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复习练习 (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物理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册复习练习 (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物理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全册复习练习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能够对物理量进行比较准确的估测,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C )
A.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10 s
B.一枚鸡蛋的质量约为250 g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30 cm
2.在路口等红灯时,小华坐在爸爸的轿车里四处观望,当他看向右旁邻道并排的大巴车时,感觉爸爸的车在后退,当他看到路旁的树时,发现爸爸的车并没有动。下列关于此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小华爸爸的车是静止的
B.以大巴车为参照物,小华爸爸的车是静止的
C.以小华为参照物,爸爸的车向后运动
D.以小华爸爸的车为参照物,交通信号灯是运动的
3.根据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的不同,嘉怡同学认为该能力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她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该能力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B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论证
4.关于声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就越高
B.图乙: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图丁: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5.下列物体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 D )
A.原子  B.太阳 C.篮球  D.夸克
6.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对自然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留下了许多史料记载,如“潭清疑水浅”,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疑水浅”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A )
A B C D
7.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前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 m/s,后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 m/s,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C )
A.1.4 m/s B.1.5 m/s C.1.6 m/s D.1.75 m/s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20 cm 时成等大的实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当u=8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当u=30 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动到24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9.如图所示,小明将蜡烛、凸透镜(f=10 cm)、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光屏上成清晰的烛焰像,然后进行了如下的判断和操作(每次操作均在如图所示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根据图中凸透镜成像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将蜡烛和光屏对调,透镜位置不动,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烛焰像
C.将一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烛焰像,此眼镜是近视眼镜
D.将蜡烛放在4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烛
焰像
10.如图所示,小红用相机拍下了石桥与它在水中倒影交相辉映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桥在水中的倒影与海市蜃楼成像原理相同
B.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桥,原理是光的反射
C.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此照片时镜头到底片的距离要大于2f
D.桥在相机的底片上成的像是虚像
11.为了测量花生油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了如下实验步骤:①将烧杯中的部分花生油倒入量筒中,记下花生油的体积;②将待测花生油倒入空烧杯中,测出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③测出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④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调平;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花生油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B )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②③⑤① D.④①②③⑤
12.如表所示,小文阅读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后,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C )
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kg·m-3)
水 1.0×103 水银 13.6×103
冰 0.9×103 干松木 0.5×103
煤油 0.8×103 铜 8.9×103
酒精 0.8×103 铅 11.3×103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一杯水,喝了一口后,剩下水的密度会减小
C.若质量相等,则实心铜块的体积大于实心铅块的体积
D.能装下500 g水的瓶子,一定也能装下500 g的酒精
13.如图所示为几种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乙的音色、响度相同,音调不同
B.甲、丙的音色、音调相同,响度不同
C.乙、丁的音色、音调、响度都不同
D.丙、丁的音色相同,音调和响度不相同
14.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3 s时甲在乙的后方
③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④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A.只有②③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①②③④都正确
15.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观察到反射光束也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B.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
C.将纸板F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纸板上仍有反射光线呈现
D.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线仍在纸板上呈现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含5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6.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9∶8 ;若甲、乙通过相同的路程,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为 8∶9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9∶8 。
17.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下光学实验。
甲   乙
(1)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 光的直线传播 解释。
(2)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 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 20 cm;若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置一个不透明的挡板,从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 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所成的像。
18.如图所示是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 凸透 镜。在自带光源的照射下,人体内部器官会成倒立、 缩小 的实像,再通过电信号传播出来;检查时,想要增大观察范围,此时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患处。
19.如图所示是一束太阳光射向三棱镜后,在光屏的b区域出现了彩色的光带。
(1)这种现象叫光的 色散 。
(2)把温度计放在图中的 a 区域一段时间,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显著上升; c 区域的光能用来验钞。(均选填“a”“b”或“c”)
(3)将蓝底、红字的小纸片放在光屏上蓝光区域,小纸片呈现 ② (选填序号:①蓝底红字;②蓝底黑字;③只有蓝底看不见字)。
20.一个质量是50 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是150 g。装满某种液体后质量是130 g,则容器的容积为 100 cm3;这种液体的密度为 0.8×103 kg/m3。(ρ水=1.0×103 kg/m3)
三、作图题(本大题包含1小题,共4分)
2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凹透镜,请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和经过凹透镜、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含3小题,22题6分,23题6分,24题7分,共19分)
22.小红做了几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1)发声的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
(2)几乎不能听到真空罩闹钟的闹铃声,可以推理得出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3)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弹起的力度更大,由此可得出声音的响度与 振幅 有关。
(4)用纸片接触转动的齿轮,与齿数较多的轮盘接触时纸片振动较 快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较 高 (选填“高”
或“低”)。
23.如图甲所示是小刚所在实验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甲 乙
(1)实验时该小组同学应该选用两根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2)在实验中,小刚同学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A点燃,接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 完全重合 为止。
(3)为了判断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小刚同学移开蜡烛B,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张白纸作光屏,此时在蜡烛B这一侧观察时,白纸上 没有 (选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 (选填“实”或“虚”)像。
(4)如图乙所示是小刚同学留下的实验记录,小刚由此得出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实验结论,该结论可靠吗 说出理由: 不可靠;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该结论具有偶然性 。
24.小聪用密度为0.8 g/cm3的纯酒精配制了浓度为75%的酒精,他查阅资料得知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的密度为0.87 g/cm3。为检验自己配制的酒精是否合格,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
甲 乙 丙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则需要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 调。
(2)将适量配制的酒精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为98 g,之后他将杯中的一部分酒精倒入量筒,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的酒精的体积为 40 mL 。
(3)将烧杯和剩余酒精放在天平左盘上,横梁平衡时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为 61 g 。
(4)小聪配制的酒精的密度为 0.925 g/cm3。为符合要求,他应该向配制的酒精中添加适量的 纯酒精 (选填“纯酒精”或“水”)。
(5)实验结束时同组的同学讨论认为,只用天平也能测出该配制酒精的密度。他们设计了如下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
②将烧杯装满水,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③将烧杯处理干净, 将烧杯装满酒精,测出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m2 ;
④根据测得的物理量写出该配制酒精的密度的表达式ρ=
  。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25题8分,26题9分,共17分)
25.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的一种方式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为超速。则:
(1)若某监测区间路程为30 km,全程限速100 km/h,在不会被判超速的情况下,车辆通过该区间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若一辆货车以72 km/h的速度进入该监测区间起点,20 min后,货车能否到达该监测区间终点
(3)在行驶过程中,距离货车100 m的小轿车发现前面货车上的货有脱落危险,闪灯鸣笛提醒无效的情况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便以
90 km/h的速度追赶以72 km/h的速度行驶的货车,经过多长时间小轿车可以追上货车
解析:(1)全程限速100 km/h,行驶速度最大时,所需时间最少,
由v=可得,车辆通过该区间的时间t===0.3 h。
(2)20 min= h内,货车行驶的路程为s1=v1t1=72 km/h× h=24 km<
30 km,故货车不能到达区间终点。
(3)小轿车的速度v2=90 km/h=25 m/s,货车的速度v3=72 km/h=20 m/s,
假设小轿车追上货车的时间为t′,由v=可知,小轿车这段时间行驶的路程s2=v2t′,货车这段时间行驶的路程s3=v3t′,
由题意可知,s2-s3=100 m,即v2t′-v3t′=(v2-v3)t′=(25 m/s-20 m/s)
×t′=100 m,
解得t′=20 s。
答案:(1)0.3 h (2)货车不能到达区间终点 (3)20 s
26.火锅是非常受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而涮火锅时大家常点的一道菜就是冻豆腐。小江同学准备自己制作冻豆腐,于是从超市买来
0.36 kg鲜豆腐,将鲜豆腐放入冰箱冰冻后拿出来解冻,让水全部流出,冰占据的空隙留下数量繁多的孔洞,变成了不含水分的海绵豆腐(俗称冻豆腐),如图所示。豆腐在冰冻前、冰冻后及解冻后整体外形不变(即总体积不变),在涮火锅时可以充分吸收汤汁,达到增加口感的目的,海绵豆腐内所有孔洞的体积占总体积的50%。(鲜豆腐的密度为1.2 g/cm3,冰的密度为0.9 g/cm3,水的密度为1.0 g/cm3)求:
化冻前  化冻后
(1)鲜豆腐的体积。
(2)鲜豆腐的含水量(鲜豆腐内水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3)海绵豆腐的密度。
解析:(1)鲜豆腐的体积V总===300 cm3。
(2)海绵豆腐内所用孔洞的体积V孔洞=50%×300 cm3=150 cm3,
V冰=V孔洞=150 cm3,
水的质量等于冰的质量m水=m冰=V冰ρ冰=150 cm3×0.9 g/cm3=135 g,
鲜豆腐的含水量为×100%=×100%=37.5%。
(3)海绵豆腐质量m海绵豆腐=m总-m冰=360 g-135 g=225 g,
海绵豆腐的体积V海绵豆腐=V总-V冰=300 cm3-150 cm3=150 cm3,
海绵豆腐的密度ρ海绵豆腐===1.5 g/cm3。
答案:(1)300 cm3 (2)37.5% (3)1.5 g/cm3全册复习练习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能够对物理量进行比较准确的估测,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功之一,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10 s
B.一枚鸡蛋的质量约为250 g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30 cm
2.在路口等红灯时,小华坐在爸爸的轿车里四处观望,当他看向右旁邻道并排的大巴车时,感觉爸爸的车在后退,当他看到路旁的树时,发现爸爸的车并没有动。下列关于此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小华爸爸的车是静止的
B.以大巴车为参照物,小华爸爸的车是静止的
C.以小华为参照物,爸爸的车向后运动
D.以小华爸爸的车为参照物,交通信号灯是运动的
3.根据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的不同,嘉怡同学认为该能力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她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该能力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论证
4.关于声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就越高
B.图乙: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图丁: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5.下列物体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 )
A.原子  B.太阳 C.篮球  D.夸克
6.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对自然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留下了许多史料记载,如“潭清疑水浅”,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疑水浅”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 )
A B C D
7.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前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 m/s,后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 m/s,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1.4 m/s B.1.5 m/s C.1.6 m/s D.1.75 m/s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20 cm 时成等大的实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当u=8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当u=30 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动到24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9.如图所示,小明将蜡烛、凸透镜(f=10 cm)、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光屏上成清晰的烛焰像,然后进行了如下的判断和操作(每次操作均在如图所示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图中凸透镜成像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将蜡烛和光屏对调,透镜位置不动,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烛焰像
C.将一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烛焰像,此眼镜是近视眼镜
D.将蜡烛放在4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烛
焰像
10.如图所示,小红用相机拍下了石桥与它在水中倒影交相辉映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与海市蜃楼成像原理相同
B.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桥,原理是光的反射
C.若相机镜头焦距为f,拍摄此照片时镜头到底片的距离要大于2f
D.桥在相机的底片上成的像是虚像
11.为了测量花生油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了如下实验步骤:①将烧杯中的部分花生油倒入量筒中,记下花生油的体积;②将待测花生油倒入空烧杯中,测出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③测出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④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调平;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花生油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②③⑤① D.④①②③⑤
12.如表所示,小文阅读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后,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kg·m-3)
水 1.0×103 水银 13.6×103
冰 0.9×103 干松木 0.5×103
煤油 0.8×103 铜 8.9×103
酒精 0.8×103 铅 11.3×103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一杯水,喝了一口后,剩下水的密度会减小
C.若质量相等,则实心铜块的体积大于实心铅块的体积
D.能装下500 g水的瓶子,一定也能装下500 g的酒精
13.如图所示为几种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色、响度相同,音调不同
B.甲、丙的音色、音调相同,响度不同
C.乙、丁的音色、音调、响度都不同
D.丙、丁的音色相同,音调和响度不相同
14.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3 s时甲在乙的后方
③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④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A.只有②③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①②③④都正确
15.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观察到反射光束也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B.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
C.将纸板F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纸板上仍有反射光线呈现
D.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线仍在纸板上呈现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含5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6.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甲、乙通过相同的路程,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为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
17.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下光学实验。
甲   乙
(1)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 解释。
(2)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 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 cm;若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置一个不透明的挡板,从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所成的像。
18.如图所示是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 镜。在自带光源的照射下,人体内部器官会成倒立、 的实像,再通过电信号传播出来;检查时,想要增大观察范围,此时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 (选填“靠近”或“远离”)患处。
19.如图所示是一束太阳光射向三棱镜后,在光屏的b区域出现了彩色的光带。
(1)这种现象叫光的 。
(2)把温度计放在图中的 区域一段时间,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显著上升; 区域的光能用来验钞。(均选填“a”“b”或“c”)
(3)将蓝底、红字的小纸片放在光屏上蓝光区域,小纸片呈现 (选填序号:①蓝底红字;②蓝底黑字;③只有蓝底看不见字)。
20.一个质量是50 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是150 g。装满某种液体后质量是130 g,则容器的容积为 cm3;这种液体的密度为 kg/m3。(ρ水=1.0×103 kg/m3) 三、作图题(本大题包含1小题,共4分)
2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凹透镜,请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和经过凹透镜、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含3小题,22题6分,23题6分,24题7分,共19分)
22.小红做了几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1)发声的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几乎不能听到真空罩闹钟的闹铃声,可以推理得出 。
(3)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 ;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弹起的力度更大,由此可得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4)用纸片接触转动的齿轮,与齿数较多的轮盘接触时纸片振动较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较 (选填“高”
或“低”)。
23.如图甲所示是小刚所在实验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甲 乙
(1)实验时该小组同学应该选用两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 关系。
(2)在实验中,小刚同学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A点燃,接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 为止。
(3)为了判断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小刚同学移开蜡烛B,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张白纸作光屏,此时在蜡烛B这一侧观察时,白纸上 (选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4)如图乙所示是小刚同学留下的实验记录,小刚由此得出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实验结论,该结论可靠吗 说出理由: 。
24.小聪用密度为0.8 g/cm3的纯酒精配制了浓度为75%的酒精,他查阅资料得知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的密度为0.87 g/cm3。为检验自己配制的酒精是否合格,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
甲 乙 丙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则需要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
(2)将适量配制的酒精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为98 g,之后他将杯中的一部分酒精倒入量筒,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的酒精的体积为 。
(3)将烧杯和剩余酒精放在天平左盘上,横梁平衡时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为 。
(4)小聪配制的酒精的密度为 g/cm3。为符合要求,他应该向配制的酒精中添加适量的 (选填“纯酒精”或“水”)。
(5)实验结束时同组的同学讨论认为,只用天平也能测出该配制酒精的密度。他们设计了如下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
②将烧杯装满水,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③将烧杯处理干净, ;
④根据测得的物理量写出该配制酒精的密度的表达式ρ=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25题8分,26题9分,共17分)
25.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的一种方式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为超速。则:
(1)若某监测区间路程为30 km,全程限速100 km/h,在不会被判超速的情况下,车辆通过该区间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若一辆货车以72 km/h的速度进入该监测区间起点,20 min后,货车能否到达该监测区间终点
(3)在行驶过程中,距离货车100 m的小轿车发现前面货车上的货有脱落危险,闪灯鸣笛提醒无效的情况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便以
90 km/h的速度追赶以72 km/h的速度行驶的货车,经过多长时间小轿车可以追上货车
26.火锅是非常受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而涮火锅时大家常点的一道菜就是冻豆腐。小江同学准备自己制作冻豆腐,于是从超市买来
0.36 kg鲜豆腐,将鲜豆腐放入冰箱冰冻后拿出来解冻,让水全部流出,冰占据的空隙留下数量繁多的孔洞,变成了不含水分的海绵豆腐(俗称冻豆腐),如图所示。豆腐在冰冻前、冰冻后及解冻后整体外形不变(即总体积不变),在涮火锅时可以充分吸收汤汁,达到增加口感的目的,海绵豆腐内所有孔洞的体积占总体积的50%。(鲜豆腐的密度为1.2 g/cm3,冰的密度为0.9 g/cm3,水的密度为1.0 g/cm3)求:
化冻前  化冻后
(1)鲜豆腐的体积。
(2)鲜豆腐的含水量(鲜豆腐内水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3)海绵豆腐的密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