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在“青春之光”主题展览会上,老师要求小华做一次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下面是他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依次填入空白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这是青年彭士禄在组织征求他意见,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__________”,这是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__________”,这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
①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②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
③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B.古文中的称谓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如“卿”是君对臣的爱称;“孤”是王侯的自称。
C.《卖油翁》节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锋芒毕露、深恶痛绝、言外之意、悲天悯人”四个短语结构均不相同。
二、基础知识综合
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升空。55年前同一天,同一片戈壁滩,家喻户晓的“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航天史诗的(序 续)幕。
从无人到载人,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中国航天人锲而不舍,沥尽心血绘制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炫 绚)烂画卷。发射塔下惊心动魄的瞬间,承载着无数工程师昼夜攻关的汗水。
数十年来,当之无愧的攀登者和追梦者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迈出了中国航天由大向强的坚定步伐。空间探索是人类共同事业,中国敞开胸怀开展合作,让耐人寻味的宇宙奥(密 秘)造福世界。通过各国和平利用外空,提高相互理解,让航天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锚定新目标,中国航天正以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迈向更深远的星海。未来,我们必将(漫 慢)步更辽阔的宇宙!
3.下列对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括号里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戈壁(gé) 序幕 B.锲而不舍(qì) 绚烂
C.承载(zǎi) 奥秘 D.昼夜(zhòu) 漫步
4.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喻户晓 B.当之无愧 C.耐人寻味 D.可歌可泣
5.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各国和平利用外空,提高相互理解,让航天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B.各国通过和平利用外空,增进相互理解,让航天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C.各国通过和平利用外空,提高相互理解,让航天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D.通过各国和平利用外空,增进相互理解,让航天科技成果造福人类。
三、语言表达
6.我们经常会在一本新书的腰封上看到出版社或名人对这本书的推荐语,如《朝花夕拾》的推荐语是“一代文化巨人鲁迅先生的青春往事,一幅清末民初的生活画卷”。请你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写一条创意推荐语: 。
7.小思在图书馆看到一则公益广告,产生了疑惑,请你帮她解答。
小思:图书馆上贴着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觉得很好,但不知好在哪里,请你帮我分析一下。
四、名著阅读
8.“选择”是人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要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原著中人物做出的某次重要选择,说说这次选择对人物而言为什么重要。
五、名句名篇默写
9.从经典中汲取力量,用古诗文浸润心灵。
当代少年要向榜样学习,修身养性。夜深人静时,王维独坐竹林,弹琴以颐养性情:“独坐幽篁里,(1) ”(《竹里馆》);韩愈将惜时的情怀寄托在杨花榆荚中:“杨花榆荚无才思,(2) ”(《晚春》)。少年还应向榜样学习,涵养家国情怀。春夜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李白无尽的乡思:(3)“ ,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岑参遥望故园,眼泪涟涟:“故园东望路漫漫,(4) ”;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沙场:(5)“ , ”;莲花洁身自好:“(6) , ”(《爱莲说》)。我们要向课本中的榜样人物学习,砥砺自我,奋发向上。
六、综合性学习
10.升入初中后,科目增多,同学们感觉没有小学阶段那么轻松了。为此,班级组织开展了“如何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两幅图。大家讨论后发现,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呈现出不同的曲线。请你观察并概括图一,总结出两条规律,给你的任课老师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2)同桌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你想做“小老师”给他讲解,可好朋友小亮觉得这会影响你的学习。请你结合图二的内容对他进行劝说,做到有理有据。
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仲春郊外
〔唐〕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运用对仗手法,从东西两个方位选取典型春景(垂柳、落花),点明题目“郊外”,勾勒出春意盎然的郊野画卷。
B.颔联“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总写春光美好,“连三月”点明仲春时节之长,“绝四邻”以夸张手法突出此地风光远胜周边,洋溢着诗人的赞叹之情。
C.颈联“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视角由宏观转向微观细节,进一步渲染春之生机。
D.尾联“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写雨后初晴的山院景象,一个“染”字暗含对尘世喧嚣的批判,表达了诗人身处自然却难以摆脱世俗烦扰的淡淡忧愁。
12.“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一联中“觉”和“知”二字运用精妙,请任选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众”“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①大业②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
湿种①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②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③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擞④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⑤类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⑥也。
(选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删节)
【注释】①湿种:浸种催芽。②社种:社日(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前后播种。③稿:秸秆。④擞(sǒu):撒播。⑤粳(jīng):粳稻。⑥尚:推崇,重视。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与《卖油翁》中“以钱覆其口”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B.“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与《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即”,意义和用法相同。
C.“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中的“供”与《活板》“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中的“宝”,词性和用法相同。
D.“不足尚也”与《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句式特点相同。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秧苗必须在生长三十天后及时移栽,否则会“老而长节”,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B.文中提到秧田与移栽田的比例是1:25,说明当时的水稻育苗技术效率很高。
C.香稻虽然气味芬芳,但因产量低、营养差,作者认为不值得推崇种植。
D.选文详细介绍了水稻从浸种催芽到育秧、移栽、收获的整个种植过程和时间节点。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每答对一处给1分,作答超过三处不给分。
湿种之期A最早者B春分C以前D名为社种E最迟者F后于清明。
16.借助下面【链接资料】,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
【链接资料】 “若”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①选择;②服从;③香草名;④代词,你,你的;这样,那样;⑤连词,假如,或,与、和,而(表示承接);⑥用在句首,无意义。
17.《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要在节目中安排宋应星和一位嘉宾进行跨越世纪的“握手”,实现穿越、相知、共鸣。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并简要阐述理由。然后根据文意,帮宋应星简要概括影响水稻种植和收成的具体因素作为交流提纲。
备选人物:邓稼先 袁隆平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互动,重塑传统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多维感官体验,以形成“寓教于乐”的创新实践。孩子们坐在数字化图书馆中手捧阅读器,当他们为《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困惑时,能收到系统推送的费孝通在闽江畔写下的田野笔记;当他们批注《赤壁赋》的“逝者如斯”时,可以在虚拟空间像苏轼一样感受江水奔流的气势……纸数结合,互补共融,学校和社会联手打造“纸+数”的复合阅读空间,包括智能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教室、AI辅助读写平台等,在科技与人文的互通中,不断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边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精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如北京四中,构建了“多元自主、立体全面、任务引领”的阅读生态体系:线下纸质书籍,以其特有的墨香与触感,赋予学生沉浸式深度思考的空间。线上图书资源库,以海量文本、多媒体互动及智能检索功能,突破时空限制,极大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经典沉淀与前沿新知的融合,共同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4月22日)
材料二:
①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构成了鲜明对比。
②其中原因,除了“偷懒变得轻而易举”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公众号上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20万字的书籍。
③更值得警惕的是,“AI污染”问题日益严重。AI生成、伪造或篡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引发了关于“AI污染”的讨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5月6日)
材料三:
①人类深度阅读本质上是一场多维度的思维交响,逻辑推理与直觉感悟彼此激荡,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同步生长,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化学反应。如果我们把深度阅读与享受美食相类比的话,人工智能的“替代”阅读最多只能达到汲取营养的目的,而缺少美食体验的过程。当人工智能试图代劳文本解析,看似缩短了认知路径,实则抽离了创新思维发展的沃土,更消解了文字韵律中潜藏的美学震颤。那些被算法提炼的“知识晶体”固然剔透,却无法完美体现通篇原著的系统思维和精神历程。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纵观人类阅读行为的进步和发展,技术辅助带来的阅读方式的革新从来都不是取代式,而是叠加态。技术进步带来的任何一种阅读新形态,都与以往的形态构成了叠加融合共存创新的关系。换句话说,无论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现代的数字阅读,甚至是未来可能出现更加先进的阅读方式,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广泛阅读、精选好书,从书籍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善于在阅读中保持思维的活力,在创新实践中突破认知的界限,真正实现从追随者到创新者再到引领者的破茧成蝶式转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5年4月18日)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能通过推送背景资料、营造虚拟场景等方式,辅助理解经典文本,提供多维感官体验。
B.材料二指出,依赖AI辅助阅读可能导致思维单一化、注意力衰退以及面临“AI污染”风险等问题。
C.材料三认为,人类深度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复杂的精神化学反应和思维过程,这是AI难以完全替代的。
D.材料三强调,技术进步带来的新阅读形态(如数字阅读)将完全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形态。
19.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的文本解析功能强大,能完美提炼原著精髓。
B.深度阅读的价值在于其复杂的精神化学反应和思维过程,这是AI难以完全替代的。
C.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应结合互补(叠加态发展),守住阅读的内核与素养,并需发扬“挤”和“钻”的阅读精神。
D.被算法提炼的“知识晶体”比通篇原著更能体现系统思维。
20.材料二指出了过度依赖AI辅助阅读可能带来的三个主要问题,请简要概括。
(1) (2) (3)
21.设想一下,你在数字化图书馆阅读《卖炭翁》,AI能推送哪些内容帮助你获得多维感官体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红军
邓焕
①每年清明节,龙脊界的村民们首先祭拜的不是自家的祖宗,而是一座无名坟墓。无名坟墓就在张氏小学旁边。闲置了20多年的张氏小学,任凭风吹雨打,一直矗立在那里,完整如新。
②以前张氏小学并不叫张氏小学,而叫龙家小学……
③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夏天的上午,龙家小学门口来了个卖爆花糖的老头,摇着一个铃铛,拿捏着嗓门很好听地唱:爆花糖,爆花糖,小朋友吃了上学堂……听到歌声和铃铛声,学生们都围拢过来,掏出自己积攒的压岁钱或捡破烂的钱,买了爆花糖很有滋味地吃。从那以后,卖爆花糖的老头就隔三岔五地摇着铃铛来龙家小学了。
④老头很吝啬,小孩子嘴馋,没有钱的围着那装着黄澄澄爆花糖的箩筐转,眼巴巴地望着,“咕咕”地咽口水,老头却从来不会白送一根给他们吃,只是很和蔼地说:“想吃?赶明儿捡了破烂换了钱再来。”老头很神秘,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知道他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只知道他住在离乡政府不远一个村庄的瓦窑里。龙脊界的村民都认为老头是外来的流浪汉,没想到这流浪汉却很有学问。
⑤有一天,学校龙老师突然生病去了医院。龙老师一走,挤在一个教室里的5个年级的学生,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一样吵开了。那时,卖爆花糖的老头正在学校门口酸枣树下休息,他走进教室,敲敲讲台:同学们,你们不好好学习,不仅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而且连发生在你们身边的历史都不知道,这是很可悲的事情。同学们都安静下来,瞪着一双疑惑的眼睛看着老头:我们身边能有什么历史?老头于是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战争故事:……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的灌阳县、全州县、兴安县,与国民党部队苦战五昼夜,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同学们都沉浸在老头讲的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气氛里……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听说“湘江战役”的故事。大家都被“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给震撼了。
⑥老头讲了很久,他边讲边哭,浑浊的泪水流满了他那张沧桑的脸。最后老头哽咽着说:“孩子们呀,你们要好好读书,不要辜负了先烈们流血牺牲为我们创造的这美好时代呀!”
⑦一天深夜,刮大风,下暴雨,龙家小学那两间破瓦房倒塌了……
⑧老头来到了学校,拉着龙老师来到他挑来的箩筐边。筐里没有了爆花糖,却装了两个大黑袋子。“如果你不嫌弃,你拿了这些零钱去银行换了整票,再砌一座吧!”龙老师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老头就没再在龙脊界出现过。听人说他出现在乡镇另外一个方向的村庄,他不再卖爆花糖,他改收破烂了。
⑨学校修好后,龙老师找到了老头居住的瓦窑。瓦窑进出口很窄,龙老师手脚并用地爬了进去。夏天炽热的阳光透过瓦窑上空杉树皮屋顶的窟窿钻进来,照在一张破旧的竹席上,竹席上面老头正熟睡着。瓦窑里全是老头捡来的破烂。龙老师不由鼻子一酸,走过去摇摇老头,老头始终不醒,龙老师伸手一探,老头早就没有了气息。
⑩龙老师出来时,带走了老头枕头下面的一个布包,布包里几张纸藏着老头的身世:老头姓张,江西人,17岁参加红军,1934年11月随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来到全州。湘江战役期间,他身负重伤,昏睡好几天才从死人堆中苏醒过来,他没法追上队伍,只在湖南找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落脚,然后一人孤苦伶仃地生活。这些年来他一直过着清苦的日子,把每一分每一厘攒起来,想在湘江战役战友牺牲的地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是一名党员,捐给龙家小学的钱就算作他欠缴的党费。老张希望能把他埋葬在能看得见湘江的地方……
龙脊界的人们尊重张老的心愿,把他葬在龙家小学后边的山坡上,那里站得高看得远,可以远眺湘江战役其中的一个战场:大坪渡口。
从那以后,龙家小学就改名为张氏小学了。张老的遗物——一只炒爆花糖的锅、两个装爆花糖的箩筐,被村民们庄重地放进了龙脊界的祠堂,成为永久珍藏,而张老那首爆花糖的歌谣,被村民刻在他的墓碑上,成为张氏小学的千古传唱。
多年后,龙脊界群众重新修葺了张老的坟墓,新修的墓碑上刻了一副对联: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横批:无名红军。
22.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祭拜无名坟墓”设置悬念,与结尾“无名红军”墓碑形成呼应,深化英雄无名精神永存的主题。
B.第④段“吝啬”与第⑧段“捐钱修校”形成对比,暗示张老攒钱的真实目的,为身份揭晓埋下伏笔。
C.第⑤段张老讲述湘江战役时“边讲边哭”,通过神态描写突出他对牺牲战友的怀念,但“爆花糖”在此处象征生活甜蜜,削弱悲壮感。
D.墓碑对联“一草一木一忠魂”以排比手法,将自然景物与烈士忠魂关联,升华守护山河的崇高精神。
23.读小说,品味语言。
(1)他边讲边哭,浑浊的泪水流满了他那张沧桑的脸。最后老头哽咽着说:“孩子们呀,你们要好好读书,不要辜负了先烈们流血牺牲为我们创造的这美好时代呀!”(从人物描写角度)
(2)新修的墓碑上刻了一副对联: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自选角度赏析句子)
24.补充表格,分析张老形象的多重身份。
情节段落 张老的行为表现 身份诠释
镜头一 第③④段:卖爆花糖不白送 平凡劳动者(谋生方式)
镜头二 第⑤⑥段:① 历史讲述者(精神传承)
镜头三 第⑧段:捐积蓄修校舍 ② (核心身份)
镜头四 第⑩段:遗书自述红军经历 ③ (隐藏身份)
25.有人认为小说以“无名红军”为标题对老红军不够尊重,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十、作文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丰子恺《豁然开朗》
请以“这就是我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写。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请以“XXX”代替。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B
6.示例:钢铁在烈火中淬炼,英雄在磨难中诞生——一部用生命诠释信仰与担当的不朽史诗。
7.引用诗句做广告词,显得雅致,委婉表达了保持安静的要求。
8.示例:保尔在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选择以文学创作的方式继续投身革命事业。这一选择让他在肉体的痛苦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了生命价值的延续,也彰显了他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
9. 弹琴复长啸 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夜曲中闻折柳 双袖龙钟泪不干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0.(1)规律示例:①学生在课堂开始和课堂进行约三分之二时间段,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学习效率比较高(或:在课堂中间阶段、临近结束时间段,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②教师在课堂前期和课堂后期的注意力偏低,教学效率相对比较低(或:教师在课堂中间时间段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学效率比较高)。
建议示例:建议教师改变上课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把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知识放在上课初期讲。课堂中间阶段可以设置活动或者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作演练、学生讲课等方式进行学习,临近下课的时候让学生总结。
(2)示例:小亮,给同桌讲课不仅不会耽误我的学习,还会加深我对知识的理解。研究发现,认真听讲时学习内容吸收率仅为5%,转教别人却能让学习内容吸收率达到90%。相信你一定会支持我和同桌一起进步的,对吧?
11.D 12.示例:“觉”字赋予村庄人的感知,鸟儿飞动让村庄仿佛意识到黎明的到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清晨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13.A 14.A 15.ADF 16.如果田地遇到干旱或洪水,就不可以插秧。 17.选择袁隆平。理由:袁隆平和宋应星都致力于农业研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录农业技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提高产量,二者在农业领域有跨越时空的共鸣。影响因素:播种时间、气候(旱涝)、秧苗移栽时机、地域差异。
18.D 19.C 20. 导致思维单一化 造成注意力衰退 面临“AI污染”风险(信息真假难辨) 21.示例:①推送《卖炭翁》的创作背景(如中唐社会现实);②展示炭火燃烧、老翁卖炭的虚拟场景;③链接白居易其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
22.C 23.(1)运用了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表现老张因想到长征经历及牺牲的战友,内心悲痛,希望孩子们珍惜现在生活,好好学习,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运用对仗手法,以“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象征自然万物,将烈士忠魂与山河丰碑紧密关联,语言凝练而富有感染力。 24. 讲述湘江战役故事,流泪劝学 党员 红军战士 25.不赞成。①标题突出红军战士的集体奉献精神;②“无名”与小说中村民世代祭奠、更名小学等情节呼应,体现人民对英雄的铭记;③符合张老隐姓埋名、甘于平凡却心系家国的形象;④深化“英雄无名,精神永存”的主题。
26.例文:
这就是我的世界
窗台上的薄荷又抽出了新芽,嫩绿色的茎秆顶着卷曲的叶子,像举着一串小小的问号。我总爱在早读课前蹲在窗边看它——三个月前它还是株蔫巴巴的幼苗,现在却把影子投在数学课本上,摇摇晃晃的像片会呼吸的云。
这株薄荷是生物老师送的。那天我捧着不及格的试卷在走廊发呆,她把装着幼苗的酸奶盒塞给我:“植物和人一样,得慢慢等它扎根。”起初我总嫌它长得慢,浇完水就频频扒开土看根须。直到某次暴雨后,发现被风吹歪的茎秆竟顺着阳光的方向重新挺直,才忽然懂得:有些成长要藏在泥土里。现在我每天只浇一次水,看着水珠从叶片滚落,像看时光在慢慢发芽。
上周值周时,我负责打扫三楼楼梯。晚自习结束后,总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在转角处停一会儿,把同学丢在窗台上的空瓶塞进垃圾桶。有次我忍不住问他,他举了举手里的错题本:“等同桌补完笔记,顺便做点事。”后来发现,他总把空瓶踩扁再扔进桶里,说这样保洁阿姨能少跑一趟。原来善意不必声张,就像薄荷悄悄散发的清香,藏在日常的缝隙里。
期中考试前,我在图书馆复习到闭馆。收拾东西时,发现邻座女生落下了便利贴,上面用红笔写着:“这道物理题卡了三天,原来关键在受力分析。”字迹被泪水晕开了一小片,却在末尾画了个笑脸。我把便利贴夹在失物招领处的文件夹里,忽然想起自己解不出几何题时,在草稿纸背面画的小太阳。原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困境里,悄悄给自己鼓劲儿。
现在薄荷的香气已经能飘到书桌前了。我知道,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窗台的新叶、转角的空瓶、草稿纸上的笑脸。就像丰子恺说的,是我选择了用等待的耐心、发现的眼睛、共情的心意去看待这一切。当晨光漫过薄荷的叶片,我忽然明白:这带着清香气的、藏着小温暖的,就是属于我的整个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