4. (略)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