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刘亮程散文(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刘亮程散文(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刘亮程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③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经预感到大雪来临。我劈好足够烧半个月的柴禾,整齐地码在窗台下;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无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违的贵宾——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扫到一边,腾出干净的一片地方来让雪落下。下午我还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转了一圈。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天。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④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⑤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残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熟。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那时一村人都是靠长在沙漠里的一种叫梭梭的灌木取暖过冬。因为不断砍挖,有柴禾的地方越来越远。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⑥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⑦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⑧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吉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⑨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⑩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
那个冬天要是稍短些,家里的火炉要是稍旺些,我要是稍把这条腿当回事些,或许我能暖和过来。可是现在不行了。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我准备了许多柴禾,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上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快通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1.结合全文,指出标题中“寒风”的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刘亮程有它特有的文学语言,根据文意简要阐述下列句子的具体含义。
(1)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2)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3.刘亮程笔下的景象常和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4.作者为什么选择以“30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刘亮程的散文,完成相应的题目。
住多久才算是家
刘亮程
①平常我也会自问:我是不是在一个地方生活得太久,土地是不是已经烦我了?道路是否早就厌倦了我的脚印,虽然它还不至于拒绝我走路。事实上我有很多年不在路上走了,我去一个地方,照直就去了,水里草里。一个人走过一些年月后就会发现,所谓的道路不过是一种摆设,供那些在大地上瞎兜圈子的人们玩耍的游戏。它从来都偏离真正的目的。不信去问问那些永远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的人,他们走到自己的归宿了吗,没有。否则他们不会没完没了地在路上转悠。
②而我呢,是不是过早地找到了归宿,多少年住在一间房子里,开一个门,关一扇窗,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不是还有另一种活法,另一番滋味。我是否该挪挪身,面朝一生的另一些事情活一活。就像这幢房子,面南背北多少年,前墙都让太阳晒得发白脱皮了。我是不是把它掉个个,让一向阴潮的后墙根也晒几年太阳。
③这样想着就会情不自禁在村里转一圈,果真看上一块地方,地势也高,地盘也宽敞。于是动起手来,花几个月时间盖起一院新房子。至于旧房子嘛,最好拆掉,尽管拆不到一根好檩子,一块整土块。毕竟是住了多年的旧窝,有感情,再贵卖给别人也会有种被人占有的不快感。墙最好也推倒,留下一个破墙圈,别人会把它当成天然的茅厕,或者用来喂羊圈猪,甚至会有人躲在里面干坏事。这样会损害我的名誉。
④当然,旧家具会一件不剩地搬进新房子,柴禾和草也一根不剩拉到新院子。大树砍掉,小树连根移过去。路无法搬走,但不能白留给别人走。在路上挖两个大坑。有些人在别人修好的路上走顺了,老想占别人的便宜,自己不愿出一点力。我不能让那些自私的人变得更加自私。
⑤我只是把房子从村西头搬到了村南头。我想稍稍试验一下我能不能挪动。人们都说:树挪死,人挪活。树也是老树一挪就死,小树要挪到好地方会长得更旺呢。我在这块地方住了那么多年,已经是一棵老树,根根脉脉都扎在了这里,我担心挪不好把自己挪死。先试着在本村里动一下,要能行,我再往更远处挪动。
⑥可这一挪麻烦事跟着就来了。在搬进新房子的好几年间,我收工回来经常不由自主地回到旧房子,看到一地的烂土块才恍然回过神。牲口几乎每天下午都回到已经拆掉的旧圈棚,在那里挤成一堆;我的所有的梦也都是在旧房子。有时半夜醒来,还当是门在南墙上;出去解手,还以为茅厕在西边的墙角。
⑦不知道住多少年才能把一个新地方认成家。认定一个地方时或许人已经老了,或许到老也无法把一个新地方真正认成家。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你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
⑧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
⑨我时常看到一些老人,在一些晴朗的天气里,背着手,在村外的田野里转悠。他们不仅仅是看庄稼的长势,也在瞅一块墓地。他们都是些幸福的人,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生活到老,知道自己快死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择一块墓地。虽说是离世,也离得不远。坟头和房顶日夜相望,儿女们的脚步声在周围的田地间走动,说话声、鸡鸣狗吠时时传来。这样的死没有一丝悲哀,只像是搬一次家。离开喧闹的村子,找个清静处呆呆。地方是自己选好的,棺木是早几年便吩咐儿女们做好的。从木料、样式到颜色,都是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没有一丝让你不顺心不满意。唯一舍不得的便是这间老房子,你觉得还没住够,亲人们也这么说:你不该早早离去。其实你已经住得太久太久,连脚下的地都住老了,连头顶的天都活旧了。但你一点没觉得自己有多么“不自觉”。要不是命三番五次地催你,你还会装糊涂生活下去,还会住在这间房子里,还进这个门,睡这个炕。
⑩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我还住在老地方,所谓盖新房搬家,不过是一个没有付诸行动的梦想。我怎么会轻易搬家呢?我们家屋顶上面的天空,经过多少年的炊烟熏染,已经跟别处的天空大不一样。当我在远处,还看不到村庄,望不见家园的时候,便能一眼认出我们家屋顶上面的那片天空,它像一块补丁,一幅图画,不管别处的天空怎样风云变幻,它总是晴朗祥和地贴在高处,家安安稳稳坐落在下面。
家园周围的这一窝子空气,多少年被我吸进呼出,也已经完全成了我自己的气息,带着我的气味和温度。
我在院子里挖井时,曾潜到三米多深的地下,看见厚厚的土层下面褐黄色的沙子,水就从细沙中缓缓渗出;而在西边的一个墙角上,我的尿水年复一年已经渗透到地壳深处,那里的一块岩石已被我含碱的尿水腐蚀得变了颜色。
看看,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我怎么会离开它呢?
5.对于“住多久才算是家”,作者一直在内心追寻答案。请你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成以下文脉梳理。
住多久才算是家 我为自己是否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得太久了而深感疑虑 想搬家
(1) 尝试搬家
事实证明把家一挪就会有各种麻烦事 无法搬家
(2)我终于笃信: 庆幸没搬家
6.有人评价刘亮程:“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沉重。”请你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品味鉴赏。
(1)我在这块地方住了那么多年,已经是一棵老树,根根脉脉都扎在了这里,我担心挪不好把自己挪死。
(2)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
我选第( )句,
7.作者在文末说:“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请你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8.作者以“住多久才算是家”为题,表现了对“家”多层意义的思考。读完全文,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和生活体验,说说刘亮程笔下“家”的内涵。
阅读下面刘亮程的散文,完成相应的题目。
那些鸟会认人
刘亮程
①我们搬走了,鸟会落在剩下的几棵树上,更多的鸟会落到别人家树上,也许全挤在我们砍剩的几棵树上,叽叽喳喳一阵乱叫。鸟不知道院子里发生了啥事,但它们知道那些树不见了。筑着它们鸟窝的树枝被乱扔在地上,精心搭筑的鸟窝和窝里的全部生活像一碗饭扣翻在地上。
②我们带不走那些鸟,带不走筑着鸟窝的树枝。那些枝繁叶茂的树砍倒后,我们只拿走主干,其余的扔在地上。我们经营了多少年才让成群的鸟落到院子,一早一晚,鸟的叫声像绵密的细雨洒进粗糙的牛哞驴鸣里。那些鸟是我们家的,我们一家十六只耳朵听鸟叫。从此那些鸟将没人听地叫下去,都叫些什么我们再不会知道。
③大多是麻雀在叫,麻雀的口音与我们相近,一听就是很近的乡邻。树长到一房高时它们在树梢上筑巢,好像有点害怕我们,把巢藏在叶子中间,以为我们看不见。后来树一年年长高,鸟巢便被举到高处,都快高过房顶一房高了,可能鸟觉得太高了,到地上啄食不方便,又往下挪了几个树枝,也不遮遮掩掩了。
④夏天经常有身上没毛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像我们小时候从炕上掉下来一样,扯着嗓子直叫。大鸟也在一旁叫,它没办法把小鸟弄到窝里去,眼睁睁看着叫猫吃掉,叫一群蚂蚁活活拖走。碰巧被收工放学回来的我们看见了,赶快捡起来,仰起头瞅准了是哪个窝里掉下来的,爬上树给放回去。一般来说爬树是我的事,四弟也很能爬树,上得比我还高,不过我们很少上到树上去惹鸟。鸟跟我们吵过好几架,有点怕惹它们了。
⑤一次是我上去送一只小鸟,爬到那个高过房顶的横枝上,窝里有八只鸟蛋的时候我偷偷上来过一次,蛋放在手心玩了好一阵又放进去。这次窝里伸出七八只小头,全对着我叫。头上一大群鸟在尖叫,以为我要毁它的窝伤它的孩子,一会儿扑啦啦落在头顶树枝上,边叫边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我。它们一会儿落到院墙上,对着我们家门窗直叫,嗓子都叫出血了,那声音听上去就是在骂人。母亲烦了,出门朝树上喊一声:快下来,别再惹鸟了。
⑥另一次是风把晾在绳上的红被单刮到树梢,正好蒙在一个鸟巢上,四弟拿一根木棍上去取,惹得鸟大叫了一晌午。还有一次,一只鹞子落在树上,鸟全惊飞到房顶和羊圈棚上乱叫。狗也对着树上叫,鸡和羊也望着树上。我们走出屋子,见一只灰色大鸟站在树杈上。父亲说是鹞子,专吃鸽子和鸟,我捡了个土块扔过去,它飞走了。
⑦除了麻雀,有时房檐会落两只喜鹊,树梢站一只猫头鹰,还有声音清脆的黄雀时时飞来。它们从不在我们家树上筑巢,好像也从不把太平渠当个村子。它们往别处去,飞累了落在树枝上歇会儿脚,对着院子里的人和牲畜叫几声:那堆包谷赶紧收进去,要下雨啦;镰刀用完了就挂到墙上,锨立在墙角,别满院子乱扔……我觉得它们像巡逻官,高高在上训我们,只是话音像唱歌一样好听,趁人不注意飞下来叨一口食,又远远飞走,飞出院子飞过村子,再几年都见不到。
⑧那些麻雀会认人呢,我对父亲说。昨天我在南梁坡割草,一只麻雀老围着我叫,我以为它想偷吃我背包里的馍馍。我低头割草,它就落在前面的草枝上对着我叫,我捆草时它又落到地上对着我叫。后来我才发现是我们家树上的一只鸟,左爪内侧有一小撮白毛,在院子里胆子特别大,敢走到人脚边觅食吃,所以我认识。
⑨鸟就是认人,大哥也说。那天他到野滩打柴,看见我们家树上的几只鸟。它们是跟着牛车去的,一直围着牛转,叽叽喳喳,像对人说话。大哥装好柴后它们落到柴车上,四只并排站在一根柴火上,一直跟着牛车回到家。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7期)
9.本文中哪几件事在写“鸟会认人”?请简要概括。
10.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精心搭筑的鸟窝和窝里的全部生活像一碗饭扣翻在地上。(“一碗饭扣翻在地上”有何意味?)
(2)那堆苞谷赶紧收进去,要下雨啦。镰刀用完了就挂到墙上,锨立在墙角,别满院子乱扔……(结合语境,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1.作者笔下的鸟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分析。
12.鸟也许会认人,也许不会,但作者认为会。借助“那些鸟会认人”这个定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刘亮程的散文,完成相应的题目。
后父的老
刘亮程
①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给她送终。奶奶去世后,轮到母亲老了,但她不敢老,她要拉扯一堆未成年的孩子。现在我五十多岁,先父、后父都已经不在,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因为有她在,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说自己老。老是长辈享有的,我年纪再大,也是儿子。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我成了后一辈人的挡风墙,那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老了。
②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③记得有一年,我陪母亲回甘肃酒泉老家,在村里看望一个叔叔,院门锁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等到大中午,看见两个老人扛农具走来,远看着一样老,都白了头,一脸皱纹。走近了,经介绍才知道,是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
④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⑤我8岁时父亲去世,感觉自己突然成了大人。13岁时,母亲再嫁,我们有了后父,觉得自己又成了孩子。后父的父母走得早,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我们成了他的养儿女,他成了我们的养父。
⑥我18岁时,有一天,后父把我和大哥叫在一起,郑重地给我们交代一件事。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这个事都是当儿子要做的。说后面的张家,儿子早几年就给父亲备好了老房。
⑦备老房的事,在村里很常见,到一户人家院子,会常看见一口棺材摆在草棚下,没上漆,木头的色,知道是给家里老人备的,或是家里老人让儿子给自己备的。棺材有时装粮食、饲料,或盛放种子,顶板一盖,老鼠进不去。
⑧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也会藏进老房里,头顶的板一盖,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的声音瞬间远了,待到听不见一丝声响时,恐惧便来了,赶紧顶开盖板爬出来。
⑨家里的老人也会躺进去,试试宽窄长短,也会睡一觉醒来。
⑩其实这些老人都不老,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样子,因为送走了前面的老人,自己跟着老上了。
老有老样子,留胡须,背手,吃饭坐上席,大声说话。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干重活。装老的目的,一是在家里在村里塑造尊严,让人敬;二是躲清闲,有些重活累活,动动嘴使唤儿女干就可以了。
也是我18岁那年,后父开始装老,突然腰也疼了,腿也困了,有时候抽烟呛着,故意多咳嗽两声。去年秋天还能背动的一麻袋麦子,今年突然就不背了,让我和大哥背。其实我们两个的劲加起来,也没他大。
我后父打定主意,要盘腿坐在炕上,享一个老人的福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
后父吩咐我们备的老房,也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期间我们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从沙漠边的太平渠村搬到天山半坡上的元兴宫村,过了些年又搬到县城边的城郊村,后来又搬进县城住了楼房。想想也幸亏没给后父备老房,若备了,会一次次地带着它搬家,但终究没有一个安放它的地方。
后父活到84岁,走了。
距他给我和大哥交代备老房那年,已经过去34年。
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12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回到沙湾已是半夜,后父的遗体被安置在殡仪馆,他老人家躺在新买来的棺材里,面容祥和,嘴角略带微笑,像是笑着离开的。
听母亲说,半下午的时候,后父把自己的衣物全收拾起来,打了包,说要走了。
母亲问,你走哪去,活糊涂了。
后父说要回家,马车都来了,接他的人在路上喊呢。
后父在生产队时赶过马车。在临终前的时光里,他看见来接他的马车,要把他接回到村里。
可是,我们没有让一辆马车把他接回村里。我们把他葬在了县城边的公墓。
但我知道,他的魂,一定被那辆马车接走,回到了故乡。我们在县城的殡仪馆为他操持的这一场葬礼,已经跟他没有关系。公墓里那个写有他名字和生卒日期的墓碑跟他没有关系。在离县城70公里的老沙湾太平渠村,他家荒寂多年的祖坟上,他几十年前送走的老母亲的坟墓旁,一定有了一串轻微的脚步声,一个儿子回到了那里。
(选自《散文选刊》2019年第8期)
【理情节】
13.文中第二段写到“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请认真阅读③- 段,分条概括“不容易”的几件事情。
【明内涵】
14.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深情。认真阅读左边的句子,结合语境体会右边加点词“赶紧”的内涵。
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 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
想想也幸亏没给后父备老房,若备了,会一次次地带着它搬家,但终究没有一个安放它的地方。
【析情思】
15.阅读第 段的画线句子,仔细体会小瓯和小越的对话,请联系语境,分析重读“没有关系”的理由。
小瓯:我不理解为什么重读两个“没有关系”呢?
小越:因为只有重读,才能体会到作家的内心世界,也才能知道什么“最有关系”啊!
【探主旨】
16.题目是“后父的老”,为什么除了写后父的老,还写了那么多人的“老”?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是村庄的根
刘亮程
①最近,不知怎么时常会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及村庄里的缕缕炊烟。
②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黄昏时夕阳移过村子,我知道夕阳在哪堵墙上照的时间最长。我的童年啊,不知有多少个下午,在村外的田野上,看着夕阳很快地滑过一排排树木和一个个院落,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墙皮脱落的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停留在世间的漫长时光,那个老人是我的外婆。天黑之前她总在那个墙根等我,她担心我夜晚不认识路走丢了。可我早就知道天从哪片地里开始黑起,夜晚哪颗星星下面稍亮一些,天黑透后有亮光的那儿就是村子。再晚我也能回到家里,因为我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时院门一开一合,我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我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院门合上。
③哦,记得那天刮风,我们家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树上的一片叶子在空中遇到一起,脸贴脸,背碰背,亲密无间,在风中欢舞着朝远处飞走了。它们不知道我父亲和李家不和,它们快乐地飘过我的头顶时,离我只有一米多高,我手中如果有根树枝就能打落它们。可我没有,它们离开树和村子,满世界转去了。我站在房顶,看着天空的云朵向东飘移,突然间才意识到,又是一个秋天了。
④如果大清早刮东风,那时空气潮湿,炊烟贴着房顶朝西飘。清早柴火也是潮潮的,冒出的烟又黑又浓。
⑤在沙沟沿新户人家那边,李家的一溜黑烟最先飘出村子,接着王家的一股黄烟也飘出了村子,各家不尽相同。烧不同的柴火会冒不同的烟,村庄上头通常冒着好几种颜色的烟。
⑥老户人家这边,韩三家、韩老二家、张桩家、邱老二家的炊烟错前错后也飘出了村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了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张桩家的炊烟。
⑦我们家的烟囱和韩三家的烟囱错开了几米,两股烟很少相聚在一起,总是并排各走各的,飘得再近也互不理睬。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的烟囱对个正直,刮风时不是邱老二家的烟飘过马路追上韩元国家的烟,就是韩元国家的烟越过马路追上邱老二家的烟,两股烟缠在一起,扭成一股朝远处飘去。
⑧早先两家好的时候,我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家好得连炊烟都缠抱在一起。”后来两家有了矛盾,炊烟仍旧缠抱在一起。韩元国是个火暴脾气,他不允许自家的孩子和邱老二家的孩子一起玩,更不愿意自家的炊烟与“仇家”的炊烟纠缠在一起。他看着不舒服,就把自家后墙上的烟囱捣了,挪到了前墙上。再后来,在我们家搬走的前两年,那两家又好得不得了,这家做了好饭隔着路喊那家过来吃,那家有好吃的也给这家端过去,连两家的孩子都按大小称兄道弟,只是那两股子炊烟再也走不到一起了。
⑨如果刮一阵乱风,全村的炊烟会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麦草的烟硬,碱蒿子的烟最呛人,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谁家的烟一有风就趴倒,这跟所烧的柴火有关系。
⑩“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我小时候这样比喻。大一些时,我知道它是村庄的生命之本。我在悠悠飘远的一缕缕炊烟中,看到了每一户人家锅里的饭。
秋天的早晨,我看见从村子冒出的缕缕炊烟。炊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的刀刃朝西,像在收割庄稼,缓慢而有力。炊烟里,盈满了农人对丰收的希冀。
(选自2023年5月 31 日《陇南日报》, 有删改)
17.选文的标题和主要内容都在写炊烟,但第②、③段没有提及炊烟,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18.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了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张桩家的炊烟。
19.刘亮程的散文多写农村常见事物,且语言朴实,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20.选文的标题是《炊烟是村庄的根》,第⑩段却说“炊烟是村庄的头发”,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远路上的新疆饭
刘亮程
①有一年,我们开车去阿勒泰,行车到半中午时,见路边一片瓜地,便沿便道开车到瓜地边,想买个西瓜当午饭,一地西瓜明晃晃熟在地里,却找不到看瓜人,没办法买,只好自己摘了吃,吃饱了在瓜皮下压了一块钱,算是付费。一直赶到了黄昏,车里人饥肠辘辘,这时候的大漠落日,就像挂在天边永远吃不到嘴的圆馕。司机说,这段路上再不会有饭馆,也不会有西瓜地。我们穿过沙漠腹地,已经到了更加干旱荒凉的阿尔泰山前戈壁。
②这时,荒无人烟的路边突然冒出一间矮土房子,土墙上歪歪扭扭写着“沙湾大盘鸡”,赶紧刹车拐进去。店里只一张桌子,七八个板凳。女店主的表情也跟戈壁滩一样漠然,不冷不热地说一句“你来了”,那语气像是认得你。你似乎也觉得认识她,只是记不起来。她提着大茶壶,给每人倒一碗茶,那茶仿佛泡了一天,跟外面的黄昏一般浓酽。
③忐忑地要了一个大盘鸡,问多久炒好。说快得很,一阵阵。果然喝几碗茶工夫,做好的大盘鸡端上来了,那盘子占了大半个桌子,鸡块、土豆块、辣子满满堆了一大盘。四双筷子齐刷刷伸过去,没人说一句话,嘴全忙着啃鸡,忙着吃里面的皮带面。太阳什么时候落山的都不知道,小店里渐渐暗下来时,我们才从贪吃中抬起头来,彼此看看,谁学着女店主的腔冷冷地说了句“你来了”,大家都笑起来。
④我全忘了坐在一桌的人是谁,我们因什么事踏上了去阿勒泰的这趟旅行,只记得吃着大盘鸡的瞬间,我侧脸看着窗外荒天野地里的通红晚霞,地平线清晰地勾勒出大地的边沿,那是我在千里之外的小县城。那一刻,一顿荒远的晚饭,就这样长久地留在了回味里。
⑤那次我们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牛石头草原探路,那是一处远离县城的高山湿地夏牧场,没有正规道路,汽车走的都是羊道,羊群踩出的道大坑小坑,要把车颠散架似的。一百多公里的路,走了四个多小时。大中午时,一行人进到一户牧民毡房,男人放羊去了。我们给女主人说,能否给做点吃的,我们付钱。
⑥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上炕坐下,很麻利地铺上一块白色单子,把烤馕和小油饼放在上面,沏上烧好的奶茶,让我们品尝。然后,女主人架着外面的炉子,开始煮风干牛肉。
⑦我们出去游玩拍照。这里是一片高山湿地牧场,一块块的巨大石头,像卧在草原上的石牛,全头朝西,任由西风吹凿出头、身体和鼻子眼睛。我们玩得忘记时间,直到听见女主人站在一块大石头上高喊,声音高高地飘到天上又落在草地的大石头间。
⑧那顿肉我们吃得很仔细,肉被风吹干,再煮熟,还是干硬的,只有小块地咀嚼,肉里有风的悠长干燥,有草从青长到黄的香,有石头的咸,有松枝烧柴的火气。一大盘子牛肉,细嚼慢咽地全吃光了。
⑨临走时间主人需要多少钱。
⑩“不要钱。”蒙古族阿妈说。
同行的朋友掏出五百元钱硬塞给阿妈。阿妈拗不过,就收下了。然后,她俏皮地笑着,一人一张把五百元钱塞给了我们一行五人。
像是塞给她的五个孩子。
面汤是新疆最暖人的汤,不要钱。吃完拌面,最舒服的就是喝碗面汤了,汤里全是面的味道,略咸,喝一口下去,面汤烫烫地穿过刚入胃的拉面,那些香味又被勾回来。
附近种地的农民,天刚亮下地,中午没工夫回家做饭,就到饭馆结结实实吃一顿拌面,然后干到天黑才回家。那一份拌面,要把上半天耗尽的力气补回来,还要撑到天黑。
路边饭馆的常客多是跑长途的司机,这顿吃了,下顿在千里之外。拌面是最能扛饿的,饭量大的加两三份面,再喝一两碗面汤。吃拌面的人,吃到加面才是最香的,加面不要钱,最后那碗面汤也不要钱。这是新疆饭的厚道,管吃饱喝好。
道路坑坑洼洼,汽车远去后,扬起的尘土缓缓落下来,像岁月一样,落在身上头上,我不管不顾地坐着。我二十多岁时,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想望见四十岁、五十岁的自己,到底走到了哪里。如今我年近六十岁,知道已走在人生的远路上,此时回头,看见二十岁的自己还在那里,我在他远远的注视里,没有迷路,没有走失。
21.文章记述了有关于新疆饭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2.任选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的句子。
一直赶到了黄昏,车里人饥肠辘辘,这时候的大漠落日,就像挂在天边永远吃不到嘴的圆馕。
23.远路上的新疆饭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4.说说对文章结尾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枯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档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25.文中写了许多有关“柴禾”的事情,你觉得哪一件更感人 说说你的理由。
26.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27.文中第⑥段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看见了”,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8.两位读者围绕“柴禾”的留与扔展开了争辩,读者2会说什么来证明他自己的观点呢 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帮他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
①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②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③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④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⑤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⑥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⑦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⑧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⑨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⑩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29.请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30.文章第3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
31.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8段画线的句子。
32.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
33.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
答案
1.标题中“寒风”,一种是冬日呼啸着的刺骨寒风;一种是人生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还有一种,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期待,对亲人和他人的关爱和深情。 2.(1)自然之冬,人们是可以抵御的,人是自然中的个体,他也要顺应自然规律,衰老死亡这些都是人类无法逃避的事情。 (2)困难与挫折,先会在肉体上对人摧残,然后在心灵和意志上对人摧残。 3.示例一:“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赏析: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含蓄地写出了寒风与我似曾相识的关系,流露出了对寒风这一苦难意象所特有的依恋情怀。
示例二:“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寒冷如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形象写出“我”对寒冷的恐惧。 4.以“30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连缀起“14岁的我、路人、姑妈、母亲”的故事。这一视角更方便审视人生,增加了文章的哲思意蕴,给了文中“冬天、寒风、雪”等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
【分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一问:文章中写了两种寒风,一种是现实中的,如⑥段“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这是冬日呼啸着的刺骨寒风;一种是人生中的,在本文中,作者叙述了两个主要事情—— 段“冬日去沙漠拉柴火,我的腿被冻坏”, 段“流浪老人被冻死在村子里”,这是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寒风”寄托了作者对生活艰辛、人际关系冷漠的感慨,它象征人间的衰老与苦难。在“寒风”中,许多人在慢慢变老,无家可归,走向流浪,最终走向灭亡,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
二问:结合文章的主要事件 段“冬日去沙漠拉柴火,我的腿被冻坏”, 段“流浪老人被冻死在村子里”及一些关键句,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段“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分析,自然界有太多太多的寒风,树木凋零,滴水成冰;朔风劲吹,狂雪飞舞……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寒风,疾病缠身,亲人离去;时光飞逝,命途多舛……可以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寒冬季节,冷风吹彻身体;生存不易,寒风吹彻人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但作者仍然没有放弃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如文章第②段写作者围着火炉思考人和事情,就暗示了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期待;还有“我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作者这样做的更深层原因是为了免去家人对“我”的担忧;流浪老人在离开屋子时,“朝我点了一下头”,这个点头是对善良的赞同与感激。所以文章仍然存在一些温暖的文字和情感的亮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和他人的关爱和深情,表明亲情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寒冬”,所以“我”在冬天来临的时候,赶紧去准备柴火。寒风吹彻我们,我们也将吹彻寒风。
2.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1)结合句中的“生命”可知,这里的“冬天”象征人间的衰老与苦难,以及因苦难带来的孤独、恐惧和绝望。在冬天的“寒风”中,许多人在慢慢变老,无家可归,走向流浪,最终走向灭亡,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因此自然之冬,人们是可以抵御的,人是自然中的个体,他也要顺应自然规律,衰老死亡这些都是人类无法逃避的事情,在这些宿命面前,每个人都要出无可奈何地感慨万分。
(2)结合作者14岁时经历的那场寒冷可知,困难与挫折,先会在肉体上对人摧残,“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然后在心灵和意志上对人摧残,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3.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刘亮程特有的文学语言,就是他笔下的景象都和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
示例一:⑨段,“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结合上文可知,因为“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所以“我”惧怕“寒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自己怕寒冷,而运用拟人手法,用“发现”将寒冷拟人化,使寒冷如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
示例二:⑨段,“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作者赋予寒风以人性,运用“收拾”“对付”这些拟人化词语的描述,流露出了作者对寒风的恐惧。
4.本题考查叙述人称的作用。从文章开头的“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可知,文章是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的,连缀起两件事情,一是十四岁的“我”在冬日的沙漠中腿被冻坏,二是流浪老人被冻死在村子里的故事。这一视角更方便审视人生,因为“三十岁的我”开始关心生命的冬天,“三十岁的我”才会知道寒风吹彻的不仅仅有我,还有我的亲人,我的同类等。人到中年,经历过酸甜苦辣,才懂得在面对苦痛时回味人生,增加了文章的哲思意蕴。这一视角给了文中“冬天、寒风、雪”等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三十岁的我”眼中,“冬天、寒风、雪”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
5.(1)我想要尝试着搬家。(2)我不可能离开自己原先的家。 6. 示例1:选第(1)句, “扎”字有力地写出老树深入土地之深,把自己比作老树,写出了“我”像老树一样深入到这片土地中,表达对这片土地深沉真挚的爱,质朴的文字中表现了作者沉甸甸的对土地的深情。
示例2:选第(2)句,房子陈旧不堪,但房子里面与家人的记忆像黄金般珍贵,前后对比,强调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亲情,表达作者对这份深情的珍爱。 7.联系全文,“我”在这里长久生活的结果,就是指我们家屋顶天空跟别处的天空不一样,它是经过炊烟熏染的,晴朗祥和;指家园周围的空气带着我的气味和温度;指“我”的尿水已经渗透到家园的地下水中;总得来说,指“我”与这一片土地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8.示例:家不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以及房子里的生活记忆,而且家还代表了自己与家周围环境的融合,是自己精神上依赖的归宿。文中作者说自己家屋顶上的天空、家周围的空气、家地下的水源,都带着自己生活的痕迹和生命的气息,“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可见这样的家滋养了作者的生命,是作者心灵的归宿,无论走出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解析】5.考查筛选信息。
(1)根据第②段中的“我是否该挪挪身,面朝一生的另一些事情活一活”可得:我想要尝试着搬家。
(2)根据末段中的“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我怎么会离开它呢”可得:我不可能离开自己原来的家。
6.考查句子赏析。
(1)扎:钻。在句中表示的是老树的根脉在土里钻得很深。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一棵老树。说自己像老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入泥土中,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居住和生活多年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而厚重。
(2)“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与“黄金般珍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房子的破旧是现实,“黄金般珍贵”是自己在这里生活的记忆。联系句中的“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可知,在这些记忆里,有着与家人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有着沉甸甸的亲情。作者说这种亲情“黄金般珍贵”,表达了他对亲情的珍爱。
7.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第⑩段中的“我们家屋顶上面的天空,经过多少年的炊烟熏染,已经跟别处的天空大不一样”“它总是晴朗祥和地贴在高处,家安安稳稳坐落在下面”可知,我们家屋顶天空跟别处的天空不一样,它是经过炊烟熏染的,晴朗祥和。根据第 段中的“家园周围的这一窝子空气,多少年被我吸进呼出,也已经完全成了我自己的气息,带着我的气味和温度”可知,家园周围的空气带着我的气味和温度。根据第 段中的“我的尿水年复一年已经渗透到地壳深处,那里的一块岩石已被我含碱的尿水腐蚀得变了颜色”可知,“我”的尿水已经渗透到家园的地下水中。这些是我在家这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我长年在这里生活,与这里的一切都深入的融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8.考查文本主旨和阅读启示。
根据第⑦段中的“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你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可得:家不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以及房子里的生活记忆。
根据第⑩段中的“我们家屋顶上面的天空,经过多少年的炊烟熏染,已经跟别处的天空大不一样”“它总是晴朗祥和地贴在高处,家安安稳稳坐落在下面”,第 段中的“家园周围的这一窝子空气,多少年被我吸进呼出,也已经完全成了我自己的气息,带着我的气味和温度”,第 段中的“我的尿水年复一年已经渗透到地壳深处,那里的一块岩石已被我含碱的尿水腐蚀得变了颜色”可知,家还代表了自己与家周围环境的融合,是自己精神上依赖的归宿。
根据第⑧段中的“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可知,家滋养了作者的生命,是他永远的归宿。
9.⑴我被小鸟和大鸟认出曾经玩过它们的鸟蛋。⑵我在南梁坡割草时被家树上的鸟认出。⑶大哥到野滩打柴,被家树上的鸟认出并跟着牛车回家。(意对即可) 10.⑴倒扣的饭,意味是失去生活的基本条件,“我们”砍树行为彻底破坏了鸟窝和鸟的全部生活,表达对失去家园的痛斥和内心的遗憾、失落。(意对即可)
⑵以鸟的口吻来写,写出了鸟是通人性的,哪怕不是家树上的鸟,它们停在家树上也总能很快融入到这个环境,同时也写出了我们一家人善待鸟,体现出作者对这种人鸟共融的生活的自得其乐之感。(意对即可) 11.⑴聪明,会随着树的高低调整鸟窝的高低;⑵懂得保护孩子,当觉察到人的伤害时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的窝和自己的孩子;⑶有灵性,会认人,会跟着“回家”。(写出特点,联系文本,意对即可) 12.⑴因为作者从小与鸟儿“亲密接触”,听鸟叫、惹鸟叫,也保护鸟儿不被鹞子所伤,我和我的家人“认鸟”,所以作者认为“那些鸟儿会认人”,通人性。⑵呼吁我们善待鸟儿,与鸟儿和谐共处。⑶怀念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家园生活。⑷惋惜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丧失的传统家园生活。(意对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从第⑤段“一次是我上去送一只小鸟,爬到那个高过房顶的横枝上,窝里有八只鸟蛋的时候我偷偷上来过一次,蛋放在手心玩了好一阵又放进去。这次窝里伸出七八只小头,全对着我叫。头上一大群鸟在尖叫,以为我要毁它的窝伤它的孩子,一会儿扑啦啦落在头顶树枝上,边叫边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我”可概括为:我被小鸟和大鸟认出曾经玩过它们的鸟蛋。
从第⑧段“那些麻雀会认人呢,我对父亲说。昨天我在南梁坡割草,一只麻雀老围着我叫,我以为它想偷吃我背包里的馍馍。我低头割草,它就落在前面的草枝上对着我叫,我捆草时它又落到地上对着我叫。后来我才发现是我们家树上的一只鸟,左爪内侧有一小撮白毛,在院子里胆子特别大,敢走到人脚边觅食吃,所以我认识”可概括为:我在南梁坡割草时被家树上的鸟认出,围着我叫。
从第⑨段“鸟就是认人,大哥也说。那天他到野滩打柴,看见我们家树上的几只鸟。它们是跟着牛车去的,一直围着牛转,叽叽喳喳,像对人说话。大哥装好柴后它们落到柴车上,四只并排站在一根柴火上,一直跟着牛车回到家”可概括为:大哥到野滩打柴,被家树上的鸟认出并跟着牛车回家。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
⑴画线句把“掉在地上的鸟窝”比作“一碗饭扣翻在地上”,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们”砍树行为使鸟窝和鸟的全部生活被毁掉的惨状,“我们”砍树行为使鸟失去了生存的家园,使他们失去生活的基本条件,移情于鸟,表达鸟对失去家园的痛苦和无限失落,也体现人类对鸟的漠视。
⑵从“那堆苞谷赶紧收进去,要下雨啦”可知,鸟在提醒收苞谷,从“镰刀用完了就挂到墙上,锨立在墙角,别满院子乱扔”可知,鸟在提醒放好农具,画线句以鸟的口吻来写,鸟会通过叫声提醒人们,表现出鸟是通人性的,人和鸟可以亲近相处,也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善待鸟,爱护鸟,体现出作者对这种人鸟和谐相处生活的赞美之情。
11.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的能力。要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从第③段“树长到一房高时它们在树梢上筑巢,好像有点害怕我们,把巢藏在叶子中间,以为我们看不见。后来树一年年长高,鸟巢便被举到高处,都快高过房顶一房高了,可能鸟觉得太高了,到地上啄食不方便,又往下挪了几个树枝,也不遮遮掩掩了”可知,鸟会随着树的高低调整鸟窝的高低,所以说鸟很聪明。
从第⑤段“头上一大群鸟在尖叫,以为我要毁它的窝伤它的孩子,一会儿扑啦啦落在头顶树枝上,边叫边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我”可知,当鸟觉察到“我”毁它的窝伤它的孩子时,鸟会边叫边用雨点般的鸟粪袭击,来保卫自己的窝和自己的孩子,所以说鸟懂得保护孩子和自己的窝。
从第⑧段可知,我在南梁坡割草时被家树上的鸟认出,从第⑨段可知,大哥到野滩打柴,被家树上的鸟认出并跟着牛车回家,所以说鸟有灵性,会认人,会跟着“回家”。
12.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主旨的能力。作者从小听鸟叫、惹鸟叫,也保护鸟儿不被鹞子所伤,从第⑧段“后来我才发现是我们家树上的一只鸟,左爪内侧有一小撮白毛,在院子里胆子特别大,敢走到人脚边觅食吃,所以我认识”可知,鸟通人性,只要我们善待鸟儿,我们就能和鸟和谐共处。
从第⑨段“那天他到野滩打柴,看见我们家树上的几只鸟。它们是跟着牛车去的,一直围着牛转,叽叽喳喳,像对人说话。大哥装好柴后它们落到柴车上,四只并排站在一根柴火上,一直跟着牛车回到家”可知,作者怀念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家园生活,体现对传统生活的留恋之情。
从第①段“鸟会落在剩下的几棵树上,更多的鸟会落到别人家树上,也许全挤在我们砍剩的几棵树上,叽叽喳喳一阵乱叫。鸟不知道院子里发生了啥事,但它们知道那些树不见了。筑着它们鸟窝的树枝被乱扔在地上,精心搭筑的鸟窝和窝里的全部生活像一碗饭扣翻在地上”可知,“我们”砍树行为使鸟窝和鸟的全部生活被毁掉,使鸟失去了生存的家园,表达作者对日趋式微的传统家园生活的惋惜之情。
13.(1)60多岁的叔叔和他80多岁的老父亲为了生活依然在干农活。
(2)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3)想装老的后父因为家里没有成人,又亲手干重活累活。 14.因为生前后父除了我们,后父没有其他的亲人,处境非常可怜;生前后父为了承担我们这个家庭的重担,不敢装老,也不敢说老;生前后父郑重的交代后事与我们,而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赶紧”一词不仅饱含着我们接到后父去世消息的急切的心理,更饱含着我们对后父的理解、感激和歉疚。 15.因为重读“没有关系”,才能读懂作者的心态。“没有关系”,还不能不操办丧事,因为这是为人子女必须尽到的义务;重读“没有关系”,才能让读者思考什么最有关系。思考后父生活的乡村、族里、他的老母亲坟墓才是后父灵魂要回归的地方。重读,才能让读者明白,后父的灵魂的回归故里,才是最有关系的。重读,才能明白刘亮程是最懂后父的人。 16.写那么多人的老,都是为了写后父的老。其实不管是奶奶的老,母亲的老,还是叔叔和他的父亲的老,都是为了和后父的老相互印证(这是一种互文的写法)。作者写给奶奶养老,其实是为了告诉读者:后父是需要我们养老的。写母亲的不敢老,是为了和后父的不敢老形成一种内在照应。而写叔叔和父亲的老和母亲的老,都是写后父到了年龄大时也不得不去劳作,不敢装老,不敢老。所以,这些老人的老,都是后父的老的一种映衬,一种镜像。从而使后父的老更有代表性。更能突出后父是最朴实、最本质的中国老一辈人的形象。
另外,写那么多老人的老,也是为了让深化文义。在他的身上寄托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让文章走向深刻。写更多的老人的老,为了让文章的内涵更深广。
【分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要求请认真阅读③至 段,分条概括“老终究是不容易”的几件事情。根据第③段中“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可概括为:60多岁的叔叔和他80多岁的老父亲为了生活依然在干农活。第④段“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可直接摘抄作为第二条答案。第 段中“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可概括为:想装老的后父因为家里没有成人,又亲手干重活累活。以上三点分条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理解。第 段,“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12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我们”之所以“赶紧”往回赶,是因为“我们”接到后父去世消息时悲痛、急切的心情。根据表格中左边的句子可总结具体原因。“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后父除了“我们”这些养子女,没有其他的亲人,因此处境非常可怜。“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后父生前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养子女,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再像别的老人一样装装老享受清闲。“想想也幸亏没给后父备老房,若备了,会一次次地带着它搬家,但终究没有一个安放它的地方”,后父50岁时曾经郑重的交代养子们为他准备“老房(棺材)”,而“我们”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因此感到后悔和歉疚。“赶紧”既写出“我们”心情的急切,又包含着“我们”对后父的感恩、愧疚之情。
1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我们在县城的殡仪馆为他操持的这一场葬礼,已经跟他没有关系。公墓里那个写有他名字和生卒日期的墓碑跟他没有关系”句中的两个“没有关系”,是作者悲痛心情的表现。朗读时,重读“没有关系”,能引起听者思考,才能理解作者的心态。虽然葬礼和墓碑和后父“没有关系”,但又不得不办,因为这是为人子的义务,为做给世俗社会看的。后父是从外地来的,他去世后,作者认为“他的魂,一定被那辆马车接走,回到了故乡”,这才是“最有关系”的。后父是外地人,灵魂只有回到他最初生活的乡村,坟墓只有建在他家族墓地,安放在他的父母坟墓旁才是“最有关系”的。因此,重读两个“没有关系”,能让读者明白作者最懂得后父。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题目是“后父的老”,便前几段写了其他人的老,这一种衬托的写作,是为了映衬“后父的老”的伟大与艰难。根据第①段中“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第④段中“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老”可知“老”的前提是活到一定的年龄,但是生命无常,人未必都能长寿。奶奶的“老”,是因为她担负完抚养晚辈的责任,可以安心地清闲了。临到母亲老,可是母亲不敢老,她有一堆未成年的孩子,要拉扯这堆孩子未成年,在孩子没成年,也就没有完成对晚辈的责任不能“老”也不敢“老”。根据第⑥段中“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第 段中“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干重活”,第 段中“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可知,“老”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陪伴,这样在变老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安心。而作者的后父因不具备“老”的条件,想“老”又“不能老”的描写,虽然50岁了,“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表达了“老”的“不容易”。写奶奶、母亲等人的“老”,是为了突出后父该“老”而“不敢老”的原因。这些老人的“老”与“不老”,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观念的理解与赞同。
17.不多余。①这两段写作者童年在村庄的生活,表现出乡村生活的平淡、宁静;②多处提及“刮风”,为下文写炊烟和村庄的人、事做铺垫。 18.①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慢慢”,使句子富有节奏感,营造出乡村生活悠然、闲适的氛围;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追”字将炊烟人格化,赋予炊烟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随风飘动、相互追逐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怀念。 19.①从内容上看,选文描写了许多农村常见的事物,如炊烟、田野、院落等,通过写乡村日常生活片段和细节来展现风土人情、寄托情感,给人质朴亲切之感;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文字质朴平实,如“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这样的表达通俗易懂、平易亲切。 20.①“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是作者小时候对炊烟的认识,是儿童眼中炊烟的样子,是童真童趣的表现;②“炊烟是村庄的根”是作者长大后对炊烟的认识,炊烟是村庄的生命之本,表达了作者成年后对村庄的眷恋;③寄托了作者对儿时乡村生活的怀念,对农人丰收的希冀。
【解析】1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不多余。选文第②段“我的童年啊,不知有多少个下午,在村外的田野上,看着夕阳很快地滑过一排排树木和一个个院落,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墙皮脱落的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停留在世间的漫长时光,那个老人是我的外婆……”,回忆童年在村子里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现出乡村生活的平淡、祥和、宁静、悠然和闲适;
选文第②段“因为我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时院门一开一合,我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我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院门合上”,第③段“记得那天刮风,我们家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树上的一片叶子在空中遇到一起,脸贴脸,背碰背,亲密无间,在风中欢舞着朝远处飞走了”多处写到“刮风”,联系下文写到的炊烟,有了风,炊烟才会纠缠,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状,所以,这两段又为下文写各家各户的炊烟,以及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做了铺垫。
1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第⑥段画线句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了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了张桩家的炊烟”,“慢慢……慢慢……慢慢……”“追上了……追上了……追上了……”,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句子读来有节奏感,表现出乡村生活平淡、祥和、宁静、悠然和闲适氛围;炊烟互相追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人格化,赋予炊烟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在风的吹动之下,互相追赶的特点,充满趣味,流露出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19.本题考查内容和语言赏析。
内容上:文章第②段“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黄昏时夕阳移过村子,我知道夕阳在哪堵墙上照的时间最长……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墙皮脱落的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停留在世间的漫长时光……天黑透后有亮光的那儿就是村子”,写到了牛车、洼地的草、土墙、墙根晒太阳的老人等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事物;第⑧段“在我们家搬走的前两年,那两家又好得不得了,这家做了好饭隔着路喊那家过来吃,那家有好吃的也给这家端过去,连两家的孩子都按大小称兄道弟……”写到了故乡的人和事,以及家长里短,表现出浓郁的风土人情,读来又亲切之感。
语言上:文字质朴平实,如第②段“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天黑透后有亮光的那儿就是村子”,第④段“那时空气潮湿,炊烟贴着房顶朝西飘。清早柴火也是潮潮的,冒出的烟又黑又浓”,这些平时质朴的文字读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20.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及句子理解。
选文的标题是“炊烟是村庄的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炊烟”比作“村庄的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与村庄的关系,炊烟代表村庄的生活,象征农村简单、纯朴的传统生活方式,代表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突出生命的意识形态,表明村庄与传统生活分不开,表达一种精神上的情感和洗礼,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的无限热爱以及眷恋的情怀。
第⑩段却说“炊烟是村庄的头发”,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⑨段“如果刮一阵乱风,全村的炊烟会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可知,这是作者小时候对炊烟的认识和想象,是作者儿时眼中炊烟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
21.①在去阿勒泰的路边西瓜地里找不到看瓜人,压了钱自己摘西瓜当午饭;②在荒无人烟的路上,遇到一家店,去吃沙湾大盘鸡;③在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牛石头草原探路时,女主人给我们做风干肉且不收我们钱;④新疆人吃完拌面要喝一碗面汤。 22.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落日比作圆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赶路路途之长,体现了我们的疲惫与饥饿。 23.①美味好吃。从忙着吃沙湾大盘鸡和细细咀嚼风干肉的滋味可以看出;②扎实厚道。从长途司机和下地农民靠拌面扛饿可以看出;③新疆饭像新疆人一样真诚朴实。从瓜地中自己摘西瓜吃,在瓜皮下压一块钱付费看出来;④新疆饭像新疆人一样淳朴好客、热情善良。从牧民女主人给我们做风干肉且不收我们钱可以看出。 24.①表达了作者在奔走中对人生的思索,对过去岁月的留恋;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真诚、美好人性的赞美,并且自己也坚守人性的真、善、美;③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④总结全文,点明了文章主旨,升华了主题。
【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有一年,我们开车去阿勒泰,行车到半中午时,见路边一片瓜地,便沿便道开车到瓜地边,想买个西瓜当午饭,一地西瓜明晃晃熟在地里,却找不到看瓜人,没办法买,只好自己摘了吃,吃饱了在瓜皮下压了一块钱,算是付费”可知,我们在去阿勒泰的路边西瓜地里找不到看瓜人,压了钱自己摘西瓜当午饭;
结合第②段“这时,荒无人烟的路边突然冒出一间矮土房子,土墙上歪歪扭扭写着‘沙湾大盘鸡’,赶紧刹车拐进去。店里只一张桌子,七八个板凳。女店主的表情也跟戈壁滩一样漠然,不冷不热地说一句‘你来了’,那语气像是认得你。你似乎也觉得认识她,只是记不起来。她提着大茶壶,给每人倒一碗茶,那茶仿佛泡了一天,跟外面的黄昏一般浓酽”,第③段“忐忑地要了一个大盘鸡,问多久炒好。说快得很,一阵阵。果然喝几碗茶工夫,做好的大盘鸡端上来了,那盘子占了大半个桌子,鸡块、土豆块、辣子满满堆了一大盘。四双筷子齐刷刷伸过去,没人说一句话,嘴全忙着啃鸡,忙着吃里面的皮带面”可知,在荒无人烟的路上,我们遇到一家店,去吃沙湾大盘鸡;
结合第⑤段“那次我们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牛石头草原探路,那是一处远离县城的高山湿地夏牧场,没有正规道路,汽车走的都是羊道,羊群踩出的道大坑小坑,要把车颠散架似的”,第⑧段“那顿肉我们吃得很仔细,肉被风吹干,再煮熟,还是干硬的,只有小块地咀嚼,肉里有风的悠长干燥,有草从青长到黄的香,有石头的成,有松枝烧柴的火气。一大盘子牛肉,细嚼慢咽地全吃光了”,第⑨段“临走时间主人需要多少钱”,第⑩“‘不要钱。’蒙古族阿妈说”可知,我们在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牛石头草原探路时,女主人给我们做风干肉且不收我们钱;
结合第 段“面汤是新疆最暖人的汤,不要钱。吃完拌面,最舒服的就是喝碗面汤了,汤里全是面的味道,略咸,喝一口下去,面汤烫烫地穿过刚入胃的拉面,那些香味又被勾回来”可知,新疆人吃完拌面要喝一碗面汤。
2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第①段画线句“一直赶到了黄昏,车里人饥肠辘辘,这时候的大漠落日,就像挂在天边永远吃不到嘴的圆馕”分析,这句话将“大漠落日”比作“挂在天边永远吃不到嘴的圆馕”,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我们行路的漫长艰辛,也表现出我们赶路的疲惫和饥饿的状态。
2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③段“四双筷子齐刷刷伸过去,没人说一句话,嘴全忙着啃鸡,忙着吃里面的皮带面”,第⑧段“一大盘子牛肉,细嚼慢咽地全吃光了”可知,我们忙着吃沙湾大盘鸡和细细咀嚼风干肉的滋味,可以看出新疆饭具有美味可口的特点;
结合第 段“附近种地的农民,天刚亮下地,中午没工夫回家做饭,就到饭馆结结实实吃一顿拌面,然后干到天黑才回家。那一份拌面,要把上半天耗尽的力气补回来,还要撑到天黑”,第 段“路边饭馆的常客多是跑长途的司机,这顿吃了,下顿在千里之外。拌面是最能扛饿的,饭量大的加两三份面,再喝一两碗面汤”可知,下地的农民中午吃一份拌面撑到天黑,跑长途的司机靠拌面扛饿,据此可知,新疆饭具有扎实厚道的特点;
结合第①段“有一年,我们开车去阿勒泰,行车到半中午时,见路边一片瓜地,便沿便道开车到瓜地边,想买个西瓜当午饭,一地西瓜明晃晃熟在地里,却找不到看瓜人,没办法买,只好自己摘了吃,吃饱了在瓜皮下压了一块钱,算是付费”可知,我们从瓜地中自己摘西瓜吃,在瓜皮下压一块钱付费,可以看出新疆饭像新疆人一样,具有真诚朴实的特点;
结合第⑥段“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上炕坐下,很麻利地铺上一块白色单子,把烤馕和小油饼放在上面,沏上烧好的奶茶,让我们品尝。然后,女主人架着外面的炉子,开始煮风干牛肉”,第⑨段“临走时间主人需要多少钱”,第⑩段“‘不要钱。’蒙古族阿妈说”,第 段“同行的朋友掏出五百元钱硬塞给阿妈。阿妈拗不过,就收下了。然后,她俏皮地笑着,一人一张把五百元钱塞给了我们一行五人”可知,牧民女主人热情招呼我们并给我们做风干肉且不收我们钱,可以看出新疆饭像新疆人一样,具有淳朴好客、热情善良的特点。
24.本题考查理解句段。
结合文章结尾句“如今我年近六十岁,知道已走在人生的远路上,此时回头,看见二十岁的自己还在那里,我在他远远的注视里,没有迷路,没有走失”分析,内容上,“如今我年近六十岁,知道已走在人生的远路上,此时回头,看见二十岁的自己还在那里”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同时流露出对过往岁月和家乡的深切怀念,字里行间表达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赞美和歌颂;“我在他远远的注视里,没有迷路,没有走失”写出了自己也坚守着人性的真、善、美;结构上结尾句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25.示例一:全家人先后赶车进沙漠拉柴;让我感受到了全家人为了显示家力而辛勤积累柴垛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由此带来的自豪。示例二:全家人把柴禾扔在院里,几经搬家也舍不得送人或扔掉;让我感受到全家人对柴禾的特殊情感,虽然柴禾已失去了它在生活中的作用,但它已融入全家人的生活,成为全家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26.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那堆柴禾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但是它们身上寄托着我们对于过去(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忆和怀念,已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27.采用反复,意在强调“我”是柴禾生命消亡过程的旁观者,“我”平静地陪伴着柴禾走向生命的终结,表达了作者对柴禾生命消亡的悲悯之情,同时“我”也从柴禾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宿,更表达了对自我生命消逝的无奈。 28.虽然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柴禾渐渐推动了应有的作用,但它是那个年代的重要生活物质,更是家力的象征,它已是家的一部分,是全家人的精神寄托,寄托了全家人对过去生活(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忆和怀念,而且通过目睹留存的柴禾自然消亡的过程,还能触发人们对自我生命消逝的无限感慨和深刻思考。
【解析】2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文章第3段叙写“我们”一家人先后赶车进沙漠拉柴;文章第4、5段叙写全家人把柴禾扔在院里,几经搬家,但也舍不得送人或扔掉等,选择其中一件,叙写自己感动的原因作答即可。
26.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语句“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表面上,是说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那堆柴禾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但是那堆柴禾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它的存在让我们内心感到慰藉,寄托了我们对于过去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忆和怀念。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中第⑥段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看见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前文“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可知,作者意在强调“我”是这堆柴禾“变成一堆灰”这一过程的亲历者,表达了作者对柴禾生命消亡的悲悯和对过去传统生活的怀念之情。再结合后文看,作者由“柴禾”联想到人,表达了对生命也终将消逝的无奈和感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分析。文章叙写的那堆柴禾之所以一直让烂掉成灰,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柴垛是家力的象征,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柴禾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却寄托着我们对于过去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忆和怀念;同时,因为目睹柴禾自然消亡的过程,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消逝的无限感慨和深刻思考。据此,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29.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 30.①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②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野鸡回到野地草棚、地边草垛。 31.运用细节(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将小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苏的场景,表现了小草对人类的谨慎,对重回地面的欣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32.①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②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③对自然的悲悯与同情;④对自然被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 33.①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自然最大的事情;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③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④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⑤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分析】29.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1)内容作用:一般而言,分析内容作用,先要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从主题、人物、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第二段“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等句子可知,第二段列举、描写了人类离开后,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
结合第二段“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等句子可知,老鼠、鸟、野鸡会在这片土地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充满活力地生活。
故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
(2)结构作用:第二段位于文章中间部分,可以从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伏笔等角度分析。
第二段写老鼠、鸟、野鸡在这片土地上自由、活力地生活,完全没有人的事,这和第一段“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相照应。
结合第三段“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可知,“这些”指第二段鸟的鸟粪、野鸡的蛋和羽毛等。对于人类来说,动物们生产出来的一些东西是麻烦事;结合第五段“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第六段“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可知,如果人类从自然的土地上消失,那么人类的那些草棚类的事物对于动物、自然来说也是麻烦事。第七段到第十四段具体写了人类留给自然的麻烦事、留给自然的伤害,故第二段写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一种矛盾,引出了下文人类留给自然的麻烦,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
第二段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
30.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答题思路:指代性词语,一般要结合前后文理解,尤其是前文;“一切”这个词在第三段,一般要结合第一、第二段来理解。
(1)结合第一段“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可知,第一段写人类的活动,写人们打麦子、在麦地忙活的事情。
(2)结合第二段“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等句子可知,第二段写动物的活动,写老鼠、鸟儿、野鸡在野地草棚、地边草垛的活动。
(3)第一段写人在麦地中的活动,第二段写人离开后,各种动物在麦地的活动,那么可以联想,人回来了,动物走了,人继续在麦地活动;人走后,动物回来活动。人和动物在麦地的活动形成轮回。
故“一切会重新开始”指的是人和动物的活动都会重新开始。
故“一切”包含两个方面: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野鸡回到野地草棚、地边草垛。
3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手法判断:
“拱破”“发”“生”“探望”“钻”等词都是动词,写的都是细小的行为,可判断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探望”“确信”“钻”等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现在用来形容草,把草拟人化,可判断运用了拟人修辞。
(2)作用分析:
“拱破”“发”“生”“探望”“钻”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具体写出了草从土里长出、发芽、长大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中把草拟人化,赋予它丰富的情感,把它当做一个充满灵性的小生命,具体描摹了小草复苏的场景。
结合“试探性”“探望”“确信再没锨来铲它”等词可知,这里写草在生长过程中总是很谨慎,确认没有危险才生长出来,这个害怕的对象就是人类。
结合“拱破”“铲它”“踩它”“钻”等词可知,小草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面临许多的危险,但是它仍然一点一点地去试探性地生长,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对重回地面的渴望和回到地面的喜悦。
3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答题思路:词句理解要结合前后文,要结合主要内容,要结合主题、情感等,这句话位于文章结尾,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因此要结合全文来理解。
(1)“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看,指没有时间了,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焦急感。结合第十四段“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等句子可知,人类给大自然带来了许多伤害,伤害自然中的许多动物、植物等等,大自然需要拯救,但是要消灭这些带来伤害的事物却需要很长、很长时间,长到让人感到焦急,故情绪一: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
(2)结合第十四段“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第十七段“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等句子可知,人类带给自然的伤害是长时间的,甚至是难以挽回的,即使是漫长的时间也无法拯救、弥补,面对人类对自然的伤害,内心感到无奈,故情绪二: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
(3)结合第八段“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第十四段“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等句子可知,人类带给自然的伤害是那么多,那么深,面对人类,自然中的动植物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处境可怜,令人同情,而这种伤害的长时间的难以挽回,则令这种同情、悲悯更加深重,故情绪三:对自然的悲悯与同情。
(4)结合第十四段“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第十六段“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等句子可知,这里列举了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漫长的时间也难以弥补的,面对千疮百孔的大地、大自然,更加痛惜,故情绪四:对大自然被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
(5)结合第五段“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第十段“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等句子可知,这里设想了人类如果从自然中离去,那么自然将用许多的时间来恢复,虽然这个时间是漫长的,漫长到让人感到焦急、无奈,但是只要离去,那么应该总有恢复的一天,人类和自然也能和谐相处,故情绪五: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
33.本题考查题目含义。答题思路:题目含义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一般从内容角度分析,深层含义一般从主题、人物形象、情感等角度分析。
(1)结合第五段“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第六段“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第七段“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等句子可知,这里作者设想,人类从自然离开,那么自然最大的事情就是把人类留下的如草棚一类的事物消除掉,而这些事物本身是对自然的伤害,故“最大的事情”内涵一: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自然最大的事情。
(2)结合第八段“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可知,这里借“草”对人类的恐惧写出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此时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人类入侵了自然,让自然大变样,让自然不快乐,只有人类离开了,自然才能恢复原样,那么人类和自然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呢?应该对立吗?当然不是,和自然对立的人类也不会长久,山洪、泥石流等都是自然的报复,所以当自然把消除人类作为最大的事情的时候,人类应该考虑,人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是人类最大的事情之一,故“最大的事情”内涵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3)结合第十二段“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等句子可知,人类在自然中的破坏威力巨大,自然消除人类带来的破坏是非常艰难且漫长,那么反过来说,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实现过程非常漫长,若想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就要去主动拯救自然,这是人类最大的事情之一,故“最大的事情”内涵三: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4)结合第十四段“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可知,人类留给自然的是破坏,是伤害,那么未来是不是依然如此,人类若想和自然和谐相处,不仅要考虑过去、现在,去拯救自然,更要考虑未来,想清楚未来要留给自然什么,这是人类当前最大的事情之一,故“最大的事情”内涵四: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5)结合第八段“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等句子可知,这片土地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其他动物、植物,人类和整个大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只有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当前人类最大事情之一,故“最大的事情”内涵五: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