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物理~第三章 光现象 质量检测(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物理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走进物理~第三章 光现象 质量检测(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物理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走进物理~第三章 光现象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误差
C.读数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准确
D.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2.下列数值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家庭用防盗门钥匙的长度约为5 dm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C.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为104 μm
D.男老师讲课时声带每秒振动18次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如图所示描绘了诗中意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高山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B.以舟为参照物,坐在舟中的人是运动的
C.以高山为参照物,坐在舟中的人是静止的
D.以坐在舟中的人为参照物,高山是运动的
4.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 s追上了它前方450 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
A.5 m/s B.10 m/s C.15 m/s D.20 m/s
5.如图所示,甲、乙两同学从同一位置向东做直线运动。在0~30 s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早出发3 s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以甲为参照物,乙一直向东运动
D.甲、乙在运动过程中相遇2次
6.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关于乐器使用所涉及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唢呐表演,模仿鸟儿的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B.笛子演奏,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C.击鼓鸣锣,告知将士冲锋或收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敲击编钟,周围的人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娱乐活动,更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如图所示为某比赛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音调高
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D.鼓手敲击鼓面,鼓声通过空气传入人的耳朵
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语“万籁俱寂”是从音调的角度来形容夜晚的宁静
B.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设备发声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次声波传播很远
D.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9.2023年央视春晚上演员用洞箫吹奏名曲,演奏者用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鸟啼声,其模拟的鸟啼声使现场听众感受到了百鸟归巢的活跃气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B.用洞箫模拟鸟啼声,主要模拟鸟啼声的音调
C.现场的听众听到乐曲声是通过笛子传播的
D.听众在乐曲声中感受到了百鸟归巢的活跃气氛,说明声音能传递
信息
10.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杯弓蛇影”,杯中的“弓”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B.“鱼翔浅底”,看到的鱼是实像
C.“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D.“一叶障目”,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1.如图所示是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其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①湖面“月影” ②杯中“断笔”
③墙上“孔雀”  ④镜中“树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中游”,对于这一有趣现象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云和鱼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云是虚像,鱼是实像
C.云和鱼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云和鱼都虚像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是像发出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B.遮光板在平面镜后方会遮住平面镜内的虚像
C.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D.站在平面镜前的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他的像大小不变
14.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电视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 D.夜视仪
15.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含4小题,每空1分,共9分)
16.图甲中停表的读数是 s。图乙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甲 乙
17.某学校实行分时段就餐,同学们需排队进入食堂,如果你看到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 来解释;如果初二某班队列长20 m,队伍行进速度为0.8 m/s,那么这个班级全部通过食堂入口大门需要 s。
18.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光的 现象。如图所示,当红光和紫光沿相同方向射入三棱镜后分别出现在了A、B两个位置,则红光应在 (选填“A”或“B”)位置。
19.二维码已广泛应用于购物、支付、娱乐、交际等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服务并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它时,黑色部分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白色部分将光 (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手机解码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二维码,是因为光在这些物体表面发生了 。
三、作图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0.图甲是小宇的妈妈在镜子前面试穿刚买的新鞋,请在图乙中画出妈妈看见鞋的光路,A点表示人的眼睛,B点表示鞋的位置。
甲   乙
21.如图所示,装有水的烧杯底部A处有一枚硬币A,眼睛在B处看到硬币在A′处。画出人眼看到硬币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含3小题,22题10分,23题8分,24题12分,共30分)
22.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丁
(1)如图甲所示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采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是 。
(2)如图乙所示抽气一段时间后,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原因是 。
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
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现象
(3)利用图丙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 (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
(4)如图丁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可以用来探究 。
23.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的部分实验装置。
甲 乙
(1)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该实验应该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2)如图甲所示,应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垂直,否则 。
(3)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到反射光和对应的入射光。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进行比较,目的是探究 。
(4)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下半部分有反射光,上半部分无反射光,此现象表明: 。
24.小明在教室的窗户上看到了屋内电灯的像,为了探究此像与屋内灯的大小关系他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甲 乙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应选择 (选填“薄”“厚”或“薄厚都可以”)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最好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如图乙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且
(选填“未点燃”或“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 (选填“a”“b”或“c”)位置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4)小明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B。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25题3分,26题9分,共12分)
2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正对山崖以一定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汽车在离山崖700 m的A处鸣笛,当汽车开到离山崖660 m的B处时刚好听到山崖对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 m/s)
26.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 m,制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2.3 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30 m。
(1)求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2)求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新交通法规定,严禁酒驾。醉酒后司机反应时间至少增加一倍,若汽车还是以20 m/s的速度行驶,假如前方40 m处有行人,行人有危
险吗 走进物理~第三章 光现象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误差
C.读数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准确
D.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2.下列数值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C )
A.家庭用防盗门钥匙的长度约为5 dm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C.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为104 μm
D.男老师讲课时声带每秒振动18次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如图所示描绘了诗中意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以高山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B.以舟为参照物,坐在舟中的人是运动的
C.以高山为参照物,坐在舟中的人是静止的
D.以坐在舟中的人为参照物,高山是运动的
4.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 s追上了它前方450 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A )
A.5 m/s B.10 m/s C.15 m/s D.20 m/s
5.如图所示,甲、乙两同学从同一位置向东做直线运动。在0~30 s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早出发3 s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以甲为参照物,乙一直向东运动
D.甲、乙在运动过程中相遇2次
6.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关于乐器使用所涉及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唢呐表演,模仿鸟儿的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B.笛子演奏,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C.击鼓鸣锣,告知将士冲锋或收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敲击编钟,周围的人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娱乐活动,更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如图所示为某比赛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音调高
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D.鼓手敲击鼓面,鼓声通过空气传入人的耳朵
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成语“万籁俱寂”是从音调的角度来形容夜晚的宁静
B.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设备发声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次声波传播很远
D.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9.2023年央视春晚上演员用洞箫吹奏名曲,演奏者用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鸟啼声,其模拟的鸟啼声使现场听众感受到了百鸟归巢的活跃气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B.用洞箫模拟鸟啼声,主要模拟鸟啼声的音调
C.现场的听众听到乐曲声是通过笛子传播的
D.听众在乐曲声中感受到了百鸟归巢的活跃气氛,说明声音能传递
信息
10.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杯弓蛇影”,杯中的“弓”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B.“鱼翔浅底”,看到的鱼是实像
C.“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D.“一叶障目”,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1.如图所示是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其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D )
①湖面“月影” ②杯中“断笔”
③墙上“孔雀”  ④镜中“树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中游”,对于这一有趣现象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云和鱼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云是虚像,鱼是实像
C.云和鱼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云和鱼都虚像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我们能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是像发出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B.遮光板在平面镜后方会遮住平面镜内的虚像
C.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
D.站在平面镜前的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他的像大小不变
14.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C )
A.电视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 D.夜视仪
15.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B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含4小题,每空1分,共9分)
16.图甲中停表的读数是 228.8 s。图乙中物体的长度为
 2.40 cm。
甲 乙
17.某学校实行分时段就餐,同学们需排队进入食堂,如果你看到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 光的直线传播 来解释;如果初二某班队列长20 m,队伍行进速度为0.8 m/s,那么这个班级全部通过食堂入口大门需要 25 s。
18.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光的 色散 现象。如图所示,当红光和紫光沿相同方向射入三棱镜后分别出现在了A、B两个位置,则红光应在 A (选填“A”或“B”)位置。
19.二维码已广泛应用于购物、支付、娱乐、交际等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服务并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它时,黑色部分将光 吸收 (选填“反射”或“吸收”),白色部分将光 反射 (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手机解码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二维码,是因为光在这些物体表面发生了 漫反射 。
三、作图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0.图甲是小宇的妈妈在镜子前面试穿刚买的新鞋,请在图乙中画出妈妈看见鞋的光路,A点表示人的眼睛,B点表示鞋的位置。
甲   乙
21.如图所示,装有水的烧杯底部A处有一枚硬币A,眼睛在B处看到硬币在A′处。画出人眼看到硬币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含3小题,22题10分,23题8分,24题12分,共30分)
22.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丁
(1)如图甲所示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采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是 转换法 。
(2)如图乙所示抽气一段时间后,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则可能原因是 B 。
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
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现象
(3)利用图丙原理制成了医院中的 碎石机 (选填“B超仪”或“碎石机”)。
(4)如图丁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可以用来探究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
23.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的部分实验装置。
甲 乙
(1)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该实验应该在较 暗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2)如图甲所示,应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垂直,否则 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
(3)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到反射光和对应的入射光。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进行比较,目的是探究 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
(4)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下半部分有反射光,上半部分无反射光,此现象表明: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24.小明在教室的窗户上看到了屋内电灯的像,为了探究此像与屋内灯的大小关系他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甲 乙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应选择 薄 (选填“薄”“厚”或“薄厚都可以”)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最好在 较暗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如图乙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且
 未点燃 (选填“未点燃”或“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 a (选填“a”“b”或“c”)位置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4)小明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B。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25题3分,26题9分,共12分)
25.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正对山崖以一定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汽车在离山崖700 m的A处鸣笛,当汽车开到离山崖660 m的B处时刚好听到山崖对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 m/s)
解析: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音=s1+s2=700 m+660 m=1 360 m,
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t车=t声音===4 s,
汽车行驶的距离s车=s1-s2=700 m-660 m=40 m,
汽车行驶速度v车===10 m/s。
答案:10 m/s
26.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 m,制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2.3 s。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30 m。
(1)求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2)求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3)新交通法规定,严禁酒驾。醉酒后司机反应时间至少增加一倍,若汽车还是以20 m/s的速度行驶,假如前方40 m处有行人,行人有危
险吗
解析:(1)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t1===0.7 s。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10 m/s。
(3)正常情况下减速过程中行驶的路程为s0=s2-s1=30 m-14 m=16 m,
醉酒后司机反应时间至少增加一倍,若汽车还是以20 m/s的速度行驶,则此时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至少为s3=v1t3=20 m/s×0.7 s×
2=28 m,
此时的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至少为s4=s3+s0=28 m+16 m=
44 m>40 m,
所以前方40 m处的行人有危险。
答案:(1)0.7 s (2)10 m/s (3)行人有危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